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禪一味的內涵

茶禪一味的內涵

茶禪一味的內涵是禪意與茶意在精神層面的結合互通,是品茶和參禪相互融合的一種修行方式。

茶禪之所以“一味”,在於“妙悟”,即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參悟佛理、參悟人生。

茶禪一味的真義在於將其作爲禪修的延伸,在茶事活動中鍛鍊心性,通過持之以恆的專注與精進的訓練,體悟無常與無我,讓心明淨、安定、柔軟而有力。

茶禪一味的內涵是禪意與茶意在精神層面的結合互通,是品茶和參禪相互融合的一種修行方式。

茶禪之所以“一味”,在於“妙悟”,即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參悟佛理、參悟人生。

茶禪一味的真義在於將其作爲禪修的延伸,在茶事活動中鍛鍊心性,通過持之以恆的專注與精進的訓練,體悟無常與無我,讓心明淨、安定、柔軟而有力。

茶禪一味是一個漢語詞語,由“茶”、“禪”、“一味”組成。

它的內涵是指茶道、禪修和一心向道的修行之道,並將此三種元素融合在一起。

“茶”代表的是茶道,即品茶和製茶的一種美學藝術,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修爲和修養。

茶道強調形式、禮儀、美感和品味,對於人們的身心健康、道德修養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禪”代表的是禪修,即通過冥思靜坐的方式,探索自我和自我認識,達到心靈的平靜和自我覺醒。

禪修是一種思想冥想的修行方式,能夠減少負面情緒和壓力,提高人的專注力和理解力,對於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味”是指一心向道,即心無旁騖地專注於修行,將對茶道和禪修的研究和實踐融合在一起,達到精益求精、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在“一味”中注重自我修行和自我反省,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探索生命的道路和意義。

綜上所述,茶禪一味的內涵是通過茶道、禪修和一心向道的修行方式,實現身心靈的和諧、自我覺醒和自我提升。

它是尋求內在平衡、沉澱和提高思維水平的一種有效工具,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健康、平和、快樂和愉悅。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

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爲鎮寺之寶。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昇華。飲茶時注重平心靜氣品味,參禪則要靜心息慮體味。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爲“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展資料

茶的起源和茶源的佛教傳說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最早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爲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茶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意思是禪門僧侶飲茶之習與文人以茶參禪的產物,是禪門釋家和文人客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情趣。

“茶禪一味”出自於“悟”。禪道在於悟,茶道亦在於悟。“悟”是茶禪一味的核心。正如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所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一樣。品茶講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圍;參禪要求心態平和,心靈寧靜。

無論僧侶或文人,其茶禪之心與茶禪之境,皆以平和誠篤爲共同的文化心態與審美特徵。品茶也好,參禪也好,都是一種修行方式,人生纔是其千古不變的永恆主題。“茶禪一味”是圓悟克勤對茶文化與禪宗文化密切關係的一種概括,一種內在的規定性。或曰“茶禪”是並列關係,非也。茶禪一味從來不是並列詞組,而是偏正詞組,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之意。

“禪茶一味”的最早由來:

傳說達摩祖師因爲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下來,丟在地上後長出一株矮樹,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這是“禪茶一味”最早由來的傳說。

對於禪茶一味的確切由來,雖沒有更詳細的歷史文字記載,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密切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禪茶一味,就是通過茶去悟禪。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因此,從“禪茶一味”中可以領悟到更多禪、茶及爲人做事之道。

禪茶一味的含義是什麼?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爲“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相關內容介紹:

禪茶一味:茶禪中的意境。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就廣爲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

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裏風行,古載唐宋的寺院裏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衆飲茶論佛理。

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茶禪一味什麼意思?

問題一:爲何有人說茶即禪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衆多資料中並無關於‘茶禪一味’的確切文本,因而只能從與茶有關的歷代禪門文獻中去推測茶禪一味的本來含義。最早,茶是多元起源的,即可飲用、食用也可藥用;而南宗禪尤其是洪州宗興起以後,則有體現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的意思,故而可以知道茶爲禪之助,禪爲茶之魂。茶禪又怎樣同一味呢?它的含義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及不同的國家中有不同的側重。在我國,強調的是修禪者如何以禪悅統攝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吃茶中保持禪悅。在我國的發展主要是在禪門和天台中裏的儀軌裏面,其它各宗也有自己的茶事儀軌。而在日本,強調的是茶人如何在茶藝中體驗禪悅。因此,把茶作爲入禪的技藝,使之成爲的藝術,而成了茶道。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主體不同,在我國,主要是出家人;而在日本,後來主要是在家人。而茶禪一味在修行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含義。在破初關的過程中,強調的是通過飲茶等日常生活意象來發明本心,在此階段,吃茶去也罷,柏樹子也也罷,都是幫學人來領悟自心與佛性的平等不二;即所謂的莫向外求(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以及後來所參的這個話頭,都是爲了激發這種無漏慧。)在保任階段,是指禪者將在禪堂所得的法喜禪悅,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養任運。由此即可明瞭,如何於一味了,其基礎來源於般若的不二法門,實踐於大乘的禪學思想之中,其意涵蓋身心俱隱、內外並冥、道俗齊觀、解惑平等.明海大和尚曾給《茶和禪》一書作序:遇水捨己,而成茶飲,是爲佈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爲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爲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爲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爲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爲智慧。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一味清淨,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一顆樂茶之心,外卻我相,內蓄柔德,知敬知恩,假是百味,也是平常不二。

問題二: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爲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爲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爲,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爲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 *** 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 *** 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中六根,外六塵,內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問題三: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關於“茶禪一味”一詞的解釋,度娘給的答案是:“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衆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禪一味”的精髓在於爲人的樂觀和寬容。以下轉引有關如何做個寬容和樂觀的人的相關闡述,是不是就是對“茶禪一味”四個字的最好充詮釋呢?】

做個樂觀的人

人到世間,不是爲苦惱而來,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憂愁、悲傷、苦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沒有樂趣,世上沒有絕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這世界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你心平氣和,它就還你一個心平氣和;你氣勢洶洶,它也還你一個橫眉冷對。樂聽讚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種心態只會像鎖鏈一樣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們,纔可體驗自在與快樂。擁有一顆快樂之心,見到的就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心中滿是憂傷,見到的則只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與其對不能得到的耿耿於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快樂不在心外尋求,只能在心內尋得,心中若然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歡喜充心,愉悅映臉,樂觀向上,這樣就能站成一座豐碑,走出一道亮麗的風景。人生苦短,與其事事張弓拔弩,不如學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問問自己樂觀了沒有。

做個寬容的人

海納百川,靠的是寬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狹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不足,靠的是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爲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氣,就惡言刀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誣陷,這樣的人生只能昏暗無光,路會越走越窄。人間的是非善惡喜樂,世道的好壞、冷熱、榮寵,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路纔會越走越寬。寬容不是懦弱、退縮的壓抑,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識實相、敢擔當、懂化解融通。爲他人着想,是爲自己鋪路,寬容不是縱容,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考慮的是別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別人,等於就是善待自己,無論生活受到怎樣的傷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於懷、懷恨在心,學會忘記,忘記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磨礪自己的機會,心靈充滿陽光,生活自然充滿燦爛。所以,做人要問問自己寬容大度了沒有。

請參考!我認爲很有深度,對我們做人也有很大啓示!

問題四:茶禪一味怎麼理解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爲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爲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爲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爲,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爲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 *** 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 *** 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爲修身靜慮之侶。爲了滿足僧衆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爲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爲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爲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

問題五: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裏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閒適,暗合禪意的放下,故謂之茶禪一味。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茶禪一味的內涵包括()

茶禪一味的內涵包括()

A.破苦回甘

B.靜以清心

C.凡中悟道

D.放即是得

正確答案:ABCD

禪茶的文化內涵

        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淨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禪茶與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爲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纔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世間的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的一種標準。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是修習智慧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的生活標準。因此可以這麼說,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態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淨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禪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及實相的路徑。所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爲八正道。

1、 正見 :正確的知識和見解就是正見,反之爲邪見。世俗生活中的正見是指一些正確經驗所積累的知識、善良的心腸,理性恪守的情操,通過名稱、標誌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而產生的一種分辨體系,有一定的相對性。出世間的正見指依教義保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但根本上講,出世間正見則只有在明心見性後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只有通過修習正確的禪定及放下一切雜念與染着後才能生起。

2 、 正思維 :沒有貪、嗔、癡等煩惱的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的過程和狀態,所以正思維又稱爲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三業的行爲。比如腦海裏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等,都是正思維的表現。出世間的正思維則指依佛學義理作想作觀,利於我們斷惑證真。 在品茶時,應該暫時放下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顆謙虛的心、無染的心來品茶。

3 、 正語 :不撒謊,不花言巧語,不搬弄是非,不發表引起兩者間的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不粗惡口罵人,不苛刻、酷毒之諷刺,不作無意義之空談。等等就是正語。所謂直心爲道場,修行人須光明磊落、坦蕩蕩、和藹可親地說話做事。出世間正語要求較嚴,不專心修道四處遊說、行咒術、算卜、仰觀星宿等言辭即是沒做到正語。 品茶時當然不可論及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談論與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無關的事情。

4、 正業 :不違法,不侵害一切衆生利益的行爲和職業等就是正業。修道時修無漏慧,住於清淨梵行之中,在行住坐臥中正念而住也爲正業。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從事賭、淫、盜、獵、宰屠、、軍火買賣等都爲邪業。而且這個盜很廣義,我們佔小便宜,甚致偷稅漏稅都是盜。因此,凡不屬於我們的利益我們硬要佔爲己有都爲盜。 禪茶人當然要堅守正業。

5 、 正命 :以合法不損害衆生利益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衆生、軍火、殺生器具、或嫖賭等行爲或行業都爲正命的一種體現。若是出家人,則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飲食、坐臥具、病緣醫藥,不貪圖供養等爲正命。

6 、 正精進 :如法認真地修行等都爲正精進。反之爲邪精進。佛門將木魚視爲法器之一,認爲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製成魚形,以敲擊木魚警戒僧衆晝夜思道,努力修行,這就是正精進的表現。 吃茶就老老實實吃茶,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一門深入。

7、 正念 :以世間法來說,不生之心念,稱爲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即是憶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頭,唸經、唸佛、唸佛咒等都爲正念,否則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層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惡的心念也爲失去正念。 時時刻刻不離禪茶之“平常心”。

8 、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爲外境而沉論、迷失也爲正定。對於修行而言,對境無心即是正定,正確的禪定是我們轉識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發慧)。外道氣功也修禪定,有的則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彎路或走火入魔)。修習正定者纔有開啓大智慧的無上果報。

禪茶與清淨心

        清淨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癡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淨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淨,止闇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淨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 品茶就是需要清淨心,禪茶首先要“靜”然後再進入“淨”;“靜”者歇卻狂心,“淨”者一塵不染。

        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發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纔可以無我,纔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衆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麼,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所講的清淨心。諸大菩薩雖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淨淨。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淨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禪茶與六和敬

       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1、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淨,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須做到互相包容。

2、 口和無諍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說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把握說話五原則:

① 仔細聆聽,想了再說;

② 語音清楚,語詞恰當;

③ 語氣溫和,態度誠懇;

④ 內容豐富,幽默風趣;

⑤ 不說他過,緊守祕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語業清淨,即說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悅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3、 意和同悅 :心是一切行爲、語言的基礎。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爲語言,進而形成什麼樣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自心,以出離心解脫煩惱,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無量心廣度衆生。日用平常保持精進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願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軟心、清淨心、通達心。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於內心作意欣樂: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純善意樂。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意業清淨,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爲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衆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大衆的痛苦之上。

4、 戒和同修 :戒是無上菩提本,百善戒爲先。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無戒則定慧彷佛蓋在沙灘上的高樓,容易倒坍。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戒律乃是維持教團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極止惡和積極行善,只有遵守了禪茶的儀規才能更好的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5、 見和同解 :知見決定一個人或團體的走向與成敗,佛教最重正知正見。但隨着佛教二千五百餘年的發展,不同宗派傳承發展出各自的知見,佛弟子宜全盤瞭解,不應北傳譏南傳爲小乘,南傳否定北傳爲非佛說,密教斥顯教爲不究竟,應該互相包容。而作爲禪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應該抱着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的。

6、 利和同均 :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衝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爲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不僅大家一起品嚐禪茶甘露而且還要分享禪茶帶給大家的法喜。[2]

禪茶與雅

         正確,合乎規範是名爲雅;情趣高尚、超凡脫俗、意趣深遠、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貴不矜、貧賤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是謂高雅。

        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爲雅事,以茶人啜客爲雅士,“雅”對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深。

       禪之精神在於悟,茶之意境在於雅,茶承禪意,禪存茶中,把茶的內在精神體驗用語言和藝術表現出來就是“雅”,而“雅”所蘊涵的茶的無限“真諦”是需要“吃茶去”才能體驗的。而作爲“禪茶一味”的禪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禪茶之旨趣就是籍“雅”來體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在內它的本體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風這四大所成,在禪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錶水大,給茶水加溫之熱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動作或品茶表風大。禪茶雖然是“空”,但禪茶含萬法。這裏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人們只要冷靜反覆推論思考就會領會,不依任何條件的絕對的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沒有的。佛法認爲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瞭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着“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慾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慾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虛幻實質,但因不瞭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認爲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虛幻的,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爲所欲爲;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纔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着“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着——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茶經》由何時何人所著,共分幾章?"茶禪一味"的由來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曹州(今山東菏澤市)人,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爲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衆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爲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並稱“南有雪峯,北有趙州”,“趙州眼光爍破天下”。趙州禪師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鉢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

趙州禪師的《吃茶去》公案:

當年,趙州從諗禪師在河北趙縣的觀音院開壇佈道,一時學人云集。

一天,一位禪僧遠道而來,參見趙州禪師。 禪師問他:“你來過這兒沒有?”-- 禪師待客,親切問候。

“沒來過。”-- 遠道而來,風塵僕僕,見到自己仰慕的禪師,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禪師親切招待,讓來人喝茶休息去。

之後,又來了一位禪僧。 禪師問:“你來過這兒沒有?” -- 禪師待客,親切問候。

“來過。” -- 一路趕來,見到自己仰慕的禪師,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禪師親切招待,讓來人喝茶休息去。

這時,在一邊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問道:“和尚,剛纔你讓初來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當然,但對常來這裏的人,也讓他喝茶去,這是爲何?” -- 院長誤以爲趙州禪師的話中有很深奧的意義,產生了錯誤的思想。

趙州禪師一聽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當頭一喝!要震醒院長的“迷夢”。

院主立即應聲。 -- 被趙州禪師從“夢中”喚醒,回到了眼前的現實當中。

趙州禪師說:“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邊陪了好久,辛苦,還心生了妄念,不該,快喝茶休息去吧。

對於新到、曾到和院主三個人,趙州禪師一概奉上一杯茶,讓他們統統吃茶去。這三聲頗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趙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禪心,這杯茶是趙州禪師的心印傳法受用,並毫不猶豫地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杯茶,禪林中人譽爲“趙州茶”,千年以來開化了無數學人。

對於這段公案,柏林禪寺裏“禪茶一味”碑記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論。

禪在哪裏?佛又在哪裏?就在當下,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無不是道,無不真實,禪心如同一盞燈把生活照亮,賦予事物嶄新的意義,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問,是心念有執,趙州禪師以一杯茶把他救回來,在一問一答的瞬間將迷失的心喚醒。體現了趙州“本分事”接人的禪修魅力。

趙州柏林禪寺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吃茶去”公案誕生地,也是當代高僧淨慧老和尚倡導的中國禪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國禪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四大功能的誕生地。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爲鎮寺之寶。

茶禪一味與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

而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禪文化可以用之於怡情養性,但其終極的目標是關乎於精神的解脫,承載着深厚的宗教內涵。而中國唐宋時代的禪茶文化,特別是“茶禪一味”之理趣在傳入日本後,真正成爲事實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併成爲當代中國佛教界倡導茶禪文化之借鑑,以及衡量其意趣內涵的座標。

中國的茶文化傳入日本後,歷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潛心研究和改革創新,將飲茶這種簡單的日常活動昇華到極具 形式美和內在美 的藝術高度。日本茶道是禪宗日本化以後孕育出的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化式樣。茶道的內容極其豐富,包括了藝術、宗教、哲學體現了日本人的獨特的審美意識。

茶自唐代傳入東瀛,日本茶道受中國禪宗的影響而創設。 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國天目山徑山寺拜師學佛,學成歸國時,將茶具、茶葉及飲茶方式和方法帶回日本,廣爲傳播。東山文化時期,禪師村田珠光創造了一種在四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草菴點茶的方式,把 清淡、簡樸的審美觀點 應用到茶禮儀之中。16世紀經日 本茶道大家千利休 進一步完善, 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設計之中,用寥寥數石、一朵茶花、一顆小草這種最簡樸的方式將大自然濃縮於一個小茶室中,讓人們直覺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菴式茶室的外觀和內部的構造都力求表現“不對稱”美:自然、樸素、色彩淡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寧靜與肅穆的氣息。

講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簡述單純及茶室裏的器具均模仿禪院,所用的建築材料也意在給人 以清貧或迴歸自然 的印象。每一個細節的設置,每一種材料的選擇,茶人們 以藝術家的匠心,像製作工藝品一樣,求精緻而寓深意,顯現出茶人對藝術追求的理想 。在整個茶的儀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儀式是追求藝術氛圍的。除了鐵壺中的水沸聲以外,沒有任何聲響,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內也是幽暗的。客人們會精心地挑選那些顏色不亮豔的服裝,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讓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樸與純真。茶儀式同時又是崇拜自然的, 茶 的主人懷着虔誠的心,在這幅水墨畫中勾勒出生動的線條,讓人感覺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氣息。

飲茶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個體的人可以是藝術品的鑑賞者,更可以是藝術品本身;所有的興趣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結果, 真正的生機在於去完成而不在於完成 。掌握了生活藝術的人便可以享受這種自然之美, 世俗的生活可以發現美的極致 ,這些審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討諸現實。

茶道是基於崇拜日常生活裏俗事之美的一種儀式。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侷限,使人以達觀順從的態度看待人生命運,在一種純樸、平和、冥想中超凡脫俗。在茶道中可以體會到這種 人茶合一 藝術境界,由此也可以窺探出日本人親近自然的一種審美情趣。

日本茶道作爲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築、庭園、工藝等爲一體,體現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的開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 謹敬清寂 ”四諦,將佛教中禪的思想引入茶道,爲茶道找到了理論依據。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 把茶道提高到藝術境界,改了一個字——“和敬清寂”,自此 成爲400多年來日本茶人的行爲準則,並將其立爲茶道的根本精神。 千利休創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 ,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爲手段的禮儀規範,其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閒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和”是指和諧,是說自然萬物要處於一種調和的狀態 。和諧能更好地表達那種支配着茶道進行過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氣氛,就是要在周圍創造出這種和諧的“和”,在這裏,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的和諧,體會到一種特有的意境之美。

“敬”指的是心靈誠實 、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清”是構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 ,可以說是日本人心靈的獨特貢獻。在茶道中,要求 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清靜靜,心也要清淨 ,不能有雜念,用純潔無垢的心情來進行茶事。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土,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

作爲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 “寂”是指“靜寂”,“閒寂”, 即當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無”在藝術領域裏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 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應運而生了。

“和敬清寂”可以說是茶道思想的精闢概括和總結,從這四個字中我們可以初窺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從中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觀。隨着時代的發展,茶道的精神不變,簡單的儀式、樸素的擺設、幽靜的空間,茶事是在這樣的扭轉中展開的。在茶事進行時,茶人會心生一種美的“空寂”與“幽玄”,置身於這種境界,會對這種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體味。

茶禪一味的宗教之美

遣唐僧的來往加強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茶及飲茶方法才傳到日本。公元805年遣唐留學僧最澄回到日本,帶回了茶種並種植在京都比睿山延歷寺的北側,這裏便形成了 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 。茶道的本質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受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學體現應該是禪學,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由僧侶引進的日本茶道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使茶與禪融會貫通,達到“茶禪一味”之境界。

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裏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爲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爲就符合茶道禮法時,纔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爲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在茶道的歷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爲求心之道花費一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在建立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人們通過發現閒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禪一味”的理念,識茶道本身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努力追求的“茶心”,乃求道之心與娛樂之心的重合、感悟。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入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豐臣秀吉統治時期,對黃金充滿了崇拜,豐臣秀吉本人對黃金的興趣也很高。當時日本流行喝茶,豐臣秀吉爲了炫耀自己的金子,特意推出 “黃金茶”: 所有的茶具全用金子,還特意刻上皇室專用的菊花圖紋,在寬敞的四鋪席半黃金茶室裏,掛中國石畫,擺高貴的古銅花瓶,插大白菊,展名貴金銀茶具,開轟動茶界的北野大茶會。來飲茶的人,看着金光閃閃的茶室,晃得兩眼冒金星。豐臣秀吉志得意滿,心想“黃金茶”一定會成爲日本的最新時尚。

同豐臣秀吉正相反,千利休的 “空寂茶” 處處充滿了窮酸的味道。千利休提倡茶道應當 以“貧困”爲根底,去掉一切裝飾,追求至簡至素 的情趣。首先將原來“書院式”的茶室建築改爲“草菴式”,一切使用自然材料,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型屋頂,屋內外均爲土牆,竹窗框,白窗紙,一宇草菴,兩鋪席,展示“枯淡”的茶道精神。但仍有其獨特的審美追求:“草菴式”茶室使用多種材料,不同的質感給茶室豐富的變化,牆壁上抹土,再抹一層厚厚的混合稻草和泥土的塗料,多是灰色、茶褐色。茶具用色同樣沉靜,茶葉罐、茶壺、形狀不均勻的粗陶茶碗,古樸簡素。在壁龕裏掛上意境淡雅的水墨畫或書法。茶几上擺上精巧的竹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用手指在花蕾上輕輕點上一滴露珠,整個茶室象一闋小詩。

茶室外同樣壓韻。茶室前的庭園叫露地,在前庭置石,植鬆、竹,綴苔蘚。置石一般爲奇數,七至十五塊,爲求自然,以“撒豆法”置石,以不引人注目爲美。日本人認爲 “鬆無古今之色” 即無色是純潔的象徵,青竹是“ 清寂” 的表現,在松竹間的踏腳石、點景石底部、石燈籠周圍綴滿苔蘚釀造一種“ 枯淡 ”的氛圍。

茶人進入茶室前,先經過露地走到石制洗手鉢前,舀水淨手淨口,以“淨身淨心”然後進入茶室,按照嚴格的茶道規範動作喝茶。茶人在靜靜的茶室,悠悠的茶香中得到淨化,體會禪宗思想的空寂幽玄。

漸漸的 千利休的“空寂茶”,被日本人稱爲“天下第一” 。這引起了豐臣秀吉的嫉妒,這個靠武力發達的黃金男,下令讓千利休自殺。千利休的“草菴式”茶室,目前保存下來的僅有妙喜庵待庵。古代的月亮照在茶室的花蕾上,千利休的名字永遠散發着淡淡的茶香。

茶道在日本人的藝術生命裏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是在茶事中加入種種藝術性的作法而形成的一門藝術學問,因此,茶道中蘊含着非常豐富的藝術特徵,對於提高人的情操和精神修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茶道是體現日本社會傳統文化的綜合性的古老藝術,展現了日本民族獨特的美意識,通過研究茶道,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作爲日本獨樹一幟文化結晶,對於我們瞭解日本文化,認識日本社會有着重要的意義。

———南陽-古雅月整理

關於茶的一個成語 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和昇華。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物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茶禪一味典故的主人公是誰 茶禪一味典故介紹

1、茶禪一味典故的主人公就宋代高僧圓悟克勤。

2、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爲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3、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爲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依舊涌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

標籤:內涵 茶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