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曾國藩傳張宏傑

曾國藩傳張宏傑

曾國藩,字子孝,浙江紹興人,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精通經史子集,18歲時中進士。

曾國藩擔任官員後,一直致力於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保衛邊疆、匡復江山等重大事業,創立了曾氏家訓,思想創見深刻,影響深遠。

張宏傑是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曾著有《曾國藩家書》等多種歷史著作,對曾國藩的生平事蹟、文化思想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探究,被譽爲“曾國藩文化的代表人物”。

張宏傑在其著作中深刻剖析了曾國藩的家族歷史、性格特點、哲學思想以及政治生涯等方面,形成了一部詳實深入的曾國藩傳記。同時,他也從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角度探究曾國藩的影響力和歷史地位。

曾國藩和張宏傑都是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他們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爲後人學習的典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曾國藩傳張國宏全文多少字

作者是張宏傑。全文32萬字。

曾國藩傳(張宏傑全新增補版)

張宏傑

傳記 / 歷史人物 · 32萬字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天賦堪稱晚清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差,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衆人,成就最大,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且最後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經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給人以特別的啓示。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沒出過秀才,可謂典型的小鎮青年。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順利進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紮實而非機巧取勝。他躊躇滿志進京,面對全國精英,發現自己見識狹隘、觀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慮。三十而立,他立志學做聖人,研讀經典,廣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間飛速升遷。他善於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天下大亂之際,一介書生獨創湘軍,統率羣雄。對抗太平天國,屢戰屢敗,甚至兩次投江自盡,多次深陷絕境。47歲時更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低谷。蟄居老家兩年,他反思自我,最終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後,爲人處世脫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位極人臣。他眼光長遠,審時度勢,面對與洋人的差距,率先拋棄落後觀念,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他走過的每一步都成爲人生精進的基石,最終從笨人到聖人,成爲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翻開本書,看曾國藩如何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曾國藩傳》講述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被譽爲是具備“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聖人,堪稱挽救晚清的第一功臣,被後世衆多名人所推崇。近日,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繼200萬暢銷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系列後,推出“曾國藩”集大成鉅作《曾國藩傳》。

《曾國藩傳》是知名歷史學者張宏傑潛心20年的突破之作,講述的是曾國藩從小憤青到挽救晚清的第一功臣這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作者在深挖史料的基礎上,以傳記形式,全面覆盤曾國藩的人生路徑及命運抉擇,還原一個以往從沒有如此真實的曾國藩形象。

1997 年,張宏傑開始業餘寫作不久,就寫了一篇散文《解剖曾國藩》,後來收入他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中。他的博士論文和博士後論文寫的都是曾國藩的經濟生活,後來在中華書局出版時改名爲《給曾國藩算算賬》。此外,作者還寫了暢銷百萬冊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截至2018年底,張宏傑已經寫下了100多萬字,出版了5本關於曾國藩的書。

在閱讀、寫作曾國藩將近20年之後,張宏傑將以前關於曾國藩的拼圖式寫作和研究整合起來,補足了其中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本簡明全面的《曾國藩傳》。作者表示,這是他最重要的一本書,凝結了他20年來研究曾國藩的精華。

2019-02-19《曾國藩傳》張宏傑—第二章何爲立志?

24歲以前的曾國藩因七次落榜深深地自卑;24歲自考中舉人開始顧盼自雄,卑睨一世;道光二十年,曾國藩28歲,入京爲官作翰林,這不僅是曾國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成聖的一個重要起點,曾國藩認識到什麼是大儒風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祖父曾玉屏囑咐:“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纔是好的……爾若不傲,更好全了。”

就是說你是有才能旳,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把身上這個傲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可見曾國藩言談舉止中已常露出傲慢。

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麼叫學術,什麼叫心性之學,才發現自己是多麼鄙陋。自小生長環境決定了曾國藩的見識和談吐舉止行爲都與大者風範有着巨大差距。

思己不足,三十而立,學做聖賢,從寫一日自省和計劃的日記開始。

自省:督責規範自己。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 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曾國藩的修身過程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爲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擴展十倍,他的見識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氣質可以純淨十倍,再愚鈍的人也會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我們發現,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因爲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

心理學家費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要求三羣學生舉起重物,看誰堅持時間長。他對第一羣人什麼都沒有說。對第二羣人說的是,想看看你們誰最有耐力。對第三羣人,他則說,你們舉起的這些東西關係重大,因爲上面的導線連着一個電網。如果你們一放下手,這個城市就要斷電。爲了朋友和家人們,你們一定要多舉一會兒。

結果,第一羣人平均舉了十分鐘;第二羣人竭盡全力,平均堅持了十五分鐘;第三羣人,卻平均堅持了二十分鐘。

可見,人的能力發揮多少,與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精神力量直接決定着身體潛能的發揮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說確立一個終生的奮鬥目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讀張宏傑寫的《曾國藩傳》第一章有感

“要想了解中國晚清史、社會史和傳統思想史建議你讀《曾國藩傳》是最好的入門書。”

昨晚開始閱讀《曾國藩傳》先把第一章通讀了一遍,後又逐字逐句細細品讀,讀完後受益匪淺,張宏傑從正面,側面的剖析了曾國藩的處世之道,爲官之道。

曾國藩:一個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智商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的人。卻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個不朽的境界”,這是多少人終其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祖父曾玉屏爲了打破老曾家五六百年來都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的願望,先後送兒子曾麟書,孫子曾國藩讀書科考,老曾家人還真的是非常的笨,兒子考了17年四十多歲才考中秀才,孫子曾國藩也緊跟父親的腳步考了7次真的是屢敗屢戰。考中秀才後的曾國藩人生像開掛一樣,1833年中了秀才,1834年中了舉人,1838年中了進士。

1、人生沒有捷徑可走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一個讀書資質平常的人,爲什麼最後能取得那麼高的成就,的確這個問題我開始也是很好奇,所以帶着這個問題我逐字逐句的把第一章細細的讀了一遍,曾國藩自己也稱他很笨拙。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意思就是說: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我自己也是那種不懂投機取巧的人,做事情從不會走捷徑,讀了他的這一番話,我心中豁然開朗,自己有什麼苦惱的,笨人就用笨人的方法做事,不繞彎子,不走捷徑,腳踏實地去做事情就可以了。

2、堅實的基礎造就不一樣的人才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他說:“既然天性鈍拙,那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

這樣非常奇特的人生哲學源於曾國藩的自身的經歷,他父親從小就教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並且不背誦出當天的文章是不準睡覺,這樣的方法雖然從小扼殺了他的靈性,但是也培養出了他踏實和勤奮的精神,基礎打的特別的堅實。

基礎是決定上層結構的,走捷徑起步是很快,但是隻是剛開始起步快,越到後期,弊端就會顯現出來。就好比蓋房子地基打的牢,靠才能起高樓,曾國藩的笨拙,看似慢,實則越往後就越快,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以慢爲快。

3、“拙”出新高度

關於曾國藩的笨拙是出了名的,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個小偷潛入他家偷東西,看到他還在背書,就先躲在他家房樑上等着,結果曾國藩背一篇《岳陽樓記》怎麼也背不會小偷都睡了兩覺了,還沒有背會,小偷氣得從房樑上跳下來指着他大罵:你真是夠笨的,我都背會了你還不會,說着小偷從頭到尾背了一遍,甩上門走了。留下曾國藩一人目瞪口呆。

讀到這裏我忍不住大笑,但是笑過了之後,我又不得不沉思,其實現在的我們有幾個人有這樣的毅力跟韌性。看書看不下去早就甩一邊刷手機去了,美其名曰換換腦子。

就因爲他笨拙,所以他付出了別人更多的努力。

曾國藩的這種頑強堅毅的性格造就了他將來的成就,不管是做官、打仗,他頑強的精神都體現了出來。

最終才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的境界。

《曾國藩傳》張宏傑 摘抄及讀書筆記

1、曾國藩是一個鑽之彌堅、仰之彌高的人物。

第一章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痛

>>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既然天性鈍拙,那麼曾國藩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

>> 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他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僞來,我以誠往,不玩心眼。

>> 君子不走捷徑,不圖虛名。錙銖積累,艱難前進。君子成功也許比別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第二章 爲什麼要“學做聖人”

>> 三十歲這一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

>> 曾國藩給自己規定了以下基本學習日程: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這是必須完成的課程下限,除此之外,他還每日讀《易》,練習作文。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曾國藩提高了學習效率。

>> 他在日記中把自己跟鄭小珊打架這件事記述了一遍,然後進行分析,這件事雖然兩個人都有毛病,但是聖人教導說,改過要從自己做起,而且改過要從速,意識到了馬上就要改。所以他撂下筆,馬上就去向鄭小珊賠罪。鄭小珊也很感動,本來是倆人都有錯,結果曾國藩主動道歉,於是兩個人把酒言歡,盡釋前嫌

>> 曾國藩反思,評論人誇獎人要慎重,這樣人家纔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 所以每次與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記中寫下聊了哪些內容,一犯“虛僞”之病就自我痛責,絕不輕輕放過。

>> 因爲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纔能有成。

>> 因此,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覆、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

>> 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 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後用三十年,來戒掉其他更難戒的毛病。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鍊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生着變化。他做事越來越有恆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我們發現,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因爲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

>> 人的能力發揮多少,與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精神力量直接決定着身體潛能的發揮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說確立一個終生的奮鬥目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 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第一個要訣,就是立志高遠。這一志向,驅動他一生不在小、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縮。

第三章 驚人的進階之道

>> 自我管理的十二條軍規

>> (1)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爲人。

(5)讀史。丙申年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爲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葉,間斷不孝。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9)日知所亡。每日讀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喪志。

(11)作字。飯後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牀,絕不賴牀。

二是靜坐。每天靜坐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天天處於浮躁狀態,被事務牽着走。

三是讀書不二。每天讀十頁經書、十頁史書,不論遇到任何問題,絕不改變。而且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下一本。

四是謹言。就是時時警惕不亂說話,每句話都要慎重。

>> 五是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節慾,就是節制,說白了,就是節制房事。節飲食,吃飯也要有節制。這是養生的辦法。

六是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就是記筆記,找一個筆記本,起個名,叫茶餘偶談,專門記朋友們聊天時談到的各種有啓發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個月要做幾篇文章,寫幾首詩,有固定任務。

八是練字。每天早飯之後,要寫半小時的字。

最後一條是夜不出門。天黑了就不要出門找朋友瞎聊天。

>> 2.把擇友當作人生第一大事

>> 而在立志“學做聖人”之後,曾國藩不斷反省自己的缺點,與人相處越來越注意替他人着想,

>> 朋友越來越多

>> 曾國藩做事的作風是從不取巧,踏踏實實,不搞任何歪門邪道,不走捷徑。事後證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第四章 從前的官場愣頭青

顢頇,漢語詞語,拼音mān hān,意思是糊塗而馬虎。

>> 顢頇:戇直,漢語詞彙,拼音是zhuàng zhí,釋義是憨厚而剛直。

>> 戇直

第六章 湘軍爲什麼牛氣

拼音[zhěn yù]

釋義:界限:不分~

>> 畛域

>>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而成者居多。

>> 從這次經驗中,曾國藩更是領悟到,對於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 “天下事無所爲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而成者居其半。

>>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其實很多時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麼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總結一下別人都犯了哪些錯誤,然後你反着來,你可能就成功了

>> 曾國藩是一個文人,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做事是非常腳踏實地的。文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唱高調,但是實際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決物質基礎。

>> “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的“死黨”。這是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來源。

>> 精神的力量遠大於身體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雖然有一時之勇,但是沒有堅定不移的信仰。曾國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軍隊,因爲信仰出戰鬥力,精神出戰鬥力。程朱理學是這些湖南書生的共同信仰,他們在信仰之下,可以迸發出驚人的勇氣和能量。

chuō lì

雄健;奮發。 唐  皇甫湜

>> 踔厲

áobīng

>> 鏖兵

>>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獷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遊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嘗

>> 好用山鄉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 在曾國藩創建湘軍以前,中國的正規軍隊是沒有思想教育這一說的,而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視精神力量的人。他知道,物質力量是有限度的

>> 這是因爲他“不憚煩苦”,精心苦思。他能比別人更吃苦,更紮實,更無情地鞭策自己。曾國藩並不比別人聰明,然而他做事卻非常高明。曾國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不就是建立在最簡單的只有“1”“0”兩個數字的二進制基礎之上的嗎?

>> 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大事,大體都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對事物進行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處理完了之後,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爲下一次做參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體會。

第七章 得而復失的湖北巡撫

>> 功雖大而不喜,過雖小而必究。

>> 在曾國藩看來,“失敗”是一個人一生的寶貴財富,每一次失敗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這個代價。

>> 曾國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決了別人用道德去解決的問題。保衛長官本來是一種道德要求,但曾國藩通過制度使它變成了符合下屬自身利益的一種行爲。

>> 因爲他與太平天國的鬥爭,不僅是爲了皇帝,更是爲了天下,爲了文化道統。

咸豐不給他官職,已經讓曾國藩非常痛苦。他的亂指揮,更是打亂了曾國藩的整體計劃。一個高明的軍事家,首先應該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所謂戰略,就是基於宏觀性和長遠性,把各種紛繁複雜的要素按輕重緩急、先後次序進行整理排列,然後拿出最有效的行動方案。咸豐皇帝是一個沒有戰略眼光的人,或者說他的戰略原則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他非常害怕太平軍以此爲基地,乘勝揮師北上,把他從皇位上掀下去,爲此“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憂心啾啾,終日莫釋”。因此咸豐皇帝的注意力只侷限於東南一隅,認爲戰爭的關鍵就是拿下南京。這樣“則各處逆衆自必聞風膽落”[插圖],太平天國就徹底瓦解了。

>> 一個高明的軍事家,首先應該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所謂戰略,就是基於宏觀性和長遠性,把各種紛繁複雜的要素按輕重緩急、先後次序進行整理排列,然後拿出最有效的行動方案。

轉書友:轉:

想到管理大師德魯克對戰略的定義,戰略不是思考我們未來做什麼,而是現在做什麼纔可能有未來。

“一個高明的軍事家,首先應該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所謂戰略,就是基於宏觀性和長遠性,把各種紛繁複雜的要素按輕重緩急、先後次序進行整理排列,然後拿出最有效的行動方案。”

>> 。

第八章 江西困境與“大悔大悟”

>> 曾國藩心頭也許會在第一時間掠過一絲嫉妒,但是這絲嫉妒一掃即去,留下來更多的是高興。

>> 回想自己以前爲人處世,總是懷着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爲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 天下惟平實堅樸之人可以幹事,軍務尤然

>> 曾國藩閱讀好友來信,反覆回憶既往,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

>> 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

>>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謂“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僞、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 做事平心靜氣,更多地考慮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場想問題;更多地揄揚他人,表揚他人的長處;做事有始有終,越到後來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誠更敬。

>> 這次出山,曾國藩的朋友們驚訝地發現,曾國藩變了,變得他們幾乎不認識了。

第一,他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 以前他做事直來直去,不太講求虛文俗套。

>> 現在則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樣注意禮儀排場

>>現在,他努力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設身處地地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必要時“啖之以厚利”。

>> 第二,他對皇帝,不再那麼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

>> 第三,他不再慎於保舉,而是“同流合污”了。

第九章 安慶這塊難啃的骨頭

>> 此軍(指湘軍)頗強,頗知恥,並無之人。天下惟要臉者不招人愛,而不要臉者,偏愛之矣。”這無疑是在批評咸豐。

>> 其實曾國藩一生做事,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紮實,做得牢靠。這種作戰方式,也是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體現。因此曾國藩打仗的第一祕訣是“穩”,先立於不敗之地。軍事首重“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後才能談到爭取勝利。

>> 曾國藩一生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每次打仗,他都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直到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 兩個人打仗,在那兒等着對方進攻的是主,主動進攻的是客。主佔優勢,客佔劣勢。所以打仗,一定要爲主,而不要爲客。要善於變客爲主。

>> ,情見勢絀。’實爲古今不易之論。”也就是說,戰爭的目的,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太平軍起兵以來,經常用一兩個城市吸引清方大量軍隊圍攻,他們轉而在清方兵力不足的地方得手。故“用軍之道,全軍旅爲上策,得土地次之;殺賊爲上策,破援賊爲大功,得城池次之”。

>> 儒家的理念是家大於國,孝高於忠。一個人,可以爲父絕君,卻不能爲君絕父。

>> 古今中外,具有雄才大略的用兵者,無不能夠始終從戰略的高度來把握問題,能夠透過暫時的紛亂看到重點,在利害交織中看清本質,牢牢把握好長遠與眼前、全局與局部的關係。

第十章 與何桂清的恩怨糾葛

>> 曾國藩因此進入了在官場上境遇最順的一個時期。在安慶收復之前,曾國藩專心於軍事,於吏治還沒有充分着手,現在,他可以從容佈局兩江加上浙江的人事了。

>> 然而,事實證明,“明練”、善應對、小聰明,在天下大難前是沒用的。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曾國藩式的笨拙、紮實、從根本上做起。

第十一章 太平天國最後的戰役

>>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 也就是說,這些天因爲江西布政使有意和自己作對,心裏非常憤懣。但是我細思古人辦事,豈不也是我和一樣,經常會遇到掣肘和拂逆。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順從,就會採取霸道手段,誅除異己。時間長了,就會成爲不可一世的權臣,給自己帶來禍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對面前能夠動心忍性,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還以沒有“對立面”而憂心,這纔是聖賢的用心。所以我正可以借這個不順心的事來磨礪我的心性。

現代關於壓力的研究有一條結論,你關於壓力的態度決定壓力的影響是正向還是負向,你認爲當前壓力讓你成長,你就真的會成長。

>> 但是我細思古人辦事,豈不也是我和一樣,經常會遇到掣肘和拂逆。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順從,就會採取霸道手段,誅除異己。時間長了,就會成爲不可一世的權臣,給自己帶來禍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對面前能夠動心忍性,自己的心性,委曲求全,而且還以沒有“對立面”而憂心,這纔是聖賢的用心。所以我正可以借這個不順心的事來磨礪我的心性。

>> 很多大人物都喜歡其他人如同秋草伏風一樣,偃伏在自己腳下,讓自己的所有決定都得到“堅決貫徹”,“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曾國藩卻不是這樣。他的齋名爲求闕,一生勤求己過,最喜歡聽別人的批評。越是位高權重,他越是主動聽取逆耳之言,以克除自己身上的“意氣”“客氣”和“矜氣”。

>> 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

>>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天意恆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真正出力的人不一定成名,而成名的人不一定能享福,這都是常見的事。“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富貴功名都是給別人看的,只有心胸開闊,自己才能得到好處。“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總以保全身體,莫生肝病爲要。”

第十二章 “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

>> 《易傳》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當一個人的地位、權勢、聲望達到頂點的時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時候。稍微處理不慎,會帶來無法預計的危險。因此,越是輝煌的時候,越應該努力保持清醒的頭腦,趨福避禍。

>> 能夠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像曾國藩這樣恰如其分地完成這種轉變的事例是不很多的,而身敗名裂、兔死狗烹者則史不絕書。此亦足見其歷史經驗之豐富、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 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不一定是聖賢。在郭嵩燾看來,曾國藩是聖賢,而左宗棠僅止於豪傑,這就是二人的根本區別。

第十三章 兩江總督的清與濁

>> 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入“非典型類清官”。也就是說,骨子裏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這是因爲曾國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 他刻苦自礪,全力內聖,是爲了達到外王之業

>> 一個人特立獨行,必然爲衆所排斥:“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與雖美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爲情。”因此,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 這當然不是隨機的選擇,而是有明確的含義。這說明,洋人並不想推翻清王朝,他們所志,一是通商,二是要清王朝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等的態度和他們交往。

>> 首先,他認識到,洋人的到來標誌着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而是天或者說造物的安排

>> 既然如此,那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必須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

>> 只可力求自強,不可輕易動氣。若無自強之實,而徒有爭氣之言,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除了誠信外交外,曾國藩還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超前的觀念:在對外交往中,不要爭面子,而要爭裏子。不要爭小處,而要爭大處。

第十五章 與人李鴻章共同“剿”捻

>> 做大事的人至少要看出三步。當初曾國藩在大規模裁撤湘軍的時候,留有後手,那就是“裁湘留淮”:他雖然將手中的湘軍遣散,但是卻保留了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所部的淮軍。

>> 曾國藩還有一個頗爲“唯心主義”的觀點。他認爲,在中國社會,整個風氣都受居於高位的少數幾個核心人物心性品行的影響,換句話說,社會風氣的厚薄全由一二人之倡導而成。“此一二人之心向義,則衆人與之赴義;一二人之心向利,則衆人與之赴利。衆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餘謂氣節者,亦一二賢臣倡之,漸乃成爲風氣。”

>> 要做到用之無誤,不僅要察言觀色,還要試之以事,驗之以效。新人到來後,曾國藩通常都會讓他們到前線去經歷一段,一是讓他們直觀瞭解湘軍的面貌,二是通過他們來了解前線近期的情況,三是通過這種方式鑑別他們的能力。

>> 安排好工作後,接下來的第三步,就是培養。曾國藩認爲,人才“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天生大才極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過培養教育造就出來。

>> 和孔子一樣,曾國藩內心深處很熱愛這個教師工作,甚至比做官還要熱愛。曾國藩曾說過“君子有三樂”,其中之一便是“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也和孔子一樣,曾國藩長於“因人施教”,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 晚年李鴻章更親口對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老師實在厲害,從前我在他大營中,從他辦事,他每天一早起來,六點鐘就吃早飯,我貪睡總趕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我沒法只得勉強趕起,胡亂盥洗,朦朣前去過卯,真受不了。迨日久勉強慣了,習以爲常,也漸覺不甚吃苦。所以我後來自己辦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盡,這都是我老師造就出來的

>> 而曾國藩在保舉下屬方面非常盡力。他的幕僚大部分都在幕府成材,然後成就自己的事業。

>> 與洋人交際,其要有四語:曰言忠信,曰行篤敬,曰會防不會剿,曰先疏後親。忠者,無欺詐之心;信者,無欺詐之言;篤者,質厚;敬者,謙謹。

>> 對曾國藩的教導,李鴻章表示謹遵不渝。“與洋人交際,以吾師忠信篤敬四字爲把握。

>> 作爲學生,李鴻章與老師曾國藩一生有過密切合作,也有過多次衝突,但是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沒有與曾國藩撕破臉,懂得有進有退。這是曾國藩日後給李鴻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成年人的關係都太脆弱,臉面也都太薄,除非以後再不要有瓜葛,要麼切勿撕破臉皮。萬不得已要損害他人利益時,也要試圖解釋一下,辦法總是比矛盾多……古人云: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 於,他從來沒有與曾國藩撕破臉,懂得有進有退。這是曾國藩日後給李鴻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人,他憑頭腦打仗,而不憑血氣之勇。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國藩是怎麼成爲“賣”的

>> 人這輩子,最難去除的是嫉妒和貪求。所謂“不忮”,就是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剋制自己的貪求心。這兩點聽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事實上很多人,特別是很多當世名公,都處理不好。嫉妒經常出現在功名事業差不多的人之間,貪求常出現在升官發財之際。連左宗棠、郭嵩燾這樣的大人物事實上都常在這兩點上犯錯誤。所以他專門強調,這兩點不去除,則既難立品,又妨造福。希望曾氏後人能克掉這兩點,做到“心地乾淨”。

>> 趙烈文在給曾國藩送行時,發現曾國藩精神狀態很差,“神氣衰颯”,如同被秋霜打過的樹葉一樣。因此他“心嘗憂慮”,擔心曾國藩的健康會出問題。事實上,正是因爲處理天津教案“時時負疚於心”,導致曾國藩精神受到極大打擊,再度回任兩江後不久,即鬱鬱而終。

讀《曾國藩傳》

這幾天讀張宏傑先生的《曾國藩傳》,有幾點感想,摘抄如下。

曾文正普通人家出身,第七年才考上秀才。然後一發不可收拾,二十七歲中了進士,之後朝考道光皇帝點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那個年齡的曾文正不像之後老成持重,而是一個愛串門、愛聊天、愛開玩笑的青年。他性格中的第一個毛病是靜不下來;第二個毛病是爲人傲慢、修養不好;第三個毛病是虛僞,在社交場合習慣順情說好話;第四個毛病是好色。進了翰林院,他發現自己從小死讀書,眼界修養都不如同儕,於是拜訪大儒唐鑑,請教學習之法。從《朱子全集》開始,他一步步踏實用功。在三十歲時,決定脫胎換骨,立志學做“聖人”。

學做“聖人”從何學起呢?他從寫日記開始。曾文正寫日記和我們通常流水賬日記不同,有幾個特點:

從立志自新開始寫日記的第二十一天,曾文正發誓戒菸。戒菸第二天,他開始彷徨無主,寢食不安。但沒有退讓一步,到一個月後,他在日記中記到:“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

戒菸成功給了曾文正巨大的信心,也堅定了通過日記來打磨自己,學做“聖人”。直到六十一歲他去世前,依然每天都記日記。

曾文正二十九歲進京,四十一歲離京,一直都是做文官。未曾想四十二歲開始辦團練,成了帶兵打仗的武官。他的整個軍事生涯,都是圍繞如何剿滅太平軍。從完全沒有軍事經驗,到剿滅太平軍,曾文正花了十二年。這十二年裏,軍事上他主要做的兩件事:

堅持戰略,實屬不易。初辦團練,皇帝只是讓他訓練小型地方武裝,而且皇帝當時任命了四十多位退休或丁憂的前。其他都是敷衍甚至趁機斂財,只有曾文正是認認真真辦理,且不只是定位於地方剿匪,而是“立一個大團”。辦理團練半年,練兵還沒有練好,皇帝就着急讓他北上增援湖北。他知道沒有練好兵去也是以卵擊石,於是頂住壓力拖住。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近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承德,命曾國藩派人赴京勤王。曾文正認爲赴京於事無補,而此時戰略中的攻打安慶更爲緊要,硬是以一個“拖”字訣應付下來。

支撐戰略的,則是曾文正創的“結硬寨、打呆仗”的笨辦法。他的性格特點是“以靜制動、自固爲本”,所以在進攻太平軍的時候,他想的是怎麼反客爲主。結論就是結硬寨,挖溝修牆。湘軍每天行軍四小時,走三十里。然後就不走了,再花四小時挖溝修牆。溝也不是隨便挖的,壕溝寬度、深度和營牆高度、厚度都有明確的要求。外面的一條壕溝寬兩米,深近三米。裏面一條壕溝尺寸減半。營牆也是兩層,外面一層高兩米多,寬兩米。裏面一道減半。晚上軍隊分三班,兩班睡覺一班站崗。很多人是看不上這種笨辦法的,比如李鴻章剛到曾文正大營時,就不以爲然地說:“吾以爲湘軍有異術也,今而知其術之無他,惟聞寇至而站牆子耳。”但曾文正就是一生打仗不求奇謀,穩紮穩打,以文官身份開始辦團練十二年後攻下南京,基本打敗太平軍。

十二年長嗎?我覺得不長,特別對於一個丁憂在家的前文官,從零開始辦軍隊,最後打贏國家正規軍都沒辦法的太平軍。戰略正確,堅定不移圍繞戰略,哪怕戰術上笨一些,慢一下,最終都是能達到目標的。且時間未必如你想象那樣長。

曾國藩傳張國宏全文多少字

《曾國藩傳》是一部由張宏傑所著的書籍,翻開本書,看曾國藩如何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作者是張宏傑。全文32萬字。

曾國藩傳(張宏傑全新增補版)

張宏傑

傳記 / 歷史人物 · 32萬字

如何評價《曾國藩傳》這本書?

古今中外的猛人,大多少年早慧,天資過人,但曾文正公是例外。

曾國藩歷來以天資愚鈍著稱,其成功純靠個人立志、奮鬥、讀書、反省、寫日記——以至於梁任公都感慨,普通人很難學習古代的明君賢臣,但一定可以學習曾文正,“若曾文正之盡人皆可學焉而至,吾所敢言也”。

這套書的作者是張宏傑,共有三本書,第一本寫曾國藩本人,第二本寫家人,第三本寫同事與對手。我覺得對於大一新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打開眼界,各個領域的經典書籍都讀一讀。

然後選出幾個比較感興趣的方向精讀,對於人生目標的設立和規劃未來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這裏給大一新生們推薦一些各個領域的經典作品,都是些比較淺顯易懂的入門書籍,新手小白也能讀懂。

薦書:曾國藩傳

薦書:曾國藩傳,作者張宏傑。

作者是暢銷歷史書作家,從嶄新的角度去評判歷史。這本書是他早年的作品。

書中從曾國藩的心理變化歷程詳盡描繪了曾國藩的成長曆程和個人蛻變過程。

即有客觀的歷史數據文字記錄,也有通俗的說明,並且把重點線索層層展開,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鮮活的曾國藩本人。

摘錄幾條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一故事:

咸豐皇帝的三個缺點:

一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

他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謹於小而反忽於大” ,每天察察於小事,而且有的謹慎到不該謹慎的程度,而對於國家的大計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深究。

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

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這個段落詳細描述了皇帝的問題。

第二個故事:

爲什麼叫做曾剃頭?講曾國藩對於土匪見一個殺一個,人稱曾剃頭。

儒家本教人以“好生之仁”,曾國藩爲什麼一出山就殺人如麻呢?

曾國藩認爲,他現在殺的這些人,正是以前那些年早就應該殺掉的。

二是治亂世要用重典。

現在各地土匪之所以很囂張,是因爲以前的命案盜案首犯多年逍遙法外,現在太平天國勢力又橫行天下無法對付,所以亂民們以爲法律和官府都不足畏。在這種情況下,要樹立官府的威信,就要實行恐怖統治。如果天下能太平,我不怕大家罵我殘忍殘酷。

第三個故事:

曾國藩在出山之初,就暗暗計劃,要以練團練爲僞裝,創建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憑着這支軍隊挽救朝廷,再造國家。

爲什麼呢?

太平天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毀滅影響。必須要制止。

我恐焚書坑儒之後,未有如此之大劫也” 。也就是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沒有比洪秀全更厲害的文化毀滅者。曾國藩是理學家,在他眼中,儒學是天地間唯一的真理。

因此,在曾國藩看來,如果太平天國起義成功,中國將陷入巨大的矇昧。這是他決定挺身抵抗的根本原因。

第四個故事:

如何從無到有創建湘軍:

曾國藩咸豐三年(1853)初開始創辦湘軍,咸豐四年(1854)年初出師。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除了要逐一解決用人、籌餉、購械、整章、建制等難題之外,還面對着一個更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咸豐皇帝的瞎指揮。

看完書後的感受:讀到她開始創建湘軍,突然心生感慨。

曾國藩的智慧在於知道問題在哪裏,也認識到事情需要怎麼辦,同時雖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還是可以堅持行動。

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從不可能中尋找可能,無中生有,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並且堅持行動。

我深深的被他的意志力所感動,他就是一個創業的典範,執行力的楷模。不只是一個做官的道理,還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

從他身上看到了王陽明的影子,知行合一。

這本書適合推薦給任何想要學習曾國藩精神卻沒有門路的人。

聽說過很多次曾國藩家書,還有什麼傳記,都沒有興趣去學習,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真麼讀懂了曾國藩。

所以,推薦有興趣的也讀一讀吧。

【好書推薦】《曾國藩傳》——一位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人

       提到傳記類的書籍,尤其是前人的傳記,都會認爲很枯燥,但這本卻是比小說還要好讀的傳記。張宏傑老師自學生時代就開始對曾國藩進行研究,在大量史實資料的基礎上對曾國藩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此前,我也略讀過其他版本的關於曾國藩的傳記和小說,相比之下,其他版本大多把曾國藩神化成了完人,天資聰慧,所向披靡。我覺得不夠真實,事實上這也是不尊重史實。連曾國藩自己都說自己資質之陋,更何況若真是神人,怎會經歷七次科舉。

     曾國藩最厲害的時候權傾天下,受人敬仰,掌握軍權,是動動嘴就可以稱王的。他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而是通過自律,修心,自我管理,才從一個笨拙、憨直、資質平庸的人,經過脫胎換骨,最終成爲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人和儒家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至於如何做,在這本書中,作者都做出了詳細解答。)

     與那些天資聰慧,一出生就佔據着很多社會資源的人不同,我們中的大多數同曾國藩一樣,平庸和普通,但是曾國藩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只要憑藉自己的意志力,腳踏實地的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擺脫平庸,成爲優秀的人。這也是我們需要讀《曾國藩傳》的意義。

-------------------------------------------------------------------------------

本書分爲四卷,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對曾國藩人生產生重大意義的一些大事件:

七次科舉,越挫越勇,崇尚笨拙。

點入翰林,立志做聖賢,立誓“不做聖賢,便爲禽獸”。通過日記反思自己每日的言行。

在京爲官,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完成自己的中年變法。

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功成名就時,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

總督生涯,整頓吏治,天津教案,被效忠一生的清出賣,成爲“賣”。

最後時光,一直自律到生命結束。

      讀曾國藩時,你會發現,他的很多思維方式同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夥人)的思維完全統一。例如,芒格最提倡的思維方式之一:逆向思維,這正是曾國藩在初創湘軍時運用的,總結正規軍綠營的缺點,反其道而行之,創建了所向披靡的湘軍。

      最後總結一下曾國藩擁有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極強的進取心,極高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善於總結,逆向思維,勤於自省,知錯能改,越錯越勇,腳踏實地,崇尚笨拙,海納百川的度量,以及在面對領導(皇帝)的壓力時表現出的定力都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曾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看來他不僅是我們的精神偶像,也是偉人的人生導師。

《曾國藩傳》:對“曾剃頭”刮目相看(一)

在3月11日入購了張宏傑老師著的《曾國藩傳》,現在差不多20天的時間,一共輸出讀書筆記2篇,現在通篇閱讀完畢再次整理較爲全面的讀書筆記,願以各同讀此書的書友一同交流哦~

避免大家看到睏倦,分兩次輸出⊙∀⊙!

很值暗暗自爽的是這是我拿起的第一本個人自傳書籍,竟然讀的如此津津有味,多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靈魂與曾國藩同行~

你們是不是這樣的呢?

一、 說明:

《曾國藩傳》是一部由張宏傑所著的書籍,翻開本書,看曾國藩如何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二、營養表:

1.七年的科舉之路

2.爲什麼要“學做聖人”

3.驚人的進階之道

4.從前的官場愣頭青

5.“曾剃頭”的長沙之辱

6.湘軍爲什麼牛氣

7.得而復失的湖北巡撫

8.江西困境與“大悔大悟”

三、金丹妙藥:

1.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才能成事。

2.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3.“失敗”是一個人一生的寶貴財富每一次的失敗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代價。

四、反配方(思考題):

1.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經歷了17次科考,43歲終於爲老曾家破天荒的出了個秀才,此時的曾國藩經歷着第6次落榜,可謂天資愚鈍的他,爲什麼在第7次考秀才後後面舉人和進士能夠一順百順呢?

1)比之前更懂的反思,不再幹使“蠻力”。他在過去的學習思路中不斷反思和突破,找到新門徑,自然,學有所成!

2)明白自我優缺,勤以補拙。“天道酬勤”這句話彷彿在他身上跟適用。既然天資拙笨,那就用自己超人的努力來彌補,比別人更肯付出,最終,水滴石穿!

3)逆商在線。多次的落榜打擊以及旁人對老曾父子的議論讓他從小抗打擊能力強,其實,挫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教育。

2.曾國藩爲什麼提出”學做聖人”?

1)他原以爲進京便是出路,後忽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與翰林院的學者相比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實在相見形拙。

2)他通過讀聖書、交益友,視野和見識大不相同,明白大文學家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如果付諸行動也可以到達。

3.有些“言不由衷”、“虛僞”等致命缺點的曾國藩是如何“脫胎換骨”變成後人口中的聖人?

1)採用十二條自我管理法則,如:記日記以自省,通過日記形式反思自己的行爲甚至每一個念頭,痛自警醒

2)借用外力,讓朋友、老師監督自己,將自己的日記公開讓他們互相點評。

3)有恆爲作聖之基,他用一生在踐行日記這件事,一生都在不斷反省、磨礪,未停止的腳步。

4)立志高遠,“聖人”這一志向促使他在再大困難面前也不苟且、退縮。

4.曾國藩爲何在早期的官場是經典的“愣頭青”?

1)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不認清時勢,公然“挑釁”皇帝的種種。

2)不要錢、不要利,反而打破了官場的“潛規則”,成爲官場上的“異類”,鶴立雞羣的姿態始終鋒芒太過。

5.本是進士出身的曾國藩,對行軍佈陣、帶兵訓練毫無經驗,是如何創建了後來牛氣的很的湘軍?

1)湘軍的戰鬥力來自他的反向反思習慣。在創建湘軍之前首先去分析的是“綠營軍”爲什麼會沒有戰鬥力”。

2)解決物質基礎。湘軍軍官採用了的,是正規軍官同級軍官收入的3-6倍。

3)凝聚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上下級皆知根知底。

4)選人用人選擇–士人。則是有信仰、懂思考以及吃苦耐勞的樸素的讀書人,而不是蠻橫之人。

5)重整治教育。每逢三、八日便召集軍隊進行“訓”話,孔孟之道、岳飛精神激勵士兵。

五、藥效(總結):

1.天資愚鈍經歷多次考試落榜的學者竟能脫胎換骨變爲後人口中的“聖人”,如此升級之道,你我經過努力亦可爲之~

2.一介“魯莽”書生竟能多次率兵上陣,討伐成功,深思其中:一爲自省、二爲有志、三爲勇氣。

3.最崇拜曾國藩的內在精神力量是:“敢於一生自我剖析,向自我開”,看似“拙笨”實爲大智。

4.最崇拜曾國藩的軍事頭腦:有前瞻性、有遠見、抓重點。

六、學以致用:

1.明“志”。 解決迷茫的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給我方向,現在的我們都需要堅定自己的方向,1年的目標,5年的目標,10年的目標~

2.讓我們一個好習慣吧 !

1)運動,強身健體,讓自己擁有“長線作業”的資本。

2)閱讀,擴大自我眼界和格局。沒有優質的家庭背景不可怕,往往可怕的的是你與他人的思維模式。窮人之所以爲窮人,富人之所以爲富,根本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閱讀,是最低成本的精進方法,爲何不?

3)早起,比別人多努力的時間。沒有優質的IQ附身,唯有爭取多點努力的時間,否則你還有什麼優勢呢?

3.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之以恆! 把上面提的好習慣,以“日”爲單位,反覆踐行,變爲像起牀刷牙一般自然。

4 . 三思而後行,遇事請深思。 我的性格致命缺點便是容易被“”,缺乏深度思考,一是擺脫沒事找“度娘”的習慣,二是對周邊時事保持好奇心,常思考,三是寫作鍛鍊自我表達與自我思維邏輯。

5.誠心真心。 對身邊朋友真誠以待,心懷感恩,對事常換位思考,慢慢改變情緒左右自己思考的毛病。

以上是我對《曾國藩傳》的分享(一),忽然發現2000字了,趕緊止住,免得大家看睏倦了,就先告一段落,下篇繼續給大家分享~

有共同閱讀張宏傑老師著的《曾國藩傳》或者《朱元璋傳》期待一起交流哦~

標籤:張宏 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