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害怕別人不快樂,你不累嗎|拒絕討好型人格

文 | 周小寬

害怕別人不快樂,你不累嗎|拒絕討好型人格

來源 | 周小寬(ID:xiaokuanjoy)

“只要是不符合我預設的結果的,

我都會拒絕。

對一切壞的東西都拒絕,所以我必須要去控制。

我要讓你很快樂,

其實是因爲我接受不了你因爲我不快樂。”

——在多少人的心裏,

曾經迴響過這樣的話語?

也許當你看到上面這段文字之前,

你都不曾意識到,這段話,

其實也是你內在的聲音。

這聲音,讓你深陷焦慮之中,

越來越感覺,關係令你疲憊。

  01  

“討好型人格”,

其實只是一個文學表述手法。

心理學上,

並沒有正兒八經的這種人格劃分。

在心理學的人格劃分裏,

沒有一個“討好型人格”。

也就是說,討好,

不僅僅存在於某一類人的生活裏。

而是,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會存在。

只是程度不一。

討好,是你生活中的關鍵詞嗎?

如果討好的程度過重,

那麼它就會給你的生活帶來負擔,

你會感覺,

你活不出自我,沒有界限,

總是在意別人的感受和情緒,

卻無法保護和表達自己

不同的感受和立場。

但是,

去討好的你,

並不是一個受害者。

是被討好的人在索取嗎?

很多時候並不是,

而是討好者會像上了發條一樣

去一個勁地“照顧對方”。

那麼,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爲什麼我要去討好別人呢?

我的一個來訪者

在一次諮詢中跟我說,

她這兩天很累,

因爲她接待了一個從遠方來她所在城市旅遊的大學同學,

“我陪她玩了兩天,她在我家住,

這兩天我累得要命,

真的好累好累。”

爲什麼這麼累?

在諮詢裏,我們找到了那個答案,

她說,“我隨時留意同學的情緒,想安排得特別周到,

因爲我希望她這次遠道而來能開心。”

我說,“那麼是不是意味着,

你其實無法接受,她有一點點的不開心?”

她說:“不能接受。想想就覺得很難接受。我不希望她因爲我而不開心。”

這是一個比較焦慮的來訪者,

我們有過很多關於“控制”和“失控”感覺的交談,

所以在這次諮詢裏,

當我們聊到這裏時,

我對她說,

“在這個‘我不希望她有一點點不開心裏面’,其實也有控制啊。”

她疑惑地問,

“可我只是希望她快樂啊,怎麼是控制呢?”

“可我只是希望她快樂,怎麼是控制呢?”

也許很多在關係裏有“討好”特質的人,

讀到此處,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請再把這句話,慢慢讀一遍。

然後我會問你,

你是“希望”她快樂,

還是“不能接受”她不快樂,

特別是,因爲你不快樂?

希望對方快樂,

只是一個美好的,善意的願望。

但假如不能接受對方和自己的相處裏,

有一點點不舒服不快樂,

那不是控制嗎?

你需要做很多事情,

以確保——對方會很開心,

會很滿意,會覺得你很不錯,

挑不出一絲毛病,

甚至你還需要確保對方喜歡你……

你在和對方的相處裏,

這個鏈接裏,

要確保如此多的東西,

你要確保的東西,

包括了對方的情緒、感受、對你的判斷,

這些本來屬於另一個獨立個體的東西,

你卻要去確保,

要保證這裏面,

只有快樂、滿意、

對你的喜歡和正面的評價。

所以,

第一,  這是控制。

你在試圖控制屬於另一個人的部分。

第二,  這必然很困難很耗能。

因爲你在插手對方的感受情緒。

“我以爲我只是爲她好,想讓她快樂,”

“但其實,你不只是想讓她快樂,

而是你只能允許,她是快樂的。”

“難怪我那麼累,

我不想去體驗到她不快樂的感覺,

那不在我的預期之中,對我而言是失控的,

我在生活裏,別的事情也是這樣,

負面的結果,負面的評價,

可能出現的不好的問題,我都接受不了。”

“不能接受負面的事情,

這是不是一種對好的‘強迫’?

凡事都要確認是好的,

那麼凡事都無法放開你的控制,

你的大腦和身體,自然無法休息。”

  02  

很多人,其實都有一種傾向,

就是無法接受負面的事情。

不開心,失敗,沮喪,憤怒,

選擇錯誤、努力白費、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

無論這些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關係中在意的對方身上,都覺得很難去接受。

只要好的,

不能要一點點不好的。

那麼這不就是一種對“好”的強迫嗎?

是的,這裏的“強迫”,

和強迫症裏的“強迫”是一個意思。

對順序有強迫的人,你會看到,

也許他會要求他的每一雙鞋,

每一件襯衣,

每一個小擺設,

都在必須的,

固定的,唯一的位置。

這種類型的強迫症患者,

是絕對不能接受你把這個東西改變一個位置的。

而,只能接受人生是快樂,

不能接受人生有很多不快樂,

只能接受發生好的事情,

好的結果,好的走向,

不能接受任何與這個“好”背離的東西,

那同樣也是強迫,

前者是對順序的強迫,

後者是對“好”的強迫。

我的來訪者,

她希望她的同學在兩天時間裏,

完全是開心的。

這難道不是一種,對開心的強迫嗎?

如果你在和別人的交往中,

覺得自己越來越累,

那麼先放下,

看上去很順理成章的那個說法,

“我只是在爲她好,希望她好”

換一個角度想想,

你是不是在強迫她,只能“好”?

她可以不開心嗎?(如果她心裏有些別的事情,或者未必你安排的、餐廳那麼適合她)

她可以有時低落和沉默嗎?(也許她無意識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或者她今天狀態不佳,)

她可以不那麼肯定你嗎?(畢竟無論你做了多少努力,喜不喜歡你,也是她的自由吧)

在和別人的交往中,在關係裏,

總覺得精疲力竭,

吃個飯見個面都覺得特別耗神的人,

可以問一問自己,

你是不是,有很多自己的目的?

而這個目的,

又都是需要控制到對方纔能達到的?

那麼你當然會很累了。

如果沒有外界的關係,

不能接受負面的事情,

你只需要控制你自己就好。

但這是不可能的。

人活着,就會有關係,

免不了和外界有交集。

所以如果處在關係裏,

你就需要去控制對方,

如果和外界產生了交集。

你就要去控制交集的那個部分。

這樣一來,

你的人生就全部填在這個控制裏了。

  03  

想去控制對方,必然是很累的。

總是想要控制。

特別害怕失控,

拒絕負面事情的人,

比較容易處在疲勞狀態,

頭腦拼命思考,

身體也無法放鬆。

也許有人要問了,

那爲什麼要去控制呢?

我不可以不控制嗎?

順着這個問題,其實就有答案——

如果你總是在控制關係,

控制對方的感受和對你的評價,

那麼如果放開這個控制,

結果可能是,

對方真的不開心了,

或者對你的評價變低了,

甚至說你令她失望了,

你受得了這個嗎?

你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嗎?

身處其中,你會怎樣?

可以不去控制的人,

會說“她怎麼想,關我什麼事?我還是我。她不開心,我又不會少塊肉。”

不可以停止控制的人,

會體驗到一種毀滅感,

一種跌入深淵的感覺,

“她不開心,是因爲我不夠好。”

“她對我評價變低,意味着我很糟糕!”

“她不喜歡我,我就更不能接受這樣一個自己。”

看到了嗎?

不去控制的人,

覺得對方的感受,不會擊垮自己,

“我不會少塊肉”。

這意味着,

可以不去控制的人,

是有着穩定自我的人。

對於自我的感受,

不會因爲別人的反應而起伏劇烈。

而不能不去控制的人,

一旦別人的反應是負面的,

無論是不快樂,沉默還是別的什麼,

就會出現兩個條件反射,

一是,覺得對方的這一切反應都是和自己相關的,

都是自己引起的。

二是,當對方有負面反應時,

覺得自己極度糟糕,

有一種自我墜入懸崖的感覺。

也就是說,

不能不去控制的人,

極大程度的被對方和外界影響。

他們對自我的感覺,

隨着對方的反應和外界的變化

而劇烈起伏晃動。

他們的“自我”,

是依賴別人而活的。

他們並沒有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自我。

依照外界的風吹草動來判定自我是誰,

好還是壞,

他們因此往往

非常敏感、討好、疏離、脆弱。

而這樣的人,

對於自我的感知,往往是,

“不穩定的”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的自我是空的。”

自我越穩定的人,

越有力量和承受能力,

他們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負面,

不管是失敗,還是對方的評價,

所以他們就能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會太多去控制他人。

因此,他們會關注自己,

爲自己注入更多能量。

自我不穩定的,

沒有建立一個較好的恆定自我感覺的人,

本身的力量就比較小,

無法承受負面,

因爲在對方的負面反應裏,

自我就會傾覆掉,

會極度否定自己,

因爲害怕遇到負面反應的自己,

會拼命去努力付出,

以期控制對方的反應,

注意力都在要討好的別人和外界身上,

因此無暇關注自己,無暇感受自己。

於是能量也就得不到補給,

還要越來越耗竭。

這兩種自我,

前者是正向循環,

後者是負面疊加,

不知道你是其中的哪一種?

  04  

“我不能和外界建立鏈接。

因爲害怕體驗失控的感覺。”

我的來訪者說。

我能體會這種極度的害怕。

她常常跟我說,

回憶童年,雖然和父母也生活在一起,

但是那種感覺就好像身邊沒有人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

沒有從養育者(媽媽或其他人)身上

建立起自我恆定感,

沒有能夠,在養育者對自己比較好的迴應裏,

確立自己的好的,

被人喜歡和接納的,

安全的,被允許生存的,

不會被拋棄的,

那麼這個人,

可能會在成年之後的關係裏,

在和很多人的相處中,

一直去尋找那種,

可以確立的自我的感覺。

畢竟,我們對於自我的感覺,

是需要客體來建立的。

沒有參照物,我們感知不到自己。

如果世界上什麼都不和我們發生鏈接,

這種活着,和死亡沒有分別。

而如果發生了鏈接,

比如一個嬰兒和養育者,

但養育者從未讓嬰兒確認到,

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那麼嬰兒就會很惶恐,

我是誰,

我是好還是壞,

我被人喜歡還是討厭呢?

這個問題,

會從原生家庭開始,

縈繞在我們成年後的關係裏。

成爲自我成長的一個功課。

沒有核心的自我。

是因爲沒有內在的穩定客體。

我們是通過客體反映出來的。

如果你的穩定客體,

是你的養育者,

比如母親,

而她又是接納你肯定你愛護你的,

那麼在你內心,

你就會有一個恆定的自我感覺,

就是“我是好的,

是被接納的,是被愛的”。

我的來訪者,

她對父母的感知是空白的,

“好像他們不曾存在一樣”。

所以她沒有一個穩定的客體,

也無法去因此確定一個穩定的自己。

很多父母,給予孩子的,

僅僅是物質的養育,

而不是心靈的鏈接感。

人在心不在的父母,

就難以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我的感覺。

還有一類父母,

對孩子的接納只限於孩子表現好的時候,

如果孩子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

父母就會讓孩子覺得,

“你不配活着”。

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了,

自我也不會很穩定,

表現好的時候,

她會覺得“我是一個不錯的人”。

出現負面問題時,

她立刻就會全盤否定自己,

覺得“我甚至糟糕到不配活着”。

(文章提及案例,已得到來訪者授權)

寫在最後,

所以,長大的你,

需要不斷去確定。

確定,自己是誰,

確定我好不好。

所以,別責怪自己,

爲什麼總是如此討好?

爲什麼這麼窩囊,

不能守住自己的界限

和表達自己的立場。

我想說,

根本沒有什麼“討好型人格”,

而是,你在爲了確立你都搞不清楚的“自我感覺”,

而努力的控制着外界和他人的反應。

你承受不了負面和指責還有失望,

因爲那些東西來了,

你的自我就碎了。

所以你纔會如此費力地去討好。

你能擁抱自己的脆弱焦慮嗎?

你能理解自己的控制嗎?

你能不嫌棄這個還沒有能夠建立起穩定自我的人嗎?

如果你等我給你一個方法,

去改變這一切,

我能說的,

只有,請你對自己好一點。

把對自己必須要做好的要求,

變成對自己做不到的接納。

你的自我總是被晾在一邊,

童年時,被父母晾在一邊,

而今,被你自己晾在一邊,

你努力要成爲讓全部人滿意的自己,

但是你卻很少,

去照料這個自己。

照料它,愛護它,關注它,

它纔會慢慢被注入力量,

慢慢強壯,

慢慢找到,確定的感覺。

你可以一直活在對外界的控制裏,

控制他人的情緒,

收集所有的好評,

這會讓你感覺好一些,

但反過來,當然,

你也被外界控制了。

但生存的高級解決方案,

是對自己的接納。

與其去控制住,

讓對方看到的都是,

極度完美的你,

還不如去嘗試接納和抱持,

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

這也是一種,最好的療愈方式。

作者:周小寬 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心靈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