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答案是西周晚期。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答案是西周晚期。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高53.8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700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高53.8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7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爲最長。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毛公鼎是出現在中國古代青銅時期的一種器物。青銅時期跨越了從公元前約1700年到公元前約771年的歷史時期,包括了商朝、西周和東周的時期。毛公鼎屬於青銅器中的一種,它是一種三足鼎,具有特殊的器形和裝飾圖案,常常被視爲古代社會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毛公鼎在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和文明的珍貴遺產之一。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

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

毛公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爲“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史的重要史料。

此鼎鑄於周宣王中興時期,其時國運昌平,一派熙和興旺景象。從鼎之形制來看,其造型圓渾凝重,裝飾簡潔流暢,樸厚粗獷,實爲青銅器中的罕有精品。銘文內容記述了宣王對毛公(鼎的主人)的賞誡,因此毛公鄭重鑄造了此鼎。

從鼎銘亦可看出,當時著文者沉吟鋪辭,文風恭謹紮實,寫得詳略得當。而書寫者似心有所會,斟酌立意,一揮而就,書風剛柔相濟,情調契合,書文同佳,珠聯璧合。洋洋灑灑五百言鉅製,猶如衆星之棋羅,似四時之列序,呈現了書法藝術的大美,因此寶鼎身價倍增,成爲奇珍貴器。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的青銅器

1、毛公鼎是我國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其作器者名爲毛公,因而得名。毛公鼎高53.8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約爲47釐米,重34.7公斤,敞口,雙而立,三蹄足,整體造型十分端莊。

2、毛公鼎鼎內鑄有銘文,一共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篇,其敘事完整,記載詳實,主要講述的是周宣王即位後請叔父毛公協助治理國家內外大小政務,並勤公無私,最後贈與命服厚賜,毛公鑄頂傳後世子孫的事蹟。

3、毛公鼎上的紋飾非常的簡潔、古樸,標誌着到了西周晚期時,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了出來,宗教意識不再那麼濃厚,反而更增強了生活氣息。

毛公鼎是什麼時期的青銅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

毛公鼎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重34.7千克。半球狀腹,2高大立耳,3獸蹄形足。口沿下有兩週弦紋,中填重環紋。腹內有銘文499字,記述周宣王冊命毛公的經過。

擴展資料:

毛公鼎觀其器表樸素無華,觀其鼎內卻使人驚訝。它的內腹部鑄有一長篇銘文,計32行497字。

其銘文大意是:周朝文、武等先王受天命,建立周國,由於先大臣們戮力王事,治理國家,使周朝發展至今。而現在天下四方並不寧靜,政局動盪,宣王告誡毛公要謹慎盡力,要忠心輔佐王室,穩定局面,免致喪國。並賜給他命服、車馬、兵器等。毛公對此感恩,鑄鼎以紀,還要子子孫孫永遠寶之。

這篇銘文是一份完整的“命冊”。對研究考證西周晚期的歷史,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銘文氣勢宏偉,行款勻整,筆法嚴緊,結構莊重,是西周金文書法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毛公鼎

“毛公鼎”是什麼時代的青銅器?

毛公鼎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498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爲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爲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佈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毛公鼎屬於哪個時期青銅器

毛公鼎爲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通高爲54釐米,腹深爲27.2釐米,口徑爲47釐米,重34.5千克。鼎是直耳的,半球腹的形態,足爲獸蹄形狀,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着環帶狀的重環紋。

毛公鼎的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擴展資料:

毛公鼎的文物價值

毛公鼎爲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的銘文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爲“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內的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作爲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表現出西周晚期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具有純熟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形式和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毛公鼎

毛公鼎屬於哪個時期青銅器?

毛公鼎屬於西周晚期的青銅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通高近54釐米,重34.5公斤,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整體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十分簡潔有 力、古雅樸素,標誌着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

鼎內銘文長達499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爲國獻策之事。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史的重要史料。

擴展資料

毛公鼎銘文的書法價值:

毛公鼎的銘文作爲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通過《毛公鼎》文字書寫的完美佈局,表現出西周晚期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具有純熟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形式和規律。

毛公鼎銘文的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用筆以中鋒裹毫爲主。在具體操作中應是逆鋒而入,抽掣而行,提筆中含,鋒在畫中而至於收筆;其收筆未必筆筆中鋒,只是輕按筆鋒停止即可,即所謂“平出之法”。

因而在臨寫時應特別注意表現出線條的渾厚、拙重與雄強之氣。但在表現輕重變化筆意時,不可有故作顫抖之筆,否則難以體現其真意而毫無生氣可言。所以毛公鼎爲後人提供了很好的臨摹模版。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公鼎:國寶級青銅器物典範

毛公鼎是什麼時代的青銅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着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是研究西周晚年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爲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爲皇皇鉅制,被 毛公鼎

譽爲“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王爲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爲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爲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毛公鼎通高近54釐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着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 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爲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銘文原文

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共五段如下: 毛公鼎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闢,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餘小子弗,邦將曷吉?跡跡四方,大從丕靜。嗚呼!懼作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王曰:父歆,餘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內外,?於小大政,?朕立,?許上下若否。寧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餘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寧,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緘,告餘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國,俗我弗乍,先王?。 王曰:父歆,餘之庶出,入事於外,專命專政,?小大楚賦,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唯是喪我國,歷自今,出入專命於外,厥非先告歆,父歆捨命,母又敢?專命於外。 毛公鼎

王曰:父歆,今餘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於政,勿??庶口。母敢?事囊囊,??鰥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於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賜。女母弗帥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闢?於?。 王曰:父歆,已曰及茲卿事寮,寮,於父即君,命女??公族?叄有司,小子,師氏,虎臣?朕褻事,以乃族幹吾王身,取貴??,易女??一卣,?圭,?寶,朱市,?黃,玉?,金車,??載,朱?弘斬,虎?薰裹,右厄,畫?,畫?,金?,?衛,金?,金?,??,金??,魚?,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茲關,用?於政,毛公?對?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編輯本段銘文譯文

毛公鼎

毛公鼎

周王這樣說:“父喑啊!偉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滿意他們的德行,讓我們周國匹配他,我們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偉大命令。循撫懷柔了那些不來朝聘的方國,他們沒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輝潤澤之中的。這樣,老天爺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給了我們周國。這也是先輩大臣們輔助他們的主君,勤懇奉天大命的結果。所以皇天不懈,監護着我們周國,大大鞏固了降給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嚴肅的上天突然發出威怒,嗣後的我雖沒來得及領略天威,卻知道對國家是不吉利的。擾擾四方,很不安寧。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艱難之中,永遠給先王帶來憂懼。” 周王說:“父喑啊!我嚴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們國家和我們家族的裏裏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衛我的王位,協調上下關係,考績四方官吏,始終不使我的王位動搖。這需要發揮你的智慧。我並不是那麼平庸而昏聵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誠地時刻地惠助於我,維護我們國家大大小小的謀劃,不要閉口不說話。經常告訴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繼續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諸國康強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擔憂!” 周王說:“父喑啊!這些衆官出入從事,對外發佈政令,制定各種徭役賦稅,不管錯對,都說是我的英明。這是可以造成亡國的!從今以後,出入或頒佈命令,沒有事先報告你,也不是你叫他們頒佈的,就不能對外胡亂發佈政令!” 周王說:“父喑啊!現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楷模,光大我們的國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讓官吏中飽私囊,不要欺負鰥公寡婦。好好教導你的僚屬,不能酗酒。你不能從你的職位上墜落下來,時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記住守業不易的遺訓。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樹立的典型爲表率,你不要讓你的君主陷入困難境地!” 周王說:“父喑啊!我已對這些卿事僚、太史僚說過,叫他們歸你管束。還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領你的族屬捍衛我。取資三十寽,賜你香酒一罈、裸祭用的圭瓚寶器、紅色蔽膝加青色橫帶、玉環、玉笏、金車、有紋飾的蔽較、紅皮製成的鞃和艱、虎紋車蓋絳色裏子、軛頭、蒙飾車廂前面欄杆的畫縛、銅車轡、錯紋衡飾、金踵、金秜、金蕈席、魚皮箭袋、四匹馬、鑣和絡、金馬冠、金纓索、紅旗二杆。賜你這些器物,以便你用來歲祭和征伐。” 高仿毛公鼎的作者 黃燁儒 先生

毛公喑爲了報答天子的輝煌美德,因而鑄造了一個寶鼎子子孫孫永遠寶用

毛公鼎的特點,作用是什麼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爲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爲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物價值

毛公鼎爲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爲“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史的重要史料。

該銘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以至於出土以來,清末書法家們無不爲之傾倒。

在西周時期,到底有哪些著名的青銅器?

西周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重要時期。西周時期盛產青銅器,其中著名的有:大孟鼎、虎父乙鼎、毛公鼎等都是我國的重要文物。

在西周時期隨着我國冶銅技術的不斷髮展,青銅器的數量和製作工藝也在迅速上升。許多製作精美的工藝品也橫空出世,爲我國的藝術瑰寶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揭開它們神祕的面紗。

一、大孟鼎—出土於清朝時期,是我國西周時期比較重量級的器物。其名字中的“孟”字就是因爲它的藏者名爲孟者所得。大孟鼎的造型莊重精美,上面篆刻了許多的銘文。其中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爲歷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時期線索。其鼎內部篆刻的字體以金文爲主。字體蒼勁有力,並且排列整齊優美,堪稱我國器皿中銘文的典範。

二、虎父乙鼎—收藏在我國的博物館中,是西周時期比較常見的鼎器造型。虎父乙鼎的底部呈三角形,三條支撐足比較長,鼎身上可有展體式羽脊獸面紋。

因內壁刻有“虎父乙”三字而得名。這間器物中的虎指的是這件物品主人的族名,父乙是這個主人去世的父親,在乙日當天祭祀。

三、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禮器,是當時一種權利的象徵。毛公鼎內的銘文屬於鑄刻,字體整齊,結構嚴密。字形呈長方形,更具美感和大氣。金文中的字體有大有小,縱成列橫的書寫方式,使字體看起來更清晰明瞭。其鼎中刻有的“子子孫孫寶用”的文字,這在當時是非常潮流的,寓意吉祥平安。但是在西周末期的時候,就演變成了長壽類寓意。可能是當時民不聊生,戰亂不斷,人們爲了美好的生存願望而刻的吧。

古往今來,雖然歷史在不斷推進,但是隨着考古研究的發掘。歷史的一幕一幕,也會在我們的眼前重新上演,與我們訴說以前的故事。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全稱爲後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爲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4、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爲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擴展資料:

中國第一鼎,司母戊鼎的鍛造工藝:

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複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爲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範,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範,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

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製陶範、合範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

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爲一個整體,工藝十分複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後司母戊鼎

標籤: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