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侯君集謀反是被迫還是故意

侯君集謀反是被迫還是故意

侯君集謀反是被迫還是故意:答案是故意。

侯君集謀反是故意的。侯君集謀反的直接原因是:侯君集滅了南昌國,卻因自己貪財而被李世民下獄,出獄後耿耿於懷,與太子李承乾策劃謀反;間接原因則是侯君集的私心,侯君集雖然位極人臣,但還想更進一步,獨攬大權。侯君集,豳州三水縣(今陝西省旬邑縣)人。唐朝時期名將,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孫。侯君集少入秦王李世民幕府,累從征伐。武德九年(626年),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長孫無忌等五人並論功第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侯君集謀反是故意的。侯君集謀反的直接原因是:侯君集滅了南昌國,卻因自己貪財而被李世民下獄,出獄後耿耿於懷,與太子李承乾策劃謀反;間接原因則是侯君集的私心,侯君集雖然位極人臣,但還想更進一步,獨攬大權。侯君集,豳州三水縣(今陝西省旬邑縣)人。唐朝時期名將,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孫。侯君集少入秦王李世民幕府,累從征伐。武德九年(626年),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長孫無忌等五人並論功第一。

七十歲的侯君集爲什麼謀反?真的是被李世民逼出來的?

說到侯君集這個人其實很多人都認識他,他其實對於唐朝的建立也是有汗馬功勞的,但是到了晚年他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人看不懂,就好比他晚年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話說其實他都已經七十歲了,該吃吃該喝喝,爲什麼還要幹這些有性命危險的事情呢?很多人說是被李世民的,那麼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們就着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祕看看具體的情況吧!

謀反有兩種,一是直接篡位,二是另立新君。侯君集是後一種。

史書上沒有記錄侯君集的出生年份。在《三水縣誌》中載,侯君集墓在三水縣東北雞阜山巔,現已被毀,沒有墓誌銘流傳。

1958年在陝西旬邑縣發現了侯君集母親的墓誌,“竇氏爲扶風平陵人,自稱爲西漢孝文帝竇皇后後裔,貞觀六年卒於麟遊九成宮,年八十,十一年歸拊侯氏祖籍旬邑,當是從侯氏祖塋而與君集父合葬。”

侯君集在貞觀十七年被處死,推算其母親約九十一歲左右,故侯君集本人約七十歲也是有可能的。但這樣與其學習兵法的老師李靖相比,年齡相差不大,所以還應該年輕一些。

侯君集是參與了宣武門事變的,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主要的戰功有二,一是協助李靖征伐吐谷渾,二是滅了高昌國。期間貞觀十一年,受封陳州刺史、陳國公。次年拜吏部尚書、光祿大夫。

侯君集的失敗在於驕縱。在征討高昌時,貪污了很多,也縱容部下。他作爲當時大唐的主要軍事統帥之一,覺得優越性特別強。所以也經常發牢,覺得皇帝對自己還是不夠好。在這個過程中,與侯君集推心置腹的人,也跑到李世民那邊去高密。而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李承乾又找到了他,希望獲得老將軍的幫助。目的只是一個,推翻李世民。這一局侯君集賭錯了,失敗的很徹底。史書上說李世民不想殺他,但是大臣們不同意,認爲罪大惡極。最終只殺了他自己,其妻兒流放嶺南安置。兩年後廢太子李承乾也憂鬱而死。

杜志國老師演過侯君集和年羹堯,這兩位大將軍的經歷很相近。侯君集也是凌煙閣上的功臣,排位十七。貞觀十七年三月份剛掛上,很快就被殺了。但足見李世民對功臣們的寬容。

侯君集爲什麼謀反?

原因:侯君集因爲對皇上有怨氣,又加上太子李承乾的慫恿,雙方都想相互利用對方,於是密謀造反。

1、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在東宮任職,於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東宮。侯君集覺得李承乾,想利用他,於是勸李承乾謀反。

2、而後李承乾事情敗露被廢,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李世民。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羣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爲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

擴展資料:

謀反前的不滿與被告密:

1、侯君集滅高昌後,在未奏請李世民的情況將一些沒有罪的人發配,又私自將高昌國寶物據爲己有。班師回朝後司法官將侯君集下獄,但中書郎岑文本以爲侯君集是功臣大將,不能輕加屈辱,於是上書李世民請求將侯君集釋放。而侯君集自以爲立下大功卻因爲貪財而被囚禁,感到非常不快。

2、貞觀十七年(643年),張亮被派往洛陽做都督,侯君集問張亮:“怎麼會遭到排擠?”張亮說:“如果因爲公務在外做官就是遭到排擠,那麼誰纔是最冤枉的?”侯君集又說:“我平定一個國家,回朝後惹得皇上大怒,怎麼不是排擠?”侯君集說着還挽起袖子說道:“這樣子活不下去,你能造反嗎,要是可以,我和你一起造反。”

3、張亮將侯君集的話告訴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對張亮說:“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這些話侯君集只告訴給了你一個人,到時候他死不認賬,你也拿他沒辦法。”於是李世民將這件暫且放下,對待侯君集還是和以前一樣。而後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侯君集等二十四人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侯君集

侯君集爲什麼謀反呀?

因爲侯君集對李世民有怨恨,所以謀反。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得知侯君集對李世民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在東宮任職,於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東宮。

侯君集覺得李承乾,擔心重演李建成的悲劇,於是勸李承乾謀反。侯君集與李承乾謀劃好之後,擔心計劃泄漏,心中不安,常常晚上睡不着。

妻子非常奇怪,對侯君集說:“你是國家大臣,每天晚上這樣,一定是有什麼事。如果你做了什麼對不起國家的事,應該自己到皇上面前去領罪,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但侯君集沒有聽妻子的話。

侯君集謀反失敗後的故事:

李承乾和侯君集謀反失敗後,李承乾坐罪被廢,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李世民。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

但羣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爲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兒流放嶺南。

歷史上侯君集七十歲了爲什麼要參與謀反?

侯君集七十歲參與謀反的原因:

侯君集率兵滅了高昌國以後,本該受到唐太宗大肆封賞,卻因本人將高昌國國寶據爲己有,手下將士也爭相效仿。班師回朝後被逮捕入獄,後因岑文本求情,才得以釋放,出獄後也一直耿耿於懷。與太子李承乾勾結,謀反計劃泄露。

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先糾個錯:史書並未記載侯君集的確切年齡,七十歲是網上的說法。要我推測我反而認爲侯君集不會很老,因爲當年李世民動用的玄武門主力基本都是少壯派。)

注:人物分析見仁見智,只是分享我的個人見解,不必所有人都同意。

“侯君集爲什麼要謀反”這個問題,實際有兩層含義:

1.侯君集爲什麼想謀反?

2.侯君集爲什麼敢謀反?

很多答主都只回答了第一層問題,即“侯君集爲什麼想謀反”:這個很簡單,因爲他平高昌回來之後被李世民以“縱兵私搶財寶奴婢”爲由下了監獄,心生怨望,作爲謀反動機來講也是比較充分的。

但是大多數人關心的其實是第二層,這纔是關鍵所在。畢竟每天被皇帝訓斥下獄的有得是,但最終走上謀反道路的沒幾個,更多的是請罪、請辭乃至畏罪自殺。

唐朝名將侯君集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爲何謀反?

侯君集是唐朝名將,曾經當過兵部尚書,早年的時候侯君集不學無術,空有強壯的身體,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後加入秦王府和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立下戰功。唐朝統一後,隨着官位越來越高,侯君集開始認真學習。貞觀十七年因爲涉及太子謀反受到牽連被處死。侯君集早年的時候比較浮誇,明明自己武藝不精卻還要誇自己厲害,有些自不量力,之後爲了實現自身價值,就加入李世民的部隊,和他南征北闖,立下戰功。隨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了唐太宗,侯君集的官位也得到提升,成爲右衛大將軍,之後遷升爲兵部尚書。

貞觀九年,侯君集和李靖兩人在討伐吐谷渾的時候勢如破竹,立下汗馬功勞,貞觀十一年的時候,被封爲陳州刺史,升官加爵後,侯君集意識到自己早期的不足,學識上的短缺,讓他在處理很多事情上都心有餘而力不足。侯君集決心潛心學習。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攻破高昌,在沒有請示李世民的時候,將高昌的國寶據爲己有,班師回朝後,雖然立下功勞,但是因爲貪財被囚禁。貞觀十七年,太子擔心自己的處境,就召集侯君集,侯君集勸太子謀反,但是沒有成功,之後太子想要謀反一事暴露後,李世民得知後想要挽救,但是羣臣進諫說侯君集罪無可恕,李世民非常傷心,下令處死侯君集,臨死前,侯君集挽救自己的妻子和子女,李世民同意,將他們帶到嶺南,遠離紛爭。

這小白猿應該是評書裏對隋唐英雄人物起外號時用的,每一個綽號都表示對本人的尊敬,是對所有英雄好漢做出貢獻的褒獎。而小白猿這一稱號,就是對侯君集身輕如燕的表揚,也就是說這侯君集還是一位神偷。在評書裏,這侯君集一上場就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大家給秦瓊母親祝壽的禮物給偷走了,眼看大壽的時辰將至,只見這侯君集和另一個小偷,提着兩件禮物進來,給老太太祝壽來了,衆人差點沒打死這倆小偷。參加瓦崗山之後,這小白猿的稱號更是被髮揮到了極致,他專門負責負責幹刺探軍情這樣的事,對於偷盜的好手,侯君集幾乎沒怎麼失敗過。後來大老黑尉遲恭不肯降唐,這尉遲恭也是個大老粗,說話從不考慮後果,說要是自己老大死了就投降,正當衆人苦於沒有辦法的時候,侯君集出來了,大家眼前一亮,腦子裏靈光一現。

就讓着侯君集前去暗殺了尉遲恭的老大,侯君集臥底了一段時間後果然得手了,這下尉遲恭傻了,得知自己的愚蠢害死老大,也沒辦法,就投靠了唐朝。從此侯君集成了大唐的開國元勳。但是這小白猿卻改不了偷盜的本性,在大軍進犯高昌獲勝後,侯君集賊心氾濫,將國中的國寶據爲己有,手下聽說,也競相偷盜,唐太宗知道了,要把他關進大牢,好在有人求情才獲得倖免。後來因爲謀反罪被人揭發,讓唐太宗給殺頭了。但是歷史上對侯君集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貞觀十七年,是對侯君集影響最爲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發生的諸多事件中,只要侯君集走對一步,就可以免遭殺身之禍,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走上謀反這條路。這一年一開始,侯君集就應爲自己控制不了情緒,吃到了苦頭,除了自己一直得不到升官,連身邊的人也被貶職,這位趾高氣昂的將軍坐不住了,想到當年和皇上走南闖北,哪受過這樣的委屈。這不侯君集聽到張亮被降職的事,就來挖苦她平復下自己不好的心情,哪知這張亮將自己的遭遇怪罪到自己頭上來了,這可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想我侯君集也是和唐朝一起存亡過來的,也算是個老前輩了,你居然怪我搶了你的功勞。活的這麼窩囊,不如反了算了。

這說出去的話可就是潑出去的水,很快就由張亮傳到唐太宗耳朵裏,太宗覺得兩人只是互相抱怨,一來二者都是我大唐功臣,二來僅憑一盒侯君集,還威脅不到我。這時候又出現以爲關鍵人物,太子李承乾雖然早就被當做候選人,但是因爲自己實力不強,然後競爭對手又太多,很擔心自己的處境。就祕密成立組織,暗中觀察朝廷中的風聲。得知這侯君集對朝廷有怨言,就聯繫賀蘭楚石結交侯君集,這賀蘭楚石是何許人也,正是侯君集的上門女婿。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侯君集向太子表忠心後,回到家中常常坐立不安,生怕祕密泄露,他的妻子曾經覺察到這一點,讓他有事瞞着最好稟報皇上,到時候還能換的不死,侯君集想我都幹了一半,你叫我去自首,到時候不是照樣殺頭。

結果,太子還沒來得及發兵,就泄露了。不僅自己與皇權斷絕關係,連累侯君集被斬首,而這告密的人正是侯君集的女婿,所以說放人之心不可失啊。這還要追溯到侯君集大下高昌後,他私自藏了高昌國的國寶,還下令手下可以隨意搶奪城中財富。這事傳到朝廷上,文武百官對此偏見很大,認爲有損大唐形象,李世民念及功勞大,沒有過重的處罰。但是侯君集認爲自己戰功顯赫,卻因爲一點小錯誤敗壞了名聲,心中不平衡,這時太子李承乾因爲擔心自己被廢除,然後知道侯君集心裏有怨恨,就找人請侯君集出主意。這正和侯君集之意。

但是謀反的事情敗露,有人暗中告密,唐太宗這次確定了侯君集的謀反之意,但還是認爲罪不當死,想要對他網開一面,但是羣臣認爲要用國法處置這個危害國家存在的傢伙,難道他把陛下您的恩情全忘了嗎,是誰讓他有現在的厚祿,是誰重用他這個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傢伙的。唐太宗沒辦法否決羣臣的意見,唐太宗只能決定與侯君集訣別,李世民親自審問,說侯君集對國家有功勞,我不忍心讓他死,因爲他和我一起爲大唐而奮鬥,可以說你們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侯君集在前線的作戰。但是無奈大臣都認爲應該處死侯君集。唐太宗說看來我以後只能看着侯公的遺像來追憶我們的過去了,含淚下令殺了侯君集,侯君集上刑場的時候,面不改色。對劊子手說,我是想要造反嗎?我和陛下打下的天下,要我去毀滅他嗎,只是我運氣不好。你幫我告訴陛下,請他念在我有功於朝廷,不要加害我的孩子和夫人。李世民聽了,感慨萬千,將他的妻子和兒子流放到五嶺之外,免得受朝廷的干擾。

侯君集曾多次意圖謀反,前兩次李世民都沒信,爲何第三次卻信了?

侯君集年輕的時候就是個不學無術的人,什麼都不會但卻自稱英勇,後來他投入到李世民的軍中,因爲小立戰功而得李世民的賞識。侯君集要本事沒本事,要能耐沒能耐,全靠李世民的賞識和栽培才做到高位,這樣的人說他謀反,李世民自然是不會信的。第一次、第二次因爲沒有實質的證據,所以李世民未信,可第三次證據確鑿李世民終究信了。

侯君集這人別看本事不大,記仇、小心眼卻是無人能及的,當初他帶兵攻破高昌國後爲了一己私慾,便私自藏匿了諸多高昌國的珍寶,後來被人告發到了李世民那裏,李世民念他征戰有功,只是象徵性的關了他幾天,但此事卻讓侯君集從此恨上了李世民。

就因爲一時的憤恨,侯君集竟然打算拉着洛陽都督張亮一起造反,結果被張亮告到了李世民那,李世民多少還是瞭解侯君集的,他知道侯君集幾斤幾兩,所以他並未相信侯君集會造反。

不久後侯君集跟李靖學習兵法,打算學會後繼續造反,只可惜學半天沒學會,李靖就跟李世民說侯君集打算造反,李世民則說他連個兵法都學不會拿什麼造反!這一次他又沒信。

貞觀十七年時,太子李承乾怕被廢就拉攏侯君集一起造反,不過最終事情敗露,這一次跟前兩次可不一樣,前兩次侯君集只是嘴上說要造反,而這一次就不僅是說說而已了,侯君集已然付諸行動了,人證物證聚在,由不得李世民不信了。

唐朝侯君集是怎麼謀反的?爲什麼謀反?

侯君集

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侯、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爲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爲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

十二年,吐蕃圍鬆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爲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麴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爲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

君集入高昌時,私取寶物;將士也競相盜竊,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還朝後,被人揭發,下獄,雖得免罪,卻沒有獎賞,他心懷不滿。十七年,洛州都督張亮密告他煽動自己謀反。太宗認爲兩人對話,別無旁證,沒有追究。這時,太子承乾屢有過失,魏王泰爭立,兩人各自樹立徒黨,君集與承乾結納。同年,有人告發承乾策劃政變,結果承乾被廢黜,君集也被殺。

侯君集真的反了嗎?

太子李承幹怕被李世民廢掉,暗中準備謀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懷怨望,就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爲東宮屬官)與他牽線,兩人數次密謀 。侯君集深知李承幹氣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機旁圖,就答應與李承幹一起幹,舉手對太子說:“此好手,當爲殿下用之!”

雖如此,畢竟謀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驚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覺,四轉嘆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勸他說:“您是國家大臣,怎麼會這樣?如有辜負國家之事,還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應聲。

不久,太子李承幹謀反事反,辭連侯君集。他那作爲牽線人的女婿賀蘭楚石爲了活命,又詣闕上告岳父謀反的實情。對這麼一個共事幾十年的老功臣,太宗親自審問,說:“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自己親自問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還狡辯,但太子、賀蘭楚石等人證及書信等等物證俱在,最終辭窮服罪。太宗臨朝,對百官講,君集於國家未安之時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謀反是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大罪,羣臣爭進,都講:“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誅之以明。”太宗又回到私室,對跪伏於地的侯君集講:“與公永別了,從今而後,以君之故,我不忍覆上凌煙閣!”言畢,皇帝唏噓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於地,泣不能起。讀各類唐朝史書,每讀到這一點,都可感覺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處,透過千年煙雲,仍可想見李世民身爲帝王之尊,當其時沒有一絲矯飾做作,他肯定是回憶起這位勳臣與他自己年青時代的豪情友誼,想起連騎衝殺,攻城掠城的浴血艱難,加之故人病死被殺無數,至此廖廖,不能不悽然傷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斬於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說:“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爲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高昌國以及與李靖一起滅的吐谷渾),還是有微功可陳。爲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着以守祭祀。”(謀反應誅滿門)監斬官馳奏,特詔原其妻及一子,徒於嶺南。

侯君集既誅,錄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絕代。太宗問其狀,曰:"自爾已來,常食人乳而不飯。"

侯君集七十歲了,爲什麼要參與謀反呢?

縱觀中國歷史,國家政權不穩定時,往往是英雄出少年;在盛世,往往是老臣謀反,後來人稱之爲“55”現象。也就是說,老臣覺得自己功高沒有得到相應的官職,年紀大了,實力有了,對皇帝的不滿發泄了出來。

另一個原因就是年齡大了,沒幾天的活頭了,放鬆了“自我約束”,該貪就貪,拉幫結夥想另立山頭。意思擺明皇帝不升我的官,好吧,我自己擁立個新主,這樣我也就可以做第二把手了。

唐朝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侯君集就是這樣的人,到了70歲,晚節不保,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最後失敗被李世民處死。

謀反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按照《周禮》繼位的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作爲長子的李承乾毫無疑問成了太子。李承乾八歲就做了太子。但是長大後,他逐漸失寵了,這時李世民十分喜歡第四子李泰,李泰和李承乾以及李治都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李世民有“廢長立幼”的想法。這就爲兄弟之間造成了矛盾。看過三國演義中曹操之子曹丕和曹植爭太子之位吧,其場景都一樣。

弟弟李泰威脅到了李承乾的儲位。哥哥豈能善罷甘休。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在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爲強起兵李世民退位。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兩年之後,李承乾鬱鬱而終。李承乾爲何要拉侯君集爲幫手呢?

有道是:“蒼蠅不盯無縫的蛋”。李承乾拉侯君集下水是有原因的。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十七位。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他最初的功勞是支持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在政變之前,李世民猶豫不決,老侯大聲說道:“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難道陛下要任人宰割嗎?”一句話喝醒了李,李世民之所以有以後的榮耀,老侯功不可沒。

侯君集另兩大戰功是 隨李靖討平突厥(吐谷渾是青海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主帥雖然是李靖,侯君集只是副手。但是侯君集在這場戰役裏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回來之後唐太宗拜侯君集爲陳國公,擔任吏部尚書 。

他的最大功勞是平亂滅掉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是高昌國,高昌國佔據在絲綢之路要道。當時高昌國受突厥的忽悠,不但沒有給唐朝進貢,還經常出兵攻打附近的唐朝附屬國。李世民多次派使者安撫,但高昌國國王認爲山高皇帝遠你奈我何?繼續我行我素的任性而爲。

李世民見這些番邦小國如此不識擡舉,十分震怒,就令侯君集率兵攻打高昌。 侯君集不愧爲久經沙場的老將,很快就把高昌國滅了,這年老侯55歲。老侯晚年又立新功。

高昌國被滅後。侯君集此時想大撈一把,想想自己50多歲了,留給自己的歲月不多了。他想到了爲自己找個退路。(腦補貪污分子的案例)老有所養必須搞點退休金。高昌國是絲綢之路上的富裕國家,寶貝有許多,他自己貪了不少,老侯爲了堵住衆人之口,還集體分了許多錢財。即所謂的“窩案”。

侯君集的事情很快被部隊的“紀檢委”上報了李世民,李世民心想,老侯你也太不給面子了,自己貪點我就不說什麼了,作爲軍中統帥帶頭,以後唐朝軍隊還能拉出去打仗嗎?“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等回來了給你丫算總賬。

侯君集一回到長安就被抓了起來,起初老侯並不在意,誰知皇帝玩真的,這時老侯害怕了,我的娘啊!皇帝這是殺雞儆猴吧?

於是老侯的老婆哭哭啼啼求李世民法外開恩,老侯的手下和孝子賢孫都求李世民高擡貴手,李世民想想算了吧,都是老戰友,急了“兔子還能蹬死老鷹呢!”得饒人處且饒人吧,於是李世民就放過了侯君集。

按說老侯以後小心行事就是了,可是老侯不服氣,常口出怨言:“老子用命換來的天下,沒老子的功勞,你憑什麼能當上皇帝?”對李世民很不滿。

大唐凌煙閣功臣侯君集,爲何在70多歲的時候突然謀反?

因爲他在消滅高昌國之後,居功自傲的侯君集開始有些飄了。他不僅在沒有徵得李世民同意的前提下擅自處罰高昌國的俘虜,還將從高昌國獲得的寶貝佔爲己有,沒有上報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