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紫砂泥料的分類和特點

紫砂泥料的分類和特點

紫砂壺泥料主要分爲紫泥、紅泥、綠泥三大類。

紫泥產於江蘇宜興的黃龍山一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紅泥是早期紫砂壺最常用的泥料,觸摸起來具有綿密柔滑之砂感。

綠泥被分爲段泥和綠泥兩種,段泥會出現吐黑現象,綠泥砂質細膩,富有顆粒美感。

紫砂壺泥料主要分爲紫泥、紅泥、綠泥三大類。

紫泥產於江蘇宜興的黃龍山一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紅泥是早期紫砂壺最常用的泥料,觸摸起來具有綿密柔滑之砂感。

綠泥被分爲段泥和綠泥兩種,段泥會出現吐黑現象,綠泥砂質細膩,富有顆粒美感。

紫砂泥料可以分爲普通紫砂泥、朱泥和硃砂三種。

1. 普通紫砂泥:色澤灰黃或灰褐,質地細膩,用來製作紫砂壺較爲常見。

其特點是,易於塑造和雕刻,燒製後透氣性良好,保溫性能優秀。

2. 朱泥:朱泥是由赤鐵礦和白雲石經過長期耐火浸泡、揉捏、煨燒等人工工序製作而成,顏色爲硃紅色,非常罕見。

朱泥在紫砂製品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因其獨特的色澤和質感,在收藏界廣受追捧。

3. 硃砂:硃砂,俗稱“砂紅”,是一種稀有而昂貴的紫砂泥料。

它的顏色呈現如同鮮血一般的鮮紅色,具有很高的裝飾價值。

硃砂是用含有較高鐵、錳的赤鐵礦、黃鐵礦等礦石煅燒而成,工藝十分繁瑣,製作難度高。

總的來說,紫砂泥料的同種分類多樣,以上只是其中常見的品種。

紫砂泥料的特點是色澤自然,質地細膩,表面有肉眼可見的細孔,透氣性好,而且能夠自動調節水溫,使茶湯更加濃郁。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精選

紫砂壺的泥料有幾種【淺析紫砂壺的泥料特色】

摘 要:紫砂泥是大自然賦予江南宜興的恩澤,因其豐富的天然色彩被稱爲“五色土”,本文簡要介紹紫砂泥的分類、顏色、特性等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紫砂泥;顏色;特性

  

  1 前 言

  

   紫砂泥是大自然賦予江南宜興的恩澤,大自然孕育了歷代紫砂名匠,歷代紫砂陶藝家以聰穎靈巧的雙手,爲後人創造了蔚爲壯觀的壺藝天地。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雲母,以及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1100~1200℃燒製而成,紫砂壺泥色分五色土、巖中泥色、天青色、暗肝色、海棠紅色、硃砂紫色、水碧色、葵黃梨皮色、墨綠色、黛黑色、栗色、桐綠色、榴皮色、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黃爲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紅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佈不同,燒成時溫度也會略有不同,其色澤也變化多端,妙不可思。

  

  2 紫 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紫砂泥礦體形態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穩定性差,有時不延續而滅尖。原料外觀呈紫紅色、紫色,帶有淺綠色斑點,軟質緻密塊狀,斑狀結構,燒後外觀爲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由於它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收縮率小等優點,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的主要的泥料,目前僅產於丁蜀黃龍山一帶。

  

  3 綠 泥

  

   綠泥是紫泥砂層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綠泥量小,泥嫩,耐火力低,一般多用作壺身的粉料或塗料,增強紫砂陶的裝飾性。

  

  4 紅 泥

  

   俗稱“朱泥”、“硃砂泥”。因其成陶後,色似“硃砂紅”故名。產於宜興任墅趙莊山,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其含鐵量高,產量甚稀。礦土外觀呈磚紅夾色,以粘土爲主的粉砂岩土,可單獨成陶。紅泥收縮率大,燒成溫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70年代中期,此種紅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紅泥加嫩泥替換,礦土呈土,石質堅硬,成陶與其相似。80年代以伏東紅泥制壺,其玻璃相重,燒成溫度在1050℃左右,成陶後色硃紅,聲脆亮。其泥質嬌嫩,製作成型工藝較高,泥土收縮率較高,故成品率低,一件大壺佳作更是難求。

  

  5 緞 泥

  

   緞泥即團泥,天然團泥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本山綠泥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因此一個經驗豐富的藝人會少許加入紫泥,這樣就成爲現在的拼制“團泥”了。宜興方言裏“團”和“段”同音,團泥料相對要比紫泥和朱泥更爲直觀。好的團泥礦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綠泥共生礦料,但如果紫泥料偏多,顏色就會偏紅,高溫下就會偏青,偏灰;相反如果綠泥成分高,燒成的顏色就會偏黃,高溫下就會偏灰白,其顆粒結構的特徵是質感十分豐富。

   爲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可以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着色劑,使產品燒成後呈現天青、栗色、深紫、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等多種顏色。若雜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新的質感。紫砂泥色千變萬化,紫砂泥�原料處理也耐人尋味。在製作處理上大致要經過:天然風化、泥料粉碎、篩選除雜、級配、煉製、陳腐等原料加工過程。從製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現代機制泥。從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樣,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稱熟泥,即可經陳腐後成形制作之用。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鑑賞家們提供了歷史作品鑑賞的佐證。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藝品,特別是壺類,在實際使用中壺體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暢、細而不膩,雅緻迷人。

   對於紫砂壺的性能“色香味皆蘊”過去早有定論。而且,科學機構也對紫砂壺的“暑月越宿不餿”一事,紫砂壺與陶瓷做了詳細測試,的確證實了紫砂壺較陶瓷優越,這一結論是基於紫砂原料的獨特性。紫砂壺實用性強,乃在於它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

  

  6 總 結

  

   紫砂泥質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較小的乾燥收縮、較高的生坯強度、泥料不需加配其它化工原料、透氣性好、不需施釉即平整光潔,加之外觀端莊,色澤沉穩、質感好、顆粒美等諸多優點,其所製陶器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深受當今收藏者喜愛。

  

  參考文獻

  [1] 曾柱昭.宜興紫砂壺的鑑定歷程[M].北京:中國文物世界,1986.

  [2] 樑白泉.宜興紫砂[M].上海:文物出版社,1990.

  [3] 李英豪.紫砂茶壺[M].臺北:藝術中心,1991.

紫砂壺的泥料有什麼分類?

紫砂壺泥分爲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

可以燒製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泥層厚度從幾十釐米至一米不等。

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

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製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製溫度在1100-1200℃之間。

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紫砂壺的泥原料,爲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擴展資料:

紫砂壺材質特點:

1、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爲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爲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2、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爲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爲多彩。

3、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

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

因爲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爲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澱,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

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爲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_紫砂壺

紫砂壺泥料怎麼區分?

紫砂泥料大致可以分爲三類,即紫泥、紅泥、綠泥。

其中降坡泥和段泥屬於天然的共生礦,降坡泥與團泥、紅泥共生夾少許紫泥,各礦料中不同泥料佔比都不同,主要分紅降坡和黃降坡。

如上圖,成壺色澤紅中泛黃,顆粒豐富,即爲降坡泥。

如上圖,成壺顏色呈現紫棕色,即爲紫泥系。

如上圖,成壺顏色爲系,可判斷爲段泥系。

相同的泥料在不同的溫度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深淺與色澤,所以單以顏色定泥料是片面的,還需要結合燒製溫度、顆粒質感、金屬物髮色等等,顏色也要以在自然光下爲準。

段泥構成有紫泥和紅泥共生的形式,紫泥和綠泥共生的形式,紅泥和綠泥共生的形式,甚至還有三種泥料共生的形式。

泥料等級以本山泥爲貴,原礦泥、調配泥次之,外山料爲輕。

本山泥。本山指的就是黃龍山,所以黃龍山礦區產出的泥料就是本山泥。

原礦泥就是指礦料研磨成粉,煉製成泥,不經過調配。

在有些時候,爲了讓泥性更好,需要在泥料中加入一些砂質,或者是其他泥料來改善泥料的品質,這樣經過調配而成的泥料,稱之爲調配泥。

外山泥是相對本山泥而言的一個概念,泛指黃龍山以外的礦區產區的礦料,就是外山泥。

比如浙江台州、安徽寧國,這些地方也有礦料,它們就屬於外山料。雖然也以紫砂命名,但其特性大有不同。

紫砂泥料的分類 詳細分類介紹

1、天青泥:其質細膩呈青藍色,產於清代中期,現已失傳。

2、底槽青泥:位於礦層底部,塊狀中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色呈偏紫泛青,細而純正,十分稀少 。

3、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呈紫紅色、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軟緻密,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

4、大紅泥:位於礦層中,少量出現。雲片狀結構,呈紫紅色澤,鮮豔明麗。 礦層分佈不同,燒成溫度範圍較寬,其最佳燒結溫度在1180℃左右

5、本山綠泥類: 俗稱“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巖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爲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6、本山綠泥:採掘量極少,不易製作大件產品,僅作小件產品和作“化妝土”,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個色裝飾泥。

7、百麻子泥:色與本山綠泥相似,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且雜質較多,須精揀方可合用,成陶後現淡墨色。

8、紅麻子泥:色似紫泥,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間夾星點麻子綠泥,成陶後呈桃紅色。

9、紅泥類: 俗稱“朱泥”、“硃砂泥”、“石黃泥”。因其成陶後,色似“硃砂紅”故名。產於宜興任墅趙莊山,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其含鐵量高,產量甚稀。礦土外觀呈磚紅夾層,以黏土爲主的粉砂岩土,可單獨成陶。紅泥收縮率大,燒成溫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種紅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紅泥加嫩泥替代,礦土呈土,石質堅硬,成陶與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東紅泥制壺,其玻璃相重,燒成溫度在1050℃左右,成陶後色硃紅,聲脆亮。

紫砂壺泥料分類四大紫砂壺類型任你選購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喝茶的習慣吧!品茶可以修身養性,說到品茶就不得不說一下紫砂壺了,紫砂壺是非常重要的泡茶器皿,所以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估計大家平時也僅僅只有表面的印象吧。很多人選購它,也許都是看到別人都用他們纔買的。並且大家也知道它是一個值得收藏的東西。對於好的紫茶壺真真是一壺難求。紫砂壺的樣式非常地多,而且等級類型也是不同的,接下來小編將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紫砂壺泥料的分類。

紫砂壺泥料分類

1.紫泥

位於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礦脈裏鐵質成份較高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爲養壺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評價好!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燒成窯溫:約1150度C收縮比:約11%

【建議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等[1]

2.清水泥

本泥因視之古樸,經長期使用後老味濃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爲流傳較多傳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與賞二者最推崇之泥料。泥性:乾溼易掌握,穩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較易。陳泥須回煉,否則易生黑邊、花泥,提煉時須留意氧化鐵及石灰質之剔除。特點:泥色醇和爾雅,文人氣息濃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現紫砂風華;易與使用者產生共鳴,爲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衝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紅潤包漿泡茶易上手,親和力佳,溫度掌握簡單,可輕鬆衝茗,泡養日久愈加紅潤樸拙,古穆端莊。窯溫:1160度。收縮比:約12%。礦產地: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建議沖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花茶、紅茶、綠茶、龍井、碧螺春。

3.底槽清

最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臺西礦。由於產於紫砂最底層,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礦區地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燒成窯溫:約1200度/收縮比:約11%

【沖泡建議】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花茶,碧螺春,紅茶,綠茶等

4.紅皮龍

紫泥類,礦料較爲稀少,近年來市場上更是少見。舊時宕口出泥時視爲上品紫泥,但單獨煉製燒成後色澤較普通紫泥偏紅,必須40目煉製,泡養後越發油潤色澤紅的發豔,40目大顆粒分佈均勻,猶如硃紅大龍身上紋路一般,因此得名!一般分佈在黃石層的下面,泥色紅褐色,燒成後爲紅色。紅皮龍相對石英含量較高,雲母雜質也比較多,透氣性能好,泡茶易上手,親和力佳,溫度簡單易掌握,使用愈久愈發紅潤,爲雅俗共賞之泡茶利器。。窯溫:1100度,收縮比:15%左右。

紫砂泥的含義:

1、產自我國東南江蘇宜興,一種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岩,由水雲母、高嶺土、石英、雲母屑、鐵質等礦物構成。屬於粘土—石英—雲母系。

2、、主要化學成分:氧化鐵、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鉀等。

3、紫砂泥三個字分拆後,“紫”爲主色調,重點就在“砂”,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泥中有“骨”,“骨”就是石英顆粒,“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泥,它是一種礦體。

4、紫砂泥基本色系:紫、紅、黑、黃、綠

5、紫砂泥分三大類:紫泥(龍肌)、綠泥(龍肋)、紅泥(龍皮),一切泥料無論如何命名都離不開這三大主體。

紫砂泥料分類

對於想要仔細瞭解購買紫砂壺的茶友們來說,最先關注的一定是紫砂壺的泥料。紫砂泥的泥料是紫砂壺製作的根本所在,泥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紫砂壺後續成品的優劣。總體來說,紫砂壺的泥料分爲紫泥、紅泥、綠泥三種,往下細分又可分爲十餘種不同的泥料品種。

首先來介紹紫泥。紫泥往下細分可以分爲天青泥、清水泥、底槽青,普通紫泥等等。紫泥中最著名的要數底槽清。底槽清產於紫泥最底層,質量極佳,通常來說,底槽清的質地十分純淨,泥質也極爲上乘細膩,成色多呈現穩重的棕色。用底槽清製成出來的紫砂壺泡出來的茶也是韻味悠長,富有回味。值得一提的是底槽清也是顧景舟大師最喜愛的名泥。

其次是綠泥。綠泥可以細分爲墨綠泥、芝麻綠泥和本山綠泥等。墨綠泥通常呈現藍綠色,看起來十分清秀惹人,不過這種泥的燒製要求較高,一不注意就可能在燒紙過程中變形。本山綠泥指的是產於黃龍山的綠泥。本山綠泥的開採量較少,因此也是十分稀有的一種泥料。芝麻綠泥,指的是燒製後壺身會呈現出細密的芝麻小點模樣的泥料。

最後要介紹的是紫砂泥料中十分重要的紅泥。紅泥往下細分又可以分爲大紅袍、紅皮龍、朱泥等。被稱爲“茶客殺手”的大紅袍是紅泥中最爲珍稀的一種。大紅袍的製作十分不易,一方面,是因爲如今大紅袍的原料已經十分稀少,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大紅袍的成品率通常都不及二成。值得一提的是,用大紅袍製成的紫砂壺質地綿密厚實,顏色紅潤典雅,泡出來的茶也十分柔順醇正,因此也爲茶友們所喜愛。

紫砂泥主要有幾種?哪種好啊?

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爲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爲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爲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爲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有少量的在當地的小煤窯,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爲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爲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澱,得到約80目到140目細孔的泥料,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爲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於變形率高,一般工藝師很少做朱泥壺)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20%至3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鬆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溼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爲供製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製備與紫泥相同。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裏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爲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着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製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爲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後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段砂、紅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於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後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即爲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後永不消褪。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雲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則判若霄壞。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質地的優良,當推宜陶爲獨步。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要數那造型洗練別緻,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樸古雅,經藝人精湛的手工製作,集金石、書畫、鐫刻於一體,使紫砂壺成爲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

至於哪種好,各有各的好處吧,不過一般是紫爲佳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662216.html?si=1

紫砂泥料分類

紫砂泥料分類介紹:

1、泥料,黃龍山本山綠泥,

泥料簡介,本山綠泥,所制壺品質感樸拙,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色澤米黃泛青,泡養後逐步轉爲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於泡養,發幽然青光。產於黃龍山礦脈,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爲低。

沖泡建議,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紅茶,綠茶等

2、泥料,黃龍山底槽青,

泥料簡介,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臺西礦。由於產於紫砂底層,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壺廣泛使用。

沖泡建議: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花茶,碧螺春,紅茶,綠茶等。

3、泥料,黃龍山紫泥,

泥料簡介,爲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提練而成,礦脈裏鐵質成份較高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爲養壺之佳教材。泡茶好喝,評價好!

建議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等。

4、泥料,黃龍山朱泥,

泥料簡介,硃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溫潤度中等;熱水衝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遊移紫光遽現,神祕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

以之衝茗之茶湯明亮活潑、快意果決、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本由於泥性較重,故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礦中較堅硬的部分(年代較久,且成陶後色調較紅_,古稱“石骨”),再經敝古陶研究所繁複全手工的練製程序後,始能成陶!

沖泡建議:鐵觀音,臺灣高山茶,普洱生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等。

5、泥料,黃龍山清水泥,

泥料簡介,本泥因視之古樸,經長期使用後老味濃厚,又乃古代陶人喜使用,爲流傳較多傳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與賞二者推崇之泥料。泥性,乾溼易掌握,穩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較易。陳泥須回煉,否則易生黑邊、花泥,提煉時須留意氧化鐵及石灰質之剔除。

建議沖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花茶、紅茶、綠茶、龍井、碧螺春。

能否介紹下紫砂壺各種泥料的特點?孰優孰劣呢?

一、紫泥

古稱青泥,是製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礦體呈薄層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釐米至一米左右,呈團塊帶狀不延續,穩定性差。紫泥都藏於甲泥之中,因此,紫泥又有“巖中巖”、“泥中泥”之稱。紫泥有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燒成溫度約1180度,收縮率約12%。紫泥的種類較多。

有:

梨皮泥,燒後呈凍梨色;

淡紅泥,燒後呈松花色;

淡黃泥,燒後呈碧綠色;

密口泥,燒後呈輕赭色;

本山綠泥,礦土呈蛋青色,表面光滑如脂,該泥夾於黃石板與甲泥之間,又稱夾脂。

天青泥,礦土深黑而微紅;深色而含赤色的紺色。

二、紅泥

或稱朱泥,是製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礦土呈橙**,生成於嫩泥礦層的底部,質堅如石,亦稱“石黃泥”,產量較少。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呈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燒成時收縮率大,僅適宜製作小件產品。過去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紅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着色的原料。如在紫泥製成的胎面,再塗上一層紅泥,就可以燒成粉紅色。

(一)趙莊紅泥

位於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甚稀。呈土**,緻密塊狀、磚紅夾帶淺黃白色及淺黃綠色,粉砂岩土結構。燒結後呈硃紅色,表面質地沙粒明顯,燒結溫度在108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爲10%左右、

(二)伏東紅泥

其礦層較厚,質堅如石,呈土黃褐色,其間有細小云母沙粒分佈,礦巖結構。燒結後呈土紅偏硃紅色,表面細膩,片狀結構明顯。燒結溫度在105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爲14.2%左右。

(三)石黃

其礦散落於嫩泥礦層之中,狀如蛋形、產量稀少,含鐵量較高,礦巖結構。燒結後呈鐵紅色,表面堅硬,多爲着色劑所用。

三、綠泥

亦稱段泥。是紫泥礦層上面的一層綿頭,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綠泥大多用來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爲多樣。如在紫泥塑成的坯件上,再塗一層綠泥,可以燒成粉綠的顏色。

四、白泥

產於伏東一帶,呈粉白色、灰白、桃紅和白等色。它是一種粉砂質鋁土質黏土;泥質鬆,大塊狀、片狀結構,以蛋殼青色爲上,質堅細潤,產量較多,是日用砂鍋、煨罐和彩釉工藝陶的大宗原料。取精細的白泥礦土做紫砂色泥基料。燒結後呈土**,可以代替本山綠泥。蛋殼青色白泥,添加金屬氧化物製成各種色泥。原料經過淘漂壓濾後,表面細膩光亮,燒成以呈色澤。

五、甲泥

亦稱夾泥。它是接近地表面的一種硬質骨架泥岩,它們質地軟硬、韌脆、粗細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它是一種以紫色爲主的雜色粉砂質黏土(通稱頁岩),未經風化時叫石骨,材質硬、脆、精:是製作日用陶器大件產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六、嫩泥

亦稱黃泥。顏色有淺灰色、淡**和黃紅色等。因這種泥風化程度好,質地較純,具有比較好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可以保持日用陶器成型性能及幹坯強度,所以它是日用陶器中常用的結合黏土。它是一種以土**、灰白色爲主的雜色黏土,材質軟、嫩、細。

以上是個人蒐集編寫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紫砂泥料的分類有哪些

紫砂泥料的種類有很多,主要分爲紅泥、紫泥、綠泥三大類,在大類中又包含有很多小類。

紅泥

紅泥礦氧化鐵含量較高,優者光潔明亮,橙中略見紅光,紅泥原礦堅硬似石,呈淡草綠色調,窯溫略低。 紅泥根據原礦層的不同與風化的程度不同,可以分爲小紅泥,大紅泥。

1、朱泥

由於本原礦泥性較重,不易成砂,故需採自嫩泥礦中較堅硬的部份,再經繁複的練製程序後,才能製成陶!呈硃紅色,且具有綿密柔滑的砂感,泡茶時用熱水衝淋會立即展現其嬌嫩鮮紅的特色,且泡出的茶湯揚香聚柔。

朱泥一般來說分三種: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紅、紅中略帶紫(高溫朱泥)。

2、大紅泥

大紅泥,石英含量高,屬於砂質巖。顆粒脈絡清楚,透氣性好,有泡養效果;大紅泥常見的是紅皮龍、降坡紅泥,但是相對來說礦料存世很少。

3、小紅泥

礦料土黃(有些是青黃、嫩黃),雖然屬於黏土類,但屬於泥質岩。燒結後磁化,沒天然顆粒感,不透氣,泡養效果微小。

小紅泥常見的有黃龍山小紅泥、趙莊山小紅泥。

紫泥

呈紫棕色,是較常見的典型紫砂泥,爲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礦脈裏鐵質成份較高,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又分爲原礦紫泥、清水泥、底槽清。

1、清水泥

泥色醇和爾雅,文人氣息濃厚。且長期使用後古樸、質雅味更濃,是明代製陶人最喜歡使用的泥料之一。泡茶輕鬆上手,日久呈紅潤包漿,愈加紅潤樸拙,古穆端莊。

2、底槽清

最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臺西礦。由於產於紫砂最底層,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

3、原礦紫泥

原礦調砂泥質地純淨,砂質均勻、色澤潤目怡人,青砂泥溫潤細膩。

綠泥

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其礦物組成爲水雲母、高齡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又分爲段泥(芝麻段、黃金段)、綠泥(墨綠泥、本山綠)

1、芝麻段

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養成變化甚大爲養壺之最佳器材。

2、黃金段

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爲養壺之最佳器材。

3、本山綠泥

本山綠泥所制壺質感樸拙,砂質細膩而富有顆粒美感。產於黃龍山礦脈,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爲低。原礦色澤爲青灰泛綠。

4、墨綠泥

泥色青藍略泛綠光,始稱”墨綠泥”。爲優質泥礦,對窯溫要求高,煉製比較困難,溫度把控的好,色澤溫潤,反之枯燥。

其泥色特異,青藍色中略泛綠光。稍微泡養,顏色會更溫潤。泡茶時易聚香。

標籤:紫砂 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