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t夕節的由來

t夕節的由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七夕節的由來

  1、自然天象崇拜:普遍認爲七夕節源於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也由此誕生了牛郎織女的故事;2、數字崇拜:古代民間有“七重”的說法,其中就有七月七日,認爲這一天是“天人相通”的日子;3、七姐誕:七夕是爲了慶祝七姐,也就是織女星的誕辰。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

   1、自然天象崇拜

  普遍認爲,七夕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將天空進行了規劃,還將天文星域和地理區域對應了起來,並稱之爲“分星”,而在地理中,也被稱爲“分野”,古人爲了更好的分星,將牛宿星和織女星合稱爲牛郎織女,後經過民間的藝術加工,就有了現在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故事。

   2、數字崇拜

  相傳七夕節的還有古人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七夕節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古代民間有將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七重”作爲吉慶日,認爲是“天人相通”的日子,於是就慢慢的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了。

   3、七姐誕

  還有一種說法是七夕來源於七姐的誕辰。七姐指的就是織女星,在農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紡織業是非常發達的,而七姐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也被視作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在七月七日就有乞巧的風俗,希望天上的女神讓她們更聰慧,紡織更爲靈巧,同時還祈求能獲得美好的姻緣,家庭幸福。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由來,七夕的來歷,七夕節由來與傳說

七夕節的由來1.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的由來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節的由來3.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爲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的由來4.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爲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節的由來5.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複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乞巧節起源:漢代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爲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乞巧節簡介

乞巧,是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和凝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爲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爲喜歡的節日之一。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爲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牛的生日)。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爲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最早來源於拜祭“七姐”活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爲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爲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爲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着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爲“拜七孃媽”。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由來是牛郎織女傳說。

七夕節,又稱“中國情人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牛郎織女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織女和人間的牛郎相愛了。他們私奔到了人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天帝並不同意他們在一起,於是將織女帶回了天上。牛郎十分傷心,決定離開人間回到天上。但是,他留下了一隻小牛,讓人們照顧它。

後來,天帝發現織女並沒有死去,而是被困在了天上。於是,他決定讓織女和牛郎重逢一次。他讓織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下凡,與牛郎相會。這就是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習俗

1、放煙火: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會在戶外放煙火,以表達對美好未來的祝願。同時,也有些人認爲放煙火可以驅走的靈氣。

2、賞月:七夕節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因此人們會在這一天賞月。有些地方還會舉行賞月活動,例如在公園或廣場上放映月亮影片、舉辦文藝演出等。

3、吃巧果:巧果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點心,通常呈現出各種可愛的形狀,例如牛郎織女、蝴蝶等等。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會吃巧果來象徵着團圓和幸福。

4、寫情書:七夕節也是一個表達愛意的好時機,許多人會寫情書或送禮物給自己的愛人。這些情書或禮物通常會表達出自己的心意和祝福,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愛意。

標籤:夕節 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