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孔子的教育內容可以概括爲

孔子的教育內容可以概括爲

答案:答:孔子將教育內容概括成“文、行、忠信”四個字。其中“忠信”就是“忠孝”、“誠信”的倫理道德教育,“行”就是行爲、禮儀訓練。“文”就是“六書”(新六藝)教育,包括《詩經》、《尚書》、《周禮》、《樂經》、《周易》和《春秋》等六種教材,孔子親自整理、編寫了圍繞這“六書”,圍繞它們展開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理論和禮儀教育。孔子的教育內容對後來的中國教育影響很大。

解析過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爲知之,不知不爲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擴展資料: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爲“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爲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爲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孔子作爲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這些教育經驗和原則,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

一.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應該是"有教無類".在孔子之前,貴族階層壟斷了文化教育權,平民階級沒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僅僅是侷限在最高統治階層範圍之內的事,辦教育的目的,也只是爲統治者培養人.學校的貴族化,阻礙了文明的普及與發展,也扼殺了平民百姓的求知.

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便打破歷史的陳規,創辦私學,明確提出"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思想.他認爲,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從善,應該一視同仁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貴族所壟斷.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開創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創舉,也是人類教育史上一項很有意義的突破.孔子所創設的私學,也成了中國教育史上與"學在官府"相對立的"學移民間"的劃時代的標誌.

"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實踐的總結.他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不分地域,不分賢愚,只要虛心向學,"自行束脩(十條幹肉)以上",他一律諄諄進行教育(《論語·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學生,除南宮敬叔和司馬牛外,其餘多出身貧賤.

孔子從辦學開始,直到73歲病逝,即使是在魯國從政(任大司寇等職)和周遊列國的十幾年中,也沒有中斷過他所酷愛的教育事業.他堅持不懈地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發展私學,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譜寫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業的凱歌,在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歷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一個人幾乎用了成年之後的所有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培養出這麼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稱得上誨人不倦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孔子的稱頌,也是孔子高尚師德的主要內容.孔子經常以此來要求自己.當他的學生以"聖"和"仁"來稱讚他時,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孔子教育學生,不但誨人不倦,而且毫無隱瞞,因而贏得學生們對他的無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學生們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守孝三年.子貢深得老師器重,師生之情勝過父子,他爲孔子守墓長達六年.有這樣誨人不倦的老師,纔能有這種守廬三年、六年的學生.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在教育教學方面,孔子有許多發明創造.其中有些創見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來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義.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就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

由於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這樣,學生之間,在年齡、性格、愛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識基礎、學習態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孔子曾對有的學生作過評價: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論語子路》)

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同上)

由此足見他對學生們的瞭解.爲了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他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在教學中 "因材施教".

以《論語》中孔子對學生請教"仁"的不同回答爲例,就可說明這個問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十二)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同上)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同上)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同上)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十七)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標準.五個學生請教這同一問題,孔子的回答針對每個人的特點而各不相同.顏淵是孔子的學生中對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個,所以孔子對他的回答比較深刻、抽象,涉及到禮與仁的關係.仲弓即冉雍,有爲政的才能,孔子認爲他"可使南面"(《論語·雍也》,意即可以做一個地方的長官),所以當仲弓請教仁德時,孔子的回答就側重於仁德在爲政中的應用.司馬牛"言多而躁"(《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告誡他仁德的人話不多,說起話來好像是遲鈍的樣子,以此來糾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遲的理解能力比較差,所以孔子對他的回答比較具體,告訴他仁就是要愛別人.子張有時過於偏激,辦事情好走極端,這種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則顯得不厚道.所以當他請教仁德時,孔子講得比較具體細緻,告訴他如何與人相處.

再看一個事例: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曰:"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這一章具體闡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宋朱熹對此註釋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論語集註》)同一問題,由不同的學生提出,孔子針對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點,用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他們的德業修養,爲後人提供了一堂生動的因材施教的示範課.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他們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據這一原則,他深入瞭解學生們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個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較爲出色的學生分爲四個專業: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長.他劃分專業,分科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有首創之功.

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於如何傳授知識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進行了探索和總結.

傳統教育偏重於記憶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鴨式的灌輸而忽視啓發式的引導.它把學生擺在被動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使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發揮與培養.這種教育方法違背了人具有創造能力,希望實現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與壓抑,跟不上的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失去興趣,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會失掉好學上進的品質.其實,這種傾向與孔子的教育主張和實踐也是大相徑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這是顏回多年追隨孔子學習的切身感受,他總結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質教育的重點。

孔子一生爲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爲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爲五常。他認爲“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奮好學、講究方法、注重實效。

(一)勤奮好學----治學的重要條件。

《論語》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樂趣,對優秀者給予表揚,對怠惰者給予批評。

(二)學習方法----獲知之橋樑。

重視學習方法,是每個學生應有的學習態度。孔子爲此曾多次表揚顏回。他主張“溫故而知新。”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並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在學習時應當思考,但思考必須以認真讀書爲基礎,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學嚴謹,抓住規律。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幾乎人人都知道孔子這句話,這是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治學嚴謹、求實。他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之;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意思是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作證明;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作證明。這是杞國、宋國資料和熟悉歷史的賢人不夠的原故。如果資料充足,那麼我就可以用來作證明了。這足以說明孔子治學嚴謹、紮實的態度

孔子的教育主張

孔子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內仁外禮、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一、孔子的教育對象是“有教無類”

以前,富貴家庭的孩子纔有機會讀書,屬於典型的“學在官府”,更是一種“精英教育”。而孔子打破了這種壟斷局面,他不排斥“精英教育”,但更注重“平民教育”,讓不同階層、不同類別的人都有機會學習。

二、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內仁外禮”

宋人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孔子安邦治國的見解確實非同一般。那麼他是靠什麼“治天下”的呢?就是“禮”和“仁”。“仁”是道德準則,“禮”是道德規範;“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仁”是精神,“禮”是外表。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他把這稱之爲“因材施教”。其實,孔子纔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

四、孔子的教育特點是“循循善誘”

葉聖陶在《稻草人》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其實,這只不過是孔子思想的翻版罷了。孔子在教育方法上,從不提倡體罰,更不會去“填鴨”。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很少看到孔子把長篇大論直接“灌輸”給他的學生。

標籤:概括 教育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