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準直器是掃描的硬件嗎

準直器是掃描的硬件嗎

準直器是掃描的硬件。它的作用是使光最大效率的耦合進入所需的器件中或光信號最大效率的接受,所以它有一個重要的參數-插損,工藝技術可達到0.15dB以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下面哪項不是掃描的硬件準直器

電腦主機。因爲掃描的硬件準直器在掃描過程中可以確保激光束以及反射光線的直線性,從而保證掃描的精準度,而電腦主機並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簡述CT中準直器和濾過器的作用?

準直器:

前準直器:減少對病人的輻射劑量,限定掃描的空間範圍(層厚)

後準直器:減少進入探測器的散射線

濾過器:吸收掉低能的軟X線光子,均衡X線光子的能量

自準直儀(準直器)是一種高精度測角用的精密光學儀器。它廣泛用於測量導軌的直線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

擴展資料:

採用複合散射過濾器或採用散射補償箔(Compensating Foil)措施,亦可保證均勻的劑量分佈,無需用限束器器壁散射電子,所需輻射野面積由光闌控制,限束器低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患者受擠壓的危險大爲降低。

爲降低限束器的重量,通常就用輻射頭中上下兩對次級準直器作初步準直使用。由於限束器低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半影比完全接觸皮膚要略大一些,但在靶區所在深度,側散射的影響遠大於限束器低部間距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準直器

ct探測器和準直器有什麼區別

ct探測器和準直器的區別如下:

1、CT探測器主要分爲固體探測器和氣體探測器。其中,固體探測器按照閃爍體的材料區別,又分爲閃爍探測器和稀土陶瓷探測器。氣體探測器常用高壓疝氣。

2、CT機上有兩個準直器,一個是X線管前端的爲前準直器,決定CT掃描層厚。一個是探測器端的爲後準直器,它的狹縫分別對準每一個探測器,使探測器只接收垂直於探測器方向的射線,儘量威少來自其他方向的散射產生的千擾。

誰能介紹一下光纖準直器是什麼,有什麼功能。

就是能將光纖出來的光線,通過凸透鏡折射成平行光。倒過來就是 將分散的光收集聚焦至光纖上面,您可以在淘寶上搜 光纖準直器,有一家聞聞科技的我用過還不錯。

高能準直器低能準直器區別

高能準直器低能準直器區別如下:

1、高能準直器性能爲高分辨率,低能準直器性能爲普通分辨率。

2、高能準直器顯示圖形爲匯聚型,低能準直器顯示圖形爲針孔型。

3、高能準直器適用範圍爲靜態圖像、斷層和全身掃描,低能準直器適用範圍爲一般圖像掃描。

準直器的工作原理

自準直儀(準直器)是一種高精度測角用的精密光學儀器。它廣泛用於測量導軌的直線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該儀器主要用於小角度的精密測量,如多面棱體的檢定。也可測量高精度導軌等精密零件的直線性、平行性、垂直性及相對位置。在精密測量和儀器檢定中還可作非接觸式定位,又可作自動測量。該儀器具有安裝、使用方便等特點,是精密機械、儀器製造及有關科研、計量部門必不可少的檢測儀器。

該儀器是一種應用光學自準直成象測微原理的高精度測角儀器,它利用光學自準直法,把角度量變成線值量,由微型線位移光柵傳感器測出線值變化量,間接地把角度變化量測出來。它廣泛用於小角度的精密測量。如:配合多面棱體用來檢驗各種分度圓(多點分度臺、光學分度臺、轉檯、測角儀等)的分度誤差;測量導軌的直線度、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用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因此該儀器可以在機械製造業、精密儀器製造業、計量室、光學實驗室、光學冷加工車間及光學儀器的裝配、調整、檢驗等多方面廣泛得到應用。

HC0.1秒型 數顯精密測微自準直儀分單向(HC-0.1D)和雙向(HC-0.1S)。

技術指標:

1、儀器的規格與參數:

1)測角範圍:0~10′

2)最小分辨率:0.1″

3)示值誤差(測量精度):

10′範圍內≤1.5″

任意1′≤0.5″

視場:單向:亮視場暗十字絲;雙向:亮、暗視場可切換;

4)準直物鏡:焦距:258mm,入瞳直徑:Φ40mm

5)顯微物鏡:焦距:27.45mm,放大倍率:4倍

6)測微目鏡:視場:8mm×8mm,視度調節:±5屈光度

7)組合焦距:1031.324mm

8)最大測量距離:30m(視場≥2′)

9)視軸與鏡管機械軸平行度:<20″

視軸與支架底面平行度:<1′

10)圓水泡規格:8′;置平精度:4′

11)照明燈電壓:6v;功率:2~5w

12光柵數顯表規格:單座標20細分,配50線對/mm光柵線位移傳感器

13)光柵數顯表電壓:220V

14)儀器外形尺寸:490mm×162mm×180mm

15)儀器重量:7.8Kg

2、楔形鏡規格與參數

1)鏡面通光孔徑:Φ46mm,中心反射面直徑:Φ25mm

2)楔形鏡角值:10′±15″(指內外反射像的夾角)

楔角標定精度:<1″

3)楔形鏡兩面形誤差:<1/10光圈(1/20波長)

4)全反射面對底面垂直度:<20″

全反射面對側面垂直度:<1′(做可調鏡時)

5)外形尺寸:106mm×74mm×125mm

3、雙向數顯自準直儀(型號:HC-0.1S型)配雙向數顯讀數頭;單向數顯自準直儀(型號:HC-0.1D型)配單向數顯讀數頭;

標準配置:

1、儀器主機

2、反射鏡

3、光源變壓器

4、數據顯示器

5、隨機文件

注意事項:

(1)儀器及被測量零件應放在較穩定的工作臺上。工作環境應力求溫度恆定,做測件與儀器中間不得有抖動的氣流,如通風口、暖氣片、電烙鐵、檯燈、人體溫度等,應儘量避免其影響。

(2)觀察表而鍍反射膜的反射鏡自準像應選擇小功率燈泡,觀察表面未鍍反射膜的光學零件(如平行平板、棱鏡等)的自準像則應選擇功率大的燈泡,該儀器可使用6v5w以下的小燈泡。

(3)在可能的情況下每一個自準像多次瞄準所讀取的讀數取平均值計算可降低瞄準誤差,提高儀器精度。一般取3~5次。

光機掃描圖像的地面覆蓋度主要由什麼決定

準直器。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掃描圖像時在非螺旋和單層螺旋掃描方式時,層厚等於準直器寬度,所以所採用的準直器寬度決定了層厚的寬度。遙感圖像通過安裝在遙感平臺上的遙感器對地球表面攝影或掃描獲得的影像稱爲遙感圖像。

下面哪項不是掃描的硬件?

自動洗片機

光學部分是掃描儀的“眼睛”,用來獲取原稿反射的光信息。爲保證圖像反射的光線足夠強,由一根冷陰極燈管提供所需的光源。掃描儀對燈管也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首先是色純要好,如果色純不夠,不是完全的白色,再加上色彩調校系統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那麼掃描出來的稿件就可能偏向某種色彩。

反過來說,一款掃描儀的所有掃描結果都有比較一致的偏色現象,可能和燈管的色純有關係。當然造成偏色的因素很多,這只是在硬件方面的原因之一。

除了色純要好,還需要強度均勻。如果強度不均勻,就會大大影響掃描的精度。第三個問題是能耗與色溫,不管用什麼原理,燈管肯定是掃描儀裏面的主要能耗之一。要在節能上下功夫,就要涉及到燈管方面的節能。當然最有效的節能方法之一就是在不使用掃描儀的時候讓燈管不工作

CT檢查成了“家常便飯”,可你瞭解它嗎?

CT幾乎可以檢查人體的所有器官,幾乎成了醫院的“標配”。研究機構報告顯示,中國2020年採購了大約4000臺CT,目前CT保有量2萬多臺。根據筆者觀察,許多成年人都做過CT檢查,但真正瞭解它的人並不多,對CT檢查存在的潛在風險知道得更少。

1.CT發明離不開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提到CT,有一個人無法越過,這個人就是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1845年-1923年),沒有他發現X射線,就不會有CT的發明,CT是在X線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

1895年11月8日,倫琴發現了X射線,並於當年12月22日拍攝出人類 歷史 上第一張醫學X光片,X線診斷技術成爲世界上最早的非創傷性檢查技術,由此,倫琴被尊稱爲“放射診斷學之父”。

由於人體各組織的密度不同,對X線的吸收率也不相同,這樣,X線穿過人體組織時會有不同程度的衰減,在膠片上的曝光度就不同,這就出現了灰度變化,由此形成影像,根據該影像,就能診斷出哪個部位發生了病變。

爲永久紀念這位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科學巨匠,歐洲放射學會、北美放射學會、美國放射學會聯合決議,把倫琴發現X線的日期11月8日定爲“世界放射學日”。倫琴也上了美國科學家麥克·H·哈特精心編排的“ 歷史 上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他在該榜單上名列第71位。

2.美國醫生奧爾登多夫創建CT理論

讀者會問,“CT”就是兩個洋文字母,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縮寫,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的意思。正如上文所講,CT技術的基礎是X線,所以,這項技術更完整的叫法是“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X-ray CT)。

早在1959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威廉·亨利·奧爾登多夫 (1925年-1992年)便有了用X線對人體頭部進行斷層掃描的想法。X線斷層掃描時,接收器收到衰減了的X線後把它轉變爲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交給計算機計算,然後逆轉過來,把計算機計算後的數字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轉變成影像,這樣就可以通過再建的影像檢查顱腦病變。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1961年,奧爾登多夫在家中研製出了一個很粗糙的CT原型機,該原型機大部分部件取自家庭廢棄物,如兒子的玩具火車、留聲機轉盤、鬧鐘等,並針對該項研究發表了論文,同時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1963年10月,美國專利局批准了奧爾登多夫的CT專利。

後來,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教授阿蘭·麥克勞德·科馬克(1924年-1998年)對奧爾登多夫提出的CT理論產生了興趣,並提出了新的計算機算法,因爲讓CT從理論變爲臨牀應用的關鍵還是數學問題。

奧爾登多夫找了多家公司生產CT,但都沒有人願意投資生產它,因爲生產這個機器成本太高,而且當時也被很多人認爲臨牀用途不大。由於找不到廠家生產,奧爾登多夫也就放棄了繼續推動CT商業化的想法,改行從事別的科學研究。很遺憾,奧爾登多夫距離把CT推向臨牀應用僅一步之遙。

爲紀念奧爾登多夫爲CT理論創建作出的卓越貢獻,美國神經影像協會設立了“奧爾登多夫獎”,每年評選一次,獎給那些在CT臨牀診斷、核磁共振、光子掃描以及電子掃描領域的突出貢獻者。

臨牀CT發明人戈弗雷·紐博爾德·亨斯菲爾德

3.英國百代唱片公司開發臨牀CT

英國百代唱片公司(EMI,也製造電子產品)工程師戈弗雷·紐博爾德·亨斯菲爾德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研究試驗,於1971年9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可被應用於臨牀的CT,並把它安裝在倫敦附近溫布爾頓的阿特金森-莫利醫院。當年10月1日,他與放射科的一名醫生共同操作這臺CT,爲一名腦瘤患者進行了頭部CT掃描並獲得腦顱影像。

世界上第一臺臨牀CT檢查時,X線在180個角度上(間隔1度)對腦顱掃描,每次掃描用時大約5分鐘,但計算機重建影像計算卻要花費2.5個小時。由此可見,CT後來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計算機的發展,因爲它依賴於計算機的計算速度。

百代唱片公司研發的臨牀CT獲得成功,並很快量產投放市場,第一代CT就叫“百代唱片掃描機”。1973年,百代唱片公司因研發出臨牀CT獲“女王技術發明獎”。

有人認爲,百代唱片公司能搞出CT來,這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樂隊(也叫“甲殼蟲樂隊”),因爲百代唱片公司從發行披頭士樂隊唱片上收入頗豐,這纔有足夠的資金投入CT研發以及後期的商業化,有人說:“CT是披頭士樂隊唱出來的。”

亨斯菲爾德與科馬克作爲臨牀應用CT的共同發明人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這個諾貝爾獎頗有爭議,因爲CT理論的創建者奧爾登多夫未能獲獎,很多人撰文爲他鳴不平。

4.CT不斷更新換代

上文已述,初期的CT掃描很慢,基本上只用於顱腦掃描。1974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史蒂文·萊德利(1926年-2012年)研發出全身CT,從此,CT可以檢查人體的任何部位。

1989年,螺旋CT問世,掃描速度大大提高。1998年4層螺旋CT誕生,即X光管繞身體一週可同時獲得4幅斷層影像,進一步提高了掃描速度,掃描精度也隨之提高。

螺旋CT是相對於常規CT而言的。常規CT的X線管在掃描架內作往復運動,即X線管旋轉一週掃描完一個斷層就要停下來,向前移動設定的距離掃描下一個斷層,以此類推,直至把要掃描的部位掃描完,而且用電纜供電,容易纏繞,掃描速度提高遇到瓶頸。螺旋CT則不同,X線管在掃描架內不間斷旋轉,邊旋轉邊前進形成螺旋運動,就像把螺絲母擰到螺絲上一樣,大大提高了掃描速度,同時,螺旋CT通過滑環供電,不存在電纜纏繞問題。

2007年,日本東芝公司研發出320層螺旋CT,並於2010年升級爲640層,一次CT掃描可在一秒內完成,並實現了容積掃描。螺旋CT後又出現了雙源CT和能譜CT等不斷更新換代的CT。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CT生產廠家是荷蘭的飛利浦、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通用電氣、日本的東芝和日立。

CT屬於精密儀器,在CT設備上,看上去最簡單的掃描牀的定位精度誤差要求不得超過0.1毫米。CT所需要的三相交流電壓爲380伏,正負誤差不得超過38伏;頻率爲50赫茲,正負誤差不得超過2.5赫茲。機房溫度爲18 -22 ,溼度爲40%到60%。

現在的CT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操作人員將基本參數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控制自動完成掃描和圖像重建,無需人爲干預。即便是CT出現一般故障,計算機自檢系統也會自動排除,如果自檢系統無法自動排除故障,則通過互聯網與維修中心連接,由維修中心對設備進行遠程診斷,排除故障。

頭部和頸部CT血管造影(VR)

5.CT是如何掃描成像的

普通X片是人體各器官組織疊加在一起的透視照片,給某些病竈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CT屬於斷層掃描,人體組織無重疊,影像分辨率高,便於診斷,臨牀應用十分廣泛。

CT由三個系統組成,即掃描系統、計算機系統和圖像顯示存儲系統。掃描系統最複雜,部件包括X線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準直器、濾過器、數據採集系統、掃描架、掃描牀等。

CT掃描時,要把人體某一斷層分成若干個成像單元,X線圍繞這個斷層旋轉,另一端的探測器便接收到每個成像單元上衰減後的X線,並把它們轉換成電流信號,再把這些電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供計算機計算出每個單元上X線的衰減值;然後再逆轉過來,把計算機計算後數字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繼而把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這些光信號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這些像素按矩陣排列就構成了CT影像。CT影像可儲存在硬盤、U盤、光盤等存儲介質上,當然,也可激光打印出來。

矩陣越大,被分割出來的單個像素面積越小,成像越細膩,越便於診斷。

讀者也許會問,X線的衰減是如何計算的呢?

X 線穿過不同物質的衰減係數是不同的,水的X線衰減係數爲1,空氣的X線衰減係數接近0。爲了在CT掃描時便於操作,CT用的衰減係數單位是“亨氏單位”(Hu,取自臨牀CT發明人亨斯菲爾德的名字),簡稱“CT值”。水的CT值是0亨氏單位,空氣的CT值是-1000亨氏單位,緻密骨的CT值是+1000亨氏單位,人體各組織的CT值在-1000亨氏單位到+1000亨氏單位之間,跨度爲2000亨氏單位。

人體組織密度越高,吸收的X線越多,CT值越大,再建的圖像偏白;反之,人體組織密度越低,吸收的X線越少,CT值越小,再建的圖像偏黑。我們從CT影像上可以看到,骨骼組織是白色的,而中空組織是黑色的。

6.CT有多種掃描模式並可得到立體影像

CT掃描和我們用智能手機拍攝照片一樣,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如“Std”模式主要用於、腹部和盆骨常規掃描;“Soft”模式主要用於密度相似器官掃描;“Lung”模式主要用於肺部掃描;“Detail”模式主要用於後部脊髓掃描;“Bone”模式主要用於骨骼細節掃描;“Edge”模式主要用於頭部小骨掃描;“Bone Plus”模式主要用於頭部細節掃描;“CE”模式主要用於血管造影。

CT既然是斷層掃描,這就存在一個斷層厚度的選擇問題。斷層厚度越薄,圖像的縱向連續性越好,縱向空間分辨率越高。但這並不意味着掃描斷層越薄越好,主要還是根據檢查部位和病竈性質而定,因爲如果斷層太薄,探測器接收到的X線光子數就少,這會降低分辨率。斷層厚度通常在零點幾毫米到幾毫米之間進行設置。掃描器官越小,設置的層厚越小;反之,掃描的器官越大,設置的層厚越大。

讀者讀到這裏可以想象得到,CT雖然是斷層掃描,但如果把這些斷層影像依次摞起來,就可得到三維影像,這也叫“容積掃描”。有了容積掃描,便可以實現仿真成像,即不通過內窺鏡,用CT便可清楚地觀察到人體器官管腔內部情況。

7.CT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

CT檢查對患者的傷害主要來自X線,X線致癌,而CT檢查是各種影像檢查中X線劑量最大的。一次標準模式CT掃描X線劑量是拍X光胸片的700倍,這個劑量相當於人在自然環境中吸收的兩年X線劑量總和。CT檢查越頻繁,患癌可能性越大。

2013年3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網站發文稱,美國每年有7000萬次CT臨牀檢查,其中不少是非必要的,文章建議患者儘量避免CT檢查,如有可能,選擇替代檢查方法。

美國放射醫學院建議,一個人一生接受的X線醫學檢查劑量不應超過100毫西弗,大致相當於25次標準模式CT檢查。當諸如癌症治療檢查時,一次CT檢查X線劑量就會超過100毫西弗,這就意味着,在嘗試治療已有癌症的同時,也在誘發新的癌症形成。

當然,由於被X線照射後患癌需要一定的週期,年齡越小接受CT檢查患癌可能性越大。65歲以上的人接受CT檢查患癌可能性極低,因爲X線誘發癌症大約需要20年,如果65歲接受CT檢查,再過20年纔有患癌的可能,這時已經85歲了,可能在患癌前就去世了。

X線劑量與圖像質量成正比,這就需要在X線劑量和圖像質量之間折中,不能一味追求圖像質量而加大X線劑量,給患者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CT檢查時還應注意對生殖腺、甲狀腺和眼睛進行保護,孕婦、嬰兒不宜接受CT檢查。

另外,增強CT掃描時,有的患者會對造影劑起過敏反應,同時,造影劑也會傷害腎臟。

鑑於CT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公衆應瞭解這些常識,醫生也有責任對患者說清楚CT檢查的利弊,避免濫用CT檢查,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和 健康 風險。

文、部分供圖/碩寬

螺旋CT將X線管,準直器,探測器,數據採集系統安裝在什麼上

螺旋CT將X線管,準直器,探測器,數據採集系統安裝在掃描架上。掃描架是CT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面裝有X線球管、濾線器、 準直器、參考探測器、探測器及各種電子線路,掃描架能做旋轉、前後傾斜運動。

下面哪項不是掃描的硬件準直器

電腦主機。因爲掃描的硬件準直器在掃描過程中可以確保激光束以及反射光線的直線性,從而保證掃描的精準度,而電腦主機並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簡述CT中準直器和濾過器的作用?

準直器:

前準直器:減少對病人的輻射劑量,限定掃描的空間範圍(層厚)

後準直器:減少進入探測器的散射線

濾過器:吸收掉低能的軟X線光子,均衡X線光子的能量

自準直儀(準直器)是一種高精度測角用的精密光學儀器。它廣泛用於測量導軌的直線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

擴展資料:

採用複合散射過濾器或採用散射補償箔(Compensating Foil)措施,亦可保證均勻的劑量分佈,無需用限束器器壁散射電子,所需輻射野面積由光闌控制,限束器低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患者受擠壓的危險大爲降低。

爲降低限束器的重量,通常就用輻射頭中上下兩對次級準直器作初步準直使用。由於限束器低部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半影比完全接觸皮膚要略大一些,但在靶區所在深度,側散射的影響遠大於限束器低部間距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準直器

ct探測器和準直器有什麼區別

ct探測器和準直器的區別如下:

1、CT探測器主要分爲固體探測器和氣體探測器。其中,固體探測器按照閃爍體的材料區別,又分爲閃爍探測器和稀土陶瓷探測器。氣體探測器常用高壓疝氣。

2、CT機上有兩個準直器,一個是X線管前端的爲前準直器,決定CT掃描層厚。一個是探測器端的爲後準直器,它的狹縫分別對準每一個探測器,使探測器只接收垂直於探測器方向的射線,儘量威少來自其他方向的散射產生的千擾。

誰能介紹一下光纖準直器是什麼,有什麼功能。

就是能將光纖出來的光線,通過凸透鏡折射成平行光。倒過來就是 將分散的光收集聚焦至光纖上面,您可以在淘寶上搜 光纖準直器,有一家聞聞科技的我用過還不錯。

高能準直器低能準直器區別

高能準直器低能準直器區別如下:

1、高能準直器性能爲高分辨率,低能準直器性能爲普通分辨率。

2、高能準直器顯示圖形爲匯聚型,低能準直器顯示圖形爲針孔型。

3、高能準直器適用範圍爲靜態圖像、斷層和全身掃描,低能準直器適用範圍爲一般圖像掃描。

準直器的工作原理

自準直儀(準直器)是一種高精度測角用的精密光學儀器。它廣泛用於測量導軌的直線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該儀器主要用於小角度的精密測量,如多面棱體的檢定。也可測量高精度導軌等精密零件的直線性、平行性、垂直性及相對位置。在精密測量和儀器檢定中還可作非接觸式定位,又可作自動測量。該儀器具有安裝、使用方便等特點,是精密機械、儀器製造及有關科研、計量部門必不可少的檢測儀器。

該儀器是一種應用光學自準直成象測微原理的高精度測角儀器,它利用光學自準直法,把角度量變成線值量,由微型線位移光柵傳感器測出線值變化量,間接地把角度變化量測出來。它廣泛用於小角度的精密測量。如:配合多面棱體用來檢驗各種分度圓(多點分度臺、光學分度臺、轉檯、測角儀等)的分度誤差;測量導軌的直線度、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間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軸系的晃動誤差等;同時還可以用來測量各種棱鏡的角度差和平鏡的平行差以及測量檢驗各種棱鏡、平鏡與裝配基準面之間的角度誤差。因此該儀器可以在機械製造業、精密儀器製造業、計量室、光學實驗室、光學冷加工車間及光學儀器的裝配、調整、檢驗等多方面廣泛得到應用。

HC0.1秒型 數顯精密測微自準直儀分單向(HC-0.1D)和雙向(HC-0.1S)。

技術指標:

1、儀器的規格與參數:

1)測角範圍:0~10′

2)最小分辨率:0.1″

3)示值誤差(測量精度):

10′範圍內≤1.5″

任意1′≤0.5″

視場:單向:亮視場暗十字絲;雙向:亮、暗視場可切換;

4)準直物鏡:焦距:258mm,入瞳直徑:Φ40mm

5)顯微物鏡:焦距:27.45mm,放大倍率:4倍

6)測微目鏡:視場:8mm×8mm,視度調節:±5屈光度

7)組合焦距:1031.324mm

8)最大測量距離:30m(視場≥2′)

9)視軸與鏡管機械軸平行度:<20″

視軸與支架底面平行度:<1′

10)圓水泡規格:8′;置平精度:4′

11)照明燈電壓:6v;功率:2~5w

12光柵數顯表規格:單座標20細分,配50線對/mm光柵線位移傳感器

13)光柵數顯表電壓:220V

14)儀器外形尺寸:490mm×162mm×180mm

15)儀器重量:7.8Kg

2、楔形鏡規格與參數

1)鏡面通光孔徑:Φ46mm,中心反射面直徑:Φ25mm

2)楔形鏡角值:10′±15″(指內外反射像的夾角)

楔角標定精度:<1″

3)楔形鏡兩面形誤差:<1/10光圈(1/20波長)

4)全反射面對底面垂直度:<20″

全反射面對側面垂直度:<1′(做可調鏡時)

5)外形尺寸:106mm×74mm×125mm

3、雙向數顯自準直儀(型號:HC-0.1S型)配雙向數顯讀數頭;單向數顯自準直儀(型號:HC-0.1D型)配單向數顯讀數頭;

標準配置:

1、儀器主機

2、反射鏡

3、光源變壓器

4、數據顯示器

5、隨機文件

注意事項:

(1)儀器及被測量零件應放在較穩定的工作臺上。工作環境應力求溫度恆定,做測件與儀器中間不得有抖動的氣流,如通風口、暖氣片、電烙鐵、檯燈、人體溫度等,應儘量避免其影響。

(2)觀察表而鍍反射膜的反射鏡自準像應選擇小功率燈泡,觀察表面未鍍反射膜的光學零件(如平行平板、棱鏡等)的自準像則應選擇功率大的燈泡,該儀器可使用6v5w以下的小燈泡。

(3)在可能的情況下每一個自準像多次瞄準所讀取的讀數取平均值計算可降低瞄準誤差,提高儀器精度。一般取3~5次。

光機掃描圖像的地面覆蓋度主要由什麼決定

準直器。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掃描圖像時在非螺旋和單層螺旋掃描方式時,層厚等於準直器寬度,所以所採用的準直器寬度決定了層厚的寬度。遙感圖像通過安裝在遙感平臺上的遙感器對地球表面攝影或掃描獲得的影像稱爲遙感圖像。

下面哪項不是掃描的硬件?

自動洗片機

光學部分是掃描儀的“眼睛”,用來獲取原稿反射的光信息。爲保證圖像反射的光線足夠強,由一根冷陰極燈管提供所需的光源。掃描儀對燈管也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首先是色純要好,如果色純不夠,不是完全的白色,再加上色彩調校系統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那麼掃描出來的稿件就可能偏向某種色彩。

反過來說,一款掃描儀的所有掃描結果都有比較一致的偏色現象,可能和燈管的色純有關係。當然造成偏色的因素很多,這只是在硬件方面的原因之一。

除了色純要好,還需要強度均勻。如果強度不均勻,就會大大影響掃描的精度。第三個問題是能耗與色溫,不管用什麼原理,燈管肯定是掃描儀裏面的主要能耗之一。要在節能上下功夫,就要涉及到燈管方面的節能。當然最有效的節能方法之一就是在不使用掃描儀的時候讓燈管不工作

CT檢查成了“家常便飯”,可你瞭解它嗎?

CT幾乎可以檢查人體的所有器官,幾乎成了醫院的“標配”。研究機構報告顯示,中國2020年採購了大約4000臺CT,目前CT保有量2萬多臺。根據筆者觀察,許多成年人都做過CT檢查,但真正瞭解它的人並不多,對CT檢查存在的潛在風險知道得更少。

1.CT發明離不開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提到CT,有一個人無法越過,這個人就是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1845年-1923年),沒有他發現X射線,就不會有CT的發明,CT是在X線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

1895年11月8日,倫琴發現了X射線,並於當年12月22日拍攝出人類 歷史 上第一張醫學X光片,X線診斷技術成爲世界上最早的非創傷性檢查技術,由此,倫琴被尊稱爲“放射診斷學之父”。

由於人體各組織的密度不同,對X線的吸收率也不相同,這樣,X線穿過人體組織時會有不同程度的衰減,在膠片上的曝光度就不同,這就出現了灰度變化,由此形成影像,根據該影像,就能診斷出哪個部位發生了病變。

爲永久紀念這位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科學巨匠,歐洲放射學會、北美放射學會、美國放射學會聯合決議,把倫琴發現X線的日期11月8日定爲“世界放射學日”。倫琴也上了美國科學家麥克·H·哈特精心編排的“ 歷史 上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他在該榜單上名列第71位。

2.美國醫生奧爾登多夫創建CT理論

讀者會問,“CT”就是兩個洋文字母,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縮寫,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的意思。正如上文所講,CT技術的基礎是X線,所以,這項技術更完整的叫法是“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X-ray CT)。

早在1959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威廉·亨利·奧爾登多夫 (1925年-1992年)便有了用X線對人體頭部進行斷層掃描的想法。X線斷層掃描時,接收器收到衰減了的X線後把它轉變爲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交給計算機計算,然後逆轉過來,把計算機計算後的數字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轉變成影像,這樣就可以通過再建的影像檢查顱腦病變。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1961年,奧爾登多夫在家中研製出了一個很粗糙的CT原型機,該原型機大部分部件取自家庭廢棄物,如兒子的玩具火車、留聲機轉盤、鬧鐘等,並針對該項研究發表了論文,同時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1963年10月,美國專利局批准了奧爾登多夫的CT專利。

後來,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教授阿蘭·麥克勞德·科馬克(1924年-1998年)對奧爾登多夫提出的CT理論產生了興趣,並提出了新的計算機算法,因爲讓CT從理論變爲臨牀應用的關鍵還是數學問題。

奧爾登多夫找了多家公司生產CT,但都沒有人願意投資生產它,因爲生產這個機器成本太高,而且當時也被很多人認爲臨牀用途不大。由於找不到廠家生產,奧爾登多夫也就放棄了繼續推動CT商業化的想法,改行從事別的科學研究。很遺憾,奧爾登多夫距離把CT推向臨牀應用僅一步之遙。

爲紀念奧爾登多夫爲CT理論創建作出的卓越貢獻,美國神經影像協會設立了“奧爾登多夫獎”,每年評選一次,獎給那些在CT臨牀診斷、核磁共振、光子掃描以及電子掃描領域的突出貢獻者。

臨牀CT發明人戈弗雷·紐博爾德·亨斯菲爾德

3.英國百代唱片公司開發臨牀CT

英國百代唱片公司(EMI,也製造電子產品)工程師戈弗雷·紐博爾德·亨斯菲爾德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研究試驗,於1971年9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可被應用於臨牀的CT,並把它安裝在倫敦附近溫布爾頓的阿特金森-莫利醫院。當年10月1日,他與放射科的一名醫生共同操作這臺CT,爲一名腦瘤患者進行了頭部CT掃描並獲得腦顱影像。

世界上第一臺臨牀CT檢查時,X線在180個角度上(間隔1度)對腦顱掃描,每次掃描用時大約5分鐘,但計算機重建影像計算卻要花費2.5個小時。由此可見,CT後來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計算機的發展,因爲它依賴於計算機的計算速度。

百代唱片公司研發的臨牀CT獲得成功,並很快量產投放市場,第一代CT就叫“百代唱片掃描機”。1973年,百代唱片公司因研發出臨牀CT獲“女王技術發明獎”。

有人認爲,百代唱片公司能搞出CT來,這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樂隊(也叫“甲殼蟲樂隊”),因爲百代唱片公司從發行披頭士樂隊唱片上收入頗豐,這纔有足夠的資金投入CT研發以及後期的商業化,有人說:“CT是披頭士樂隊唱出來的。”

亨斯菲爾德與科馬克作爲臨牀應用CT的共同發明人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這個諾貝爾獎頗有爭議,因爲CT理論的創建者奧爾登多夫未能獲獎,很多人撰文爲他鳴不平。

4.CT不斷更新換代

上文已述,初期的CT掃描很慢,基本上只用於顱腦掃描。1974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史蒂文·萊德利(1926年-2012年)研發出全身CT,從此,CT可以檢查人體的任何部位。

1989年,螺旋CT問世,掃描速度大大提高。1998年4層螺旋CT誕生,即X光管繞身體一週可同時獲得4幅斷層影像,進一步提高了掃描速度,掃描精度也隨之提高。

螺旋CT是相對於常規CT而言的。常規CT的X線管在掃描架內作往復運動,即X線管旋轉一週掃描完一個斷層就要停下來,向前移動設定的距離掃描下一個斷層,以此類推,直至把要掃描的部位掃描完,而且用電纜供電,容易纏繞,掃描速度提高遇到瓶頸。螺旋CT則不同,X線管在掃描架內不間斷旋轉,邊旋轉邊前進形成螺旋運動,就像把螺絲母擰到螺絲上一樣,大大提高了掃描速度,同時,螺旋CT通過滑環供電,不存在電纜纏繞問題。

2007年,日本東芝公司研發出320層螺旋CT,並於2010年升級爲640層,一次CT掃描可在一秒內完成,並實現了容積掃描。螺旋CT後又出現了雙源CT和能譜CT等不斷更新換代的CT。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CT生產廠家是荷蘭的飛利浦、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通用電氣、日本的東芝和日立。

CT屬於精密儀器,在CT設備上,看上去最簡單的掃描牀的定位精度誤差要求不得超過0.1毫米。CT所需要的三相交流電壓爲380伏,正負誤差不得超過38伏;頻率爲50赫茲,正負誤差不得超過2.5赫茲。機房溫度爲18 -22 ,溼度爲40%到60%。

現在的CT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操作人員將基本參數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控制自動完成掃描和圖像重建,無需人爲干預。即便是CT出現一般故障,計算機自檢系統也會自動排除,如果自檢系統無法自動排除故障,則通過互聯網與維修中心連接,由維修中心對設備進行遠程診斷,排除故障。

頭部和頸部CT血管造影(VR)

5.CT是如何掃描成像的

普通X片是人體各器官組織疊加在一起的透視照片,給某些病竈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CT屬於斷層掃描,人體組織無重疊,影像分辨率高,便於診斷,臨牀應用十分廣泛。

CT由三個系統組成,即掃描系統、計算機系統和圖像顯示存儲系統。掃描系統最複雜,部件包括X線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準直器、濾過器、數據採集系統、掃描架、掃描牀等。

CT掃描時,要把人體某一斷層分成若干個成像單元,X線圍繞這個斷層旋轉,另一端的探測器便接收到每個成像單元上衰減後的X線,並把它們轉換成電流信號,再把這些電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供計算機計算出每個單元上X線的衰減值;然後再逆轉過來,把計算機計算後數字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繼而把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這些光信號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這些像素按矩陣排列就構成了CT影像。CT影像可儲存在硬盤、U盤、光盤等存儲介質上,當然,也可激光打印出來。

矩陣越大,被分割出來的單個像素面積越小,成像越細膩,越便於診斷。

讀者也許會問,X線的衰減是如何計算的呢?

X 線穿過不同物質的衰減係數是不同的,水的X線衰減係數爲1,空氣的X線衰減係數接近0。爲了在CT掃描時便於操作,CT用的衰減係數單位是“亨氏單位”(Hu,取自臨牀CT發明人亨斯菲爾德的名字),簡稱“CT值”。水的CT值是0亨氏單位,空氣的CT值是-1000亨氏單位,緻密骨的CT值是+1000亨氏單位,人體各組織的CT值在-1000亨氏單位到+1000亨氏單位之間,跨度爲2000亨氏單位。

人體組織密度越高,吸收的X線越多,CT值越大,再建的圖像偏白;反之,人體組織密度越低,吸收的X線越少,CT值越小,再建的圖像偏黑。我們從CT影像上可以看到,骨骼組織是白色的,而中空組織是黑色的。

6.CT有多種掃描模式並可得到立體影像

CT掃描和我們用智能手機拍攝照片一樣,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如“Std”模式主要用於、腹部和盆骨常規掃描;“Soft”模式主要用於密度相似器官掃描;“Lung”模式主要用於肺部掃描;“Detail”模式主要用於後部脊髓掃描;“Bone”模式主要用於骨骼細節掃描;“Edge”模式主要用於頭部小骨掃描;“Bone Plus”模式主要用於頭部細節掃描;“CE”模式主要用於血管造影。

CT既然是斷層掃描,這就存在一個斷層厚度的選擇問題。斷層厚度越薄,圖像的縱向連續性越好,縱向空間分辨率越高。但這並不意味着掃描斷層越薄越好,主要還是根據檢查部位和病竈性質而定,因爲如果斷層太薄,探測器接收到的X線光子數就少,這會降低分辨率。斷層厚度通常在零點幾毫米到幾毫米之間進行設置。掃描器官越小,設置的層厚越小;反之,掃描的器官越大,設置的層厚越大。

讀者讀到這裏可以想象得到,CT雖然是斷層掃描,但如果把這些斷層影像依次摞起來,就可得到三維影像,這也叫“容積掃描”。有了容積掃描,便可以實現仿真成像,即不通過內窺鏡,用CT便可清楚地觀察到人體器官管腔內部情況。

7.CT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

CT檢查對患者的傷害主要來自X線,X線致癌,而CT檢查是各種影像檢查中X線劑量最大的。一次標準模式CT掃描X線劑量是拍X光胸片的700倍,這個劑量相當於人在自然環境中吸收的兩年X線劑量總和。CT檢查越頻繁,患癌可能性越大。

2013年3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網站發文稱,美國每年有7000萬次CT臨牀檢查,其中不少是非必要的,文章建議患者儘量避免CT檢查,如有可能,選擇替代檢查方法。

美國放射醫學院建議,一個人一生接受的X線醫學檢查劑量不應超過100毫西弗,大致相當於25次標準模式CT檢查。當諸如癌症治療檢查時,一次CT檢查X線劑量就會超過100毫西弗,這就意味着,在嘗試治療已有癌症的同時,也在誘發新的癌症形成。

當然,由於被X線照射後患癌需要一定的週期,年齡越小接受CT檢查患癌可能性越大。65歲以上的人接受CT檢查患癌可能性極低,因爲X線誘發癌症大約需要20年,如果65歲接受CT檢查,再過20年纔有患癌的可能,這時已經85歲了,可能在患癌前就去世了。

X線劑量與圖像質量成正比,這就需要在X線劑量和圖像質量之間折中,不能一味追求圖像質量而加大X線劑量,給患者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CT檢查時還應注意對生殖腺、甲狀腺和眼睛進行保護,孕婦、嬰兒不宜接受CT檢查。

另外,增強CT掃描時,有的患者會對造影劑起過敏反應,同時,造影劑也會傷害腎臟。

鑑於CT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公衆應瞭解這些常識,醫生也有責任對患者說清楚CT檢查的利弊,避免濫用CT檢查,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和 健康 風險。

文、部分供圖/碩寬

螺旋CT將X線管,準直器,探測器,數據採集系統安裝在什麼上

螺旋CT將X線管,準直器,探測器,數據採集系統安裝在掃描架上。掃描架是CT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面裝有X線球管、濾線器、 準直器、參考探測器、探測器及各種電子線路,掃描架能做旋轉、前後傾斜運動。

標籤:準直 器是 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