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展的意義

茶展的意義

茶展是一個展示和推廣茶文化的重要平臺,它的意義在於:

1. 傳承和弘揚茶文化。茶作爲中國的傳統文化,茶展可以通過展示茶文化的歷史、特點和傳承,加深人們對茶文化的認識、瞭解和熱愛。

2. 推廣和促進茶產業發展。茶展是一個爲茶葉、茶具等茶產業提供展示和推廣的平臺,可以促進茶葉消費、營銷和貿易,對於茶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 見賢思齊,加強交流合作。茶展可以聚集衆多茶業從業者和茶愛好者,在茶文化、茶產業等方面互相學習、交流和合作,促進茶文化和茶產業的交流和發展。

4. 豐富文化生活。茶展不僅提供了茶文化方面的展示和學習機會,還包括茶藝表演、品茶活動等,可以讓人們在文化活動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豐富文化生活。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展銷會的目的

1、賣茶葉

2、弘揚茶文化

3、聚集商品和服務信息,加速技術傳遞和流動,帶動交通、信息、儲運、餐飲、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展,有哪些看點?

引言、在1月21日的時候,中國茶藝的非遺專題展已經開幕了,這次開幕主要是由中茶博所起的帶頭作用,而這次專題展也爲以後的展覽帶來了很多經驗,同時也展示了很多茶文化。

一、舉辦茶文化展的目的

舉辦的這次茶文化展,主要就是想從多個角度來將茶文化很好的詮釋出來這次的茶史廳主要就是將文化發展作爲一條主要的線索,想要突出唐宋明清時期的茶文化想通過這幾個亮點來達到一點帶面的目的,進而能夠全面的將茶文化進行一個很好的展示。茶萃廳主要就是想通過視聽手段來讓大家跟茶有着更多的互動,在這個廳中也會展示一些實物。茶事廳就是通過茶的生長加工以及沖泡等方法來展示茶葉的從發展到使用。茶具廳就是展示我國的一些茶具,主要就是通過陳列爲主,想要突出我國的茶具精品。

二、這次茶文化的亮點

在1月21日所舉辦的專題展,主要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更瞭解茶文化,同時也能提高大家對於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 同時這次展覽子是第1站在後面也會有很多全國巡展,這次的展覽爲以後提供了非常多的經驗。第1站主要就是講述了西湖龍井、婺州舉巖、紫筍茶以及安吉白茶的製作技巧,同時也還有趕茶場以及徑山茶宴兩個民俗類活動。目前非遺已經跟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都息息相關了,所以舉辦這個茶展也主要是爲了弘揚一些非常優秀的非遺文化以及習俗,並且在這次文化展中也展示了茶葉生長的地理環境,還有這些茶的歷史淵源,都是非常有趣的內容。

三、總結

舉辦這次茶文化展,主要就是想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這次文化展中也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內容,也能學到非常多的知識,這次的文化展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弘揚茶文化的意義_舉辦茶會的意義

  在當代,茶文化正在發揮它的社會功能,這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和諧文化及建設和諧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弘揚茶文化的意義,一起來看看。

  弘揚茶文化的意義

  茶文化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等方面。茶文化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今的中國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受到破壞,茶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精神被人們棄置。人與自然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應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與自然是協調統一的,人既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這樣才能恩及子孫、澤被後代。茶文化的“和諧”精神還有利於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當今的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以“和”爲核心的茶文化精神,應當把茶作爲人們交往的重要紐帶,成爲連接彼此關係的重要橋樑。茶文化的 “和諧”精神還有利於人類自身身心和諧。在歷史上,茶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得志時修性,失意時安慰人生、平衡心靈的重要手段。得志時以茶勵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時從品茶的境界中尋得心靈的安慰和人生的滿足。保持人們的身心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寧靜、樂觀、平衡的心態不僅有益於個人的健康,而且有助於社會安定與和諧。

  茶文化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在地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和”是中華茶文化的靈魂,同時也代表着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2]我國有着優秀的文化傳統,其中茶文化中的“和諧”內涵,則是這一傳統中重要的內容。“和”是中國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雖然儒、道、佛三家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我們要深入挖掘我國傳統茶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才能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茶文化有利於建設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的新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是緊密相連,它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即“和”的思想之上,它與我國茶文化所倡導的“和”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和”意味着和諧、和睦、和平、和善,即認可世界的和諧本質,以和平與合作的手段謀得利益,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從而達到一種和睦而至大同的境界。“和”文化體現在國際關係上,主張“和”爲主,“和爲貴”。反對以強凌弱,干預他國內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諧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論內涵,就是要致力於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建立包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思想博大精深,“和”不是強調絕對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異、有特性的事物和諧共處。無論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差異,都應該彼此尊重,和平共處,以實現各國和諧共處,建立和諧、和睦的世界。

  茶文化的含義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爲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爲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爲規範。

  行爲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爲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茶文化展覽館的基本簡介

  茶文化的展覽館對於弘揚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影響。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展覽館的基本簡介,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展覽館的基本簡介:世界茶文化博物館

  位置簡介

  界茶文化博物館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蒙頂山,佔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積3000多平方米,共分中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心區、場景展示區、接待區、展覽區、銷售區等七大功能區。館名是由原四川省張學忠親筆題寫。博物館對蒙頂茶的起源、發展、演變、種植和製作工藝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進行陳列展示,全面展現蒙頂山世界茶文化發祥地、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的風貌。

  該館集博物館蒐集、研究、宣傳三大功能,是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的又一大人文景觀,爲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專家學者以及廣大遊客參觀、交流和研討茶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

  建館原因

  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文化聖山。據記載,兩千年多前的西漢時期,吳理真就在蒙頂山種下了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茶的先河。世界茶文化博物館蒙頂山以夏禹治水蹤跡所至而名列經史,因蒙頂仙茶自唐入貢而久負盛名,“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在民間廣爲傳頌。蒙頂山風景名勝旅遊區是四川省首批風景名勝旅遊區、國家AA旅遊區,自古便與青城山、峨眉山並稱蜀中三大名山。專家們認爲,作爲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茶的種植中心,蒙頂山風景區內如果能建一座世界一流的茶博物館將更好地展示和推廣“千秋蒙頂,茶香天下”這一千年茶文化內涵。

  專家們致認爲,在蒙頂山建造世界茶文化博物館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巴蜀是茶文化的搖籃,創造了人類與茶相關的多項第一,蒙頂山有受原產地保護的綿延1600畝的茶園,這些都將是建造世界茶文化博物館的基礎。

  2005年3月至5月,世界茶文化博物館進入建築及室內裝修設計,2005年5月至8月工程施工,於2005年8月29日開館。

  四大特色

  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具備四大特色:一是建築面積不大,但是在目前全球13家茶文化博物館中所涉及到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館茶文化內容是最爲完整;二是裝修及布展聘請的是北京老舍茶館設計者——聖唐古驛;三是專家組是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的副會長、高級工程師於觀亭老師擔任;四是整個博物館所展示的物品有近三分之一是真實文物。在表現形式上,該館運用現代簡約設計理念和現代最新科學工藝,將古老的茶文化融入一個全新的視覺體系中,開創茶界博物館之先河。該設計獲得四川省、四川省旅遊局、四川省雅安、雅安市以及第三屆四川省旅遊發展大會組委會共同頒發的“最佳設計獎”殊榮。

  展廳介紹

  茶文化博物館設有茶藝表演廳、中華茶史廳、中國烏龍茶展示廳、中國茶葉品種廳、中外茶具廳、茶事書畫廳、中華茶韻全國攝影大賽精品展廳、展示悠久文明的中華茶文化。並設有貴賓廳和可容納1300人的多功能活動大廳。世界茶文化博物館

  茶藝表演廳

  是各地遊客觀賞茶藝表演、品嚐世界名茶鐵觀音的休閒所在,也是近觀藍溪美景,眺茶鄉風光的最佳位置。

  中華茶史廳

  以介紹我國茶葉起源、傳播、發展、功用爲主題的展廳,它是我國茶文化歷史的一個縮影,在這裏可以從中領略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茶葉發展、茶葉出口史略。

  中國烏龍茶展廳

  全面、系統介紹了中國烏龍茶起源、傳播、發展,特別是安溪四大名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神話般的起源傳說,展示古老茶鄉人民的智慧,體現烏龍茶的獨特神韻,領略茶鄉的風情。博物館展示的茶道“龍行十八式”雕塑和圖片

  中國茶葉品種廳

  彙集了我國綠茶、紅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六大茶類200多個品種,以及各種深加工茶葉產品,猶如中國茶葉大觀園,足不出戶便可飽覽天下各類茶葉品種。

  中外茶具廳

  展示國內外各式茶具,有臺灣鑑定杯、景德鎮花瓷壺、德化白瓷、宜興紫砂、福州壽山石壺等等有本國茶具,也有來自越南、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茶具,形態各異,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茶事書畫廳

  這裏充滿茶文化氣息、茶文化精神,彙集來自全國各地著名書法家、畫家茶客的作品以及、省市各級領導對茶都關懷、題詞、是盡情吮吸茶文化甘露,學習繼承發揚茶文化的理想場所。

  中國茶韻全國攝影大賽精品展廳

  以中華茶業史上首次通過攝影藝術全面展示博大精深茶文化活動。2000年由人民日報社攝影部、市場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安溪縣聯合組織全國徵集“鐵觀音”杯全國攝影大賽評選出的優秀作品爲主題的展示廳,它以攝影體現了茶園風光,茶藝文化,茶具繽紛,茶館風情,茶業古今,茶韻流長。是用攝影精品弘揚中華茶文化的嶄新的形式。

  茶文化展覽館的基本簡介:三和茶文化博物館

  安溪三和茶文化博物館是目前安溪最大的茶博物館,也是全國最具特色的茶博物館之一。三和茶文化博物館是由三和集團全力打造的一個全新的創意茶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採用“打破天花板”的巧妙構思,“文三景”、“物三景”、“藝三景”的獨特佈局……主體構造爲“茶史長廊、百茶園、茶文化藏品、茶文化衍生藏品、千壺館”等五大展區。

  創意茶文化博物館在延續中華茶文化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希望能豐富人們對於一般茶文化展覽的認知,並能爲中國茶產業的文化突圍產生積極的探索意義。

  茶文化展覽館的基本簡介:劍湖山世界-茶藝博覽館

  「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之外消費量最大的飲料,劍湖山世界以全球思考的角度、揉合傳統與創新、運用科技與文化創意,打造全新的「全球茶藝博覽館」,館內收藏臺灣茶的甘醇甜美、中國茶的豐富多元、日韓茶道的精緻細膩、歐洲茶茶的繽紛,集學習、藝術欣賞、休閒娛樂等多重功能。劍湖山世界更嚴選臺灣各地好茶,開創「劍湖山高山青茶博館」系列茶品,甘醇滋味值得您細細品嚐。

  茶文化展覽館的基本簡介:雲南茶文化博物館

  雲南茶文化博物館自建館以來,收藏的各類珍稀種類普洱茶樣本、普洱茶老茶、古喬木茶達三百餘種。最老的館藏藏茶可以追述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橫跨一個世紀的歲月,極具歷史價值。

  館藏品分爲五類:

  一、 稀有種類普洱茶樣本以及各類古茶樹衍生物;

  二、 從中後期一直到近現代的普洱陳茶、老茶;

  三、 代表雲南省參展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

  會等國際重大賽事活動的展品和國禮普洱茶;

  四、 雲南普洱茶傳統加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出品代表雲南頂級古樹茶的非遺系列國禮茶;

  五、 雲南地區歷代普洱茶用具和茶具。

 

野有茶寓意

物質上剋制一點,精神上活得灑脫一點。根據查詢野有茶相關資料顯示,野有茶寓意是物質上剋制一點,精神上活得灑脫一點。馮唐今年的第三次個展主題爲“野有茶”。與前兩次個展明顯不同的是規模,野有茶展覽先後在上海、北京兩地舉辦,展覽週期合計近80天。

茶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茶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如下:

1. 讓國人瞭解中國的茶文化,提高羣衆的非遺產保護意識,促進有關項目的維護傳承。

2. 茶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之一。通過傳承茶非遺文化,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 茶文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健康養生方式。通過傳承茶非遺文化,可以推廣茶道精神和茶藝文化,讓更多人瞭解茶文化對健康的好處,促進人們的健康養生。

4. 茶非遺文化的傳承還可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總之,茶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在於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羣衆的非遺產保護意識,促進有關項目的維護傳承,推廣茶道精神和茶藝文化,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跪求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的由來?比如第一屆的開幕時間、爲什麼要舉辦這個節慶活動、意義所在

永川地處重慶西部,幅員面積1576平方公里,人口106萬,是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市和渝西地區性中心城市,舉辦國際茶文化旅遊節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永川茶產業歷史悠久,旅遊業發展迅猛。轄區茶山上有規模居亞洲第一的2萬畝大型連片茶園,並有各類珍貴的野生茶樹十餘種。重慶市茶葉研究所(原爲四川省茶葉研究所)1962年便搬遷於此,開發出的各類茶葉品種,在川渝及陝西等西部省份得到廣泛推廣。1963年10月3日,朱德總司令來到茶山,親口品嚐了山上所產的茶葉,並對茶園的建設子以了高度評價。前蘇聯、日本、巴基斯坦的專家、學者也多次到茶山學習考察。2001年,永川產茶量達2500餘噸,連同茶葉新品種的開發推廣產生的效益,整個茶產業產值達1.5億元。從1997年起,永川抓住2萬畝連片茶園與6萬畝竹海景觀融爲一體這一獨特的旅遊資源,在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打造茶山竹海旅遊品牌.使茶文化、竹文化與旅遊業相互促進與融合,初步形成廠以茶園風情、茶俗茶藝博覽、品茶食茶和竹海尋幽、賞購精美竹藝、品味竹宴美食爲主要內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遊產品。遊客徜徉茶山竹海,滿目蔥蘢,綠影婆娑,採茶姑娘翩躚於茶樹間,茶歌飛揚,笑語繞園,加上價廉物美的餐飲、住宿,熱情周到的服務,給人美不勝收、其樂無窮的感覺。永川茶山竹海和佔地5000畝的重慶野生動物世界,2001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近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億多元,兩項指標均居重慶各區市縣前列。茶文化與旅遊業的相互融合、發展,是永川舉辦此次茶文化旅遊節的優勢所在。

此外,永川歷史悠久、交通便捷、物產豐饒、商貿發達,城市形象良好,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配備,均已具備了舉辦大型國際性盛會的能力。追問複製粘貼有意思?這些早看到了

發展茶文化的意義

  茶文化是那個時代的福音。那麼,現代茶文化能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新的福音麼?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發展茶文化的意義,一起來看看。

  發展茶文化的意義

  一是茶文化以德爲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把品茶作爲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市場競爭環境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較大。茶文化活動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鬆,以應付人生的各種挑戰。

  三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於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對於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的發展對於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爲了飲茶止渴,也不是爲了鑑別茶質的優劣,而是通過一些程序和儀式,達到追求幽靜,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於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成爲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茶本身也好,圍繞在它身邊的事物也好,都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更加和諧的生活藝術,將其推廣,必有助於人類的和平與幸福。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範,是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國的、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漫長的歷史積澱使中國茶文化是那樣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廣袤和無限豐富性面前,我們難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茶文化的歷史意義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葉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葉被我們的祖先發現以後,對它的利用方式先後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演化,才進展到如今天這種“開水沖泡散茶”的飲用方式。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僅僅是把茶葉當作藥物。這與《神農本草》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葉具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區的羣衆當作藥用。那時人們從野生的茶樹上砍下枝條、採下芽葉,放在水中燒煮,然後飲其汁水,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這樣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澀,因此那時稱茶爲"苦荼"。

  至遲到秦漢時,人們創造了“半茶半飲”的製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燒煮鮮葉,而將制好的茶餅在火上灸烤,然後搗碎研成細末,衝入開水,再加蔥、姜、橘子等調和。這種在茶中加入調料的飲法,在我國的部分民族和地區中沿習至今,如傣族飲的“烤茶”,就是在鐺罐中沖泡茶葉後,加入椒、姜、桂、鹽、香糯竹等調和而成。

  到唐宋時期,飲茶之風大盛,當時人們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這種壓成團餅形的茶,製作十分精巧,茶餅的表面上分別壓有龍鳳圖案,稱爲“龍團鳳餅”。飲茶時先將團茶敲碎,碾細,細篩,置於盞杯之中,然後衝入沸水,這就是所謂的“研膏團茶點茶法”。當時皇宮、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間還盛行茶宴,茶宴的氣氛莊重,環境雅緻,禮節嚴格,且必用貢茶或高級茶葉,取水於名泉、清泉,選用名貴茶具。茶宴的內容大致先由主持人親自調茶或親自指揮、監督調茶,以示對客人的敬意,然後獻茶,接茶,聞茶香,觀茶色,品茶味。茶過三巡之後,便評論茶的品第,稱頌主人道德,以及賞景敘情、行文做詩等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於製作龍團鳳餅勞民傷財,於是親自下詔:“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這裏所說的芽茶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散茶葉了。從此以後人們不必將茶先壓成餅,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條形散茶,使飲茶的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革。這樣的飲茶方式使人們對茶的利用簡單而方便了。人們把盞玩壺品茶,也使盞、壺的製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爲藝術。這種飲茶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目前,除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飲用即衝即飲的速溶茶,或爲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飲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飲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來基本上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廣州益武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的品牌展會

1996年創辦“CACFair廣州編織品及家居裝飾品展”,每年春季、秋季各舉辦一屆,至2012年已舉辦33屆。目前已成爲中國最大的編織工藝品展,UFI的全球認證展會,曾獲得“新世紀十年中國創新展會”稱號。

2005年創辦“CACFair廣州廚衛潔具及建材展”,每年春季、秋季各舉辦一屆,至2012年已舉辦15屆,UFI全球認證展會。

2006年創辦“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展會一年一屆,發展迅速,成爲“中國茶業第一展”。

2008年創辦“中國(澳門)國際茶業博覽會”,是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的“姊妹展”, 是內地首次將中國茶業第一展——廣州茶博會成功移植澳門的茶展品牌,每兩年一屆。

2010年創辦“廣州咖啡博覽會”,一年一屆,是華南地區第一個咖啡專業展。展會規模,展品數量,商貿成效,觀衆人數,國際化程度等方面在國內名列前茅,被稱爲“華南咖啡第一展”。

2011年起“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發展到每年春秋兩屆。

2011創辦“廣州食品博覽會”每年春秋兩屆,展會觀衆達15萬人次,展銷兩旺,空前火爆。展會獲得食品行業的一直好評。

2012年創辦“中國·天津茶業及茶文化博覽會”,是廣州益武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繼成功創辦廣州茶博會、澳門茶博會等品牌展會後,與中國商業聯合會、天津市商業聯合會攜手打造的又一茶業盛會,有望通過幾年的努力打造成“北方茶業第一展”。

2012年創辦“華語國際廣播影視節目交易會”,爲廣播及影視產業企業提供一個對外宣傳的大舞臺;爲節目製作,發行、播出機構、廣播及影視設備的製造和銷售企業等提供交流交易平臺,同時也將成爲廣東近年廣播影視文化事業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茶藝表演的意義

茶藝表演的意義

  導語:茶藝表演是一個基於茶藝的表演節目,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術語民俗文化範疇。茶藝表演通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藝術地、生活化地展示茶葉的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薰陶。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來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藝這一獨特的茶文化表現形式,更日益受到民衆的普遍關注和歡迎。茶藝概念最早醞釀於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臺灣“中華茶藝協會”正式推出,當時是爲了和日本“茶道”相區別,才把中國的品茗藝術以“茶藝”稱之,此後遂成爲專用名詞,並得到廣泛認可。其實早在我國中唐時期,陸羽《茶經》中已有一套完整的茶道藝術演示程式。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楚人陸鴻漸爲茶論,說茶之功,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 文中提到的常伯熊,應該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位見之於文獻的茶道藝術表演家,他看了陸羽《茶經》後,模仿其中飲茶程式,並加以藝術化,使之更適合表演,結果贏得了當時路過湖州的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讚賞,一時傳爲美談。這裏的所謂“茶道藝術”和我們今天所說的“茶藝”概念是有區別的,前者偏重於“道” (即飲茶時的精神追求),後者偏重於“術”(即品茗技藝)。據史料記載,唐代皇宮中每每以茶湯侍奉,估計宮女們也懂煎茶技藝。如《杜陽雜編》記載:“文宗皇帝尚賢樂善,罕有比倫……常延文士於內廷討論,較量文章,令宮女以下侍茶湯飲饌。”流傳後世的“唐·宮樂圖”反映的就是其中的一個場景。王建《宮詞》:“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牀。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裏過茶湯。”進士及第,天子要親自進行面試,並賜茶湯,可以想見其煎茶、奉茶程式是相當隆重的。唐代是禪宗發展鼎盛時期,禪門也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昔年達摩祖師面壁調心,曾以茶去昏滯;降魔大師叫人學禪,則皆許飲茶,以至“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使禪茶之風大興。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手訂《百丈清規》,專設茶頭,詳細規約,以備大衆茶湯。這些都應該看作茶藝的最初形式,我們姑且以“煎茶技藝”稱之。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無論是唐代宮廷還是民間或者禪門,都沒有一套完整的“煎茶技藝”以文字或圖畫的形式流傳下來,所見到的只是片紙隻字。這恐怕和中國傳統文化重道而不重藝的觀念有直接的關係。對於茶道或茶文化,上至王公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僧尼道流、平頭百姓都樂於談論;而對於“茶藝”,士大夫乃至普通民衆都不大關心,更不用說那些王公大臣、僧道隱逸者們了。此後歷史上也都不以茶藝爲然,無論是宋元的“點茶技藝”或者明清的“撮泡技藝”,均被擯棄於正史及藝術殿堂之外,於是“茶藝”便在浩瀚的歷史文化海洋中淹沒了。所以茶藝概念的提出是很及時很有意義的,彌補了中國茶文化的缺憾,對今後中國茶文化發展必將起到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4月,法門寺出土了一套美侖美奐的唐代宮廷茶器,立刻在茶文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使茶文化研究者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法門寺,投向了陝西,投向了唐長安。這套茶器雖然只有“一副七事”(加上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銀鹽臺、素面琉璃茶盞茶托等共計十三件),且是用來供養唐密曼荼羅的,但其器具之精美、文飾之華瞻、氣度之尊貴,千載後睹之,仍然令人神往,歎爲觀止。這是到目前爲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早精美的茶器實物了,也有力證明了茶道、茶藝早在我國唐代就已存在的事實。如此精美之茶器,必有一套與之相應的茶藝程式——唐代宮廷茶藝相配套,在奉佛時進行演示,可惜沒有文字或圖畫流傳下來,給我們留下了千古難解之謎和遺憾。

  茶藝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於一體的、適宜於舞臺或室內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有着很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文化藝術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研究。中國茶藝按歷史可區分爲傳統茶藝和現代茶藝;按地域可區分爲南派茶藝、北派茶藝及港臺茶藝;按用途可區分爲表演型茶藝、實用型茶藝;按類型可區分爲高雅茶藝、流行茶藝以及皇室茶藝、貴族茶藝、宗教茶藝、文士茶藝、平民茶藝、民俗茶藝等。雖然名目繁多,但不外乎傳統和現代、南派和北派、漢族和少數民族以及帶有宗教色彩的茶藝形式,有的則屬於拼湊型,姑且以“混合型茶藝”稱之。如何嚴格區分和界定茶藝類型及其概念,如何進一步發展和規範茶藝事業,都是我們今後要研究的課題。

  一. 茶藝的形式美

  茶藝的表演形式是很獨特的,一方茶席、一張茶几、一套茶器、一位茶藝師就可以進行表演了,如果需要或爲了加強效果,還可以配解說詞,還可以配音樂,還可以配一名乃至數名茶侶(協助茶藝師表演的人員)。因此單從形式上看,茶藝表演和戲曲表演(注:這裏所說的戲曲主要指崑曲和京劇,下同)最爲接近。這種形式的好處是簡潔集中,主題鮮明,能一開始就引起觀衆注意。不足之處是表演形式較爲單一,內容大同小異,缺少變化,其藝術性和觀賞性相對於戲曲要遜色很多。今後能否使茶藝和戲曲緊密結合,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所改變,在故事和情節上有所創新和突破,使之更加趣味化和藝術化,我以爲值得一試。

  當然在趣味化和藝術化的同時,也要注意茶藝的實用性和獨特性,說到底,茶藝只是一門茶葉沖泡藝術,衡量茶藝表演成功與否,除了程式編排、文化內涵等諸多因素外,與沖泡出來的茶品質量也有着直接關係,切不可爲茶藝而茶藝,僅就這一點而言,茶藝表演又要比戲曲表演難度大了許多。

  茶藝的形式美還體現在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和扮相上。一般而言,茶藝師及其茶侶服飾以簡潔、明快爲主,而且很有些復古的意味在裏面,類似於戲曲裏的青衣。因此在設計服飾時,諸如頭髮的.樣式、頭飾的選擇,服裝的顏色、式樣,衣領、衣釦及袖口、褲腳的紋飾等,都要和整體茶藝表演氛圍相協調,最忌諱庸俗和脂粉氣。茶藝師能否帶手鐲可以區別對待,纖纖玉腕上掛一環溫潤的玉鐲更能增添茶藝表演的觀賞性,何樂而不爲呢?至於化妝,小型場合的表演以不着妝或僅着淡妝爲主,如果是較大場合,不妨着濃一些的妝,可以參照戲曲青衣的扮相,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茶藝師及其茶侶是不主張用氣味濃烈的香水及化妝品的,諸如指甲油、紫色眼影、大紅口紅之類的也不主張用,因爲這和茶藝表演的整體氣氛不兼容。色彩及氣味很柔和很淡然的香水和化妝品可以適量用一些,但切不可過

  二. 茶藝的動作美

  茶藝動作包括手的動作、眼的動作、身體動作和麪部表情。相對於戲曲表演而言,茶藝表演動作很簡單,如何在舞臺上通過簡單的道具和動作語言把茶藝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來,對茶藝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僅就茶藝動作語言而言,國內外茶藝專家和茶藝師有不同見解,但也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定:茶藝師上場及謝場時,要行半鞠躬禮,行禮時雙手可自然交叉身前或垂於身體兩側;茶藝表演開始時手的動作要逆時針劃圓,這是對客人的尊重;手臂運動要自然柔和,以曲線爲主,柔中有剛;臉部要面帶微笑,口脣自然微啓,視線要隨着雙手動作流動等。這些都還是一些粗淺“功夫”,距離茶藝表演的要求還很遠。單靠“蘭花指”“鳳凰三點頭”之類簡單動作語言顯然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趣味和要求,應該有創新、有變化、有突破,應該把茶藝表演提升到新層次、新品位。因此我個人以爲,今後的茶藝教學和培訓應把形體訓練加進來,而且要佔據一定的份額,否則茶藝的動作美就無從談起。

  三. 茶藝的結構美

  茶藝結構包括兩個概念:位置結構和動作結構。位置結構指舞臺、茶器、茶藝師之間的關係和構成。由於茶藝表演最初給觀衆以視覺衝擊的就是位置結構,因此如何協調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使之更趨於合理,就成爲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相對於戲曲表演而言,茶藝表演是靜止的,佔用的舞臺空間也很有限,這就需要我們在舞臺背景佈置及燈光上下功夫。譬如在舞臺佈景上可以借鑑中國傳統繪畫中“高、遠、深”的透視法,以傳統山水畫或古典詩詞、茶經茶譜爲主題,強化茶藝表演的古典美。另外茶席的設計,茶几、茶器、壁掛等、的擺放位置也很重要,除實用性外,也應該考慮其視覺美感和效果。

  動作結構是指茶藝表演過程中動作間的關係和構成。由於茶藝表演過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20分鐘左右,這就要求茶藝表演應該一氣呵成,不能有鬆散拖沓甚至冷場之感。結構緊湊並不意味着中間沒有停頓,和音樂一樣,一首傳統大麴的時間也只有十幾分鍾,但其中有強弱,有起伏,有停頓,有變化,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茶藝表演的強弱起伏可以由動作完成,而停頓和變化則要由動作結構來調整。譬如煎水時都有一個等待時間,如何巧妙利用這一時機給觀衆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至關重要。如同書法和繪畫,滿紙都是墨會使人感覺喘不過氣來,合理留白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果用繪畫語言中的“密不透風,疏能走馬”來指導我們的茶藝表演,我看很有意義。

  四. 茶藝的環境美

  在談茶藝位置結構時已談到了茶藝表演的舞臺背景佈置,如果是在庭院或室內表演,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庭院表演時,四周的亭臺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迴廊,則更能增加茶藝表演的神韻。所以江南園林最適宜於傳統茶藝表演,正猶如崑曲最初就是在江南園林裏幽幽傳唱一樣。這裏不需要任何人爲的佈景,也不需要任何解說和配樂,甚至也不需要任何觀衆。四時景物變化就是最好的佈景,風聲水聲鳥鳴聲就是最好的音樂和解說,亭臺水榭及山石林木就是最好的觀衆。

  如果在室內表演,諸如牆上字畫和壁掛的取擇、博古架上器物的陳設、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選擇等,都是要認真考慮的因素。

  五. 茶藝的神韻美

  談茶藝的神韻美離不開前面提到的四點,只要這四點都做到了,茶藝的神韻美差不多也就有了。當然,茶藝的神韻美和茶藝師的表演及茶藝程式的編排關係最爲密切。茶藝神韻是一個比較抽象和空靈的概念,但她又離不開具體的茶藝表演形式,是一種更加理性化和精神化的東西,也是認真咀嚼後的心得。

  譬如繪畫,古人區分繪畫作品爲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其中神品、逸品最有神韻。再譬如詩歌,《滄浪詩話》區分詩歌爲九品,九品外還有神品,其中神品爲詩歌美之極致。

  茶藝神韻也是如此。茶藝表演可以區分爲上品、下品和神品。舉凡那些沒有個性,沒有特點,東拚西湊的“混合型茶藝”都屬於下品;舉凡那些編排合理,有一定茶文化內涵的茶藝表演可歸爲上品;神品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個性、有特點、有一定的茶文化內涵,更要有一定的茶道精神在裏面,更要有一種神韻在其中,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爲茶藝表演之極致。如何使茶藝表演到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呢?我以爲除了上面談到的四個因素外,茶藝師的個人修養和氣質以及對茶的感悟尤其重要。茶藝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時,所表演的形式甚至內容已經淡化了,重要的是表演者的個性表現——準確點說是人性的表現。如何處理好其間關係,如何把善良美好人性通過茶藝表演凸現出來,不僅是一個優秀茶藝師應該經常思考和實踐的話題,也是我們評判茶藝表演有沒有神韻的標準。

  茶藝神韻還和茶道精神有關,這一點在茶藝欣賞裏談。

  六. 如何欣賞茶藝

  一套完美的茶藝不但應該包括一定的程式,更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茶道精神。而我們欣賞茶藝也應該由這三個方面入手。

  茶藝程式雖然繁複,而且各具特色,但不外乎備器、煎水、賞茶、潔具、置茶、泡茶、奉茶、飲茶這幾個基本程式,關鍵是看其間的關係和構成。一套好的茶藝程式總是針對某一類茶葉精心設計的,程式安排總是以能最大限度體現該類茶葉品質爲基本出發點,而且始終都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通過茶藝表演,把茶品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反,舉凡那些有違茶理茶性,不能體現茶品特點的茶藝程式都是不合理的,縱然表演者使出渾身解數,只能適得其反,因爲先天不足是很難通過後天努力來滋養和彌補的。

  茶藝的文化內涵包括: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一套好的茶藝程式應該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茶席、茶器、茶品、服飾設計乃至解說詞、音樂配置等,都應該有歷史文化的影子,這樣才顯得厚重,才更具特色。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對茶藝的影響也是如此。文化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茶藝設計者應該認真總結和對待,使茶藝程式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考驗,最終登入文化藝術殿堂。

  茶道精神是一個較爲嚴肅的話題,因爲中國人輕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茶道精神是茶藝表演的靈魂,是評判一套茶藝程式好壞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茶藝程式應該包含茶道精神在裏面,否則其藝術和文化內涵就無從談起,也就沒有“神韻”之說了。目前我國茶藝表演仍然只停留在“藝”的層面上,能否在今後的一至兩年內向“道”靠攏?我以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要向“茶道”靠攏,就必須解決中國茶文化、茶藝、茶道三者之間的關係問題,這方面陳文華先生在《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一文中已解說得相當透徹,讀者可以參閱。另一個要解決的就是中國茶道精神問題。那麼什麼是中國茶道精神呢?目前明確提出的有很多,如臺灣茶學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潔”三字;臺灣茶藝協會提出“清、敬、怡、真”四字;範曾平先生提出“和、儉、靜、潔”四字等。雖然有叫“茶藝精神”的,有叫“茶道四義”的,但都可歸屬茶道精神。方面,莊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 四字;程啓坤、姚國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陳香白先生提出“七義一心”說,認爲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 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合、空、真”四字(見拙作《冷香齋煎茶日記》),並認爲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一個“真”字。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中國茶道的精神實質,至於是否需要統一,我個人以爲目前尚無此必要。中國和日本不同,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一方茶席,一罐抹茶,幾件茶器,一間小小的茶道室已然具足,“清、敬、和、寂”四字便可將島國茶道精神網羅無遺。而中國的情況則複雜的多,僅茶品就有一千多種,能表演的茶藝程式也不下數十種,而且各地在人文歷史、文化傳承、風俗習慣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要用簡單的幾個字來囊括其茶道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

  茶葉是一種代表和平、環保、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健康飲品,茶藝表演是傳播茶文化的一條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藝術觀賞性的最佳途徑,我們要通過茶藝表演,在民衆中提倡和推廣科學健康的品茗方法,籍此提高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這不僅關乎我們的茶文化事業的得失成敗,也關係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對於中國茶藝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以爲十分重要,應該成爲今後茶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

標籤: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