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怎麼寫端午節的日記

1. 端午節的日記怎樣寫好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糉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糉子呢!你瞧。

怎麼寫端午節的日記

做糉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糉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裏,可米全撒在了桌上。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糉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糉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糉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着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着吹着,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糉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2. 端午記日記怎麼寫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

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

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

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

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

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3.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窗外淋漓的小雨不停,恍惚,又到了那個糉香飄蕩的時節,又到端午節了嗎?往事似乎還很清晰,思緒飄了好遠,飄到了故鄉,故鄉的端午節…… 農曆五月,青草漫遍了家鄉的山野,淺淺的清香撲鼻而來,石板橋,苔痕斑駁的青石下,墨綠的水色,緩緩流動,宛若溫潤的雙眸,在那淅瀝的小雨中,端午節悄悄走來… 指甲紅 端午節淅瀝的小雨一下,鳳仙花那些桃紅的,細碎的小花朵就開得一片爛漫。

每當這時,鳳仙花顫着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時,穿着花布衫女孩們把花瓣細心地採下來,放進一個細白的碎碗片裏,再放上粗鹽和白礬,又操起一根圓木搗得碎碎的,碗裏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狀。女孩們眨着明亮的眼,不時有幾綹黑髮飄到額前,她們一邊搗着,一邊輕輕唸叨着:“端午到,指甲紅,染了指甲過端午,紅紅火火過一年。”

她們摘下幾片鮮嫩的梅豆葉,先把花瓣泥塗在指甲上,再用梅豆葉靈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隻只綠糉子,最後纏上紅絲線,把葉子紮緊。女孩們終於甜蜜地笑起來,明天那鳳仙花的桃紅就跑到她們指甲上去了!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桃紅鮮豔了女孩的指甲時,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嘍!”頑皮的孩童們坐在遙遙晃晃的自行車後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聲音響遍了清晨的山野。

是的,是該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密密的艾蒿顫動着晶瑩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着短衫的小孩子們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輕輕撫摸着艾篙,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氣,咯咯地笑起來,他們使勁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濺上點點青綠,歡笑充滿了山野。婦女們輕聲說笑着,信手摘下幾片艾葉,戴在耳邊濃密的黑髮上。

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車後座上在鄉間土路上顛簸着帶回家,歡聲笑語灑落一路。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艾篙遍綠了山野時,行走…… 糉香飄 青翠的蘆葉在家鄉老人們的手中輕輕旋轉,光滑的蘆葉被捏成錐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幾個乾巴巴的大紅棗。

幾轉,幾捏,粗糙的大手靈巧地轉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跳蕩而出,再倒入冒着熱氣的大鍋裏煮,糉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變成深綠,順着白熱的水汽,飄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糉子被撈出來,冒着熱氣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順着深綠的糉皮滑下來,嫋嫋的熱氣讓人心裏驟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點綴着幾顆蜜棗,鮮香潤滑,還帶着蘆葉特有的清新,一併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滿嘴的清甜,滿心的溫暖。

瀰漫了雙眼的,不止那白熱的水汽,還有家鄉人分享着糉子,滿臉滿足的笑。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糉香飄蕩時,漸行漸遠…… 思緒在溼漉漉的水汽中漸漸模糊了,那糉子的清香似乎縈繞齒間。

端午節,悠久的傳統,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願。 家鄉的端午節啊,我願在夢中,將你深深思念。

4. 過端午節的日記怎麼寫

記的小時候,村裏的大人們都稱我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小淘氣鬼。

做的事情足以讓你笑的前俯後仰。再過幾天就要過端午節了,家裏人一會兒做飯,一會兒掃地,一會兒準備包棕子的材料,忙的氣都喘不過來了。

而我這個小淘氣鬼卻在一旁哈哈大笑,大人們見了唉聲連連,說:“唉,真拿他沒法。”日子在我蹦蹦跳跳的時候溜走了。

轉眼間,端午節到了,家人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蘆葦葉子,放進鍋裏煮沸後,開始包糉子。我呢,則在一旁玩耍,不時傳來哈哈的笑聲。

不是什麼都逃不過俺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嗎?我回頭一看,他們正在有說有笑地包糉子。我想,何不去湊湊熱鬧呢!?於是,我連走帶跑,蹲在盆子旁,把我的小手伸進盆子裏那綠綠的水裏。

哇,好舒服啊!像母親的手撫摸着我。後來,我玩的越來越帶勁了,居然把盆子裏的“小精靈”往外潑,嘴裏直喊:“下雨嘍,下雨嘍。”

大人們嚴峻的臉上顯示出一種難堪的樣子,說:“快別弄了,再不停手,可要打屁股了。”而我這個人是非常倔強的,我把他的話只當耳邊風,繼續我的遊戲。

這下我可把他惹惱了,他的一巴掌落在我那光滑的臉上,好疼啊,頓時我的臉紅的像蘋果一樣。“吧噠”一聲,一滴晶瑩的淚珠落了下來。

隨後,我捂着臉,跑了出去。家人找了我一天,急得團團轉。

其實我就躲在家旁邊的草垛裏,偷偷地流淚。晚上,家人問我疼嗎?我連連搖頭。

本來我有點恨他們,現在想來,我對他們的不滿已經完全消失了,反而還非常高興,因爲我知道他們還愛着我。童年的事讓我開心,讓我回味無窮,讓我難已忘懷。

它在我的記憶大門裏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憶.我想糉子怎麼做呢?我問了媽媽哦原來是這樣弄的:要把江米泡七八個小時後,然後開始不斷的換水把江米的洗乾淨.把棗洗乾淨,可以加些葡萄幹.把買好的糉葉用鍋煮十五分鐘,然後取出涼透,細繩準備好.把糉葉用手窩出個像三角一樣的形狀後把江米放一半,然後放上棗和葡萄乾,多少自己定,要想好吃可以多放點,也不必非得放在中間,出可以在沒放江米前放點也行的.然後上面把江米再放上去,要平口就行,然後把糉葉按照其邊緣棱角開始包,再用繩纏緊,多纏幾下,繫上活釦下鍋,水沒糉子一點煮四十分鐘,入涼水中涼透再吃才粘而好吃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5. 【寫一篇關於快樂端午節的作文字數不少於450】

快樂的端午節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糉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糉子葉,準備開始包糉子. 我從來沒包過糉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糉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糉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着媽媽做,把糉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糉子,可以在裏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糉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糉子葉把糉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糉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着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糉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糉子裹緊時,裏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儘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糉子了.先把糉子整齊地擺在鍋裏,把鍋簾壓在糉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後把水順着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係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徵着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裏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糉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糉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6. 記端午節作文

今天是端午節了,已經習慣了在早上看新聞的我,早上起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今天新聞節目上的互動話題就是"端午節",主持人也是微笑着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里過端午節時候的事情. 說到端午節,其實自己並不怎麼熟悉,而且我總覺得北方對這種節日好象並不象中秋節那樣隆重,反而是南方比較重視一些,也會舉辦一些活動,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麼說來,這個節日反而是多了一些懷舊的色彩,這麼多的傳統節日中,好象端午節是唯一的一個紀念古人的節日?看來,中國人確實是對古人很是尊重,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吧. 早上,下起了雨,好象今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是有雨,雨水很舒服,儘管沒有帶任何的雨具,想想難得在這種天氣裏感受到這麼清涼的空氣,不禁擡頭深呼吸了幾下,真是舒服,雨天的空氣就是最純淨的,手機上早上收到了朋友發來的祝願,也爲自己的心情上添加了一抹美麗,今天一出門就是這種溫馨,想想一天都是美好的心情吧.印象中,以前是寫過很多關於雨天的文章,很喜歡雨天的感覺,雨水輕輕飄落下來,僅僅打溼了自己的頭髮,反而體會到了一種春風的感覺. 今天在一個朋友的博客中看到了一幅漫畫,雨天中的風景,看到這個時候,第一的印象就是一個安靜的心情,因爲在雨天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欣賞到風景的,雨天中的風景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不僅要去接受這雨水中的朦朧還要接受這雨水中的泥濘,而這些一旦進退到自己的視線中成爲了風景時,就會忘記所有的泥濘,就好象是端午節的糉子一樣,想想,都已經好象聞到了撲面的香味了. 端午節的雨水中,祝願每一個人都溫暖.。

7.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550字急.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8. 有關端午節的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

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

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糉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五月爲“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爲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着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