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幼兒園課例題目怎麼寫

1.幼兒園的教學案例怎麼寫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幼兒園課例題目怎麼寫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啓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穫、最有啓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瞭解。

5、評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問題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啓發。評析同時也是筆者對案例所揭示問題的詮釋與研究,是一個聯繫實際的提升過程。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對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讀。通過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後的內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結構形式: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

1、變式結構: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過程——案例反思

3、案例——問題——分析

4、主題背景——情境描述——問題討論——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寫中,五個基本要素並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細節與反思(評析)不可少。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就不能說是案例。

2.怎樣寫課例

轉貼]課例分析材料怎麼寫

1、教學設計(任課教師撰寫)

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三維)、設計思路(及師生前期準備) 、簡要的教學過程或流程設計

2、課例展示(不要寫成師生對話的形式)(任課教師撰寫)

必須體現新課程的要求,說明教師如何從實際出發實施三維目標,引導學生實施學習活動,要體現示範性、可操作性,具有問題性、情境性,體現出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閃光點等等。

3、課後反思:總結出成功之處與不完全成功之處,並分析原因;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任課教師撰寫)

4、點評:(教研員撰寫)

本課例是怎樣設計的?組織結構如何(合作、分組、自組)?屬於什麼課型?激勵強化行爲如何?規範行爲怎樣?採用了什麼交互行爲(講授、對話、體驗研究)?主要優缺點等?

3.幼兒園教育活動觀摩與評析怎麼寫

一,在設計幼兒園各類保教活動時(包括集體教學活動),如何真正體現“以幼兒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 教師創設寬鬆的活動情景,讓幼兒自主選擇,以小組的形式爲主開展活動,教師在預設活動時,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是幼兒感興趣的。

我的經驗是:找到預設活動中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或者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能激發起有些幼兒興趣的因素。在前一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給予幼兒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自主地去選擇,根據他們自己選擇的內容,按自己的方式,或在與教師、同伴的交互作用中主動地開展活動;幼兒對於環境的變化是最敏感的。

在進入春天以後,班級自然角又豐富起來。有的幼兒帶來的黃豆發芽了。

有的幼兒帶的黃豆則爛了。結合正在進行的對於“春天祕密”的探究主題,我決定以小組形式,鼓勵幼兒自由選擇發芽材料、自由選擇發芽條件,自由結隊進行發芽實驗。

根據孩子的提議,這項活動命名爲“快樂試驗田”。對於種子發芽的認識是教師計劃中的任務。

幼兒對發芽確實很感興趣,然而,每個幼兒對於發芽的觀察角度和興趣是不同的,有的幼兒樂衷於不斷地澆水,有的幼兒感興趣的是種子發芽後的情況,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尊重幼兒的選擇,滿足他們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好奇心和需求,使兒童的探索活動更爲主動、深入,更具創造性在後一種情況下,教師則創設生動活潑的活動情景,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討論,讓兒童尋找資料、讓幼兒製作和展示作品等活動,引發幼兒探究的慾望。爲此,我特地設立了“顧問”一職,可以請老師擔任,也可以請同伴兼職。

目的是希望通過對發芽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探究性行爲,激發幼兒對於結果的期待,把教師預設的內容成爲幼兒願意去探索的問題,從而在實效上提升活動的質量。 二、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在選擇活動內容時,首先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

(2)教育目標具有導向作用,教師在制定和落實目標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本班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3)活動的組織實施緊密聯繫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促進幼兒參與活動興趣和身心的發展。

(4)教師應當爲每個幼兒的充分活動提供機會條件和充足的豐富的材料,以保證每個幼兒各種方面發展的需要。 (5)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在組織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時,怎樣充分利用本地區(包括農村)的各類資源? 我所在班級是大班,在組織大班集體實踐活動時,我更注重活動的參與面、活動的目性,大班孩子他們對活動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也有自己的創新,我作爲支持者,我會尊重他們的個性,大班孩子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探索,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孩子們對這些變化都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就開展了這次種植活動,我們來到種植園地,讓孩子們動手把自己帶來的種子,種子自己準備好的容器裏,並告訴孩子們,要學會管理這些種子,還要每天來管擦自己種子的生長過程,孩子們做的很認真,種植完成後,我讓孩子在自己的種植記錄本上幾下自己種子的情況。過了兩三天,孩子們又來到了種植園,看見自己的種子發芽了,孩子們可高興啦,馬上爲種植澆澆水。

最後蹲在自己種植的小苗苗前,畫下了自己種植發呀的樣子。這樣不停的觀察記錄,孩子們最終知道了,種子的生長過程,也感知了植物的神奇變化。

到了採摘期我和孩子一起觀察、感知蔬菜瓜果的特徵,充分利用看、聽、摸、聞、嘗等多種感官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孩子一起體驗親手採摘的樂趣,一同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從中培養親子孩子愛勞動,感知勞動的光榮。並且培養了孩子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 最近我觀摩了一位老師的活動,整個活動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教師一直在用自己良好的情緒情感陶冶孩子,用親切的語言啓迪孩子的智慧,用真摯的愛哺育孩子的心靈,充分體現了《綱要》中“尊重幼兒”的理念。活動後的評析中各位老師也多次提到了要“尊重孩子”這一點。

結合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我也來談談“尊重孩子”。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則談不上愛。”

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幼兒,讓他們感受到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當中。聯想到最近我們教研組開展的教研課上,兩位老師同時上了《爲小動物做花衣》的製作活動。

兩個活動都很成功,孩子們的情感被教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每個孩子都很投入的在爲小動物“穿衣服”,以至於兩個活動最後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教師想集中孩子進行最後的點評環節,但很多孩子都餘興未盡,不願回到老師身邊……在教研活動評課時,我們教研組就“活動中如何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下一環節”這一大家共識的難點展開了討論。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提到了諸如用誇張有趣的遊戲情境吸引孩子,在平時的活動中注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常規,提供適量的操作材料等等。

有一位老師提出了讓我耳目一新的看法,她認爲:孩子不願停止操作是因爲他們的情感和操作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這次活動是請孩子們爲小動物穿新衣,孩子們看到有的小動物還。

4.幼兒園聽課記錄幼兒表現怎麼寫

一、聽課前應準備什麼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敵,聽課也是如此,教師盲目進行聽課與有所準備去聽課,效果大不一樣,那麼,聽課前應做好如下準備工作。

(1)熟悉教材,瞭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2)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聽課時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看出教師教學的完成情況。

(3)針對這節課在頭腦中設計出課堂教學初步方案。粗線條地勾勒出大體的教學框架,爲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

(4)聽課前要回憶自己是否教過這節課內容,有什麼困惑與問題。再回憶是否聽過這節課。

二、聽課時應記錄什麼

聽課記錄是重要的教學研討資料,是教學指導與評價的依據,它應該反映課堂教學的原貌,使聽課者依據聽課記錄,通過合理想像與彌補,在頭腦中再現教學實況。應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關注教學環節設計。

即情境創設→新課的導入→新知識的探究→新知識的鞏固、應用與拓展等。能夠做到隨機應變,靈活調整,調控課堂,達到激活課堂的目的。

各環節如何控制時間,完成每一環節的過程和過渡的情況;聽課時還要注意思考,教師爲什麼這樣安排課堂教學環節,大的環節內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環節,怎樣使課堂結構符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幼兒實際的,各個步驟或環節之間怎樣安排是否有條不紊?一環緊扣一環的,什麼時候教師引導,什麼時候幼兒自主探究,什麼時候幼兒合作交流,什麼時候幼兒練習展示,什麼時候反饋評議,什麼時候質疑討論,什麼時候歸納小結,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學調配,充分發揮每一分鐘時間的效能.

(二)要關注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是怎樣充分、靈活、簡便、有效地運用幼兒已有的知識再現縱橫聯繫。是否採用舉例說明,引導比較、直觀演示等手段。如何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式幫助幼兒突破重點難點,理解掌握新知識。解決問題要關注如何將書本知識轉化爲幼兒的精神財富。如何組織幼兒自主探究,親身體驗,學會新知識。這更要求我們青年教師必須認真細心揣摩。

(三)要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是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與幼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從教師的"教"爲中心,向以幼兒的"學"爲中心轉移,怎樣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係。如何創設幼兒主動參與的教學琴,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幼兒學習能力。

(四)要關注輔助手段的應用。

聽課時,還要認真琢磨教師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爲幼兒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五)要關注練習設計與知識拓展。

練習設計是否做到有針對性、層次性、拓展性,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同時,要關注練習形式是否多樣,是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提高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幼兒園新教師聽課記錄和反思怎麼寫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爲,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

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爲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爲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爲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

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爲行爲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爲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爲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爲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爲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爲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每週大反思——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

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着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象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面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面,也有點八股味道。

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於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

那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呢? 一、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爲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爲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

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準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另外,請個別幼兒爲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瞭解圓珠筆裏彈簧的作用。

二、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

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着教學的效果。

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這裏面就要反思教師你,你瞭解孩子以及他對於學習相關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嗎?活動中你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呢?你的提問語言能夠讓幼兒明瞭你的要求和意思嗎?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裏】 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裏》的初次談話中,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瞭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當問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

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去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裏》這個主題內容複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進程,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思來想去,我決定作這樣的一次嘗試。

三、綜合分析——寫教、學 教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