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道精神是什麼精神

茶道精神是什麼精神

茶道精神是一種關注細節、注重內心、尊重傳統的精神。它強調禮儀、美學、和諧,並充分體現出日本文化追求精緻、平和、謙遜的特點。茶道精神要求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和宇宙的奧妙,融入到整個儀式中,以達到內心的平靜、放鬆和自我提升的效果。茶道精神也強調愉悅、共享和分享,通過品茶的交流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互信。總的來說,茶道精神是一種高度積極和珍視人文關懷的文化傳承和藝術表現,她傳承了日本人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日本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精神是什麼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通過泡茶、賞茶、喝茶,可以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同時,也有利於我們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飲茶的過程可以起到靜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陶冶情操,消除私心雜念,這與東方哲學所倡導的靜非常相似,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反省修身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莊晚芳先生將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爲誠、美、和、敬。他解釋說:廉潔與節儉,美與誠信,誠信與尊重他人。廉潔,崇尚廉潔,節儉與制度、名品、美味同在,中國人把道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是宇宙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在名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影響下,歷代茶人自使用茶道以來,都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到了近幾年,對茶道的不同解釋才變得熱鬧起來。

茶道的入門基本知識:

1、溫具

用沸水衝淋所有茶具,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乾,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同時還起到清潔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葉,往泡茶的壺杯裏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茶葉的數量隨不同茶葉而不同的,還有隨個人喜好而放。

3、沖泡

置茶後,將開水衝入壺中,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爲宜,沖泡時間一般爲5分鐘左右,沖泡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

4、倒茶爛前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中國茶道從佛家文化講的思想基礎是:“禪茶一味” 歸四字也。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爲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爲首。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其三曰“凡”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

茶道的精神是什麼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精神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纔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爲“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爲“奉茶爲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爲“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爲“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愛貓撲.愛生活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啓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爲“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爲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三、“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羣衆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四、“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閒。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衆唸經坐禪,皆以茶爲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爲:茶道是“把茶視爲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爲: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爲:“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爲人。”

  陳香白先生認爲: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爲:“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爲:“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爲:“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爲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祕感,同時也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有關茶道的精神

  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有關茶道的精神,一起來看看。

  有關茶道的精神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瞭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爲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樑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有關茶道的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 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 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陸羽《 茶經》“五之煮”)此爲唐代煎茶道中的 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爲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 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爲 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爲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爲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爲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爲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爲 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作爲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 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爲,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爲“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 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 儘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爲着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爲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 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爲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那麼x0dx0a呢?下面就做一詳細介紹。x0dx0a  1.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於啓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x0dx0a  2.我國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爲: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x0dx0a  3.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爲和、靜、怡、真應作爲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爲,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x0dx0a  也有人說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爲: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爲人。

什麼是中國茶道精神?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爲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中國茶道精神,是和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民族性格的養成、中國民族的文化特徵相一致的。中國茶道精神只是中國民族精神、中國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又是這一大背景下的一個分支。

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唐代陸羽強調“精神儉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條件和方法,追求恬靜舒適的雅趣。佛教茶禮講究安寂,幽靜是品茶、修禪的共同文化情韻;宮廷茶道富麗多彩,色彩尤爲鮮明;民間茶事由南到北普及與興盛,使茶道呈現多極化走向,極具深刻的內涵。

茶道是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綜合性文化,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嚮往和諧;茶道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具體而言,中國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爲中和之道。“

中和”爲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爲“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人們常常把這種相對和諧作爲一種理想的境界。“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人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倫理、內在與外在、個體與羣體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是古人追求的理想。而個體與社會以及社會中各種關係的均衡、和諧、有序、穩定的發展,則是封建君主心目中理想的太平盛世。

二爲自然之性。“

自然”一詞最早見於《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的自然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天地萬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就第一個意義說,它是人類生存的整個宇宙空間,它是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春夏秋冬、花鳥魚蟲等諸種現象。就第二個意義說,它又使人們在大自然中獲得思想和藝術啓示,是人在自然境界裏的昇華。

自然是生命的體現,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在中國文化中,生是自然的最高品格——“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文化的自然精神主要體現爲“萬物含生”的生命精神。從這樣的原則出發,儒家不僅主張萬物含生,而且這種生命是融會貫通的,人與自然是相連的。道家的生命氣象是陰柔的、寧靜的,但這樣的生命不是寂滅,而是與大自然打成一片。自然是道家最高的旗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在中國影響頗大的大乘佛教,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物物皆有佛性,因此它的法界是自然的世界而不是物質的世界。在思想主張上,中國的儒釋道旨趣相異,但其基本傾向是肯定自然,肯定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動。

三爲清雅之美。

此處不用“靜”,因爲“清”本身是和“靜”有聯繫的,而且“清”可指物質的環境,也可以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於清淨之境飲的清清茶湯,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雅”可以雅俗並稱,可以有“高雅”“文雅”等多種意義。環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飲茶方式要雅,無雅則無茶藝、無茶文化,自然也就達不到茶道的境界。

四爲明倫之禮。

禮儀作爲一種人類形式化了的行動體系,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當原始人的生存尚處於各種壓力之下時,他們把萬事萬物的存在歸之於超自然存在。原始巫術儀式,怕是人類最早的禮儀行爲。而後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只,可以說就是一個禮制發展的歷史。禮制的產生與中華文明、國家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內在聯繫。歷代封建統治者以“禮義以爲紀”維繫社會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規則,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乃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規則。

茶道精神 什麼是中國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 、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 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爲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啓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臺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臺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爲“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爲“茶道四義”。此外,臺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爲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爲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說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爲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精神是什麼?

茶道精神和茶文化是兩個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又被譽爲道家的化身,而道法自然。在這裏,自然是什麼,不說玄乎的,我覺得自然對人來說,就是生活。

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自然而然的生活。

一、修身性。茶道,分類不少,煎茶道,鬥茶道等。茶道飲茶,衆所周知,繁複而講究,從洗茶到品茗,各個步驟有它自己一套的程序,固定的動作。想把這個做好,都不容易。如果再要深刻理會到其中的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就更難了。

所以茶道成爲一門學問,有的大學裏還設爲一個學科或者專業。這是因爲它確實有東西。想要掌握它或者說享受它,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一種追求,也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影響他人的過程。所以,這也是修行。

二、實用性。茶說的太玄,也不合適。產自中國,終究還是爲大衆老百姓所用。這也是跟“道”契合的,我們說佛家“入世”,道家“出世”。其實正相反,縱觀歷史幾千年,逢戰亂,民不聊生,佛家往往“閉門不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道家不同,講究濟世蒼生。太平盛世呢?佛家就香火旺盛了,而道家卻又隱居修行去了。茶爲何成爲道的化身,我覺得這也是原因之一。它低調又高調,清淨又豐富,孤寂又熱烈,它辯證而又統一。日常生活裏,它是屬於勞苦大衆百姓的也是高端上流的也是隱居高人的。每一類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寄託。所以它是實用的。

修身和實用,這就是自然,這就是生活。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一個修身和實用的自然生活。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麼?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規。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通過茶會,學習茶禮,它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揭開情慾束縛,從浮雲的名,進入到大地的實裏。這便是日本的茶道思想。

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僧侶用“吃茶”的方式,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便曾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爲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

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標籤: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