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24節氣,故事

24節氣 故事

根據搜索結果《節氣小故事》中講述了24個節氣的故事,如立春時要進行“打牛”儀式,以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而驚蟄時則是萬物開始甦醒,節節蟲也開始嘗試往外爬,但雨水滲進裂縫裏卻讓它們面臨滅頂之災。在古代,人們還有一些關於節氣的傳說,如立春時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以期獲得一個好的農作物收成。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講述了一個浪子向舅舅借衣服去當,最後只剩下一件稍值錢一點的棉襖,正月初一這一天,浪子爲了借這件棉襖,名爲上門給舅舅拜年。在黃河邊住着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白馬告訴阿福,黃河裏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他們能得到它,阿福就再也不用爲收成不好而苦惱。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以下分享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1

   1、立春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孟春時節的開始。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2、雨水

  古時候,人們都有一個爲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乾爹。

  而找乾爹的目的,則是爲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

  於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

  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爲一方之俗。

   3、驚蟄

  農曆二月份的開始,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4、春分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周禮天子日壇祭日。

  民間踏青的日子。

   5、清明

  清明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

  作爲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爲時令的標誌,時間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曆的4月5日前後。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

  “清明”節氣由此得名。

   6、穀雨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

  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藉着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着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穀雨和一位每天來看他母親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

  牡丹仙女和穀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

  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迫牡丹姐妹爲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

  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

  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衆花仙。

  當大家準備回家時,尚未嚥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

  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迴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

  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

  穀雨死了。

  他生在穀雨,死在穀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穀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

  從此,牡丹和衆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穀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7、立夏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爲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8、小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

   9、芒種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所以,“芒種”也稱爲“忙種”,農民間也稱其爲“忙着種”。

   10、夏至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12、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

  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爲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註釋:大暑,在六月中旬,天氣炎熱,熱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

  鬥指到丙的時候是大暑,比小暑熱,所以叫大暑。

   13、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14、處暑

  處暑,即爲“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節氣意味着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15、白露

  傳說白露是一個手藝十分了得的御廚,蓋世無雙,連最愛挑剔的皇帝都沒有二話。

  一日,皇帝問白露:“這天下什麼最好吃?”白露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擁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誇的是連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鹽”。

  鹽怎麼“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氣之下殺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內不得用鹽。

  一連七日,山珍海味沒了鹽,變得索然無味。

  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錯殺了白露。

  皇帝好後悔,就用御筆在素絹上寫下“錯斬露七日已無天日”幾個大字。

  正巧有大臣來拜見,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後悔”,就慌忙中燒了字絹。

  這一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爺收下。

  城隍爺上天呈給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紀念白露的“白露節”。

   16、秋分

  “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

  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

   17、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註釋: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着冬天即將開始。

   19、立冬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爲“送寒衣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爲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爲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着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20、小雪

  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爲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21、大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

  這種鳥與衆不同,它長着四隻腳,兩隻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

  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

  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

  於是它整天搖晃着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着:“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準備在那裏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準備工作。

  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遊西蕩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裏。

  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

  夜間,它躲在石縫裏,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着,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

  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

  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裏了。

   22、冬至

  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23、小寒

  小寒,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標誌着冬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當太陽到達黃經285°(小寒)時,對於神州大地而言,標誌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24、大寒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紀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爲不滿。

  於是,在他29歲那年,捨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

  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

  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

  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太陽曆(干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一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屬太陽曆範疇。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2

  在我國農民種植莊稼,都是根據時節來進行種植。那麼你都只知道有哪些時令節氣嗎。

  我國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按順序排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那麼你們知道這些節氣是怎麼由來的呢?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我們祖先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古人們通過觀察天體的運動再結合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推導出指導農業生產的氣候變化規律。後來經過歷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干支紀年法的節氣成分作爲曆法補充,形成了陰陽合曆,由此“二十四節氣”也就變成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特殊的意義。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萬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二個節氣,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驚蟄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5、清明: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

  6、穀雨: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時節種穀天”。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8、小滿: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芒種:“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10、夏至:夏至時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時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

  13、立秋:立秋指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14、處暑:處暑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秋天到來。

  15、白露:白露時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時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作爲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22、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3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一、24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24節氣小故事

   1、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着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2、冬至

  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採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爲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

  《尚書·洛誥》中說: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一、24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24節氣小故事

1、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着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2、冬至

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採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爲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

《尚書·洛誥》中說: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_水西、_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從我們懂事以來,就知道這個古老的劃分方法,冬至吃餃子,這些習俗讓我們記憶尤深,以下看看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1

從前,有一個浪子,家中頗爲富有。可這浪子不知時令節氣,不好好種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坐吃山空,把父親留下來的一份祖業吃光了,後來只好向親戚借貸。

時間長了,親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當,把舅舅僅有的幾件衣服也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錢一點的棉襖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浪子名爲上門給舅舅拜年,實際上就是爲了借這件棉襖。一看舅舅把棉襖穿在身上,天氣又是那樣的冷,也沒好意思開口讓舅舅把這件棉襖脫下來。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浪子一聽,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氣逐漸轉暖。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三月三,凍死單身漢。”

浪子知道舅舅是個單身漢,一聽這話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氣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又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還是要借棉襖,就說:“四月二十,凍斷樹枝。”浪子一聽,知道借棉襖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們都穿單衣孔浪子心想:現在去借棉襖,舅舅還有什麼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了一句:“吃了五月糉,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氣熱得很,人們都打起赤膊來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襖,看你還有何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人是不毛蟲,單怕六月天的冷北風。”

到了七月份,天氣仍然很熱,浪子又找舅舅開口借棉襖。舅舅說:“吃了七月半的飯,放牛兒子堤坡站。”這意思很明白:

天氣冷起來了,棉襖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說:"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開始下霜了,誰還願把棉襖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還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還沒有開口,舅舅說:“起了重陽風,蟲子螞蟻都要準備過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襖的主意J o我以前接濟你,實際上是害了你。你以後借東西典當是沒有門了,我有也不會借給你J o你還是好好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吧!”

後來浪子回頭,勤扒苦做,終於積起了一份家業。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2

春分小故事

春分在中國古代也被稱爲“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意思一是指春分這天晝夜長短平均;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爲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古人還將每個節氣分三候,五日爲一候,每一候都有相應的物候現象。春分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在這一期間,海棠、梨花、木蘭這三種花也會守時而開。

二十四節氣不僅反映了天文、物候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用來指導農事生產和日常生活。 春分後,氣溫回升,雨水開始變得充沛,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的階段。“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麥過春分晝夜忙”、“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後,好種豆”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春分颳大風,刮到四月中”、“春分不冷清明冷”這些用來預測之後的天氣情況。

根據《禮記》記載:“祭日於壇”、“謂春分也”。在周代,就有帝王春分祭日儀式,北京的日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的場所。從春分最晚到清明,還有掃墓祭祖,拜神祈福的`活動。

還有很多春分的民俗活動。人們在春分當天放風箏,並在風箏上寫上祝福。風箏,古時稱爲“鷂”,北方謂“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爲“紙鷂”、“紙鳶”,春天放的多半爲燕子風箏。

春分時節,桃紅柳綠,據說這天無論男女老少都帶上簪花喝酒。簪花,簡單的說,便是將一種帶花的頭飾戴在頭上,除了鮮花以外、羅花、綾花、緞花、綢花等都可以。 最有意思的還是春分立蛋。每年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春分這天進行立蛋試驗:選擇一隻新鮮雞蛋,在桌子上豎起來,慶祝春天的來臨。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3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立春: 2月4日前後,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8月23日或24日,“處”爲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爲“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前後爲“寒露”,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11月22日前後爲“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爲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爲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後, 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24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是什麼?

24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1、夏至  

在夏至這一天,無錫地區則興吃餛飩。古時夏至這天,人們紛紛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至清代,夏至祭神更爲盛行,是日民間須吃麪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麪條也好,無錫人吃餛飩也好,都是虔誠祭神之舉。  

史載,宋代宮廷中,每適夏至,御廚們就包出一種夏至餛飩,供帝后妃嬪食用。其實,宋代宮廷不光是夏至這個節令吃餛飩,一年之中其餘二十三個節氣都吃餛飩,故宋代宮廷有一道“二十四節氣餛飩”的著名麪點,南宋高宗尤嗜食餛飩。  

2、小暑  

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百索子,又名五色絲線,端午節時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認爲這樣可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在端午節的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3、大暑  

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帶的民俗。清同治年間,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時節爲甚。人們認爲這是五位凶神所致,於是在江邊建了五聖廟,更在大暑節這一天,用特製木船將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顯,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據說,早在20世紀20年代,台州灣一帶的“送大暑船”以葭芷的規模最大,可謂聲名遠揚。每年農曆大暑期間,葭芷“送大暑船”民俗正式打出“漁休節”的旗號,活動搞得十分紅火。  

4、冬至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家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爲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5、小雪

“小雪到,吃餈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着: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着。

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着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

標籤: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