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成化青花有開窗畫法嗎

成化青花有開窗畫法嗎

成化青花有開窗畫法。如青花開窗八仙紋天字大罐,其紋飾罐腹部以青花描開窗八仙紋,罐蓋描芭蕉花草紋,肩部纏枝紋,足部蕉葉紋。成化青花瓷器是明代成化朝生產的青花瓷器。成化青花燒製數量大,總體造型精巧秀美,少厚重大器,籤教嶺多輕盈小件。器形主要有盤、碗、杯、碟、罐、渣鬥、爐、梅瓶等。胎質細膩純淨,一些小杯呈半透明狀,內壁可以映見外壁花紋。修胎規整,足壁較薄。釉質潤澤,釉面光滑,器身、器底和器足釉色一致。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青花瓷 的 製作工藝流程? 謝謝。

每一件青花瓷從揉泥到燒造完成,經歷幾十道工序數十個技術關鍵點,都出自一系列藝人經年累積的技藝,經歷一筆一劃的精心繪製,即使是相似的內容也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製作工藝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於排空掉泥料中的氣泡,這樣來使泥料進一步緊緻效果。如果少了這一道工序,會容易出現坯體中形有氣泡,如果坯體過於乾燥的話,在燒製的時候容易破裂變形。

二:做坯,傳統圓器做坯,即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來供後期製作印坯的時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乾(必須在一定的溼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乾,不可日曬。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爲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製後達到整齊劃一。

、四: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五:蕩裏釉,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爲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蕩等方法。裏釉(器物內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採用傳統的蕩釉法,外釉採用浸釉法。

六:畫坯,蕩好內釉的坯,進入畫坯工序。

七:施外釉,繪製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寫底款、施底釉。

九:燒製,需要依據窯體的結構大小以及所有待燒的坯體大小合理擺放,並留出合理的火道煙道,否則會導致燒製失敗。

十:開窯,經過12-18小時的自然冷卻,在窯體內溫度降至常溫時,就可以開窯了。

十一:成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青花瓷

青花瓷怎麼畫視頻

問題一:怎樣畫青花瓷 1、第一步是常規的構圖定位,在這一步驟中,畫者要把青花瓷瓶合理的安排在畫面之中。

2、步驟的第二步是畫青花瓷瓶大的外部形狀和主要結構,在這個步驟中畫者要運用較輕的線條把青花瓷瓶的外形和主要結構畫出來。

3、青花瓷瓶的表現步驟的第三步是鋪設大的明暗色調,在這個步驟中,畫者要把青花瓷瓶的背光部分均勻平塗一層鉛筆顏色。

4、表現步驟的第四步是深入刻畫,深入刻畫是把青花瓷瓶亮面、灰面的微妙變化和暗面的反光仔細的表現出來。

5、步驟的最後一步是調整和完成畫面。

問題二:青花瓷的花紋是怎樣畫上去的 1、先設計底稿花紋樣式,一般是用傳統花紋;

2、把設計好的花紋用毛筆在燒好的花瓶素胎上勾墨線;

3,、用鈷料(青花顏料)填花紋或直接畫花紋;

4、幹後,上釉水燒製;

5、完成。

問題三:青花瓷怎麼畫啊 花紋一般都藍色的吧

問題四:如何把普通風景照片ps成青花瓷畫?度娘我已經請教過了,高手有圖最好 好多步驟的,很麻煩

問題五:如何用水粉畫出青花瓷 這個首先你需要懂得材質之間的質感是靠對比才能出來的。先想知道你會畫陶瓷質感不會。如果會的畫青花瓷只是表面的裝飾。局部細節刻畫,其餘意思表示一下效果就最好了。

陶瓷質感最重要的高光和環境色,青花刻畫的時候你耐着性子,在你最想表達的地方刻畫細一點,出來效果就很漂亮了。

問題六:小孩青花瓷妝容怎麼畫 畫淡妝比較好,孩子不需畫太濃

問題七:周杰倫有沒有唱過化學版的青花瓷?要視頻連接。 視頻: v.youku/v_show/id_XNTE5ODA0MDg 視頻: tudou/programs/view/lJ6j_VT6eEk/ 不知道你要哪個版本,兩個都給你打出來啦。 這是原始版的: 無色酚酞 面對鹼 羞澀臉緋紅 紫色石蕊 遇到鹼 青藍慢淡出 酸鹼和鹽 融入水 離子解離開 酸和氫氧跟金屬三角戀 氫氧化鈉 易腐蝕 潮解味道澀 火鹼燒鹼 苛性鈉 俗名遍地找 你用途十分廣泛 精煉石油製作乾燥劑 鹽酸似水透明 *** 有酸味 白霧嫋嫋升起 揮發小液滴 活潑金屬及鹽和金屬氧化物 就當我爲驗證你伏筆 硫酸不願揮發 粘稠把水吸 木棒被打撈起 脫水使碳化 如傳世的化屍水腐蝕千萬物 你眼帶笑意 色藍絮 狀的沉澱 躍然試管底 晶體膽 礬苛性鈉 氫氧再化銅 當溶液 呈金 因爲鐵三價 善變二價亞鐵迷人淺綠 純鹼悠 閒惹鹽酸 墳墓自己挖 而撞擊 後一瞬間 如閃電風暴 逸散那二氧化碳點綴石灰水變碳酸鈣 時間慢慢消逝 中和酸與鹼 酸鹼度等於七 土壤被改良 看酸紅鹼紫的試紙多麼美麗 就當我爲驗證你伏筆 稀釋那濃硫酸 注酸入水中 沿器壁慢慢倒 玻璃棒攪拌 硫酸飛濺沾皮膚立即用水洗 塗碳酸氫鈉 這是最終版的: 蒸餾記得加沸石 否則會出事 師兄曾經親身試 差點沒嚇死 溶液暴沸那一次 我無法控制 水銀和試劑噴得到處是 你在裏面倒硫酸 我在外面看 而你忽然一手軟 就倒在手上 你的魂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你卻暈過去 七竅有煙升起 魂飄千萬裏 縱然此次的硫酸濃度比較低 也不能用來點綴身體 臉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沖洗 應該沒問題 若是不放心再拿點小蘇打去 下次得注意 化學樓裏有儀器 要用別客氣 實驗室中有試劑 亂拿會挨批 可樂橙汁和雪碧 老師不同意 當然你可以偷偷帶進去 使用揮發的試劑 在通風櫥裏 而你嫣然的一吸 生命難再續 你彷彿見到上帝 像是樹下避雨遭雷劈 臉青色有雷雨 老師在等你 儀器都忘了洗 桌面不清理 在桌底破溫度計流出的水銀 是否想送我們見上帝 抽屜裏的儀器 擺放要整齊 實驗室的試劑 放置得合理 在使用有毒試劑記得要小心 別丟了小命 天青色等煙雨 你卻暈過去 七竅有煙升起 魂飄千萬裏 縱然此次的硫酸濃度比較低 也不能用來點綴身體臉青色汗如雨 你被拖下去 用大量水沖洗 應該沒問題 若是不放心再拿點小蘇打去 下次得注意 沒有MP3格式的,只有視頻。

問題八:清代哪一朝對青花瓷的畫法有"一身三現"的說法 然而,青花瓷所詮釋的並不僅是歌中那般悽美,雖然色澤單一,但其雋逸的造型、樸素的內涵、經久耐看的質感,都註定讓青花瓷作爲藏品的意義更富含韻味。

自古以來,素有“瓷中之王”之稱的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隨着歲月演變,其收藏和投資價值也獲得人們的關注

明代成化時期產青花瓷有哪些特徵

明成化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是漢族傳統名瓷,分官窯,民窯兩種。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歷時23年,景德鎮御窯廠生產全面恢復正常,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其器突出特點是玲瓏秀奇、端巧工細,後人對其評價頗高。成化青花可分爲兩類:一類爲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與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採用進口蘇麻離青,更難與宣德青花區分;另一類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爲主要特徵,是成化青花的代表,與後來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明成化青花瓷的紋飾

成化青花瓷紋飾纖細活潑,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着,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有龍紋、鳳紋、海水海馬紋、獅子繡球紋、麒麟紋、海獸紋、花蝶紋、鴛鴦臥蓮紋、秋葵紋、松竹梅紋、靈芝花草紋、菊花苜蓿紋、蘭花桅子紋、寶相花紋、山茶花紋、牽牛花紋、蓮花八寶紋、嬰戲紋、高士紋、纏枝花卉紋、折枝瓜果紋、雲紋、山石紋、十字杵紋、梵文、藏文、八寶紋等。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足外牆一般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

龍紋有雙龍、五龍、九龍鬧海、夔龍、翼龍、團龍、雲龍、穿花龍、蓮塘龍等。龍身大多繪的比較細,龍睛平視好像戴了副眼鏡,長頸歪斜。夔龍造型很奇特,嘴脣上翻如象鼻,嘴裏咬着一束蓮花。翼龍有飛翼,繪有前爪而無後爪,龍尾捲曲。

十字杵紋在成化時期最爲流行,雙頭杵交叉成十字形,這種紋飾最早出現於元代青花瓷碗內。

折枝瓜果紋有櫻桃、石榴、柿子、碧桃、荔枝、楊梅等。瓜果多繪藤須,有的繪根莖,多以坡地爲襯托。

花鳥紋中的鳥類體型豐滿,稚拙呆板,邊飾不太講究,只在器物的口沿、圈足上以弦紋裝飾。

山石紋多無凹凸立體感,繪成平鋪的鑰匙狀,有的似仙人掌形。

花卉紋大多留白邊,花朵只繪正面,花葉呈手掌狀撐開,葉緣爲鋸齒狀,無陰陽反側,這是成化朝的特色。

成化民窯青花瓷的風格是輕靈典雅,紋飾多數較明初繁複,紋飾常見香草龍、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蓮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灑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

有時代特徵的紋飾有纏枝靈芝、蕃蓮、牡丹或纏枝捧八寶紋等。葡萄一類藤本植物,藤畫成彈簧狀;湖石畫成螺旋狀,石旁畫對稱的花草或三果樹。白描蓮池紋以鱗次櫛比的水波爲地,上繪白蓮水藻,水藻似黃豆芽細長,荷花對稱並蒂蓮。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狀,花果帶藤須。圈足一般不用裝飾,僅畫兩條藍色弦紋。口沿常見的邊飾有龜背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朝。

[淺談青花分水技法的產生與發展] 青花分水技法

青花瓷爲中國最著名的陶瓷釉下彩品種,它以鈷料作爲着色劑,在瓷坯上描繪紋飾後,再抹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性燒成。而“分水”作爲採用最爲普遍的青花繪製工藝之一,發端於元代,於明成化中期得到發展,至清康熙中期發展成熟,此後不斷被藝術工作者所完善。本文試圖就青花分水技法的產生,不同歷史時期的運用及工藝特點進行闡述。

  關鍵詞:青花瓷 分水 裝飾應用

  引言

  爲了讓裝飾紋樣更爲生動細膩,深淺層次的變化更爲活潑,陶瓷繪畫技師在利用青花裝飾工藝時,常先以線條描繪出紋樣,在繪出的輪廓基礎上再施以濃淡適度的料色。這道讓紋樣輪廓更爲突出的青花繪製工序即“分水”(由於景德鎮方言中“分”與“混”讀音相似,爲此在當地陶瓷文獻中也有將其記載爲“混水”者)。

  作爲青花紋飾的重要技法之一,繪畫技師藉助分水工藝在瓷坯上表現出濃淡不同的色調,技藝嫺熟者甚至可以在一筆之中也分出濃淡程度不同的藝術效果,從而讓瓷繪作品的立體感更強、層次更爲豐富。據業界考證分水技法在元代時就已出現,清朝時已發展至頂峯狀態,後至今仍在不斷完善之中,擅長此技法的名家大師更是層出不窮。

  一、分水技法的藝術特徵與起源

  1、分水技法的特徵

  青花分水又被稱爲“分水皴”,爲陶瓷畫師描繪青花紋飾的常用技法,畫師根據繪製需要將青花料調製成濃淡程度不同的料水,將其作爲在瓷坯上直接作畫的原料。

  藝術界將青花分水戲稱爲瓷畫中的水墨,但兩者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就分水工藝而言,畫師通常將料水分爲頭濃、正濃、二濃、正淡以及影淡等五種,繪製時將其存放在不同的料碗之中。在繪製過程中將不同料水按需使用分染,形成濃淡、明暗不同的藝術效果,此即行業內所說的“墨分五色”。

  與中國傳統書畫繪製技法中的拓塗法不同,分水技法多以“雞頭筆”採取滴水方式進行渲染,爲此坯體看不到筆觸痕跡。所謂“雞頭筆”乃是專用於分水技法使用的特製分水筆,其特點是腹部比普通畫筆大出許多,由於所用鈷料不同、釉料燒成氣氛及所需畫面效果的差異,畫師對分水技法的使用手法並不完全一致。

  分水方法包括在紋樣線條內以不同濃淡料色分水,以及先分水再將輪廓勾勒出這兩種,其中後一種分水法需要畫師具備足夠的實踐經驗以及更高的藝術修養,且常運用於寫意畫。當代畫師在利用分水技法時,與前人相比不再僅使用單純的青花料,而會在料中加入甘油以減緩瓷坯對料水的吸收速度,讓所繪線條更爲流暢。

  2、分水技法的起源

  對於分水的出現,學術界曾有過不同的意見,一種說法是它出現於清朝康熙年間,可考古工作者卻發現產自元代的出土瓷器中,就已能見到採用分水技法的瓷繪畫面。分水技法之所以一度被認爲起源於清朝,是由於該技法在康熙年間被廣泛採用,不僅官方御窯廠的皇家繪瓷師諳熟此道,分水技法的使用在民間也極爲普遍。

  元青花瓷器具有氣勢磅礴等特點,該時期絕大部分的青花瓷畫面固然具有轉折有致等優勢,但也存在濃淡不一不勻等料性較生之現象。當時的陶瓷畫師深受文人水墨畫技法影響,習慣以拓塗法來表現畫面的色調,其手法與文人寫意畫並無二致。

  如果將分水技法與拓塗法進行比較,便可發現以特製分水筆操作的前者沒有筆觸痕跡,而後者乃是用畫筆直接塗抹瓷坯,爲此筆觸痕跡十分明顯;拓塗法的色階也不如分水法豐富,分水可以“墨分五色”,而拓塗法的色階只有三種左右。爲此以拓塗法繪製的陶瓷作品風格粗獷,而分水作品則更爲工整秀氣。

  元朝時的畫師爲補拓塗法大氣有餘、精細不足的缺陷,開始嘗試在陶瓷繪畫上“先濃後淡”的表現手法,學術界將其稱爲小筆拓塗法,並於明永樂時得以完善。爲此從陶瓷繪畫藝術的發展角度來看,分水可被視爲在拓塗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更爲合理的色調處理方法,明成化中期典型意義的分水技法隨之出現,爲此元朝至明成化被學術界公認爲分水技法的發明期。

  二、分水技法的應用與發展史

  1、分水技法的應用

  利用瓷畫青白對比的視覺效果,“墨分五色”的青花裝飾技法不但能分別表現出所繪事物的固有特徵,還可以產生節奏感、層次感鮮明的韻律美。無論是蔬菜蟲魚等小品,還是山水花烏等題材,都可以分水法予以表現。

  對於已熟練掌握分水技法的畫師而言,其料色的運用已不再以絕對的色階予以區分,“墨分五色”對他們來說只是相對不同的五種基本色相,配置得當便可以讓這些不同的色相達到高度統一與和諧的藝術效果。

  作爲最飽和的料水,多在小面積上使用的頭濃之呈色與勾描的料線接近,其作用多爲醒目與提神;如將其使用在圖案紋樣範疇,點綴式地與其他料色搭配可讓畫面更爲活絡。而在分水技法中,因青色相對純度高、亮度強,最能體現出青花特點,爲此正濃、二濃與正淡這三種料色的使用頻率最高,如果運用得法,可讓畫面效果柔和勻整,呈現出業內所說的“嬌翠欲滴”“幽靚”效果。

  爲了豐富色階,色度接近白地的影淡作爲青白對比的過渡色之作用亦不可小覷,景德鎮畫師所繪的山水通景之青花瓷畫可常見影淡裝飾,風格明朗通暢。

  經過數十代畫師的摸索,分水技法在青花裝飾使用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規則:如放置於莊重場所的大型陳設瓷,其畫面色調多偏於沉重;成套的餐具或茶具,其色階偏少、色調也偏清淡。如今青花分水的運用已形成平色水、水跡紋、暈水、洗水、點水等技術要點。

  2、分水技法的歷史發展脈絡

  分水技法濫觴於元至明成化早期,但“學畫不學染,學染不學畫”的分工則應出現在成化之後,分水技法與元時拓塗法相比,所繪畫面更爲清亮,而嘉靖與萬曆年間則傾向於濃豔,可以明顯地看出青花分水技法正日益走向成熟。

  明成化中期時的分水技法僅分濃淡兩色,所用平等青之料(也被稱爲陂塘青)乃是國產,逐漸形成後人熟知的典型成化青花。此時採用分水技法的成化青花已沒有筆觸痕跡,畫師使用雙勾線條,再以畫筆暈染輪廓,雖然畫面效果常存在渾濁現象,但相對於此前的青花色調處理方法而言已是重大變革,成爲日後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基礎。

  在典型成化青花出現之後,明隆慶時發展出三種以上色階,至清康熙時更發展出五種以上色階,實現瞭如今我們熟知的“墨分五色”。而明代瓷繪畫師“畫染分工”的結果,是讓專一於數種紋樣描繪的畫工技巧高度熟練,其所繪之人物山水都不假修飾,神態真,意趣萬端。

  而青花分水技法真正達到成熟之時,則應是清康熙年間,精湛的工藝技法讓這一時期的青花料十分精純,畫師的作品不再出現鐵鏽斑等瑕疵。從保存下來以及出土的陶瓷藝術品來看,清康熙時的青花瓷不僅呈現出迷人的翠藍色,而且分水技法也達到了前人無法企及的顛峯。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墨分五色”,西洋畫的透視技法,都被景德鎮的畫師吸收運用,使得以分水技法表現的陶瓷繪畫作品更具立體感與層次感,且不侷限於單純的寫意或工筆風格,而是出於創作或繪製需要便信手拈來。   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康熙時還出現了“筆觸式分水”技法,這種特殊的分水工藝多出現於青花山水作品中。“筆觸式分水”技法的工藝特徵,乃是將畫面中的山石以及山川以分水法繪出筆觸效果,其色調由淡到濃逐漸過渡,其視覺效果爲一端色淡而尖細,另一端則色濃而粗圓。這種已不多見的分水技法可以營造出煙霧飄渺的空間意境,也可以將湖光山色之美景表現得更具悠遠之韻味。

  另一方面,明萬曆時的瓷坯就出現瞭如同指印般的水印痕跡,這是由於青花料水在分水多層次運用下所形成的結果,這說明那時的畫師已在使用不同一般畫筆的分水筆與特製分水料,這一瓷坯“指捺”現象在康熙時的瓷坯也可以見到。不過到了康熙晚期,這種特殊的分水技法已經衰退,雍正時衰退之勢愈加嚴重。

  清雍正中期青花分水技法曾有過短暫的復興時期,其作品不僅層次清晰,而且呈現出賞心悅目的正藍色調,可雍正晚期時分水技法又再次陷入衰退。自乾隆之後的青花瓷亦呈下滑勢頭,光緒年間不少畫師模仿康熙、乾隆年間的青花分水之作,涌現出了不少令人歎爲觀止的精品。而時採用青花分水技法繪製的陶瓷作品,則多爲粗濫之作,鮮有可媲美康乾時的佳作。

  三、近年來分水技法的發展

  儘管數百年來景德鎮的瓷繪技師在實踐操作中,不斷地完善、發展以及改進青花分水技藝,豐富着青花的藝術語言,但後來者並未只知沿襲前人留下的技法,而是主動求變。上個世紀50年代,現代青花大師王步就將中國寫意畫與傳統青花技法結合並予以發展,讓區區一支分水筆在他手上達到“物爲我用”的高超境界。

  王步開創式地使用了甘油原料,讓以分水技法繪製的畫面更潤澤;以淡水繪製各類小寫意作品,蔬菜瓜果等題材在他筆下顯得更具生命力。而“鐵線描”筆法的創造性運用,基於大寫意手法所創造出的分水寫意法,則奠定了王步“青花大王”的藝術地位。

  當代藝術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賣九也是一位對發揚以及創新青花分水技法作出重要貢獻的陶藝名家,他在對王步等前輩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深入研究後,經過消化吸收再開創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先分水、後勾線的獨特藝術裝飾手法,不但將青花分水發展演進至新的層次,也讓自己贏得了“青花分水畫之明星”的美譽。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孫同鑫等一大批當代知名陶藝家,也在青花分水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方面,或多或少地取得了自己的成績。曾得到王步指點的孫同鑫以“青花潑墨”技法而聞名,他以青花分水技法創作的鑲器作品系列,亦成爲青花藝術瓷中的典範之作。

  四、結語

  青花爲中國陶瓷中的一朵奇葩,而“分水”技法被認爲是最能體現青花精髓及神韻,但藝術家想要隨心所欲地使用分水技法,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領悟,從而實現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的境界。否則在使用這一技法時,稍有失誤便會影響瓷繪作品的質量與美觀。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青花分水技法已相當成熟,可在開拓創新、不斷探尋新的藝術道路的藝術家之努力下,它仍處於不斷完善與發展狀態中。藝術家已認識到分水只是諸多陶瓷繪畫藝術表現技法中的一種,運用合理、使用得當則可讓藝術作品更趨於完美,而拘泥於前人留下的技術要領且固步自封,始終難以窺見廣博的陶瓷藝術之真諦。

  參考文獻:

  [1]王躍.古董速查手冊・青花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2-27.9

  [2]李紹斌,王德安,周道祥,邢舒良,蔣光意中國青花瓷紋飾圖典・人物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2-10

  [3]樑基永中國青花瓷畫賞玩(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162-171

  [4]馬希桂中國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75

  [5]張浦生,霍華青花瓷鑑定(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10-11

明代各時期的青花瓷特徵(中:明代中期)

文接上期,繼續聊聊明代青花的那些事兒。

明朝中期, 正統、景泰、天順 這三個朝代瓷器的發展史料記錄模糊、空白,故稱“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之後 ,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又得以全面恢復。因此,明中後期成爲了我國陶瓷燒造史上的重要歷史時期,瓷器質量很高,被稱爲“青花瓷的振興期”。

空白期

明宣德之後的近30年間,國勢傾頹,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不安。在這樣的形勢下,制瓷業出現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空白期”。景德鎮瓷業生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制瓷水平與瓷器品質較前朝有明顯下滑。這一時期的陶瓷,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基本狀況。

正統時期 的青花色料以國產青料爲主,偶見摻用蘇麻離青。青花髮色藍中泛灰,深沉幽暗,色料厚處少見黑色斑點,呈黑褐色,有凹凸不平感;色料淡薄處呈青灰色,個別處泛藍色,少有暈散現象,流釉處呈藍黑色。該時期青花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宣德風格,青花髮色較濃豔,佈局較爲繁密。

景泰是"空白期"中最低落的時期 。這一時期青花基本延續正統朝風格。胎質比正統粗糙,爲白砂底;釉層較厚,有細小氣泡。釉色白中泛青,呈玉質感。器物有醬釉口器和青花醬釉弦紋裝飾,裏外釉基本一致。色料以國產料爲主,含鈷量低,所以髮色清晰,十分適合描繪人物活動場面。

天順時期 青花瓷以國產料爲主,青花髮色以靛青爲主,有濃淡兩種呈色,顏色深沉者似宣德青花,淡雅柔和的似成化青花。青花胎體厚重,多白淨,瓷化程度好,修胎較粗。釉質細平滋潤,釉色白度高,器物表、裏、底三面釉質和釉色一致。紋飾風格趨向淡雅,佈局疏朗;裝飾花紋表現手法寬廣,寫實或變形的紋樣皆有。

成化——正德年間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平穩發展的階段。成化、弘治青花用料採用國產的平等青料,青花色澤藍中帶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時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澤也呈現多種面貌。造型豐富,器物紋飾也常見阿拉伯文,爲這一段時期青花的時代特點。

成化青花瓷 胎質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施釉潔白肥腴,呈半透明狀,迎光透視隱約可見淡淡的肉紅色,這種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徵。成化青花器形規整,莊重圓潤,玲瓏俊秀,製作精巧,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格,多輕巧圓潤的小件,故有" 成化無大器 "的說法。

弘治朝時, 青花色料與前朝基本相同,仍採用國產平等青鈷料,髮色淺淡,多藍中閃灰,不如成化朝典雅。民窯器多數爲一筆塗抹的畫法;官窯器以小件的碗、盤、洗、爐、瓶、罐和高足碗等爲主。該朝罐比較矮,肩由溜肩變爲豐肩。 諸葛碗是弘治朝創新的器形。

正德青花瓷 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逐漸改變了前朝器物的精緻纖細的風格,出現了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青花色料採用產自江西上高縣的石子青,色澤青中偏灰,髮色穩定。紋飾構圖趨向繁密,大量採用雙勾平塗技法,紋飾葉、花的脈線十分明顯。 用波斯文和吉祥圖案作爲主體紋飾是當時盛行的一種風氣。

明代中期青花就聊到這裏,歡迎關注下篇的明代晚期青花瓷特徵賞析。

青花瓷器有開窗人物故事的,是是嗎時候開始滴

青花瓷器開窗人物故事紋瓷器最早開始的是

元青花

,最著名的就是

鬼谷子下山

,這就是一件典型人物故事紋開窗青花瓷器,具體年代已不可考。謝謝

明成化官窯與民窯青花瓷器的區別特徵

明朝第九帝朱見深,於1465年登基,改年號成化。成化帝寬仁雅逸,擅長丹青,於瓷器更是青花與鬥彩兼愛,尤愛玲瓏小品。《明史·食貨志》記載:“成化時遣中官之浮樑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其制瓷之精益可見一斑。由於天子有所好愛,因此成化青花造作尤爲精細,加之胎薄體輕、釉質瑩潤、青花淡雅、畫面清澹,運筆瀟灑。故有古人贊曰:“唯恐風吹去,還怕日炙消”。

成化時期景德鎮瓷業生產,開創出明代青花瓷素雅秀麗的風貌。成化朝運用細描勻染的畫法,一改永、宣時雄勁豪放的筆墨情趣,而流於飄逸秀雅的風格。紋飾線條勻勁流暢,自然率真的情趣,充滿了生機和魅力,裝飾紋飾線條柔和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只用平塗,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

明成化瓷器從景德鎮龍珠閣御廠地層遺存考察來看,成窯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以晚期成就最高。而從遺址斷層出土堆積物可知,其高質精美之器,即被歷朝所稱讚的成窯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後燒製的鬥彩、青花瓷。這一時期的成窯,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成就。

成化朝的官窯瓷

有的繼續使用蘇麻離青料,宣德遺風仍存,但多數使用的是江西樂平縣產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點是青花顏色清談典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定、平靜。成化瓷器的胎子潔白、細密,胎體輕薄秀美;釉子潔白肥腴,紋飾纖細活潑,大量採用雙勾平塗技法。成化官窯器,胎骨細潤晶瑩,造型玲瓏秀奇,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畫面淡雅幽婉。早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成化窯器就身價顯赫。對此,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野獲編》有所記載:“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

明成化官窯款,猶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筆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見剛,既挺拔瘦勁,又筆道圓潤。孫瀛洲先生在談到成化官窯款識的字體結構時說得好:“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字窄平年應悟,一線拍行藏品徵集及私下交易,壹叄壹陸柒柒貳,柒柒陸捌王女士。成字一點頭肩腰”。孫先生說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筆,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單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筆一橫,很少越過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邊的“月”,上窄下寬,“年”字呈肥胖狀。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筆的點,有的與頭平,有的與肩平,有的在腰際。

成化官窯款,大多采用青料書寫,少數以色釉拔白的技法來表現。青花書體款字的青色,沉澱濃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霧欲蓋,在強光下,用放大鏡審視,款字上隱現一層雲霧和如珠的氣泡。成化官窯款常以豎排雙行形式來構圖,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圍雙方框或雙圓圈。圍飾的方框用手工畫成,線條規整度欠精密,並遺有因運筆輕重不勻而留下的濃淡不一的色料痕。圍飾的圓圈,由於在陶車上操作,較爲規整,但也往往遺有色料濃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窯款,也有少數橫排一行或單排作半環形排列,安置於器物外壁口沿處。有六字雙圈或六字雙框款,寫"大明成化年制"。從窯址出土的瓷器看,寫有雙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後期的產品。也有在罐上寫"天"字款的,無圈框,俗稱"天字罐"。成化款蒼勁有力,筆畫圓潤,字體較大,被框”、圈緊緊束住。

成化民窯青花瓷

青花顏色同樣淺淡發灰,紋飾常見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灑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

成化青花瓷常見紋飾有荷蓮鴛鴦、松竹梅石、靈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菊花苜蓿、蘭花桅子、寶相花、山茶花、牽牛花、蓮花八寶、龍、鳳、火雲、獅子麒麟、海獸、花鳥團龍、嬰戲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足外牆一般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常見官窯瓷器有碗、盤,杯、高足杯、高足碗、臥足碗、罐、盒、爐、洗、盞託、梅瓶、玉壺春瓶、梨壺等,絕大多數是小件器,“成化無大器”之說。成化瓷修胎規矩,瓶、罐、壺等立器有的隱約可看出接口痕跡;盤子塌底,碗、盤器足較直且稍高,底有釉,

明成化年間瓷器製品,質精秀雅,世無倫比。其胎質瑩潤,造型秀奇,青花鬥彩淡雅幽靜,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開嘉萬彩繪風尚,影響甚爲深遠。成窯製品傳世不多,素爲歷代鑑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時已有“成杯一雙,價值十萬”之說。

成化晚期所燒造的青花、鬥彩器皿,完全可用“獨步天下,後無來者”以概之。其時的青花與鬥彩的瓷胎比宣德更爲細膩,瑩潤之質可比玉類。其瓷釉有的雖有白裏閃灰青或牙黃,但白度比宣德高;特別是光澤度比宣德柔潤溫和,玉質感極強。如果放在30倍放大鏡下觀察宣、成二窯的製品,宣德釉中所含釉泡大而疏,分佈並示勻均,而成窯器瓷釉中所含氣泡卻細小密集,分佈十分均勻,釉泡小而密的成化器在光的散射作用下,其釉層的溫潤感必爲宣德器所不及。這是由於成窯器胎中的氧化鐵含量比宣德少,三氧化二鋁又比宣德高,故成化瓷胎較宣德純度高,其外觀效果就更爲潔白緻密。這種現象的出現亦表明成化官窯對胎釉原料的選擇與控制,遠比元代、明初乃至晚明官窯更爲嚴格,故成化官窯晚期作品的瓷質爲明官窯之冠。 以成窯瓷器尤其是十七年以後的作品而論,其造型竭盡小巧雅緻,有“小可盈握”之譽。無論是從景德鎮珠山御廠遺址出土物還是傳世品,宣德燒造的大件器物極多,而成化窯尤其是後期大件極少,僅以形體小巧的杯碟盞盤爲多。如在珠山出土的宣德青花螭龍紋大蓋罐高達60釐米,而成化後期最大的蓋罐大號“天”字罐 僅爲13釐米;成化靶盞最大的才7釐米,其中以6釐米以下小杯、11釐米口徑小碟最多。故後世稱,宣器氣勢雄偉,多屬廳堂陳設之器,成化則小巧精細,多爲手中把玩之物。

在具體繪畫手法上,無論青花、鬥彩,其紋樣主要採用勾勒平塗的工藝而成。畫花朵只繪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無裏的一色單衣,山石無凹凸之感,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樹不皴皮,畫面古樸典雅,情趣盎然。紋樣豐富多變,有人物、嬰戲、鴛鴦、蓮池、花鳥、纏枝蓮、瓜果、葡萄、團花、靈芝、靈雲、山石花草、團龍、螭龍、海水、子母雞等,無論青花鬥彩,都追求一種清淡的靈動感。如鬥彩小杯上的子母雞、高士、三秋、花鳥、葡萄以及各式各樣的團花、靈雲,青花器皿上的花鳥草蟲、山茶湖石、十六子、池塘蓮荷,無不畫意清新,賞心悅目。淡雅型青花瓷的創造,別具一格的“淡雅型”青花。如果說明成化之前的元、永宣青花以進口蘇麻離青釉色取勝,屬於深沉凝重風格的話,那麼從成化後期開始,風格則以清新淡雅爲特色。縱觀成化後期青花器物,均採用國產平等青料,髮色淡雅溫潤。

成化青花瓷器最/大的特色是“量少質精”,且收藏換手率極低。與清代瓷器的大量存世相比較,成化瓷器的投資價值和市場價格絕對是隻增不減。據雅昌市場監測部統計,自2005年至2015年,十年裏成化瓷器的上拍量僅佔明代瓷器總上拍量的4%-9%,卻獲得了16%-35%的成交額。明代瓷器均價在170萬元-690萬元,成化瓷器均價分佈在800萬元-5000萬元。隨着雞缸杯的天價成交,明成化瓷,將中國瓷業帶進第二個。

民國青花瓷器鑑別

1. 瓷器鑑別

瓷器鑑別 瓷器鑑定

首先瓷器鑑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鑑定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基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鑑定。

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鑑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瞭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自已腦子裏形成了 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鑑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現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徵 成化時期瓷器的鑑定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爲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爲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

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着,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髮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鑑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爲“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弘治時期瓷器的鑑定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麪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爲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

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裏圈足承託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

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爲灰色,後期則爲“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爲主,字體小而規整。

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正德時期瓷器鑑定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緻、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 *** 、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

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

較淺的器足多向裏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徵。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爲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迴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徵 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 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鑑定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

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

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徵。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 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爲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

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爲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爲楷書體。

一般多於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捱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豔麗。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

這點可作鑑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

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曆時期資器的鑑定 1、萬曆瓷器,一般質地粗鬆,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爲灰暗暈散,並開始採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

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區別是什麼?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爲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範圍較廣,有些能耐水,有些並能耐酸.廣泛應用於建築,化工,電力,機械等工業及日用裝飾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製造的工藝方法制成的製品,也叫做陶瓷,如塊滑石瓷,金屬陶瓷,電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廣泛應用於無線電,原子能,火箭,半導體等工業.目前,將所有陶瓷製品通稱爲"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們經常接觸的日用品,有時從表面看來很相似,但是,它們畢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燒製陶器的溫度大體在900-1050℃之間.若溫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燒壞變形.陶器的胎體質地比較疏鬆,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較強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無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溫釉. 我國燒製陶器的歷史約有1萬年之久.原始社會製造陶器,開始是用手工捏製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後來發展爲將陶土搓成粗細一樣的泥條,再把泥條盤築成一定器形,將其內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會階段出現了輪製法.進入封建社會後,又發明了模製法,即將陶泥填入模中,脫出器物的全形.人們推測,最原始的燒製方法是堆燒法,把曬乾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燒.在六七千年前,開始使用陶窯燒製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陶器的顏色,把陶器分爲紅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繪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紅陶是原始社會最常見的一種陶器,它的顏色有如紅磚色.這是在燒窯時,充分供應氣體,形成氧化氣氛,使陶土中的鐵轉化爲三價鐵,便呈現出紅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爲灰色或灰黑色.這是在燒窯後期,控制火候,形成還原氣氛,由於窯中缺少氧氣,陶土中鐵的氧化物轉化爲二價鐵,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見,一般都比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窯前,在陶坯上進行彩繪,燒後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盆即爲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纔有的,主要是因爲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擾便呈現白色了. 彩繪陶也是帶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區別是陶器燒成後再着色.由於顏色沒有經過焙燒,與坯體粘結不牢,很容易脫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馬俑就屬於彩繪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見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這是在焙燒後期用濃煙薰翳,使煙中的碳微粒滲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現黑色.黑陶製品中有的壁像蛋殼一樣薄,被稱爲“蛋殼陶”,十分珍貴.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層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鈉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製成,燒融後呈一種玻璃態.在釉中若再加進一些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鈷等,焙燒後就會出現綠、藍等色澤,常見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國獨特的發明,考古發現證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發明了製陶術,但是,中國在製陶術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最早發明了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瓷器和陶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如果沒有製陶術的發明及陶器製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製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有關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爲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製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爲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爲瓷器,會被燒熔爲玻璃質.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因此,製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並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區別,便具備了發明瓷器的條件.。

如何鑑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製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爲乾淨。

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製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燒製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裏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裏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纔有可能是真品。

擴展資料: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鑑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儘量不用汗手摸。

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釐米,藏品放在盒中應鬆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古代瓷器如何鑑定真僞家裏祖傳了一件瓷器,不知道怎麼鑑定年代 愛問

區分真僞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體與真品不同,過重或過輕,質地常做得過細。仿古瓷的製作上常常有當時的風格,而與所仿瓷風格不同。

仿古瓷的線條一般太生硬,不流暢,沒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澤一般都太強、“ 火氣”大,不細膩。

另外,仿製品上的繪畫不自然,筆跡拘謹,運筆不流暢,筆畫粗細不勻。 B。

仿製品作舊:青花瓷去光,用氫氟酸擦,再用菸灰擦就有舊痕。但此舊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鏽”:用耕土摻蛋清拍於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鉛粉在高溫下烘烤均可得土鏽。這種土鏽雖不易洗掉、刮掉,但鏽色不自然,且鏽痕太多、太過、太新。

作“開片”:在剛出爐的仿製品上灑上食鹽水使其開裂,再用墨塗形成鐵線,用茶水塗則爲金線,但這種線用火可燒掉。 C。

款識:即各窯出產品都留有產出年份、地點等。不同朝代款識各異,如明代“ 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款識書寫各代有專人負責,風格大體相同,而仿製品的款識常有破綻。 。

景德鎮青花瓷器鑑賞

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間)

景德鎮陶瓷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元青花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爲碗類,還有少量大盤、菱口盞託、梅瓶、執壺、大罐等。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還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在阪東洋陶瓷美術館,這三件作品製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黃金時代(明永樂、宣德年間)

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陶瓷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爲中國青花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鑑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 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有的作品一度創造過中國古美術品售價的最高紀錄。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豔、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徵構成的。因而被世人譽爲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 永樂初年,剛剛上臺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監爲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鎮御器廠監督燒造陶瓷,以補充朝廷需要因而永樂年間的官瓷燒造更是精益求精,從青花瓷器看,永樂青花與洪武青花相比,更趨成熟,作品從洪武朝的素樸雄渾不斷地朝精美典雅風格演變。

從外觀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兩種青料。再看永樂青花,它的青花色調、繪畫風格,與元青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與永樂青花都是採用同樣的進口的“蘇麻離青”繪製而成的。永樂、宣德青花之亮麗,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傾倒,如明人王世禎《觚不觚錄》中記載:“畫當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價驟增十倍;官器當重哥汝而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永樂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見一斑。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由於大多數書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 因而面貌比永樂朝作品更爲清晰,歷代文人對之述之尤詳,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爲第一,但由於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因而這兩朝的作品地歷史上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難以區分,舊時國內古玩行業有“永宣不分家”之說。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數量遠遠超過永樂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豐富的是臺灣故宮博物院,有兩千多件作品。此外如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豐富。 另外,除國內一些大小博物館有收藏外,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和香港、臺灣等地的公私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樓的收藏最爲豐富。

黑暗時期(正統、景泰、天順)

宣德之後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被後人稱之爲景德鎮官窯制瓷的“黑暗時代”。由於這三朝官窯均不見書款者,因而後人對三朝制瓷面貌認識模糊,時至今日,人們仍難以區分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據各時代的產品特徵,從中尋找屬於三朝燒造的作品。在傳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民窯青花瓷有着較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青料方面看。這三朝民窯青花主要採用國產青料,它們應當就是江西地區的“土青”。前期產品,青花色澤青藍中帶黑者較多,後期產品有恬淡雅緻的傾向。這三朝青花的紋飾,前期常見圖案滿密的纏枝花卉紋,但後期出現了許多佈滿疏簡潦草的產品。從圖案上看,以纏枝蓮紋爲多, 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雲氣紋,還有犀牛、麒麟、雙獅戲球、花蝶、蓮池鴛鴦、魚藻、松竹梅、嬰戲圖等此外,書梵文或福壽字的產品也有較多製作。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對於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後人評價極高。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對明瓷的綜合評價是宣德爲上,成化次之,永樂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青花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點。永、宣青花濃豔,帶黑色斑點,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黑畫風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畫彩(那種濃豔而呈黑斑的寶石藍色青花都用這種青料繪畫),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產品可能仍用進口青料繪彩外,後期的製品繪彩主要用江西樂平地區開採的“陂塘青”(又稱“平等青”)且所繪風格與記、宣青花明顯不同。

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筆觸,因而燒成後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數淺淡雅緻。開創了青花瓷畫龍點睛的新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弘治時期,新上臺的皇帝比較崇尚節儉,上臺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製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鎮官瓷的燒造沒有成化朝輝煌。儘管如此,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時期的燒造風格,無多大創意。

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的燒造規模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並一改前朝精美的風格而向質樸厚重的風格轉變,造型也較爲豐富,往往一器多式。採用的原料也多種多樣,如:弘治時期限採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區的“石子青”等。紋飾也比前朝豐富。如:雲龍、雙龍、蓮龍、雲鳳、雙鳳、花鳥、海獸、八仙人物、壽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

明代後期 (嘉靖、隆慶、萬曆) 明代後期,景德鎮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數量遠遠超過明初洪武至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所以,這一時期,是明青花瓷器燒造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這三朝的景德鎮青花官瓷雖沒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產品那樣吸引人,但今人對這三朝的瓷器產品還是十分喜愛,許多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嘉靖時期青花瓷器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青花呈色帶有濃豔紅紫的色調,這種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產於新疆一帶的“回青”。 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髮色濃豔、鮮豔蔥翠。到了嘉靖中期,由於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時期作品多與宗教有關隆慶一朝僅六年,因而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瓷器不多。萬曆一朝長達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長的一個,燒造的品種多樣化,一應俱全其燒造量之大,可從大量的傳世品中得到驗證明。

明代的最後三個朝代是泰昌、天啓、崇禎。這三朝政局處於風雨飄搖的動盪時期,此時的官窯少見存於世。

清 代 經歷了元明數百年燒造歷史後,青花瓷的燒造在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明代青花瓷在當時已成爲中國陶瓷生產的主流的話,那麼,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產流程民達到了飛躍的程度。從今人對中國瓷器的收藏、流通的情況看,幾乎沒有一個朝代的傳世瓷器呂種在數量上可與清青花瓷器相比,無論在國內外藏有中國瓷器的博物館、美術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無論是國內外文物拍賣市場和古玩鋪,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蹤跡,清代青花瓷的影響所及,可遍及全世界。清代青花瓷器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各地燒造產品質量較次。唯有景德鎮青花瓷,時代特徵、精粗文野較明顯,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參考資料:http://www.ctaoci.com/html/2007-12-19/3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