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國畫山水技法是什麼

(1)山水畫寫生技法——局部模寫法:適合初學者,臨摹未到熟練程度,真山水寫生又未多接觸,須要兩相對照,揣摹模寫,此時切忌貪大求全。 (2)山水畫寫生技法——詳記法:較完整"真實"地記錄畫面,適合初步熟練的學者,此時即當強調感受之真實,而非物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主要畫種,俗稱國畫山水。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獨特體系,它用毛筆、墨和國畫顏料等,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以山爲主,附之以水,圖畫山川大地、自然壯美、優美等等。要如何畫好國畫山水呢?請看下面方法

山水畫寫生技法

真能問,如果不是入室弟子誰肯告訴你?“皴擦”中的皴指的是皴法,“皴擦”意思是勾勒好大體後開始加皴法。至於什麼叫“擦”,現在很多學山水的人不知道,除非老山水畫家的入室弟子。簡單說,就是幹筆輕輕地在需要的地方蹭上幾蹭。關鍵是筆要幹,否則

創作法

既然是“創”,就沒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畫家由於各自的修養、稟賦、愛好不同,創作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差異,這就不必強求一律。但要搞好創作必須注意些什麼問題呢?這方面前人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鑑。現擇其要者簡述於後。

1、勾,即先用非常乾的濃墨勾出山水的外形輪闊; 2、皴,在勾出山水的外形輪闊上,再用略乾的稍淡的墨側鋒進行皴; 3、擦,用墨比皴淡,比皴溼一點,側鋒進行擦; 4、染,用墨非常淡,比擦還要溼,大面積染,一般用來畫遠山,表現山霧迷濛的感覺

國畫山水技法是什麼

構圖的基本步驟

國畫山水指的是中國畫中的山水畫,簡稱之爲國畫山水。國畫山水是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爲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爲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

傳統的“六法”川筆中講“經營位置”,其實就是講繪畫布局的章法,即構圖。所謂繪畫中的“位置”應該用心去“經營”,要根據對象的結構和格局,苦心加以組織和佈置:在創作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對象的特點和神韻,落筆要肯定,一下筆就抓住物象的特徵,主題要鮮明。

根據畫面需要着色。最簡便的着色方法是使用淺絳着色法。絳爲紅色,淺絳山水原是指以淡赭色爲主調的傳統山水畫,後泛指在水墨的基礎上淺着色的一種畫法。當寫生畫墨稿完成以後,感到意猶不足,即可在其上着色來豐富畫面的效果。寫生畫對色彩的要

先用墨線勾畫出景物的大感覺,構圖注意重心。先落墨點出小山丘,一般起筆落墨爲有濃淡的溼墨,接下來幹筆走線條向外擴張,線條由簡到繁、由疏到密;最後加點、擦、皴。注意點擦時變化要多,以中鋒點、散鋒點、側鋒擦,營造出山村郊外的蒼野和自然,主題不斷的深入,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

最簡便的着色方法是使用淺絳着色法。絳爲紅色,淺絳山水原是指以淡赭色爲主調的傳統山水畫,後泛指在水墨的基礎上淺着色的一種畫法。皴、擦、點、染、勾、勒,上色時注意不要平塗,不要蓋墨線,色彩要有變化。根絕結構,不要盲目的畫。要有節奏

國畫山水技法是什麼 第2張

山石結構與皴法

以畫技巧分類: 1、工筆; 2、皴法; 3、白描; 4、沒骨; 5、指頭畫; 擴展資料: 1、工筆 工筆,是中國畫中屬於工整細緻一類的畫法,與“寫意”對稱。寫意是中國畫中屬於放縱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

骨法用筆是傳統“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關於繪畫用筆的問題,也是運用“線”表現對象形體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氣,形似皆於本意,而歸乎用筆。因此,“骨”便是指“線”的力度與變化,以及整幅畫的“骨架”。

這門技術沒辦法按條理出牌,山水畫說白了就是“寫意爲主,工筆爲輔”,水墨是最看功夫的,你得在實踐裏慢慢摸索,而且每個人的技法和第一手感又不一樣。我們都講究第一手感,也就是你第一筆碰到紙時,筆裏面有多少墨,墨的濃度是要自己掌握的。這

中國畫表現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輪廓以及輪廓以內山石的不平紋理。所謂皴,就是山石結構的紋理線條;擦是指在山石輪廓線旁擦出不規則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濃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陰陽面,增加山石質感和明暗。

這門技術沒辦法按條理出牌,山水畫說白了就是“寫意爲主,工筆爲輔”,水墨是最看功夫的,你得在實踐裏慢慢摸索,而且每個人的技法和第一手感又不一樣。我們都講究第一手感,也就是你第一筆碰到紙時,筆裏面有多少墨,墨的濃度是要自己掌握的。這

骨法用筆中傳統皴法有許多種類,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米點皴、雲頭皴、馬牙皴、拖泥帶水皴等,但在實際生活中,山石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山石紋理和風貌也是豐富的,所以單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滿足表現上的需要,故而常將多種皴法結合使用。

這個也太多了吧,最常見的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國畫山水技法是什麼 第3張

山石結構

歷代畫家根據山石的地質結構和外形狀態而創造了表現程式,隨着自然界的變遷和繪畫技法的演進,傳統的皴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更具真實感和現代感。

國畫有以下九種畫法: 1、白描:用細線勾畫出物象輪廓及其細部,整個畫面純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2、粗中有細:如花草畫得粗,但繞花飛動的小蟲、蝴蝶、或蜻蜓等則畫得很細; 3、界畫:一部或大部分用直尺畫墨線組成的畫,主要表現莊嚴雄

唐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北宋時期畫家們纔開始使用皴法,前人經過對自然界山石的長期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面關係的造型手段。這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我們今天畫山石結構時,除了要對大自然進行更切實的觀察和寫生外,也應繼承和發展傳統的造型手法。

中國繪畫的最顯著特點,是以墨線爲基矗中國畫家不僅用它來表現一切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而且還用它來揭示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畫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國畫的線條具有一定的獨立的美學價值。清代大畫家石濤,提出“一畫論”的觀點,他說:“一畫者,

國畫山水技法是什麼 第4張

樹木寫生技法

山水畫是國畫門類裏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畫種,也是藏家投資收藏的首選畫種,因此具備一定的山水畫鑑賞知識,是一項必修課。 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加以識別: 1 從構圖來看 與風景照片相比,山水畫的構圖是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的。因此一幅好的

古人畫樹一般先畫枯樹,因爲枯樹的出枝、穿插、組織結構清楚。不過,我們近代畫家畫樹已打破陳規,可以先畫部分樹葉或先用墨點出樹叢、樹林的層次,然後再畫樹幹和樹枝。

第一部 第一講 筆法、墨法 第一部 第二講 枝幹的畫法 第一部 第三講 杏花春雨 第一部 第四講 綠楊煙外曉寒輕 第一部 第五講 古鬆 第一部 第六講 遠鬆 第一部 第七講 古柏 第一部 第八講 霜楓 第一部 第九講 點葉的畫法 第一部 第十一講 山的畫法

初學畫時應先學畫樹的主幹,後畫次幹,再寫小枝,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入,經過一定時間的寫生練習之後,自然會抓住物體的特徵規律,線條也能做到簡略扼要。“畫從真中來,不受真所限”。意思是在大自然中學習,要經過自己的消化,才能得心應手地隨意畫出。

1、青綠山水(金碧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爲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着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 2、水墨山水(墨筆山水) 就是純用水墨不設顏色的山水畫體。

國畫山水技法是什麼 第5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國畫山水的作畫技巧。

這門技術沒辦法按條理出牌,山水畫說白了就是“寫意爲主,工百筆爲輔”,水墨是最看功夫的,你得在實踐裏慢慢摸索,度而且每個人的技法和第一手感又不一樣。我們都講究第一手感,也就是你第一筆碰到紙時,筆裏面有多少墨,墨的濃度是要自己掌握的。這都是經驗積累出來的。

你可能常回看到一些水墨和工筆結合的國畫山水畫,山水畫想畫好,你必須先把“白描”練好!垂直拿筆,必須是抓筆,一定不答能握筆。

國畫山水山石皴法有哪些技法

這個也太多了吧,最常見的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國畫都有哪幾種畫法?

國畫有以下九種畫法:

1、白描:用細線勾畫出物象輪廓及其細部,整個畫面純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2、粗中有細:如花草畫得粗,但繞花飛動的小蟲、蝴蝶、或蜻蜓等則畫得很細;

3、界畫:一部或大部分用直尺畫墨線組成的畫,主要表現莊嚴雄韋的建築物,如宮殿、廟宇、樓閣、亭臺、水榭等,以及整齊精緻的傢俱陳設等。

4、沒骨法:一般不用墨線勾輪廓;

5、潑墨法:是沒骨法的擴展,用大塊墨色,再運用自然形成的濃淡,加上較細的筆道,有的地方還露出飛白,這樣才見精神; 

6、工筆:勾勒細膩精巧的叫工筆,工即工整工細之意,敷色也層也渲染,顯得渾厚濃重;

7、寫意:只寫物象的大意,用筆簡練流暢,筆墨自然,不用色的寫意畫,又稱“水墨畫” ;

8、勾勒着色:亦稱“單線平塗”。它用筆先勾出物象邊線,中間用墨或用色平塗; 

9、粗細相間:亦稱“兼工帶寫”。它比工筆要粗,比寫意要工;

擴展資料:

國畫起源

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爲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236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

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爲主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爲中國畫的主流,隨着社會的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明代畫壇沿着元代已呈現的變化繼續演變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繪成洪流,並形成諸多流派;山水、花鳥題材流行,人物畫衰微;水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表現能力。

明代繪畫前期,有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文人寫意花鳥畫也迅猛發展,畫壇尊吳門畫派爲首。

自唐宋以來,畫家對於國畫的創新一直延續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風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國畫

山水畫講究什麼創作手法

中國繪畫的最顯著特點,是以墨線爲基礎。中國畫家不僅用它來表現一切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而且還用它來揭示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畫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國畫的線條具有一定的獨立的美學價值。清代大畫家石濤,提出“一畫論”的觀點,他說:“一畫者,衆有之本,萬象之根。”中國畫家就是運用一管柔毫,通過種種不同性質的墨線,爲大千世界傳神寫照的。所以,如何用筆畫線,就成了能否畫好中國畫的首要問題。

南齊謝赫在著名的《六*》中,把“骨法用筆”放在第二位。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可見用筆是歷來爲畫家所重視的,是中國畫技法中基礎的基礎。

繪畫執筆大體同於書法,要掌握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的要領,但較之書法用筆更爲靈活。書法執筆一般要求豎掌,繪畫執筆則可橫臥,可略高一些,這樣與腕、肘、肩、身相互配合,運筆方能既靈活而又得力。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筆管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側鋒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畫出的筆線粗壯而毛辣,此法多用於山石的皴擦。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爲“一波三折”;藏鋒畫出的線條沉着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來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幹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可運於樹幹、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64643137採用拖筆運行,畫出的線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

如何解析欣賞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是國畫門類裏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畫種,也是藏家投資收藏的首選畫種,因此具備一定的山水畫鑑賞知識,是一項必修課。

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加以識別:

1

從構圖來看

與風景照片相比,山水畫的構圖是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畫,必須有好的構圖。好的構圖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虛實 、疏密、開合、藏露、節韻等關係。

▪ 賓主——構圖要主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

▪ 呼應——畫中一切物體(包括題款和印章),都要互相關聯,有呼有應。這樣才能氣脈貫通。

▪ 虛實——傳統山水畫常把雲和水作留白處理。白與黑,空與物,白與灰,灰與黑,就是虛實的對比。但實處要實而不塞,要透氣,要有“活眼”。如無中間的“活眼”,就是一盤“死棋”。虛處要虛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讓它表示一種實體,既所謂“計白當黑”,這樣才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畫構圖最忌均勻整齊,古人說:“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這樣才能變化多姿。

▪ 藏露——畫要給人留有想象的餘地,一覽無餘,就沒有情趣了。因此作畫要善於運用“藏”的方法。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從而給觀者想象的空間,這就是“藏”的妙用。

▪ 開合——開與合是相對的矛盾。有對立,畫面才生動。開而不合,就會顯得不穩和散亂。有開有合,才能相對穩定。

▪ 節韻——即節奏與韻律。一幅好的山水畫,是有節奏美和韻律美的。這不僅體現在勾、皴、擦、染、點等筆法的運用上,也體現在整體的佈局上,既要有變化又要有規律。

2、透視規律。西洋畫一般採用“焦點透視”,中國畫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焦點透視”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只能把視域以內的東西拍攝下來。“散點透視”則是移動着立足點來進行觀察的,所以不受視域的*。把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歸納爲“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張山水畫中,往往是“三遠”綜合運用的。

▪ 高遠—— “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看什麼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這種透視法宜於描繪崇山峻嶺。

▪ 深遠 ——“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視點才能看到的景象。這種透視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

▪ 平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係。宜於表現坦蕩開闊的南方山水。

2

從筆墨來看

用筆與用墨,是學習國畫首先要解決的的問題,是最能體現畫家功底的問題,因此也是識別一張國畫優劣的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1、用筆。中國畫的造形達意,是以線爲主來表現的。因此看一幅國畫用筆的好壞,主要是看這幅畫中線條的好壞。古人提出“書法用筆”,即要求畫家在作畫時要象寫書法一樣用筆。黃賓虹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了“五筆”之說,即“平、圓、留、重、變”。

▪ “平” 是指運筆時用力均勻,起訖分明,筆筆送到,要“如錐畫沙”。

▪ “圓” 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

▪ “留” 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迴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

▪ “變” 一是指用筆要有變化,中鋒、側鋒、逆鋒、順鋒,根據需要隨機應變;二是指運筆要彼此相讓,互相呼應,氣勢連貫。宋代韓拙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線條扁平,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指筆劃過於顯露,妄生圭角。所謂“結”,是指行筆猶豫,線條不流暢。其他還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畫用筆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變化,有“五彩”之說,即“焦、濃、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說,即“幹、溼、濃、淡、黑、白”。不論是那種說法,無非就是講墨色的變化多端。山水畫用墨有三要:厚,透明,豐富。

▪ “厚” 就是感覺要厚重而不輕薄。

▪ “透明” 就是層次要清楚,不渾濁,不僵化。

▪ “豐富” 就是指墨色多變,層次豐富。總之,看一幅山水畫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變化、有韻味,層次是否清楚、豐富,能不能表現物象的立體感、質感和遠近的空間感。

3

從用色來看

傳統國畫着色多從物體固有的本色出發,很少考慮光的影響和變化,所以用色相對西洋畫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根據山水畫不同的種類,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爲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即墨足之處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讓色覆蓋了墨;濃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處,不讓墨破壞了色的清麗。這樣,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渾厚凝重而不膩濁,清麗鮮明而不單薄。

▪ 在潑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渾融,變化豐富,不髒不濁。

不管是淡彩、重彩還是潑彩,用色都要有一個主調,不能混亂、花俏。但在主調中又要求變化,不能單調、呆板。總之,既要有對比又要和諧統一。

4

從表現各種物象的技法來看

山水畫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種技法,因物而異,因人而異,因畫而異。看一張畫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這種技法在這張畫中,是否能充分表現對象的“形”與“神”,是否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意”。

5

從意境來看

好的山水畫,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一幅畫,必須給觀者留有聯想和再創造的餘地,能使觀者受到感染並引發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鳴,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纔算是有意境。山水畫意境的類型,可分爲三種情況:

▪ 以景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實,以真實感人的空間境象構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實景之中,主要是通過境象自身誘發觀者聯想。它類似於詩的“無我之境”。這類畫,在古代山水畫中以宋畫居多。

▪ 以意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意,富有個性和情致,更明顯地流露出對主觀情感的表達,所塑造的空間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對於“形”則要求“在似與不似之間”。它類似於詩的“有我之境”。這類畫自元代以後,逐漸成爲山水畫的主流。

▪ 意與境渾 這是感情與形象高度結合,達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國維說:“至意境兩渾,則唯太白、後主、正中數人足以當之。”可見對於詩來說,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對於畫來說,當是畫家神來之筆的得意傑作了。

6

從“畫外功夫”來看

所謂“畫外工夫”,是指畫家除了繪畫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養。一幅好的山水畫,常常是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從畫的落款和印章上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6337,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學、書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養。

標籤:山水 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