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吃糉子由來

吃糉子由來

吃糉子的來歷比較廣泛的說法是源於紀念屈原。在戰國時期楚國滅亡之際,屈原抱石投江,楚國人爲了不讓魚蝦啃食其身體,就划着船往江裏扔飯糰、雞蛋等,此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風俗。

“糉”字古又寫作“糉”,歷史上跟糉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爲“蘆葉裹米也”。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爲廣東鹼水糉。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糉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米中摻雜板栗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一直到至今,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糉、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標籤:糉子 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