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七夕節傳統習俗盤點

七夕節傳統習俗盤點

七夕主要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傳統習俗盤點

七夕是中國古代年輕女性最爲重視的節日,有着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

1、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時。

2、投針驗巧

明《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3、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默唸自己的心事。

4、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麪糖蜜。

5、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非常熱鬧。姑娘們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

6、婦女洗髮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裏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全國各地風俗

1、廣東—七娘會

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裏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2、臺灣—拜“牀母”

臺灣七夕拜七孃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牀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牀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牀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牀邊拜牀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牀母衣”,拜牀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牀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牀母會寵孩子賴牀等。

3、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着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4、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麪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5、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6、廣西—七夕儲水

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爲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7、陝西—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