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糉子的來歷 糉子的由來 糉子的來歷糉子的由來是什麼

1、“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錯,人所熟知的屈原的故事是糉子由來。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2.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那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中國的糉子——“筒糉”的由來。子——“筒糉”的由來。

糉子的來歷 糉子的由來 糉子的來歷糉子的由來是什麼

2、但屈原的故事也只是一個傳說,其實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4.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爲廣東鹼水糉。

3、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爲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糉。”6.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4、從南北朝以後,民間纔開始有糉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標籤:由來 來歷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