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沈括的資料,沈括的簡介

沈括的資料 沈括的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工程師、外交家。

早年經歷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爲進士。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泉州、潤州、簡州和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蒐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寧波),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步入仕途

皇祐三年(1051年),父親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主簿,遂治理沭水,開發農田,頗有政績。工程結束後,沈括辭去職務,來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寧國縣,準備科舉考試。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主持蕪湖萬春圩工程,沈括有治水經驗,遂獻計獻策並作了詳細記錄。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進士及第,因排名在前六名之外,按制守選。次年,沈括守選期滿,授揚州司理參軍,負責一州刑獄。

治平二年(1065年),經淮南路轉運使張蒭推薦,沈括被調入京師,編校昭文館書籍,參與詳訂渾天儀,並在閒暇研究天文曆法之學。熙寧元年(1068年),沈括升任館閣校勘,有機會接觸皇家藏書,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學識。八月,母親病逝,沈括辭官護送靈柩回錢塘。

參與變法

熙寧四年(1071年),沈括守喪期滿,進京述職,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爲檢正中書刑房公事。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七月,加官史館檢討。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員常藉此修建園林、謀取私利。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禮的歷史沿革,撰成《南郊式》 ,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務。沈括按照新禮儀辦事,所省費用數以萬計,神宗十分滿意。

八月,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顯成效,升任集賢校理,巡察兩浙農田水利。兩浙水利工程規模浩大,沈括建議出錢僱用饑民興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贊同。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舉司天監。當時的日官都是些庸碌之人,對天文幾乎全然不知。沈括遂改革機構,改進儀器,召請衛樸修造新曆法,並向全國徵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十一月,朝廷登記民間車輛,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販井鹽,民議紛紛。沈括進言:民間都是太平車,不利於機動作戰;小鹽井很多,填封私井勢必要加強警戒,得不償失。神宗贊同,次日詔停此二事,擢升沈括爲知制誥、兼管通進、銀臺司。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沈括調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提舉河北西路義勇、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處北疆,沈括上任後,將工作重點放在改革軍政和鞏固國防上。次年二月返京後,沈括上疏,提出三十一條整改意見,多數都被神宗肯定與採納。九月,沈括兼任判軍器監,負責兵器的鑄造與儲備。沈括對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觀點,並建議大批製造“神臂弓”。到次年五月,軍器監上報朝廷時,兵器產量提高了十幾倍。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奉命修訂“九軍戰法”,分九軍爲九營,各自爲陣,背背相承,面面相向,靈活多變,名之爲“邊州陣法”。九月,編撰城壘、軍營等建築的營造法式。

出使遼國

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宋遼邊界衝突,遼要求以黃嵬山爲分界線,宋廷不同意。遼使蕭禧到汴京,指責宋廷談判不誠,拖而不決,留在館舍不肯離去。沈括就到樞密院查閱以前的檔案文件,發現宋遼過去商定的協議是以古長城爲界,而黃嵬山在古長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遙,遂上表呈報朝廷。神宗賞賜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以回謝使的身份出使遼國。

四月中旬,沈括從汴京出發時,預先找出相關書信檔案數十件,讓幕僚和吏員背熟。契丹宰相楊益戒每有問題提出,沈括就讓手下吏員列舉檔案條文作答。談判先後進行六次,楊益戒無言可對,就威脅說,以數裏之地、絕兩國之好,不利於和平。沈括以國之道義、民之根本爲理由,申明寸土不讓。在沈括一行力爭下,遼廷最終有所退讓,緊張的宋遼關係得以暫時緩解。

七月,沈括起程回國,據沿途地理形勢、風俗民情畫撰爲《使契丹圖抄》,獻給朝廷。因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爲淮南、兩浙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十月,權發遣三司使。次年十月,拜爲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彈劾被貶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彙報政務,吳充問及免役法,沈括建議減免窮人的役錢,吳充贊同並上疏彙報給神宗。十一月,沈括再次上書要求減免下戶役錢,並建議朝廷將舊有的差役法和現行的免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差僱並行”。沈括的這個觀點是在王安石罷相後才提出的,對免役法的態度前後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就給反對他的人提供了口實。

熙寧十年(1077年),侍御史蔡確以依附大臣(吳充)、越權言事(免役法歸司農寺負責)、前後態度不一等理由彈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罷去三司使、翰林學士,貶爲起居舍人、集賢院學士、知宣州。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爲知制誥、知潭州,蔡確再次上書,指責沈括“反覆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詔命被撤回。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沈括復職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

戍守西夏

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抵禦西夏。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賜之錢買酒,召集邊民子弟開展騎馬射箭活動,並親自給優勝者敬酒祝賀,邊境百姓羣情踊躍。活動持續了一年,沈括從中選拔出精銳之士,充實到邊防部隊,延州軍隊的聲威遠超其他州府。

元豐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數萬人進攻邊關要塞順寧寨,沈括派少將景思誼、屈理帶三千兵馬進攻蕃軍;接着命前鋒李達領千人出擊,攜帶十萬人的軍糧,宣稱鄜延路總帥沈括將親自率軍督戰。蕃兵不知虛實,軍心渙散。宋軍乘勢進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萬人,牛羊三萬。

十一月,奉命西討的河東兵十二將率軍東還,經過鄜延,沈括抓住時機,命部將在綏德城炫耀武力,聲稱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領河東十二將的兵力,不日即興兵西討。駐守的西夏軍聞訊前來打探,果見大隊人馬聚集,聲勢浩大,信以爲真,連夜棄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浮圖、吳堡、義合。

元豐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邊事有勞”,升爲龍圖閣學士。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湯城爲據點,招兵買馬,攻打鄜延。沈括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副總管曲珍率軍兩萬進軍東川,揚言要去攻打葭蘆,吸引西夏兵力佈防,趁機攻下金湯。接着,沈括又用同樣的策略攻下了葭蘆。

兵敗永樂

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與副使種諤奉詔條陳制夏方略,提出進取橫山以築城、以地理優勢直接威脅西夏的戰略主張,宋廷派給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節制軍事,共同申議。七月,沈括建議築城石堡、種諤提議銀州、徐禧主張永樂埭,終定爲永樂城。八月,神宗降詔徐禧總領築城事宜,命沈括將帥府移到邊界,以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十四日後築成,徐禧令景思誼領四千人鎮守,率餘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萬攻永樂城,曲珍忙報知徐禧,徐禧統兵兩萬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宋軍失利,夏軍乘勝圍城,截斷水源,永樂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萬前去支援,被夏軍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萬襲擊綏德,沈括權衡利弊,決定舍永樂而保綏德。種諤因反對築永樂城遭徐禧排擠,心懷舊恨,遂以守延州爲名拒絕出兵解圍。九月二十日,永樂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舉等殉國,折官兩百三十人,損兵一萬兩千有餘(永樂城之戰),謀取橫山的計劃宣告失敗。

沈括作爲一路帥臣,在明知永樂城“路險而遠、不利協防與救助;且地理位置險要,敵軍必爭”的情況下,不堅持己見,而選擇迎合徐禧,對永樂城之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歸隱夢溪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議築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爲由,貶爲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沈括到隨州後,寓居於法雲禪寺,無親無故,且行動受到很大限制。隨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憂傷、灰暗的時期,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從政萌生出一絲“悔意”。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太子趙煦繼位,是爲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內遷,改任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本州公事。秀州地處江南,毗鄰故鄉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從頹廢中好轉起來,遂專心於學問,開始整理熙寧九年奉旨編繪的《天下郡縣圖》。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沈括編訂完成《天下郡縣圖》,被特許到汴京進呈。哲宗賜絹百匹,准許沈括在秀州境內自由行動。

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祿少卿、分司南京,準於外州居住。接到詔命後,沈括就舉家搬遷至早年在潤州購置的夢溪園,在此隱居,創作《夢溪筆談》。

紹聖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在以立德、立言、立功爲“三不朽”的傳統中國,產生科學家很難。不過宋代卻出現了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是地理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化學家、醫學家、天文學家,還是水利專家、兵器專家、軍事家,寫下了科學經典《夢溪筆談》。他就是沈括。

然而,在諸多偉大稱譽之外,沈括還是一個檢舉揭發的“高手”,幹過文字獄的勾當。沈括的理性求實精神,到了政治生活中卻消失了。他政治嗅覺異常靈敏,善於在別人的詩文中嗅出異味,捕風捉影,“上綱上線”。沈括檢舉揭發的對象中有中國文學的巔峯人物——蘇軾。南宋初王銍《元祐補錄》記載了沈括的這一事蹟。

沈括生於1031年,大蘇軾五歲,卻晚他六年中進士。中國科學與人文的兩位大師很有緣分,在“皇家圖書館”做過同事。1065年,蘇軾進入史館,而沈括在前一年調入昭文館工作。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爲三館,通名崇文院。

短暫的同事經歷後,蘇軾於1066年父喪後回鄉兩年多,等他再返回東京,就與沈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進行了激進的改革。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蘇軾卻與改革總設計師王安石意見相左,他與“保守黨”領袖司馬光一起,組成著名的反對派。

由於獲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無人能擋。1071年,作爲反對派代表,蘇軾下放到了杭州擔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職。當時,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連皇上的奶奶都是他的“粉絲”。其間,沈括作爲“中央督察”,到杭州檢查浙江農田水利建設。臨行前,宋神宗告訴沈括:“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到了杭州,雖然政見不同,詩人蘇軾還是把沈括當老同事、好朋友。年長的沈括表面上也該相當和善吧,“與軾論舊”,把蘇軾的新作抄錄了一通。但回到首都,他立即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爲是誹謗的詩句一一加以詳細的“註釋”,“發現”、“發明”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反對“改革”,諷刺皇上等等,然後交給了最高領袖。

不久,蘇軾因爲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而入獄,險些喪命。例如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

當然,沈括不是蘇軾入獄的主謀,主謀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四人。但他是始作俑者,“烏臺詩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發現”爲基礎的,“其後李定舒亶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

沈括爲何要陷害蘇軾呢?按照餘秋雨的說法,“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中產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於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邊。”

嫉妒一般只在差距不大的人中發生。按照沈括在當時的文名,與蘇軾22歲中進士,令文壇領袖歐陽修稱“當避其一頭地”,根本沒有可比基礎,“嫉妒說”根據不足。“政見不同說”也不盡是,政治觀點不同,人們還是可以君子式地互相爭論,未必就要置人於死地。

筆者理解,沈括的政治選擇確實決定了他與蘇軾的對立,但是,他陷害蘇軾卻是由於道德操守不夠,進入政治漩渦後,隨波逐流、耳濡目染的結果。很不幸,王安石改革大旗一揮,從者卻多爲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不講“費厄潑賴”精神的投機政客,也是官場大醬缸中無所不爲的高手。他們對不同政見者不擇手段;但是,風向轉的時候,對於自己的戰友也同樣殘酷。

九百多年前王安石領導的改革,想一舉改天換地,挽救宋朝。只可惜,這劑革命的藥太猛,還把沈括這樣的人裹挾進去,製造了文字獄(烏臺詩案)的惡劣案例。而後,這樣的惡的智慧和傳統到了明清兩朝被髮揚光大。做過和尚的朱元璋對諸如僧、光、亮、禿之類的詞語很是忌諱,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一句,因“生”與“僧”同,被斬。到了滿清,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詩人丟了性命。

中國皇權專制在北宋畢竟還算寬鬆,如果在明清,蘇軾早就沒命了。結果,蘇軾在監獄中被關押130天,被下放到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在那裏,歷經囹圄、死裏逃生的蘇軾取號爲東坡居士,蟬蛹脫繭,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不朽作品赤壁三詠,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沈括很幸運,他也算這些偉大作品的間接的“助產士”。

沈括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他認爲“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並指出,“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說,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他還認爲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正常變化和異常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規則。正是這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促使他取得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觀點,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還表現在沈括十分重視勞動羣衆的實踐經驗和發明創造上,他不斷地從勞動人民那時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曾說:“至於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黃蒼赤,豈能盡出於聖人!百工、羣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預焉”。爲了探求醫藥知識,他“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是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在《夢溪筆談》中,他以敬佩的態度記載了宋朝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卓越貢獻。例如布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民間匠師喻皓的建築成就和編著的《木經》,河工高超創造的合龍堵口的先進方法,平民天文數學家衛樸修歷的事蹟,以及河北工作鍊鋼、福建農民種茶等許多無名英雄在生產鬥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等等。正是由於沈括的詳細記述,才使得不少作出貢獻的勞動人民的業績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決定了沈括對於自然現象和科技成就的記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他觀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細緻、具體、準確,沒有封建時代一般文人虛詞浮誇的壞習慣。因此,通過他的記述,我們能夠明確地判斷他那個時期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沈括有關雷電、海市蜃樓、龍捲風、地震以及隕鐵等自然現象的記載,非常細緻貼切而生動形象,使人們彷彿親臨現場。

沈括能夠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客觀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在論述有關數學、氣象、醫藥等許多問題的時候,多次強調要因地因時制宜。例如古代規定二月和八月是採藥的季節,是沈括指出,草藥生長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栽培情況的影響,同時採藥又有取根、取葉、取芽、取花、取實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選下采藥時間,不可死板地“拘以定月”。沈括的這一見解是十分合理的。

沈括對一些自然現象並不停留在表面的觀察上,他還努力探求它的科學道理,提出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解釋。象對雁蕩山諸峯和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二十八宿的位置、化石的形成等許多問題的說明,是符合近代科學原理的。爲了弄清陽燧(凹面鏡)成像的道理,他觀察空中飛鳥的影子情況,並親自移動自己的手,來比較成像的區別,終於作出了比較正確的解釋。這些都是他在科學事業上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標籤: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