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和氏璧的故事講了什麼

IT科技1.45W

和氏璧是什麼

和氏璧的故事講了什麼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等等。可以說是天下奇寶,當是被當作是雕刻重要印章的寶貴材料。

和氏璧的的經歷

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也因此,此後人們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都稱作“瑋”。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啥模樣,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着朝代的更迭,這個御璽又相傳在唐朝後失傳了。

和氏璧的故事

與和氏璧有關的最著名的典故是完璧歸趙。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怕給了秦國玉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遂用計取回了和氏璧,並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後來嬴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玉璽,在上面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之狀,相傳是由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爲璽的,此璽後來代代相傳,因此也稱爲“傳國璽”。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讀了《和氏璧》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對於真理應該敢於堅持,總會得到承認。

領導者應該善於發現人才,不應該不經過分析就胡亂做決定

和氏璧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緣,樑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內)裏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了,接着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爲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爲和氏璧

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一向是隻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纔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纔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着,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作勢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着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着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着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着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爲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衆視之以爲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編輯本段漢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爲“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爲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編輯本段三國至隋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祕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權,*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爲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樑,陳的更迭。大隋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公元618年,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望及時採納!

和氏璧的故事,名字叫什麼。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一向是隻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纔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纔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着,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作勢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着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着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着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着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爲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同時是記載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與將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衆視之以爲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爲“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爲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漢時,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當時王政君大怒將玉璽砸在地上,致使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三國至隋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

藺相如(6張)

,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祕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權,*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爲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樑,陳的更迭。大隋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公元618年,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及五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

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着到了後唐。

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裏*,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祕失蹤,關於它的下落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讀了《和氏璧》這個故事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對於真理應該敢於堅持,總會得到承認。

領導者應該善於發現人才,不應該不經過分析就胡亂做決定

和氏璧是很出名的寶物,在歷史上關於和氏璧有哪些故事?

和氏璧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玉在人們的生活中是非常珍貴的,真正的玉特別的養人。玉石對於古代人來說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崇高的價值,一般平民是買不起玉石,更不用說是更高貴的和氏璧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和氏璧就是一個國家的寶貝,可以說是鎮國之寶,所以人們都非常的珍貴這種玉石。

和氏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玉石,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琢玉的工匠在荊山得到了一塊璞玉,他本來是好心去貢獻給楚厲王的,誰想到他並沒有看出來這是一個寶貝,而是把它當成了一塊破石頭。幾經周折,最後把這塊璞玉剖開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塊寶貝,最後把它取名爲和氏璧。

由於和氏璧是一塊珍寶,所以歷史上跟和氏璧有關的故事有很多,我記得比較深刻的一個故事就是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主要說的就是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完整整的從秦國帶回到了趙國,這也是一個四字成語的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矛盾,想要通過一些物質來進行交換。秦國的勢力比較強大,趙國如果玉秦國打起來的話,獲勝的把握並不大,所以就讓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換取城池。趙國是帶着誠意去談判的,但是秦始皇非常狡詐,他並不是真心的,只是想騙取和氏璧。藺相如發現他的小算盤之後,發揮自己的才智,最後將和氏璧完整的送回了趙國。 

標籤: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