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大義滅親的故事講了什麼

IT科技1.85W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縣城)爲衛國都。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衛莊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籲。州籲最受莊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爲朝歌大害。 當時,老臣石碏,爲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他幾次勸莊公管教約束州籲

大義滅親的故事講了什麼

大義滅親的意思

大義滅親的由來 腹朜大義滅親 墨家有一個領袖叫腹朜,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國的惠王(對他)說:“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沒有別的兒子。寡人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你的兒子了。先生你這件事就聽我的吧。”腹朜(月改黃)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說

大義滅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其受到應得的懲罰。

解釋: 指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爲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

大義滅親的出處

大義滅親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受到利應得的懲罰。 【成語】:大義滅親 【讀音】: [dà yì miè qīn] 【釋義】: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 【

大義滅親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其中記述了衛國大夫石碏爲殺死弒衛桓公自立的州籲,不得已殺死追隨州籲的親生兒子石厚,石碏這一舉動被稱爲大義滅親,要做到這一點,要有很高的思想覺悟,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和很強的理性力量。這是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的。

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曾經勸諫衛莊公,希望教育好莊公之子州籲。莊公死,衛桓公即位,州籲與石碏之子石厚密謀殺害桓公篡位,爲確保王位坐穩,派石厚去請教石碏。石碏恨兒子大逆不道,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籲與石厚

關於大義滅親的刑法規定

【大義滅親】 衛莊公(公元前758~公元前735年)時,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完、次子晉和小兒子州籲。由於州籲是愛妾生的,所以衛莊公非常寵愛他。 當時的衛國上卿石碏有個獨子叫做石厚,由於石厚和州籲走得很近,不學無術。石碏禁止石厚與州籲

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取消了所謂的“大義滅親”,規定除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親屬有拒絕作證的權利。但近親屬僅限父母、子女和配偶。在這個規定通過之前就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弟弟爲了籌集哥哥上大學的費用而偷竊了室友4萬元。在警方的動員下,哥哥將弟弟騙出,埋伏的警察將弟弟抓獲。這本來是一個正確的行爲,但哥哥的大義滅親之舉卻到了社會的強烈譴責。在古代,“大義滅親的立法理念”,與包庇罪相互制約,中國“親親相隱”與禍滅九族是相輔相成的。

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爲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嬀。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嬀,生桓公,莊姜以爲己子。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大義滅親的故事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縣城)爲衛國都。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衛莊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籲。州籲最受莊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爲朝歌大害。

當時,老臣石碏,爲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他幾次勸莊公管教約束州籲,但莊公不聽,州籲作惡日甚。

石碏子石厚,常與州呈並車出獵,爲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鎖入房內。石厚越窗逃出,住州籲府內。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籲胡作非爲,禍害百姓。

莊公死後,姬完繼位,稱衛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爲,告老還鄉,不參朝政。此時,州籲更加橫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籲聽計石厚,害桓公奪位。州籲、石厚爲*國人,立威鄰國,就賄賂魯、陳、蔡、宋待國,大徵青壯年去打鄭國,弄得勞民傷財。當時,朝歌有民謠雲:“一雄斃,一雄尖,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州籲見百姓不擁戴自己,甚憂。石厚又讓州籲去請其父石出來共掌國政。州籲派大臣帶白壁一雙、白粟五百鍾去請。石碏拒收禮品,推說病重回絕,石厚親自回家請。

石碏早想除掉禍根,爲國爲民除害。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現在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

見此,石碏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派人事先送到陳國。血書寫道:“我們衛國民不聊生,固是州籲所爲,但我逆子石厚助紂爲虐,罪惡深重。二逆不誅,百姓難活。我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現二賊已驅車前往貴國,實老夫之謀。望貴國將二賊處死,此乃衛國之大幸!”

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有深交,見血書,奏陳桓公,桓公命將州籲、石厚抓住,正要斬首,羣臣奏:“石厚爲石碏親子,應慎重行事,請衛國自己來問罪”。

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籲之兄)就位(即衛宣公),又請大臣議事。衆臣皆曰:“州籲首惡應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籲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從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

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國,見父後再死。”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

石碏爲國大義滅親之事,史學家左丘明記之,衛民傳頌至今。 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讚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爲是 “ 大義滅親 ” 。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爲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着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爲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爲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爲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

合肥地區,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還講究,說句把怠慢姐姐的話,還可以原諒;要是說了怠慢嫂子的話,那可是捅了馬蜂窩,不能善罷甘休的。人們常說:“長嫂如母”。老到白鬍子的翁,小到穿開襠褲的娃,都曉得這是因爲清官包公的緣故。

那還是宋朝,廬州府出了個清官包拯。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鎮。嗬,在赤桑鎮,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大娘,哭奔衙門,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包拯準了狀,發籤拿人,一連數日,緝拿不到兇犯。包拯爲這事,吃不香,睡不穩,顯得更黑更瘦了。

這天,包拯坐衙,仍舊拿不到兇犯。散衙後,他滿臉愁悶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卻手拿一隻撥浪鼓迎上來,一本正經地說;

“相公,這玩藝是清東西時翻出來的,年深日久也壞了,要這玩藝幹啥?放着還佔地場,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從夫人手裏接過撥浪鼓,鄭重地說:

“這,這哪行!”

說罷,端詳着撥浪鼓,那麼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見稀奇的珍寶。包拯爲啥這麼喜愛這件玩具呢?這裏有包拯孩提時的故事。

原來,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兒女)兒子,母親生他時已上了年紀,年老體衰,加上產後受了風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滿月時就死了。嫂嫂憐愛這個未滿月就失去母親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裏,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兒子包勉——包拯的侄兒——的搖籃裏撫養。嫂嫂心地善良,爲人樸實,餵奶先盡小叔子吃,剩多剩少纔是自己兒子的。一人奶,兩人吃,自然不夠。“奶不夠,粥來湊”。包勉可是吃米粥長大的。

包拯兩歲時,哥哥從集上買了一隻撥浪鼓回來,拿給包勉玩。小孩家愛新奇玩藝兒。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給,包拯就哭着要。嫂子看到這情況,一面責備丈夫不該只實一隻,分配不均,一面從包勉手裏奪下撥浪鼓給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兒子卻哭個不住。一看,才知道剛纔因爲用力過猛,撥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爺爺心疼大孫子,又要從老罕兒子手裏拿過撥浪鼓,讓嫂嫂攔住了。

“爹,沒孃的阿叔可憐。包勉哭兩聲有啥呢?老輩常說:‘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個三長兩短的,我還年輕力壯嘛!”

嫂嫂一席話,感動得公公說不出話來,也就沒有從包拯手裏再拿回撥浪鼓。嫂嫂轉身就從書案的香爐裏,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傷口上,止住血。從那兒,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條顯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歲,他父親臨死前,把撥浪鼓交給他,把這件事講述了三遍,讓包拯記住。他才放心地閉上眼睛。之後,包拯就一直把撥浪鼓帶在身邊。

李夫人看着包拯拿着撥浪鼓這樣動感情,又進一步地說:

“相公,這玩藝兒又破又舊,不金不銀的,實是沒有留頭。”

“呸!”包拯動氣了,說:“娘子,你馬不知臉長,怎麼就忘了?從你過門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給你講了嫂子那顆無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語言。這隻撥浪鼓是嫂嫂親手給我的,它比金比銀還貴重咧!”

李夫人並不是忘了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憶起這事的。原來,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準了狀。老叔這個人一向鐵面無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嬸身邊,求老嬸給他講情。李夫人自然就答應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稟性剛直,怕一時不容情,就想點子來打動包拯的心。

這時,她覺得有門了,就說:

“好吧!撥浪鼓我來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說:

“夫人,有話,你就脆崩點說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這點骨血,念嫂子撫養之恩,赦了包勉吧!讓他改邪歸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驚,明白事故點兒出在家裏。李氏拿出撥浪鼓原是爲了給包勉講情的,包勉緝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這怎麼能行呢?豈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壞了國法呢?本來,包拯想發怒的,但一想這樣會讓事情更麻煩。於是來了個“老鴨浮水——表面不動”,說:

“這……這……這事,往後再說吧!”

李夫人以爲包拯動情了,爲包勉擔憂的心也鬆了點。

當天下午,包拯帶着李夫人登衙升堂。讓王朝、馬漢把白髮大娘請上堂。包拯說:

“老人家,你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冤屈,說出來,我與你做主。”

白髮大娘忍着悲痛,說:

“我叫肖劉氏,赤桑鎮人。包勉爲*我兒媳婦,殺害了我一家三口,請大人爲我做主伸冤。”

“肖劉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壞人冒充包勉的嗎?”

“大人呵,賊子行兇時,我在場。我親耳聽他說,‘我是包大人的侄兒,狀子是告不透的。’他殺我兒子時,我親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條又粗又大的疤痕。連我那哭着要孃的兩歲小孫孫,他也不放過,伸出疤痕的左手奪了小嫩手中的撥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孫孫,摔死在地上。兒媳婦被搶走,抵死不從,也被殺死。慘呀,大人啊!”

李夫人聽了,也氣得臉兒發青;包拯聽了,心似刀絞。可他故意說:

“肖劉氏,包勉是我的侄兒,你就原諒點,我給你三百兩俸銀,給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聲霹靂,肖劉氏一怔,眼裏淚水沒有了,圓睜着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錢,你也甭爲我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說:‘屈死不告狀’,原來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護親爲親’,枉有清官的好名聲!”

包拯並不動氣,轉臉對李夫人說;

“娘子,你看這事如何處理?”

李夫人咬着牙,說:

“相公,你照國法發落吧!包勉藏在我後花園。”

“砰”的一聲。包拯一拍驚堂木,叫道;

“帶凶犯!”

“喳!”

聲音一落,包勉就給帶上了大堂。咋會恁快呢?原來,包拯把李夫人帶上街,就命令張龍、趙虎搜查自己的家,沒有李夫人的阻攔,包勉自然被捉拿歸案。包拯計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兇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兇犯。

包勉一帶上堂,肖劉氏就叫道:

“正是這賊子,大人你與我做主,替小人兒媳報仇。”

包勉曉得事情不好,哭着向李夫人說:

“老嬸,你答應替侄兒討情的;老嬸,你快向老叔說說吧!”

李夫人掩着臉,哭着說: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嬸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嬸,老嬸給你備了紙錢。”

包勉賊人也有賊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搖着,想打動包拯。包拯一看,鬍子直抖,便毅然畫下“斬”字,說:

“包勉,你媽留給你的是隻‘無私’手,你怎麼用這手做歹事呢!國法無情,只有斬了你,才能對得起一世無私的嫂嫂。”

說罷,扔了筆,吩咐行刑。

“喳!”

張龍、趙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對肖劉氏說:

“肖劉氏,斬了包勉,替你那慘死的兒子媳婦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復生,本官念你孤苦無依,生活無着,仍將三百兩俸銀給你去安排晚年吧!”

“謝包大人。”

一會,斬了包勉,張龍、趙虎呈上一顆血頭,包拯一見,一改他往日那種剛硬的性子,放聲呼陶大哭,淚水如斷線的珠子。還在飲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傷,說: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還哭什麼呢?”

老包說: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應得。我哭,是對不起嫂子呵!嫂子不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給了我一顆無私的心。我光知道報嫂子恩情,對侄兒一味寵愛,沒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對不起嫂嫂呵!”

說着,又哭;越哭,越傷心。李夫人只得勸說:

“相公,你要以身體爲重。嫂嫂深明大義,她也不會怪罪你的。我們還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個人夠悽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說:

“啊,這你就把心放到肚裏吧。我早考慮好了。嫂嫂,我來供養。‘長—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後,你也得記住。”

“是!”

大義滅親成語故事

大義滅親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爲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着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爲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爲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大義滅親

dà yì miè qīn

【解釋】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結構】聯合式。

【用法】有時“大義”虛化;只強調“滅親”。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義;不能寫作“意”。

【近義詞】大公無私、不徇私情、六親不認

【反義詞】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例句】這位局長在處理兒子犯罪的案件時~;受到了人們的讚揚。

【英譯】punish one’s own relations in the cause of justice

成語大義滅親讀後感400字

大義滅親

dà yì miè qīn

【解釋】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爲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結構】聯合式。

【用法】有時“大義”虛化;只強調“滅親”。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義;不能寫作“意”。

【近義詞】大公無私、不徇私情、六親不認

【反義詞】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例句】這位局長在處理兒子犯罪的案件時~;受到了人們的讚揚。

對於包拯大義滅親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

佩服包拯的大義滅親爲民做主。

但是,這個是虛構的故事,並不能當史實看待。

包青天“日審陽間,夜審陰間”,鐵面無私,剛正不阿。鍘美案、斬包勉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

然而故事只是故事,傳說也只是傳說。

真實的歷史是:陳世美是清初進士,與包大人毫無瓜葛。

所謂鍘美案,更像是一場關公戰秦瓊的戲碼。

至於斬包勉就更是無稽之談。

按照宋朝法律規定,法官與被告人是親屬,或者有很近的姻親關係的,都必須迴避。

包拯與包勉爲叔侄關係,正在五服之內,如果包拯大義滅親,必然觸犯宋朝刑律。

這也就陷入了一個悖論:包大人既知法犯法,又怎能“官清如水”

訴訟迴避,在古代稱爲“換推制”,

首見於《唐六典》:“凡鞠獄管與被鞠獄人有親屬仇嫌者,皆聽更之”。

其中的親,指負責辦案的官員與被告有五服內之親,大功以上姻親,或者是被告授業師長。

而發展到宋代,訴訟迴避的範圍更廣,規定更爲細緻。

法官與被告爲科考的同年、同門、同科目關係的;

審判官本身就是被告人,或被告人上司的;

涉及上下級關係隸屬的;

甚至同一案件的前後審兩人法官有“親屬仇嫌”關係的,都必須迴避。

南宋時期,法律對於有應迴避情形而不迴避的,還要科以杖一百的處罰。

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迴避制度的國家之一。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倫理人情的社會。

經世致用的中國古代哲學家們,

不曾像他們的外國同行一樣,苦苦的追尋着神光,

中國的哲學溫情脈脈,中國的法律充滿着人性的智慧。

官吏迴避制度,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中國傳統*智慧的遺澤。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

1、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衆*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裏,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顏回爲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裏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擡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纔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乾淨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纔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爲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十分感慨。孔子當即把*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2、歐陽詢讀碑的故事

唐代着名書法家歐陽詢在一次騎馬外出郊遊時,偶然發現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手跡的碑刻,便立刻下馬來看了一會兒。看完了覺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沒什麼驚人之處。他牽着馬剛離開石碑不遠,又不放心地回來看了一遍,這一次他覺得字還寫得不錯,有自己的風格,算得上是一位書法家。

等到他騎着馬走了好一段路的時候,覺得石碑上的字似乎還沒看夠,於是他策馬揚鞭又趕回來,仔細地欣賞起石碑上的字體來。這一次他越看越癡迷,深深地被索靖的書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依然還不肯離去。

3、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明朝的時候,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儲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經過一個冬天和一個夏天都不會腐爛,柑橘皮又紅又滋潤,飽含着水分,像寶石一樣,非常美麗。柑橘的價格雖然很高,買的人卻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劉基買了他一個柑橘,剝開皮卻臭氣沖天,再看裏面的果瓤,早就幹得像破棉絮了。劉基氣憤地責問道:“你爲什麼弄虛作假欺騙顧客?”

賣柑橘的人笑了笑,說:“我做這個生意已經很多年了,而且就靠這個過日子。我願意賣,人家願意買,誰都沒意見,只有你這位先生不滿意。你可知道,當今世上欺騙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間佩着兵符好像是保衛國家的武將,難道真有孫子、吳起的打仗本領嗎?

那些頭戴烏紗帽、神氣十足的人,難道真是治國的人才嗎?其實他們也沒多大本領。人民的疾苦,他們根本就不管;官吏們胡作非爲,他們也不制止。他們只顧自己吃飽了肚子,耗費國家的糧食和錢財,卻不知道羞恥。這些人和我賣的柑橘一樣,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肚子裏能耐沒有。”

劉基聽了這番話,啞口無言。回到家裏後,他就寫了《賣柑者言》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句。

4、九牛一毛的故事

史學家司馬遷因替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下入大獄,遭受殘酷的宮刑折磨。他在給任安的回信中,寫下自己屢受*的經過與完成《史記》的決心,其中講道:“若我這樣死去,在那些人眼裏也不過像九牛損失一根汗毛,這和死個螻蟻又有什麼兩樣?”

意即他的生命在當朝之人眼裏根本無足輕重。

5、誠感魚朝恩

郭子儀抵禦吐蕃時,魚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墳墓,大臣都擔心他舉兵造反。郭子儀入朝後,代宗將此事告訴他,他流淚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後來,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派人對他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標籤:大義滅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