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唐詩鑑賞,錢塘湖春行

IT科技2.18W

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首聯) 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

唐詩鑑賞: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讚歌。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爲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涼州詞 (王之渙) 【譯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 一片孤城萬仞山。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 羌笛何須怨楊柳,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 春風不度玉門關。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註釋】 ①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因爲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首聯) 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

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詩人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

《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 是一首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言律詩。這首詩寫早春的西湖極有特色,讀後會同詩人一樣,愛上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的七月被任命爲杭州刺史的時候創作了這首詩。 一。原文如下: 錢塘湖春

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淺近,氣質清新,成爲吟詠西湖的名篇。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讚歌。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請賞析古詩【錢塘湖春行】,不少於100字,謝謝

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首聯) 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頷聯) 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

4、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頸聯) 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5、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尾聯) 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6、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詩中的細節描寫。)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漲);“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

1/2

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7、說說下列加點詞語的作用。 “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8、說說下列加點詞語的作用。“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求古詩《錢塘湖春行》的賞析?

《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

是一首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言律詩。這首詩寫早春的西湖極有特色,讀後會同詩人一樣,愛上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的七月被任命爲杭州刺史的時候創作了這首詩。

一。原文如下: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1)北賈亭(2)西,水面初平雲腳低(3)。

幾處早鶯(4)爭暖樹(5),誰家新燕(6)啄(7)春泥。0

亂花(8)漸欲迷人眼,淺草(9)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10)行不足(11),綠楊陰(12)裏白沙堤(13)。

二。詞語註釋:

1.孤山寺:南北朝時期陳文帝(560~566)初年建。孤山:在西湖的裏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連,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築。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湖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被毀。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漲。初:在古漢語裏用作副詞,常用來表示時間,是指剛剛。雲腳低: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遠遠看去,浮雲很低。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

5.爭暖樹:爭着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

6.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7.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8.亂花:各種野花。漸:副詞,漸漸地。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9.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10.湖東:以孤山爲參照物。

11.行不足:即行不夠,百遊不厭。足,滿足。

12.陰:同“蔭”,指樹陰。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全長1公里,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

三。全文翻譯:

從孤山寺北到賈公亭西面,湖面春水恰同湖堤平齊,雲腳很低,同湖波連成一片。

幾隻早出的黃鶯爭着飛向向陽的暖樹,也不知誰家剛從南方回來的燕子在啄着春泥築巢。

那麼繽紛多彩的春花簡直要迷住了人們的雙眼,而淺淺的春草也剛剛能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湖東這百看不厭的美景了,尤其是這綠楊濃陰下的白堤。

詩詞鑑賞:

全詩以“行”字爲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爲着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悅之情。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非常生動。

從結構上看,從孤山寺到白沙堤,長長的距離,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自然。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從孤山北的賈公亭的西面眺望全湖,春水盪漾,雲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裏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於西湖春天多雨,使得湖面看上去比冬天上升了不少,似快與岸齊平了。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上下銜接,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湖景,而正當詩人靜賞西湖那寧靜的神韻時,清脆的鳥叫,打破了他的沉思。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從靜到動,從全景的寫意到細節的工筆。先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鶯聲婉轉,流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勤勞,又啓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都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再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爲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比較散,沒有規律,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準確而生動地“早”春的氣息狀寫的清新宜人。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再次總寫,寫感受而不寫實景,象讀後感,象觀後感。點出作者陶醉於其間,意猶未盡,那些未寫的部分,仍給人留下了非常多的回味與想象的餘地。

四。 煉字欣賞:

黃鶯起得早,一個“爭”字,寫出了黃鶯你追我趕,忙着搶佔先機,好佔住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燕子嘴小,壘成一個窩要啄幾是上千次,一個“啄”字,寫出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催人進取。如此的動態,使全詩洋溢着春的活力與生機。

早春人多花少,一個“欲”字體現了,經過漫長等待的冬日後,遊春的人們跟發現新*一樣,對剛剛初綻的三兩春花的無比喜悅與激動的心情。草長得也不齊,高的也只能剛剛遮沒馬蹄,一個“才”字,將作者驚人的觀察力展現無遺,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關心與喜愛的程度。由此可見,再美的東風景,也沒有發現風景絕美處的眼睛與心靈更重要。

五。結構特點: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始,至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鶯歌燕舞,鳥語花香,最後,意猶未盡,楊柳陰下,仍一步三回,陶醉其間。

全詩結構嚴密,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近人。詩人從總體上着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並善於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尤其善於把握景物特徵,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增強感染力,完成與讀者心與心的交流。

六。藝術特點:

景中寄情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它既寫出濃郁的春意,又寫出了自然之美給人的強烈感受。把感情寄託在景色中,詩中字裏行間流露着喜悅輕鬆的情緒和對西湖春色細膩新鮮的感受。

古詩《錢塘湖春行》解析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讚歌。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啓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爲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爲帶有詩人主觀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緻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裏,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遊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餘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古詩的賞析謝謝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爲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爲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多爲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大。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爲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天淨沙秋思;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爲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西江月

本篇是作者閒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着內在的聯繫和因果關係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髮。因爲夜裏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着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裏,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

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雲四起,透過雲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麼緊接着便會灑向山後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於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爲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爲是在夜裏,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讚歌。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啓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爲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爲帶有詩人主觀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緻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裏,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遊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餘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後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爲“風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爲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合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後湖與外湖之間,峯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爲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後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盪漾,雲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裏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於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纔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於是他把視線從水雲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現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於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爲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着搶佔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着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着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着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忙着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着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後,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也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緻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徵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鬥豔,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裏纔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繮,自由自在地遊山逛景,該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鬆閒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爲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緻閒情。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爲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裏。”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因爲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緻,因爲他不但善於觀察,而且更善於發現和體驗。我們現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嚮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這就是因爲我們不能帶着一種發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着一種先入爲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遊山玩水的原因呀。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頭來,我們仍然只能吟誦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纔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她那驚人的美豔?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爲有着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西湖的遊客中,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並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爲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爲,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爲少,纔是“早鶯”,纔是“新燕”,纔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爲數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爲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爲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爲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牌:“請勿踐踏草地”,於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裏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於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爲他有一雙發現美、發現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後人多誤以白堤爲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着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着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讚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對於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欣喜地發現,併爲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作的*,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後人以豐富的美學享受。像白居易那樣,並不會因爲只有幾隻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前人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又說“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爲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田雯《古歡堂集》)這首詩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入詩中,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從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體現出作者遊湖時的喜悅心情,是當得起以上評語的。

次北固山下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爲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

這首題爲《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時題爲《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據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爲“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捲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着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爲楷式。”(《河嶽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裏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着眼,把“日”與“春”作爲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羣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託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相當優美的

觀滄海

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爲“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爲《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着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着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着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爲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羣星好像包孕*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爲一個詩人、*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爲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內課外)內容 加賞析!!!!!!!!!!!!!!

涼州詞

(王之渙)

【譯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

一片孤城萬仞山。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

羌笛何須怨楊柳,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

春風不度玉門關。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註釋】

①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爲一仞。萬仞,形容山極高。②羌笛:古代羌族人自制的一種管樂器。楊柳、:唐代有折楊柳送別的習俗,這裏的楊柳是指 《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④度:越過。⑤玉門關:邊關名,漢代建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北。

【相關鏈接】

王之渙(688-742),唐代著名詩人,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渙的詩意境壯闊、熱情奔放,以邊塞詩享有盛名,與高適、王昌齡有“旗亭畫壁”的傳說。他的許多詩都被當時的樂工譜曲歌唱。他的詩大都失傳,現今尚存六首。

【賞析】

《涼州詞》是唐代新的樂府歌曲,不是詩的題目。唐代不少詩人都爲歌曲配詞,因此,他們的詩集裏都有以《涼州詞》爲題的詩歌,如王翰的《涼州詞》等。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重在寫古代邊防要塞的地理形勢,爲後兩句作鋪墊。詩的後兩句寫邊防戰士因長期駐守,思念家鄉親人,常用羌 笛吹奏《折楊柳》這支曲子,以抒發苦悶之情。這兩句的意思是:遠遠傳來了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你何必要吹奏這支曲子呢?這使得久守大漠中的將士,不由 得想起了家鄉。塞外孤城的環境描寫使得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顯得格外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