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鮮肉糉子的做法

IT科技1.77W

主料 糯米 1000g 豬後腿肉 250g 輔料 鹽 2大勺 鮮棕葉 1包 細繩 適量 生抽 2大勺 老抽 2大勺 步驟 1.糯米在做糉子的前天晚上就泡上,第二天就可以隨時包糉子了。其實我也曾把糯米泡過3個小時就包,包出來的糉子的質地和味道都是一樣的。只是我不

鮮肉糉子的做法

今天我們將學習如何製作美味的鮮肉糉子,提前準備好相關食材便開始。

自制蠔油鮮肉糉子的做法 : 自制蠔油鮮肉糉子 : 糯米浸泡過夜後洗淨瀝乾水分,加鹽、蠔油、白糖、胡椒粉、生抽混合均勻。 姜洗淨去皮切片。梅肉洗淨瀝水,加入薑片、料酒、生抽、蠔油攪拌均勻醃製過夜,這樣更入味。 糉葉用溫水浸泡後洗淨待用。

首先清洗糉葉,並將糉葉放進鍋中煮,隨即將煮好的糉葉撈出後放在碗中浸泡,備用。

主料:栗子 20顆,梅花肉 350克,幹香菇 10顆,糯米 800克。 醃肉的調料:老抽或醬油 2大匙,糖 2大匙,蠔油 1大匙,泡幹香菇的水 1大匙,高度白酒 4大匙,鹽 少許,白胡椒粉 1小匙(可無)。 浸泡糯米的調料:老抽或醬油 3大匙,鹽 少許,清水

接着將糯米浸泡2小時,撈出放置碗中,加入醬油、耗油攪拌。

鮮肉糉子的做法 1.五花肉洗淨,放入料酒、生抽、老抽、黃醬、白糖、味精用手抓勻。放到冰箱冷藏一晚上。 2.糯米洗淨,浸泡一晚上。加鹽、生抽、老抽拌勻,醃製1小時。 3.糉葉洗淨,上鍋煮20分鐘泡軟備用。 4.取一片完整的糉葉,摺疊好放入兩勺米

再將肉切塊,放置碗中,加入耗油、醬油攪拌。

主料 糯米 1000g 豬後腿肉 250g 輔料 鹽 2大勺 鮮棕葉 1包 細繩 適量 生抽 2大勺 老抽 2大勺 步驟 1.糯米在做糉子的前天晚上就泡上,第二天就可以隨時包糉子了。其實我也曾把糯米泡過3個小時就包,包出來的糉子的質地和味道都是一樣的。只是我不

然後取泡好洗淨的糉葉擺齊,捲成圓錐形的筒,加入糯米、肉塊,包成三角形,用糉葉紮緊,剪掉多餘糉葉。

工具/原料:糉葉、糯米、大米、捆繩、豬臀肉、鹹蛋黃、醬油、耗油、香油、鹽、蔥、姜、鹽 1.將糯米放一點大米,用水淘好後,放醬油,耗油,香油、鹽浸泡,裏面加一些水,能把米剛沒過就好,放置一夜 2.肉切成一釐米見方,加入蔥、姜、醬油、耗油

最後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加水沒過糉子,開火,大火滾煮2小時,小火燜煮2小時,裝盤,完成。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爲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糉。” 糉子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鮮肉糉子的做法及調味方法,鮮肉糉子怎麼調味好吃

主料

糯米

1000g

豬後腿肉

250g

輔料

2大勺

鮮棕葉

1包

細繩

適量

生抽

2大勺

老抽

2大勺

步驟

1.糯米在做糉子的前天晚上就泡上,第二天就可以隨時包糉子了。其實我也曾把糯米泡過3個小時就包,包出來的糉子的質地和味道都是一樣的。只是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匆忙,所以總是把準備工作提前一點做好。

2.把泡好的糯米用適量的鹽、生抽、老抽拌勻。

3.糉葉清洗乾淨

4.把鮮肉切成1釐米見方的塊,用生抽、老抽、鹽拌勻醃製至少20分鐘備用。

5.取一張糉葉,折成漏斗狀

6.漏斗裏放一點糯米,放一塊瘦肉

7.再放一些糯米蓋住瘦肉,放一塊肥肉

8.放糯米將肉全部蓋住,但是糉葉留出1釐米高的邊以便“包紮”

9.把邊緣多出來的糉葉用自己的手法收起

10.然後用自己的方法把糉子五花大綁,只要能綁結實就好。

11.用砂鍋高火煮兩個小時,肥肉都煮得透明,特別香

小貼士

包鮮肉糉子的時候,最好不要把肥肉省掉。只有瘦肉的鮮肉糉不如加了肥肉的香。這是我吃糉子的經驗哈,當然口味因人而異,大家自主抉擇

最正宗嘉興鮮肉糉子的做法,嘉興鮮肉糉子如何做

工具/原料:糉葉、糯米、大米、捆繩、豬臀肉、鹹蛋黃、醬油、耗油、香油、鹽、蔥、姜、鹽

1.將糯米放一點大米,用水淘好後,放醬油,耗油,香油、鹽浸泡,裏面加一些水,能把米剛沒過就好,放置一夜

2.肉切成一釐米見方,加入蔥、姜、醬油、耗油、香油,放入冰箱入味,擱置一晚,可以更長,肉會變成褐色。

3.泡糉子葉,把糉子葉放在盆中,水沒過糉子葉,泡一會,稍軟後,將糉子葉平放在盆內,上面可以放一點重物壓住糉葉,使它完全浸沒水中。

4.糉子葉用乾淨抹布兩面擦一下,剪去枯萎的尖端,準備開始包。別忘記放半個蛋黃

上海的鮮肉糉子怎麼做的和煮法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爲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糉。”

糉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爲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糉”。

明清以後,糉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糉子了。

【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糉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糉,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

糉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爲傳頌。糉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糉子趣聞】

歷史最悠久的糉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糉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

最大的糉子――大肉糉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爲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糉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爲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爲茶食,甚妙。

【糉子流派】

北方的糉子,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糉子名聲最盛,做法也複雜,尤其是餡,變化多端。和北方糉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糉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

國內的糉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爲有名。嘉興糉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載嘉興糉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糉”:“取竹葉裹白糯米糉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糉”:“糯米淘淨,夾棗、慄、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薄荷香糉”:“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糉,再煮。”

“豆沙糉”:“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糉煮。”

“蓮子糉”:“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糉。”

“松仁糉”:“去皮包小糉”

“火腿糉”:“入火腿塊包糉,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糉亦可。”

嘉興糉子中,又以五芳齋最爲著名。嘉興五芳齋的鮮肉糉四季供應,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湖州諸老大糉子以洗沙甜糉見長,以豆沙、豬板油丁爲餡並不稀罕,難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紅小豆煮爛去殼,再加糖、熟豬油、玫瑰原汁炒至烏黑晶亮有勁,這種豆沙吃口香、潤、細、滑。

【糉子形狀】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糉葉,都有着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糉子,多做成角形,作爲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糉子做法】

(一)古代

漢代,糉子是“蘆葉裹米”;到了西晉,變成了“菰葉裹黏米,雜以粟”。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更爲詳細:

《食經》曰:“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內,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如強湯餅面。手搦之,令長尺餘,廣二寸餘。四破,以棗、慄肉上下着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奠二,箬不開,破去兩頭,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糭,俗作糉。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爲節物相饋送。或言爲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可見,明朝的時候,糯米已經成爲糉子的主要原料。

(二)現代

現在的傳統做法則是,先將糉葉(蘆葦葉或竹葉等)泡溼,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棗仁等爲餡,包成三棱形、方形、枕頭形等蒸、煮而成。具體做法,詳細介紹以下:

1、肉棕

A、5斤香糯米,用(不能過涼或過熱,水溫以手感有些熱但可以接受)溫水浸泡糯米2、3個小時(期間撓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個小簸箕或過濾籃濾幹水分。

B、2斤去皮綠豆,以同樣的溫水同樣的時間浸泡,濾幹水分。

C、2斤半肥瘦豬肉(單是瘦肉煮出的糉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夠香),把肉切成寬2cm、厚1cm、長10-15cm條狀,接下來放入少許精鹽、味精(雞精)、料酒、薑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調料並用筷拌勻待用。

D、把糉子葉放水裏煮,水開10分鐘後即可取出冷水洗淨剪兩端多餘後濾幹。

E、把棉線剪若干條,每條長約20cm。腿上(膝蓋處)放一條毛巾以備弄溼衣物。

F、取兩張(均爲反面)糉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劃一字,放入1、2匙綠豆,接着是放肉條,放同等綠豆於肉條上,再填123克米蓋住綠豆。

G、右手先把外端糉葉往裏摺疊並向後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綁糉子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後才從一端逐一綁向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煮爆)或過鬆(進水),以輕扯不移動即可。

H、綁好後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cm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2、紅棗糉子

弄清肉糉的做法後甜棗糉子並不是很難啦。最大差別:棗子溫水泡好去籽剪成豆大顆粒,然後與濾乾的糯米混勻,至於調料方面,喜歡甜的可放些糖

3、綠豆鴨蛋糉

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鹹鴨蛋黃5個。將蛋黃切碎與糯米、綠豆、花生拌勻即成餡。取泡過的糉殼葉折成鬥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糉子,煮沸1小時後,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4、陳皮牛肉糉

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000克,牛肉、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蔥末、薑末、食鹽適量。用豬油將蔥末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鐘後,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5、百果糉子

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乾水分,然後用白糖醃漬24小時,即成餡。包成五角方底糉,煮50分鐘,離火燜4分鐘即成。

6、鹹香雞肉糉

用料:糯米600克、雞肉800克、薯仔400克、蝦米80克、蒜蓉1湯匙、生抽半湯匙、蔥、鹽、雞精、生粉若干、糉葉適量、糉繩適量。

做法:

(1)將雞肉、薯仔和大蔥頭剁碎,加入鹽、蒜、雞精、生粉等調料拌勻。

(2)洗淨糯米,浸水半小時。燒熱鍋,用蔥薑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糉葉2張,摺疊成漏狀,放入炒香的糯米1湯匙,加入做法1中扮勻的餡料,再加入1湯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將糉繩把糉子紮好,放入高壓煲中煮30分鐘,即可趁熱食。如果是普通煲須煮2小時左右。

7、正宗金牌裹蒸糉

用料:

(1)糯米500克、幹香菇1朵、蓮子4粒、蝦米10克、綠豆仁50克、栗子2粒、幹荷葉1張、幹竹葉6片、幹鹼草2條。

(2)鹹蛋黃1粒、胡椒粉少許、芋頭30克、排骨、肥肉約100克;五香粉、蔥油、味精鹽少許。

做法:

(1)將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發起爲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個半小時以上,然後用胡椒粉、蔥油、味精、鹽來醃味。芋頭切塊炸過,備用。

(2)將肥肉切塊用五香粉醃味約30分鐘。排骨切塊用黑醋、醬油、鹽、味精、麪粉醃過備用。

(3)將荷葉對撕,粗麪朝下,鋪上3片竹葉,放一半的糯米。然後放入香菇、蓮子、蝦米、栗子、鹹蛋黃、肥肉、排骨、芋頭、綠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將另外3片竹葉蓋上。

(4)將荷葉左右兩側對摺抓緊,再前後對摺抓緊包成四角形,用鹼草包緊打結即可。5、用水煮糉子四小時即可上桌。

【注意事項】

吃糉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營養。另外,有慢性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外國糉子】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端午節,端午節食糉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一種特有的節令食品。可是您知道嗎?現在糉子雖不是中國的特產,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有吃糉子的習俗,但都起源於中國。

▲朝鮮的糉子 朝鮮人在端午節這天有吃“車輪餅”的風俗,人們把鮮嫩芽艾葉煮後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朝鮮人成它爲“車輪餅”。

▲日本的糉子 日本人過端午節時也吃糉子,不過日本的端午節是在公曆的5月5日,日本的糉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糉子的形狀與中國的糉子不同,其狀呈種子形,別具一格。

▲越南的糉子 越南的糉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爲,圓形糉子代表天,方形糉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糉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糉子 緬甸人愛吃糉子,但沒有節日文化色彩和紀念活動,只是作爲一種食品而已。緬甸人的糉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餡,香氣撲鼻,軟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國的糉子 泰國人包裹的糉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爲是用綠色糉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糉子 墨西哥的糉子又叫“達瑪爾”,其原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麪,餡料是肉片叫辣椒,用玉米葉或香蕉葉包成,別有一番風味。

▲印度尼西亞的糉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糉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糉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達黎加的糉子 哥斯達黎加的糉子用一種經過特別加工、帶有黏性的玉米粉爲主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蔔、土豆、橄欖、辣椒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香蕉葉包成扁方形。

▲菲律賓的糉子 菲律賓的糉子有點特殊,習慣裹成長條形,味道倒和中國江浙一帶的糉子差不多,而且他們在過聖誕節時,把糉子當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糉子 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種類似糉子的食品,這大概要起源於印第安人的傳統食品,他們用香蕉葉包糉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來味道很香。關於它還有一個傳說: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區,印第安人*外出服勞役,婦女們爲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葉包起來,作爲乾糧讓親人帶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的傳統。

自制蠔油鮮肉糉子怎麼做

自制蠔油鮮肉糉子的做法 :

自制蠔油鮮肉糉子 : 糯米浸泡過夜後洗淨瀝乾水分,加鹽、蠔油、白糖、胡椒粉、生抽混合均勻。

姜洗淨去皮切片。梅肉洗淨瀝水,加入薑片、料酒、生抽、蠔油攪拌均勻醃製過夜,這樣更入味。

糉葉用溫水浸泡後洗淨待用。

兩張糉葉疊放裹成漏斗狀,先填一點糯米,然後放入肉塊,再填入糯米,

包裹好後用棉線綁緊。五花大綁也沒有關係,只要不散開就OK。

然後入蘇泊爾高壓鍋,鍋內注入水,以淹沒糉子就爲好,蓋上蓋子大火煮開後中火1.5小時,關火後再繼續燜2小時,

然後打開就可以吃了。看看,顏色漂亮吧,吃口也是糯糯的。

因爲是第一次學包糉子,所以包的不夠漂亮,但是味道絕對是沒話說的,不比五芳齋糉子差哦。

做法,板栗鮮肉糉子怎麼做,板栗鮮肉糉子做法

主料:栗子 20顆,梅花肉 350克,幹香菇 10顆,糯米 800克。

醃肉的調料:老抽或醬油 2大匙,糖 2大匙,蠔油 1大匙,泡幹香菇的水 1大匙,高度白酒 4大匙,鹽 少許,白胡椒粉 1小匙(可無)。

浸泡糯米的調料:老抽或醬油 3大匙,鹽 少許,清水 適量。

做法(對應上面步驟圖的序號):

1.稱量各種主料,梅花肉切成3 -4cm的見方塊。

2.幹香菇在溫水中浸泡片刻後將水倒掉,洗淨香菇,重新泡在乾淨的溫水中1個小時,汁留用。

3.準備醃肉用的調料:在大容器裏倒入老抽或醬油、糖和蠔油。

4.繼續倒入1大匙泡幹香菇的水。

5.倒入白酒、鹽和白胡椒粉,攪拌均勻。

6.將切好的肉塊泡在調料中。

7.表面蓋保鮮膜,放在冰箱保鮮室裏靜置一夜。

8.泡好的香菇一切爲二。糯米洗淨後加入調料和清水,水沒過表面即可,浸泡6-8個小時。

9.糉子葉如果是乾的,需要在水裏煮3分鐘後浸泡在涼水中;如果是新鮮的,則只需浸泡片刻即可。

10.糯米浸泡好以後,將水倒掉即可。

11.開始包糉子嘍!在案板上抹上一層水,鋪上一片糉子葉,表面也刷一層水。

12.兩手分別提起葉片的兩端向中心靠攏。

13.將兩端尾部疊加,用一隻手抓住疊加的部分,同時另一隻手掐住中間形成的尖端。

14.在這個尖端上用手摺疊一下,將口封緊。

15.一個錐形就出來了。

16.先在錐形的最底部加半小匙的糯米,然後放入一塊香菇塊兒,再裝入半小匙的糯米。

17.加入栗子。

18.然後裝入半小匙的糯米。

19.加入一塊醃好的鮮肉塊兒。

20.最後添入糯米至整個錐體的90%滿即可。

21.用錐子上多餘的葉片蓋住糯米,此時頂端的表面還是一個圓形。

22.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別壓住錐體,形成於一個三角形的截面。

23.找一根白棉線,左手大拇指按住一端,另一隻手開始繞線。

24.線不要系得太緊,否則做好的糉子有腰身,不是完整的三角錐。鬆緊的程度見圖24我的大拇指的位置。

25.繫上活釦,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圖25糉子左上角的尖端就是圖13、14中大拇指掐住的地方。

26.這張圖顯示的是煮糉子時,糉子的擺放方式,即將長錐的底面朝下。

27.糉子包好以後,放在涼水中煮,大火燒開後煮45-50分鐘即可。煮好的糉子直接泡在水裏,放涼後糯米就會成團了。

標籤: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