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工夫紅茶傳承人

工夫紅茶傳承人

工夫紅茶傳承人是指將工夫紅茶獨特製作技藝和文化傳承下來的人士。工夫紅茶是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過程極爲繁瑣,需要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才能製作出口感醇厚、香氣濃郁的優質紅茶。因此,工夫紅茶傳承人必須繼承和發揚傳統制茶技藝,不斷探索創新和改良,以確保工夫紅茶的品質和口感不斷提升,延續這一珍貴的茶文化。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福建第四批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公示!泉州30人上榜!

2017-11-29 12:06

        近日

        福建省文化廳 官網公示了

        福建省第四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 傳 承人 推薦名單。

泉州市共有 30 人!

民間文學 2 人

傳統音樂 2 人

傳統舞蹈 1 人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1 人

傳統美術 8 人

傳統技藝 14 人

民俗 2 人

傳承人

        傳承人主要現身於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領域。對傑出傳承人的調查和認定,傳承人的權益和管理,是21世紀初正在進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神。

有“東亞文化之都之稱”的泉州

能有這麼多傳統工藝保存至今

靠的是許許多多的傳承人

閩南網曾報道過金蒼繡傳承人——林秀清姐妹招徒的故事

(點擊圖片可閱讀)

         泉州繡品古城刺桐繡,金蒼繡,是刺桐繡的一種特長技藝,與唐時“蹙金繡”工藝相同。由於繡線包金箔其狀如蔥,民間稱之金蔥繡,泉州話“蔥”“蒼”同音,故雅化爲金蒼繡。

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187人)

一、民間文學(4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童謠(閩南童謠)林玲1978.0324廈門市

2 李五傳說 李清波 1943.0525 泉州市

3 陳三五娘傳說 黃九成 1941.1022 泉州市

4李寄斬蛇傳說程勇1948.0410三明市

二、傳統音樂(16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閩派古琴龐健君1976.0817省直

2畲族山歌雷建銀1971.1028福州市

3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黃湞魁1944.0254福州市

4古壎趙亮1976.0930廈門市

5閩派古琴(廈門)張錦冰1982.0215廈門市

6南音王小珠1949.0456廈門市

7福建畲族民歌(寧德畲族二聲部山歌“雙音”)蘭石樂1953.1247寧德市

8十番音樂(黃石惠洋十音)方聰翠1948.1249莆田市

9莆仙十音八樂許曉東1953.0526莆田市

10 道教音樂(泉州) 賴傳義 1965.1035 泉州市

11 南音 郭玲玲 1954.0150 泉州市

12南靖四平鑼鼓樂吳再德1968.1123漳州市

13嗩吶藝術(長汀公嫲吹)劉潤生1970.1037龍巖市

14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張冬梅1962.0523龍巖市

15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李德忠1959.0945龍巖市

16泰寧上青古樂黎基求1944.1162三明市

三、 傳統舞蹈(6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福州高湖舞龍燈吳明忠1962.0840福州市

2佾舞李宗霖1969.026福州市

3寧德畲族奶孃催罡巫舞雷廷木1968.0135寧德市

4燈舞(莆田九鯉燈舞)陳文世1945.1042莆田市

5 泉州鯉城火鼎公火鼎婆 吳潤珠 1968.0235 泉 州市

6長汀客家九連環童小雄1966.0136龍巖市

四、傳統戲劇(17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越劇〔張(雲霞)派〕鄭全1977.0627省直

2閩劇周虹1975.1128省直

3閩劇楊東1967.0135福州市

4閩劇林夢萍1963.0239福州市

5歌仔戲曾寶珠1977.0625廈門市

6四平戲張雪妃1956.0738寧德市

7莆仙戲林金標1965.0239莆田市

8潮劇湯巧藝1972.0926漳州市

9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吳光亮1952.1246漳州市

10歌仔戲陸逸紅1964.0840漳州市

11提線木偶戲(連城縣)李明卿1953.0940龍巖市

12閩西漢劇張蓮容1946.0554龍巖市

13雜劇作場戲(永安)黃髮杯1922.0884三明市

14雜劇作場戲(大田)廖國衡1932.1276三明市

15四平戲張陳山1962.0740南平市

16木偶戲(政和四平提線木偶戲)吳來旺1946.0357南平市

17提線木偶戲(浦城縣)李聲森1952.0642南平市

五、曲藝(3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福州伬藝林榮雄1960.0632福州市

2漳州南詞蘇水泉1937.0560漳州市

3建甌唱曲子呂萬春1946.0350南平市

六、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12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詠春拳鄭祖傑1977.0520省直

2六合門樑守忠1953.0749省直

3上乘梅花拳鄭永綏1949.0754福州市

4仁山拉線獅趙名棋1946.0550福州市

5廈金宋江陣石水加1960.0340廈門市

6畲族武術(福安金斗洋畲族拳)鍾團玉1976.0927寧德市

7南少林武術(莆田)洪光榮1952.0160莆田市

8 泉州刣獅 施仔彬 1954.0940 泉州市

9連城拳黃炎林1970.0440龍巖市

10武平民俗絕技(上刀山)蘭德科1951.0939龍巖市

11茶百戲章志峯1963.0533南平市

12中幡(建甌挑幡)徐瑞玉1960.1041南平市

七、傳統美術(31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壽山石雕郭卓懷1955.1033省直

2壽山石雕黃忠忠1959.0143省直

3壽山石雕劉丹明1972.1230省直

4壽山石雕葉星光1956.0838福州市

5壽山石雕鄭則評1968.0432福州市

6翔安農民畫陳珠庭1963.0230廈門市

7根雕(福安)劉解放1950.0449寧德市

8剪紙(柘榮剪紙)鄭平芳1972.0326寧德市

9木雕(莆田木雕)林洪英1957.1043莆田市

10木雕(莆田木雕)黃獻武1953.1146莆田市

11木雕(莆田木雕)林慶全1957.0848莆田市

12木雕(莆田木雕)林建軍1979.0223莆田市

13木雕(莆田木雕)陳春陽1974.0228莆田市

14木雕(莆田木雕)方陽航1971.1223莆田市

15 木雕(泉州張阪木雕) 黃建強 1968.0934 泉州市

16 燈綵(泉州花燈) 吳祖祥 1956.0841 泉州市

17 惠安石雕 張建奎 1964.1037 泉州市

18 惠安石雕 蔣傑雄 1971.1035 泉州市

19 惠安木雕技藝 倪世傑 1962.1240 泉州市

20 惠安木雕技藝 鄭君標 1947.1256 泉州市

21 泉州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技藝 王景然 1944.0160 泉州市

22 木雕(潘山廟宇木雕) 鄭鮑淑 1962.1040 泉州市

23漳州木偶頭雕刻楊君煒1974.1225漳州市

24剪紙(漳浦剪紙)陳燕榕1974.0432漳州市

25剪紙(漳浦剪紙)盧淑蓉1977.0526漳州市

26長汀客家刻紙龍燈張廷玉1953.0141龍巖市

27根雕(建甌根雕)張木芳1966.1232南平市

28剪紙(浦城剪紙)楊仁斌1970.0925南平市

29錫雕(同安錫雕)鄭天泗1980.0728廈門市

30錯金銀張新忠1987.0511莆田市

31壽山石雕廖德良1945.0353省直

八、傳統技藝(79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上官俊華1960.1240省直

2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俞崢1968.0332省直

3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陳健1944.0656省直

4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鄭鑫1968.0123福州市

5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陳天灨1951.0140福州市

6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張家文1957.1045福州市

7竹刻(仙遊竹雕)王新明1973.0432莆田市

8傢俱製作技藝(仙遊古典傢俱製作技藝)黃福忠1971.0726莆田市

9 安海廬山國佛雕技藝 邱加田 1962.0343 泉州市

10 德化瓷燒製技藝 賴禮同 1968.0333 泉州市

11 德化瓷燒製技藝 連紫華 1970.0425 泉州市

12漳窯(米瓷)傳統制作技藝林俊1950.0521漳州市

13漳州窯瓷器燒製技藝(素三彩燒製技藝)洪冰暉1966.0725漳州市

14東山海柳雕技藝沙文澤1959.0846漳州市

15將樂大南坑陶瓷燒製技藝陳振雲1986.0421三明市

16建窯建盞燒製技藝黃美金1956.0337南平市

17建窯建盞燒製技藝許家有1956.0645南平市

18建窯建盞燒製技藝熊忠貴1955.0847南平市

19建窯建盞燒製技藝孫莉1982.0920南平市

20建窯建盞燒製技藝蔡炳盛1956.0134南平市

21福建古籍修復技藝林鳳1972.1222省直

22灘塗泥撬製作工藝陳承桂1936.0156福州市

23畲族苧布織染縫紉技藝雷妹金1959.0649福州市

24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王建武1953.1252福州市

25傳統香製作技藝(廈門閩南天然香製作技藝)陳建兵1976.0332廈門市

26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陳越美1961.0446廈門市

27銀飾鍛制技藝(畲族銀器製作技藝)林偉星1979.1120寧德市

28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韋順領1949.0354寧德市

29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仙遊)遊良照1951.0148莆田市

30壺山砂花傳統技藝陳銀洪1951.0640莆田市

31景泰藍製作技藝(莆田銅鑄胎掐絲琺琅工藝)林輝1959.0544莆田市

32 傳統香製作技藝(永春香製作技藝) 林文溪 1971.1028 泉州市

33 傳統香製作技藝(永春香製作技藝) 蒲良宮 1955.1052 泉州市

34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蘇仁疊 1956.0345 泉州市

35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陳實生 1947.0656 泉州市

36 泉州錫雕技藝 楊峯峪 1956.0844 泉州市

37漳繡技藝陳鍾輝1958.0351漳州市

38彩扎(詔安彩扎技藝)林養生1961.0647漳州市

39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張羨堯1941.1144漳州市

40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藝張文江1955.0235漳州市

41古琴製作技藝(長泰)謝建東1964.1130漳州市

42剪瓷雕工藝(詔安)沈振南1965.0436漳州市

43東山海船釘造技藝孔炳煌1956.1049漳州市

44詔安黃金興(鹹金棗、宋陳鹹橄欖、梅靈丹)傳統制作技藝黃英強1963.0434漳州市

45樹葉吹奏技藝邱少春1964.0933龍巖市

46木活字印刷術(寧化)邱恆勇1979.0425三明市

47寶劍鍛造技藝(明溪)賴慶發1949.1037三明市

48建陽建本雕版印刷鄭建彬1955.1241南平市

49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政和、順昌)徐雲雙1964.1237南平市

50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光澤)毛景榮1953.0248南平市

51湛盧寶劍鑄造技藝範志華1963.1237南平市

52綠茶製作技藝(七境茶製作技藝)黃月萍1972.1010福州市

53閩清茶口粉乾製作技藝林建輝1970.0128福州市

54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傅天甫1965.1035福州市

55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高愈正1953.0542福州市

56素菜製作技藝(廈門南普陀)張弋1972.1129廈門市

57薄餅製作技藝(廈門同安)吳招治1958.1147廈門市

58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劉團結1957.0340廈門市

59畲族烏飯製作技藝(福安)鍾伏謝1973.0822寧德市

60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林振傳1968.0823寧德市

61古田紅曲製作技藝鄭道森1943.0550寧德市

62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吳立強1942.1251寧德市

63屏南紅曲黃酒釀造技藝邱允滔1968.0830寧德市

64腐乳釀造技藝(莆田豆腐乳製作工藝)鄭建涵1964.0735莆田市

65興化米粉製作技藝李燕來1972.0731莆田市

66 紅茶製作技藝(塗嶺紅紅茶製作技藝) 吳輝木 1964.0936 泉州市

67 衙口花生製作技藝 施文藝 1957.0737 泉州市

68 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清源山茶) 陳文山 1947.0255 泉州市

69 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 王啓燦 1971.1228 泉州市

70 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 高碰來 1961.0333 泉州市

71 福建烏龍茶製作技藝(永春佛手茶) 王德露 1959.1143 泉州市

72汀州客家釀酒技藝林劍波1971.0730龍巖市

73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將樂擂茶製作工藝)謝武秀1960.0750三明市

74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樑駿德1948.0754南平市

75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江元勳1964.0740南平市

76工夫茶製作技藝(政和)葉昌飛1965.1032南平市

77白茶製作技藝(政和)餘步貴1970.0831南平市

78白茶製作技藝(政和)楊豐1971.1130南平市

79建甌高爐光餅製作技藝鄭建軍1972.0630南平市

九、傳統醫藥(11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南少林理筋整脊療法王和鳴1943.1252省直

2中醫正骨療法(林氏骨傷療法)林子順1943.0260福州市

3中醫正骨療法(林氏骨傷療法)林熙勇1972.0628福州市

4福州壺山林氏中醫內科林越漢1953.0850福州市

5中醫診療法(頸腰椎病中醫“三維一體”療法)鮑修惠1946.0350福州市

6畲族醫藥(六神經絡骨通藥製作技藝)雷知文1976.0716福州市

7中醫正骨療法〔何天佐傳統中醫藥正骨療法(廈門)〕李澄清1956.0934廈門市

8畲族醫藥(福安)鍾隱芳1949.1249寧德市

9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百草堂阮氏祖傳膏藥製作與診療)阮明1965.0235寧德市

10餘氏骨傷療法餘慶陽1950.0850龍巖市

11中醫養生(永定萬應茶)盧伍龍1965.0332龍巖市

十、民俗(8人)

序號 項目名稱 參評人 出生

年月

從藝

年限

申報

地區

1婚俗(喜娘習俗)陳夏玉1966.0623福州市

2媽祖信俗陳梅月1935.1155寧德市

3屏南雙溪元宵燈會薛逢1965.1145寧德市

4元宵節(楓亭元宵遊燈習俗)劉德明1950.0730莆田市

5祁夢習俗(九鯉湖)林世明1968.0620莆田市

6錢四娘信俗(莆田)陳炳炎1963.1026莆田市

7 元宵節(閩臺東石燈俗) 蔡尤資 1937.1215 泉州市

8 端午節(安海嗦囉嗹習俗) 顏昌瑞 1935.0761 泉州市

名單目前正向社會公示,時間截至12月8日,市民可通過福建省文化廳官網(www.fjwh.gov.cn)進行查詢。如有相關意見,可在公示期間以來函、來電、電子郵件等方式向福建省文化廳進行反饋。

坦洋村的重點古建

施光凌武藝高強,雙手能舉390斤的石鎖一對(石鎖現還保存)。1860年,福安一帶山寇紛起,清請其團練籌防,他身先士卒,遂平息寇亂,保境安民。施光凌雖問鼎武科,文韜武略,卻無意仕途,有多次機會,皆爲其放棄,如平息寇亂後,朱邑候欲向清廷推薦,爲其婉拒。施光凌一生操守謹嚴,人敬而憚之,由其始建的豐泰隆茶行建築羣雄偉壯觀,經二百餘年滄桑,風姿猶在。抗日戰爭時期,閩東第一學府——福寧中學移往坦洋,就落址豐泰隆宅院,使其一度成爲閩東的教育中心。施光凌樂善好施,如建祖祠,興義塾造橋鋪路等,其它如親族有婚嫁喪葬乏資者必賜之,青黃不接告貸者必應之,因憐乞人,蓋瓦屋數間以庇其孳。其善舉不可一一枚舉。施光凌悉心敬業,豐泰隆茶行加工的紅茶形肥壯勻整,味醇厚香濃,色紅亮清晰。其鼎盛時期,年製茶達3000多擔,冠以坦洋工夫暢銷世界各地。據載,由於施公之影響,英國人購茶以坦洋工夫爲最多。

著名的豐泰隆茶行的創始人,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創始人之一。據族譜記載,施光凌“勤種植、謀服賈、會英商,購買中華茶以坦洋出爲最,爲公之力也”。當時以英國爲代表的外國列強在武力侵略中國的同時,把一船船的鴉片運進中國,掠走了成千上萬的白銀,造成大半個中國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而以施光凌爲代表的茶行老闆,卻用一船船的紅茶換回了大量的白銀,給家鄉帶來了繁榮富裕。[1] 坦洋村本是福安白雲山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然而,當歷史走進清代的咸豐元年,這個村子因首創一種後來名爲“坦洋工夫”的紅茶,遂名聞天下。

坦洋村在福安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社口鎮,羣峯環抱,羅如屏列。從鎮上出發,傍山緣溪而行,跨龍鳳橋、真武橋,就到了桂香山下豁然開朗、風光秀美的坦洋。

清人郭蘋野有《坦洋村記》雲:“至坦洋,四山排闥,一水中流,雞犬相聞,圜闠茂盛。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爲小武夷是也。”所謂“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爲小武夷”,蓋言坦洋工夫紅茶的制藝源自武夷,在外國人看來,它是一種別具風味的武夷紅茶。但坦洋人似乎不滿意“小武夷”的冠名,也許是爲了區別於武夷山的紅茶,坦洋人把本村創制的紅茶正名爲“坦洋工夫”。

當年坦洋工夫首次驚豔於英國典雅的“下午茶”,便獲得王室貴族的珍愛,於是,“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爲最”,坦洋工夫一時間風靡英倫三島。

數量日增的紅茶海外貿易爲坦洋村注入了活力,使它成爲八方茶商趨之若鶩的生財之地,坦洋村很快繁榮起來。從清咸豐到光緒的幾十年間,遠近茶商在坦洋設立的茶行竟達36家,許多茶商、茶農紛紛在此定居置業。坦洋村裏,茶莊貨棧鱗次櫛比,長街幽巷庭院深深。從這裏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吳步雲、施長壎、胡兆江等一批縱橫商界、叱吒風雲的閩海茶商。遙想當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動,彌月不散,儼然一幅清明茶鄉圖。民謠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鋪路做牀倒”, 正是當年坦洋村市井繁華、茶季繁忙的寫照。

然而繁華如夢。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海陸交通阻隔,加上苛捐雜稅,商人摻雜作假,以及印度紅茶的興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場迅速萎縮,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漸漸泛黃,淡入塵封的歷史,茶村民生凋敝,唯餘斜陽巷陌,古棧荒宅。

改革開放如浩蕩的春風春雨,使千山泛綠,萬樹抽芽,醒來的坦洋工夫猶如枯木逢春,漸次復興。

2001年,福安市因擁有30萬畝茶園和名茶坦洋工夫被國家命名爲“中國茶葉之鄉”。2006年,坦洋工夫被審定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0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坦洋工夫——白雲山麓的紅衣佳人,終於重洗仙顏,再現“生態、和諧、健康、高貴”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紅豔,走向人間世界。

風雨廊橋、天后神宮、茶棧茶場、土築雕樓、茶商羣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今日茶村仍有許多與茶有關的古建築遺存。徜徉青磚黛瓦的坊巷間,重溫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歷史。 茶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休閒文化,它與休閒、旅遊活動關係密切。同時,喝茶有利於身體健康。茶葉含有450餘種有機化合物,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歷代醫書先後記載茶葉有20項、219種藥效。自古以來,人們還用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在現代生活中,喝茶還可以融洽人際關係、豐富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質。對於福安而言,開展茶文化旅遊是在利用其豐富的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基礎上,順應該市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當代休閒與旅遊發展趨勢的需要。

1、營造鄉村休閒環境,需要開發茶文化旅遊資源

坦洋,是我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通過新農村的建設,將給人們一個比較舒適的鄉村,適合人居與休閒,這也爲農村發展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開展茶文化旅遊,營造鄉村茶文化閒適的意境,是我市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休閒鄉村的必要途徑。

2、促進旅遊縱深發展,開發茶文化是必要之舉

茶文化旅遊是體驗性旅遊,是文化性旅遊。福安的旅遊產品匱乏,開展專項旅遊,體驗茶文化旅遊是我市走出旅遊產品單一,邁向旅遊產品多緣化的的必經之路。開展茶文化旅遊正切合福安旅遊向縱深發展的需要。

3、振興茶產業,促進福安經濟發展

進行茶文化旅遊開發,一方面,可以幫助“坦洋工夫”茶葉品牌走向全國,提高其知名度,增加銷售量,振興茶產業;另一方面,發展茶文化旅遊,促進茶業和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互動與整合,以旅促茶,帶動農民致富,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和旅遊經濟。  “坦洋工夫茶”是享譽海內外的世界名茶,而坦洋,這個世界名茶的源產地也隨着“坦洋工夫茶”的足跡,曾經芳名遠播。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牀倒。

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

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

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

這是當地一首形容坦洋當年繁華景象的民謠,而在“坦洋工夫”紅極一時時,中外人士對這個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坦洋作出了種種的猜測。有人把坦洋描繪成一個繁華的大都市,遍地黃金,是一個當時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說它是一個茶香四溢的美麗莊園,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輪美奐……

如今,當記者再次踏進這個造就“坦洋工夫”的村落時,那褪去了往日繁華的坦洋,唯有滿山茶香依然如故。

履痕歷歷真武橋 寄託茶人古樸祈求

從福安市社口鎮乘坐小三輪前往坦洋,路寬兩米多,沿着山腰盤繞。當時天正下着小雨,遠遠近近的茶山在雨中雲霧繚繞。近15分鐘,司機說坦洋到了。此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廊橋,廊橋邊上還豎立一塊刻有“坦洋”二字的石板標記,經司機介紹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坐落在坦洋村口的茶葉交易橋——真武橋。

真武橋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觀,木質廊屋,石木結合。遠觀其橋,由無數個加了瓦蓋的亭子連起來,底下部分是用花崗岩砌成,呈拱形橫跨坦洋溪。走進其中細觀其橋,每條橫樑的兩側盡頭都垂下一段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別懸着一個燈籠狀的木雕,四周雕刻着花草蟲魚。林立的木柱和神龕被塗上一層大紅色,整個廊橋呈現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真武橋是福安通往壽寧的重要通道。當年這裏也是茶葉運輸最繁忙的地方,橋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葉就是從這裏啓運歐洲各地的。而說起真武橋的來歷,坦洋村黨支部胡晨潮還講述了一段關乎“坦洋工夫”的歷史。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有一位名叫胡福四的茶農,培植出一種茶,名曰“坦洋菜茶”,而後周邊十里八鄉的茶農都種上了這種“菜茶”。爲便於交易,當地茶農就在福安通往壽寧的古道上修建了這座廊橋。但是坦洋廊橋建造以來屢遭劫難。於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武舉人施光凌等再建時,用真武大帝坐鎮。真武是掌管北方和水火的神明,手中握有龜蛇二將,於是被茶鄉百姓尊奉爲保護神。

每逢茶市開市,或農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農們都會擺上供品,燒起一炷炷香,禱告廊橋平安,祈求茶鄉興旺。由此可見,真武橋在坦洋茶農們眼中已不僅僅只是一座橋,伴隨着“坦洋工夫”興盛衰敗,歷經歷史演化過程,它已變成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其中包含着當地茶農對茶葉一片深情的古樸祈求。

如今,駐足於真武橋上,眼前是一片坦洋歷史縮影。橋下溪水清澈,那看起來涉足能過的小溪,曾經繁榮交易在這裏頻繁上演。橋旁樹木枝繁葉茂,透過點點綠意,曾經繁華的茶莊疊嶂近在眼前。

百年古茶街 一世繁華仿如夢

過了真武橋不遠,便進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縣道穿村而過,成爲該村的鬧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這裏的古宅幾乎都是當年繁華的時候建造的。據《福安縣誌》記載,最隆盛時,坦洋一條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幹茶兩萬多箱,而這便是坦洋下街。在胡晨潮帶領下,記者從公路邊的一個拱門入口沿石階而上,進入了下街。

整個下街是一條狹窄巷道古弄,顯得特別寧靜,巷道兩旁是高大的泥牆,泥牆黃中透紅,些許剝落,殘存的毛語錄依稀可辨。

古弄兩邊的“坦洋工夫”古茶行雖然有些許破舊,但卻掩蓋不住昔日的繁華。茶行的建築遠觀並不驚人,可走近一看甚覺高大,臨街鋪面式的,內裏如民居寬敞的廂房,有二層三層,最高爲四層。據胡思潮介紹,茶行底層收購茶葉;二層放置風扇、平篩等設備,爲精製之所;三層做倉庫;如有四層的,則爲工人的住房。“至今依然有茶農們在這些古茶行中製茶研茶,代代傳承着屬於坦洋茶農們自己的‘坦洋工夫’。”站在古茶行前,胡思潮思緒萬千。

從下街出來,沿着縣道走差不多兩百米就到了上街,位於上街盡頭山腳下至今保持完好的五座深宅大院特別引人注目。胡思潮說,五座古宅,爲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大都有百年的歷史了,大宅的主都姓王。

胡思潮告訴記者,村裏人都把這些大宅稱爲“六扇八廊廡”,就是說它們每座是六間堂屋和八個廂房組成的,有寬敞的天井、迴廊、魚池、花壇,偌大的廳堂,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有的大門前還保存個“下轎亭”,以前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富豪商賈到此都要下馬下轎才能進屋,足以可見當時坦洋富及一方的景象。

工夫紅茶產地是哪裏

工夫紅茶產地是浙江省。

越紅工夫茶系浙江省出產的工夫紅茶,產於紹興,諸暨嵊縣等縣。越紅工夫以條索緊結挺直,得實勻齊,鋒、苗、顯,淨度高的優美外形稱著。越紅工夫茶索緊細挺直,色澤烏潤,外形優美,內質香味純正,湯色紅亮較淺,葉底稍暗。越紅毫色銀白或灰白。

所獲榮譽

1980年越紅工夫被商業部評爲金獎。

1985年越紅工夫榮獲國家優質產品稱號。

2016年6月,“越紅工夫茶製作技藝”入選諸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1月,斯根坤老先生和紹興越江茶業有限公司被諸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認定爲“越紅工夫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和傳承基地。

以上資料參考 百度百科—工夫紅茶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爲著稱。“功夫”,本爲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爲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爲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爲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鉢、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爲常見,如12件皆爲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爲精品,或4件爲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爲:“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爲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爲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什麼茶適合做檸檬紅茶

以下是幾種適合製作檸檬紅茶的方法:

1、洋工夫紅茶。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價位適中,口感偏甜,比較受女性會喜愛。和檸檬搭配一塊,正好酸酸甜甜。

2、金駿眉茶。它屬於紅茶中正山小種的分支,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種紅茶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江元勳帶領團隊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融合於2005年研製出的新品種紅茶。

3、銀駿眉茶。它屬於正山小種的新型工藝產品,同金駿眉一併,由正山茶業董事長江元勳以及其茶葉研發團隊於2005年研發成功。

4、紅碎茶。它是一種茶葉,是國際茶葉市場的大宗產品,目前佔世茶葉總出口量的百分之80左右,有百餘年的產製歷史,而在我國發展,則是近30年的事。

5、錫蘭高地紅茶。它出產於斯裏蘭卡,是一種統稱。又被稱爲西冷紅茶、惜蘭紅茶,該名稱源於錫蘭的英文Ceylon的發音,直接音譯而來。

川紅工夫的“川紅工夫”——首個紅茶非遺項目

川紅工夫紅茶傳統制作技藝成功申請爲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成爲了川內首家紅茶類的非遺項目。這將繼續爲四川紅茶作出更多的貢獻。

對於這次申請非遺成功,川紅工夫茶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炭火烘培技術是關鍵,這些技術都是純手工的,比如鮮葉萎凋到什麼程度,揉捻的手感、烘焙時度的掌握,都需要傳承人憑藉多年的經驗來完成。本次申遺成功的重點支撐就是在掌握火候、用料等方面。”賴維君說,這三個特點就是川紅工夫茶不可複製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本次申遺成功的重點支撐。“川紅工夫”茶是清朝宣統年間產生的,當時叫“紅散茶”。1952年起,當時國家外貿“中國茶葉進口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中國有特色的工夫紅茶作爲前蘇聯及周邊社會主義國家換貨貿易的商品,其中就選擇了四川宜賓生產的“紅散茶”、安徽省祁門縣生產的“赤山烏龍”、雲南的“雲紅”等作爲主要出口的工夫紅茶產品。川紅工夫有上百年的歷史,這是申遺的一個重要條件。另外,“川紅工夫”傳統制作技藝由宜賓縣人雷玉詳始創於清朝宣統年間,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初年,第二代傳人王文鈔在宜賓市南岸投資創立了“寶興茶廠”,其所生產的“紅散茶”暢銷全國各地。新中國成立後,在“寶興茶廠”的基礎上成立了以生產紅茶爲主的“四川省宜賓茶廠”,在雷成倫爲第三代、楊寶琛爲傳人的帶領下,“川紅工夫”名揚世界。“這是省內首個紅茶類的非遺項目,將對宜賓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賴維君說,“川紅工夫”茶的申遺成功,對企業而言,有更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就茶農來說,可以提高茶農的種茶積極性,同時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對宜賓茶產業而言,可以規範紅茶類的製作工藝,增強宜賓茶文化的歷史內涵。 川紅工夫 四川名片2013年6月6日—8日,“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首次在成都舉行。在“把四川名片遞給世界500強”評選活動,經大衆推薦和專家權威評審,選出了22個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爲“四川名片”。其中,茶葉產品3個,宜賓川紅茶業集團生產的“川紅工夫”紅茶榮登金榜,這是宜賓唯一一個代表“四川名片”的產品。

宜賓的“川紅工夫”紅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榮耀世界。作爲“川紅工夫”正宗傳承者的川紅集團,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宜賓茶廠,該廠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紅茶外貿出口的茶業企業之一。1958年—1990年宜賓茶廠生產的四川工夫紅茶大量出口至前蘇聯和東歐國家。1958年,四川工夫紅茶曾作爲羅馬尼亞國慶禮品專用茶,1985年在葡萄牙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優質食品博覽會上,宜賓茶廠生產的四川工夫紅茶獲得了金質獎章,這是川紅的驕傲,更是宜賓的驕傲、中國的驕傲。

製作工藝

工夫紅茶是中國傳統茶類,產地較廣,分佈各主要產茶省。至今中國生產的工夫紅茶主要有:安徽祁門紅茶,雲南省滇紅;四川的川紅,閩紅,寧紅(江西),湘紅,宜紅(湖北),浙江,越紅,貴州的黔紅;江蘇的蘇紅,廣東的粵紅等。其中以安徽祁門紅茶爲代表。工夫紅茶品質特點:工夫紅茶原料細嫩,制工精細,外形條索緊直,勻齊,色澤烏潤,香氣濃郁,滋味醇和而甘濃,湯色,葉底紅豔明亮,具有形質兼優的品質特徵。

鮮葉要求:

工夫紅茶要求鮮葉細嫩,勻淨,新鮮。採摘標準以一芽二,三葉爲主。鮮葉進廠後,嚴格地對明鮮葉分級標準進行檢驗分級,分別加工付制。

萎凋

萎凋是紅茶的第一道工序,工夫紅茶萎凋着重講講目的,方法及程度標準,以抻指導實際生產。   1.萎凋目的  鮮葉在一定的條件下,均勻地散失適量的水分,使細胞脹力減小,葉質變軟,便於揉捲成條,爲揉捻創造物理條件。伴隨水分的散失,葉細胞逐漸濃縮,酶的活性增強,引起內含物質發生一定程度的化學變化,爲發酵創造化學條件,並使青草氣散失。  2.萎凋方法

工夫紅茶萎凋方法有三種類型,一是自然萎凋包括室內自然萎凋,日光萎凋。二是人工加溫萎凋,包括萎凋槽,加溫萎凋 萎凋(極少)。三是萎凋機萎凋。  其中萎凋槽萎凋結構簡單,工效高,萎凋質量尚好,是改變手工操作的落後面貌,實現半機械化生產比較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深受茶區人民的歡迎。  萎凋槽萎凋  萎凋槽由熱氣發生爐,鼓風機,槽體三部分組成,除鼓風機外,其餘均可土法生產,造價低。  萎凋槽利用葉層間隙是有透氣性能的特點,由鼓風機將熱氣發生爐的熱空氣適入槽體穿過葉層,使槽面上的鮮葉受熱,達到葉內水分氣化,葉子變軟,青氣散失的目的。  溫度  由鼓風機送入的熱空氣是影響萎凋質量的重要因素。根據各地生產實踐證明,一般槽體內熱空氣的溫度應掌握在35度。在鮮葉採摘高掌期,爲適當縮短時間,提高萎凋槽的生產能力,保證鮮葉進廠及時付制,溫度可適當提高。但超過40度以上,失水速度過快,萎凋時間太短,內含化?成分不能正常變化進行,影響萎凋質量,同時往往出現紅變,焦芽,焦邊的萎凋不勻現象。  在夏秋季節,氣溫高於30度以上,可不必加溫,只需要鼓風機鼓風,就能達到工藝要求。  在萎凋過程中,經常檢查溫度的變化,調節冷熱風門,掌握溫度高低。一般在萎凋初期溫度可略高,後期降低。下葉前5~10分鐘,停止加溫,鼓冷風。雨水葉在上葉後,先鼓冷風,除去表面水後再加溫,以免產生水悶現象。  攤葉厚度與茶葉品質有一定關係。攤葉過厚,上下層水分蒸發不勻,香味差。攤葉過薄,葉子易被坎成空洞,及備利用度不高,而且萎凋不勻,影響質量。一般每32/斤。厚度20釐米。鮮葉老嫩不同,攤葉厚度出不同1~3級鮮葉,厚度爲15~18釐米,每槽(15平方米)攤葉量約400~460個左右。以下厚度爲20釐米,每槽500斤左右。對肥厚葉子,嫩葉及雨水葉要適當薄攤,以利表面水蒸發。有的萎凋槽前後溫差大的,也可以從調節攤葉厚度上使之與溫差適應。上葉時不能壓,保持鮮葉間疏鬆狀態。  翻拌  爲使萎凋均勻和縮短時間,在萎凋過程中,適當進行翻拌。頻率1次/1小時,雨水葉在萎凋養期半小時翻拌一次。當表面水基本消失後,每小時翻拌一次。在翻拌時,停止鼓風,以免吹散葉子。翻拌要翻底,翻的透,動作要輕,以免損傷鮮葉。  萎凋時間  萎凋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度,含水量,溫度,攤葉厚度,翻拌次數等因子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正常情況下,在35度,需3~4小時,春茶氣溫低,溼度大需要5小時左右,雨水葉要5.5~6.0小時才能完成萎凋。葉子肥厚或較細嫩的鮮葉,適當延長時間。  總之,萎調時間應根據鮮葉和工藝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室內自然萎凋  目前尚未使用萎凋槽的地方,一般採用室內自然萎凋的方法。  室內自然萎凋,是在室內自然條件下進行萎凋。萎凋室要求四面通風,在室內裝置多層萎凋架和需子。  萎凋時,把鮮葉薄攤在萎凋需上,竹簾上反葉1~2斤/1席,在室內溫度20~22度,相對溼度70%左右,萎凋需18小時左右即可完成。  室內自然萎凋在正常天氣和良好操作下,萎凋質量較好,但由於室內自然萎凋夏天天氣的影響很大,如適低溫陰雨天,氣溫低,溼度大,萎凋時間更長,難於控制,不僅影響質量,也影響茶廠均衡生產。同時操作時不方便,需要大批勞力,生產效率低,佔用廠房面積大,設備投資多。隨着萎凋槽的推廣萎凋設備的情況下采用。它具有調和簡單,不用燃料,萎凋快等優點。  但受天氣條件很大,在陽光很強的夏秋季節,尤其是中午前後,萎凋葉勿發生焦芽。焦邊和葉子泛紅等毛病,陰雨天又不能進行。故有一定的侷限性。  萎凋時,將鮮葉的均勻地攤放曬均或曬墊上,攤葉量1斤/1平方米,要細心勤翻。  日光萎凋,在春茶季節,氣候較溫和,萎凋較易掌推,質量較好,一般1~2小時後進行,萎凋1小時左右。在萎凋過程中,一定要勤翻,多檢查,保證萎凋質量。  鮮葉在日光萎凋後,葉質柔軟,葉面卷皺,爲萎凋適度。萎凋適度的葉子應放在陰放在陰晾處攤晾處攤晾後,再進行揉捻。  萎凋程度  萎凋程度掌握嫩葉老萎,老葉嫩萎的原則。在生產上通常是觀察現象來掌握的。  萎凋適度:葉面失去光澤,由鮮綠轉爲暗綠色,葉質柔軟,手捏團,鬆手時葉子不易彈散,嫩莖梗折而不斷,無枯芽,焦邊,葉子泛紅等現象,青草氣部分消失,略顯清香。  萎凋程度也有以萎凋葉含水量和鮮葉減重率作爲指標。鮮葉含水量75%左右,萎調葉適度含水量掌握在58~64%,春茶略低58~61%,夏秋茶略高61~64%。鮮葉減重率在30~40%  萎凋過程中出現問題  萎調不足:主要是萎凋葉內含水量偏高,生物化學變化尚嫌不足。揉捻時芽葉易斷碎,芽尖脫落,條索不緊,揉捻時茶汁大量流失,發酵困難,香味青澀,滋味淡薄,毛茶條索鬆,碎片多。  萎調過度:主要是萎凋葉含水量偏少,生物化學變化過度,造成枯芽,焦邊,泛紅等現象。揉捻不易成條,發酵困難,香低味淡,湯色紅暗,葉底烏暗,幹茶多碎片末。  萎凋不勻:同一批萎凋葉萎凋程度不一。萎凋過度,不足葉子佔有相當比例,這是採摘老嫩不一致及操作上不善的,捻捻和發酵均發生很大困難,製出毛茶第索鬆緊不勻,葉底花雜,是萎凋上最忌諱的。

揉捻

揉捻是紅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是形成工夫紅茶緊結細長的外形,樣進內質的重要環節。  1.揉捻的目的  在機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葉操捲成條。充分破壞葉細胞組織,茶汁溢出,使葉內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化合物接觸,藉助空氣中氧的作用,促進發酵作用的進行。由於揉出的茶汁凝於葉表,在茶葉沖泡時,可溶性物質溶於茶湯,增進茶湯的濃度。  2.揉捻技術  揉捻機以中小型揉捻機爲主10型,45型,55型國營初制廠則以65型,90型比動揉捻機等大型揉捻機爲主。  揉捻時溫度和溼度  揉捻室要求室溫保持在20~24度,溫度85~90%較爲理想。在夏秋季節,高溫低溼的情況下,需要採用灑水,噴霧,掛窗簾,搭陰棚等措施,以便降低室溫,提高溼度,防止揉捻篩分過程中失水過多,保持捻揉葉有一定含水量。同時揉捻室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每天揉捻篩分之後,必須用清水洗刷機器和地面,防止縮葉,茶汁等發生酸,餿,黴現象。影響茶葉品質。  投葉量  揉捻機投葉量主要決定兩個因素:一是揉桶直徑大小;二是原料老嫩度。  揉桶直徑與投葉量關係  揉桶直徑(釐米 )  40 、55 、65 、90  每桶投葉(斤))  14~16 、60~70 、110~120 、280~300 、  原料老嫩對投葉量有一定的影響,嫩葉投葉量多些,較粗老葉投葉量少些。  投葉量過多,葉子揉桶內翻轉困難,揉捻不均勻,扁條多,揉捻時間延長。  投葉量過少,葉子在揉捻時翻轉不規則,也易形成扁條,揉捻效果差。  揉捻時間  紅茶揉捻要求多次揉捻充分,時間較長。大型雙動揉捻機,投葉量多,一般揉90分,中型揉捻機,一般70~90分鐘。小型揉捻機,投葉量少,一般揉60~70分鐘。  原料老嫩,萎凋程度等不同,揉捻時間也不同。嫩葉採用輕壓短揉,老葉採用重壓簪揉的原則。重萎凋的葉子採用適當重壓,累萎凋的葉了採用適當輕壓揉捻時間相對延長。  揉捻次數和加壓技術  工夫紅茶,根據鮮葉老嫩度不同,揉捻次數和時間 也不同。  特級,一級原料:分三次揉捻,每次揉30分鐘  二級以下原料:分兩次揉捻,每次45分鐘  五級以下原料:一次揉捻不篩分,篩45%加壓,後45分鐘加減壓交替進行,共揉90分鐘。  解決篩分  主要的作用,是解散茶團,散熱降溫,分出老嫩,使之揉捻均勻,葉捲成條,同時調節和控制葉內化學成分的變化。  一方面工夫紅茶在揉捻過程中,由於葉子在桶內受到機械力的作用和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產生大量熱理,使葉溫升高,特別是夏秋氣溫高,必須及時散熱降溫,以調節和控制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縮合的速度。否則,多酚類化合物縮合過多,茶葉品質降低。  另一方面,嫩度好的原料,揉捻時易造成較緊的團塊解決分篩更爲重要。  第三,對老嫩混茶葉來說,嫩葉揉捻時間較短些,易揉成較緊的第索,而老葉揉捻難以成條,時間要長些,壓力更重些。當嫩葉達到適度,老葉揉捻不足,老順達到適度,嫩葉揉捻過度,產生斷碎。因此,在揉捻過程中,要求分2~3次進行,每次揉後進行解決篩分,分別進行發酵,使之揉捻均勻一致。  揉捻程度  揉捻充分爲發酵創造良好條件。揉捻適度條索緊卷,茶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葉子局部泛紅,併發出較濃烈的清香,成條率達95%,細胞破壞率達78~85% 。  要獲得良好揉捻葉,則要求萎凋葉必須均勻適度,萎凋不足或過度都會影響揉捻葉質量。  揉捻不足條索較鬆,發酵困難,成苛滋味淡薄,茶湯不濃,葉底花青。  揉捻過度茶葉條索斷碎,茶湯澤暗,滋味淡薄香氣低,葉底紅暗。

發酵

發酵是紅茶初制的第三道工序。發酵在正常的萎凋,揉捻的基礎上,是形成紅茶色香味的關鍵,是綠葉紅變的主要過程。  1.發酵的目的  增強酶的活化程度,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縮合,形成紅茶特有的色澤和滋味。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葉子發酵充分,減少青澀氣味,併發生濃郁的香氣。  2.發酵方法  發酵過程要有適宜的環境條件,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揉捻葉的發酵要具備的條件爲:  設當用的發酵室  大小要合適,門窗要適當設置,便於通風,避免陽光直通射。最好水泥地面,四周開溝排便於沖洗,室內裝置溫增溼的設備。  溫度溼度  發酵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溼度和空氣的條件下才能順得進行。發酵室要求適宜溼度5~28度,相對溼度95%以上,空氣新鮮供氧充足。  如溫度過高(35度),發酵過快,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縮合成不溶性的產物較多,葉底烏暗,香味低淡。  溫度過低,酶促作用很弱,發酵慢,時間長,品質差。特別在春茶季節,氣溫較低,發酵困難,必須提高發酵室溫度。其方法:用火盆生火,爐上放水壺,並經常移動位置,但不宜靠近發酵盆。有條件的茶廠可安裝小型氣鍋,用高溫蒸汽提高室內溫度。  攤葉厚度  揉捻葉經解快分篩之後的各篩號茶,分別攤在乾淨的發酵盒內,依次放在發酵架上進行發酵。  發酵葉攤放厚度:根據葉子老嫩,揉捻程度,氣溫高低等因子而定,一般嫩葉宜薄,老葉厚。  發酵時間:  發酵時間與葉子老嫩,整碎,揉捻程度和季節,發酵室溫度,溼度都有密切的關係,發酵時間從揉捻算起,春茶氣溫較低,需2。5-3。5小時,夏秋季溫度較高,發酵時間縮短,在揉捻結束時揉捻葉已經泛紅。發酵基本完成,就不需要再經發酵室發酵可直接進行烘乾。  發酵程度:  從發酵葉的表徵變化規律,來判斷髮酵程度比較困難。必須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積累豐富的經驗,適時地掌握髮酵適度表徵,才能能獲得優良品質的紅茶。  發酵適度,葉色顯紅色,併發出濃厚的蘋果香味。不同原料的色澤也有所不同1-2級發酵葉,對光透視呈,3-4級呈銅色,葉面及基脈,凝於表面的葉液均是紅色。  發酵不足:香氣不純,帶香氣,沖泡後,湯色欠紅,泛青色,味青澀,葉底花青。  發酵過度:香氣低悶,沖泡後,湯色紅暗而渾濁,滋味平淡,葉底紅暗多烏條。

乾燥

1.乾燥方法:  普遍使用的毛茶烘乾機械,有自動烘乾機,手拉百葉烘乾機和烘籠烘乾。  二類紅茶烘乾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烘乾稱毛火,中間適當攤晾,第二次烘乾稱足火。  毛火掌握高溫快速的原則,抑制酶的活性,散失葉內水分。中間適當攤晾,使葉內水分  重新分佈,避免外幹內溼,但攤放不宜太厚,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對品質產生不良影響。足火掌握低溫慢烤的原則,斷續蒸發水分,發展香氣。  乾燥的時間和溫度:  乾燥的時間受溫度,鮮葉老嫩度,葉層厚度等都有很大關係。溫高,時間短。溫度低,時間長。因此,烘乾必須考慮各個因素的影響,靈活掌握烘乾技術措施。  2.乾燥程度:  毛火適度的葉子,手捏稍有刺手,但葉面軟有強性折梗不斷,含水量爲20-25%左右。足火適度的葉子,條索緊結,手捻成米,色澤烏潤,香氣濃烈,含水量6%左右。  烘乾程度要掌握適當,特別是含水量要符合要求。如果烘乾過度,產生火茶,甚至把茶葉烘焦,造成品質下降。烘乾不足,含水量較高,香氣不高,滋味不醇,在毛茶貯運過程中容易產生黴變,嚴重影響品質。  3.乾燥目的:  利用高溫破壞黴的活性,停止發酵,固定萎凋,揉捻,特別是發酵所形成的品質。  蒸發水分使幹毛茶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以緊縮茶條,防止黴變,便於貯運。  繼續發散青臭氣,進一步發展茶葉香氣。

發酵茶有哪些

全發酵茶有以下品種:正山小種、金駿眉、滇紅、祁門紅茶、坦洋工夫紅茶、宜紅、川紅茶、九曲紅梅、政和工夫紅茶、日照紅梅、遵義紅茶。

1、正山小種,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爲小種紅茶。首創於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爲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由福建武夷山深處當地茶農於明朝中後期機緣之下創制而成。

2、金駿眉茶,屬於紅茶中正山小種的分支,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種紅茶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江元勳帶領團隊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融合於2005年研製出的新品種紅茶。金駿眉之所以名貴,是因爲全程都由製茶師傅手工製作。

每500g金駿眉需要數萬顆的茶葉鮮芽尖,採摘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高山原生態小種新鮮茶芽,然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萎凋、搖青、發酵、揉捻等加工步驟而得以完成。金駿眉是難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細小緊密,伴有金的茶絨茶毫,湯色金黃,入口甘爽。

3、雲南紅茶簡稱滇紅,屬紅茶類。由漢族茶農創制於年間。產於雲南省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以大葉種紅碎茶拼配形成,定型產品有葉茶、碎茶、片茶、末茶4類11個花色。

其外形各有特定規格,身骨重實,色澤調勻,沖泡後湯色紅鮮明亮,金圈突出,香氣鮮爽,滋味濃強,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鮮亮,加牛奶仍有較強茶味。

呈棕色、粉紅或薑黃鮮亮,以濃、強、鮮爲其特色。製作採用優良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先經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烘烤等工序製成成品茶。

4、祁門紅茶簡稱祁紅,茶葉原料選用當地的中葉、中生種茶樹“櫧葉種”(又名祁門種)製作,是中國歷史名茶,著名紅茶精品。由安徽茶農創制於光緒年間,但史籍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陸羽的茶經。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今池州市)、石臺、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樑一帶。

“祁紅特絕羣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享有盛譽,是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羣芳最”、“紅茶皇后”。

5、川紅工夫茶外表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鮮帶桔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

茶鄉行記:修水

2017年9月24日下午,我們結束了茶鄉行銅鼓之行,前往江西修水,拜訪修水縣茶葉協會會長吳東生先生,參觀江西修水縣茶葉科學研究所,該所前身是農業實驗所江西省修水縣茶葉改良場,由當代茶聖吳覺農於1933年負責籌備並創辦的。茶科所歷經80多年風雨,培養了大量茶業界人才,成果輝煌,爲寧紅產業發展、科教興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茶科所,吳東生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寧紅工夫的來歷,修水古稱寧州,所產紅茶取名寧紅茶,亦稱寧州工夫紅茶。遠在唐代時,修水縣就已盛產茶葉,生產紅茶則始於清朝道光年間。歷史上修水、武寧、銅鼓三縣爲同一個縣,因此這三個縣產的紅茶均稱“寧紅”。

據史料記載,修水有千餘年的產茶歷史,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說:"寧紅是歷史上最早支派,寧紅早於祁紅九十年,先有寧紅,後有祁紅"。到十九世紀中葉,寧紅暢銷歐美,成爲中國名茶,美國茶葉專家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專著中評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紅豔引人,在拼和茶中極有價值",稱讚"寧紅色、香、味俱屬上乘。"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寧紅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步入鼎盛時期,每年輸出30萬箱(每箱25公斤)。到了光緒三十年,寧紅輸出達30萬擔。那時縣內茶莊、茶行多達百餘家,全縣出口茶佔全國總數十分之一。

據考證,紅茶發源於武夷山區(即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和江西省鉛山縣),然後傳到江西省修水縣,再又傳到浮樑縣和安徽省東至縣,最後傳到祁門。就紅茶而言,是先有“正山小種”、“河紅”、次有“寧紅”、再有“浮紅”、後有“祁紅”。寧紅產區位於贛之西北邊隅,全境山多田少,雨量充沛,土質富含腐殖質,氣候溫和,適宜茶樹生長,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質得益於此。

寧紅工夫茶的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圓直,鋒苗挺拔,略顯紅筋,色烏略紅,光潤;內質香高持久似祁紅,滋味醇厚甜和,湯色紅亮,葉底紅勻。高級茶“寧紅金毫”條緊細秀麗,金毫顯露,多鋒苗,色烏潤,香味鮮嫩醇爽,湯色紅豔,葉底紅嫩多芽。

“寧紅”除散條形茶外,還有一種束茶——龍鬚茶。龍鬚茶是由江西省修水縣漫江鄉寧紅茶村,採用獨特工藝創制而成的特種工夫紅茶,在清道光年間與“寧紅”同時興起,因其成茶“身披紅袍、外形似須”而得名“龍鬚茶”。龍鬚茶製作精細,風格獨特,品質優異,外形十分美觀,頗有藝術欣賞價值。

我們還參觀了寧紅集團,吳會長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寧紅歷史,1891年(清光緒17年),修水茶師羅坤化開設的厚生隆茶莊產製的白字號寧紅茶100箱,在漢口以每箱100兩白銀售給俄商,遊歷來華的俄太子尼古拉亞歷山德維奇贈給“茶蓋中華,價高天下”匾額,“寧紅太子茶”也由此得名。

24日當晚,茶鄉行一行在修水靜馨閣小憩,品茗寧紅工夫紅茶,與茶友共敘紅茶緣。修水之行是我茶鄉行以來,收穫最不一樣的,茶科所的茶樹種植園,是我見到的茶樹品種最多的茶園之一,種植有國內外490餘份茶樹品種,正值茶樹開花季,不同種類的茶樹,爭相綻放,潔白的花瓣,金的花蕊,淡淡的芳香,飄滿茶園,低調卻浪漫的茶樹花,怒放的樣子,讓我永遠都忘不了。

每一次的茶鄉行,都讓我收穫滿滿,不僅領略茶山的美麗,品飲芳香的茗茶,與來自不同地域的茶友一起習茶,還有幸與茶人學習,感受一片葉子傳遞的茶人精神,寧靜致遠、淡泊緘默,用心感知茶所傳承的文化與蘊含的美。

2017年9月28日

茶知識掃盲,一文讀懂金駿眉,紅茶珍品

茶知識掃盲,醇不過水仙,武夷巖茶的明珠 

一、金駿眉

1.產地:福建省武夷山地區

2.品種:紅茶

3.滋味:金駿眉的滋味獨特,帶有濃郁的蜜香和果香同時也帶有一些花香和煙香。口感醇厚,甜潤爽口,且有一定的回甘。

二、品質特性

1.幹茶:金駿眉的幹茶呈現出金黃和黑色相間的色澤,茶葉表面密佈白色茸毫,整體頗具光澤感。

2.茶湯:茶湯呈金,清澈透亮遊味醇厚,回甘甜爽,茶湯中帶有淡淡的果香和花香。

3.茶色:葉底呈金,柔軟鮮嫩,葉片完整,大小勻稱。

三、沖泡方法

1.準備:選擇容量適宜的玻璃或者陶瓷茶具,最好是透明的,這樣可以清楚的觀察茶葉的展開情況。

2.投茶:過濾器放進茶壺中,倒入遇熱的水,讓茶葉膨脹並散發出香氣,倒掉第1泡水。

3.注水:先倒少量水與茶壺內稍微搖晃茶壺,倒掉水,再注入茶壺容量的1/3或者是1/2的熱水

4.出湯:茶葉浸泡20~30秒鐘,直到茶葉展開並釋放出香氣,到處茶湯享用。

四、金駿眉是怎麼誕生的?

在2005年,正山小種第24代傳人江元勳在傳承了四百餘年的正山小種紅茶文化與製作技藝基礎上,帶領團隊通過創新融合,成功研製出了金駿眉。這種茶一經問世,便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受到熱烈歡迎,至今仍是高端紅茶的代表。金駿眉之名來自其外形酷似人類眉毛,同時也是爲了紀念製茶師樑駿德先生,並將他名字中的“駿”字取出組合而成,便有了“駿眉”。而根據茶葉的採摘標準和等級不同,又在前面加了金、銀、銅來區分三個等級。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對金駿眉的定義是:金駿眉是以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200~1500米的高山野生茶樹茶芽爲原料,經過正山小種400餘年傳統與創新制作工藝製成的茶葉。因此,並非所有紅茶都能被稱之爲金駿眉,這條定義對金駿眉的產地、海拔、原料和工藝都有非常明確的界定。

五、金駿眉是正山小種嗎?

金駿眉是一種新型紅茶,基於傳統正山小種的基礎進行研發,但在採摘標準和製作工藝上有所區別。

由於金駿眉的成本過高,產量太少,因此僅供應高端市場。爲了滿足次高端和中端市場的需求,銀駿眉和赤甘等新品種應運而生,它們都是以正山小種爲原料,並且採用現代工藝製作而成。

這些新品種在工藝製作過程中省略了傳統正山小種中最重要的煙重工序,因此沒有了傳統正山小種的松煙香但是保留了工夫紅茶的原味,並且突出了花香,果香蜜香等其他特色。

六、如何挑選金駿眉?

1.看幹茶:金駿眉茶葉是由單一嫩芽採摘而成的,因此,如果幹茶中出現了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的情況,那麼這很可能是冒充金駿眉的假貨。此外,金駿眉的幹茶應呈現金芽和黑芽相間,金芽的佔比約爲30%-40%左右。市場上的大多數所謂金駿眉茶葉全部都是黃芽或全部都是黑芽那麼它們都不是真正的金駿眉。

2.看茶湯:金駿眉茶湯呈現出明亮的金,十分清澈透明,且有鮮明的金色圈,因此,如果沖泡之後出現了黃褐色或紅色茶湯,那麼這很可能是假冒的金駿眉。此外,金駿眉茶湯的透明度應該是晶瑩剔透的,這是因爲製作金駿眉茶葉的火工所導致的。而冒充的金駿眉製作火工一般無法達到標準,因此,它們的茶湯通常表現出比較渾濁和雜質較多的情況。

3.聞茶香:真正的金駿眉茶葉在製作過程中沒有使用紅鍋,也沒有進行重製。於茶的香味以花果香和蜜香爲主,而沒有焦糖香或紅薯香等味道。與此不同的是,爲了提升茶葉的甜度,冒充的金駿眉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可能會添加糖並進行熏製,因此,這些茶葉的味道通常帶有焦糖香或紅薯香等味道。此外,除了聞幹茶味,也可以沖泡之後聞溼茶香。真正的金駿眉茶葉在沖泡兩三次之後茶香不減,香氣依然清新,而冒充的金駿眉茶葉則在第一泡之後香氣很濃,之後幾泡味道就非常淡了,變化非常明顯。

4.看產地:金駿眉是正山小種的一個變種茶葉品種,因此和正山小種一樣,只有一個正宗產區,即武夷山桐木關。武夷山桐木關是紅茶的發源地,只有在那裏生產的金駿眉纔是真正的金駿眉。如果金駿眉不是來自桐木關,那麼它就屬於其他品種的茶葉,不是真正的金駿眉。因此,在購買金駿眉時,要仔細查看茶葉的產地。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茶類,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爲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於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爲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峯迴路轉般爲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豐元年成功的研製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返鄉時候將其雲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通過國家批准。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爲"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爲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爲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爲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產值約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於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爲"中華名人特供茶",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範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爲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後,鑑於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爲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隆重宣佈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並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鑑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藉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爲坦洋工夫成爲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一個世紀後,在福安市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佈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一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爲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

  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爲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製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後因茶類佈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標籤:紅茶 工夫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