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道書法

茶道書法

茶道書法是指將傳統的茶道和書法技藝結合起來展示的一種藝術形式。茶道書法強調的是優雅、簡潔、自然的美感,展現出東方文化的深刻內涵。

茶道書法先要明確其根本目的——去除冗長的言語,用寥寥幾筆來表達感情、情緒和思想,使人們能夠專注於此時此刻,進入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狀態。

茶道書法的技法和傳統的書法有很大的不同。茶道書法不強求字形的規範化,而是更爲注重行筆的動態和節奏感。行筆應該力求自然,達到一種留白而自然的感覺。

通過茶道書法,人們不僅能夠享受美的感覺,還能夠體驗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茶道書法不僅是一種文化品位的體現,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室書法題字什麼內容好

【茶樓書法內容】

中國茶道“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和睦清心”“和”“和靜怡真”“禪茶一味”“行道雅緻”“廣靈潤志”等等,

另外還可以去查查看有很多茶詩和茶聯,茶詩的話個人覺得用狂草較好。

如果是日本茶道,題“一期一會”“和敬清寂”這些最合適了。

除了在茶室擺放適宜的書法,典雅的裝潢也是必不可少的。

【茶樓如何與書法結合】

如果有院子,可以在院子裏擺一缸水,當做筆洗。

茶樓門口要有匾額跟對聯,屋內要有橫幅跟立軸,再加幾首詩詞字畫。

弄的古香古色的就好,沒必要掛很多字畫,主要在於精緻精品。

茶室書法作品

  很多的茶室都喜歡掛一些書法作品,增加一些恬靜的氣氛,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茶室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茶室 書法作品欣賞 :

  茶室書法作品1

  茶室書法作品2

  茶室書法作品3

  茶室書法作品4

  茶室書法作品5

  茶樓:

  淡淡的清香渲染的城市

  少了一點喧囂和浮誇

  坐在飄香的茶樓

  輕吖一口你親手泡的茶

  回味中殘留着你的香味

  優雅古樸的茶道 雕刻 着你的身影

  我在樓上欣賞茶色猶如你的美

  輕取一杯淡淡清茶盛滿前世約定

  隨我輪迴今生一起和你喝­

與茶道書法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琴 茶》

宋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

2、《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宋  白居易

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蒙山白雲岩茶》

明  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4、《蜀 茗 詩》

明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5、 明  陸羽

《六羨歌》

“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茶道書法作品欣賞

  茶道與書法在中國都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承載中華文明的兩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學、養生之道和處世境界。下面是我爲你整理的茶道書法作品,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書法作品1   茶道書法作品2   茶道書法作品3   茶道書法作品4   茶道書法作品5   茶道與書法的發展歷史

  漢字產生初期只是作爲一種記事手段,東漢崔瑗《草書勢》雲:“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古代許多信札、碑文、書稿等,現在看來大都是很好的書法作品。漢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並由實用逐步發展爲一門能夠抒情寫意、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歷史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一種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它還可作爲其他學科資料的一種補充。

  茶的產生也是緣於實用。茶葉最早以藥用爲主,到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漸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論茶,逐漸將飲茶融入他們的藝術活動,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後,出現了茶宴、茶會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餘,或把卷清談,說古論今,或吟詩作賦,欣然命筆,或揮毫潑墨,寄情書畫。茶的功能也由實用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審美的需要。茶與中國傳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被世人譽爲“國飲”,書法被視爲“國粹”。在茶和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融臺,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茶和書法珠聯璧合,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前,《漢印分合韻編》中有多種寫法的荼字。又據報載,曾在湖南長沙魏家大堆4號漢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質“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說明茶作爲藝術的表現內容至少在兩千年前就登上了書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愛茶,其中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從顏真卿、懷素、蘇東坡、黃庭堅到倪雲林、徐文長、鄭板橋、吳昌碩,他們都以優美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寫茶、讚美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唐代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筍貼》中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全帖雖只有十四個字,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渴望心情。

  與懷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的另一位書法大家也是酷愛書法,崇茶愛茶,此人便是《僧懷素傳》以及《茶經》的作者,“茶聖”陸羽。年幼聰慧的陸羽被河南尹李齊物賞識並資助其到鄒夫子別墅讀書。隱士鄒夫子書法宗晉朝《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陸羽拜師苦學達四五年之久,筆酣墨飽,初顯才華。上元初,陸羽“更隱苕溪”。爲了創研茶學,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蘇廣大茶區訪茶問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澀,常借宿寺院。適逢蘇州永定寺修繕大殿,上座慕名請他題寫匾額。他醞釀片刻,飲了一杯濃茶之後,書意勃發,欣然命筆,如疾風驟雨般地寫下了《永定寺》三個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邇。有一次張志和與陸羽等一起暢談,陸羽問張志和“孰與往來者?”張志和則答“太虛爲室,明月爲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也,有何往來”。認爲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虛空、無爲。他的道家思想對陸羽以後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啓迪。陸羽與書法“顏體”創始人顏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賦詩品茗,切磋書法藝術。陸羽在《論徐顏二家書》中評顏真卿和徐(浩)吏部的書法之別時言道:“蓋以徐得右軍皮膚眼鼻也,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陸羽這段論述,寓意深遠,富含哲理,闡述了學習要掌握形似與神似的辨證關係;要學中有創,推陳出新,這樣才能使藝術富有生命力。陸羽在驚聞懷素辭世噩耗後懷着悲痛撰寫了《僧懷素傳》,傳中論述的古釵腳、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啓迪了後來書家對運筆妙法的領悟,至今還爲書法家們津津樂道,對書法創作和理論產生着重大影響。縱觀陸羽一生中的種種成就,無疑當推《茶經》爲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爲陸羽還是一位有造詣的書論家。

  宋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羣起,無論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時代。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謨)。蔡襄一生好茶,作書必以茶爲伴。他改進了製茶工藝,採用更爲細嫩的原料,製成精美細巧、價值黃金的小龍團(上品龍茶)。蔡襄不僅在製茶實踐上有獨到之處,更有一部影響甚大的理論著作《茶錄》。《茶錄》是對《茶經》的一個發展。而且,蔡襄的《茶錄》書跡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歷代書家多有妙贊。除此之外,蔡襄還有《北苑十詠》、《精茶貼》等有關茶的書跡傳世。宋代《宣和書譜》對蔡襄書法作如是評論:“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爲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詠茶詩帖》、鄭燮的《竹枝詞》、徐文長的《煎茶七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都極負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茶道與書法的關係

  品茶和書法同爲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環境中,勢必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書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觀念上必然會相互滲透,息息相通。

  首先,兩者都強調“得器”。器具的選擇和使用對品茶和書法都非常關鍵。品茶講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陸羽在《茶經》中詳細介紹了28種茶器,從生火、煮榮、取水到飲用、清洗、蘸陳,完全配套,一應俱全。書法必需書房四寶:筆、墨、紙、硯。對水的運用可以說是二者最爲精妙之處。明代張源《茶錄》雲:“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何爲真水?陸羽則認爲“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則在《太觀茶論》中認爲:“水以清、輕、甘、潔爲美”。後人綜合起來以“清、活、輕、甘、冽”爲上。元代陳繹曾《朝林要訣》雲:“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鮮、潔淨。揮毫之際,筆墨中含水要適量,且不同的書體、不同的風格在創時筆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講究,使用得當才能揚長避短。

  其次,兩者都強調“得法”。煎茶講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難點在於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陸羽《茶經》中煮水有“三沸”之說,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過第二沸,剛到第三沸時渝茶最合適。還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荼濤,手摩茶器,可臻五美”。書法之“法”,亦頗爲複雜。不但要求筆、墨、紙、硯相稱,而且在創作中更要講究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神、氣、骨、血、肉”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書法家在書法創作時要將用筆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溼、濃、淡,結體佈局的疏、密、虛、實等方面和諧統一起來,融爲一體。茶與書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孿生兄弟,他們都是等待着復活的生命,茶與書法都怕光線,所以必須全封閉;茶與書法都怕潮溼,受潮的茶與書法都會生黴,從而永遠失去青春煥發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深藏不露。

  第三,兩者都強調“得境”。首先是清幽雅緻的客觀環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氣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將苓室和書房佈置得極爲雅緻,爲品茶或書法創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劍橋大學爲教授和學子們創造了環境優雅的茶廳,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張揚個性的環境,當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與夢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來。

  難怪有人說,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國衆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裏的環境除了自然環境外,還包括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陶潛品着佳茗,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粹;曹雪芹聞着茶香,留下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落寞。蒲松齡設茶攤聽說道,遂成《聊齋志異》。此外,茶與書法都需要平和的心境。多年以來研究茶道的學者、茶人提出和、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是爲基本精神。莊晚芳先生提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是中國茶德,即廉美和敬。陳香白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中國茶道的核心是和,意味着天、地、人三和,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和和諧,和諧是一種美的休現[7]。書家在創作時要志氣平和,不激不勵,才能心手雙暢,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境界。

  東漢蔡邕雲:“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茶陵派李東陽的書法藝術從顏真卿脫出,以工整穩健見長,淳和嫺雅,不激不厲,李東陽的人格魅力和他在書法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息相一致。單曉英的《李東陽及其自書詩卷》一文將李東陽的書法作品與其人格內蘊相聯繫,對李東陽的書法藝術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並且認爲李東陽及其同時代的一批人共同開啓了明代中葉書壇中興之先河。

關於茶主題的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茶葉作爲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已經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麼,關於茶主題的書法作品圖片,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1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2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3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4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5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6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7

  茶道的相關介紹

  隨着茶漸漸成爲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侶,飲茶的境界也進一步昇華,進而形成了茶文化。而在中國也只有茶這種植物,與高深莫測的「道」連在了一起,周身瀰漫着平和虛靜的道氣。「茶道」這一詞最初見於唐代《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而「茶道」的創始者,正是《茶經》著書之人——陸羽,後人尊稱其爲茶聖。與此同時茶道也傳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盛行飲茶之風,並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茶道進一步提純爲一門「和、敬、清、寂」的禪門藝術,禪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求建議,打算題一副四字和茶道相關的書法,什麼字比較

禪茶一味。不用謝

茶道書法詩句

最經典的應該是陸羽的《六羨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茶道兩字的書法體最好是有氣勢的做招牌用

要看店家的思路。一是,茶要【品】,要“有長者風範”的,要古樸典雅,如【漢隸,顏體,舒體】。一是,品茶,都是現在的商務往來的年輕人。那就要寫精神些,如棱角分明的魏碑體,或者【行草】,底色不要墨綠深暗的

爲何茶道,書法等中華文化,在日本同樣可以保留的這麼好?

        我認爲主要還是因爲中華文化要比日本的文化更加先進更加有吸引力才使得日本對中華文化保留得很好。接下來請看我的具體分析!

        首先第一點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出發。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中國就與日本經常往來,當時爲了促進兩個國家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中國經常派留學生去日本留學,同理,日本也經常派他們國家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而且據我所瞭解,在古代的時候我們中國就是世界上的強國,我們的經濟與文化水平遠遠要比日本要發達的很多,那個時候的日本還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島國甚至屬於我國的附屬國,所以中國就以老大哥的地位來扶持日本,甚至將自己的文化也貢獻給了他們。所以這樣來看的話,應該是因爲古代時候兩國的交往才使得一些中華文化在日本也保留的很好。

        第二點我們從中華文化的先進性來進行分析!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日本就開始學習我國的先進文化,因爲他們的文化在當時是很落後的,畢竟一個國家是否可以發展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決於他們的文化是否先進的。所以他們爲了發展自己國家的文化就開始從我國偷取一些文化,然後傳入他們的國家後佔爲己有。所以這樣來看的話,可能是因爲中華文化的先進性才使得我們的一些中華文化在日本也可以保留的很好。

        當然了,以上內容均是我自己的看法罷了,如果大家有其他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多多補充哦,如果喜歡我的觀點也可以給我點個贊哦!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 飲茶 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茶道書法圖片欣賞,希望大家喜歡。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1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2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3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4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5

  茶道之源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 文化 的核心。 茶道被譽爲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 愛好 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 總結 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爲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爲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飲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湯與我們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 (“羅”,就是篩子。“茶羅”是一種專門用來篩茶粉的茶具)後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裏加鹽、蔥、姜、桔皮、薄荷等,類似於一種可怕的“胡辣湯”。也難怪這種徹底怪味、想象起來都讓人覺得不堪下嚥的“茶湯”能提神,能讓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這裏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於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靜’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還有更荒誕的所謂漚了若干年的一個普洱茶餅子價渝百萬的宣傳,則簡直形同欺詐。這正是所謂器之不存,道亦不復。

  所以,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詞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爲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爲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爲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爲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室書法題字什麼內容好

【茶樓書法內容】

中國茶道“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和睦清心”“和”“和靜怡真”“禪茶一味”“行道雅緻”“廣靈潤志”等等,

另外還可以去查查看有很多茶詩和茶聯,茶詩的話個人覺得用狂草較好。

如果是日本茶道,題“一期一會”“和敬清寂”這些最合適了。

除了在茶室擺放適宜的書法,典雅的裝潢也是必不可少的。

【茶樓如何與書法結合】

如果有院子,可以在院子裏擺一缸水,當做筆洗。

茶樓門口要有匾額跟對聯,屋內要有橫幅跟立軸,再加幾首詩詞字畫。

弄的古香古色的就好,沒必要掛很多字畫,主要在於精緻精品。

茶室書法作品

  很多的茶室都喜歡掛一些書法作品,增加一些恬靜的氣氛,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茶室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茶室 書法作品欣賞 :

  茶室書法作品1

  茶室書法作品2

  茶室書法作品3

  茶室書法作品4

  茶室書法作品5

  茶樓:

  淡淡的清香渲染的城市

  少了一點喧囂和浮誇

  坐在飄香的茶樓

  輕吖一口你親手泡的茶

  回味中殘留着你的香味

  優雅古樸的茶道 雕刻 着你的身影

  我在樓上欣賞茶色猶如你的美

  輕取一杯淡淡清茶盛滿前世約定

  隨我輪迴今生一起和你喝­

與茶道書法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琴 茶》

宋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

2、《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宋  白居易

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蒙山白雲岩茶》

明  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4、《蜀 茗 詩》

明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5、 明  陸羽

《六羨歌》

“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茶道書法作品欣賞

  茶道與書法在中國都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承載中華文明的兩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學、養生之道和處世境界。下面是我爲你整理的茶道書法作品,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書法作品1

  茶道書法作品2

  茶道書法作品3

  茶道書法作品4

  茶道書法作品5

  茶道與書法的發展歷史

  漢字產生初期只是作爲一種記事手段,東漢崔瑗《草書勢》雲:“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古代許多信札、碑文、書稿等,現在看來大都是很好的書法作品。漢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並由實用逐步發展爲一門能夠抒情寫意、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歷史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一種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它還可作爲其他學科資料的一種補充。

  茶的產生也是緣於實用。茶葉最早以藥用爲主,到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漸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論茶,逐漸將飲茶融入他們的藝術活動,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後,出現了茶宴、茶會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餘,或把卷清談,說古論今,或吟詩作賦,欣然命筆,或揮毫潑墨,寄情書畫。茶的功能也由實用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審美的需要。茶與中國傳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被世人譽爲“國飲”,書法被視爲“國粹”。在茶和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融臺,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茶和書法珠聯璧合,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前,《漢印分合韻編》中有多種寫法的荼字。又據報載,曾在湖南長沙魏家大堆4號漢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質“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說明茶作爲藝術的表現內容至少在兩千年前就登上了書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愛茶,其中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從顏真卿、懷素、蘇東坡、黃庭堅到倪雲林、徐文長、鄭板橋、吳昌碩,他們都以優美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寫茶、讚美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唐代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筍貼》中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全帖雖只有十四個字,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渴望心情。

  與懷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的另一位書法大家也是酷愛書法,崇茶愛茶,此人便是《僧懷素傳》以及《茶經》的作者,“茶聖”陸羽。年幼聰慧的陸羽被河南尹李齊物賞識並資助其到鄒夫子別墅讀書。隱士鄒夫子書法宗晉朝《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陸羽拜師苦學達四五年之久,筆酣墨飽,初顯才華。上元初,陸羽“更隱苕溪”。爲了創研茶學,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蘇廣大茶區訪茶問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澀,常借宿寺院。適逢蘇州永定寺修繕大殿,上座慕名請他題寫匾額。他醞釀片刻,飲了一杯濃茶之後,書意勃發,欣然命筆,如疾風驟雨般地寫下了《永定寺》三個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邇。有一次張志和與陸羽等一起暢談,陸羽問張志和“孰與往來者?”張志和則答“太虛爲室,明月爲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也,有何往來”。認爲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虛空、無爲。他的道家思想對陸羽以後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啓迪。陸羽與書法“顏體”創始人顏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賦詩品茗,切磋書法藝術。陸羽在《論徐顏二家書》中評顏真卿和徐(浩)吏部的書法之別時言道:“蓋以徐得右軍皮膚眼鼻也,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陸羽這段論述,寓意深遠,富含哲理,闡述了學習要掌握形似與神似的辨證關係;要學中有創,推陳出新,這樣才能使藝術富有生命力。陸羽在驚聞懷素辭世噩耗後懷着悲痛撰寫了《僧懷素傳》,傳中論述的古釵腳、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啓迪了後來書家對運筆妙法的領悟,至今還爲書法家們津津樂道,對書法創作和理論產生着重大影響。縱觀陸羽一生中的種種成就,無疑當推《茶經》爲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爲陸羽還是一位有造詣的書論家。

  宋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羣起,無論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時代。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謨)。蔡襄一生好茶,作書必以茶爲伴。他改進了製茶工藝,採用更爲細嫩的原料,製成精美細巧、價值黃金的小龍團(上品龍茶)。蔡襄不僅在製茶實踐上有獨到之處,更有一部影響甚大的理論著作《茶錄》。《茶錄》是對《茶經》的一個發展。而且,蔡襄的《茶錄》書跡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歷代書家多有妙贊。除此之外,蔡襄還有《北苑十詠》、《精茶貼》等有關茶的書跡傳世。宋代《宣和書譜》對蔡襄書法作如是評論:“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爲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詠茶詩帖》、鄭燮的《竹枝詞》、徐文長的《煎茶七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都極負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茶道與書法的關係

  品茶和書法同爲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環境中,勢必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書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觀念上必然會相互滲透,息息相通。

  首先,兩者都強調“得器”。器具的選擇和使用對品茶和書法都非常關鍵。品茶講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陸羽在《茶經》中詳細介紹了28種茶器,從生火、煮榮、取水到飲用、清洗、蘸陳,完全配套,一應俱全。書法必需書房四寶:筆、墨、紙、硯。對水的運用可以說是二者最爲精妙之處。明代張源《茶錄》雲:“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何爲真水?陸羽則認爲“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則在《太觀茶論》中認爲:“水以清、輕、甘、潔爲美”。後人綜合起來以“清、活、輕、甘、冽”爲上。元代陳繹曾《朝林要訣》雲:“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鮮、潔淨。揮毫之際,筆墨中含水要適量,且不同的書體、不同的風格在創時筆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講究,使用得當才能揚長避短。

  其次,兩者都強調“得法”。煎茶講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難點在於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陸羽《茶經》中煮水有“三沸”之說,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過第二沸,剛到第三沸時渝茶最合適。還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荼濤,手摩茶器,可臻五美”。書法之“法”,亦頗爲複雜。不但要求筆、墨、紙、硯相稱,而且在創作中更要講究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具備“神、氣、骨、血、肉”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書法家在書法創作時要將用筆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溼、濃、淡,結體佈局的疏、密、虛、實等方面和諧統一起來,融爲一體。茶與書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孿生兄弟,他們都是等待着復活的生命,茶與書法都怕光線,所以必須全封閉;茶與書法都怕潮溼,受潮的茶與書法都會生黴,從而永遠失去青春煥發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深藏不露。

  第三,兩者都強調“得境”。首先是清幽雅緻的客觀環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氣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將苓室和書房佈置得極爲雅緻,爲品茶或書法創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劍橋大學爲教授和學子們創造了環境優雅的茶廳,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張揚個性的環境,當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與夢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來。

  難怪有人說,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國衆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裏的環境除了自然環境外,還包括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陶潛品着佳茗,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粹;曹雪芹聞着茶香,留下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落寞。蒲松齡設茶攤聽說道,遂成《聊齋志異》。此外,茶與書法都需要平和的心境。多年以來研究茶道的學者、茶人提出和、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是爲基本精神。莊晚芳先生提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是中國茶德,即廉美和敬。陳香白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中國茶道的核心是和,意味着天、地、人三和,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和和諧,和諧是一種美的休現[7]。書家在創作時要志氣平和,不激不勵,才能心手雙暢,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境界。

  東漢蔡邕雲:“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茶陵派李東陽的書法藝術從顏真卿脫出,以工整穩健見長,淳和嫺雅,不激不厲,李東陽的人格魅力和他在書法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息相一致。單曉英的《李東陽及其自書詩卷》一文將李東陽的書法作品與其人格內蘊相聯繫,對李東陽的書法藝術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並且認爲李東陽及其同時代的一批人共同開啓了明代中葉書壇中興之先河。

關於茶主題的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茶葉作爲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已經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麼,關於茶主題的書法作品圖片,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1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2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3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4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5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6

  關於茶的書法作品圖片7

  茶道的相關介紹

  隨着茶漸漸成爲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侶,飲茶的境界也進一步昇華,進而形成了茶文化。而在中國也只有茶這種植物,與高深莫測的「道」連在了一起,周身瀰漫着平和虛靜的道氣。「茶道」這一詞最初見於唐代《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而「茶道」的創始者,正是《茶經》著書之人——陸羽,後人尊稱其爲茶聖。與此同時茶道也傳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盛行飲茶之風,並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茶道進一步提純爲一門「和、敬、清、寂」的禪門藝術,禪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求建議,打算題一副四字和茶道相關的書法,什麼字比較

禪茶一味。不用謝

茶道書法詩句

最經典的應該是陸羽的《六羨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茶道兩字的書法體最好是有氣勢的做招牌用

要看店家的思路。一是,茶要【品】,要“有長者風範”的,要古樸典雅,如【漢隸,顏體,舒體】。一是,品茶,都是現在的商務往來的年輕人。那就要寫精神些,如棱角分明的魏碑體,或者【行草】,底色不要墨綠深暗的

爲何茶道,書法等中華文化,在日本同樣可以保留的這麼好?

        我認爲主要還是因爲中華文化要比日本的文化更加先進更加有吸引力才使得日本對中華文化保留得很好。接下來請看我的具體分析!

        首先第一點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出發。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中國就與日本經常往來,當時爲了促進兩個國家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中國經常派留學生去日本留學,同理,日本也經常派他們國家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而且據我所瞭解,在古代的時候我們中國就是世界上的強國,我們的經濟與文化水平遠遠要比日本要發達的很多,那個時候的日本還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島國甚至屬於我國的附屬國,所以中國就以老大哥的地位來扶持日本,甚至將自己的文化也貢獻給了他們。所以這樣來看的話,應該是因爲古代時候兩國的交往才使得一些中華文化在日本也保留的很好。

        第二點我們從中華文化的先進性來進行分析!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日本就開始學習我國的先進文化,因爲他們的文化在當時是很落後的,畢竟一個國家是否可以發展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決於他們的文化是否先進的。所以他們爲了發展自己國家的文化就開始從我國偷取一些文化,然後傳入他們的國家後佔爲己有。所以這樣來看的話,可能是因爲中華文化的先進性才使得我們的一些中華文化在日本也可以保留的很好。

        當然了,以上內容均是我自己的看法罷了,如果大家有其他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多多補充哦,如果喜歡我的觀點也可以給我點個贊哦!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 飲茶 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茶道書法圖片欣賞,希望大家喜歡。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1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2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3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4

  茶道書法圖片欣賞5

  茶道之源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爲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 文化 的核心。 茶道被譽爲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 愛好 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 總結 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爲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爲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飲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湯與我們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 (“羅”,就是篩子。“茶羅”是一種專門用來篩茶粉的茶具)後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裏加鹽、蔥、姜、桔皮、薄荷等,類似於一種可怕的“胡辣湯”。也難怪這種徹底怪味、想象起來都讓人覺得不堪下嚥的“茶湯”能提神,能讓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這裏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於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靜’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還有更荒誕的所謂漚了若干年的一個普洱茶餅子價渝百萬的宣傳,則簡直形同欺詐。這正是所謂器之不存,道亦不復。

  所以,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詞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爲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爲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爲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爲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標籤:茶道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