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非虛構寫作概念基於事實

非虛構寫作概念基於“事實”,採用講故事的敘事方法反映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非虛構寫作概念基於事實

1.中國劇烈的社會變革浪潮爲非虛構寫作提供了現實土壤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急遽變革。色彩斑斕又異常複雜的中國社會生活爲非虛構寫作提供了素材與土壤,這一點與美國非虛構寫作興起的社會背景非常相似。美國學者約翰·霍洛韋爾認爲,美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劇變導致非虛構文學的出現:“一切事情好像都在以比過去高十倍的速度變化着,藝術家缺少能力去記錄和反映快速變化着的社會……這一時期裏的日常事件的動人性已走到小說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很多非虛構作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並有專門表述。何偉認爲中國是非虛構寫作的“富礦”。“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裏,我們幾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歷史,在這一巨大的轉變下,中國社會經歷了猶如過山車般的眩暈與速變。光怪陸離的現實常讓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虛幻更爲不真實,每個人都身處一種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幾種生活、多元觀念同時並存,僅僅是一牆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場景。”社會巨大變革催生的社會現象是非虛構寫作取之不盡的題材。

2. 現實主義文學與報告文學的功能缺位

非虛構寫作興起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力量的衰落。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傳統,這種傳統在當代遭遇了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既有作協體制造成的弊端,也有社會現象超級複雜化給作家理解能力造成的挑戰。袁凌認爲虛構文學衰落的原因在於“長期強調它的敘事,強調它的虛構,好看,迴避真實經驗,最後變成自娛自樂的東西”,“缺乏意義的自我增值”。 面對劇烈變革的中國社會,傳統作家來不及發現、洞悉、分析、沉澱、總結和提煉現實生活,由此造成文學在及時、鮮活、生動、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方面表現乏力。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告文學以其新聞性、文學性與批判性受到讀者的歡迎。但是在近二十年來,報告文學的文體已經老化,調查技巧單一、表達手段單一,無法滿足當代讀者對事實深層次的追求。甚至一部分報告文學淪爲宣傳文體,成了“表揚稿”“吹捧文學”和“推銷文學”,更是失去了現實主義的批判性。《南方人物週刊》主筆衛毅說過:“非虛構寫作就是去掉報告文學所寫人物背後的金光。我覺得這太形象了,我們看到的報告文學都是金光閃閃的、自帶光環的,非虛構寫作正是把人爲安上去的‘金光’給去掉,看看這個人物真正是怎樣,這個可能是一種理解的角度。”

3.讀者對傳統新聞寫作方式與風格的厭棄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認爲,在這個海量信息涌現的時代,“一方面我們對這個世界所知太多,但另一方面實際我們又對這個世界所知甚少,乃至一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一種苛求,我們苛求知道在這個海量信息就要淹沒我們的世界上,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同時我們也希望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不僅僅是片斷的,零散的,而是深入的,具體的。我們能夠在一個真實的水平上,深入具體地認識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和人的豐富性。”傳統的新聞文本擅長粗線條地轉述新聞事件的骨架與框架情況,見“事”不見“人”。非虛構寫作文體中的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人物特稿、事件特稿、長報道在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前提條件下,不遺餘力地挖掘新聞人物、新聞事件背後更爲豐富的意義,讓讀者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抵達真正的“真實”境界。

4.國內外非虛構寫作思潮的互動與影響

在美國,儘管非虛構寫作作爲文學形式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它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爲是小說和詩歌的一個寫作橋樑,而不是一種同等地位的寫作方式。小說家被認爲是文學的上層階級。他們認爲,記者的作用是爲作家挖掘信息材料和激發靈感。然而,近些年來,作家專題討論會、作家會議、創意寫作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非虛構寫作發表的媒體也不斷增加,如《第四類型》《河的牙齒》《非虛構寫作》《佐治亞評論》《紐約時報》等。而非虛構寫作的創作者們的傑出作品讓非虛構寫作的地位更加穩固。一些傑出的作品讓虛構作家刮目相看,讀者越來越多。旅行散文類如彼得·梅爾的《普羅旺斯的一年》、弗朗西絲·梅斯的《托斯卡納豔陽下》,科普讀物類像戴瓦·索貝爾的《經度:尋找地球刻度的人》,歷史記錄類如西蒙·溫徹斯特的《教授與瘋子》,自然報告文學類如約翰·科萊考爾的《荒野生存》和塞巴斯蒂安·榮格爾的《完美風暴》,犯罪紀實類如約翰·伯蘭特的《午夜善惡花園》,回憶錄類如弗蘭克·麥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燼》和瑪麗·卡爾的《騙子俱樂部》等,這些作品都提高了非虛構寫作作爲一種文學形式的可見性。

在中國,非虛構寫作運動與新聞業對西方特稿寫作的引進與發展密切相關。最早使用非虛構這個詞語的主要是原先關注特稿的一羣記者,如李海鵬、南香紅、關軍、蔡崇達、謝丁、袁凌、曹筠武、楊繼斌、楊瀟、袁小兵、葉三、李宗陶等人。近年來,伴隨着現代新聞媒體的興起、商業雜誌的創刊,中外合資生活方式類雜誌數量的增長,新媒體平臺的搭建,非虛構寫作擁有了更多的發表陣地。近年來,如《時尚先生》《智族》《南方人物週刊》《中國新聞週刊》《讀庫》《中國企業家》《單讀》《博客天下》《Vista看天下》《中國青年報》《南方週末》等媒體等爲非虛構寫作提供了發表通道。另外,一些新媒體平臺專門爲非虛構寫作而開發,如“人間”“正午故事”“有故事的人”“財新文化”“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地平線”“穀雨故事”“人物”“爲你寫一個故事”提供非虛構寫作的網絡平臺。

5.非虛構寫作活動的大衆參與性

非虛構寫作打破了專業的壁壘,讓普通人成爲寫作的主體。傳統文學寫作主要由專業的作家主導,新聞寫作主要由媒體的記者編輯主導。他們是專業的文本生產者,大衆的定位是讀者。近年來,非虛構寫作不是專爲職業作家與記者而準備着,業餘的大衆也可以參與到非虛構寫作中,記錄下自己身邊的人事。“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計劃”等非虛構寫作平臺都是爲一般寫作者書寫自身故事提供的平臺。“有故事的人”是由鳳凰網推出的非虛構寫作平臺,對非虛構寫作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寫出故事”,並且認爲非虛構寫作者“可以來自名流,來自職業寫作者,也完全可以來自販夫走卒,升斗小民”。與專業文學創作、專業新聞寫作相比,非虛構寫作打破了寫作的壁壘,推翻了寫作的圍牆,拆除了寫作的藩籬,讓普通人成爲寫作的參與者。

標籤:寫作 虛構 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