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字中國怎麼寫

1. 古代的字是怎麼寫的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古代字中國怎麼寫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爲 “漢字七體”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主要使用石刀劃刻

金文(鐘鼎文):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爲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爲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主要使用金屬銘刻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篆書:篆書分爲大篆和小篆。同時期產生了毛筆,主要使用毛筆書寫,之後均主要採用毛筆書寫

大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爲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爲著名。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爲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爲扁方形的隸書。

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着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爲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

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爲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爲“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美,讚譽爲“天下第一行書”。

2. 中國古代字體有哪些

商朝: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商周: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秦朝:大篆(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

漢代:草書(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爲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漢末:今草,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迴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便。爲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

唐朝: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擴展資料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2]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參考資料:甲骨文 (中國古代文字)-百度百科

3. 中國古代字體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爲“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

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認爲,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爲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樂器以鍾爲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爲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範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

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爲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範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

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啓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

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爲重要,因爲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複,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爲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範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

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爲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複,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爲典重嚴整。康有爲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爲:“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

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爲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爲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讚賞之至。

石鼓文向爲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爲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

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爲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爲後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樑。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在激盪着戰國諸子奔肆思想和飄散着魏晉儒士藻雪風骨的翰墨中,簡書無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簡書 什麼是簡書?簡單說,簡書就是寫在“簡”上的文字。戰國至魏晉時代有種書法,是寫在形狀狹而長的竹、木書寫材料上的。

竹製的稱簡;木製的稱牘,或札,二者統稱爲“簡”。簡書一般用漢隸或漢隸的變體書寫;又由於簡書盛行於秦漢和魏晉時期,因此,簡書也稱漢簡。

李商隱《籌筆驛》有“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爲護儲胥”的句子。可見簡書高古不羣、神聖凜然,是一種不輕易使用和很講究的古老書寫形式。

前人說,簡書是徵役時,臨行告誡的文書;又說,簡書是國家有急難,用以求救的文書。其實,前人的這兩種解釋都不大準確,他們說的都是簡書的用途,及書寫內容上的區別,與書寫形式無關。

實際,所謂簡書,就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一種,只是比較古老罷了。 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有清先生以擅簡書著稱當今書壇。

他的簡書,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敦實,又有現代文化的開張、爽快;既有秦鍾漢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詩經楚辭的飄逸、靈動。欣賞他的簡書,真得能讀出“縮將百尺蒼鱗鬣,石破濤飛紙上來”(郭風惠《題秦仲文畫鬆》)的雋永韻味。

6.隸書 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爲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關於隸書的定義,近人吳伯陶先生一篇《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的文章中說道:“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

〈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

4. 古代中國的字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爲突出。《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一個意思。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裏,一直對漢字標音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說“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讀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稱爲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見,反切是一種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現代的漢語拼音不一樣。現代的漢語拼音是一種音素拼音,即每個音素用一個或兩個字母表示,因此,用漢語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個字母,如“哦”,也可以用兩個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個、四個字母來標註一個漢字的讀音。反切是根據聲韻原則來進行拼音的,它其實是一種雙拼法,總是用兩個字來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個字(上字)代表聲母,第二個字(下字)表示韻母以及聲調。即使是“零聲母”,也必須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烏寒切”。同樣的,即使既有韻頭又有韻尾的韻母,也只能用一個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許良切”。

由此可見,反切比起上述兩種注音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侷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聲母,就應該只表示輔音,但是實際上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完整的音節,單純表示輔音的漢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韻母的,就應該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樣的,以元音開頭的漢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須借用帶有輔音的漢字來作爲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韻學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謂的“呼”是音韻學中的一個概念,現代漢語中有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時期則只有開口呼與合口呼兩種)。例如,“烏,哀都切”,其中“烏”是合口呼,“哀”是開口呼。

在以後歷代中,反切被不斷改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廣韻》和《集韻》。雖然都是宋代的韻書,相差只有幾十年,但是《集韻》的反切已經有了很多的改進。明代的呂坤所寫的《交泰韻》,清代的潘耒所寫的《類音》,設計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無論怎麼樣,用漢字注音都會帶有侷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後,中國開始出現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這是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發明的。最早的是利瑪竇根據拉丁文發明的二十六個聲母和四十四個韻母的拼音方案,然後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由於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稱“利、金方案”。它的出現引發了中國幾百年以後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現了切音法,經過改進之後就是我們現在在字典的最後幾頁上經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邊的那種)。

5. 中國古代漢字寫法及寓意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註”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很大,因爲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轉註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爲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裏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爲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爲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爲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