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葉市場宏觀環境分析

茶葉市場宏觀環境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茶葉市場宏觀環境分析

1. 政治環境:政府對茶葉產業的扶持政策、外交關係等因素,都會對茶葉市場的發展產生影響。

2. 經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收入水平、消費習慣等因素對茶葉市場的需求量和價格水平具有重要影響。

3. 社會文化環境:茶文化傳承及消費習慣的變化、健康飲食理念的普及等社會文化因素也會對茶葉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趨勢產生影響。

4. 技術環境: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新技術的應用對茶葉市場的供應量、品質和價格等方面產生影響。

5. 環保安全環境:對茶葉種植、生產和加工環節的環保標準、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對茶葉市場的品質和信譽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茶葉市場宏觀環境的變化對茶葉產業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對茶企在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中應積極應對,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競爭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市場分析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目前全國茶葉種植面積達1770萬畝,年產茶葉75萬噸,年產值85億元。江蘇是全國茶葉加工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全國十大名茶有兩個產自江蘇,全省種植面積爲28萬畝,年產茶葉1.2萬噸左右,以名優茶爲主。我市茶葉生產集中在西部丘陵地區,近年來,我市各地不斷加大茶葉擴面和更新改造力度,以“綠楊春”爲代表的名特優茶產量不斷提高,全市茶葉生產呈現穩步推進態勢。據統計,全市現有茶園3.5萬畝,其中今年新拓0.4萬畝;春季產茶250噸,其中名特優茶76噸,佔30.4%;春茶總產值達4770萬元,名特優茶產值爲3100萬元,佔65%。

綜觀茶葉市場,具有明顯的市場走勢:

一是茶葉市場消費保持穩中有升,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大起大落現象。世界人均年消費茶葉近500克,英國人均年消費2460克,日本人1005克,愛爾蘭3170克,中國330克,香港特別行政區1370克。有理由說茶葉消費潛力很大。發展茶葉生產具有廣闊前景。

二是更取向消費名特優新茶葉。從“物質”轉向“感覺”的消費變化已逐漸顯現。茶葉消費依據不同地區的飲用習慣而不同,但主要趨向消費名特優新茶。目前消費市場中,低檔茶滯銷,大宗粗茶積壓,而價格昂貴的名優茶、名牌茶走俏,高檔茶暢銷不衰。名優茶的價格起碼要高於一般茶葉50%以上。僅僅揚州市場,每年名特優茶的需求量就達到300噸左右。近年來,優質“綠楊春”春茶每斤價格一直穩定在300元左右,新上市的茶葉有的每斤高達1000多元。

三是更加註重茶葉的安全。隨着人民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以及進口國各種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標準的不斷提高,茶葉生產今後必須更加重視無公害生產,建立優良的茶葉生產生態環境和嚴格的無污染加工流程,超標茶葉今後在市場將無立足之地。

四是更加註重產品的包裝。茶文化將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優質的茶葉包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茶葉行業面臨的威脅

茶產業發展面臨三大挑戰,轉化產能刻不容緩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數據顯示,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已發展到近300萬公頃,佔世界茶園面積的65%左右。與此同時,茶葉產量也大幅度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茶葉總產量爲255萬噸,較上年增產6%,2018年茶園面積預計達到310萬公頃,茶葉總產量有望達到270萬噸。

然而,我國茶產業發展進行規模擴張同時,面臨三大主要問題。

一是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茶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農村勞動力已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階段,這一現實對茶產業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是質量安全與生態安全壓力增大。無論是內銷還是出口,消費者對茶葉中農藥殘留、重金屬、環境污染物幾乎是“零容忍”;

三是資源利用率不高與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新世紀以來,我國茶產業一方面通過擴大面積來增加產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葉未被利用而浪費在茶園,保守估算,全國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鮮葉未能採收,資源浪費嚴重。

茶園 面積的過度擴張,茶產量大幅增加,但茶葉消費並未相應增加。據中國產業流通協會報道,2017年國內茶葉年消費量達190萬噸,增長4.4%。說明我國茶葉消費增長已低於產量增長,茶產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壓力,供過於求問題已顯現,如果市場開拓跟不上,將會出現嚴重的供求失衡,輕則影響整個茶產業的經濟效益,重則影響茶產業穩定發展。

對此,各級及廣大茶產業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未雨綢繆,研究對策,解決好茶產能過剩問題,確保我國茶產業健康發展。

一、堅持生態、有機是茶產業發展方向

生態有機是茶產業永恆的主題,科學越發展,國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MRL)標準要求越嚴格,尤其對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量標準要求更嚴。從出口看,進口國的安全限量標準越來越嚴,部分水溶性農藥超標和環境污染物超標已成爲近年我國茶葉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隨着我國茶葉市場的競爭加劇,勢必會加速茶產業的重新洗牌。一些不按規範管理與加工的茶企將被淘汰,只有堅持生態、有機標準纔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加強茶園標準化和作業機械化、加工自動化應用研究。

集成各項先進技術,形成標準化茶葉生產技術模式,從而解決茶葉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短缺、作業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提高茶葉生產的整體質量和經濟效益。

三、加快茶產業多元化研究與應用,轉化過剩產能

茶產業集合了天然、養生、健康和文化的消費基因,只要我們把眼界放寬便可以發現更多市場“藍海”。

1、拓展茶葉新用途。這是當前茶葉界必須思考的迫切問題,研製以茶粉、茶葉提取物或茶葉副產物等爲原料的茶食品、茶飲料、茶添加劑、茶用品等多元化深加工產品。如速溶茶、果茶、奶茶、茶膏、茶麪膜、茶色素等。

2、開發功能茶。通過一定的科技創新,將中藥、其他食物與茶進行配伍融合,使茶葉具有保健養生功能,如利咽茶、養胃茶等。

3、大力發展茶旅文化。茶旅文化融合是茶產業鏈的重要通道。隨着時代的發展,茶旅文化已成爲茶產業競爭的重要元素,如果沒有茶文化的融入,茶葉也僅僅是單純的農產品,很難發展成現代產業。

目前已有很多茶企將親子、旅遊、體驗、教育、探險、禪修、休閒、度假、博物館、博覽園、婚慶等融入茶文化。

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中,用茶文化爲載體,通過茶藝教學與茶藝表演等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啓發與教育。

4、引入倉儲陳化理論。倉儲陳化是將成品黑茶、白茶或毛茶存放於標準倉庫,通過長時間陳放後,吐故納新,醇化沉澱,越陳越香,從而減少茶葉的苦澀味,使口感變得更柔和,而且,經過陳放後的茶葉成爲年份茶,升值空間更大。

5、全力打造茶葉公共品牌。在我國茶產業的發展歷程上,茶葉品牌多、亂、雜,“有好茶、無大品牌”,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沒有區域品牌的引領,是絕對難與大市場、大營銷對接的。

茶葉公共品牌是一個區域內茶葉的整體形象和特徵,主要是爲了讓消費者容易辨識、購買。它對內整合各種資源,促使茶企抱團協調,同時可以規範行業標準,管控茶葉源頭質量,保障茶葉品質;對外可以強化宣傳推廣力度。

產茶區的要引導茶企,朝着區域化、品牌方向發展,整合資源,共享品牌,唯有如此才能作大作強。

四、認真做好大衆茶,提高人均茶葉消費量

中國有句俗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喝茶已成爲是國人的生活習慣。然而我國茶葉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低於茶葉消費大國,據有關資料:中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僅1.248磅,只有土耳其的1/4,在世界排名第19位。

從茶葉消費結構上看,我國茶葉消費主要在國內市場。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費觀念在改變,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各類茶事活動也越來越多,廣大茶企要借鑑英國“立頓”茶,培養大衆消費市場。將茶變成一種生活的必需品,降低生產成本,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讓優質低價的大宗茶進入普通百姓消費市場,從而提高人均茶葉消費量。

五、建立危機意識,學會跨界思維。

如今社會已從互聯網時代,向大數據、雲計算髮展,企業的新陳代謝比以往哪個時代都來得更快,未來的行業競爭,是一場跨界競爭,跨業洗牌,跨界分金的競爭,各種新的業態將模空出世,隨時將你打入深淵,做外賣的打了方便麪,做手機的幹掉了做相機的。

作爲競爭激烈的茶企,應充分利用茶葉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優勢,開發出更便利、更關聯、更全面、更具有消費體驗的新商業模式。

未來茶葉行業發展有哪些趨勢?

趨勢分析一:中國成爲全球茶葉重點消費市場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總量呈持續上升趨勢,2019年國內茶葉市場銷售額已達到2739.50億元。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爲,隨着消費升級、健康理念提升,中國茶葉消費持續增長,消費佔全球市場銷售額的比重逐年攀升,正逐漸發展成爲全球茶葉消費的重點市場。

趨勢分析二:直播破局,茶企營銷線上化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成爲各行業進行營銷的新模式,農產品也藉助直播的東風開啓線上營銷模式,並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熱”的助力下不斷加碼線上營銷,2020年中國茶葉的線上市場規模達到265億元,同比增長12.8%。未來,短視頻直播等線上營銷將會成爲茶企常態化的營銷方式之一。

趨勢分析三:頭部茶企品牌效應凸顯(一)

數據顯示,2020年雙十一當日,淘系電商平臺上Top100的茶行業店鋪交易總額爲4.25億元,其中Top10的店鋪的交易總額爲2.29億元,佔Top100店鋪成交總額的53.9%。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爲,流量向頭部集中,頭部茶企品牌效應凸顯,而且全渠道佈局完備的成熟品牌在雙十一期間發力明顯。隨着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強者恆強是必然趨勢。

參考資料來源:

《艾媒諮詢|2020年中國茶葉行業市場現狀及用戶調研分析報告》

有沒有關於茶葉的市場分析

茶葉市場調查分析

一、 摘要

中國是茶葉有發源地,茶區分佈廣、資源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在國內,茶類消費者爲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輕人佔據的比例也逐漸加大,說明茶在年輕人的消費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茶葉出口主要有六大國際市場,分別是摩洛哥、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中東地區。由於國際市場質量門檻越來越高等原因,中國茶葉市場發展受到了阻礙,但從總體來看,我國茶葉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總體向上的趨勢從未改變。相信隨着我國茶葉種植、生產水平的迅速提高,產品安全體系日趨完善,我國茶葉的優勢會越來越顯現,世界各國對我茶葉的消費會逐步增加。

二、 調查背景

商品經濟的日益的發展,我國的外貿份額越來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傳統的商品茶葉市場也相當的活躍。

三、 茶葉市場概述

1、 茶葉分類

我國茶葉基本可以分爲兩類,一種是基本茶類,一種是加工茶類。其中基本茶類又可分爲六類:綠茶、青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加工茶類可分爲花茶、果茶、緊壓茶、保健茶等。

2、 市場特點

① 茶葉種類多樣:中國是茶葉有發源地,茶區分佈廣、資源

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現有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之分;具體到某種茶葉又有細分,如紅茶有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綠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質量特徵而言,同類茶葉也有名優茶、大宗茶的區別。並且,各地的區域環境、氣候、茶樹品種、栽培方式、製茶工藝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如工夫紅茶的滇紅與祁紅的質量差別、閩南烏龍茶與臺灣烏龍茶的質量差異等。

② 茶葉價格波動大:由於我國茶葉種類、質量的差異性,茶

葉質量缺乏國家標準來統一規範,高品茶的質量級別較爲混亂,售價較爲模糊。面向渠道經銷商的出廠價、批發價尚能保持相對穩定,而面對消費者的零售價,往往隨意訂價、茶價畸高或是價質不符,消費者無從判斷商品茶的真正價值及真實價位。

茶葉市場分析

大量生產造成良莠不分、供求失衡

消息經過了一輪普洱茶價格的暴跌,茶市也像股市一樣在清除泡沫。往日衆多的貼牌普洱茶雖然價格不高,但依然遇到“熊市”。

在馬連道茶葉市場,一位攤主向記者推薦大益品牌的b貨。銷售人員表示,大益生茶價格在250元一餅,看到記者嫌貴,銷售人員從櫃檯裏拿出另一種大益生茶,向記者推薦,售價只要80元。從外包裝上來看,二者的顏色、字體完全一樣,仔細辨別,價格高的外包裝有編號、生產日期、淨含量,而價格低的包裝則較爲粗糙。

“你放心,這是b貨,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b貨是貼牌生產的產品,口感稍微差一點。”銷售人員表示。記者走訪多家攤位發現,馬連道近半賣普洱的商戶都有b貨銷售。

“我們現在都是真貨,貼牌的b貨不好賣了。”一家銷售商向記者表示,隨着高檔普洱價格的暴跌,原來以價格取勝的b貨優勢不再明顯,許多進了貨的商家正極力想把它們推銷出去。

記者瞭解到,中茶、大益、下關沱茶是普洱茶價格下跌的主要品種,真貨的價格普遍下降了20%左右,有些甚至達到一半。但是b貨的價格因爲一直不高,所以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a貨和b貨之間的價差明顯縮小了。

很講究原產地和工藝的茶葉也能貼牌生產嗎?雲南中茶公司總經理賈鵬對此表示,“原料絕對是雲南的,而且是生產方、委託方、經銷商共同選擇的。我們所委託的生產茶廠均是有資質企業,可以保證品質。”而賈鵬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委託加工的企業有18家,但昨天,賈鵬表示目前只有8家。“當然,累計委託生產的廠家很多,小的廠家合同到期不再生產了。”

昨天(7.4),大益生產廠家雲南勐海茶廠市場部一位男士卻表示:2004年以後,我們就不做貼牌產品了。你看到的可能是假貨。

“分不清哪些是貼牌的,哪些是正牌的。牌子被做砸了,我們都不敢進名牌廠家的產品了。”一家馬連道商戶表示自己目前已不銷售大益、中茶等名牌普洱了。甚至有經銷商質疑,普洱茶的大幅度降價和名牌的大量貼牌生產有關。貼牌生產讓名牌普洱產量突然大增,造成品質下降,再加上“炒家”過度提價,才造成價格暴跌。

中茶總經理賈鵬告訴記者,公司去年生產銷售了2000多噸普洱茶,訂單數量最高的時候達到了3萬6千噸,他們最終接受的訂單在1萬噸左右。因爲有這樣的市場需求,中茶授權一些茶廠使用“中茶”牌商標,據稱收取商標使用費是每公斤10-60元。

在談到現在爲什麼不用貼牌模式生產的時候,大益的工作人員承認:“這樣生產3年以後,可能自己就砸了自己的牌子。”

昨天,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市級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表示:這種貼牌操作方式難以保證茶葉的質量,是一種不誠信的經營行爲。茶葉的原料是最爲關鍵的,特別是茶葉不是工業化產品,還包括一些手工的操作,外包模式在管理上難度非常大。而云南普洱茶協會的相關人員則表示:這些貼牌生產的大廠不是協會的會員,因此協會制約不了。“貼牌生產的產品品質和口感肯定要差一些,這樣經營下去,市場最終會給這些廠家教訓的。”

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祕書長吳錫端向記者表示,目前,貼牌生產的普洱茶廠商不只是中茶一家,“貼牌生產是廠家擴大規模的最快方式,但關鍵還是要看能否嚴格管理,控制質量。”

不容置疑的是,普洱茶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質量及市場準入標準體系還沒有形成規範,以致市場呈現出一定的無序。要保證普洱茶熱能平穩、長久地“熱”下去,當務之急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對普洱茶文化與科技的深入挖掘,特別是對普洱茶種質資源、羣落下分佈、歷史沿革、加工工藝、市場營銷、古茶樹保護、茶馬古道以及茶文化發展定位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正確引導普洱茶的生產、消費和流通。抓好普洱茶市場準入標準、茶園茶廠技術改造和優勢品牌打造3個環節,加快市場營銷體系、科技支援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管理服務體系4項建設,使“中茶”、“大益”等一批知名品牌進一步發展壯大,從而推進普洱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王老吉涼茶環境分析??

王老吉的營銷環境

一.微觀市場營銷環境

1.

內部環境

據悉,

王老吉藥業剛剛於

2011

1.月

10.日完成

合資後第三屆董事會的換屆,

王老吉第五代傳人、

香港同興藥業董事

長王健儀女士擔任王老吉藥業董事長,

廣藥集團副總經理施少斌先生

出任副董事長兼總裁。

2008

12.月,

就以王老吉藥業爲主創立了

“廣州市涼茶重點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該中心通過有效整合企

業的內部和外部資料,

加強涼茶物質基礎、

安全性評價、

質量標準的

研究,

使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爲涼茶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帶頭的示範

作用。然而,無論是蘇丹紅事件還是三鹿奶粉事件,都突出體現了食

品源頭品質控制對成品質量的影響。

針對源頭上的質量監控,

王老吉

藥業特別建立了涼茶植物原料固定產地規範化種植基地

(GAP

基地

)

並深入山東、江蘇等涼茶的主要道地藥材產區,對藥材的種植過程、

採收過程、施肥、施藥進行安全性調查,通過對產地及供應商的實地

評估,將植物原料產地固定化,對種植及採購管理規範化。

2.

從中間商的角度看:

在促銷活動中,

加多寶除了繼續鞏固傳

統渠道的“加多寶銷售精英俱樂部”外,

還充分考慮瞭如何加強

餐飲渠道的開拓與控制,

推行“火鍋店鋪市”與“合作酒店”的

計劃,選擇主要的火鍋店、酒樓作爲“王老吉誠意合作店”,投

入資金與他們共同進行節假日的促銷活動。

由於給商家提供了實

惠的利益,

因此紅罐王老吉迅速進入餐飲渠道,

成爲主要推薦飲

品。

3.

從消費者角度看:

盒裝王老吉與紅罐王老吉沒有區別,

同品牌的不同包裝、不同價格而已。是同一個產品系列,不存在

本質上的差別。

而盒裝王老吉與紅罐王老吉在價格上的差異,

是因爲包裝的不同而產生的。

如今王老吉在中國的消費者中享有

較高的口碑

,

比較廣泛的認知度。身體不爽的時候,我們首先想

要喝王老吉飲料,

特別是男人在香菸抽的比較多、

飲酒比較多的

時候,

很顯然它代表了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答案所在。

這樣的事

情的發生對於任何企業來講是一件很幸運的美妙事情,

因爲它的

品牌已經活在了消費者的心中,成爲了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代表,

4.

從競爭者角度看:

預防上火

飲料市場仍處於高速增長期,

還有待開拓。

紅罐王老吉已經牢牢佔據了領導品牌的地位,

成爲

消費者的第一選擇,開拓品類的任務,紅罐王老吉當之無愧,也

只有它才能抵擋下火王、

鄧老涼茶等其他涼茶飲料的進攻。

因此,

從戰略層面看,盒裝王老吉應全力支持紅罐王老吉開拓

預防上

火的飲料

市場,萬不可後院放火,爭奪紅罐王老吉的市場,最

終妨礙紅罐王老吉開拓市場。

雖然後來市場上出現很多同樣的產

品,比如海口罐頭廠的

下火

、廣東佛山某廠的

鄧老涼茶

等等

加入了涼茶飲料的陣線,

到現在也無法動搖涼茶與王老吉品牌的

消費者聯想地位,改變王老吉是涼茶飲料代表的地位。

5.

從產品本身看:盒裝王老吉因包裝、價格不同,已存在特

定的消費羣和消費場合。

由於包裝形式的不同,

決定了盒裝王老

吉與紅罐王老吉在飲用場合上存在差異。

紅罐王老吉紅色鐵罐的

着裝

顯得高檔、時尚,能滿足中國人的禮儀需求,可作爲朋友

聚會、宴請等社交場合飲用的飲料,故其在餐飲渠道表現較好。

盒裝王老吉以紙盒包裝出現,本身分量較輕,包裝質感較差,不

能體現出檔次,

無法與紅罐王老吉在餐飲渠道競爭。

但在即飲

(方

便攜帶的小包裝飲料,開蓋即喝)和家庭消費(非社交場合)市

場,紅罐王老吉每罐

3.5

元的零售價格,與市場上其他相同包裝

形式的飲料相比,價格相對較高,不能滿足對價格敏感、收入有

限的消費人羣(如學生等)的需要。而盒裝王老吉每盒

2.元的零

售價格,

對於喜歡喝王老吉飲料的上述人羣而言,

無疑是最佳選

擇。況且,在家庭消費市場上,以批量購買爲主,人們在家裏喝

飲料沒有講排場、面子的需求,在質量好的前提下,價格低廉成

爲家庭購買的主要考慮因素。因此,在即飲和家庭消費市場,盒

裝王老吉具有明顯的優勢。

6.

公衆角度

:

廣州人喜飲涼茶,尤其在夏日暑天,一杯涼茶入口,

頓時生津止渴、清涼舒坦。而一碗甘甘苦苦的

"

王老吉

"

涼茶,更

能消暑解困、除溼清熱,專治溼熱積滯、口乾尿赤、喉痛發燒、

四時感冒,難怪被稱爲

"

廣東涼茶王

"

。許多人家平日都會不時叮

囑孩子到街上涼茶檔飲碗

"

王老吉

"

消消熱滯,或者買一些涼茶包

放在家中保平安,甚至有些華僑回鄉探親,也要買些

"

王老吉

"

出國,讓久居海外的親友頭痛發熱時嚐嚐羊城

"

王老吉

"

的功效。

此後,王老吉既賣涼茶,又把草藥配成藥包,方便顧客攜帶出門

遠行。王老吉涼茶一傳十、十傳百,處處口碑,人人受益,直至

今天,歷久不衰。

二.宏觀市場營銷環境

1..

經濟環境

王老吉涼茶獲得飛躍性的發展

,

則是在成功申遺

之後。短短五年間

,

涼茶從偏偶嶺南一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公開的數據也表明

,

涼茶入遺當年

2006

涼茶飲料產量實現快速增長

,

達到近

400

萬噸

,

2010

年涼茶的

年銷量已經增至

600

萬噸。

以紅罐王老吉爲首的非遺品牌更是始

終牢牢掌控近

90%

的市場份額。近年來,以廣東涼茶爲代表的

植物飲料市場正在飛速發展,

相比十年前的小打小鬧,

目前已形

成年銷售額近

200

億元的巨大飲料產業。

王老吉飲料歷年銷量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8

億元

6.億元

14.3

億元

25

億元

40

億元

90

億元

150

億元

170

億元

(其中

2005-2009

年的消費中包含盒裝)

2.

社會文化環境:

全面認識涼茶的社會文化、社會進步、人

類發展的核心價值取向

,

全行業團結一致研究涼茶文化和產業發展中

的內涵、

價值與責任

,

促進行業的共同繁榮

,

意義非常重大。

峯會主辦

方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指出。

資深文史考古專家、

廣州

市博物館終身名譽館長麥英豪認爲

:“

涼茶成爲了嶺南人、中國人維繫

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條根脈

,

是藥食同源理論最好的承載

物。它體現了中國

,

尤其嶺南食文化的通俗化、大衆化、各方合力

:“

茶公約

構築產業藍圖

3.

科學技術環境:

1.月

25

日,國家

863

計劃項目———“功能

性食品安全性評價與功能因子關鍵檢測技術”

在廣州正式啓動,

廣東

涼茶代表之一的盒裝王老吉被宣佈正式入選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

(863

計劃

)

。在

2008

年加多寶就藉着奧運的契機

,

在紐約哈德遜河

上打出

北京歡迎你

的廣告標語

,

力圖讓世界瞭解王老吉

,

瞭解中國的

民族飲料

,

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2010

9.月

,

紅罐王老吉獲得了有

品界奧斯卡

之稱的

全球食品工業獎

”,

贏得了評審委員會國際專家們

的高度讚譽。

這不僅說明王老吉的產品生產技術完全達到了國際先進

水平

,

更重要的是王老吉傳承與弘揚了涼茶的健康養生文化

,

向消費大

衆傳播了本民族的飲食科學文化

,

是對中國民族飲料品牌和中國食品

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一種提升

,

宣示秉承中國文化精髓的涼茶獲得世界

的認同。

同年,

以王老吉藥業爲主創立了“廣州市涼茶重點工程技術

研究開發中心”

。該中心通過有效整合企業的內部和外部資料,

加強

涼茶物質基礎、

安全性評價、

質量標準的研究,

使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爲涼茶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帶頭的示範作用

茶葉現狀及未來走勢?未來發展模式。。。求業內人士點評分析一下!

中國的茶葉市場,主要分爲國內和出口兩塊。

國內部分

1. 茶葉消費量增長很快。鐵觀音(烏龍類)市場份額點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葉佔剩下的一成半。

2. 茶商衆多,行業進入門檻低,行業集中度低,亂象叢生。

3. 茶葉品種多,種類豐富,宣傳側重點各不同。

4. 茶葉做爲價格較高的經濟作物,產茶的地方較爲重視。每年茶展衆多,不過多數效果都不怎麼樣。

出口部分

1. 綠茶佔絕對比例,9成左右。

2. 其它茶葉出口量逐年增長。尤其以快速消費包裝的包裝茶增長最快。

3. 即使如此,中國出口茶葉,仍以散裝,原材料供給爲主。

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沒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範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準入制度、商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經銷商臺賬制度、索證索票制度、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茶葉市場對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貫徹力度不夠。當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場商戶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

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爲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爲546公斤、斯里蘭卡爲402公斤、肯尼亞是爲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農受僱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爲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爲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準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爲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爲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佔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併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從知乎上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買茶時就上i茶時!!

茶葉市場分析

茶葉銷售總量平穩增長

近年來,中國茶產業主動融入與服務構建新經濟格局,通過持續創新保持了穩定發展,在傳統產品與業態持續發力的同時,新茶飲、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風味茶等新賽道崛起,線上線下消費繁榮,茶葉總產量、總產值,內銷量、內銷額,出口量、出口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2014年以來,我國茶葉消費呈現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全國茶葉消費量爲230.19萬噸,較2014年的150.25萬噸增長近80萬噸。

銷售額持續走高

銷售額方面,隨着我國茶葉市場的持續火爆,全國茶葉銷售總額持續增長,到2021年,全國茶葉銷售額達到3120億元,同比增長7.99%,銷售額再創新高。

茶葉銷售總額持續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茶葉價格的持續走高,2014年以來,茶葉銷售均價總體呈現震盪上行的發展態勢,到2021年,我國茶葉銷售均價135.5元/千克,價格僅次於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綠茶消費佔比過半

從各類茶葉消費情況來看,目前綠茶是我國茶葉市場主要消費品種。2021年,中國傳統茶類中,六大茶類的消費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長。其中,綠茶130.92萬噸,佔總銷量的56.87%;紅茶33.88萬噸,佔總銷量的14.72%;黑茶34.41萬噸,佔總銷量的14.95%;其他品種茶葉銷量佔比均不足10%。

具體到綠茶方面,近年來,我國綠茶消費量呈現平穩上行走勢。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綠茶消費量爲120.59萬噸,到2021年,我國綠茶消費量提升至130.92萬噸,同比增長2.35%。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茶葉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如何看待茶葉這個行業,它未來的發展前景在哪裏

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概況

——茶葉類型情況:綜合發展模式悄然形成

按照品類進行比較,2022年獲得有效評估的126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中,產品涵蓋多種茶類的品牌有46個,由綠茶延伸出其他茶類的品牌居多,其中37個以綠茶爲主,3個形成了一綠一紅的產品格局;單一綠茶類品牌的比重雖依然超過其他茶類,佔比達34.92%,綜合來看,中國茶產業普遍存在着綠改紅、綠改白、單一品類改綜合品類等產品結構調整變化,綜合生產、加工多種茶類的發展模式在悄然形成。

——區域分佈情況:品牌地域覆蓋四大茶區

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地域範圍覆蓋全國四大茶區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69個品牌來自江南產區,其次是西南產區26個品牌,華南產區18個,江北產區13個。浙江,福建和安徽3省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數量位列前三甲,分別爲20個、16個和13個。有效評估品牌數量在10個以上的省份還有湖北、四川和湖南3省。

中國茶葉公用品牌價值發展情況

平均價值——持續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

比較近3年品牌評估數據,近3年來,有效評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價值在持續增長,但增長幅度逐年下降,2022年平均品牌價值與增長率分別爲23.15億元和4.37%。可見,表明近3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價值增速在減慢。

區間分佈——半數以上品牌處於相對較低水平

按照品牌價值大小區間分佈可見,此次評估中,品牌價值高於50億元的品牌共7個,品牌價值處於20億~50億元的品牌數量最多,達到了56個,佔44.44%;價值處在10億~20億元之間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佔26.19%;品牌價值在10億元以下的有31個。結合品牌價值平均數與中位數情況可知,半數多的茶葉企業產品品牌的品牌價值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

省份品牌——江浙品牌溢價能力領先

其中品牌價值最高的是西湖龍井,爲79.05億元,其餘分別是普洱茶(78.06億元)、信陽毛尖(75.72億元)、瀟湘茶(68.42億元)、福鼎白茶(52.22億元)、洞庭山碧螺春(50.99億元)和大佛龍井(50.04億元)。

然而,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收益的跨度很大,如西湖龍井這樣的品牌價值與品牌收益同時表現強勢的品牌,風毛麟角。結合品牌所在省份情況可知,江蘇、浙江兩省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在品牌溢價能力上顯著高於其他省份的品牌。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茶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喜茶的宏觀環境分析(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等)?

宏觀環境分析包括環境分析、經濟環境分析、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分析、科技環境分析、其它重大事件。

法律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制度、、方針、法律法規等方面。這些因素常常制約 、影響企業的經營行爲,尤其是影響企業較長期的投資行爲。具體來說,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 制度與,政局的穩定性以及對外來企業的態度等因素;法律環境主要包括制定的對企業經 營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環境保以及外貿法規等因素。如果企 業實施國際化戰略,則它還需要對國際法律環境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國際局勢、國際關係、目標國的國內環境以及國際法所規定的國際法律環境和目標國的國內法律環境。

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經濟要素的性質、水平、結構、變動趨勢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構成經濟環境的關鍵戰略因素包 括:GDP的發展趨勢、利率水平的高低、財政貨幣的鬆緊、通貨膨脹程度及其趨勢、失業率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匯率升降情況、能源供給成本、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市場需求情況等。這些因 素往往直接影響着企業的經營,如利率上升很可能會使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上升;市場機制的完善對企業而言意味着更爲正確的價格信號、更多的行業進入機會等。企業的經濟環境分析就是要對以上因素進 行分析,運用各種指標,準確地分析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從而使其戰略與經濟環境的變化相匹 配。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企業所在社會中成員的民族特徵、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因素。從影響企業戰略制定的角度來看,社會文化環境可分解爲人口、文化兩個方面。人口因 素對企業戰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響。例如,人口總數直接影響着社會生產總規模;人口的地理分佈影 響着企業的廠址選擇;人口的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需求結構,進而影響社會供 給結構和企業生產;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響着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文化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是間 接的、潛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學、宗教、語言與文字、文學藝術等,它們共同構築成 文化系統,對企業文化有重大的影響。企業對文化環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會文化內化爲企業的內部文 化,使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符合環境文化的價值檢驗。另外,企業對文化的分析與關注最終要落 實到對人的關注上,從而有效地激勵員工,有效地爲顧客服務。

技術環境指的是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技術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技術不僅是指那些引起時代性變化的發明,而且還指與企業生產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 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變革性的技術正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發生着巨大的影響,這些技術包括網絡、基 因、納米、通信、智能計算機、超導、電子等方面。技術進步創造新的市場,改變企業在行業中的相對 成本及競爭位置,爲企業帶來更爲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要密切關注與本企業產品有關的科學技術的現 有水平、發展趨勢及發展速度,對於相關的新技術,如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或現代管理思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