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24節氣的起源

24節氣的起源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爲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15°爲1等份,每1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經歷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爲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爲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24節氣是怎麼來的

24節氣的來歷:

1、24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

2、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24節氣已完全確立。

3、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24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24節氣的天文位置,把一年平分爲24等,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24節氣。

4、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爲“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

5、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爲“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爲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爲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爲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爲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價值: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爲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1、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2、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爲早晚之期,故立歷日。”這番話說明設立節氣的初衷就是爲了“治農功”。節氣以一年爲基礎,約15天爲一節氣,劃分的24個不同的節氣。

3、春秋時期,五經之一的《尚書》有堯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確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節氣。在《管子·輕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節氣。時至戰國,《呂氏春秋》將節氣增加到22個,節氣初具雛形。到了漢初,《淮南子·天文訓》增補了小滿和大雪兩個節氣,形成了完整的節氣系統。

24節氣是怎麼來的

24節氣的來歷:

1、24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

2、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24節氣已完全確立。

3、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24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24節氣的天文位置,把一年平分爲24等,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24節氣。

4、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爲“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

5、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爲“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標籤:節氣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