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公與私怎麼寫

1. 公與私的話題作文

公與私 公有與私有,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

公與私怎麼寫

爲公還是爲私,又是兩種殊異的人生追求。 爲私者,雖能獲得個人一時之利,但爲公者卻能永遠心存快樂。

一方面是因爲這公與私本身就緊緊相連,密不可分。一個國家、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強盛了,發展了,效益好了,那它當中每一分子的利益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反之,大河不滿小河干。皮之不存,毛將焉伏?另一方面,心底無私天地寬,助人方能快樂。

能爲公、爲他人做出貢獻的時候,就是自己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時候,也就是最快樂的時候。同時,我爲人人,人人自然也會爲我。

相輔相成,其樂融融。相反,如果時時刻刻都以自我爲圓心,以私利爲半徑來劃圈子的話,那麼私心、私慾、私情、私利、私交這些東西,肯定會讓一個人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只能是小人常慼慼,惶惶不可終日了。

一項調查顯示,貪官的壽命比常人平均少了十年,大概是這類人做賊心虛,怕見天日,不堪重負吧。 但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正確地面對和處理這公與私的關係。

國家的幹部,是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但總有一些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有的人花公家錢,結私人緣,公務員成了“私務員”。

有些事,明明是公事,如果和主事者沒有私交,沒有私人感情,對方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那公事辦起來就相當困難。有些事,明明是私事,是違反政策的事,但通過關係,建立了私人感情,就可以變通,可以特事特辦。

在辦事上,如果對方答應公事當成私事辦,那你就大可放心了。如果是公事公辦,那很可能就是辦不了、不辦了。

有的人對羣衆漠不關心,而是熱衷於迎合上級,結交大款,公僕變成了“私僕”。看來中央提出要在黨員幹部中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提倡心繫羣衆,服務人民,秉公用權,廉潔從政,那是很有針對性的。

當然,人之爲人,總是有感情的,也是有七情六慾的。一點也不爲自己,恐怕也不是唯物主義。

在公與私的關係上,我認爲會有四種態度,也可以說是有四種境界。其一,大公無私。

這種人天下爲公,鐵面無私,公而忘私。此聖人、偉人之境也。

其二,先公後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是沒有私,而是首先考慮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藺相如之所以忍讓老廉頗,是因爲“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此君子、楷模之境也。其三,公私分明。

既堅決維護公家的利益,愛崗敬業,決不失職瀆職。也堅信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個人利益不容侵害和忽視。

加班可以,但要加薪。此常人、凡人之境也。

其四,損公肥私。爲一己之利,可以假公濟私,可以侵吞國家和集體財產,可以貪贓枉法,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

此小人、民賊之境也。 我想,人生在世,在處理公與私的關係上,能做到大公無私、先公後私的人,當然是最可愛、可敬的人,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假如說真的達不到偉人、君子之境,但也決不能墮入小人、民賊之流。能堅持做到公私分明,做一個心地坦蕩的常人、凡人,那也是很不錯的。

爲公,那就要堅持原則,秉公辦事,盡心竭力,對得起崗位和待遇。爲私,那就要孝敬父母,夫妻恩愛,育子成人,對得起天地和良心。

2. 如何對待公與私

最近美國華爾街的金融證券交易人士到天津訪問,在廣播中做節目,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安然是否考慮過公衆利益?美國的上市公司是否牢固樹立了公衆公司的觀念?《股票雜誌》的李建先生回答說:安然事件使大家認識到必須更牢固地樹立公衆公司的觀念,必須樹立誠信的觀念。這就更進一步印證了我提出的股份公司是“產權明確的、動態的混合集體所有制”的概念——各種利益的集合。其實只要有各種利益的“集合”,就會削弱私利,在相互制約中限制少數人私利的惡性膨脹。如果沒有這種限制,那麼少數人私利的惡性膨脹就會炸燬所有股東的私利,包括少數人自己的私利。所以集合的“利益”是一種“公利”——對大家都有利。

公與私是一個歷史的範疇,經歷着動態的演變過程。個人的私利在任何社會都要受到限制,限制它的正是公利,也就是最普通的語言:“你活,我也活”,如果只想“我活”,就會產生損害他人利益的極端行爲,這時自己可能也活不成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競爭也是有條件,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3. 公與私作文議論文

'公'與‘私’是具有同一性的矛盾統一體,它們的關係是是對立的。

所以革命者總是強調‘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公’與‘共’則沒有同一性,不是矛盾統一體,它們的關係是相同相通的,所以‘公’與‘共’經常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合稱‘公共’。

如公共交通、公共事業、公共財產等等。 表面看來‘公共’好像是單義複音詞,但實質上‘公’與‘共’卻有重大的區別。

因爲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或者是有意地忽略了)這種重大區別,常常是以‘公’代‘共’,因而產生了極爲嚴重的失誤。 在中國社會實踐中,‘公’往往和‘官’聯繫在一起。

公家就是官家,公事就是官事,公產就是官產,公差就是官差,‘辦公的’往往就是當官的,沒收充公,就是沒收歸官。而‘共’則意味着是共同的,是共有的,共用的,共通的,是大家的。

如果說‘公’意味着是官家的,‘共’則意味着是百姓的。因此所謂‘公有’並不等於是‘共有’。

所謂‘同甘苦’‘共患難’,應該是從官到民人人有份的,‘共同富裕’也不是隻有官員纔有份的。

4. 公與私作文議論文

'公'與‘私’是具有同一性的矛盾統一體,它們的關係是是對立的。

所以革命者總是強調‘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公’與‘共’則沒有同一性,不是矛盾統一體,它們的關係是相同相通的,所以‘公’與‘共’經常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合稱‘公共’。

如公共交通、公共事業、公共財產等等。 表面看來‘公共’好像是單義複音詞,但實質上‘公’與‘共’卻有重大的區別。

因爲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或者是有意地忽略了)這種重大區別,常常是以‘公’代‘共’,因而產生了極爲嚴重的失誤。 在中國社會實踐中,‘公’往往和‘官’聯繫在一起。

公家就是官家,公事就是官事,公產就是官產,公差就是官差,‘辦公的’往往就是當官的,沒收充公,就是沒收歸官。而‘共’則意味着是共同的,是共有的,共用的,共通的,是大家的。

如果說‘公’意味着是官家的,‘共’則意味着是百姓的。因此所謂‘公有’並不等於是‘共有’。

所謂‘同甘苦’‘共患難’,應該是從官到民人人有份的,‘共同富裕’也不是隻有官員纔有份的。

5. 如何處理公與私 義與利 個人與組織 個人與羣衆 兩學一做

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個人與組織的關係

所謂的公,就是社會或社會利益,就是單位;所謂的私,就是個人或個人利益。個人的私立在任何時候都要受到限制,不是誰想幹嘛就幹嘛。在當前形勢下,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有個別黨員幹部由於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論學習,政治素養不高,黨員宗旨意識淡漠,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危機意識和服務意識大大降低,在面對利益誘惑之下,個人私慾在逐漸膨脹,政治紀律、組織紀律鬆懈,對待公與私的問題上,天平傾斜,心理扭曲,公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導致逐漸走上貪污腐化的道路。

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無不時刻在提醒着我們每一個黨員領導在對待公與私的關係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因一時的私慾而斷送其一生的前程。當然,在可能的條件下,滿足個人正當合理的要求,可以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大公無私、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在公與私利益關係發生矛盾的時候,要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以公爲重、以公爲先、舍私爲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職工、爲社會、爲單位多做好事。

如何正確對待義與利的關係。義與利具有統一性,義與利又有對立的一面。有的時候、有的情況下,義與利不能同時兼得。但是義與利並並不是針鋒相對、水火不相容的。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情況雖然比較複雜,但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權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難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問題在於當遇到利益衝突時如何對待,以什麼原則來解決衝突。

對於個人與組織的關係,個人一定要完全服從組織,組織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但事情往往事與願爲,有些黨員,模範帶頭作用、表率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危機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欠缺,對領導安排的工作任務斤斤計較,拈輕怕重,或者挑挑揀揀,這些都是每個黨員今後所要加強的地方。

總之,作爲一名**員,要牢記自己舉起拳頭面對黨旗莊嚴宣誓的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心端正了,行爲自然會向着好的方向發展。

標籤:公與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