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採茶撲蝶舞蹈

採茶撲蝶舞蹈

採茶撲蝶舞原稱撲蝶燈,是流傳在安徽省祁門縣西鄉彭龍村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

舞曲表現的是一羣採茶姑娘在採家茶時被身邊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丟下茶籃而去撲捉彩蝶的情節。

最初在元宵節鬧花燈時表演,由4個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圓紙扇,作拍蝶狀,且歌且舞。

唱詞爲一年裏十個月的花名和農事,意在歡慶新春佳節的同時,安排好一年的農事,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表現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喜悅心情。

採茶撲蝶舞蹈,又稱龍虎鬥舞,是中國江南地區傳統的一種民間舞蹈,起源於明代。

這個舞蹈主要是模擬在茶園採茶時,茶農看到許多蝴蝶飛舞,而做出的一種舞蹈。

舞蹈中男女表演者身着花衣,手持花籃,扭擺翩躚,來回穿梭,歡快地追逐,模仿蝴蝶舞蹈。

採茶撲蝶舞蹈既集合了中國民間舞蹈和音樂的特色,更顯示了江南地區的春天氣息。

採茶撲蝶舞蹈表演時音樂愉悅歡快,燈光璀璨,讓觀衆充滿了春天的美好感覺。

如今,採茶撲蝶舞蹈已經成爲了江南地區的一種重要文化傳承,每年在惠山獅子山茶文化節等活動中都能看到它的表演。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採茶燈》是()省的民間舞蹈

好象是福建省吧

龍巖採茶燈被羣衆視爲吉祥歌舞,同我國傳統的龍燈舞獅一樣,多在農曆新年、元宵期間、廟會、堂會踩街時表演。表演由宗族中有威望的“大頭家”牽頭設“燈館”物色活潑的男孩童(男扮女裝),由幾名“小頭家”照料,發給紅包和鏽有龍鳳的服飾及鞋襪,然後授藝登場,參加村社競賽。

龍巖《採茶燈》又名《採茶撲蝶》,明清年間採茶燈就盛行於龍巖赤尾山(今龍巖新羅區蘇權美山村)。《採茶燈》古老程式由廣東傳入,距今約二百六十多年左右。

採茶燈基本舞步風格獨特,其步伐輕盈、細碎、身體挺拔。採茶燈的舞蹈,以穿插變隊形爲主,一般有幾十種花式。採茶燈的音樂採用宮廷流落民間的古典和當地的民間小調,音樂曲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並配以戲文和民間故事爲內容的唱詞,邊舞邊唱。隊伍組員有茶公(穿漢衣、扎腰中。執大蒲扇)、茶婆(梳銀寶頭、穿藍色寬錦邊襟衣和羅裙、腰扎綢帶、系花圍裙、執麥杆扇)和採茶姑: 8 人(額佩鳳珠翠屏、頭梳燕尾髻、穿大紅彩蓮衣、細腰扎綢帶、一手執摺扇、一手提花籃燈)、武小生,男小丑(一手執黑摺扇、一手提燈籠或馬燈),他們邊舞邊演,穿插道白或演唱。《採茶燈》舞蹈曾風靡大江南北,是福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

新加坡華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新加坡近一半是華人,華族舞蹈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並在這塊新的土地上形成了獨具新加坡特色的華族舞蹈。

華族的民間舞蹈種類多種多樣。舞獅、舞龍、紅綢舞等衆多經過改編的民間舞蹈都是由華人傳播到新加坡的。例如中國福建流傳至新加坡的歌舞“採茶燈”,又稱“採茶撲蝶”,深受廣大新加坡羣衆的喜愛。相傳,“昔時,每逢採茶季節,茶女們上山摘新茶,休息時,常聚于山上的‘茶寮’,演唱茶歌,配以採茶勞動、撲蝶的舞蹈動作,久而久之,動作漸漸趨於多樣,隊形變換豐富,並被用於喜慶場合,成爲年節喜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採茶燈”的舞蹈動作優美,靈活多變,節奏感強。除此之外,漢族的膠州秧歌也受到新加坡人民的歡迎,它是在演唱秧歌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形式而成爲舞、戲結合的表演形式。海南黎族的打鼓舞也叫“鑼鼓舞”,原是爲驅鬼、除病、求平安,人們請道公表演的舞蹈。開始前,先把一面木鼓置於鼓架上,兩旁站着數名敲擊銅鑼相配合的助手。表演者(道公)身穿長袍,頭纏紅巾,並插上幾根山雞羽毛,兩手各執鼓槌邊擊鼓邊舞,鼓聲或輕或重,鼓點時疏時密,舞步、舞姿隨之變化,鑼聲與之配合,舞者神情肅穆,舞姿威武粗獷。另外,跳錢鈴雙刀舞時,舞者兩人,一人持長約60釐米的竹製“錢鈴棍”(竹子兩端挖空,裝上銅錢),另一人兩手執鋒利的“五寸尖刀”,持刀者圍繞持棍者揮刀刺擊。持棍者邊敲打出聲,邊上下左右揮棍防禦,表演格鬥場面。驚險中,突出了他們的靈巧、機智。黎族男子喜歡弄刀棍,此舞表現出了黎族男子堅強勇敢的性格。此外,荷花舞、劍舞等,都在不同時期傳入了新加坡。1947年8月,中國歌舞劇藝社受邀到新加坡訪問演出,舉行了巡演並組織了培訓活動,指導新加坡的舞蹈愛好者學習、排練中國的舞蹈節目,對華族舞蹈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的舞蹈家積極響應“新文化”的號召,開始尋求新的角度來編排新加坡題材的舞蹈。此後,新加坡的舞蹈家將華族的民間舞蹈與其他種族的民間舞蹈加以整合,融入民族友好的題材,象徵民族大團結。

新加坡華族的舞蹈服飾與中國的服飾相差無幾,既有體現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服飾,也有熱情奔放的少數民族服飾。雖然經過時間的洗禮和不同文化的撞擊,但在它們身上還是可以看到中國元素的影子,同時也可見在新加坡生活的華族人民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的採茶撲蝶音樂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1

   採茶撲蝶

   設計意圖:

  勞動創造了人類,同時也孕育出了燦爛的文化,人們在勞動中成長,在勞動中發展。《採茶》正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首優美動聽的福建民歌。大班幼兒的模仿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既能模仿採茶的動作,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蝴蝶的動作。結合優美動聽的音樂,通過自己的創編,讓孩子體會勞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

  2、學習採茶舞的基本動作,發展幼兒的模仿智力。

  3、學習調整自己的動作與同伴協調一致。

   活動準備:

  1、樂曲:《採茶》。

  2、事先準備能表現採茶情景的圖畫。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欣賞樂曲《採茶》。

  2、結合有關採茶的圖畫,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採茶情景。

  評析:通過分別欣賞樂曲和採茶的圖片,石油獲得一種更爲形象和直接的知識,有利於對該知識的掌握。

  3、示範採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採茶、拔樹枝、揹着茶籃回家等情景。

  4、想像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

  5、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創意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

  評析:幼兒的接受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通過上述活動幼兒對採茶已有了一定的經驗,於是在這一環節中我們運用幼兒的模仿智力極利用智力讓幼兒自己創編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了。

  6、想象山坡上還有什麼昆蟲出現,如何用動作表現。

  7、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鼓勵幼兒隨着音樂有節奏地跳舞。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充分利用的是幼兒的創造能力,通過理解、記憶和構思,加上幼兒的合作表演,幼兒對該內容的掌握程度就一目瞭然了。

   活動延伸:

  在教師放一些與採茶有關的道具,如茶籃、頭巾等,鼓勵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裏自由表演。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2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和樂曲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玩法與規則,學玩遊戲。

  2。能注意傾聽音樂,跟隨音樂進行遊戲。

  3。感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簡單瞭解採茶的過程,熟悉歌曲《採茶》。

  2。每人右手戴一個標記。

   活動過程:

  1。複習歌曲與韻律:採茶。

  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採茶。

  邊做動作邊唱歌。

  2。欣賞樂曲,學習撲蝶遊戲。

  (1)傾聽、初步欣賞撲蝶的音樂。

  (2)進一步感受樂曲,學習採茶人撲蝶的遊戲方法。

  討論:採茶人是什麼時候撲蝴蝶的?撲了幾次蝴蝶?

  採茶人是怎麼撲蝴蝶的?(集體學習撲蝴蝶的動作:看→撲)

  嘗試做採茶人,隨音樂撲蝴蝶。

  (3)初步學習蝴蝶的角色動作(用雙手做蝴蝶)。

  討論:蝴蝶是怎麼飛的?什麼時候躲起來的?怎麼躲?

  跟隨音樂嘗試用雙手做蝴蝶隨樂遊戲。

  兩兩合作,分別做採茶人和蝴蝶(手部動作),隨樂遊戲。

  (4)進一步學習蝴蝶的角色動作(扮演蝴蝶四散遊戲)。

  討論:自己扮演蝴蝶可以怎麼飛?怎麼躲?

  教師做採茶人,幼兒做蝴蝶,四散隨樂遊戲。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做採茶人和蝴蝶,四散隨樂遊戲。

  3。完整隨樂遊戲:採茶撲蝶。

  (1)完整傾聽、欣賞音樂:採茶撲蝶。

  (2)兩兩合作,嘗試跟着音樂完整地遊戲。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3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4、有感情地學唱歌曲。

  5、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律動入室: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採茶撲蝶》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什麼?

  2、欣賞後提問:可以分幾段?第一段在說什麼?第二段呢?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 她們是用什麼裝茶葉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2、幼兒嘗試使用扇子隨音樂採茶。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教師拿蝴蝶示範逗幼兒遊戲一遍。

  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小結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評價: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1、遊戲第一遍:男孩採茶,女孩當蝴蝶

  2、遊戲第二遍:女孩採茶,男孩當蝴蝶

  3、遊戲第三遍:請客人老師當蝴蝶,全體幼兒採茶

  小結: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律動出室: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小碎步律動出室。

   教學反思: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心得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4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

  2、學習採茶舞的基本動作,樂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情感。

  3、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1、樂曲:《採茶撲蝶》

  2、能表現採茶情景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欣賞樂曲《採茶撲蝶》,說說聽完之後的感覺。

  2、結合有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採茶情景。

  3、示範採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採茶、拔樹枝、揹着茶籃回家等情景。

  4、在教師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如蝴蝶飛得高,蝴蝶停下來,蝴蝶有飛走了等)

  5、鼓勵幼兒隨着音樂有節奏地舞蹈。

   教學反思: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心得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5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福建民歌的特點,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活潑、愉快的情緒。

  2、瞭解舞蹈輕柔的動作、歡快的風格,嘗試用動作表現採茶的勞動情景。

  3、培養對舞蹈的興趣及積極參與活動的願望。

  活動準備:

  準備扇子、籃子、圍裙等小道具。準備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教師講一段簡短的故事,引導幼兒藉助故事清潔完整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旋律、節奏和情緒。

  2、幼兒跟隨教師練習採茶的各種動作。

  3、引導幼兒根據後半段音樂漸輕的特點,想一想:採茶姑娘最後有沒有撲到蝴蝶?

  4、啓發幼兒圍繞故事清潔想象採茶姑娘撲蝶的動作並進行創編,如:看見蝴蝶時高興的情緒、神情、撲蝶時輕柔的動作,蝴蝶飛走時焦急的神態,追逐蝴蝶時活潑地跳來跳去的情景。

  5、啓發幼兒分角色創編動作結伴表演,如:有的幼兒當蝴蝶,有的當採茶姑娘,兩兩相對錶演,也可幾個幼兒共同圍成圈,先採茶後再撲蝶。

  6、引導幼兒將創編的動作進行組合,並嘗試表演出來。

  7、教師幫助幼兒練習,重點突出手腕的動作。

  8、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作、方式、道具,邊聽樂曲邊做動作,把想象的內容用動作表現出來,並隨時提醒幼兒注意體驗美感。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6

   設計思路: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民間歌舞"採茶撲蝶",起源於龍巖市新羅區蘇阪鄉美山村,迄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作品情節生動有趣,角色形象詼諧,是福建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我們結合《綱要》,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在欣賞民間歌舞《採茶燈》的基礎上,以音樂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充分體驗、感受民間音樂的藝術美。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律動入室: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採茶撲蝶》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什麼?

  2、欣賞後提問:可以分幾段?第一段在說什麼?第二段呢?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她們是用什麼裝茶葉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2、幼兒嘗試使用扇子隨音樂採茶。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教師拿蝴蝶示範逗幼兒遊戲一遍。

  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1、遊戲第一遍:男孩採茶,女孩當蝴蝶

  2、遊戲第二遍:女孩採茶,男孩當蝴蝶

  3、遊戲第三遍:請客人老師當蝴蝶,全體幼兒採茶

  :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律動出室: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小碎步律動出室。

採茶撲蝶音樂教案7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PPT、幼兒每人一把小紙扇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入

  1、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進入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到茶園裏去採茶,好嗎?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優美的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音樂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些什麼?

  2、欣賞後提問:剛纔的音樂可以分幾段?(兩段)

  第一段在說什麼?(茶女在茶園裏採茶)

  第二段呢?(蝴蝶也飛來跟茶女做遊戲啦!)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欣賞前提問: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欣賞後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誰能來采采看?(請個別幼兒表現,其他幼兒跟着一起學)

  師:我看到你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找到一片茶葉摘下來。(動作演示)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1)提問:那我們看不到的茶葉可以怎麼採呢?(請幼兒表現撥的動作,一起來學動作)

  (2)提問:茶女採茶的時候動作有哪些變化呢?誰來試一試。(請個別幼兒表現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3)提問:茶女採了這麼多茶葉用什麼裝茶葉呢?(手叉腰當籮筐)

  2、幼兒表演採茶動作

  師:你們想不想也到茶園裏去采采茶呢?(想)那我們輕輕地走到茶園中間找到一棵茶樹。(引導茶樹有高有低)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欣賞前提問:第二段誰來了?

  欣賞後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小結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評價: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小結: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結束活動:

  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離開。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爲大家收集的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

  2、學習採茶舞的基本動作,樂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情感。

  3、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1、樂曲:《採茶撲蝶》

  2、能表現採茶情景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欣賞樂曲《採茶撲蝶》,說說聽完之後的感覺。

  2、結合有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採茶情景。

  3、示範採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採茶、拔樹枝、揹着茶籃回家等情景。

  4、在教師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如蝴蝶飛得高,蝴蝶停下來,蝴蝶有飛走了等)

  5、鼓勵幼兒隨着音樂有節奏地舞蹈。

   教學反思: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心得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2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4、有感情地學唱歌曲。

  5、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律動入室: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採茶撲蝶》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什麼?

  2、欣賞後提問:可以分幾段?第一段在說什麼?第二段呢?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 她們是用什麼裝茶葉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2、幼兒嘗試使用扇子隨音樂採茶。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教師拿蝴蝶示範逗幼兒遊戲一遍。

  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小結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評價: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1、遊戲第一遍:男孩採茶,女孩當蝴蝶

  2、遊戲第二遍:女孩採茶,男孩當蝴蝶

  3、遊戲第三遍:請客人老師當蝴蝶,全體幼兒採茶

  小結: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律動出室: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小碎步律動出室。

   教學反思: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心得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3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和樂曲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玩法與規則,學玩遊戲。

  2。能注意傾聽音樂,跟隨音樂進行遊戲。

  3。感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簡單瞭解採茶的過程,熟悉歌曲《採茶》。

  2。每人右手戴一個標記。

   活動過程:

  1。複習歌曲與韻律:採茶。

  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採茶。

  邊做動作邊唱歌。

  2。欣賞樂曲,學習撲蝶遊戲。

  (1)傾聽、初步欣賞撲蝶的音樂。

  (2)進一步感受樂曲,學習採茶人撲蝶的遊戲方法。

  討論:採茶人是什麼時候撲蝴蝶的?撲了幾次蝴蝶?

  採茶人是怎麼撲蝴蝶的?(集體學習撲蝴蝶的動作:看→撲)

  嘗試做採茶人,隨音樂撲蝴蝶。

  (3)初步學習蝴蝶的角色動作(用雙手做蝴蝶)。

  討論:蝴蝶是怎麼飛的?什麼時候躲起來的?怎麼躲?

  跟隨音樂嘗試用雙手做蝴蝶隨樂遊戲。

  兩兩合作,分別做採茶人和蝴蝶(手部動作),隨樂遊戲。

  (4)進一步學習蝴蝶的角色動作(扮演蝴蝶四散遊戲)。

  討論:自己扮演蝴蝶可以怎麼飛?怎麼躲?

  教師做採茶人,幼兒做蝴蝶,四散隨樂遊戲。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做採茶人和蝴蝶,四散隨樂遊戲。

  3。完整隨樂遊戲:採茶撲蝶。

  (1)完整傾聽、欣賞音樂:採茶撲蝶。

  (2)兩兩合作,嘗試跟着音樂完整地遊戲。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4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PPT、幼兒每人一把小紙扇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入

  1、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進入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到茶園裏去採茶,好嗎?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優美的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音樂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些什麼?

  2、欣賞後提問:剛纔的音樂可以分幾段?(兩段)

  第一段在說什麼?(茶女在茶園裏採茶)

  第二段呢?(蝴蝶也飛來跟茶女做遊戲啦!)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欣賞前提問: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欣賞後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誰能來采采看?(請個別幼兒表現,其他幼兒跟着一起學)

  師:我看到你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找到一片茶葉摘下來。(動作演示)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1)提問:那我們看不到的茶葉可以怎麼採呢?(請幼兒表現撥的動作,一起來學動作)

  (2)提問:茶女採茶的時候動作有哪些變化呢?誰來試一試。(請個別幼兒表現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3)提問:茶女採了這麼多茶葉用什麼裝茶葉呢?(手叉腰當籮筐)

  2、幼兒表演採茶動作

  師:你們想不想也到茶園裏去采采茶呢?(想)那我們輕輕地走到茶園中間找到一棵茶樹。(引導茶樹有高有低)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欣賞前提問:第二段誰來了?

  欣賞後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小結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評價: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小結: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結束活動:

  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離開。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5

   設計思路: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民間歌舞"採茶撲蝶",起源於龍巖市新羅區蘇阪鄉美山村,迄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作品情節生動有趣,角色形象詼諧,是福建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我們結合《綱要》,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在欣賞民間歌舞《採茶燈》的基礎上,以音樂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充分體驗、感受民間音樂的藝術美。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律動入室: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採茶撲蝶》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什麼?

  2、欣賞後提問:可以分幾段?第一段在說什麼?第二段呢?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她們是用什麼裝茶葉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2、幼兒嘗試使用扇子隨音樂採茶。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教師拿蝴蝶示範逗幼兒遊戲一遍。

  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1、遊戲第一遍:男孩採茶,女孩當蝴蝶

  2、遊戲第二遍:女孩採茶,男孩當蝴蝶

  3、遊戲第三遍:請客人老師當蝴蝶,全體幼兒採茶

  :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律動出室: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小碎步律動出室。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6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福建民歌的特點,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活潑、愉快的情緒。

  2、瞭解舞蹈輕柔的動作、歡快的風格,嘗試用動作表現採茶的勞動情景。

  3、培養對舞蹈的興趣及積極參與活動的願望。

  活動準備:

  準備扇子、籃子、圍裙等小道具。準備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教師講一段簡短的故事,引導幼兒藉助故事清潔完整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旋律、節奏和情緒。

  2、幼兒跟隨教師練習採茶的各種動作。

  3、引導幼兒根據後半段音樂漸輕的特點,想一想:採茶姑娘最後有沒有撲到蝴蝶?

  4、啓發幼兒圍繞故事清潔想象採茶姑娘撲蝶的動作並進行創編,如:看見蝴蝶時高興的情緒、神情、撲蝶時輕柔的動作,蝴蝶飛走時焦急的神態,追逐蝴蝶時活潑地跳來跳去的情景。

  5、啓發幼兒分角色創編動作結伴表演,如:有的幼兒當蝴蝶,有的當採茶姑娘,兩兩相對錶演,也可幾個幼兒共同圍成圈,先採茶後再撲蝶。

  6、引導幼兒將創編的動作進行組合,並嘗試表演出來。

  7、教師幫助幼兒練習,重點突出手腕的動作。

  8、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作、方式、道具,邊聽樂曲邊做動作,把想象的內容用動作表現出來,並隨時提醒幼兒注意體驗美感。

大班音樂教案《採茶撲蝶》7

   活動名稱:

  採茶撲蝶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樂曲旋律,能跟着音樂做採茶、撲蝴蝶等動作,理解舞蹈動作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

  2、通過模仿他人、調動生活經驗等創編採茶、找蝴蝶、撲蝴蝶等情節動作。

  3、注意觀察教師的動作,樂意學習同伴創編的動作。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蝴蝶飾品

  2、頭巾

  3、多媒體課件:茶山風光圖、採茶撲蝶音樂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教師帶領學生到茶山旅遊,講述有關茶山的傳說。

  二、欣賞茶山美景和音樂:

  1、多媒體課件展示茶山風光圖。

  師:人們在茶山上幹什麼呢?

  他們是怎樣採茶的?

  2、幼兒欣賞採茶撲蝶音樂。

  三、幼兒學習第一段動作。

  1、幼兒創編採茶動作。

  2、教師引導學生豐富採茶動作。

  3、師生跟音樂表演採茶一段。

  四、幼兒創編第二段動作。

  1、教師出示蝴蝶飾品。

  師:看,誰來了?(蝴蝶)你想不想和蝴蝶一起玩兒啊?

  讓我們一起去找蝴蝶吧!

  2、 教師引導幼兒創編找蝴蝶動作。

  3、 引導幼兒創編撲蝴蝶的動作。

  4、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聽音樂做第二段動作。

  五、 跟蝴蝶一起飛出教室。

   教學反思:

  在活動開始時,出示的採茶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看是如何採茶的,觀察茶樹的特點。那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採茶呢,這兒我做了一個誇張的動作,左手抱籃子,右手採茶,眼睛到處亂看,故意把採到的茶放籃子外面,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同時又巧妙的讓幼兒注意:放茶時眼睛要看好,不要把茶葉放。在籃子外面。孩子們表演的很投入。張遠皓指着前面說:“老師,前面有好多茶葉呀!快採!”還有的說:“哎喲!採滿了,好沉呀!”其中也有較叛逆的孩子在搗亂。李奮飛每次在音樂的第17-18小節,總是別出心裁:“我不要了!太滿了!我全倒了!”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吧!在跟孩子們表演的過程中,我收穫了快樂與微笑!

陳愛蓮的代表作

195陳愛蓮7年起曾在國內外表演過:

獨舞:《春江花月夜》、《燈舞》(蒙古舞)、《打鼓舞》(維吾爾族)、《魚舞》(傣族)、《水》(傣族)、《敵後交通員》、《夢歸》、《劍器舞》、《拍球舞》(印度)、《天鵝之死》(蘇聯芭蕾舞)、《霓裳羽衣舞》、《奴隸之歌》(藏族);

雙人舞:《弓舞》、《蛇舞》、《流浪者之歌》、《西班牙雙人舞》、《魚美人三幕雙人舞》、《黃昏》、《鄉間小路》、《快樂的年輕人》、《草帽歌》;

女子舞蹈:《草笠舞》、《採茶撲蝶舞》、《草原女民兵》、《紅綢舞》、《繡金舞》等。

陳愛蓮代表中國舞蹈家參加了芬蘭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表演了《春江花月夜》、《弓舞》、《蛇舞》、《草笠舞》這四個舞蹈,一舉獲得四枚金質獎章。獨舞《霓裳羽衣舞》獲全國第一屆舞蹈比賽特邀舞蹈家優秀表演獎。《陳愛蓮舞蹈晚會》獲文化部一等獎,舞劇《文成公主》獲表演一等獎。1987年她舉辦了第二臺《陳愛蓮舞蹈專場晚會》,嘗試了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取得了成功。

漢族有那些舞蹈?

如果說“高臺”、“地會”是漢族的一種民間舞蹈,那應該說真正的漢族舞蹈則是“祭孔”時所表現的“樂舞”。

自元代創建孔廟之後,“祭孔”成爲每年春秋兩季漢族(包括蒙古族)的禮俗。根據《都元帥建文廟》中載:“前乎制禮作樂,後乎東山之徵”。“制禮作樂”也就是宣導儒家文化,履行對孔聖的祭祀禮儀文治。而“東山之徵”即“武功”對邊境的靖寧。

祭孔樂舞走上正軌則是明、清兩朝。明初,由頒佈《大明會典》,即對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規範樂典和舞系。明·萬曆時的河西名士葛中選(見“人物”傳)先生對“樂舞”,有這樣的文字記述:“《禮記》: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又“唐武后聖壽樂,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屬…今大成樂舞亦然。”這段文字,前面所論者爲“樂舞”之意,結尾的“今大成樂舞亦然”。透出了“大成樂舞”已成爲明朝頒佈規定祭孔的樂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會典》與《大明會典》有所更改,在表演“樂舞”時,演奏樂章爲“鹹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樂舞”中又有持龍旗、龍幛、幡、拍板、提鼓、提爐、紗燈的引導隊在前作舞。

清朝後期,漢族舞蹈不僅只有“祭孔樂舞”,同治、光緒期間,舞蹈已經能登上“會戲”(即廟會)的大雅之堂,當時的人只有觀看舞蹈的記錄,沒有記述舞蹈的名稱及形式。進入以後民間的花燈歌舞逐步盛行且覆蓋了鄉村。

建國以後,舞蹈進入了全盛時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現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爲歌舞、樂舞。�

先秦舞蹈可分爲四類:

(一) 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舞蹈,如《葛天氏之樂》。舞者三人,執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穀茁壯,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賜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獸。

(二) 各時代頌揚祖先業績的大型樂舞,如黃帝《雲門大卷》、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

(三) 娛樂的小舞,如《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等。

(四) 娛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驅鬼除疫的《儺》舞。�

漢代著名的舞蹈:《七盤舞》,以七盤置地而作伎舞,穿插於《百戲》之中演出;《鐸舞》,手執鐸鈴而舞;《公莫舞》,舞者執巾或舞長袖;《髀舞》,用有柄單面鼓作道具的集體舞。還有從巴蜀引進的《巴渝舞》等。

魏晉以後,北方《相和大麴》的樂舞有《羅敷》、《何嘗》、《夏門》、《碣石》、《白鵠》、《爲樂》、《王者布大化》、《白頭吟》、《東門》、《西山》、《默默》、《園桃》、《置酒》、《洛陽行》等。南方則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

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宮廷樂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頌唐太宗業績的《破陣樂》。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稱爲《大麴》,如《霓裳羽衣舞》。動作剛健的舞蹈稱《健舞》,如《劍器舞》、《柘枝》、《楊柳枝》等;動作柔宛者稱《軟舞》,如《綠腰》、《團亂旋》、《蘭陵王》、《春鶯囀》等。�

宋元以後,舞蹈多被吸收到戲曲中,或邊唱邊舞,或於戲劇中插一段與情節有聯繫的舞蹈。

此外,也還有專門的民間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劍》、《舞判》(《跳鍾馗》)、《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旱龍船》(北方稱《水船》,南方稱《採蓮船》)、《竹馬》、(《跑驢》)、《村田樂》(《秧歌》)、《耍大頭》、《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車》、《涼傘舞》、《藤牌舞》等。這些民間舞蹈一直流傳到現在。逢年過節,南北各地漢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樂和鑼鼓配合,表演這些節目。�

除了上列舞蹈外,現代還流行《龍舞》、《獅舞》、《高蹺》、《花燈》、《金錢棒》、《採茶舞》、《春牛舞》、《綢舞》、《茉莉茶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又改編了《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大頭娃娃舞》、《採茶撲蝶舞》、《荷茶舞》、《勝利腰鼓》等舞蹈節目。

蒙古族舞蹈家有誰?

蒙古族舞蹈家有:包紮那、斯琴塔日哈等。

1、包紮那

包紮那是國家一級編導,2004年被評爲“自治區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05年被評爲“特殊津貼專家”,2006年獲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納”傑出貢獻獎。在45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編導創作了近百部舞蹈作品,其中,由他導演的民族舞劇《森吉德瑪》獲得全國舞劇觀摩演出優秀節目七項一等獎;舞蹈詩《鄂爾多斯情愫》榮獲1996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06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天堂草原》獲演出大獎等。由他創作的舞蹈《草原小夜曲》榮獲2002年第三屆中國舞蹈“荷花杯”獨、雙、三人舞蹈比賽民間舞編導優秀獎;女獨舞《母愛》、《飛舞天堂》2000年分別在全國第一屆“孔雀杯”少數民族舞蹈比賽中榮獲編導一、二等獎和表演一、三等獎等4個獎項;2007年,創作的舞蹈《敖包相會》獲得CCTV電視舞蹈大賽優秀節目獎。

2、斯琴塔日哈

斯琴塔日哈,中國蒙古族女舞蹈演員。曾多次隨藝術團出國訪問演出。先後應邀赴內蒙古各盟及和地方歌舞團體、藝術院校以及香港、臺灣地區授課。1982年出席亞洲地區舞蹈保護與發展專家會議。著作有《蒙古舞基本課教程》(合著)。

個人作品

斯琴塔哈先後表演過雙人舞《希望》、《柴朗與村女》、《韃靼》;羣舞《鄂爾多斯》、《哈庫夢》、《布里亞特婚禮》、《擠奶員》、《藏舞》、《紅綢舞》、《烏克蘭》、《採茶撲蝶》、《牛奶站》等;舞劇《獵人與金絲鳥》、《烏蘭保》等;獨舞《土爾扈特》、《哈薩克圓舞曲》、《盅碗獨舞》、《筷子獨舞》、《牧羊姑娘》、《心中歌》等。

獲得獎項

《鄂爾多斯舞》在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波蘭)舞蹈比賽中獲金質獎。1961年由她改編的《盅碗舞》在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民間舞比賽中又獲金獎(由莫德格瑪演出)。她創作的羣舞《布穀鳥》獲自治區歌舞評獎二等獎。《春天來了》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0週年獻禮演出創作二等獎,《心中的歌兒》獲1980年全國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比賽優秀表演獎。

民族舞蹈是一個民族的精髓,那麼這個精髓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民族舞蹈是一種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爲表現形式。亦可稱爲土風舞、民俗舞蹈或國際民俗舞蹈。

傳統土風舞通常稱爲傳統舞,系源自於各地的節日或是祭典儀式需要所產生的,如印度或馬來西亞的祈雨舞;或是與生活作息有關的如夏威夷的捕魚舞,以色列的水舞;也有爲了驅邪(驅蟲)的意大利鈴鼓舞等等。

土風舞,是從英文【folk dance】翻譯而來,它是代表一國的文化、風情、生活習慣、地理氣候以及歷史背景,因此各國有各國的不同的味道,在各國中不同地區也會因爲上述的因素而有區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folk dance,但由於上述說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他有熱情奔放如美國墨西哥的傳統舞蹈是較的,也有一些溫和緩慢如一些歐洲宮廷之舞,這邊簡單列一些土風舞的舞碼如:田納西華士、美國混合舞、德州黃玫瑰、瑞士交換舞、葛萊德宮廷舞等等,都是具有各自特色與風味的土風舞

原始舞蹈是“勞動者的動作的單純的再現”.《尚書》中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類的勞動丁具作爲伴奏.化裴成各種野獸的人羣翩翩起舞。《呂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腳邊舞邊唱。舞蹈實際上是原始人類勞動場面的虛擬性再現。亦見於彩陶盆上的原始集體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個人展開雙手,各執牛尾而舞的樣子。據說夏禹曾親自編舞。到商代.成湯也善跳巫舞.宮廷流行“巫風”。春秋戰國時期.楚地巫風極盛.美麗的女艱扮演成雲神、水神、山神等,載歌載舞,場面宏大而隆重。

現代還流行《龍舞》、《獅舞》、《高蹺》、《花燈》、《金錢棒》、《採茶舞》、《春牛舞》、《綢舞》、《茉莉茶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又改編了《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大頭娃娃舞》、《採茶撲蝶舞》、《荷茶舞》、《勝利腰鼓》等舞蹈節目。

陳愛蓮是誰

陳愛蓮

陳愛蓮,中國舞蹈演員。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陳愛蓮藝術團團長,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校校長,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家兼編導、教員。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中國致公黨委員、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印尼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演出協會理事、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2007年"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候選人。"夢想“藝術大賽特邀藝術顧問。

中文名:陳愛蓮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9年

職業:舞蹈演員

畢業院校:北京舞蹈學院

主要成就:1963年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獨舞),《蛇舞》(雙人舞)

祖籍:廣東番禺

人物生平

陳愛蓮,舞蹈表演藝術家。1939年出生於上海,中國舞蹈家協會原副,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戲曲與舞蹈研究所所長、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家兼編導、陳愛蓮藝術團團長、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校長。曾主演《魚美人》《紅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紅樓夢》等舞劇。

1939年陳愛蓮出生在上海,祖籍廣東番禺。幼孤。1952年從上海一心孤兒院考入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1954年考入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1959年各科均以全優成績畢業。同年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芭蕾舞與中國舞蹈相結合的舞劇《魚美人》而一舉成名,成爲當時中國最年輕的舞蹈家之一。畢業後留校任教4年從事舞蹈教學工作。1963年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她的舞蹈動作輕盈流暢,技巧性強,長於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等多種風格的舞蹈。從1957年起,先後主演了舞劇《張羽與瓊蓮》、《魚美人》、《紅旗》、《白毛女》、《小刀會》、《文成公主》、《紅樓夢》、《牡丹亭》、《繁漪》、《霸王別姬》等,是中國主演舞劇最多的舞蹈家。1961年,在芬蘭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獨舞)、《蛇舞》(雙人舞)、《弓舞》(領舞)、《草笠舞》(領舞)連獲4枚金質獎。她還先後主演過舞劇《魚美人》、《紅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紅樓夢》、《牡丹亭》等等。1980年復出後,舉辦首次個人舞蹈晚會,獲文化部一等獎。隨後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舉行了個人舞蹈專場演出。曾隨團和率團出演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在國際上最有影響的舞蹈大師之一。

1980年,舉辦了中國首次個人舞蹈晚會--《陳愛蓮舞蹈晚會》,運用了中國古典舞、芭蕾舞、中國舞、中國民間舞、外國民間舞、及現代舞的表現手法創造性的進行了表演,成功塑造了古、今、中、外十個性格鮮明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精巧、優美、情舞並茂,受到了廣大觀衆和文藝界的高度評價。

1987年陳愛蓮舉辦了第二臺《陳愛蓮舞蹈專場晚會》,嘗試了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取得了成功。陳愛蓮曾創作、編導了舞劇《牡丹亭》獲廣東省藝術節一等獎。還創作、編導了舞蹈:《敵後交通員》、《繡金匾》、《黃昏》、《東方曲》、《快樂的年輕人》等。自1980年以來,陳愛蓮在山東省、山西省、東北等地及上海舞校、廣東舞校、北京大學、外語學院、郵電學院、輕工業學院、天津南開大學等各省市舞協和大學進行講學和示範表演

陳愛蓮在中國最有權威的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舞蹈》、《文化與生活》、舞蹈等發表過論中國古典舞的繼承和發展,《無聲的語言》、“談《蛇舞》”、“化舞爲情、以情爲舞”等舞蹈論文及評論文章。1989年,中國文化部批准了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團—陳愛蓮藝術團,陳愛蓮任藝術總監和團長。1991年率團出訪過美國,爲安徽水災和紐約華人社團籌款義演。1992年率團訪問澳門,爲第三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籌款義演,得到美國和澳門人士的好評。1995年,化局和市教委批准成立了陳愛蓮舞蹈學校,陳愛蓮任校長。1997年再度演出了大型民族舞劇《紅樓夢》。

2019年12月21日,以助跳嘉賓的身份參加湖南衛視青年舞者競技秀《舞蹈風暴》總決賽,以80歲的高齡同舞者劉迦合作表演主題舞蹈《雷雨》。

主要作品

從1957年起曾在國內外表演過:

獨舞:《春江花月夜》、《燈舞》(蒙古舞)、《打鼓舞》(維吾爾族)、《魚舞》(傣族)、《水》(傣族)、《敵後交通員》、《夢歸》、《劍器舞》、《拍球舞》(印度)、《天鵝之死》(蘇聯芭蕾舞)、《霓裳羽衣舞》、《奴隸之歌》(藏族);

雙人舞:《弓舞》、《蛇舞》、《流浪者之歌》、《西班牙雙人舞》、《魚美人三幕雙人舞》、《黃昏》、《鄉間小路》、《快樂的年輕人》、《草帽歌》;

女子舞蹈:《草笠舞》、《採茶撲蝶舞》、《草原女民兵》、《紅綢舞》、《繡金舞》等。

陳愛蓮代表中國舞蹈家參加了芬蘭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表演了《春江花月夜》、《弓舞》、《蛇舞》、《草笠舞》這四個舞蹈,一舉獲得四枚金質獎章。獨舞《霓裳羽衣舞》獲全國第一屆舞蹈比賽特邀舞蹈家優秀表演獎。《陳愛蓮舞蹈晚會》獲文化部一等獎,舞劇《文成公主》獲表演一等獎。1987年她舉辦了第二臺《陳愛蓮舞蹈專場晚會》,嘗試了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取得了成功。

社會評價

中國幾乎所有的報刊多年來都對陳愛蓮的高超的表演藝術和她的品德給予過很高的評價。1989年創辦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團--愛蓮藝術團,1995年又創辦了"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十多年來,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財力投入了辦學。變賣自己的財產,拿出全部積蓄,建起2萬平米的校舍,購置大量的教學設備,使愛蓮舞校成爲我國一流的舞蹈學校,爲國家培養了四百多名優秀的舞蹈人才。

1997年,她出資近百萬元再度復排並演出了大型民族舞蹈《紅樓夢》,並代表中國參加九七中國舞劇年,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已上演300多場。2002年主辦了"陳愛蓮藝術50年"--公益展演系列活動,被中宣部列爲迎接黨的"十六大"文化活動之一。

她多次到前線、部隊、工地、醫院等進行慰問演出,還組織學生和陳愛蓮藝術團積極參加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公益演出。派出200多名師生參加申辦2008年奧運歌會演出,參加亞洲盃足球賽開幕式舞蹈表演等數百場公益演出。

陳愛蓮樂於幫助家庭貧困又有舞蹈天分的孩子求藝,對他們的困難總是伸出熱情之手給予幫助,減免困難學生的學費、雜費及伙食費、住宿費等。10年來,陳愛蓮所資助貧困孩子的費用達到100多萬元。

陳愛蓮雖年過六旬,但每天練功不輟,成爲我國能主演整臺舞劇、年齡最大的舞蹈演員。由於陳愛蓮對舞蹈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多次獲得各類藝術獎項,先後被文化部、北京市授予"三八紅旗手"、"突出貢獻獎"等稱號。美國紐約向她親頒"德藝雙馨獎",英國公爵爲她頒發"極致成就獎"。

陳愛蓮從事舞蹈藝術工作已半個世紀,55年時光飛逝依然和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們一起翩翩起舞,“青春常在,功夫不減”。陳愛蓮的成長史是與新中國的舞蹈、緊密聯繫在一起的。2002年領導人、朱_基、分別爲陳愛蓮題詞,祝賀她藝術青春五十載!2007年是陳愛蓮從藝55週年,總在人民大會堂再次爲陳愛蓮題詞:藝術青春永存!當之無愧是中國當代舞蹈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用她55年的舞臺生涯宣告着舞蹈界的奇蹟!

《採茶》大班教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採茶》大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採茶》大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和快樂的情緒。

  2、學習領唱和齊唱。

  3、熟悉《採茶》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詞內容,跟唱歌曲,提高學新歌的興趣。

  4、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磁帶及錄音機;自備採茶過程中拍攝的照片或DV;教師自制紅太陽、茶山、小朋友採茶的形象各一,茶樹兩棵,茶葉兩片的小圖片,按照歌譜節奏自制節奏譜。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教師出示照片或DV,提問。幫助幼兒理解、熟悉歌詞:小朋友,還記得我們去參觀茶場的情景嗎?那天天氣怎麼樣?滿山的茶樹什麼樣?茶葉什麼樣?聞起來怎麼樣?我們是怎麼採茶的?心情怎麼樣?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曲《採茶》,聽聽歌裏是怎麼唱我們小朋友採茶的場面的。

  二、聽歌曲錄音一遍,熟悉旋律、節奏和歌詞。

  提問:聽了這首歌你有什麼感覺?歌裏是怎麼唱的?教師根據歌詞清唱並按照歌詞順序一一出示自制圖卡,幼兒哼唱。

  三、教師出示節奏譜,幼兒學拍節奏。

  注意將1/2與1/4拍節奏區分,並拍準確。

  四、聽歌曲錄音數遍,學唱歌曲:教師將圖卡貼在節奏譜下方,提醒幼兒歌詞,幼兒邊拍節奏邊跟唱。當幼兒熟悉歌詞和節奏後將圖卡和節奏譜去掉,幼兒跟唱。要求幼兒唱出歡快的情緒。

  五、領唱和齊唱:請一幼兒領唱第一、第二句歌詞,其餘幼兒從"細細採"開始齊唱。

   教學反思:

  在活動開始時,出示的採茶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看是如何採茶的,觀察茶樹的特點。那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採茶呢,這兒我做了一個誇張的動作,左手抱籃子,右手採茶,眼睛到處亂看,故意把採到的茶放籃子外面,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同時又巧妙的讓幼兒注意:放茶時眼睛要看好,不要把茶葉放。在籃子外面。孩子們表演的很投入。張遠皓指着前面說:“老師,前面有好多茶葉呀!快採!”還有的說:“哎喲!採滿了,好沉呀!”其中也有較叛逆的孩子在搗亂。李奮飛每次在音樂的第17-18小節,總是別出心裁:“我不要了!太滿了!我全倒了!”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吧!在跟孩子們表演的過程中,我收穫了快樂與微笑!

《採茶》大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 通過學習律動《採茶》,加深幼兒對這一民間音樂的印象,並體驗江南人民採茶時的喜悅心情;培養幼兒熱愛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

  2、 學習採茶動作:大拇指與食指相捏的同時,手臂略彎曲並有後縮的感覺。

  3、 發展幼兒的表現力、想象力。

  4、 讓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表現自己。

  5、 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重難點:

  學習採茶的動作;跟着音樂的節拍採茶。

   活動準備:

  磁帶、茶葉。

   活動過程:

  1、 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引出新授。

  師: “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你們知道茶葉是什麼季節採摘的嗎?”;“現在是什麼季節?;“今天老師想帶小朋友去茶園採茶,你們想不想去呀?”

  2、教幼兒律動《採茶》的過程。

  教師示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動作要領:大拇指與食指相捏的同時,手臂略彎曲並有後縮的感覺,眼睛一定要看着手。(爲了能喝到又鮮又香的茶葉,人們通常都是採樹尖上的葉子,最嫩的地方,所以要用大拇指和食指來捏。)

  放茶:採茶後手翻一下,手心向下放入籃中,眼睛同樣要看手。

  3、教幼兒律動要領。

  引導幼兒用語言編出採茶動作的要領:

  左邊採一片放進小籃子,右邊採一片放進小籃子;

  連採幾片放進來,連採幾片放進來;

  撥開樹枝採一片放進來,撥開樹枝採一片放進來;

  太多了,兩隻手一塊採了放進來。

  4、 幼兒掌握動作要領後,教師引導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完整的表演律動,激發幼兒對採茶律動的興趣。

  提示:讓幼兒生動、活潑的表現動作,充分感受採茶時的喜悅心情。

   活動反思:

  在活動開始時,出示的採茶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看是如何採茶的,觀察茶樹的特點。那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採茶呢,這兒我做了一個誇張的動作,左手抱籃子,右手採茶,眼睛到處亂看,故意把採到的茶放籃子外面,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同時又巧妙的讓幼兒注意:放茶時眼睛要看好,不要把茶葉放。在籃子外面。孩子們表演的很投入。

《採茶》大班教案3

   目標:

  1、學習律動《採茶》,感受江南人民採茶時的喜悅心情。

  2、學習採茶動作:大拇指與食指相捏的同時,手臂略彎曲並有後縮的感覺。

  活動重難點:學習採茶的動作;跟着音樂的節拍採茶。

  活動準備:磁帶、茶葉、多媒體放映江南人民採茶圖片。

   活動過程:

   1、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說說茶的種類、喝茶的知識、喝茶的好處與害處。

  “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你們都喝過什麼茶?喝茶有什麼好處和害處?茶葉從哪裏來

  的?”

   2、通過直觀形象的江南人民採茶的圖片;欣賞音樂磁帶、感受活潑、歡快的旋律;介紹採茶知

  識。(放映多媒體)

  師:“茶葉樹是生長在江南的一種植物,它很矮,高度大概到腰的部位,一排一排的生長,排

  之間有空隙,方便人走在中間採茶葉,爲了能喝到又鮮又香的茶葉,人們通常都是採樹尖上的葉

  子,最嫩的地方,所以要用大拇指和食指來捏,然後把它放到籃子裏。”

   3、學習律動《採茶》。

  (1)教師示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動作要領:大拇指與食指相捏的同時,手臂略彎曲並有後縮的感

  覺,眼睛一定要看着手。

  放茶:採茶後手翻一下,手心向下放入籃中,眼睛同樣要看手。

  (2)律動練習。引導幼兒用語言編出採茶動作的要領:

  左邊採一片放進小籃子,右邊採一片放進小籃子;

  連採集片放進來,連採集片放進來;

  撥開樹枝採一片放進來,撥開樹枝採一片放進來;

  太多了,兩隻手一塊採了放進來。

   4、律動表演,幼兒隨音樂自由表現。

   活動延伸:

  通過學習採茶律動,幼兒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熱愛勞動的美好情感。

《採茶》大班教案4

  一、 設計意圖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幼兒缺乏自信心,不願在衆人面前表現自己,特別是韻律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趨向於模仿教師的示範,創新意識不強。《採茶》選自大班下學期主題七大自然的禮物,表現了春光明媚,採茶姑娘高高興興走到茶園,忙着採茶的歡快場面。音樂節奏優美歡快,幼兒容易理解表現。現在正是江南地帶春暖花開,茶香飄逸的時期,雖然採茶爲幼兒不熟悉的活動,但正用此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及求知慾,表現出自由快樂的動作和情感,增強幼兒自信心,所以我選擇了這一課題來進行韻律活動。

   二.說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幼兒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結合《綱要》精神和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 通過學習律動《採茶》,感受忙碌的採茶氣氛,體驗採茶時的喜悅心情。

  2、 引導幼兒學習採茶動作,並大膽創編表演律動。

  3、 培養幼兒動作的節奏感和協調性。

   三.說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學習採茶動作要領。

  難點則是幼兒大膽創編採茶動作並表演律動。

   四.說教法

  爲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採用的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和場景,把幼兒帶入江南茶園的情境中,以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談話法: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對話交流,讓幼兒對茶園有簡單瞭解,更加貼近生活,對採茶產生好奇心。

  3、視聽法:這是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特點而採用的。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爲幼兒提供形象生動茶園的圖片視頻,充分的刺激幼兒的視覺,輕鬆地學習採茶動作及創編。聽是感知音樂的最好的方法,也是音樂的最大魅力,幼兒通過視聽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從而創造性的表現作品。

   五.說學法

  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我採用的學法是:

  1、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對活動的感覺和內容的印象更爲深刻。我讓幼兒通過觀看圖片視頻、情境模擬等手段,讓幼兒感受忙碌的採茶氣氛,體驗採茶時的喜悅心情,更加大膽自由表演。

  2、多種感官參與法:活動中,我將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演一演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促進幼兒對律動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六.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採茶情景圖片視頻 音樂《採茶》 小籃子若干個

  經驗準備:幼兒活動前對茶葉有簡單瞭解。

   七.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設計的主要環節分爲以下三個:

  一、情境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二、引導幼兒學習採茶動作並大膽創編表演律動。

  三、幼兒完整表演律動,感受忙碌的採茶氣氛,體驗採茶時的喜悅心情。

《採茶》大班教案5

   設計思路: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民間歌舞"採茶撲蝶",起源於龍巖市新羅區蘇阪鄉美山村,迄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作品情節生動有趣,角色形象詼諧,是福建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我們結合《綱要》,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在欣賞民間歌舞《採茶燈》的基礎上,以音樂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充分體驗、感受民間音樂的藝術美。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律動入室: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採茶撲蝶》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什麼?

  2、欣賞後提問:可以分幾段?第一段在說什麼?第二段呢?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她們是用什麼裝茶葉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2、幼兒嘗試使用扇子隨音樂採茶。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教師拿蝴蝶示範逗幼兒遊戲一遍。

  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1、遊戲第一遍:男孩採茶,女孩當蝴蝶

  2、遊戲第二遍:女孩採茶,男孩當蝴蝶

  3、遊戲第三遍:請客人老師當蝴蝶,全體幼兒採茶

  :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律動出室: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小碎步律動出室。

《採茶》大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和樂曲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玩法與規則,學玩遊戲。

  2。能注意傾聽音樂,跟隨音樂進行遊戲。

  3。感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簡單瞭解採茶的過程,熟悉歌曲《採茶》。

  2。每人右手戴一個標記。

   活動過程:

  1。複習歌曲與韻律:採茶。

  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採茶。

  邊做動作邊唱歌。

  2。欣賞樂曲,學習撲蝶遊戲。

  (1)傾聽、初步欣賞撲蝶的音樂。

  (2)進一步感受樂曲,學習採茶人撲蝶的遊戲方法。

  討論:採茶人是什麼時候撲蝴蝶的?撲了幾次蝴蝶?

  採茶人是怎麼撲蝴蝶的?(集體學習撲蝴蝶的動作:看→撲)

  嘗試做採茶人,隨音樂撲蝴蝶。

  (3)初步學習蝴蝶的角色動作(用雙手做蝴蝶)。

  討論:蝴蝶是怎麼飛的?什麼時候躲起來的?怎麼躲?

  跟隨音樂嘗試用雙手做蝴蝶隨樂遊戲。

  兩兩合作,分別做採茶人和蝴蝶(手部動作),隨樂遊戲。

  (4)進一步學習蝴蝶的角色動作(扮演蝴蝶四散遊戲)。

  討論:自己扮演蝴蝶可以怎麼飛?怎麼躲?

  教師做採茶人,幼兒做蝴蝶,四散隨樂遊戲。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做採茶人和蝴蝶,四散隨樂遊戲。

  3。完整隨樂遊戲:採茶撲蝶。

  (1)完整傾聽、欣賞音樂:採茶撲蝶。

  (2)兩兩合作,嘗試跟着音樂完整地遊戲。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採茶》大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採茶律動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動作的節奏感和協調性。

  2、感受曲子的歡快熱烈的情緒,體會繁忙的採茶場面與氣氛。

  3、知道茶葉長在茶樹上,茶葉能泡水喝。

  4、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5、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和圖譜。

  2、錄音機及採茶錄音帶。

  3、茶葉及杯子。

   活動重點:

  幼兒通過音樂律動練習,熟悉節奏,從而瞭解曲子活潑、歡快的情緒。

   活動設計:

  1、活動導入:教師帶領幼兒在音樂聲中入場,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小朋友,我們一起去郊遊吧!這裏的景色可真美,看!我們來到了什麼地方?

  2、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看課件,懂得茶鄉有許多茶樹,知道採下的茶葉經過簡單的加工可以泡水喝,喝茶有利於健康,瞭解關於茶葉的簡單知識。

  (2)欣賞音樂,讓幼兒感受曲子的內容,並隨意做出喜歡的動作。

  (3)教師與幼兒一起探討採茶的方法:左手提籃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將茶葉採下來,指導幼兒放茶葉的時候眼睛要看好,不要把茶葉放在籃子外面。

  (4)引導幼兒根據採茶的音樂,學習採茶的動作,要手到眼到,合拍表演,讓幼兒體會和感受音樂中繁忙的勞動場面和氣氛。

  (5)學會律動後,教師引導幼兒即興創編動作表演,把音樂分成兩部分,第一段爲去茶園的路上,第二段爲採茶。

  (6)出示圖譜,讓幼兒學會根據圖譜來欣賞曲子,並做出相應的律動。

  (7)教師引導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完整的表演律動,激發幼兒對採茶律動的興趣。

  3、活動結束:

  教師和幼兒一起把採來的茶葉送給客人,結束本次活動。

   活動反思:

  在活動開始時,出示的採茶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看是如何採茶的,觀察茶樹的特點。那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採茶呢,這兒我做了一個誇張的動作,左手抱籃子,右手採茶,眼睛到處亂看,故意把採到的茶放籃子外面,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同時又巧妙的讓幼兒注意:放茶時眼睛要看好,不要把茶葉放。在籃子外面。孩子們表演的很投入。張遠皓指着前面說:“老師,前面有好多茶葉呀!快採!”還有的說:“哎喲!採滿了,好沉呀!”其中也有較叛逆的孩子在搗亂。李奮飛每次在音樂的第17-18小節,總是別出心裁:“我不要了!太滿了!我全倒了!”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吧!在跟孩子們表演的過程中,我收穫了快樂與微笑!

《採茶》大班教案8

   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採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4、有感情地學唱歌曲。

  5、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採茶燈》、初步瞭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一、律動入室:幼兒隨《採茶撲蝶》音樂,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賞《採茶撲蝶》音樂,瞭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裏響起了《採茶撲蝶》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什麼?

  2、欣賞後提問:可以分幾段?第一段在說什麼?第二段呢?茶女是怎麼採茶的呢?

  三、分段欣賞與遊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採茶"部分音樂

  1、提問:茶女怎麼採茶的? 她們是用什麼裝茶葉的?(引導幼兒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2、幼兒嘗試使用扇子隨音樂採茶。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教師拿蝴蝶示範逗幼兒遊戲一遍。

  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麼和茶女做遊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後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後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麼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遊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遊戲玩法。

  小結遊戲玩法:蝴蝶隨着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遊戲。

  遊戲後評價:遊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遊戲,是否遵守遊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遊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採茶撲蝶"

  1、遊戲第一遍:男孩採茶,女孩當蝴蝶

  2、遊戲第二遍:女孩採茶,男孩當蝴蝶

  3、遊戲第三遍:請客人老師當蝴蝶,全體幼兒採茶

  小結:剛纔這個遊戲玩了什麼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律動出室:幼兒手拿小扇子,隨"採茶撲蝶"音樂小碎步律動出室。

   教學反思:

  民間音樂活動《採茶撲蝶》,樂曲是一首民間有代表性的樂曲,節奏歡快富有表現性適合大班的年齡特點,把它設計成採茶人和蝴蝶的遊戲很符合樂曲的情境。心得體會:

  1、分段欣賞樂曲,幼兒感知、探索樂曲中樂段的不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樂曲中“叮”的聲音,探索如何撲蝴蝶,撲了幾次,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熟悉樂曲旋律,嘗試分角色玩遊戲。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角色,爲了便於幼兒學習,教師先分別讓幼兒熟悉採茶人和蝴蝶的動作,然後由教師做採茶人和幼兒一起遊戲。當幼兒熟悉遊戲時,教師再退位,由幼兒兩兩合作玩遊戲。

  3、難點細化,注重細節。教師用清唱樂譜的方式重點練習難點樂段,同時藉助手腕花,讓幼兒清楚瞭解角色動作,便於更快的學習遊戲玩法。

《採茶》大班教案9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福建民歌的特點,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活潑、愉快的情緒。

  2、瞭解舞蹈輕柔的動作、歡快的風格,嘗試用動作表現採茶的勞動情景。

  3、培養對舞蹈的興趣及積極參與活動的願望。

  活動準備:

  準備扇子、籃子、圍裙等小道具。準備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教師講一段簡短的故事,引導幼兒藉助故事清潔完整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旋律、節奏和情緒。

  2、幼兒跟隨教師練習採茶的各種動作。

  3、引導幼兒根據後半段音樂漸輕的特點,想一想:採茶姑娘最後有沒有撲到蝴蝶?

  4、啓發幼兒圍繞故事清潔想象採茶姑娘撲蝶的動作並進行創編,如:看見蝴蝶時高興的情緒、神情、撲蝶時輕柔的動作,蝴蝶飛走時焦急的神態,追逐蝴蝶時活潑地跳來跳去的情景。

  5、啓發幼兒分角色創編動作結伴表演,如:有的幼兒當蝴蝶,有的當採茶姑娘,兩兩相對錶演,也可幾個幼兒共同圍成圈,先採茶後再撲蝶。

  6、引導幼兒將創編的動作進行組合,並嘗試表演出來。

  7、教師幫助幼兒練習,重點突出手腕的動作。

  8、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作、方式、道具,邊聽樂曲邊做動作,把想象的內容用動作表現出來,並隨時提醒幼兒注意體驗美感。

標籤:撲蝶 採茶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