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聾字的聾字怎麼寫

1. 聾字組什麼詞

聾字的聾字怎麼寫

(聾)

lóng

耳聽不見聲音:聾子。耳聾。發聾振聵(發出的聲音很大,使耳聾人也能聽見;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使他們清醒。亦作“振聾發聵”)。

lóng

【動】

(形聲。從耳,龍聲。本義:喪失聽覺能力)

同本義〖deaf;behardofhearing〗

聾,無聞也。——《說文》

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莊子·逍遙遊》

耳不聽五聲之和爲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爲昧。——《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又如:聾聵(耳聾或天生的聾子。比喻愚昧無知,不明事理);聾昧(耳聾目盲);聾瞢(聾盲)。又指聾子

發瞽披聾。——枚乘《七發》

愚昧;不明事理〖stupid〗

鄭昭,宋聾。——《左傳·宣公十四年》

又如:聾言(比喻遮蔽,欺騙);聾俗(比喻愚昧無知的流俗,就如有耳而無聞);聾昧(比喻遲鈍、愚昧無知)。又指不明事理的人

一興異論,羣聾和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

聾啞

lóngyǎ

〖deaf-mute〗大多爲熱病後遺,但有先天所致者。大多先耳聾而致口啞

聾子

lóngzi

〖adeafperson〗耳聾的人

2. 聾字體是怎麼形成的一個字體

聾字結構爲何由龍和耳組成

“聾”是個形聲字,它在現今發現的甲骨文中尚未出現,最早也只是在兩漢的一些文獻中見到。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韓非子寫的《解老》:“耳不能別清濁之聲則謂之聾。”可見聾字的產生不遲於戰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爲什麼要用龍的音、耳的形,來表示《說文》中的“無聞也”?這個命題似乎有些滑稽,或者說根本和玉龍搭不上邊。爲什麼古人要把有威嚴、宗教色彩濃烈的龍和耳朵合起來,以此表達聽覺失靈的“聾”?是否古代人認爲古代玉龍頭上的突起物,不是耳朵只是角,所以才重聽?

《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社預注:“昭,明也,聾,暗也。”《說文》又引申爲“不明事理”,所以聾也用於政治。商王的昏庸無道,周王舉方國反之。周王即位後,恐商龍有耳而不辨清濁之聲,不明事理,故將那商代玉龍的耳和角的造型淡化了,給後代留下了龍無耳的猜想。此推測雖屬荒誕,但縱觀西周後到戰國晚期西漢初的玉龍,玉龍頭上的耳和角沒能分得清。以此佐證龍耳的蛻變和當時造字時的權貴政治色彩,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避諱的關聯。

玉龍耳從有到無再重新出現

凌家灘玉龍除了兩個向上的犄角,還有兩支牛耳朵樣的東西,在龍角下方。紅山文化的玉豬首龍,也有一對大大的耳朵在腦袋兩側豎起。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銅紋樣的玉龍蘑菇狀耳角的下面,我們還是可以分辨出龍耳的紋飾特徵。那麼西周到戰國晚期西漢初,玉龍的耳朵跑到了哪裏去了?玉龍的耳朵又是在何時恢復出現了?我們不妨對歷代龍耳的造型特徵研究一下,這對我們的收藏一定大有裨益!

對龍形演變的研究可以發現,商前形龍,發展到戰國與兩漢時期的幾形龍,再發展到以後的爬形龍,無論形體怎麼變,而龍的角、耳基本特徵還是存在的。從龍的角、耳特徵分析,基本分爲三個時期:新石器時代到商代的龍耳龍角區別分明。以商代青銅器和玉器上的龍爲代表。第二階段是西周到戰國,龍角和龍耳的造型趨於混淆。這些我們從大量的玉龍佩中可以加深認識。第三階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龍紋發展的一個定型期。它繼承戰國時期的蛇狀條形,頭部增添了附加物。龍的造型集鱷嘴、鹿角、牛鼻、馬耳、蛇身、魚鱗、鷹爪等於一身的奇特複合體。龍經過漫長而複雜的發展過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滄桑,文明的發展,觀念的演變,在封建時代,龍的角和耳朵終於又分開,它似乎成了帝王的威嚴和睿智兼聽的象徵。

我國漢字中與龍有關的漢字,有“壟、籠、攏、瓏、朧”等。這些字,無一不從龍形中獲得造字。比如:朧,是月和龍的組合,表示月明貌。北齊劉晝《新論·兵術》:“是以列宿滿天,不及朧月,形不一,光不同也。”很顯然劉晝借龍的變幻無窮說明了月的盈缺多變,以此來說兵陣。壟,也是借龍的蜿蜒長軀,用來表現田埂小路彎曲。可見“聾”的造字規則,也不例外,一定也是受當時政治生活的需要,暗喻商王的執政昏庸而造。作爲藝術品的玉龍,把時代的政治因素加以表現出來,也是可以接受的。以上論說如果借鑑考古資料的研究,藉助各地出土的龍形紋樣玉器的考證,爲我們探討龍角與龍耳在兩週與戰國時期的蛻變,頗有鑑賞的參考價值。

“龍合而成體”帝王稱龍比龍

古文獻中有關龍的記載“龍合而成體”,綜觀近十餘年來考古發現的大約20多條龍,就其形象而言,似豬首,似牛首,或爲蛇體,皆似後世的龍,而又具有原始狀的非龍形象。比如長江流域第一龍的湖北黃梅遺址,在紅燒土上,用河卵石擺塑的龍圖案。龍爲蛇形,龍頭形爲牛,頭生一角,爪狀兩足,造型生動,威武雄健,距今近6000年。它於距今5000年的內蒙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C形玉龍,有類似的蛇體盤卷狀,而不同的是C形龍是豬首,無角無耳,長吻,背上長鬃,無足爪。

標籤: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