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行書顏怎麼寫

1. 行書的顏怎麼寫

行書“顏”字的寫法是行書分爲行楷和行草兩種。

行書顏怎麼寫

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爲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的起源1、據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此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體。

2、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祕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採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爲草稿。

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

相聞者,係指筆札函牘之類。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

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

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爲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行書的書寫特點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

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結構特點;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濃淡相融。

代表人物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唐代顏真卿所書《祭侄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33961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爲“天下第二行書”。

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爲“天下第三行書”。

2. 王羲之“顏”字的行書寫法

顏yán

1.面容,臉色,臉面:容~。開~。~面。~色。笑逐~開。鶴髮童~。

2.色彩:~料。五~六色。

3.姓。

形聲。從頁,彥( yàn)聲。從頁( xié),與頭有關。本義:印堂

印堂,兩眉之間

顏,眉目之間也。——《說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間,淺人妄增字耳,今正。眉與眉之間不名顏。…顏爲眉間,醫經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

額頭

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顏。—— 班固《漢書》

又如:顏角(額角);顏題(古代頭巾覆額面部分)

面容,臉色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詩·鄭風》

又如:顏狀(容顏狀貌);顏厚(面有慚色,難爲情);顏貌(容貌)

體面,容譽 。

如:顏汗(汗顏。慚愧的形像化說法);顏採(臉面上有光采);顏甲(指人臉皮厚如鐵甲,不知羞恥);顏厚(臉皮厚,不知羞恥)

彩色 。

如:顏澤(顏色光澤)

前端,前頭 。

如:顏行(先鋒,在行伍的第一線)

3. 顏字草書怎麼寫

一、顏字草書寫法如下: 二、釋義: 1、面容,臉色,臉面:容顏。

開顏。顏面。

顏色。笑逐顏開。

鶴髮童顏。 2、色彩:顏料。

五顏六色。 3、姓。

4、額頭 5、前端,前頭 。 三、相關組詞: 顏色、厚顏、歡顏、紅顏、顏面、慈顏、赧顏、笑顏、顏料、犯顏、強顏、慚顏、破顏、顏體 擴展資料: 一、字形演變: 造字本義:名詞,女子化妝後脣紅眉黛的臉龐。

文言版《說文解字》:顏,眉目之閒也。從頁,彥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顏,眉目之間的部位。字形採用“頁”作邊旁,採用“彥”作聲旁。

二、詞組釋義: 1、慈顏[cí yán] 尊親的容顏(多指父母的)。 2、赧顏[nǎn yán] 因害羞而臉紅:赧顏苟活。

赧顏汗下。 3、笑顏[xiào yán] 笑容:~常開。

4、犯顏[fàn yán] 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犯顏直諫。 5、強顏[qiǎng yán] 勉強做出(笑容):強顏歡笑。

4. 顏色的顏怎麼寫

顏色的顏怎麼寫?

請看顏色的顏的拼音寫法:

請看顏色的顏的毛筆字寫法:

請看顏色的顏的行書寫法:

請看顏色的顏的鋼筆行書寫法:

5. 連筆字怎麼練,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硬筆書法就是筆尖)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爲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就會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爲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複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爲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行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儘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係。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準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準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出帖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6. 如何把行書寫得好看

如果你把楷書學好了,就可以開始練習行書了。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硬筆書法就是筆尖)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爲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就會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爲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複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爲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行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儘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複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行書的結構特點: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着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爲收,線條長的爲放;回鋒爲收,側鋒爲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佈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爲濃,末字爲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行書創作時的要求:

首先要懂得鑑賞或創作的要求。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有三條標準,即理法通達、筆力遒勁、姿態優美。古人云:“寓新意於傳統,寄妙理於法度。”“神韻爲上,形質次之。”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韻爲上。

其次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於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得之於心,施之於手。主帖要反覆讀、臨,主要是解決筆法、用筆、結體問題。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要發展。從“走進去”再“走出來”,從形似到神似,形成鮮明的個人風貌。所謂“採百家花,釀自家蜜”。

再次,在創作前要充分醞釀。借鑑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題材、體裁和表現方法等創作構思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對每個字的結體要認真考慮,儘量不出現類同的字或筆畫;對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樣,但在書寫時思緒又不能受其束縛;運筆要講究節奏、力度,前人所謂的“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說的就是用筆方法的具體體現。

(1)錯落大小:由於“放縱體勢”,行書單字的高矮、寬窄、面積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因此行書採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由於一行字的字數不固定,便容許寫得很長;由於橫向有一定的伸展餘地,便容許寫得很寬。這樣,行書在字型結構方面便有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

(2)調整輕重:“平衡”是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須學會調整輕重。

(3)左右揮灑:漢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們向左右揮灑,不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現,而且可以方便地進行行間的錯落穿插,還能有效的調整輕重。因而“左右揮灑”成爲行書佈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貫穿:貫穿行氣是行書佈局謀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諧:以上四點是行書佈局謀篇的具體方法,“和諧”則是佈局謀篇的整天要求。不論篇幅大小,字數多寡,都是一個統一體,和諧主要包括一下幾點:筆觸和諧統一、間白和諧統一、風格和諧統一、字體和諧統一。

7. 怎麼寫好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爲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就會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爲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複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爲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儘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8. 顏體字帖的顏是什麼意思

顏體由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創,和柳公權合稱爲“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說法。“顏體”是針對顏真卿的楷書而言的,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

唐 書法家 顏真卿 的字體風格。其書法初學 褚遂良 ,後學 張旭 筆法,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古法爲之一變,世稱“顏體”。 白沙 《康有爲和他的<;廣藝舟雙楫>;》:“如果說, 魏 晉 以前‘體’這個字是表示書體的話,在 魏 晉 以後就轉向表示個人風格,如‘顏體’、‘柳體’、‘趙體’,並非是三種字體,僅僅表示三種不同風格的書法而已。” 呂更榮 《中國書法簡史》第八講(三):“ 顏真卿 的書法,主要得到了 張旭 的指導,上承王羲之 的傳統,又習初 唐 四家特點,兼收 南北朝 書法新鮮營養。學習時有選擇,有取捨,是 唐 朝新書體的創造者,稱爲‘顏體’。”

標籤: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