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功夫茶有多少年曆史

功夫茶有多少年曆史

功夫茶的歷史記錄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也就是至少500年以上的歷史。傳說,茶(Camellia sinensis)被認爲是中國的國寶,功夫茶的製作方法在中國南部最早出現,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在21世紀,功夫茶已經成爲世界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並深受茶友們的喜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爲“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爲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爲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爲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

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爲著稱。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

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會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都十分喜歡喝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作爲待客之道,並約定俗成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禮儀習俗。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一詞,在潮州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二字在潮語中爲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說話。若是飲茶間又來了新客人。主人必須換新茶,以表歡迎。重新沏一壺新茶,先用開水燙洗茶具,頭遍衝出來的茶水不喝,用來燙杯,一輪關公巡城,繞着茶杯360度的手法沖茶,這樣衝出來的每一杯茶會色澤均勻;朝信點兵,最後的點滴茶水落入茶杯之中。待客時茶杯不可裝太滿,八分滿即可,因爲茶杯溫度較高,免致客人燙手。沏出來的第一杯香茗會雙手奉到客人面前,並說一句“吃茶”。 奉茶的先後順序也有講究,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先客後主,沏茶者往往都是最後一個喝茶。

   常見的配套是一個陶瓷茶盤、三個小茶杯,一個小茶壺。隨着時代的發展,現階段的喝茶已經簡化了不少。愛茶如癡的潮汕人爲了滿足喝茶的愛好,沒有喝茶的條件也要創造出喝茶的條件。比如旅行裝茶具、快客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由此可見潮州人對茶的情有獨鍾。

  工夫茶,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街頭巷尾更是可見到功夫茶的身影,家家戶戶俱備一套茶具。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近代詩人張華雲曾爲工夫茶著詩一首,《潮汕工夫茶歌》:“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其中就描述到了對工夫茶文化的見解。

     空閒時,總會泡上一杯功夫茶,時而專注於杯水茶之間協奏出來的樂曲,時而若有所思,泡杯功夫茶總是能讓人從中思考,心沉靜下來。又或是與三五知已,喝茶聊天,歡聲笑語……

    一份思鄉,一種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有些東西已經烙在心裏,拿不走,揮不去。點點滴滴,盡顯功夫。濃濃滋味,最解鄉愁。

功夫茶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爲“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爲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引自百度百科

工夫茶是一種喝茶方式,廣泛流傳於廣東潮州地區,在這裏喝功夫茶已經成爲了當地人們一種生活習慣,具有獨特的本地特色和民族特點,外地人來到潮汕地區一定要品嚐。這裏的功夫茶喝功夫茶也成爲當地人接待客人,一種基本禮儀。

無論是在公衆場合還是在居民家裏,都可以看到功夫茶的身影,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從功夫茶中可以體會到潮汕地區人們的熱情和,功夫茶也成爲潮汕地區的文化符號,人們提起工夫茶就會想到潮汕地區。

功夫茶現在已經被列爲全國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夫茶至今爲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是中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飲用功夫茶的習俗,宋朝時期更是開發出多種多樣的飲用方式,在功夫茶的泡製過程當中極具觀賞性,可以說是在欣賞一部斥巨資打造的影視作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歷史文化及起源

功夫茶歷史文化及起源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福建大部分地區和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如今更成爲中國茶藝的代表。下面就來和我一起看看功夫茶歷史文化及起源吧。

  有專家提出,中國功夫茶或起源於宋代,這個觀點比較新穎,但是缺乏典籍考證依據。茶文化歷史沿革,很多歷史片段在今日看來固然清晰可辨,而在相對歷史時期,許多記憶激發是經過幾十年即半年傳承、流傳和推廣,其間優勝劣汰,去粗取精,發展歷程應當十分緩慢和漸變。從歷史脈絡來看,除去元代對漢文化傳承推廣顯有阻滯之外,宋代茶道文化必然於明代有一個銜接和傳承過程,就這個意義上講,明代初期就已經顯然興盛之功夫茶,應當在南宋有所萌芽或直接經歷過初期發展。因此,彌補斷代,銜接歷史,讀了這篇文章應該有所裨益。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爲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爲著稱。“功夫”,本爲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爲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爲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爲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鉢、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爲常見,如12件皆爲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爲精品,或4件爲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爲:“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爲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爲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宜紅工夫茶的歷史

據記載,宜昌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有百餘年曆史。清道光年間,先由廣東商人鈞大福在五峯漁洋關傳授紅茶採製技術,設莊收購精製紅茶,運往漢口再轉廣州出口。咸豐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爾後光緒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廣東幫茶商,先生到鶴峯縣改制紅茶,在五里坪等地精製,由漁洋關運漢出口,“洋人稱爲高品”。當時漁洋關一躍成爲鄂西著名的紅茶市場,廣商除開闢鄂西宜紅茶市外,還大批涌向鄂南羊樓洞採製紅茶,1840年羊樓洞紅茶莊達50餘家,年制紅茶10萬箱,達5萬餘擔。

1850年,俄商開始在漢口購茶,漢口開始單獨出口。1861年漢口列爲通商口岸,英國即設洋行大量收購紅茶。因交通關係,由宜昌轉運漢口出口的紅茶,取名“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宜紅由英國轉售至西歐,爾後美商、德商也時有買,宜紅得到大量發展。1888年漢口口岸出口量達86萬擔,佔當時全國茶葉出口量的40%,其中以紅茶爲主。1876年9月,宜昌被列爲對外通商口岸,宜紅出口猛增,1886年前後系宜紅出口的最盛期,鰵輸出量達15萬擔左右。

宜紅工夫主銷英國、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品質穩定,聲譽極高,後經歷史的磨難,宜紅一落千丈,至1949年茶園荒蕪,茶廠倒閉,滿目瘡痍,1951年中國湖北茶葉進出口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兩在茶區擴大收購網點,鄂西紅茶區在五峯、鶴峯、長陽、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門設點,收購宜紅,1951年宜都茶廠正式成立,負責宜紅的精製加工,毗鄰鶴峯的湖南石門、慈利、桑植、大庸四縣屬宜紅生產經濟區,同年在石門泥沙成立一紅茶初制廠,屬宜都茶廠分廠(1956年改屬石門茶廠)。爾後又在五峯、宜昌相繼建立了紅茶精製廠,與國營茶場形成緊密的生產網絡,恢復和發展宜紅生產。宜紅已成爲宜昌、恩施兩地區的主要土特產品之一,產量約佔湖北省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茶類,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爲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於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爲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峯迴路轉般爲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豐元年成功的研製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返鄉時候將其雲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通過國家批准。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爲"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爲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爲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爲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產值約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於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爲"中華名人特供茶",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範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爲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後,鑑於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爲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隆重宣佈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並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鑑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藉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爲坦洋工夫成爲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一個世紀後,在福安市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佈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一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爲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

  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爲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製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後因茶類佈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功夫茶的來源與介紹

功夫茶藝一種泡茶的功夫,是茶藝發展的結果。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據傳煎煮之法來自茶聖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很大的技巧性,沏泡、品飲之道,都隱藏在“功夫”二字中了。

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州當地更是把茶做爲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 養生 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愛茶之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功夫茶不僅融合泡茶的功夫,同時將茶道的精神、文化、禮儀等方面也融合進去了。

潮州的功夫茶是最有名氣的,已被定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爲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 歷史 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 社會 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着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着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其中包括21到工序:

1.備器(備具添置器)

2.生火(欖炭烹清泉)

3.淨手(茶師潔玉指)

4.候火(扇風催炭白)

5.傾茶(佳茗傾素紙)

6.炙茶(鳳凰重)

7.溫壺(孟臣淋身暖)

8.洗杯(熱盞巧滾杯)

9.納茶(朱壺納烏龍)

10.高注(提銚速高注)

11.潤茶(甘泉潤茶至)

12.刮沫(移蓋拂面沫)

13.衝注(高位注龍泉)

14.滾杯(燙盞杯輪轉)

15.灑茶(關公巡城池)

16.點茶(韓信點兵準)

17.請茶(恭敬請香茗)

18.聞香(先聞尋其香)

19.啜味(再啜覓其味)

20.審韻(三嗅審其韻)

21.謝賓(復恭謝嘉賓)

什麼是工夫茶?

工夫茶,一般是指喝茶時,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好茶重工夫,工夫即代表匠心,代表品質。“工夫茶”從時間、源頭、工藝、健康、品質等關鍵製茶元素,嚴格把控品質,讓消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茶葉的價值,重新定義好茶標準。

標籤:歷史 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