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道對人的啓示

茶道對人的啓示

1. 盡心盡力:茶道注重細節和精緻,要求追求完美。這啓示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要盡心盡力,不留任何遺憾。

2. 尊重他人:茶道強調尊重和禮儀,對待他人要非常謙虛有禮。這提醒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關心他們的感受。

3. 心平氣和:在泡茶的過程中,要求心平氣和,不急不躁。這提醒我們在生活中也要保持冷靜、從容,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任何事情。

4. 知足常樂:茶道強調清淨和簡約,要求不過度追求財富和享受。這啓示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欣賞簡單的美好。

5. 求道若渴:茶道強調求知和提升,要求不斷追求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提醒我們要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進取和提高自己。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的人生感悟

茶道的人生感悟

  有了識茶的基礎,才能進入更高境界。我收集整理的茶道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茶道的人生感悟1

  飲茶的最高境界,則是識道。飲茶有道,道在何處?有人說:茶禪一味;有人說:和敬清寂;有人說:道在屎橛;種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太過高深叫人一頭霧水。所以我們不妨這樣來看,茶是一種精神的物質載體,茶道就是飲者通過飲茶這個活動形式,感悟到某種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這個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很難用儒、釋、道任何一家的理論來固定。有時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夠了。到了此種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飲而是“品”了。飲茶之樂趣,或許也就在於此。

  茶飲到一定程度,便要講究境界。第一是識茶。中國茶品類繁多,各有特色。飲者的最起碼功夫,要一嘗便知什麼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的區別。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優劣。茶的品質差別極大,也極細。同是綠茶,龍井與碧螺春有差別;同是龍井,特級與一級有差別;同是烏龍茶,巖茶與鐵觀音有差別;同是巖茶,本山與外山有差別。雖然不必如專業茶師那麼精確,至少也要聞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淺薄,這才能品出韻味。

  有了識茶的基礎,才能進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識水。茶既是一種飲料,就要講究泡茶之水的質量。對此古人已有許多高論,經典的說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樣能喝得出江中水與江尾水的區別。今天情況已有許多變化。對於都市飲者來說,真正的泉水井水無處可覓,江水則污染得不能飲用。比較容易得到的就是優質礦泉水。注意不要用純淨水,更不宜用自來水。有了好水後,還要懂得沖泡的方法。一般來說,綠茶比較簡單,八十度左右開水即可。烏龍茶的溫度要求則較高,既要現燒,又不能沸滾太久。有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茶具。這便是識器。

  中國的茶器,是一門洋洋大觀之藝術。最好的當然要數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壺價值勝過黃金。除此,還有許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鎮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對於一般飲者來說,要懂得欣賞。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與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烏龍茶要用“曼生壺,若琛甌”,必須將茶水從壺裏倒到小甌裏,考究的還配有拇指大小的聞香杯,先聞後飲,所以又叫功夫茶。綠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葉在晶瑩剔透中如花般綻放,未飲先醉,自然別有風味。識器的還一重意思是要能識大器。即飲茶時的外部環境。品茶是一種高雅的休閒活動,可在陳設典雅的茶室中邊飲邊聽若隱若現的輕音樂;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飲,隨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樹旁水邊,席地持壺,與自然爲伍。不管什麼環境,當以清靜、潔淨爲上,方有情趣。

  識得水識得器,就該識人了。現在人們飲茶,已經不僅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種交際、休閒的方式。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館大興的根本原因。俗話說“人以羣分,物以類聚”。若要使這茶飲的身心兩暢,選擇什麼樣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爲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熱鬧,越喝越興奮,所以人多一些,雜一些不要緊。而茶呢,一般來說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飲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

  茶道的人生感悟2

  喝茶,一直鍾於綠茶,不分冬夏。

  甚喜洞庭碧螺春,用20cm的透明玻璃杯,取少許葉芽,入沸水。靜坐觀葉片緩緩舒展,在水中浮浮沉沉,用最美的身姿與年華,演繹着無聲蹁躚的舞蹈。形體纖弱,茸毛遍佈,碧清翠綠,其味淡淡,這些是碧螺春的特性,而茶湯澄淨清明,溫香幽雅也是我鍾愛它的理由。心事紛擾之時,看着這一幕,也會緩緩地放下心靈的羈絆,融在那樣冗長的時光中了。

  那日,和一位朋友閒聊茶道,談到普洱。朋友說,普洱的特性是厚重、深沉、且有底蘊。喜歡普洱的都是沉着穩妥之人,有一定的生活閱歷,經歷過生活中的苦,所以在普洱的苦中也能感知到甘甜。

  已近而立,“厚重、深沉、底蘊”,這六個字是我期許中日後的人生狀態,認爲自己應該經歷更多,於是想着走近普洱,嘗試普洱,也是在接納另一種人生姿態。

  江南的街頭,有我在隨意地閒走,這是個秋風乍起的日子,路邊大片的梧桐葉子跟着風炫舞,訴說着輪迴的故事。

  古街的端頭,有一間很古樸雅緻的茶藝軒,裝潢考究,全是木製仿古風格,牆體上擺放着各異精裝的茶禮盒,亦有材質齊全的茶具。邊隅處,置放着一張棗紅色根雕茶藝桌子,桌子上擺有玲瓏的功夫茶具。一個富態的中年女人,倚着桌子閒坐,慵散地翻着一本書,卻掩蓋不住那優雅的氣質。

  我笑着望着她,她起身,也微笑。

  有熟悉的古箏曲在屋子間瀰漫開來,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我問她有沒有普洱賣,她回問我要茶粒還是茶磚。我說,不是送人,只是自己喝。我又說,你認爲我適合什麼我就買什麼。她笑着說,你適合喝優雅的花茶。我只是淡淡地笑。

  在她給我裝好茶粒後,我向她請教普洱的特性以及泡製要領。

  她擡眉看了我一眼,讓我坐下,陪她喝一盞茶,我應允着坐下。

  她說,遇見也是有緣,既然你愛茶,那麼我教你。

  我連忙致謝。

  她小心翼翼用茶刀切下一小塊普洱茶磚備用,用沸水燙滌、預熱紫砂茶具,然後投茶、醒茶、濾茶,一步一驟,有條不紊,動作熟絡優雅,可見技術爐火純青。她做得異常投入,我也看得異常仔細。

  自始至終她沒有過多介紹要注意的細節步驟,只告訴我要用100℃的沸水沖茶,且要掌握好水的沸騰時間,過長會減少水中氧氣而影響到茶的活性。

  她只告訴我普洱注重的是沖泡茶人的心境,那是一種一人得神,萬物寂靜的如水心境。如果有了那種心境,即使用普通的瓷杯,直接沖水泡茶,掌握好水溫,也能炮製出專業茶具泡的茶湯。

  她又說,而這種淡水心境你是有的,你給我的感覺便是這樣。

  我笑着,突然感覺這世上,有些人,即便不瞭解,即便只有一面之緣,也會相通。

  而普洱茶的這些特性與炮製時要注意的要領,讓我驀然就想到茶與人生。

  社會是沸水,我們是那壓制的普洱茶。普洱要有沸水纔會有醇香,一如我們過盡千帆、歷盡多舛才能淡定坦然。普洱是漸進成熟的我們,閱過萬千風景後的低調與穩重,懂得如何駕馭自己,收放自如。

  而那清香幽雅的`,用玻璃杯炮製的綠茶是年少時的我們,用80、90℃的水沖泡,簡單、純淨、保留着茶葉原有的碧翠色澤。外界的人隔着玻璃杯能窺探我們的內心,而我們也不停地向外張望,透過玻璃杯看七彩的世界。

  綠茶的清幽不同於普洱的清寧。

  有一年夏天,有人讓我嘗試冷水沏茶。他說,飲冷水茶不刺激,不突兀,適合你。

  信他,於是我喝了整個夏日的冷水茶,不溫不火,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現在想來,冷水茶一如溫室裏的花朵,恆溫,卻無法開出原本屬於自己的馨香。冷水茶的人生,沒有仄綺麗的磨練,就不能彰顯本真的自己。

  思緒被另一曲古箏喚回。

  她已把一小杯茶放在我的面前,茶湯色澤暖黃,在微寒的深秋,優雅地冒着一股嫋嫋的熱氣,已藉着鼻息沁入心脾,頓感溫暖。小心地端起茶杯,輕淺地呷一口,入喉,溫潤醇滑、韻陳甘厚、脣齒留香。幾乎在同一時刻感受到厚重、深沉、底蘊這六個字,也幾乎在同一時刻愛上普洱。

  於是,我陪着她,她陪着我,一起喝完了那一壺茶。之間只是簡潔的交流,關於茶,關於古箏,關於人生。

  她沒有問及我的情況,對她,我亦是。

  黃昏漸臨,我起身作別,她十分熱情地送我一隻青花瓷蓋碗,有清麗繾綣的紋飾。我沒有說謝謝,我知道,謝謝已無法表達我對這次相遇的感激。只是看着她的眼睛,深情地說,下次來我泡給你喝。她笑着點頭。我卻倏然對這個城市,以及整個人生多了幾分親切感。

  夜闌人靜時,月光清幽,灑在我的案臺,播放器裏一曲古箏曲緩緩地流淌。

  取出被自己閒置了好幾年的一套紫砂功夫茶具,聽着怡人的箏音,按她的程序一步步操作,雖有些生澀,心卻寂靜得如無風湖水。

  斟下自己炮製的第一盞普洱,只是那樣靜靜看着,不品,已然生香……

  我知道,自己已從碧螺春人生步入普洱人生。

  茶道的人生感悟3

  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

  最初,茶與佛教的關係是茶爲僧人提供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後,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如“靜、苦、凡”。

  其一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將“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爲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此時,唯有茶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二曰“苦”

  佛理以“四諦”爲總綱。即“苦、集、滅、道”。佛以爲,人生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等,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領悟大道理。

;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如下:

擺開茶道,斟茶品香,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人生。只有經歷過挫折苦難,嚐盡人間冷暖,踏上遙遠征程,才能品出茶的甘甜滋味,才能悟透生命的絢爛壯美!

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濃或淡色味交織之中,品出一種淡定的人生,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一種笑看風輕雲淡的人生。

命運不會刻意地留心每一個人,就像飲茶時很少有人會在意杯中每一片茶葉;人生不是因爲別人的在意而生活着,而是力求在溶匯交融的過程中釋放了自己、健康了他人,清新了世界。

人生道上,飲一壺清茶,即可消除口渴;品茶中,望着沉浮的茶葉,參悟人生的真諦,何嘗不是如此,人生沒有平坦路,唯有風雨淋浴的曲折人生,才能精彩,甘甜,可謂茶禪一味,茶品人生,難怪乎世人皆好品茶,其實,品茶是手段,品人生是目的。

一個人最好的樣子就是平靜一點,泡一壺茶,手執建盞,不爭朝夕,不急不躁。用一盞茶的時光,靜靜品味生活,心素如簡,人素如茶。一個人喝茶,很有境界。

茶道的人生哲理是什麼

  茶道作爲自古就有的生活藝術是涵育人生修養的途徑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的人生哲理,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人生哲理

  道作爲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爲儒家之道。可爲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爲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爲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爲而無不爲。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國茶道可稱之爲美的哲學。

  其一,中國茶道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

  其二、中國茶道美學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如“和”、“道”、

  “氣”、“神”、“氣韻”、“意境”等等。

  其三、中國茶道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念。

  其四、中國茶道美學強調的不是從美學的一般表現形式上去欣賞和理解茶道美,而是從“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出發,要求“滌除玄鑑”、“澄懷味象”從小茶壺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機,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國茶道美學不僅僅是茶事活動中追求美感的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從哲學的高度,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看茶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茶人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一茶通三教,不可謂不高深,不可謂不博大。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纔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用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爲“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爲“奉茶爲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爲“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爲“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總之,中國茶道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的涵義

  茶道是以飲茶爲形式,通過飲茶活動,獲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滿足爲主要內容的。與茶的藥用和飲用比較,有質的區別。隨着社會的進步,飲茶活動從單純的喝茶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逐漸提升爲品茶、茶藝、茶道,它不但滿足着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還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茶的藥用滿足人們治病和健身的需求,茶的飲用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維繫有形的人的肌體健康,現代語上來說是硬件建設。而茶道主要是滿足人的精神思想需求,增益文明修養、人文素養、藝術造詣、綜合氣質及對世界萬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等等,以及更爲透徹、更有意義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是人體的軟件建設。

  修養原是學問上精密之功夫,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是切磋琢磨,養是涵育薰陶。引伸至人生修養,約定俗成是指人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這些無形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可以通過行爲舉止反映出來,如言語、禮儀、動作、位置、姿勢、服飾等。

  相對應於“飲茶與人體健康”,“茶道與人生修養”是能夠爲茶文化人士所認同的。前者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被人體吸收利用,已被現代科學解剖得細緻入微,條理分明。由於它的物質特性,容易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後者比較抽象,沒有具體的形態,尚在不斷的瞭解與認識的過程之中。飲茶有益於健康是由於茶湯中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與藥理成分,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防病治病。茶道活動能涵育修養是因爲茶道活動中的規範、禮儀、審美,社交特性、動手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的積累等能多方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與修養。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着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1

  中國茶道的人生哲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奔走在喧囂繁華都市裏的“弄潮兒”,涉足於險風惡浪市場經濟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要學會忙裏偷閒,擺脫文山會海、商務羈絆,在歌罷曲終、酒闌人散之時,不妨安靜地沏上一壺茶,或臨窗獨啜,或邀三兩知己共飲,品味人生的真諦,感受生活給予的美好享受。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這是人類文化又一進步”,“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飢的茶點,是一種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它使生命情調、人生情趣、心靈律動和審美觀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天然沖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寧靜平和、舒適怡悅之中萌動蓬勃的生機,強烈的摯愛。茶詩化了生活,人們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有位哲人說:品着茶似乎是品味着人生。的確,中國茶道,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而且蘊含着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薰陶,猶如淋沐着帶音樂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馳八極,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綿長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從艱難足跡尋得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愛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污,爲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衆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不得有半點玷污;其用滌煩,其功濯塵,屬通靈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潔的本性。詩人在贊茶,也是在頌人,借茶而言志。

  明人陸樹聲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又都在論述茶品之前先論人品,把“人品”列爲第一。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得傳於高流隱逸有云霞泉石磊塊胸次間者。”徐渭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與其說陸樹聲、徐渭愛飲茶,倒不如說他們更注重於飲茶人的人品。與他們同時代的許次紓在《茶疏》中有“論客”一節說:“賓朋雜沓,止堪交錯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適,清言雄辨,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茶品出於人品,一個道德和審美趣味低下的人,必然領略不到中國茶道的真諦。

  中國茶道,還引入了儒家和道家的“內省”思想。孔子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老子的“致虛”、“守靜”(《老子·第十六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都是強調通過內省這種獨特的思想修養方式,達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歷代茶人追求的就是物我相合,並以外物陶悅我心,把深層的文化素養與人格薰陶作爲根本。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也頌揚了這種精神與境界。

  唐詩僧皎然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人品茶的過程即是以“自省”精神參悟得“道”的過程。心頭鬱積的煩惱排除,心境趨於平和,情感得到淨化。

  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有一幅書法作品:茶話坐忘機。目觀茶的綠的本色,品嚐回味着苦的真味,智巧變詐的心計自然會得到盪滌。作家憶明珠說得好:“茶的綠,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茶,性潔不污,是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徵。人生似茶,品茶即是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這是一種超越了物質需求的精神升化。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2

  茶禪與人生感悟

  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對“茶禪一味“這一條目的註解,以河北茶史上東晉時僧人單道開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史料、唐代禪門“吃茶去“公案爲藍本來着重詮釋。茶禪入性明心見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國禪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臨漳昭德寺。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被奉爲中國茶禪文化和“茶禪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經典。

  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與禪一直有着神祕的關聯,茶意可通禪,至於是漸悟還是頓悟,就要看個人造化了。傳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了下來,丟在地上,那地方長出一株矮樹。他的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有人說,會喝且能有茶喝並能品味出禪意的人是種灑脫,無茶而能直入禪趣的人是種超脫,有茶而不拘泥於茶趣或是禪趣的人是種超越,無茶而能處處與茶道禪心相應的人則是奇蹟。在我們看來,品茶悟禪無須刻意,禪意佛心也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這一飲一食的平常之間。

  我們安排茶席,有茶壺、茶則、茶葉、茶碗之類,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無,則一概不列。儉約是一種美,留下空白,是爲美留下時機、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雜、瑣碎,因爲這背離茶道歷史和文化本質。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簡約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說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茶師千利休看着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後,茶師卻說:“不夠乾淨。“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於是再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衝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着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茶師卻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最佳方法。這像是潔癖。“說着,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茶道人生的感悟

  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問我人生到底是什麼,我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說:“也許這就是人生吧”。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人生的感悟,一起來看看。

  茶道人生的感悟

  茶有四氣

  “氣”指茶人 飲茶 後駐留在五臟六腑及口吻舌之間的氣息,這種氣息以平和、持久、甘香爲機致,不但能益人體真氣,而且能長養其浩然正氣,故君子無故不撤茶器,用養氣育得也。

  一曰生氣:

  飲茶後有股清新生動的茶器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間,這既是大自然的生氣,也是生命體的生氣,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氣。唯有生氣,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動,心情得以寧靜,生氣之時意大矣;

  二曰靈氣:

  茶氣不僅要生動,更要鮮活,有流動的感覺,稱之爲靈氣;

  三曰正氣:

  茶氣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稻之爲正氣。孟子日;吾善吾浩然之氣,所養者,正氣也;

  四曰意氣:

  茶氣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種慷概激昂的意氣在,這不僅是對茶的要求,更是對茶人的要求。生氣,一般飲茶者可得,靈氣,對茶覺悟者可得,正氣,修身養得者可得,唯有意氣,非胸次坦然、思兼濟天下不可得。

  茶有五性

  清:形神俱清。

  潔:品質高潔。

  和:溫和脾胃,潤擇五臟。

  長:長養精神,益氣生津。

  興:提神醒腦,養生益智。

  茶有六味

  輕:入口輕揚,過舌即空;

  甘:後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無粗老之感;

  軟:無生硬之感;

  厚:無淡薄之軟。

  對六味的要求:入口輕,觸舌軟,過喉嫩,口角滑,流舌厚,後味甘。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悅。

  愛:茶德仁,但‘哀而不傷’。

  幽:發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發人真情。

  茶有八難

  一造,二別,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飲。

  採焙不精,非造也,辯形認色,非別也;

  鏤金刻玉,非器也;幽暗無明,非火也;

  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

  不諳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飲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濃、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幹茶清香、點茶香幽、壺蓋香甘;淪茶香柔、盞底香濃、淋壺香烈;注茶香逸、涼後香冷、茶湯香真。

  茶有十德

  晚唐時期,劉貞亮將茶道精神稱之爲茶德,著有《飲茶十德》:

  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

  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

   茶道的基本要素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爲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茶藝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爲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爲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爲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爲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爲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爲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爲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作爲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爲,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爲“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爲着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爲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1、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

2、散誕向陽眠。將閒敵地仙。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3、只喝金駿眉,不是領導就是裝大款的;只喝綠茶,不是小資就是裝高雅的;只喝普洱,不是晚上睡不着就是裝收藏家的;只喝紅茶,不是海歸就是胃不好;只喝鐵觀音,不是天天坐單位就是開車的;只喝巖茶的,不是口味重就是天天不回家的;什麼都喝的,不是茶人就是賣茶的!你喝哪種?

4、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5、菊花茶,苦到極致,漫過舌尖,直至心田。

6、經由滾燙的沸水,經由忙亂的沉浮,嘗一口這茶,真苦真澀,如同創業的艱辛;奉獻了青春的美麗,奉獻了生命的精華,品一口這茶,真香真醇。

7、今日少年在聽阿信的歌。今日我在聽奶茶的歌,單曲循環,一輩子的孤單。

8、愛情就想奶茶,第一口總是甜蜜,當你喝到一半的時候就會膩,最後剩下的想倒掉。

9、一個人的時候喜歡泡一杯玫瑰花茶,看花兒在杯中綻放。

10、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11、我喜歡喝奶茶。那甜甜的味道總能讓我的心飄起來,一瞬間就柔軟到最深處。

茶道精神對大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作爲一名大學生需要弘揚和發展茶道精神,因爲茶道精神對大學生有着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精神對大學生的意義,一起來看看。

茶道精神對大學生的意義

  一、茶 文化 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中的作用

  現在大學生對茶文化基礎和歷史知識瞭解很少;對茶的健康與保健作用瞭解不多也不夠全面;對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作用理解還不夠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開展茶文化學習與 教育 ,對於傳承我國的 傳統文化 ,增加大學生的歷史和 生活知識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識傳承功能。茶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這些內容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進行開展,能讓大學生更多的瞭解中國的茶文化,豐富學生的茶文化知識、拓展視野,有利於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同時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爲具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動態文化體系。社會上也需要複合型人才,所以,有關專業的大學生有必要將茶文化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以便走上社會,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茶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介紹茶文化的概念、內涵,同時還介紹了在茶藝表演時要用到的禮儀以及與茶有關的各種禮俗。引導學生講禮儀、尊禮節,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同時還特別強調茶文化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作用,通過茶中蘊含的思想和道德觀來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中國茶文化所倡導的“和、靜、怡、真”的精神,將 飲茶 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們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質及人格賦予具體的茶及各種茶事活動中,不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修身怡情,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養。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大學生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及通過對茶德思想的領悟,可調節心態,這樣就有利於調整人際關係,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對維持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說,茶德思想可以爲當代大學生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啓迪。②茶道精神有助於思想道德修養。茶文化是以德爲中心,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茶文化最大的影響是可以使大學生能調節好自己的心態,靜下心來,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學習了茶藝,可以潛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昇華了思想,提高文化素養。

  3.茶文化的美學功能。中國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在安靜幽雅的品茗環境中進行茶事活動,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藝之美、人之美。在此種意境中使人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與行爲約束,並在潛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學生學習茶文化,會把茶文化作爲一種美的享受、美的提升來對待,從而達到培養審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飲茶有益人體健康,從神農得茶解毒始已有幾千年歷史。現代科學發現,茶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需要,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腦、利尿強心、清熱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幫助消化、醒酒解毒、殺菌消炎、預防齲齒、消除口臭、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降低輻射危害、抗癌抗突變等多種功效。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傳的偏方和 經驗 ,而是從生物化學、藥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等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加以證實。

  二、茶文化在大學生中推廣的 措施

  1.在大學的素質教育選修課中開設茶文化課程。目前有個別高校已開設此門文化課,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大學生們瞭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掌握茶的種類、製茶的基本理論、泡茶技藝及茶葉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寬知識面,另一方面,通過了解中國茶文化和茶藝,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2.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可以邀請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開設專門的茶文化講座,通過網絡、電視等形式將每年不同地區舉辦的茶文化節視頻節目進行推廣。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圖書館等機構舉辦展覽、播放教學片等形式,傳播茶文化。

  3.根據茶文化,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知識開展相關的研究、調查等。例如: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思考茶文化與旅遊的關係,擴展旅遊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可以思考茶葉的包裝銷售。歷史專業學生可以對各地、各民族茶俗進行研究。文學專業學生可思考茶文化與文學藝術的關係。外語專業可以考察韓、日茶文化以及中國茶文化在中華文化圈中的影響和地位。

  通過以上的措施,在大學生中進行茶文化的教育與宣傳,讓大學生補充知識,開闊視野,完善思維,陶冶情操,平和心態,怡情悅性,感受生活的美好與詩意,啓發對美的追求與嚮往。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中國茶文化作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其思想與當今世界面臨着“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想融合,以及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作爲一項長期的活動來開展,這樣不但可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且也可將一種潛在教育滲透到學生身上,這對於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心理素質,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大學生學習茶道的意義

  1茶文化有助於高職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

  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高職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爲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說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於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裏再樹立信心,並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託,讓他們課餘不再精神空虛。

  實踐證明,茶藝教學以其獨特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信心。

  2茶藝活動培養中職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靜、雅、和。這是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結合,把時代精神用恰當的形式、完整的形態體現出來,使茶道成爲體現時代精神的一種載體。宣揚中國茶道,不僅有助於發揚茶道的“和諧”精神,使人與人之間增進團結,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而且有助於弘揚茶道的“審美”情趣,爲人們帶來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潔”意境,提高人的風度與品位。同時通過茶道的“求精”精神,培養人的紮實務實品行;發揚“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尋找人生樂趣;催生“儉樸”精神,讓人矜守儉德,力戒貪奢淫享樂;通過茶道的“專注”精神,使人的意念與事業融爲一體。總之,以清、靜、雅、和的中國茶文化精神陶冶未成年人,對培養他們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無法比擬的作用。

  3茶藝教學能培養中職學生人際溝通和集體意識

  公關場合,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強調了飲茶是人際溝通的重要手段,講的是天地人和。茶含敬意,以茶敬客。茶重德性,以誠待人。圍桌飲茶,和氣交談,同事可以增強團結,朋友可以增加友誼,家庭可以充滿天倫之樂,商界可以和氣生財。總之,天地人和是茶事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學校普及中國茶道、茶藝,推廣以和爲貴的人倫思想,有助於敦睦人際關係,引導他們學會做人。

  茶藝表演作爲一種集體活動形式,是培養高職生集體意識的良好途徑。茶藝表演的和諧來自全體隊員的團結、合作。是構建品行高雅,人際和諧,人與人之間增進團結,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在演練時,要求講解員、主泡師、副泡師、服務員要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達到心靈與感覺的默契。表演中要自覺地融合到集體中去,不知不覺地和整個隊伍團結一致,團結合作和集體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

  在多年茶藝教學中的一些思考,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製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茶藝教師不緊只傳授茶藝表演,還要注意茶藝的內涵與學生的成長。通過茶藝的教學讓職校這一羣特殊體徜徉在中國茶文化的海洋中,讓細膩溫潤、內涵豐富的茶文化之“靈泉”感其心,震其心,拂去其浮華之氣,完全可以讓學生步入“軌道”,將來完全可能成爲對的有用之才。

  茶道的含義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爲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人生感悟茶道

人生感悟茶道

  導語:生命在於矛盾,在於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以下我爲大家介紹人生感悟茶道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人生感悟茶道

  1、千年茶文化,昔日今朝共傳揚!小小綠尖,遇水承葉,一杯清茗沁人心腸。世間怡然心情,只在一杯清茶中。

  2、一杯濃郁芳香的茶總有變淡的時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總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淡忘。

  3、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4、杯裏的茶因遇到水而上浮,杯裏的茶因爲遇到水而清香。待香散盡,茶也變涼。

  5、人生就像那碗茶,剛開始時乾燥苦澀,經過沏泡後飽滿清香,歷變化起伏跌蕩,終究是淡定平和。

  6、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7、兩頭是路,吃一盅各分東西。

  8、生活本如未經沏泡的茶葉,乾癟單薄;只有傾注如沸水般滾燙的熱情,才能讓它飽滿豐盈,清香四溢。

  9、茶逢知已千杯少,壺拋一片心。

  10、人生是飲一杯茶。青年飲茶的第一遍,青澀稚嫩,品不出其中味;中年飲第二遍,豐富醇厚,有太多故事;老年飲第三遍,清澈明白,清香幽遠,回味無盡。

  11、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12、燒水、燙杯、泡茶、續水……每一道程序都極爲講究的,這就是功夫茶。因此,真正能夠坐下來,給自己泡一壺茶,且在泡茶的過程中,享受一種悠閒、一種淡然、一種寧靜,真不能不說是一種奢侈了。

  13、舊人和舊茶都一樣,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如滾燙的水沏到茶杯裏,茶味是越來越濃的,但總免不了,喝掉之後要再重新倒。

  14、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

  15、經由滾燙的沸水,經由忙亂的沉浮,嘗一口這茶,真苦真澀,如同創業的艱辛;奉獻了青春的美麗,奉獻了生命的精華,品一口這茶,真香真醇。

  16、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見故人。

  17、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18、在茶坊喝茶,一男要和一女分手,女的突然爬到窗臺上威脅他男友分手就跳,6樓啊,跳下去不死都殘。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大家都勸男的算了,後來那男的妥協了,不分了那女的撒嬌叫男的抱,往窗外看了一眼轉身走了。那女的跳下來就追。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情況。過去窗邊一看,尼瑪,有陽臺的。

  19、有生之年,只訴溫暖不言殤,花味漸濃,茶味漸醇,傾心相遇,安暖相陪。

  20、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21、沖泡之後,茶芽朵朵,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葉片臥底後,飲之脣齒留香,回味無窮。

  22、西湖龍井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峯、龍井、五雲山、虎跑一帶,歷史上曾分爲"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爲以產於獅峯的品質爲最佳。龍井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

  23、看着這杯種茉莉花茶,我覺得美不勝收。此時,一股撲鼻的清香更使我陶醉,我不禁像野狼一樣撲上去,“慢!”爸爸的大手擋住了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喝茶要慢慢品嚐。”大約等了三分鐘,我終於可以“一喝爲快”了,啊——只覺得一種甜絲絲的味道隨着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不禁有一種“飄飄欲仙”之感了。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爽”。

  24、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25、人如茶,當如沸水一般的困難來襲時,有的抗爭不息而浮水面,有的躲避屈服而沉杯底。茶如人,初沏的茶色綠味香,一如青春的活力;久喝的茶色淡味寡,一如暮年的衰老。

  26、二兩茶葉一斤鹽,斤半茶葉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葉十斤鋼,四斤茶葉百斤糧,建設祖國富雙強。

  27、品茗者盡享茶趣,啜飲一口,齒頰留香。

  28、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29、父愛如茶,雖然苦澀,然細細品味卻是滿口芳香與甘甜;父愛如酒,雖然熾焰如火,但事後回味確實讓人感動而難忘。

  30、清晨,坐在電腦前,我喜歡喝一杯茶,看幾許文字。一夜安眠,晨光清朗,再有香茗陪伴,心情愜意如風。我有兩種品質很好的茶葉。綠茶清香,紅茶馥郁。綠茶適合慢飲,啜咂之間,餘味慢慢從牙尖、嘴角蔓延,其香邈遠。而紅茶要一口一口的飲下,溫潤香濃,讓人心神盪漾。

  31、茶再好,也有變淡的時候;茶再差,也有芳香的一刻。

  32、四大皆空,坐片時何分爾我。

  33、不管等待是多麼渺茫,水是多麼滾燙,只要心中的理想不滅,就能送來清醇的茶香。

  34、茶味人生,有苦澀也有甘甜。

  35、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36、臺灣有一個很特別的水仙茶。它呢,第一泡的時候會比較苦澀;第二泡呢,會比較幹香;第三泡,濃醇;第四泡呢,會比較清冽;到了第五泡了,就一點茶味都沒有了。是啊,再好的茶,到了第五泡也沒了味道。

  37、每週可以回家一次補充營養,可以經常和朋友出去喝茶聊天,大學的課程按部就班地讀,你自己用不着選擇,也不需要做承擔,這不叫呢。意味着,自己讀書,自己工作,自己養活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一個人面對所有的孤獨,一個人解決所有的問題,一個人承擔所有的選擇。

  38、茶敬客來茶當酒,雲山雲去雲作車。

  39、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40、佛能洗心,茶能滌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後甘,人生亦如是,如飲黑茶。生活禪,幸福茶,禪洱茯茶,一生幸福。

  41、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42、始苦終甜,苦甜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永遠是苦的,有苦有填纔是好茶。

  43、乾癟的外形,暗淡的顏色,因了水的注入就綻放美麗的容顏,散發清淡的香味,而她沉入水底時,人們在青綠的水中回味她的'美。

  44、一簾春欲暮,茶煙細楊落花風。

  45、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着南塘移樹時。

  46、文人的靈感都是飯後茶餘發生的。

  47、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

  48、年有四季,天有四時,喝茶有益,喝茶有異。一年春喝綠茶,夏飲紅茶,秋冬黑茶;一天當中上午綠茶,下午紅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隨。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49、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濾去浮躁,沉澱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熱鬧後的落寞。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裏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倒上一杯茶,看着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

  50、晚上,爸爸剛進門,我便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東張西望到處尋找,最後發現香味是從爸爸手上的包裏發出來的。待爸爸打開包,才知道是裏面裝着一袋茉莉花茶。爸爸還得意地說:“這可是頂級的茉莉花茶哦!”說着,就迫不及待地泡了一杯茉莉花茶。

  51、田田詩客句,閒傾荷露試烹茶。

  52、在又苦又甜的茶裏,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

  53、喝茶是一種境界,喝茶的時候什麼也不要想、什麼也不要說,連喝茶的心都不要有。全身心貫注在茶上,一口一口慢慢品茗,不要在意茶味的甘苦,你的心越清淨,喝出來的茶越清香甘爽。由是可知,喝茶其實就是在品味生活。

  54、十載許句留,與西湖有緣,乃嘗此水。

  55、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56、來不請,去不辭,無束無拘方便地。

  57、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翩躚起舞,如同一個個靈魂在水中游走。欣賞着茶的舞姿,傾聽着懷舊的音樂,過去的時光彷彿又回到了眼前。

  58、你錯了,水仙茶比較特別,等它沒有茶味的時候呢,它纔會真正的開始散發悠香。只要你閉上眼睛,你就可以感覺到,那花在脣齒間復活;然後聽到那水仙在心裏綻放的聲音。

  59、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着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60、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

  61、人生如茶,風華正茂的時候也許正是自己最苦澀的時候,人老心衰的時候,真是甘甜入心的時候。

  62、人生如茶。初涉人世就像溫水沖泡的茶,隨水的起伏沉浮,飽嘗如茶的苦澀;幾經打拼,幾經磨礪,終於嚐到了清香甘醇的滋味。

;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通俗文案類】

1、載得中泠水,來品龍井茶。

2、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3、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4、山間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黃芽。

5、文人的靈感都是飯後茶餘發生的。

6、平地人不離餈粑,高山人不離苦茶。

7、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8、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9、大抵,茶的妙處,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人生的滋味。

10、忙裏偷閒,且喝一杯茶去,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藝師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藝師

  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爲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爲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禪茶一味 茶道及悟道

  茶有兩種一種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

  一種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

  茶的包容茶可以是你乾熱口渴時的及時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潤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麼重要。

  茶也可以是你細品賞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飲,品閒庭花落,嘗雲淡風輕。

  關於心境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不管是幾人飲、是第幾壺,一切終隨茶香飄散,只留各自心裏。

  關於相處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緣之人,無論高低貴賤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賞的東西。

  喝懂茶,需要毫無敷衍地與茶對話,像對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經歷後更理解他的獨特,也更明白如何與他相處。

  關於時間有人說: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內心和人生的滋味。

  不同季節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時間,對應着不同的茶,像極了生命中或涼或暖的時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時光佔大多數,而心靜下來,茶裏,卻總有滋味。

  關於好茶與喝茶的心情,就好比與理想,的盡頭是物質的擁有,理想的終極是精神的充盈。

  再好的.茶,終有飲盡之時,而喝茶的心情卻取之不竭。

  無止盡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隨時準備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關於做人遇水捨己,而成茶飲,是爲佈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爲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爲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爲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爲禪定。

  關於人生所謂寬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終於懂得欣賞;茶無完茶,卻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時光;

  人無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賞自己,欣賞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關於修行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壺也好,瓷蓋碗也罷,都是茶葉之泡具,是綠葉紅綢之容器;青花盞也好,綠釉碗也罷,都是茶湯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

  禪茶一味: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約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隋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道則是興於唐,盛於宋。中國茶道從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爲世人所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茶與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爲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佛教以“四諦”爲總綱,“苦、集、滅、道”。以“苦”爲首,如:生苦、老苦、病苦等等均以參禪來看破。茶性亦“苦”,“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產生諸多聯想,有助於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佛教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爲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

  其三:“凡”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禪”也正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惱都是因爲“放不下”,佛法說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修習佛教強調“放”,品茶也強調“放”。

  放下手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崩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習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壇、在單位裏時的種種思慮,不必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讓茶湯滌盪自己的肚腸,澡雪自己的心性讓心靈空朗澄靜。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品茶來品味人生。只有這樣,才能在品茶過程中悟出“禪茶一味”的茶道真諦。

  同時,佛教爲茶道的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高僧們寫茶詩、茶詞、作茶畫等等,大大的豐富茶文化的內容,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注入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韻。佛家的茶事活動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併爲發展茶道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

;

標籤:啓示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