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炒茶的過程描寫

炒茶的過程描寫

炒茶的過程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 準備茶葉:將採摘下來的茶葉放在室溫下晾乾,讓其含水量適中。

2. 熱鍋生薑:先在炒茶鍋中放入一些生薑,然後加熱,讓鍋表面熱度均勻。

3. 將茶葉加入鍋中:將晾乾的茶葉放入炒茶鍋中,待鍋底溫度適宜後開始翻炒。

4. 翻炒:持續地翻炒茶葉,讓其受到均勻的熱力作用,促進水分的蒸發。同時,還需要不斷地重新調整火候,避免烘糊茶葉。

5. 按溫火炒:炒茶過程需要根據茶品的不同(如綠茶、紅茶等)進行調節火候,綠茶應炒制時間短、火候低,紅茶應炒制時間長、火候高。

6. 抖鍋放香:在炒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聽到茶葉發出“沙沙”聲,這時需要抖動炒鍋,搭配適量的熱氣讓茶葉散發出獨特的香味。

7. 悶蒸:炒完的茶葉需要進行悶蒸,將其放在乾淨的盆中,覆蓋上溼布,在室溫下靜置一段時間,茶葉充分吸收周圍的水分、空氣、香味等,最後便能夠營造出特別的茶氣。

8. 烤乾:將茶葉放入烘乾機或烤箱中,烘乾至茶葉含水量較少,便可以把它存放起來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炒茶的步驟是怎麼樣的?

主料:茶葉

輔助工具:鐵鍋

開始步驟:

1、首先將茶葉摘回來

2、準備一口不沾油水,乾淨的大鐵鍋

3、燒火至鍋燒熱,伸手下去試溫能感覺到熱即可

4、然後把茶葉倒下去不停的翻炒

5、將茶葉炒軟後裝進蛇皮袋裏

6、然後以搓洗衣服方式的動作不停的反覆揉搓

7、揉搓到這個程度之後,倒回鍋裏繼續炒

8、用手把茶葉抖開,都均勻的散開

9、然後改成中火慢繼續慢炒

10、炒到後期,改成小火繼續慢炒

11、最後一步,茶葉炒到這個色成已經完成了,炒好後的茶葉如圖所示

茶葉是怎麼炒制的?急!

1、將茶葉攤開,讓裏面的水分蒸發掉。

2、晾一兩個小時後,放入鍋裏,開最小火,慢慢翻炒。

3、炒至 一個小時,不停翻炒,炒到發黑,略感鬆脆。攤開晾在紙盒上或者竹篩上放置一晚,第二天就很脆了;

拓展資料: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人工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參考資料:

炒茶—百度百科

炒茶葉有什麼步驟 炒茶步驟有哪些

1、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裏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乾淨,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一芯一葉”。

2、味道更好,更清香,把鍋燒熱後,即可把茶葉倒進去,控制好火候,用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

3、動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葉會燒焦,用手炒更靈活,在炒茶之前把手洗乾淨,控制火候,不停翻炒。

4、十多分鐘後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可使葉子更好的捲縮,一小時左右要加快翻炒的速度,四十分鐘即可出鍋。

炒茶工藝流程

炒茶主要分爲生鍋,二青鍋,熟鍋三個步驟組成的。

1、首先是生鍋,用普通的飯鍋,然後鍋呈現25-30度的傾斜,再用毛竹紮成炒茶的掃把,將大概100g的茶量投入到鍋中,然後用炒茶掃把,將茶葉在鍋中高速旋轉,生鍋炒茶的溫度儘量保持在180-200度之間。2、第二步是二青鍋,也就是對茶葉進行持續的殺青以及初步的揉捻成條狀的工作,鍋內的溫度會比生鍋的時候略低,使用炒茶掃把在鍋內旋轉的同時,利用鍋中的摩擦力,一邊炒茶,一邊開始將茶葉初步揉搓成條狀,然後再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3、第三步是熟鍋,第二步結束以後,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鍋中的溫度保持在130-150度之間,茶葉這個時候已經變得非常柔軟,這時候要對茶葉進行溫柔地旋轉和抖動。

碧螺春 炒茶過程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揉中帶炒,抄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主要工序爲: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高溫殺青:當鍋溫150-160度時,投入茶青500克左右,進行翻炒,以反覆旋轉抖炒爲主,至茶青略失光澤,手感柔軟,稍有粘性,始發清香,歷時3-5分鐘。

揉捻成形:鍋溫80度左右,採用抖、炒、揉三種方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着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汁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脫落。當茶葉幹度達到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鐘左右。

在炒制的過程中,還需將漏揀的少量碎葉餘葉挑出。

搓團顯毫:是形成碧螺春捲曲似螺、茸毫滿披外形的關鍵過程。鍋溫60度左右,一臂撐着鍋臺,邊炒邊用雙手將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文火乾燥:採用輕搓、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時,起鍋時剔去碎葉,將成形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鍋溫約40-50度,文火烘至足幹。

描寫炒茶的唯美句子

描寫炒茶的唯美句子如下:

1、隨着魚香味道的漫出,一縷縷茶香也隨之流淌,散發着細膩的芬芳。

2、炒茶的手勢婉轉而流暢,每一個動作都領略着茶葉的氣息。

3、炒鍋裏飛舞的茶葉,像是在打着奇妙的旋律。

4、暴雨過後,遠山被覆蓋着綠色的花茶,客人品嚐,一塊清香夾雜着嫩味的茶葉引領着風味的變化。

5、微風輕掃,夕陽傾灑,一塊塊鍋巴青白相間,茶葉在鍋中跳躍,彷彿在爲雲間流淌的火光獻舞。

6、酥香焦脆的鍋巴,緊緊圍繞着茶葉,用溫度詮釋着茶香的精髓。

7、挑選下的茶葉,構成了各種不同風味的茶茗,品嚐成爲了一種奢侈、深沉的體驗。

8、在點點火光中,炒茶師手持龍鬚撥動着炒鍋,茶葉跳舞在鍋裏,發出噼裏啪啦的聲響。

9、炒茶藝人用虔誠的心靈,將茶葉裝入布袋中,縫合縛緊,讓一縷縷茶香在溫暖的袋子裏匯聚。

10、炒茶的火候,如推波助瀾的微風,讓茶葉中的氣息在火中深度綻放。

11、炒茶的人,眼裏滿是清香,步伐舞動在炒茶室裏,掌聲隨之喝彩。

12、茶葉在炒鍋中閃着光,隨着手指輕輕捻一番,發出清晰的“啪啪啪”聲響,這聲音展示着茶葉對炒鍋的執着。

13、耐心、法式般手藝的焙茶式微,讓人們更加關注山水、人情之間的那種樸素好處。

14、炒鍋裏的茶葉,躍動着生命的氣息,像一朵朵翩翩起舞的花兒,在輕輕彈跳中散發出香氣。

15、炒茶的場景總在清晨時分,炒鍋在沸騰,茶葉在旋轉,不知道是面相風景還是風景面相茶。

如何炒茶

炒茶步驟

第一步:首先,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裏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乾淨。

第二步: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這種“一芯一葉”的,味道更好,更清香。

第三步:洗乾淨鍋,燒熱後,就可以把茶葉倒進去。大鍋受熱面積大,茶葉不會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竈好控制火候。

第四步:然後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動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葉會燒焦。十多分鐘之後,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 ,這樣可以使葉子的更好地捲縮。

第五步:再過四十分鐘左右,當茶葉炒至這個顏色時,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

擴展資料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爲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爲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爲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爲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

茶葉有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製可分爲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爲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參考資料

炒茶_百度百科

怎樣炒茶,請把步驟一一說明

1.(工藝簡介)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2.(炒茶方法)

炒茶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3.(炒青)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手工炒茶葉的步驟 手工炒茶的步驟方法是什麼

1、把採來的新鮮茶葉用簸箕晾乾水分。

2、專用炒茶鍋清洗乾淨加熱。

3、抓一把茶葉放在熱鍋中,炒茶師傅右手戴上專用帆布手套,開始進行翻炒。

4、翻炒地時候需要不停地將茶葉向上拋撒,使茶葉能夠均勻地受熱。直至茶葉出香變色後纔可出鍋。

5、把炒好的茶葉撒在簸箕裏,待茶葉冷卻後用右手順時針或者逆,只能往一個方向的揉搓。

6、揉搓至茶葉變成幹茶葉的樣子,之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進行晾乾。

炒茶的步驟?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炒茶方法,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初烘:炒後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20℃左右,投葉量2.0—2.5公斤,高溫快烘。2-3分鐘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幹,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爲適度,下烘堆積。

堆積:堆積是黃變的主要過程。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約1米,置於高溫乾燥的烘房內,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有關, 一般5-7天。待葉色變黃,香氣透露,即爲適度。目前堆積過程一般在茶葉收購站時行,收購的黃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幹,而後堆積悶黃。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溫進一步進色香味的變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採用櫟炭明火高溫烘焙,溫度130-150℃,每大烘籃投葉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擡烘籃,僅烘幾秒鐘就翻動一次。火功要高,時間要足,色香味才能達到充分發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爲適度。時間約40-60分鐘。下烘後趁熱踩簍包裝。

標籤: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