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炒茶過程

炒茶過程

1、採摘,把茶葉中的殘葉摘除,之後用清水洗茶,再將茶葉置於陽光下晾3~4個小時;

2、殺青,在熱鍋中倒入已經曬好的茶葉,順時針快速翻炒3分鐘,炒好後揉搓茶葉;

3、炒茶,將茶葉不斷用手翻來翻去,然後再次揉搓,如此往復5遍,最後攤涼。

炒茶是製作茶葉的一種重要步驟,其過程大致如下:

1. 烘乾:新鮮採摘的茶葉在接下來的第一步處理中會先進行烘乾,通常使用燈或者太陽曬乾,以去除其水分。

2. 抖揉:抖揉是炒茶的第一步,將烘乾的茶葉平鋪在一個平整的表面上,然後輕輕地抖動茶葉,使其葉片和莖杆充分鬆散,便於下一步的加工。

3. 採摘:用手輕輕將茶葉的嫩芽與葉子摘下,注意將符合要求的茶葉分開放置。

4. 篩分:將抖揉後的茶葉放在篩子上,以去除多餘的莖杆和壞葉子。

5. 炒制:將篩分好的茶葉放入鍋中,加熱炒制,一邊攪拌一邊炒制,持續時間爲數次,以便使茶葉在溫度和溼度上達到最佳的狀態。

6. 打捆:在炒制過程中,有些茶葉會密集地堆在一起,這時就需要進行打捆,讓茶葉均勻地散開。

7. 茶香調製:爲了讓茶葉味道更好,炒制結束後,茶葉進入調香環節,在茶葉中加入花草、精油等香料,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茶香味道。

8. 包裝:經過上述處理後,茶葉已經制成,需要進行包裝,通常是在每個小袋中加入一定量的茶葉,然後將其密封。

以上是炒茶的主要過程,不同的茶葉品種和製作工藝會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類似。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怎麼炒茶葉?

1、將茶葉攤開,讓裏面的水分蒸發掉。

2、晾一兩個小時後,放入鍋裏,開最小火,慢慢翻炒。

3、炒至一個小時,不停翻炒,炒到發黑,略感鬆脆。攤開晾在紙盒上或者竹篩上放置一晚,第二天就很脆了;

拓展資料: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人工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參考資料:

炒茶—百度百科

如何炒茶

1、清除茶葉雜質:先要將剛採摘的茶葉進行清理,防止小蟲子、碎屑等雜物,清洗乾淨,晾乾水分,注意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這種“一芯一葉”的茶,品質會更好。

2、炒茶:洗乾淨鍋,將瀝乾水分的茶葉倒進鍋中,最好用大鍋炒茶,受熱面積大,茶葉受熱更爲均衡,火候要控制好,炒茶時要不停的用手翻炒,手要乾淨,動作要快,用小火炒,不然茶葉會燒焦。不可以戴一次性的手套,以免影響茶質。

3、揉搓茶葉:在炒茶的過程中要邊炒,邊進行揉搓,讓葉子能更好地捲縮。炒茶的時間很長,一般要1至2個小時,將茶葉炒成深褐色即可,過程中要不停的揉搓,快速的翻炒。

4、晾涼茶葉:將炒好的茶葉用報紙墊着盛在容器裏,將它晾涼,第二天就可以沖茶喝了,喝起來甜香出衆。

手工茶葉製作過程炒茶教程

以下是手工茶葉製作過程炒茶的步驟:

採摘嫩葉:首先,需要採摘嫩葉。一般來說,春天和夏天是茶葉採摘的最佳季節,當嫩葉長到足夠成熟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採摘。

晾曬葉子:採摘回來的葉子需要被晾曬一段時間,通常需要曬乾大約四至六個小時。

炒葉:將曬乾後的茶葉放入鍋中,將鍋加熱到適當的溫度(一般在150℃左右),然後翻動茶葉。炒制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10到15分鐘左右即可。

揉捻茶葉:炒制結束後,將茶葉放在竹子籃子裏進行揉捻,這樣有利於茶葉形成細長的形態,並有助於提高茶香。

烘乾茶葉:揉捻之後,需要將茶葉再次晾曬並烘乾,這樣能夠讓茶葉更加乾燥,保持新鮮度。

分級包裝:最後一步便是按照不同的等級來分揀茶葉,然後進行包裝封裝。

手工茶葉製作過程炒茶

手工茶葉製作過程如下:

1、首先攤青,攤青要自然萎凋6個小時左右,使茶葉的香氣慢慢地散發出來。之後將茶葉倒進鍋內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殺青中手工操作力度要適度,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

2、出鍋後,放在篾盤上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覆揉捻催香,再回到炒鍋中,雙手採用不同的花式和力度讓茶葉乾燥成型,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開始提毫,使芽條相互摩擦去掉白毫。

3、攤涼,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烘。

4、復烘:將攤涼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至5)cm爲宜),輕輕於茶炕上(火溫以(60至65)℃爲宜),每烘攤葉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5、毛茶整理:復烘後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後進行分級。

6、再復烘:茶葉進一步乾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於大簸箕,適當攤涼後及時裝進潔淨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於乾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人工炒茶的優點:

工人工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炒茶只是茶葉製作的一步工序,並不是一種茶葉.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製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爲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怎麼炒茶 如何炒茶葉呢

1、採摘的新鮮茶葉需要先清理一遍,去除乾淨裏面的小蟲子、碎屑和其他雜質。自己炒茶葉最好採摘一芽一葉,這樣的茶口感、香氣都會很好。然後架起大鍋,用清水洗乾淨,點起柴火,加熱燒乾大鍋。

2、接下來把準備好的新鮮茶葉倒進去,大鍋的受熱面積比較大,茶葉入鍋後不容易堆積在一起,容易掌握火候,便於炒出好茶。新鮮茶葉入鍋後,先用小火慢慢炒制,過程中用手來回翻炒,注意動作要快,避免茶葉炒焦。

3、炒茶葉時不建議戴手套,直接用手翻炒會更加靈活,翻炒時也會更加迅速。注意翻炒過程中不要用手揉搓茶葉,大概炒制一小時後,當聞到濃郁的茶香,繼續炒制40分鐘左右,待茶葉全部捲曲,呈暗黑色,即可取出,降溫後就可以沖泡飲用了。

手工炒茶的製作方法

在手工炒茶時,先將採摘好的茶葉用清水清洗乾淨,再將鍋清洗乾淨。之後往熱鍋中倒入茶葉,並調小火不停翻炒,茶葉在炒的時候動作要快一些,以免茶葉被高溫燒焦了。

在炒茶時,禁止佩戴手套,需將雙手洗淨才能炒茶,在炒茶時還要注意控制火候,不停翻炒,在此過程中注意小心燙手。當茶葉炒至十多分鐘後,可以一邊進行翻炒,一邊用手揉搓茶葉,使茶葉能夠更好的蜷縮。

將茶葉炒到一個小時後,需加快翻炒的速度炒,四十分鐘後茶葉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茶葉出鍋時,需準備一個容器,並用報紙墊着,接着裝入茶葉攤涼,第二天即可沖泡飲用。

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摘的新鮮茶葉是不能直接炒的,應該先把採摘回來的新鮮茶葉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攤開晾曬,大約尾吊6小時左右,中途要翻動3-5次,使茶葉變軟,這時的茶葉纔會慢慢散發出香味兒,隨後才能入鍋炒。

手工炒茶注意事項

1、炒茶葉的時候一定要準備無油無水的鐵鍋,平時家中炒菜已經沾過油的鍋是不能用來炒茶葉的,因爲如果鍋中有油脂殘留,就會影響茶葉的質量。把鍋放在火上,火開到最大,把鍋加熱到200度左右,再把準備好的茶葉放到鍋中快速的翻炒。

2、新鮮茶葉入鍋後能聽到呲呲啦啦的聲音,在翻炒過程中要讓每一個茶葉都用高溫煸炒一下,翻炒時可以用木製的鍋鏟,也可以在手上帶上棉線的手套,用手快速翻動,這樣炒出的茶葉口感纔會好。

3、茶葉在鍋中翻炒2-3分鐘以後就要直接出鍋,這時茶葉就會變軟,而且茶香十分濃郁,出鍋後的茶葉要儘快攤量,防止因高溫把茶葉燜到變色。出鍋以後的茶葉還要儘快用手揉捏,只有這樣才能把茶葉中的汁液揉捏出來。

炒製茶葉的步驟

製茶過程:

萎凋:置於竹編竹篾上方,攤涼於無直射陽光的通風乾燥處,鮮葉水分降到65%左右。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一部分水分,炒制後利於揉捻成形。

搖青:把茶葉置於搖青器具中,通過轉動,茶葉與機械摩擦,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香氣,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

揉捻:分爲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於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葉成條。 

烘焙:目的是蒸發葉內多餘水分,定型、產香。

乾燥: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乾,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

燜黃:燜黃是使黃茶形成金黃的色澤和醇厚茶香的關鍵工序。溼度和溫度越高,變黃的速度越快。葉子含水量的多少和葉表溫度是影響燜黃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製作過程中的獨特工藝,也是決定熟茶品質的關鍵點,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後灑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溼熱作用下發酵。

拓展資料:

製茶製造過程

製茶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爲似桂圓湯。

薰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鬆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纔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纔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纔有。

製茶青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乾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後纔有此種製法。

製茶白茶:

鮮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白茶

採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採摘一芽二葉,萎雕後直接烘乾,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採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製造時先經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製造時使葉緣微卷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製茶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乾燥>黃茶

黃芽茶原料細嫩、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製茶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黑茶

黑茶由於原料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製茶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後,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乾之後,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爲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種茶,因品質特徵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萬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品一般稱爲毛茶(或初製茶),將毛茶加工成爲精製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製茶,用香花熏製後得到的產品稱爲花茶。毛茶經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爲緊壓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

炒茶工序主要有

炒茶主要的三道工序是:

1,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2,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

3,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手工炒茶的製作方法

手工炒茶的製作方法如下:

1、炒茶葉的時候一定要準備無油無水的鐵鍋,平時家中炒菜口經沾過油的鍋是不能用來炒茶葉的,因爲如果鍋中有油脂殘留,就會影響茶葉的質量。把鍋放在火上,火開到最大,把鍋加熱到200度左右,再把準備好的茶葉放到鍋中快速的翻炒。

2、新鮮茶葉入鍋後能聽到呲呲啦啦的聲音,在翻炒過程中要讓每一個茶葉都用高溫煸炒一下,翻炒時可以用木製的鍋鏟,也可以在手上帶上棉線的手套,用手快速翻動,這樣炒出的茶葉口感纔會好。

3、茶葉在鍋中翻炒2-3分鐘以後就要直接出鍋,這時茶葉就會變軟,而且茶香十分濃郁,出鍋後的茶葉要儘快攤量,防止因高溫把茶葉燜到變色。出鍋以後的茶葉還要儘快用手揉捏,只有這樣才能把茶葉中的汁液揉捏出來。

4、揉臉完成以後要讓茶葉重新入過,這時鐵鍋的溫度要控制在80-90度之間,然後把茶葉入鍋慢慢翻炒,大約三四十分鐘就能把茶葉炒幹這時鮮嫩的茶葉就已經炒出鍋以後降溫就能用來泡水喝。

製茶的禁忌:

1、茶葉殺青後忌立即揉捻。因爲在殺青過後茶葉中的含水量明顯提高,如果馬上進行揉捻,茶葉中的茶汁很容易被擠出,讓成茶失去應有的色澤,使其變成暗黑色。

2、茶葉烘焙忌用炭火加籠烘形式。這種傳統的烘焙方式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適用,但它烤出的茶葉常常帶有木炭味的異味。如今製茶最好使用烘乾機烘茶,烘乾機不帶異味能夠有利於製出色香味較好的綠茶,同時還可以節約能源。

炒茶的步驟?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竈,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釐米。炒茶方法,當地茶農概括爲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着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着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着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裏。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初烘:炒後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20℃左右,投葉量2.0—2.5公斤,高溫快烘。2-3分鐘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幹,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爲適度,下烘堆積。

堆積:堆積是黃變的主要過程。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約1米,置於高溫乾燥的烘房內,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有關, 一般5-7天。待葉色變黃,香氣透露,即爲適度。目前堆積過程一般在茶葉收購站時行,收購的黃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幹,而後堆積悶黃。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溫進一步進色香味的變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採用櫟炭明火高溫烘焙,溫度130-150℃,每大烘籃投葉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擡烘籃,僅烘幾秒鐘就翻動一次。火功要高,時間要足,色香味才能達到充分發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爲適度。時間約40-60分鐘。下烘後趁熱踩簍包裝。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