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杜拉斯簡介

杜拉斯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劇作家和電影導演,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刻的筆觸聞名於世。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視角出發,探索人類痛苦、慾望和孤獨,同時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

杜拉斯出生于越南中部的長沙,父親是法國殖民當局的高級官員,母親是越南人。在家庭的影響下,她對亞洲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也成爲她後來作品中的主題之一。杜拉斯18歲時就離開家鄉前往法國留學,後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學,但並未獲得學位。

杜拉斯的處女作是1943年出版的小說《Les Impudents》,此後她一直在文學領域活躍,並於1959年憑藉小說《駱駝之情》(Moderato Cantabile)獲得了法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龔古爾文學獎。她的小說多以短篇形式出現,用簡潔的語言和充滿隱喻的敘述方式呈現主題,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廣泛傳播。

杜拉斯還涉足電影界,以導演、編劇身份參與了多部電影的製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1984年上映的《情人》(L'Amant),改編自她自己的小說,在國際上大獲成功。

杜拉斯晚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但她勇敢地繼續寫作和創作,直到1996年因病去世,享年81歲。她的影響在文學、電影和文化領域廣泛,仍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瑪格麗特 杜拉斯 生平簡介 著作

杜拉斯 資料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臺港澳地區譯爲瑪格麗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裏學過數學、法律和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殖民地部當祕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黨;1955年被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在她後來的作品中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爲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她不停的創作的正是這部小說。這個故事裏充滿着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杜拉斯很難描述,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首先我們應該相信她自己寫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儘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

爲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忘掉糾纏我們的煩惱。可是寫作既能掩蓋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試探,重複,在尋找恰當的詞語,“試着”寫作,就像“試着”去愛一樣,心裏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着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裏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裏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裏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髮》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裏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髮》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杜拉斯的資料,著作,名言?

姓名:瑪格麗特·杜拉斯

出生日:1914年4月4日

星座:白羊座 生日密碼

性別:女

血型:未知

地區:越南

出生省:未知

出生市:胡志明市

身份:作家

瑪格麗特·杜拉斯 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1914年生於法國統治越南時代西貢市北郊的朱登地方。18歲首次返回祖國法國。在巴黎在大學攻讀法律、數學、學。但卻立志要做小說家。1942年出版作《厚臉皮的人們》,接着又出版《靜靜的生活》、《太平洋的波堤》、《吉爾布達的水手》等小說。當法國掀起新潮熱潮後,法國文壇也隨而產生了新小說運動。他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說《麾狄拉特幹達畢業》而被譽爲新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曾獲文學獎。1959年名導演亞蘭勒納請她爲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撰寫電影劇本。這部作品在法國大受歡迎,創下很高的票房紀錄,而她的名字也傳扁世界。之後她編劇的另一部片又獲大獎,她的名氣更響了,她的小說紛紛被改爲電影。1966年她開始了導演生涯。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爲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 (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爲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爲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對立和人的,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爲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衆,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裏,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箇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被譯成40多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爲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歡迎的法國當代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具有一個預言般的名字--《這是全部》。

代表作品

1943:《厚顏無恥的人》(小說)

1944:《平靜的生活》(小說)

1950:《太平洋大堤》(小說)

1952:《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小說)

1953:《塔爾基尼亞的小馬》(小說)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說)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說)

1955:《廣場》(小說)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說,中譯本題爲《琴聲如訴》)

1959:《塞納-瓦茲的旱橋》(劇本)

1960:《夏夜十點半》(小說)《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1:《長別離》(電影劇本,與錢拉·雅羅合作)

1962:《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小說)

1964:《洛爾·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說)

1965:《戲劇第一集》:《河流與森林》、《廣場》、《音樂喜劇》;《副領事》(小說)

1966:《音樂》(電影劇本)

1967:《英國情人》(小說)

1958:《英國情人》(劇本)《戲劇第二集》:《蘇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許是這樣》、《薩加語》、《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9:《她說毀滅》(小說)《她說毀滅》(電影)

1970:《阿巴恩,薩巴納,大衛》(小說)

1971:《愛情》(小說)《的,太陽》(電影)

1972:《娜塔麗·格朗熱》(電影)

1973:《印度之歌》(電影劇本)《恆河的女人》(電影)《娜塔麗·格朗熱》附:《恆河的女人》(電影劇本)

1974:《說話的女人》(同扎維埃·戈蒂耶談話錄)

1975:《印度之歌》(電影)

1976:《巴克斯泰爾,維拉·巴克斯泰爾》(電影)《她在威尼斯時的名字在荒涼的加爾各答》(電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電影)

1977:《卡車》(電影)《卡車》,附:《同米歇爾·波爾特談話錄》(電影劇本)

《瑪格麗特·杜拉筆下的地點》(同米歇爾·波爾特合作寫成的談話錄)《電影伊甸園》(劇本)

1978:《夜船》(電影)

1979:《夜船》,附:《凱撒城》、《反面的雙手》、《奧雷麗亞·斯代內》(電影劇本)

《凱撒城》(電影)

《反面的雙手》(電影)

《奧雷麗亞·斯代內,奧雷麗亞·梅爾布爾納說》(電影)

《奧雷麗亞·斯代內,奧雷亞而·旺庫韋說》(電影)

1980:《維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濱》(小說)《坐在走廊裏的男人》(小說)《80年夏》(隨筆)《綠眼睛》(電影劇本)

1981:《阿加塔》(小說)《阿加塔與沒完沒了的閱讀》(電影)《外界》(隨筆)《年輕姑娘與男孩》(錄音磁帶,揚·安德烈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朗讀)《大西洋人》(電影)

1982:《羅馬對話》(電影)

1982:《大西洋人》(小說)《薩凡納海灣》(劇本)《死亡的疾病》(小說)

1984:《戲劇第三集》:《叢林困獸》、《阿斯貝爾思的證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說)

1985:《痛苦》(小說)《音樂續集》(劇本)《契訶夫的海鷗》(隨筆)《孩子們》(電影,與讓·馬斯科洛和讓-馬克·蒂里納合作)

1986:《藍眼睛黑頭髮》(小說)《諾曼底海邊的妓女》(小說)

1987:《埃米莉·L.》(小說)

1987:《物質生活》(隨筆)

1990:《夏雨》(小說)

1992:《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小說)《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電影劇本)

杜拉斯的《情人》講的是什麼?

《情人》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祕的特質,催人深思。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小說中自始至終涌動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情人》百度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RTBEkU9NxQY_GIQwH7-fRA

?pwd=cvti

提取碼:cvti    

1929年的越南是法國殖民地,一個15歲的法國少女(珍·瑪奇 飾)在西貢女子寄宿學校讀書。每逢假期她便回家,母親辦了一所很小的學校,收入甚少。

急!!!求名著的作家與作品簡介(100字左右)!急!!!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法國著名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裏學過數學、法律和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殖民地部當祕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黨;1955年被黨開除黨籍。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1984年,她的小說《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我讀過她的小說《情人》,人們評價杜拉斯的時候,總是說她懂得,詮釋了愛情。《情人》這本書,是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後一次吶喊,看了它你也許會對和愛情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情人》講述了一個法國女孩的父母受到殖民地的欺騙,滿懷希望,遠渡重洋,從法國來到印度支那,卻一無所獲,父親客死異鄉,母親在當地的一所法文學校當校長,以此來養活兄妹3 人。母親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貢布省買了一塊地,但土地管理部門竟無一人告訴她,這塊土地無法耕種,因爲它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沒六個月,最後破產。

女孩在西貢國立寄宿學校外面的一所專門爲法國人辦的的中學裏讀書。要時常乘坐汽車和渡船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

15歲那年,有一天,在從家去西貢學校的一條渡船上,遇到一位比她大12歲的華裔男子,他對女孩一見鍾情,並主動用他的黑色大轎車送她回學校。這位青年是個中國人,他住在沙瀝河岸上的一幢藍瓷欄杆的別墅裏,他家財萬貫,非常富有。他家是控制着殖民地廣大居民不動產的金融集團。他是個獨子,父親獨斷專行而財權在握。

這以後,他們常在城南的一座單間公寓裏私會了,他們在一起談得很融洽。15歲的她就知道享樂,雖然不知享樂爲何物,卻已習慣了男人對她投來的那種貪婪的目光。

不久,在這間單身公寓裏,她奉獻了童貞,儘管還是個尚未成熟的孩子。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們不斷地在這間公寓裏幽會。他病狂地愛着她,她卻只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帶到他房間裏來那樣去做。對女孩來說,因爲他有錢纔來的。

她需要他的錢爲臥病在牀的母親治病,需要他的錢供荒淫無恥的大哥尋歡作樂,需要他的錢改變這窮困潦倒的家。

女孩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純樸、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最終絕望的母親;殘暴醜陋、惡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們雖然瞧不起她的中國情人,極力反對他,卻無恥地以她的肉體作交易,滿足他們的金錢。女孩的愛,從做童妓的時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他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她不能戰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脫不了幾千年封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了。

許多年過去了,女孩結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並給她打了電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還愛着她,他不停止對她的愛,他將愛她,一直到死……

參考資料:http://cn.travel.yahoo.com

杜拉斯有哪些著名的小說,哪些有名的格言?

杜拉斯最爲著名的算是《情人》了。其他還有《廣島之戀》,《副領事》,《印度之歌》等。杜拉斯簡介http://woyouxian.com/author/a01/ras_cnindex.html情人 在線閱讀http://woyouxian.com/b07/b0701/thelover_cnindex.html

情人杜拉斯的內容簡介

杜拉斯以小說《情人》聞名於世,但她生活中的情人與她演繹的愛情故事比她的小說更傳奇、更有戲劇性。在她衆多的情人當中,揚·安德烈亞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因爲他和杜拉斯的愛情是一種“不可能的愛情。從這本書上來看,他好像自由了,雖然文字還擺脫不了昔日的痕跡。他無意暴露杜拉斯的隱私,但他筆下的世界在我們看來仍那麼神奇,杜拉斯在作品中和生活中留下了無數個謎,揚也許是一把解密的鑰匙,儘管不是萬能的鑰匙。揚在書中告訴我們,《情人》並不是杜拉斯寫出來的,而是揚一個字一個字在打字機上敲出來的,那個“坐在走廊裏的男人”和那個“灰眼睛的小男孩”原來就是揚;電影《大西洋》中那個看不清臉的側影、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原來也是他的傑作。本書是一部意識流小說,一部動人的抒情散文:時空打亂了,回憶、插敘、倒敘混在一起,維繫它們的是愛情。當然,他的敘述和回憶也不乏驚世駭俗的的故事、情節和細節。熟讀杜拉斯的人還能在書中讀出濃郁的“杜拉斯味”來,從語言、語氣到結構、句法……

杜拉斯的文學魅力

杜拉斯的文筆與獨特風格使許多當代女作家爲之着迷。

她們拜倒在杜拉斯的腳下,把她的作品當作《聖經》,她們

因爲有一些令人心碎的感情經歷與生活痛苦而自以爲在杜拉

斯的作品中找到了一種源於女性的姐妹般的共鳴,她們寫作

時把杜拉斯的作品放在工作的桌子上,她們刻意模仿杜拉斯

式的優美、絕對而神祕的句子:“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

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

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

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爲來告訴你,對我來

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個形象,我是時常想到的,這個形象,只有我一個能看

到,這個形象,我卻從來不曾說起。”“我的生命的歷史並

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沒有的。並沒有什麼中心。也沒有

什麼道路,線索。”

她們模仿的諸如此類的句子與腔調,事實上只是王道乾

的譯筆。一個作家與另一個作家有足夠的距離,語言的障礙

更成距離。自始至終,杜拉斯是一個法語作家,一個典型的

感性而又不可捉摸的法蘭西女性。在閱讀那些拙劣的杜拉斯

文本的仿製品時,不由自主感嘆:讀懂她纔是真正的敬佩。

法國的評論家米雷爾·卡勒一格魯貝爾稱“承認或者隱而不

說,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風格的魅力之所在:意指的震顫波動。

”“意指的震顫波動”,它來源於靈魂的力量,而靈魂附屬

於一個特定的肉體,老天,它怎麼可以被隨意模仿呢?

1984年瑪格麗特·杜拉斯寫出了自傳體性質的小說《情

人》並憑此獲法國著名的龔古爾文學獎,其時,她已70歲了。

對於15歲半在印度支那湄公河的渡船上與中國情人相識相愛

的那段經歷,70歲的女作家仍寫得飽含。因爲時間的塵

封、記憶的積壓以及作家對歷史俯瞰式的洞察力,這被

表現得豐富深邃、充滿張力。這種非線型的、把故事寓於情

緒之中的如泣如訴的寫法對傳統的文學閱讀是當頭一棒,全

世界的讀者都驚奇於這種杜拉斯式的寫法。愛情故事之中交

織着在殖民地家族創業失敗的背景、對母親與兄弟的愛與恨,

青春的希望與絕望……所有的這些形象這些感情都以極端而

慘痛的語言來表現,悲愴而低沉。它們使人想到當作家年輕

時,或者盛年時,未必能獲有如此表達悲劇的力量。一個女

人在她白髮蒼蒼時回首她的青年時代,對愛的恨的可能都付

之平靜而溫厚的一笑,時間打磨、削平了一切極端化的情緒。

如果是一位女作家就不一樣了。愛的更愛,恨的更恨。瑪格

麗特·杜拉斯的寫法其實就是詩。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使這詩

顯出一種隧道般的幽深與霹靂般的亮度來,簡直能殺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一個少女時,曾經美麗動人,中年

始卻因酗酒而形容枯槁。是否像她在《洛爾·瓦·斯泰因的

謎狂》中寫的那樣,“這個女人是自己毀了自己,又是爲了

什麼要毀了自己?”在《情人》裏,杜拉斯說:“現在,我

看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在十八歲,十五歲,就已經有了以後

我中年時期因飲酒過度而有的那副面孔的先兆了。”“在酗

酒之前我就有了這樣一副酗酒的面孔。”總是這樣,總是這

樣認爲,這樣說:絕望先於存在而存在。因爲絕望才存在,

才感知存在。一切從絕望開始。這是杜拉斯式的句子,她的

感受方法與思考方法。要麼她想得到的無限的多,要麼她從

未得到過。

爲什麼要酗酒?杜拉斯說:“飲酒使孤獨發出聲響,最

後就讓人除了酗酒之外別無所好。飲酒也不一定就是想死,

不是。但沒有想到自殺也就不可能去喝酒。靠酗酒活下去,

那就是死亡近在咫尺地活着。狂飲之時,自戕也就防止了,因

爲有這樣一個意念,人死了也就喝不成了”。“人們缺少了

一個上帝。人們在青年時期,一旦發現那是一個虛空,又對

之無辦法,因爲那本來就是子虛烏有。醉酒於是用來承受世

界的虛空,行星的平衡,行星在空間不可移動的運行,對你

來說,還有那痛苦掙扎所在地專有的那種默無聲息的冷漠。”

《物質生活》極端的行文風格來源於極端的個人活法。對於

的擁有者來說,虛無主義是他們最樂於接受的,虛就是

不被限定、肯定的實,死亡是最大的。願意以一死來求

證生被毀滅的。杜拉斯因酗酒成疾病情嚴重被送入巴黎

的美國醫院治療,陷入昏迷,清醒;再昏迷,再清醒。在她

幾次短暫的清醒中,那個名叫揚·安德烈的年輕人總是守在

她的身旁。杜拉斯對他說:“這樣昏迷過去,你不知道我會

活下去,你還會要我。”他對她說:“是,真是這樣。”她

甚至一把調羹也拿不住,口液不停地流出來,弄得到處都是,

走路也不行,不能走了,而這個叫Y·A·的年輕人依然愛着

她。

揚·安德烈比杜拉斯年輕40歲,因爲閱讀杜拉斯的作品

而驚喜入迷,因爲驚喜入迷開始給她寫信,信寫得十分精彩。

杜拉斯像對待別的來信者一樣沒有回信。可是有一天她給他

寫了信,對他說“生活下去是多麼困難。”告訴他自己喝得

太多因此住進醫院。信來往寫了兩年,後來安德烈聽杜拉斯

在電話上對他說:來。然後他放棄他的工作,離開他的家,

成爲杜拉斯的寫作幫手與生活伴侶,一直到她死。

要麼沒有,要麼就是奇特的。湄公河上15歲半的白人小

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皮膚男人的愛情是一次。杜拉斯說:“

沒有愛情,留下來不走,是不可能的。即使其中有的只是詞

語,事情也永遠是這樣。最壞的那是不存在的。”忘年戀的

愛情就是對於靈魂的欣賞。靈魂與靈魂超越時空與肉體在那

兒對答和歌,死亡在愛意下屈服。

杜拉斯18歲離開出生地越南赴巴黎讀書時,唸的是法學、

數學與學,但不久迷上了文學。其實還是在小姑娘時,

她就對她的母親說,她想寫作,她要的就是這個。而她的母

親因貧困對此不屑一顧。1943年,杜拉斯29歲時發表作

《無恥之徒》,步入文壇,遂成爲職業作家。寫小說也寫電

影劇本。著名的《長別離》、《廣島之戀》在搬上銀幕後轟

動影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杜拉斯的作品是極適合拍成

電影的,它們線索單純背景清晰感情的淵源卻極爲深邃而對

話又生動富有韻致。《長別離》、《廣島之戀》壓抑深摯感

人,它們是詩的銀幕化。

聽聽這些小說與電影的名字就有一種詩意的美麗:《琴

聲如訴》、《藍眼睛黑頭髮》、《她說毀滅》、《太陽》、

《恆河女人》、《印度之歌》、《死之舞蹈》、《夜船》、

《痛苦》、《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有誰能按著作年表

真正讀懂杜拉斯作品的意蘊?欣賞是做得到的,對於不理解

的,也可以欣賞。杜拉斯說“寧可讓人不理解”。寧可難懂

也要保持美。通俗是杜拉斯不齒也是做不到的。要麼空白要

麼出其不意。杜拉斯是一位實驗型的作家,追求表達的多樣

性與豐富性。視風格與獨特爲至高無上。或者遇到知音,或

者讓人咒罵。他們法國人都是如此。杜拉斯是法國之中的法

國,先鋒之中的先鋒,高傲得像一座自由之神。她自編自導

過一部叫做《卡車》的電影,2個小時甚至沒有一個人物出

現過。在中國放映時,電影院裏只有幾個人。在法國不知命

運如何。

本世紀早期,法國,一個出生農家品學兼優的少女在大

學畢業後,在受到“到殖民地去發財”的宣傳影響後,婚後

與丈夫一道移居印度支那殖民地。丈夫病死在那裏。她生下

一兒一女一個人挑起家庭重擔。她教法文、教鋼琴、到電影

院當鋼琴師,她含辛茹苦、節儉度日,然後用十年賺下的血

汗錢向殖民地當局購買了一塊土地進行耕種。她想留給兒女

一點財產。因爲她沒有賄賂土地管理局的,也沒有錢賄

賂,所以他們給她的那塊租借地是太平洋岸邊的一塊鹽鹼地,

長不出莊稼,備受海潮的侵蝕。這是一塊不毛之地,一片廢

土。她沒有喪失信心,她想憑自己的努力再次向命運抗爭。

她抵押房屋購買木料僱當地農民修築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她

自己也幹。但是堤壩在海潮來臨的一夕之間被海水沖毀,它

們本來已被當地土蟹啄得千瘡百孔,海水一來,潰然而倒。

她衰老而疲弱,貧病交迫,終於憂鬱死去。

這個女人就是杜拉斯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的母

親形象,這個母親基於杜拉斯的母親原型。像獲得龔古爾文

學獎的《情人》是自傳體作品一樣,杜拉斯的成名作《抵擋

太平洋的堤壩》也是一部自傳體作品。文學是從抒寫自我的

痛苦開始的。作家若不是出於抒寫痛苦而成爲作家,那他就

不成其爲作家,或者他只是輕飄飄的文字遊戲者。作家的生

活只有一種,那就是他內心的生活。所以真正的作家從來不

會發生資源枯竭的問題。除非他死了,除非他拿不動筆,否

則他一直會寫下去。內心生活是一條涌動不息的河流,水是

一樣的水,但是每一個浪花、這一波浪潮與那一波浪潮是不

同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的母親比起《情人》中的母

親帶着更多來自生活的記憶、粗獷又清晰的真實。杜拉斯的

毀滅感源於她母親的被毀。在她毀滅之前,她生存的世界已

被毀滅。她的家園親情她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心已被毀滅。這

又是一個杜拉斯式的句子。

蘇珊、約瑟夫、母親以一種狂笑的方式對蘇珊的愛慕者、

、那中國富商的兒子講述堤壩的故事,講述他們令人心酸的

失敗。可怖的就是那種狂笑。可怖的是母親在搶了蘇珊追求

者送她的鑽戒時雙眼迸射希望的兇光:生活可以重新開始,

這個鑽戒值2萬法郎。可是生活不能重新開始。母親的青春與

健康已經耗盡。

生活中唯一的溫柔就是約瑟夫了。在母親拿了鑽戒又痛

斥毒打女兒“和他睡覺”時,約瑟夫輕聲對母親說:“你再

碰她一下,我就和她離開這裏到朗鎮去。你是個老瘋婆。現

在,我完全可以肯定了。”蘇珊在發現了這深藏在嚴厲之下、

剋制已久的溫柔的同時也發現了要迫使這種溫柔流露出來所

需要的耐心和打擊。

母親在看着孩子們吃飯時,流露出特別寬容好脾氣。

是那種令人絕望的平原,單調而肅呆,吊腳樓孤獨地立

在河灘中,沒錢翻新的草頂有白螞蟻不住落在牀單上、飯桌

上。飯是有得吃的,只有米飯、涉禽肉,千篇一律令人作嘔。

平原上不斷有光的小孩玩泥巴,因吃青芒果害霍亂一茬

茬死去,再一茬茬出生。死孩子被父親埋在泥土裏用腳踩平。

母親不停地種植,種植每一種結果甚至不結果的東西:香蕉、

稻、樹,什麼都種。當她不再種什麼以後她就死了。

約瑟夫留下了母親要他寄給土地管理局的信,這樣的信

她寫了幾十封,這是最後一封長信,是憤怒與卑屈的奇怪的

混合體。悲愴呼號得令天地爲之落淚的她,要求土地管理局

能把大片鹽鹼地中那五公頃高原上的好地長期租給她的孩子

們,她的一生已經完了。約瑟夫在離開平原離開家之前給蘇

珊看了這封信,約瑟夫說一定要殺掉土地管理局的那三個人,

哪怕死。他活着,是因爲怯懦。約瑟夫要求妹妹蘇珊以後無

幹什麼,都一定要與母親是相反的。

關於傳統的故事,關於原始的痛苦,杜拉斯在這本《抵

擋太平洋的堤壩》中是寫盡了。她一出手,就將這些素材處

理得出奇簡練,既簡練又命中要害。簡練是命中要害的必要

手段。她是一位高手。她說“小說要麼是詩,要麼什麼也不

是。”詩,就是簡練的。杜拉斯的小說是簡練的復沓。悲慘

的圖景寥寥幾幅就成詠歎,眼淚在平靜的敘述之下是多餘的。

難過在閱讀完畢之後更深更猛烈地席捲而來。

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寫作14年之後,杜拉斯又寫了

另一本重要著作:小說《洛爾·瓦·斯泰因的迷狂》。這個

叫斯泰因的18歲的年輕姑娘在一次舞會上被未婚夫拋棄了。

她的未婚夫迷上了領事的妻子,變賣家產之後去異國追求別

人的妻子。斯泰因在這次舞會上發了瘋,她被毀了,儘管她

以後結婚生女,但她的一生已被毀了。杜拉斯說她在她所有

書中寫的女人,不論她們年紀有多大,她們的來源無不是出

自洛爾·瓦·斯泰因。她們對自己都有某種遺忘。她們沒有

一個不是她們自己給自己造成生活的痛苦和不幸。《洛爾·

瓦·斯泰因的迷狂》寫得更加抽象而飄忽,這對杜拉斯是必

然的。傳統的現實主義的目標已成了她的起點,她的作

已經寫得這麼出色,她只能越過傳統,尋求別樣的表達途徑。

既然杜拉斯已飽受過痛苦的實質,她只能以“異化”的方式

來表達痛苦更深刻的一種意境。斯泰因的正常就是她的不正

常。

這個蘇珊 ,這個斯泰因,這個在湄公河渡船上和中國情

人相愛的白人小姑娘,都是杜拉斯。結過幾次婚、生過一個

兒子的杜拉斯很容易令人忘記她的真實足跡。杜拉斯的讀者

們記住的是文學中的杜拉斯,文學塑造成的杜拉斯。杜拉斯

說:“我寫女人是爲了寫我,寫那個貫穿在多少世紀中的我

自己。”—— 那個被貧困傷害出賣肉體早熟的少女(《情人》)、

那個陷在太平洋堤壩之害中的蘇珊、那個永不能與丈夫團聚

的(《長別離》)、那個因愛上德國兵被剃光頭、對愛

情再無信心的法國女人(《廣島之戀》)、那個被未婚夫拋

棄的斯泰因(《洛爾·瓦·斯泰因的迷狂》)、那個久久等

待丈夫從集中營回來的妻子(《痛苦》)就是貫穿在多少世

紀中的那個永恆的女人:她是在受盡傷害之中成熟的。不管

杜拉斯的文本有怎樣的多義性複雜性,關於女人她是這麼認

識的。

還是沒有錢。寫了這麼多書,仍然經濟拮据。有人說她

小氣,偏執乖戾,爲了錢而重複同一題材的作品,穿得怪模

怪樣。與有錢的薩岡一起上電視,薩岡的華麗衣衫正襯出杜

拉斯男裝打扮的窮酸。不僅僅因爲個子小,杜拉斯穿一件黑

色有十五年之久吧!一件黑色坎肩,一條筒裙,卷領套

衫,和一雙冬季短筒靴,這就是M·D(杜拉斯名姓的縮寫)

。杜拉斯說“確實沒有必要把美麗的衣裝罩在自己的身

上,因爲我在寫作”。曾經那麼美麗的杜拉斯只能把才華當

作她的衣衫。她的美麗被貧困窘迫消滅了,被酗酒殺害了。

爲什麼仍然那麼窮?爲什麼沒有富裕過?爲什麼一直要體現

這種生之掙扎?冷靜是有的。冷靜在杜拉斯從容不迫的敘述

中,她在文字之中華貴。

1992年,78歲的杜拉斯在聞知她的中國情人去世之後,

黯然神傷,靈感奔涌,她把她與中國情人半世紀前的戀情故

事再寫了一遍,把《情人》再寫了一遍,這就是《來自中國

北方的情人》。是爲了錢再寫一遍嗎?她已經78歲了。有人

告訴我,仍然好,寫得奇異,更加簡練了。內心生活就是一

條涌動不息的河流,它會停止但不會枯竭。像瑪格麗特·杜

拉斯這樣的人,會寫到死。一生都在回憶。在回憶之中,過

去的一切都是活的,它們是河流之中的水。墳墓中的杜拉斯

會如此感嘆:關於回憶,關於她,關於她和他的故事,最好

的東西還沒有寫出來。它們有更出色的形式存在着,但這次、

現在,已經來不及了。

瑪格麗特·杜拉斯:真正的故事,是我

我們總以爲人生像一條路,從起點延伸到終點;就像一本書,以爲人生是一本編年史。這是不對的。親身經歷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並不自知。然後,經由記憶,我們自以爲知道發生了什麼。然而眼中所見的是餘光,是表象。事情的其餘部分被死死地、不由自主地掩蓋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簡介,無法觸及。當死亡臨近,這種感覺尤其強烈,看着吧,我期待那一刻。

真正的故事,是我

【法】瑪格麗特·杜拉斯 艾爾維·勒馬鬆

1984年9月28日,《新觀察家》刊發了艾爾維·勒馬鬆(Hervé Le Masson)對杜拉斯的訪談。訪談中,杜拉斯談到了小說《情人》是如何寫成以及自己的家庭和經歷對於創作的影響。訪談收錄在《1962-1991私人文學史:杜拉斯訪談錄》一書,該書中譯本即將由中信出版社於近期出版。

《新觀察家》:《情人》來源於一個形象、一張照片……

瑪格麗特·杜拉斯:對。《情人》中的文字最早應該叫《絕對的形象》。這些文字貫穿了一本有關我的電影和我本人的影集。這個形象、這張沒有拍下的照片被寫進了書裏。

它原本記錄的是一次橫穿河流的渡輪航行。這個中心形象——和這艘渡輪一樣,或許,已經不在了,還有這片風景、這個國家,也毀掉了——以至於它們只有我認識,只能隨我和我的死亡而消逝。可它們一直都在,永遠醒目,呈現在這本書裏。

在影集中,我本想談論另一張也許已經消失的照片——爲了其他人——爲了絕對的形象。照片攝於河內的一個下午,我母親與她的三個孩子在一起。當然,這本書並不是源於這張照片,但是每當提到母親與她的絕望時都會指向它——她與生俱來的絕望那麼純粹——我引用書上的句子。

在《堤壩》中,我向她致敬,她沒有看到,也沒有讀到。對她而言,我在書中指控了她的失敗,我否認這一點。她的不理解始終是我人生的一大遺憾。《情人》這本書不一樣,它是假的。我的情人是中國人,這樣的說辭,即便在一本書裏,在我母親的有生之年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一箇中國男人——她女兒的情人——即便富得咋舌,也是一個污點,也許比堤壩毀掉還要嚴重,因爲損害了她賴以生存的東西,在這裏,就是她的種族、她的白人身份。

瑪格麗特·杜拉斯

《新觀察家》:您在《情人》中寫道:“我生命的歷史並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沒有的。從來就沒有什麼中心,也沒有什麼道路、線索。有些廣闊的場所會讓人們以爲那裏有人存在,這不是真的,那裏一個人也沒有。”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們總以爲人生像一條路,從起點延伸到終點;就像一本書,以爲人生是一本編年史。這是不對的。親身經歷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並不自知。然後,經由記憶,我們自以爲知道發生了什麼。然而眼中所見的是餘光,是表象。事情的其餘部分被死死地、不由自主地掩蓋了,無法觸及。當死亡臨近,這種感覺尤其強烈,看着吧,我期待那一刻。有些散落的點、閃爍的點,或者發光的線,通向陰暗難辨的區域。我們看着自己向前,卻不知前方是什麼。或許生命中的每個瞬間要真的經歷過才能留下點什麼去回味和思考。你們的歷史、我的歷史,都是不存在的,頂多是詞彙的 *** 。可以說我的人生故事、我們的人生故事,但不能說歷史。從想象中回溯時間的長河方能賦予其生命。勒魯瓦-古爾漢最可信的研究成果是他從前輩史學家的正統研究中發展出的個人理論。他把自己當成拉斯科野人,想象他在河邊會做什麼。他會涉水,穿過那條河,尋找通往淺灘的路,他會穿過那條河。向着韋澤爾河的淺灘,他一路尋找,最終發現了原始時期最早的房屋。

《新觀察家》:讀完這本書,我們發現它很難定義。既不是小說,也不是自傳,甚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故事。它是如何寫就的?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是按小節、按時間段寫就的,從來沒有試圖找出各個時間段之間或深或淺的呼應。我聽任其間的聯繫在我不自知的情況下發生,順其自然。寫作的考驗在於每天要回到這本正在寫成的書,跟隨它的步調,聽它的指揮,讓自己適應它,適應這本書。只有音樂式的創作。不管怎樣,與這本書合拍的過程是音樂性的。如果不這樣寫,總會寫出其他的書,可它們的主題不是寫作。這些東西不是書,而是另一些人,另一種消費,另一種道德,另一個社會,彼此孤立,沒有傳承,也沒有融合,在歷史的夾縫中承載其主題,走向註定的結局,並且在別處,在思想史和權力的運轉機制中存在過。可這些不是寫作,不是自由。

《新觀察家》:下筆之前,有沒有具體激發寫作的因素?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想是一些字眼。也許。我看到它們,把它們排列起來,句子接踵而至,緊緊抓住它們,被它們包圍,它們自行生長。這些字眼一成不變,從未失手。有些在句子中;有些貫穿全書。“荒涼”一詞標註了整本書的節奏,“情人”亦然。還有“白”和“白色”,叢林中的白色小屋,白牆在河水中的倒影,白人的別墅,以及孩子與白人少女晶瑩潔白的皮膚。“中國”同樣佔據了這本書。一個朋友對我說:“你寫的不是那個中國男人,你寫的是中國。”的確,中國甚至虜獲了埃萊娜·拉戈內爾,而她的身體也充斥着整本書。我是在重讀的時候發現的。《情人》中運用了一貫且連續的借代手法。我是後來才發覺孕育這本書併爲其定調的人不是現在的我,而是內心的另一個我。這個我不受控制,有的意志。總之,我認爲偉大的小說和“真正”的小說不能脫離自我。真正的故事,是我。

杜拉斯和母親

《新觀察家》:您在《情人》中運用的敘事方法通過激發想象引起讀者的共鳴,而不是將之束縛在傳統的敘事結構中。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想是因爲自我中獨特的部分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在這裏,鄉愁已經不在,怨恨也消散了。遺忘中出現了這些畫面。一切都過去了。風雲也過去了,無論在世界還是在這片幻滅的土地上。我遠走法國。我喜歡在那兒停留,在法國,在北部平原,在盧瓦爾河。我從不覺得需要再看看印度支那。倒是我懵懂年歲時不瞭解的法國,我一直想看看它的樣子。

《新觀察家》:您能具體解釋一下“流動的寫作”的含義嗎?

瑪格麗特·杜拉斯:當我從哥哥的惡行寫到赤道的天空,從深不可測的醜惡寫到深不可測的藍天,從挑唆做壞事寫到無限的形成,就是在進行流動的寫作。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流動的寫作就是這樣,沒有指向,遊走於詞語的波峯,轉瞬即逝。它永遠不會打斷閱讀,不會越俎代庖。沒有給出說法,也不解釋。

《新觀察家》:在永隆,一個寡婦獨自帶着三個孩子。你們是怎樣的家庭?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們家和所有家庭一樣,只是更爲開放、更加粗魯。我們看起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們不會小心翼翼地模仿別人,這種野性,是我們的驕傲。至於其他的,我們所受的教育與法國甚至歐洲的教育毫無關係。如果你孩提時的房間正對着赤道森林,20歲時讀到波德萊爾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家庭關係中總有令人厭惡的地方。在我們家,它是公開的。就像是一條生物界的法則。如果一個家庭中的關係是好的、友善的、令人愉快的,那麼它的自然生態就經過了人爲的扭曲。家庭首要的天性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本能。人們不是註定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是由共享食物和馴養行爲聯繫起來的一段共同生活的狀態。父母們總說,生活“以後”會好的,“要放眼未來”。只有以後我們才能好好生活,在我們彼此分開的時候。活着,就要忘記法則。

《新觀察家》:您提到您兄長的惡意。您對讀者說他是《獵人之夜》中的殺人犯。可以解釋一下原因嗎?

瑪格麗特·杜拉斯:可以。他永遠不會感到內疚,向來厚顏 *** 。他大概從來沒有在做完壞事後考慮別人的處境。我稱之爲:惡意。他掌控着這個家,令人畏懼。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把他和《獵人之夜》中的父親作比較,那是一個介於罪犯和父親之間的搖擺不定的人物。

瑪格麗特·杜拉斯

《新觀察家》:三個孩子中,他總能得到您母親全部的愛?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的。毋庸置疑。她應該知道他爲什麼變成這樣。她應該知道她給他添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這讓他一直耿耿於懷。她應該會覺得是自己害他受盡折磨,所以有責任保護他。她對待大兒子就跟對待宗教信仰一樣。他是上帝。

我父親去世的時候,她對我說我父親總是偏愛小哥哥,他“不愛大兒子”。父親死了,可另外兩個孩子還在,他一直都耿耿於懷。

《新觀察家》:您這樣寫道:“我15歲時就有了一張耽於逸樂的臉,儘管我還不懂什麼是逸樂。這張臉看起來十分觸目。”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的,我當時還不懂,可我準備好了。因爲我已經有了繫着黑色寬邊飾帶的玫瑰木色男帽、金絲皮鞋和讓媽媽的連衣裙更修身的皮帶。那是我哄母親買來的,在某一個絕望的日子裏。

這張照片拍下的一刻,沒有人知道這次乘船渡河的意義。它開啓了我的人生。隨後,有關這場愛情,即我自身的,我頭一次向母親撒了謊。

有件事我從未說過。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一個女人能有多美:女人的身體和臉龐蘊含的美感。那是1926年。事情發生在西貢,沙內大街和卡提拿街的轉角。我當時在沙內大街。對面走來一個女人,向卡提拿街轉去。一切只持續了幾秒鐘。

她穿着一條黑裙子,飄逸,輕盈,如絲般順滑。裙子及膝,腰部收起。她的個子很高,身材苗條、健美。一頭亮麗的黑髮剪成男孩子的樣式。裙子很合身,和她的身體融爲一體,配上優雅的步伐,令人驚心動魄。上身和裙子一樣是絲綢質地,由暗灰色和黑色方格拼接而成。領口開得很大,沒有袖子。那個女人穿着高跟鞋。沒戴任何首飾。她的美令人無法忘懷。她從我身邊經過時,我有一種被灼傷的感覺,我在原地愣了許久。

現在我知道那抹高挑瘦削的身影依然是安娜-瑪麗·斯特雷特。因而也是貝蒂·費爾南代斯(Betty Fernandez)和瑪麗-克洛德·卡彭特(Marie-Claude Carpenter)。

《新觀察家》:您還有別的什麼想說的?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想再說一點。出書總要經歷一段艱難的日子。即便反響很好,這段日子也不好過,有點像一個葬禮。把這本書置於一種有罪的境地。作者不得不維護它。談論這些讓我感到害怕,彷彿戒酒治療後穿過一片空地。爲寫作辯護就有點像在承認寫作是件壞事,這點令人難以忍受。我沒什麼好辯解的,人們總會遺忘,無論是我還是別人瑪格麗特·杜拉斯簡介,忘得一乾二淨。

(黃葒、唐洋洋、張亦舒譯)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8年3月9日7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薦書理由怎麼寫

推薦書理由怎麼寫

推薦書理由怎麼寫,生活中,有些人很喜歡看書,看到好書也會給身邊的朋友推薦。而好的書本,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那麼大家知道推薦書理由怎麼寫?下面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推薦書理由怎麼寫1

1、《情人》

推薦: ☆☆☆☆

理由: 杜拉斯寫的小說經典王小波最愛之一。我看的時候,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交換着,讓我不知道寫的是誰,靜下心讀,纔讀出來是同一個人。杜拉斯的寫作手法很不同,你可以從她的這本書裏感覺到。

簡介: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傳性質的小說,獲一九八四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全書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爲背景,描寫貧窮的法國女孩與富有的中國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

2、《挪威的森林》

推薦: ☆☆☆☆

理由: 村上春樹經典作品,看的時候會感覺很壓抑,透露出了村上的寂寞。

簡介: 這是一部動人心絃的、平緩舒雅的、略帶感傷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

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嫺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裏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係,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裏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

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3、《無人生還》

推薦: ☆☆☆☆☆

理由: 阿婆經典之作,還沒看東方快車,但是最後的結局出乎意外。可以你的思維。偵探小說。

4、《星星舟》

推薦: ☆☆☆

理由: 獲得直木獎,一般推薦。講訴了幾段不可能愛的故事。兄妹之間,專愛別人的丈夫的人,和深愛一個日本女人的故事,這個部分我喜歡。

簡介:一個瘋狂地愛着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並且癡心不改的男人 ,一個只找別人的男人做戀人的女人,一個爲了守住刻骨銘心的愛情而寧願奉獻一生的女人,一個害怕回家不斷尋找着自己的世界的男人,一個把對女友男朋友的愛戀深深藏在心裏的女孩,一個終生難忘與初戀情人朝鮮戀情的男人,性別、年齡與價值觀各異的一家人乘上了一艘叫做“家”的小舟共同飄向時空的海洋。

5、《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推薦: ☆☆☆☆

理由: 故事平淡中帶着巨大的力量。故事你可以從開始猜到結尾,可是馬爾克斯寫的書不可能平淡。字裏行間中,你可以感覺出上校的絕望,一直蔓延到結尾。注意馬爾克斯的每個文字,每句話,與妻子之間的對話都有伏筆。

6、《海邊的卡夫卡》

推薦: ☆☆☆☆

理由: 村上春樹的書。故事離奇 講訴了一個十五歲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

簡介: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稱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終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乘坐夜行長途巴士遠赴四國。出走的原因是爲了逃避父親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還要可怕的預言:爾將弒父,將與爾母、爾姐交合。卡夫卡四歲時,母親突然失蹤,帶走了比卡夫卡年長四歲、其實是田村家養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卻將親生兒子拋棄。他從未見過母親的照片,甚至連名字也不知道。

彷彿是運命在冥冥之中引導,他偶然來到某私立圖書館,遂棲身於此。館長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歲氣質高雅的美婦,有着波瀾曲折的神祕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卻對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戀上了佐伯,並與之發生肉體關係。小說還另設一條副線,副線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戰期間讀小學時,經歷過一次神祕的昏迷事件,從此喪失了記憶,將學過的知識完全忘記,甚至不會認字計數,卻獲得了與貓對話的神祕能力。

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自稱焦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標上所畫的英國紳士的狂人,一路搭車也來到此地。小說共分49章,奇數章基本上用寫實手法講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數章則用魔幻手法展現中田的奇遇。兩種手法交互使用,編織出極富強烈虛構色彩的、奇幻詭詰的現代寓言。佐伯是將這兩個故事聯結爲一體的結合點,而弒父的預言似乎最終也未能避免,因爲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喬裝改扮的,真正的兇手也並非中田……)

7、《眠》

推薦: ☆☆☆

理由: 村上的書 一般 講訴一個女人爲何失眠。反應了現代人所遭遇的,承受的壓力。

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推薦: ☆☆☆☆

理由: 米蘭。昆德拉的 我打算重看一遍。因爲在大一暑假實習期間看的,草草看完。對其間講述的孰輕孰重的理解還是從他人對這本書的評論看出。昆德拉的《慶祝無意義》此書在評分7—8,有錢再買。昆德拉寫的小說,此書是其代表作。裏面所有的哲理性思想深刻。看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我就說浮躁的看完這本書。

簡介: 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絕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比如,靈與肉,它帶領着我們思考——什麼纔是人類不 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意蘊深遠,讀它,你能領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絕不枯燥。

9、《白夜行》

推薦: ☆☆☆☆

理由: 東野圭吾的小說 (我的天空裏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爲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太陽。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白夜行 我找到一個夢想。可能你會笑我,我想成爲白瑞德那樣的人,用盡智慧,跑遍世界,賺很多錢。把這些錢拿來給你盡情享用。比如說,就像白瑞德爲郝思嘉做的事,爲了她逃亡而準備的馬車。我想給你大大的寶石,然後想給你永遠寧靜的夜晚,和振奮人心的早晨。那個不公平的人沒有給你的東西,不管是什麼,我都會給你這就是我的夢想——白夜行)兩個人在黑夜下彼此依偎着。不劇透這本書很好看的一本。

10、《嫌疑人X的獻身》

推薦: ☆☆☆☆☆

理由: 可以你的世界,觀偵探小說。愛一個人可以爲她埋下一個又一個伏筆甚至犧牲自己。(如果你過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纔是徒勞。)

簡介: 百年一遇的數學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樂趣,便是去固定的便當店買午餐,只爲看一眼在便當店做事的鄰居靖子。靖子與女兒相依爲命,失手殺了前來糾纏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後。石神設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終只能在外圍敲敲打打,根本無法與案子沾邊。石神究竟使用了什麼手法?

推薦書理由怎麼寫2

1、《柳林風聲》,推薦人:陳柳珩

推薦理由:《柳林風聲》,是適合圍坐在暖暖的火爐旁,大家一起聽的故事。當在雪地裏冷得直打哆嗦的鼴鼠和水鼠終於進到獾先生舒適的家,鑽進帶有肥皂香味的被窩;當他們第二天起牀看見餐桌旁吃着蕎麥粥的兩隻小刺蝟時,當癩先生跳上那輛令他心馳神往的豪華汽車時,“轟隆”一聲發動引擎,然後揚長而去的那一刻,聽着故事的眼睛都會迸出光芒,幾乎想立刻跳進那個童話世界。

《柳林風聲》,不僅帶讀者經歷動物主角們隨着季節變化的生活故事,還生動地刻畫了柳林間縈繞的友情與溫情。

2、《小布頭奇遇記》,推薦人:楊霞

推薦理由:這是孫幼軍的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一篇童話,它影響了一代兒童,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提名的作品。

我讀了《小布頭奇遇記》,這一部作品,覺得此童話很有教育意義,這本書講述了小布頭的一系列遭遇,藉此說明兩點意思。一點是怎麼樣是真正的勇敢,一點是爲什麼要愛惜糧食。同時,他也明白了惟有勤勤懇懇的工作纔是勇敢,只有敢於想損害人民利益的壞人搏鬥纔算勇敢。

3、《青銅葵花》,推薦人:丁庚蘭

推薦理由:《青銅葵花》,是一本把苦難、愛與美寫到極致的書,寫苦難,將苦難寫到深刻之處;寫美,將美寫到極致;寫愛,將愛寫得充滿生機與情意。它就像一股溫暖清澈的春水,溼潤和純淨着每一個讀者的眼睛、心靈,讓我們永恆地追尋着生命中的真善美。

曹文軒把所有的苦難都鍍上了美而憂傷的光澤,像安徒生的童話那樣,在字裏行間浮現出含淚的微笑,卻總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他的文字就是有一種巨大的魔力,能讓閱讀變成一種心靈的暢遊,讓你不由自主地沿着書中蜿蜒的小徑,走向大麥地的河流和村莊,走向寂靜的月夜和雪天,走向青銅和葵花的世界,不知不覺地,變成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悲傷的同路人。

4、《平凡的世界》,推薦人——徐繁

推薦理由:透過平凡的世界聆聽那久遠的聲音,《平凡的世界》,正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在這裏人性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苦難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不忍釋卷。

從學生到老師這些年間,已不記得讀過多少遍這本書,喜歡書中樸實的文字,就像黃土地般的厚重,卻很感人,類似於黃沙吹入眼中,無意去哭,但在合上書卻早已淚眼朦朧。柔柔眼睛,卻發現身邊已是另一個世界。如今,再次翻開這本書,卻發現,少平是幸福的,我們是平凡的。

5、《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推薦人:賴豔

推薦理由:在這部文學作品中,他用獨特的方式告訴大家: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遠方;旅行,能讓我們遇到那個更好的真實的自己。

所以,上路吧!因爲最好的時光在路上……安意如說:“一個人對旅行的態度,折他對生活的理解。一個懂得旅行的人,必然比困守一隅的人,多了探究真實、瞭解未知的勇氣和。”《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書中字裏行間包含着作者的從容不迫、包容和欣賞,值得大家細細回味。

6、《活着》,推薦人:劉歡

推薦理由: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着》,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當然,《活着》,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

7、《簡愛》,推薦人:胡豔春

推薦理由:《簡愛》,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安於現狀、不甘受辱、敢於抗爭的女性形象。雖然她身材矮小,容貌平凡,但她有着極其強烈的自尊心。堅定不移的追求着光明、聖潔、美好的生活。

她堅強地活得很精彩。“你以爲,我窮,我不美,我就沒有心,沒有靈魂嗎?”這樣擲地有聲的話,給了現實生活中像“簡”一樣的人們以極大的安慰和鼓勵。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名著小說。

8、《文化苦旅》,推薦人:鍾瓊

推薦理由:《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未看過《文化苦旅》。

之前,大概連我自己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竟然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爲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9、《拆掉思維裏的牆》,推薦人:聶宏英

推薦理由:拆掉思維的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多少尋夢者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的“鬼打牆”面前,踏破鐵鞋,無功而返……假如你疑似自己也是這樣的人,你需要閱讀本書,拆掉思維的牆,打開夢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非常喜歡這本書。難得有一位故事說得好聽、用淺顯易懂的敘述來教導我們正確生活心態的本土作家。他舉的例子都非常的“生活化”而且“有趣”,真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極致表現。實在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10、《紅與黑》,推薦人:劉豔萍

推薦理由:《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人物活動與心理描寫相結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

小說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是一本值得看的好書。

11、《紅樓夢》,推薦人:張萍

推薦理由: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爲中心圖畫,極其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你還可以通過這部書瞭解古代的生活,膳食習慣,醫學知識,爲人處世等等,當然,裏面還有很多詩詞特別好,你也可以瞭解一下。並且它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每次你讀完後,得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讀的多了,就會產生許多新的想法。

世人只道她一生不羈,我卻獨愛伊風華絕代

初識杜拉斯,是年少時在一本期刊上讀到她與雅恩的情感軼事。都說“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雅恩不離不棄陪她至生命最後一刻,我確信這是個有魔力的女人。

後來,第一次閱讀她的小說《情人》。我的腦海中不禁烙下湄公河畔中國男子憂鬱難言的身影。

再後來,開始接觸慶山的早期作品,她每本書的作者簡介裏“喜歡”一欄皆寫有“杜拉斯”。同樣,在王小波的文字裏,杜拉斯和她的《情人》被推崇備至,王小波更盛讚其“風華絕代”。

然而,在平凡大衆的解讀裏,提得最多的卻莫過於杜拉斯那句:如果我不是個作家,我會是個妓女。

杜拉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女性?當我帶着好奇與疑惑走進她的生平故事,所有謎底一一揭曉。 她那與小說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驚世駭俗的戀情,特立獨行的個性,執著無悔的信仰,卓爾不羣的才華,皆讓我深深着迷、震撼。

-1-

1914年4月4日凌晨4點,杜拉斯出生在越南西貢附近的嘉定。她本名瑪格麗特•道納迪厄。父母皆是從法國遠赴印度支那尋夢的教師,分別擔任過師範學校和私人寄宿學校的校長,父親還曾升任教育。父母共同生養了三個孩子,杜拉斯是他們唯一的女兒。

在杜拉斯七歲那年,父親病逝。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是一位嚴厲、苛刻、辛勞又充滿悲劇色彩的婦人,她深深地影響着女兒杜拉斯,讓杜拉斯又愛又恨又懼。

杜拉斯有兩個親哥哥,大哥皮埃爾性格乖張暴戾卻深得母親歡心,是個遊手好閒的不良青年,二哥保爾年長杜拉斯三歲,性情溫和懦弱,被杜拉斯稱爲親愛的小哥哥。“小哥哥”在越南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而保爾也的確是杜拉斯一生中最親近且懷有特殊依戀的男子。

十五歲半那年,杜拉斯在從母親執教並暫住的沙瀝去到西貢學校的途中,於湄公河的輪渡上邂逅了此生給她帶來無數回憶及深遠影響的二十七歲中國男子李雲泰。後來,這段經歷被她寫進小說《情人》,榮獲1984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

在梁家輝與珍·瑪奇主演的電影《情人》裏,這初遇的鏡頭被演繹得深情而浪漫。事實上,這個中國男子成爲杜拉斯青春歲月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她的整個生命。

李雲泰是一個富商子弟,祖輩是中國北方撫順人,父親很有錢,家在沙瀝,在河岸上有一幢豪宅。他在巴黎求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在那個年代,白人女孩不可以下嫁黃種人,中國人的習俗又講究門當戶對,最終,李雲泰聽從父命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杜拉斯十九歲那年離開越南迴到法國讀書,從此再未踏上那片土地。

1971年,李雲泰和妻子來巴黎時,曾打電話給杜拉斯。小說《情人》如此描述:

1990年,杜拉斯從朋友處得知李雲泰已於幾年前去世,聞訊後,她老淚縱橫。

與李雲泰的相遇,讓杜拉斯萌動少女的愛戀,亦燃起杜拉斯寫作的熱情。在她七十歲那年,她和她的《情人》風靡全世界。

而在越南十九年的生活經歷,更成爲杜拉斯一生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被法國殖民統治的交趾支那,那遼遠的湄公河,那片費盡母親大半生心血換來卻亳無用處的海邊土地,那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初戀,都深深烙印在杜拉斯的回憶裏,陪伴和影響了她整整一生。

-2-

回到法國。1935年,杜拉斯進入巴黎法學院學習。

大學期間,她學習成績優異,爲今後的人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能量。此間,她結識了回法蘭西后的第一任戀人讓•拉格羅萊。

這個氣度不凡的小夥子給杜拉斯帶來了莫大影響。且不論他給杜拉斯的文學藝術世界開啓了一扇大門,他讓杜拉斯接觸到美國文學,爲她最初的兩部小說《厚顏無恥的人》、《平靜的生活》奠定某種基調,他還讓杜拉斯發現並瘋狂迷戀上了戲劇,後來她不僅實現了作家夢,而且成爲了風格獨特的編劇、導演。最重要的是在1936年,拉格羅萊將杜拉斯引薦給自己最好的兩位朋友,其中一位叫羅伯特•安泰爾姆,後來,這位博學多才、智慧優雅的男子成爲了杜拉斯的丈夫。這段持續8年的婚姻,是杜拉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

大學畢業後,杜拉斯進入法國殖民部工作,受聘於國際信息資料處。1939年,她與羅伯特結婚,兩人搬進聖伯努瓦街五號。巧合的是,他們的住處亦是當年薩特與波伏瓦活動的區域,而杜拉斯去世後,她的墓地也與薩特、波伏瓦的長眠之穴毗鄰。雖然,杜拉斯生前與波伏瓦相處並不友好。

1942年對於杜拉斯而言似乎是鳳凰涅槃的一年,在這年,杜拉斯的第一個孩子剛產下便夭折,她深愛的小哥哥保爾在越南病故。也是在這一年,她正式將自己的名字改爲瑪格麗特•杜拉斯。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國,原本只有杜拉而沒有杜拉斯這個姓氏的,杜拉斯是位於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是瑪格麗特父親的家鄉。她的第一部小說《厚顏無恥的人》就是以杜拉斯鎮爲背景寫的,她也是第一次以“杜拉斯”這個地名作爲自己的姓氏出版了這本書。 許多年後,杜拉斯成爲享譽全球的一個名號。而世間亦只此一個杜拉斯。

-3-

如果你認爲杜拉斯僅僅是個沉迷男歡女愛作風大膽的女作家,那你對她的瞭解定是不夠深入。杜拉斯和她的丈夫羅伯特一樣,是一名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還曾是一名法國黨員。她在1957年拍攝的《廣島之戀》體現了她的反戰情結。她的小說《痛苦》則真實再現了二戰期間自己和身邊人不屈不撓、堅持鬥爭的經歷。

杜拉斯的第一處居所——聖伯努瓦街五號,在和平年代是法國知識精英們高談闊論的精神家園,戰時,則成爲抵抗組織成員躲避追捕的藏身之處。“二戰”勝利前後,這裏是黨員聚會的場所。

杜拉斯於1944年加入法共。“ 她是一名狂熱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的黨員”,併爲這份信仰奮鬥、實踐了六年。 她穿上所謂的“黨員”,在巴黎走街串巷,去敲別人家的門,甚至走進咖啡館兜售她的信仰。她加入黨的“七二二小組”,並一次不落地參加小組所有會議。她認真負責地在自己街區賣《人道報》,還記下售出的份數……戰時她曾加入法國抵抗組織,被後來成爲法國總統當時同爲戰友的密特朗稱讚爲出色的聯絡員,她主要負責傳送信件,併爲全國戰浮及被放逐者運動的報紙工作。

這是一段爲自由而戰的歲月,亦是一段燃燒的歲月。

在此期間,杜拉斯丈夫羅伯特及其姐姐在抵抗運動中被捕入獄。爲試圖打探二位親人的消息,杜拉斯不惜鋌而走險,主動接近親德法殲查爾斯•戴瓦爾,以致於給世人留下一段彼此有私情的傳說。

後來,巴黎解放,羅伯特從獄中歸來,杜拉斯卻最終選擇了夫妻倆共同的朋友、戰友馬斯科羅。在與馬斯科羅的婚外戀中,杜拉斯孕育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烏塔。羅伯特友好退出,並從此與杜拉斯保持了大半輩子亦兄亦友的真摯情誼。

在失去婚姻三年後,杜拉斯於1950年被開除黨籍。據傳記作家勞拉在法共檔案館看到的資料顯示,杜拉斯及其同伴被驅逐出黨,原因是有人揭發他們對黨內的某些同志(筆者猜測是斯大林)不夠尊重,並且進行了過度的諷刺。

雖說主義理想已然破滅,可杜拉斯卻從未放棄過對主義的信仰,直到她生命盡頭,她都認爲自己是一名黨員。

-4-

失去了婚姻,離開了黨組織,杜拉斯的創作及生活熱情卻並未減退。

1958年,44歲的杜拉斯來到巴黎近郊美麗的小城鎮諾弗勒,一座古老的房屋在此等候了她200年。杜拉斯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的版稅買下了這座莊園,並稱其爲“城堡”。在諾弗勒城堡,從牆面粉刷的顏色,到各個房間傢俱的配置,都由她親自挑選。2002年,當一位臺灣女作家慕名前往此地瞻仰,她說:我在這所房子裏發現了。

是的,正是在諾弗勒城堡,杜拉斯完成了她的“沉淪三部曲”:《勞兒的劫持》、《副領事》和《愛》,還有與之相對應的《恆河女子》、《印度之歌》和《在荒蕪的加爾各答她名叫威尼斯》。有評論家認爲這幾本奇特的小說是她文學創作的顛峯。

杜拉斯說:“在我之前,住在這所房子裏的人沒有一個寫過書……從來沒有。”從1950年開始,杜拉斯拿起手中的筆,幾乎是以一年一本的速度,不停地寫作。的確, 杜拉斯不單會寫書拍電影彈鋼琴,她在料理家務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她擅長烹飪和縫製衣服,且有着不同於常人的特點:她能用頭一天剩下的殘渣剩飯燴制一鍋美味的雜燴湯;能用舊衣服或者邊角廢料縫製出一件合體的新衣裳。這或許與她貧困的童年生活有關,她從小便養成了勤儉的習慣。在她家裏,決不會發生缺吃少穿的事兒,她廚房的牆上釘着一張生活必備品清單,像雜貨鋪一樣一應俱全。 她喜歡把家裏打理得妥妥帖帖,花草照料得穩穩當當,就連被她插在各種瓶子裏的乾花都有一種頹廢的物哀之美。

杜拉斯還有着自己獨特的品味。 大約從七十年代起,她給自己設計了一套一成不變的服裝:一條筒裙,羊毛套衫加上一件無袖坎肩,腳上是一雙高跟短靴,再加上那副黑色的寬邊眼鏡,幾十年如一日,既克服了她身材矮小的缺陷,在當時來說又很時髦。 一家服裝店老闆還爲此特意設計這樣的套裝,一時間,杜拉斯竟引領了時裝新潮流。

在諾弗勒城堡,杜拉斯送走了文學界的朋友,又迎來了電影界的名家。大家爲電影而來,更爲杜拉斯而來。有段時間,想擠進這個圈子而不計報酬的人很多很多。

杜拉斯一生拍過近二十部電影,且每部電影的腳本都由她自己撰寫,同時,作爲一名職業作家拍攝如此多電影,這些大概都是絕無僅有的。

-5-

特魯維爾,是芒什海峽邊上一個美麗的小鎮,從巴黎乘火車至此,大約兩個半小時。距海邊不遠處,有一棟雄偉的建築,人稱黑巖樓,是個著名的賓館。在黑巖樓臨海的“111”號房間,普魯斯特曾寫出傳世名著《追憶似水年華》。

1963年,杜拉斯買下了黑巖樓後面臨街的一個小套間。她在這裏找到了靈魂的棲息地,也等來了一場舉世矚目、蕩氣迴腸的愛情。

1975年,61歲的杜拉斯來到法國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卡昂參加電影研討會,彼時,在前來見面的公衆中,有位在馬萊伯中學法國高等師範學校預科班學哲學的23歲大學生,他名叫雅恩。這名年輕靦腆的男生在三年前偶然讀到杜拉斯的《塔吉尼亞的小馬》,從此瘋狂迷戀上杜拉斯的文字。 “她已經跟我在一起,但她本人還不知道。” ——雅恩道出了所有腦殘粉對偶像的崇拜。在那次座談會結束後,雅恩鼓足勇氣要到了偶像的地址,因爲他想給她寫信。而這次邂逅,竟拉開了二人愛情的序幕。

雅恩堅持給杜拉斯寫了五年信,卻未得到隻言片語的回覆。但他的真誠打動了杜拉斯,在第六年,她給他寄新書,寫回信。1980年7月,雅恩來到杜拉斯居住的特魯維爾黑巖樓,從此陪她走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六年。

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裏,雅恩一直以“您”相稱,可見他對杜拉斯的敬愛。而在杜拉斯最後的時光裏,雅恩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雅恩基本上不出門,如果出門他會帶上手機,每隔十五分鐘給家裏的打一次電話。雅恩的活動範圍不會超過聖伯努瓦街區。這是一般的情人、丈夫或者兒子都做不到的。而看過雅恩的書便知道,他給杜拉斯洗澡、餵飯的情景真讓人動容至極。

1996年3月3日上午八時,杜拉斯在聖伯努瓦街的牀上去世。臨終前,她用盡氣力說:“ 雅恩,永別了。我走了。擁抱你。”

他們的故事,被法國大導演何塞.達揚搬上銀幕,拍成電影《這份愛情》,成爲世間永遠的傳奇。

2014年,在杜拉斯誕辰100週年之際,雅恩於巴黎寓所神祕去世。

從此,世間再無杜拉斯。

她帶着她的才華與愛恨永遠地離去。紅塵裏徒留念念不忘的回想……

標籤:杜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