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書信的別稱

古代書信的別稱

書信的雅稱有箋、函、札、簡、牘、柬、書簡、素、鴻雁、鯉魚等。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爲書信的代稱。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爲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爲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的信件有哪些別稱

古代對信件的別稱有簡、牘、柬、尺素、箋、函、札、手書、手翰、書郵、書呈、寸紙、函片、簡牘、簡帖、函柬、翰扎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的演變,以及各種表達的需要,書信也因此有了很多的別稱。

1、簡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中的汗青即爲竹簡。青竹在微火上烤時會滲出水珠,類似“出汗”,故稱爲汗青。在人類紙張出現之前,用削成的狹長的竹片作爲的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爲“簡”。用於寫信的稱爲“書簡”,指信件。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拿竹子當紙往上面寫字,稱之爲“竹簡”。

2、牘

古時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文章,有明確規定:寫詔書律令不得寬於三尺,民間寫書信不得寬過一尺。故書信又名“尺牘”。

3、柬

與“簡”通用。是書信、名片、帖子之類的通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4、素

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說,古代稱白絹爲“素”。用一尺見方的白絹(或白綢)寫成的書信,稱爲“尺素”,後爲書信代稱。

5、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箋原指供題詩作畫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紙也稱爲“箋”。後引申爲書信的代稱。(也指寫信或題詞用的紙,如“便箋”“信箋”等)

6、函

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魚形木匣遞送,這種木匣稱爲“函”。後稱信件爲“函”,如“函件”“信函”“來函”“公函”等。

7、札

原指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後指書信,如“信札”“書札”“手札”等。

古代書信的九種別稱是什麼?

一、手書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一般書信別稱。

二、家信

家信指家裏來的信或外出後寄給家裏的信。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三、便函

便函是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從前也叫“札字”。

四、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爲“寸箋”、“寸紙”、“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五、書信函

書信:現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時更多的稱之爲“書”。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書纔是信件。因此用“書”字組成的書信的別稱要比信字多得多。

六、函

函: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套書也叫一函。後來就用函指書信。

七、簡札族柬

簡:本指戰國至魏晉時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簡,木板叫札或牘,統稱爲簡。這些都用作書信的稱呼,後來書寫材料雖有變化,而這些稱呼卻沿用下來,如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辱致來簡,受賜無量。”此外還有“信簡”、“書簡”、“簡書”、“簡牘”、“簡札”、“簡貼”、“手簡”、“手畢”、“書牘”、“竿牘”、“函牘”、“信札”、“函札”、“書札”、“柬帖”、“函柬”等,也都是書信的稱呼。

八、柬

柬:“柬”通“簡”,是信札、名帖的統稱。如書柬、請柬等。如元雜劇《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將着一柬寄與王郎。”

九、翰素箋緘

翰:本指山雞或鳥羽,因古人用羽毛爲筆,所以代稱毛筆,進而引申爲筆寫的書面文字,亦多指書信。

古代書信的別稱有哪些?

1、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一般書信別稱。

2、錦書:家裏來的信或外出後寄給家裏的信。也稱“家書”、“家信”等等。

3、便函: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從前也叫“札字”。

4、寸簡:是簡短的信,也稱爲“寸箋”、“寸紙”、“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5、尺素 :小幅的絲織物,如絹、帛等。也可指書信。

6、書問:“問”字有音信、問候、告訴等含義。所以“書問”就是書信。

7、:現代多指政黨或團體中各級組織負責人,但在古時多指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或書信、文字等。

8、八行書:古時信箋每頁多爲八行,所以稱書信爲“八行”或“八行書”。

9、書筒:書筒本指藏書信的郵筒,被用來代指書信。

古代對“信”有哪些稱呼

古代對“信”的稱呼有:函牘、信札、尺書、尺素、書翰、文牘、尺牘、尺簡、書函、書柬、書簡、書札、書牘、翰札、簡牘、信件、竹簡、手札、函件。

我國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一系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啓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着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

擴展資料:

古代的通信方式:驛站飛馬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驛站實現通信、傳遞消息的國家,大約在3000年前的周朝中國就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郵驛系統。據馬可波羅的記載,在元朝共有大型驛站上萬處,驛馬30萬匹,儘管這裏的數字可能不夠準確,但是當時驛站發達程度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了。

至今在江蘇高郵和河北懷來還保存着完整的古代驛站遺址,古代帝王就是靠着郵驛系統來發佈政令和收集各地的信息反饋,從而實現自己的統治的。由於驛站本身不只是傳遞官方的政令和軍隊的戰事信息,有時還可以承擔一定的經濟作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它還類似於今天的物流中心。

唐朝時,李隆基爲了愛妃楊玉環能吃到新鮮的荔枝,專門從今天的四川到西安鋪設一路郵驛,正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此事。和現代通信系統中有鑑權認證系統一樣,驛站的使用是需要憑證的,特別是官方的使用,對這種憑證有着嚴格的管理。

官府使用的憑證叫勘合,軍方使用的叫夥牌,而緊急公文上標幾百里加急是論文重要程度的體現,這點類似於現代通郵政系統中的優先級,如果七十里是普通掛號信的話,那八百里加急就是今天的特快專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手札

標籤:別稱 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