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都江堰的來歷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樞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渠首佔地面積200餘畝。它擔負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40縣(市、區)1130萬餘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飛沙堰。建國後,又修建了工業供水渠、外江閘、飛沙堰工業引水臨時擋水閘。爲有效管理維護都江堰的運行,設立了堰官、歲修制度。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都江堰的來歷

1、李冰顯聖

都江堰的來歷

二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是個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技術專家。他領導成都平原上的各族人民,鑿開離堆,在岷江的江心築起一條大堰,還開挖通向成都的柏條河和走馬河,建成了規模宏偉的都江堰。從此都江堰以它源源不絕的流水,灌溉成都平原的數百萬畝農田,禾稻年年豐收,人民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

李冰在生爲民興利除害,造福後代,建樹了不朽的功勳。他在昇仙以後,還念念不忘百姓的災痛疾苦,經常顯聖,保衛成都平原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據傳,宋開寶五年八月,成都西北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頓時,千里岷江,波濤洶涌,黑浪滾滾,席捲而下。滔滔洪水已經鑽進府江(今走馬河),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也快要被沖毀了。永康軍(今灌縣)知軍文寶和許多百姓,見此情景,都憂心忡忡,惶惶不安。

正在萬分焦慮之時,忽聽驚波怒濤之中,轟轟隆隆,尤如打雷一般。又遠見江中涌起浪高十丈,一根好像大木材一樣的東西,隨着連天波濤漂了下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條大蠎蛇,頭翹着,身子橫起,攔在都江堰上。

當天夜裏,都江堰上人聲喧天,火把無數,任憑颳着狂風,下着暴雨,那火影也不熄滅。老百姓只聽到鬧騰了一整夜,不知發生了什麼亊情。

第二天天剛亮,老百姓到都江堰一看,只見一條沙堤巍然屹立江中,那洶涌澎湃的洪水,馴馴服服地沿南江流入新津江口。再到祭祀李冰的“李公祠”一看,祠內插的彩色旗幟皆溼淋淋的。後來,百姓聽說嘉州、眉州(今樂山、眉山)一帶,遭受了嚴重的水災,而府江卻沒有漫堤,成都安然無羔。才知這是李冰顯聖,保祐平安。

2、李冰降江神傳說

相傳李冰上任之後,聽說成都附近的江神年年要娶新婦,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打扮起來,準備送給江神,但是江神毫無動靜。李冰大怒,奮力拼殺,終於殺死由江神變成的蒼牛。

後來,李冰塑造了三個大石人放在江心,並與江神約定:水枯的時候不能低於石人的腳背,水張的時候不能超過石人的肩頭。另外,李冰還刻了五條石牛作爲自己的化身,沿江放置石牛,來鎮守江面,不讓江中的妖怪作惡。

3、大禹疏通岷江

遠古時期,在汶山郡廣柔縣石紐山上,住着一戶人家,主人叫鯀。他的妻子修己,見流星貫昂,化爲僞丈夫,與之交接,又吞了神珠薏苡而懷孕。後來,肚子裂開,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禹,又名文命,字密。禹以後,體格健壯、魁偉,身長有九尺二寸,是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夥子。

傳說禹是昻星下凡,神力過人。那時,河道不通,毎年洪水一來,漫野橫流,成都平原一片汪洋。爲了部落的生存,禹率領部落人民疏通岷江,開闢新沱,使洪水沿江下瀉,了洪水。禹把他的心血全部都用在治水上,三過家門都不回家看亠看。

岷江洪水被夏禹治服了,部落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對禹十分感激。禹去世以後,人民爲了表達對他的崇敬,在汶川縣石紐山下修建了大禹廟。每年到禹六月六日生的日子,人民都要到廟子上去祭祀他,感激他給的恩情。

擴展資料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爲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着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係,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佈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絡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爲水利。

參考資料:都江堰-百度百科

都江堰的由來是什麼

在宋史中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爲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爲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到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到唐代,都江堰改稱爲“楗尾堰”。因爲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爲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爲“楗尾”。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爲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的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爲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爲“楗尾堰”。因爲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爲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爲“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擴展資料:

修建背景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氾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爲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爲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羣衆,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爲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標籤:都江堰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