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蒙頓茶膏創始人

蒙頓茶膏創始人

徐和正

徐和正是蒙頓茶膏的創始人。他出生於香港,1988年來到加拿大。他在加拿大讀書期間,發現當地沒有像香港那樣好喝的茶飲,於是開始嘗試研發茶飲配方。

1998年,徐和正在蒙特利爾開設了一家茶飲店,命名爲“蒙頓茶膏”。他的茶飲配方獨具特色,深受當地年輕人的喜愛。之後,他開始擴展業務,開設新店,最終將品牌擴展到多個國家。

徐和正在創業過程中,始終堅持對食材和配方的精益求精,保證了蒙頓茶膏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和口感的獨特性。他的創業歷程也是中加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爲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和相互理解做出了貢獻。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蒙頓茶膏的公司歷史

2005年,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爲中國第一個專業生產普洱茶膏的企業,制定了第一個現代普洱茶膏企業標準和檢測標準,主導研發了系列普洱茶膏精品。

2006年1月6日蒙頓將其研發的代表普洱茶膏最高境界的“普洱茶母”(非賣品)捐贈給雲南省博物館。成爲該博物館2006年一號收藏品。其捐贈的主題爲“來自雲南、回饋雲南”。

蒙頓茶膏自2005年至今,先後開發了十幾個產品,其每一款產品無論從外觀、湯色及口感都各具特色,可稱得上“一款一茶”與“一茶一味”。其很多產品至今在消費者心目中保持很高的“熱度”。

蒙頓最值得自豪的不是它的效益與產品,而是本土化策略的成功。蒙頓爲外商獨資企業,沒有向雲南投入一兵一卒,80%人員、來自雲南。蒙頓受惠於普洱茶,不僅感謝雲南,更感謝生活在這片土地所有的人。

2002年,蒙頓的前身——香港匯鵬國際與美國凱耐特生物製藥聯合破譯了清朝宮廷普洱茶膏的“壓榨制膏”工藝;

2005年,蒙頓創牌,並研發出四塊世界上發酵度提純度最高的普洱茶膏——蒙頓“普洱茶母”,分別以“元、亨、利、貞”命名;

2006年1月6日,蒙頓“元”字號普洱茶母被雲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成爲該館唯一的一塊茶膏藏品;

2006年,蒙頓技術人員在普洱地區採集到一種特殊的微生物發酵菌種,研製成蒙頓·玉龍勝雪;

2007年,蒙頓復原了宋代三十八款名茶之一“玉蟬膏”,用現代科技手段成功再現白茶茶膏;

2007年,中國第一款“上投茶”——蒙頓·紅運當頭問世;

2008年,蒙頓成爲中國第一家獲得茶膏QS(生產許可證)認證的企業;

2008年,蒙頓·易武春曉問世;此外,由蒙頓製作的蒙頓·二龍戲珠、蒙頓·吉祥鳳凰和蒙頓·吉祥孔雀被稱並稱爲“茶膏三傑”;

2009年,蒙頓·普洱黑金和蒙頓·皇印上市;

2010年,蒙頓創牌5週年,作爲慶祝,玉龍勝雪的高品級產品蒙頓·茶石,第一款“綠茶膏”——蒙頓·龍井人家和第一款“烏龍茶膏”——蒙頓·炭焙烏龍,以及蒙頓·月光白和蒙頓·月光美人兩款新品,蒙頓將以實際行動來證明作爲頂級茶膏專家的實力。

2011年,蒙頓推出了紅運當頭的高品級產品日升,在“上投茶”系列又取得重大進步。

低溫制膏,天然植物生物轉化的傑作

對清代宮廷茶膏製作工藝的模擬和超越

低溫制膏最核心的技術是發酵工藝。普洱茶原料經過特殊的二次發酵,可形成口感茶氣俱佳的系列茶膏精品。被譽爲“茶膏三絕”的玉龍勝雪、紅運當頭、普洱黑金三款茶膏每一款都有自己獨特的發酵工藝、口感和感官形態。

“活”的藝術。與普洱茶一樣,蒙頓茶膏具備後發酵的優勢,隨着時間的推移,產生梯次轉變,且越陳越香。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高溫的過程,二是沒有添加各種添加劑,其後發酵的過程沒有受各種添加劑的干擾與抑制,保持純茶中生物酶的活性。成型技術。這是低溫制膏獨享的技術優勢,蒙頓茶膏可製作成各種精美的塊狀。且品飲效果好於顆粒。主要原因是符合壓氧發酵機理。安全性。由於生物降解與特殊的超級過濾技術的採用(生物製藥技術)徹底解決了高溫制膏工藝難以避免的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和菌落總數超標問題。安全性更重要的工作是原材料把關,這是導致蒙頓茶膏至今產量極低的主要原因。普洱茶膏定義: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摘自《普洱茶膏——一一種被遺忘的養生文化》

低溫制膏與“超級速溶茶”:

低溫制膏工藝的出發點就是避免持續的高溫對茶葉營養物的傷害,與清代宮廷普洱茶膏製作思路如出一轍。

低溫制膏工藝三個特點:

活性茶:加工全過程的“冷鏈”狀態保留了原茶各種營養成份,使之具備“活性茶”的特性。其感官、色澤、香氣、口感都隨着時間的推移品級逐年向上。其保質期可延長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越陳越香:多樣性與差異化:它可根據不同的原料製做出不同的口感、色澤與香氣的產品,且可製成均勻的顆粒與精美的塊狀:純茶:低溫制膏的工藝無須添加香精與色素,其核心技術在於發酵、低溫萃取與冷凍乾燥:這三方面要素實際構建了現代普洱茶膏的主體。只有具備這三個要素,才能稱得上 “超級速溶茶”。

蒙頓茶膏的蒙頓發展

蒙頓的“第一”和“唯一”

第一家專業生產茶膏的企業

2005年,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爲中國第一個專業生產普洱茶膏的企業,主導研發了系列普洱茶膏精品。

第一家獲得茶膏QS認證的企業

蒙頓制定了第一個現代普洱茶膏企業標準和檢測標準,以消費者利益爲己任,始終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是現代普洱茶膏的開創者。

第一家細化茶膏的企業

蒙頓茶膏自2005年至今,先後開發的每一款產品,無論從外觀、湯色及口感都各具特色,可稱得上“一款一茶”與“一茶一味”。

第一本茶膏專著—《普洱茶膏—一種被遺忘的養生文化》。

由蒙頓茶製品技術總監陳杰撰寫,本書是歷史上第一本關於茶膏的著作。通過史料考證,梳理了一條清晰的普洱茶膏發展的歷史過程,並從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等角度,剖析古今普洱茶膏的製作和科學價值,爲現代普洱茶膏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獨創“低溫萃取、低溫乾燥”茶膏製作工藝

蒙頓是目前唯一使用該技術生產茶膏的企業。低溫制膏工藝的出發點就是避免持續的高溫對茶葉營養物的傷害,繼承和發展了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工藝。

“普洱茶母”——雲南省博物館唯一館藏茶膏

2006年1月6日蒙頓將其研發的代表普洱茶膏最高境界的“普洱茶母”捐贈給雲南省博物館,成爲該博物館2006年一號收藏品。

康熙御筆“福”茶膏——恭王府博物館唯一收藏茶膏

2011年6月6日蒙頓將其特製的康熙御筆“福”茶膏捐贈給恭王府博物館。

蒙頓茶膏的“四大獨創”:

獨創的普洱茶膏發酵模型

獨創普洱茶細胞破壁技術

獨創的微生物結構修復技術

獨創的普洱茶膏低溫萃取技術

蒙頓茶膏的介紹

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是由香港匯鵬國際出資組建的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專業從事普洱茶膏的研發與生產,是國家質檢總局審批的唯一一家普洱茶膏的生產企業,擁有中國唯一茶膏QS(生產許可證)。通過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出品的蒙頓系列茶膏無任何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剔除農殘、保證重金屬不超標。低溫萃取、低溫乾燥的茶膏製作工藝是一項非常先進的技術,通過此法生產的茶膏在品質上有很多獨特優勢,比如目前茶膏市場的“三絕”:“玉龍勝雪”、“紅運當頭”和“普洱黑金”都是蒙頓的茶膏產品。低溫萃取、低溫乾燥的茶膏製作工藝,目前只有蒙頓可以掌握。蒙頓作爲全球首家採用高端技術深加工的茶製品企業,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專利,始終引領着深加工茶製品行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茶膏怎樣製作

茶膏,被譽爲可以喝的古董,有着千餘年的歷史,隨着時代的演進與科技的進步,茶膏的製作工藝有了更深層次的進步與革新!

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茶膏的製作過程

1、粗製“茶膏”:南唐時期,公元780年,“茶山御史”陸羽偶然間發現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分離繼而出現膏化的現象,隨即命令茶坊採用“採、蒸、搗、拍、焙、穿、封”的工藝製作茶餅。其中“蒸、搗、拍”(高溫蒸熟、手工搗碎、拍壓成形)這3道工序使得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同時在空氣氧化作用下,“膏”附於茶餅表面,形成皺紋狀,謂之“含膏者皺”。

“缺欠”:採用高溫蒸茶等方式使茶的有益物質流失嚴重,而且並未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茶葉中的膏也只是依附於茶餅表面,與真正的茶膏相差甚遠。

2、壓榨制膏:北宋時期,趙汝礪在《北苑別錄》第一次揭示了宋代製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意思是說把蒸熟的茶葉(茶黃),用冷水使其冷卻後放到小榨牀上榨掉茶黃中的水份,最後再放到大榨牀上榨取油膏。

“缺欠”:高溫蒸茶使茶的有益物質流失嚴重,工藝粗糙、工序繁複、產量極低,新制的茶膏“味薄”,品飲價值低。

3、大鍋熬普洱茶膏:明清時期,茶膏經由“茶馬古道”傳入盛產普洱茶的雲南,爲了復刻茶膏,當地人以普洱茶爲原料,採用大鍋熬膏的方式製作茶膏,使普洱茶原葉與茶汁分離,製成歷史上最早的“普洱茶膏”。

“缺欠”:用大鍋反覆高溫熬製,茶內所含的諸多的生物酶消失和大量的營養物質流失;同時會產生大量的鉛、汞、砷、銅等一些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大。

4、宮廷祕製普洱茶膏:清乾隆年間,普洱茶膏開始進貢朝廷,深受皇室貴族喜愛,史冊記載,雍正、乾隆、嘉慶等都嗜飲普洱茶膏,普洱茶膏還是清朝“八色貢品”之首。後來,普洱茶膏被皇室引進,由皇室貢品變爲皇室御品,着了迷的皇帝召集最好的茶藝師在借鑑宋代壓榨制膏的基礎上研製了186道工藝改良普洱茶膏,使得普洱茶膏的品質更爲卓越。

“缺欠”:皇家祕製普洱茶膏工藝極爲神祕,是大清朝最爲神祕的古老工藝之一,1925年,隨着清朝皇室解體,普洱茶膏的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機,普洱茶膏極有可能從此絕跡。

5、貢潤祥科技制膏:公元2000年,貢潤祥創始人張光輝先生跨界進入茶行業,深知雲南茶產業存在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參差不齊、商業模式落後、粗放加工等問題,要想將雲南茶產業發揚光大,就必須要找到市場的突破口,創新求變!研製一款傳統茶無法比擬的安全、健康、便捷、好喝的普洱茶膏!秉着執着的信念與決心,張光輝先生找到玉溪中藥廠的技術骨幹楊有田、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以及雲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虞泓教授、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趙天銳教授組成一個普洱茶科研團隊,研習清代御茶房文獻,科技傳承並創新皇家御茶祕製工藝。

爲了完善普洱茶膏的科技含量,更好的保存普洱茶裏的活性物質,楊有田總工程師帶領貢潤祥技術團隊建立了國內唯一一條保密級別的高科技普洱茶膏專業生產線,高科技專業生產線的建立使得普洱茶膏製作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科技普洱茶膏”轉變,在186道工藝和現代先進的生物技術的淬鍊下每一粒貢潤祥普洱茶膏都是匠心之臻品!

茶膏的歷史,誰給介紹下?

一、普洱茶膏的產生

其實,只要注意中國茶葉發展歷史,尤其是製茶工藝演化歷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鑑唐朝與宋朝製作茶膏的工藝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續。

1、茶膏的雛形始於唐朝。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史稱“茶興於唐”。陸羽作《茶經》、建立茶政收稅、茶馬貿易、民貢與官貢茶品的出現,都標誌着茶業在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這期間,茶膏也做爲貢品悄然出現,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貢方式出現。

唐代的貢茶分爲民貢與官焙兩種;所謂民貢是由地方官吏將上等的好茶主動向朝廷進獻,屬於土貢性質,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後的第三年,向朝廷進貢茶葉,這在唐代尚屬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官營督造,專業製作貢茶。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長興與常州宜興交界的顧渚山建立顧渚貢茶院。

茶膏則是沿着民貢這條線浮上水面的。據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貢茶以多少擔計算。凸顯珍貴。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備一種顯赫的身份,是其它貢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爲,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尊貴,使它在貢茶中處於上品,被納入史書的記載之中。

那麼,唐代的茶膏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蒙頓復原之金瓜茶膏我們在仔細研究陸羽的《茶經》及唐代的製茶工藝後,可以做一個初步判斷:茶膏的出現與唐代作餅製茶工藝有直接的關係。

蒸青作餅的製茶工藝在唐代已經逐漸完善,這種陳茶製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後的宋代茶葉加工的主流。陸羽在《茶經》中對這種製茶工藝歸納爲十四個字,即“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裏的“蒸、搗、拍”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陸羽老先生在他所處的年代已經發現這一現象,並在《茶經》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皺”等文字。

而且陸羽認爲,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皺”的外形,這裏指的“皺”,是含膏的表現,即外形褶皺,茶汁流失少、茶味濃。《茶經》中列爲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皺”的代表。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陸羽從製作餅茶中發現了茶汁溢出後出現“膏化”現象,並認爲這個“膏”是茶葉中的好東西,但他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而只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與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使後來出現民貢的“茶膏”,都沒有脫離茶葉的原始形態,都屬於“含膏”的性質。唐代《國史補》記載唐代官貢茶品有十幾亇品目,其中“嶽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國茶業發展史上一個有較大改革和建設的時代。很多學者認爲,茶業興於唐、盛於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朝野“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帝王嗜茶也數宋代最甚,宋徽宗趙佶更是愛茶癡迷,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或許正是因爲這種舉國上下對茶品的熱衷,自然形成了製茶業在宋代的空前繁榮,從茶葉的採摘、焙制、造形、包裝、遞運、進貢等諸方面相比唐代製茶更上一層樓,且規定更加細緻,命名也十分考究。

與唐代不同,宋代的製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爲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珍品。他們採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爲的產品。

宋代將此方法獲得的茶膏,用於兩個方面:

二龍戲珠茶膏賞鑑一是做爲的茶品納入宋代的茶品名錄。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寫《茗荈錄》時,就將兩款茶膏納入其中:一種是“玉蟬膏”,另一種是“縷金耐重兒”。雖然《茗荈錄》主要記述茶事的十八個趣聞,但我們從這些描述中看到這兩款茶膏的名稱,標誌茶膏做爲產品的存在。二是在餅茶製作過程中,有意識將餅茶表面用茶膏塗層,以增加餅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澤。這與唐代製茶中“含膏”工藝有明顯不同。或者說相比唐代而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過宋仁宗的貢茶使(負責造茶進貢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錄》中對此有專門的描述:“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這裏的“珍膏”就是茶膏。

當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時,對“珍膏油其面”則顯得更爲重視,甚至把“膏”的質量好壞做爲鑑茶標準。他在其撰寫的著名的《大觀茶論》一書中,就如何從外觀鑑別餅茶時指出:“茶之範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意思是說: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臉面,膏稀者,餅茶表面多皺紋;膏稠者,餅茶表面紋理不明顯,光亮凝聚,質地堅實。顯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這種製茶工藝卻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鳳餅,全部改爲“散形茶”。我們姑且不對這種變革妄加評論——無論是進步還是倒退。但有一點確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這種變革使延續近千年的唐宋製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從此不見蹤跡。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雖然明朝廢止龍團鳳餅,但處在邊疆地帶的雲南,或許由於遠離京城的原因,藉助“茶馬古道”的交易繼續着團茶與餅茶的生產。雲南的團茶與餅茶儘管沒有宋代茶品精緻,也可說是唐宋茶品的簡單模仿,但這一保留卻爲後來清朝普洱茶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清代,伴隨着雲南普洱茶的繁榮,茶膏的製作再次悄然出現。它最初是由雲南土司採取大鍋熬製方法,初創另一種制膏工藝。這種方法顯然是借鑑唐宋製作餅茶工藝,只是將“蒸”乾脆改成了“煮”。而且這種用大鍋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並迅速被上層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區的飲茶與漢族不同,他們更喜歡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對大鍋熬膏情有獨鍾。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間,其熬製出的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這一方法,實際一直保留到現在。我們從現在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這種熬茶間及自制的茶膏,證明大鍋熬製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續。

這裏,我們也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雲南茶人爲什麼不直接採用宋代的制膏工藝,而是採取並不科學的大鍋

熬製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藝保密性太強,不被雲南茶人瞭解?還是大鍋熬製工序簡單,相比宋代制膏工藝來得更快、更直接?這已成爲我們始終不解的謎。

因爲,從科學的角度看,大鍋熬製茶膏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茶葉在反覆高溫的熬製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後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向黴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二是茶葉在高溫的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汽一併揮發。必然造成產品的某種缺失。

玉龍勝雪賞鑑或許是當時科技的落後,人們並不瞭解這些,甚至誤認爲此種工藝簡便可行,

而忽視內在品質。因此,直到現在,很多人也誤認爲普洱茶膏就是大鍋熬製而成,因爲畢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將這種茶膏調入皇宮做爲貢品。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大鍋熬膏屬於普洱茶膏發展的第一階段,只能定性爲土製(土方法),與後來皇宮“御製”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別。

清乾隆年間,由於大鍋熬製茶膏存在的品質問題,加上皇室從飲用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因那時雲南一直不穩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製作,直接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並且在製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

清宮御茶房的製茶工匠們在借鑑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採取了一套近似我們現在低溫提取、低溫乾燥的工藝,使其生產出的“普洱茶膏”躍上了新的臺階,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許,正是因爲這一點,才使得當時的藥學家趙學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將“普洱茶膏”納入其中。這是從官方的文獻中看到的第一個正式稱謂:普洱茶膏。

這裏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宮御茶房製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間大鍋熬製茶膏。因爲《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非常嚴謹的著作,它是繼《本草綱目》之後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趙學敏又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藥物學家,從他對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瞭解。他不可能將大鍋熬製的茶膏——這麼簡單、且又喪失藥效的物品納入藥學名單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爲國家禮品向到訪的英國使團馬嗄爾尼饋贈,並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體,普洱茶膏的製作也隨之終止。

建國後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國家任務,要求勐海、下關等幾個企業趕製一批茶膏,供給援藏幹部,大約三千斤左右,但這幾亇企業僅生產了一千多公斤後,就停產了。原因是這種質量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幹部接受,自然也就沒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爲仍然沿用大鍋熬製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銷聲匿跡。

伴隨近幾年普洱茶的“ 熱銷”,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相關部門也注意到古代普洱茶膏的“失傳”。並相應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與雲南傳統的大鍋熬製思路不同,他們將研究重點更多地放在利用現代生物科技的手段,去破譯和復原這一古老的產品。

現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於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對清朝宮廷御茶膏的破譯與復原。同時,科研部門採用當今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成功地從雲南臨滄地區的曬青毛料中分離了普洱茶後發酵所獨有的菌羣,採用低溫萃取、低溫乾燥的工藝,初步實現了普通級普洱茶膏的規模化生產;2006年,科研部門又成功分離了原雲南思茅地區(現爲普洱市)普洱茶獨有的菌種,完成了普洱茶膏中的極品“玉龍勝雪”的研發工作,自此,標誌現代普洱茶膏第一階段工作的基本完成。也預示着現代普洱茶膏開始走向成熟。

那麼,現代普洱茶膏與古代普洱茶膏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呢?

1、製作更科學、更簡便、更衛生。

古代普洱茶膏(主要指清朝宮廷御茶膏)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先進性。這與當時科技落後有關。因爲受時代的侷限,必然造成製作普洱茶膏的工藝極其複雜,且出品率低,並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帶來飲用上的不安全性。

而現代普洱茶膏的製作則採用當今最爲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靜壓、細胞破壁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冷凍乾燥等技術的運用,使現代普洱茶膏的生產過程更科學、更簡便、更衛生,相比清朝宮廷普洱茶膏品質更高。

2、更側重天然藥物的生物轉化。

我們知道,天然藥物是人類長期以來用於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應用歷史悠久,至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仍把天然藥物作爲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普洱茶就屬於具備天然藥物特性的一種飲品。具有近千年的飲用歷史。

或許,正是因爲這一點,才使得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普洱茶膏的藥用價值幾乎是“誇張”式的描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可見,他認爲普洱茶膏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我們說天然藥物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其物質基礎在於其中的有效成分。恰恰是這些有效成分,促進人體增強免疫能力,調節人體生理節律,預防疾病或康復的特殊的藥理機能,也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具備特殊用途的功能。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陷,就是其含量很低。這不僅是普洱茶,幾乎凡是天然藥物,其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都很低。如紫杉醇、喜樹鹼、人叄皁苷Rh2等在植物中的含量僅爲萬分之幾或更低。這是因爲天然產物一般結構複雜,結構中常含有多個不對稱中心,即使想對其採用化學合成都是難度極大。就如普洱茶中所含有的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簡稱EGCG),具有明顯的抗癌效果,但也存在含量極低,並無法採用化學法或結構修飾合成生產。

現代普洱茶膏採用的是生物科技手段,遵循普洱茶原有的後發酵機理,從普洱茶中分離某些優勢菌種,加之有意識提取普洱茶中特有的纖維素酶及果膠酶等,對制膏的普洱茶原料在作業環境要求較高的條件下進行二次接種與發酵,並在溫度與溼度上嚴格控制,使普洱茶原料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微生物、酶法轉化階段;再通過低溫萃取(注意: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中藥提取),低溫乾燥獲得。其茶膏的成品率爲15%。使普洱茶膏更具天然藥物的特性。

我們從現代生物醫學角度分析,發現普洱茶膏內含的很多化學成分對人體產生藥用機理。如普洱茶膏內含的類黃酮物質具有明顯的降低甘油三酯(TG)、膽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功效。同時,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減少血清膽固醇以及膽固醇在血管內膜上的沉積。並且,它還可以通過增加前列腺環素,減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纖溶作用,預防血栓形成。根據近兩年的實驗發現,普洱茶膏內含的這種類黃酮物質還可以鬆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起到降血壓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

而且,普洱茶膏內含的茶鹼通過增加人體腎臟血流量,刺激小腸分泌鈉離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體內酒精、菸鹼、嗎啡等有害物質的排泄。難怪《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鹼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綠茶等其它茶類的3-4倍。

當然,普洱茶膏的藥用機理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陳述。

雖然普洱茶膏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但對它的研究則是近幾年的事情。有一點是我們必須清楚的,即我們對普洱茶膏特殊功能的挖掘尚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只是冰山的一角。尤其是對普洱茶膏後續陳化過程中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的轉化,及這種轉換後的物質對人體產生的種種作用尚存有很多空白,還有大量實驗分析留待我們及後人逐步完成。

雲南土法大鍋熬製普洱茶膏雖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人人在家都可熬製,但是缺乏科學性。從科學的角度看,茶葉在反覆高溫的熬製中,諸多生物酶消失,導致熬製茶膏的後續轉化缺乏“動能”,只能走向黴變,這就是大鍋熬製的茶膏湯色渾濁,且品質越來越差的原因;其次,茶葉在高溫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氣一併揮發,造成產品的某種缺失。所以,熬製茶膏的路會越走越窄,尤其是熬製茶膏的農殘和重金屬殘留超標很嚴重,在食品安全上隱患很大。

目前,取代熬製茶膏工藝的就是真正的低溫萃取、低溫乾燥的普洱茶膏,目前國內只有蒙頓具備這種資格,所以2006年1月6日,雲南省博物館接受了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捐贈的普洱茶母,它是提純度和結晶度最高的茶膏,是普洱茶膏發酵的培養基,這也是雲南省博物館開館幾十年來,第一次接受茶品的捐贈。

普洱茶母收藏證書2008年4月份蒙頓茶製品獲得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張茶膏相關製品的生產許可證,由於是國家首次頒發准許生產茶膏及相關產品的生產許可證,國家相關質量檢驗部門對此非常重視,針對蒙頓茶膏進行了大量極爲嚴格的試驗和檢驗,最終對蒙頓茶膏的品質和價值以及企業的技術實力、質量控制給予了充分肯定,納入固態速溶茶序列,給蒙頓茶膏第一張QS(生產許可證)。

蒙頓普洱茶膏是採用冷等靜壓、細胞破壁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冷凍乾燥等當今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製作而成,因此從技術上就奠定了高品質茶膏的基礎;剔除了農藥殘留、解決了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保證了產品的食品安全;再由於是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因此保留了茶內營養物質的活性,使得蒙頓茶膏具備了後續轉化的“動能”,在後期的厭氧後發酵過程中,越陳越香;同時蒙頓普洱茶膏非常側重茶葉中天然藥物的生物轉化,使得出品的茶膏更具天然藥物的特性。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1135608.htm

蒙頓普洱茶茶膏是什麼工藝?

作爲茶中珍品,茶膏一直是茶界皇冠上的明珠,下面依照時代順序介紹茶膏的製作的工藝變遷: 1、 茶膏的雛形始於唐代。陸羽《茶經》中,用七個工序來總結制茶:採、蒸、搗、拍、焙、穿、封,在“蒸、搗、拍”三個工序中,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但是這種僅僅是“含膏”,外觀上體現出“含膏者皺”。 2、 茶膏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製茶業在宋代空前繁榮,宋代的製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爲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珍品。他們採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也就是通過榨取的方式提出的茶膏。 宋代茶膏用於兩個方面。 一是作爲的茶品納入宋代名茶錄,比如“玉蟬膏”、“縷金耐重兒”等極品茶。 二是在龍團鳳餅等餅茶製作過程中,有意識將餅茶表面用茶膏塗層,以增加餅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澤。像宋徽宗趙潔的《大觀茶論》的《鑑辯篇》就對此進行了描述,“茶之範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實”。大意就是,膏稀者,表面多皺紋;膏稠者,餅面紋理不明顯,光亮凝聚,質地堅實,膏稠者是好茶的代表。 3、 茶膏在明代消失了,明代禁止龍團鳳餅這樣的緊壓茶,推廣散形茶,這個重大變故導致延續近千年的唐宋製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至此,飲茶方式迴歸原始形態,把玩葉片,究極水的使用,開始偏離了茶的內涵,這種影響直至今天。 4、 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作爲邊疆地帶的雲南,因爲遠離京城的原因,藉助“茶馬古道”的交易,繼續着團茶和餅茶的生產,雖然沒有宋代茶餅的精緻,但是這一保留卻爲後來清朝普洱茶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代,伴隨普洱茶的繁榮,茶膏的製作再次悄然出現。最初是雲南土司採取大鍋熬製方法,初創另一種茶膏工藝,借鑑了唐宋的餅茶工藝,只是將“蒸”乾脆改爲“煮”,這種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 這種熬膏方式影響至今,市面上幾乎都是這種方式的熬膏。從科學的角度看,熬製茶膏確實存在着諸多問題:一、茶葉在反覆高溫的熬煮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後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像黴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二、茶葉在高溫的狀態下開放性熬煮,大量營養物質隨着水蒸氣一併揮發,必然造成產品的某成缺失。 5、 清代宮廷普洱茶膏。乾隆年間,由於大鍋熬製茶膏存在的品質問題,加上皇室從飲用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因此把茶膏的製作遷入皇宮內的御茶房,並且在製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 清代御茶房的製茶工匠在借鑑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採取了類似低溫提取、低溫乾燥的工藝,使得出品的宮廷普洱茶膏躍上了新的臺階,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命名。清宮廷還把茶膏差異化,形成“玉龍勝雪”、“紅運當頭”‘“黑珍珠”等若干品種,品質和外觀差異都很大。其中,玉龍勝雪又稱“普洱茶石乳”,表面呈現白霜,湯色寶石紅,厚重感極強,是內含天然藥物最爲豐富的保健佳品,品飲和藥用價值極高;紅運當頭是上投茶,可懸浮在水上端,極具觀賞性。 今天故宮依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圖案文字依然清晰可見,再次驗證了宮廷精品茶膏的工藝確實精湛。清代著名藥學家趙學敏對普洱茶膏的功效和價值大加讚賞,在所著《本草綱目拾遺》中能見到很多關於普洱茶膏的描述。 隨着清朝皇室的解體,宮廷普洱茶膏的製作工藝也隨之終止。 6、 近代普洱茶膏的製作還是延續了大鍋熬製茶膏的方式,中國建國後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曾經接受國家任務,要求勐海、下關等幾個企業熬製一批茶膏,供應援藏幹部。本意是熬製三噸左右,實際僅僅生產了一噸多,就停止了,因爲熬製茶膏品質太差,援藏幹部普遍不願接受,自然也就沒有了下文。 7、 現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於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對清朝宮廷普洱茶膏的破譯與復原,同時,科研部門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科技生物手段,成功地從雲南臨滄地區的曬青毛料中分離了普洱茶後發酵所獨有的菌種,採用超臨界萃取、超低溫乾燥等工藝,初步實現了普通級普洱茶膏的規模化生產;2006年,科研部門又成功分離了思茅地區普洱茶特有的菌種,完成了普洱茶膏的極品”玉龍勝雪”的研發工作,自此,標誌現代普洱茶膏的第一階段工作的基本完成,也預示着現代普洱茶膏開始走向成熟。 2005年底,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把科研成果轉化成正式面市的高端茶品。2006年1月6日,蒙頓把一塊重約750克的普洱茶母(提純度最高、結晶度最高的茶膏,屬於普洱茶膏的發酵基)正式捐贈給雲南省博物館收藏,在捐贈儀式上,雲南省博物館也表示:作爲一個產茶大省,省博是第一次收藏茶品作爲藏品。蒙頓捐贈的普洱茶母象徵着目前茶界最高的科技水平,而且是引發幾百年來飲茶方式性的茶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的意義是跨時代的。 蒙頓普洱茶膏是採用冷等靜壓、細胞破壁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超低溫乾燥等當今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製作而成,因此從技術上就奠定了高品質茶膏的基礎;剔除了農藥殘留、解決了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保證了產品的食品安全;再由於是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因此保留了茶內營養物質的活性,使得蒙頓茶膏具備了後續轉化的“動能”,在後期的厭氧後發酵過程中,越陳越香;同時蒙頓普洱茶膏非常側重茶葉中天然藥物的生物轉化,使得出品的茶膏更具天然藥物的特性。 在工藝和分類方面,蒙頓的茶膏都有獨到的特色。原料經過人工二次接種和二次發酵,提升了茶膏的品質和價值,蒙頓已經培養並分離出了普洱茶主產區後期厭氧發酵所獨有的菌羣,這也是企業的核心技術之一;另外,蒙頓積極把產品類別不斷細化,展現出不同茶膏的差異。比如蒙頓現有的茶膏產品中有“兩絕”,都是傳統茶膏所未展現出來的。 “紅運當頭”普洱茶膏是其中一絕,它是整個茶行業唯一的一款上投茶,投入水中後,茶膏在水中呈絮狀散發,最終將茶湯渲染成絢爛的酒紅色,因此而得名。始終懸浮水面上方是它的特色,哪怕溶化到只剩下一丁點兒,依然不會沉底,非常具有觀賞性,“紅運當頭”在研製中應用了納米技術,也是蒙頓的核心技術之一。 “玉龍勝雪”是蒙頓研發的另“一絕”,它的表面呈現出白霜,且時間越久,白霜越厚,香氣越強。白霜實際上是兒茶素和咖啡鹼絡合的產物,營養和品飲價值都很高。它注重口感上的厚重,沒有任何雜氣,有陳年茶膏的靈韻。 2008年4月,經過國家相關質量檢驗部門漫長的兩年反覆破壞性的試驗和嚴酷檢測,蒙頓茶製品有限公司獲得中國目前唯一一張茶膏相關製品的(QS)生產許可證(QS2102 1402 0008),也揭示了進入一個真正的純茶製品深加工行業,要跨過多麼高的技術門檻。 在《普洱》雜誌對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的採訪中,蒙頓表示,作爲一個進入茶業的外資企業,他們會始終從事茶膏相關產品的研發,未來蒙頓會開發很多產品,比如蒙頓已經研發出普洱茶純茶飲料的母液,這項成果屬國內空白,蒙頓正與國內幾個從事茶飲料生產的大企業洽談,尋求採取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中國首款普洱茶純茶飲料。同時,蒙頓非常關注傳統茶行業的健康發展,今年蒙頓正在着手“我的手工茶——2008搶救民間手工藝茶”大型公益活動,既是弘揚精品手工藝茶,也幫助廣大茶友發掘出一些即將失傳的好茶;同時蒙頓願意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拓展行業交流,通過無償的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兄弟企業改進工藝、提高品質,爲茶行業的健康有序向上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在蒙頓的帶領下,將來會具備同樣科技實力和技術儲備的企業進入純茶製品深加工行業,讓茶膏這個高端茶品市場更加豐富,產品線更長,口感和品質差異化迎接最挑剔的飲茶者,讓最健康最營養的茶品惠及越來越多的愛茶者。 作爲我們消費者,也希望看到更多的讓消費者完全沒有食品安全顧慮,同時營養最容易爲人體吸收的茶品出現在市場中,希望更多的像蒙頓這樣的非常負責任的茶企業能夠儘快出現。

茶膏到底是什麼,爲什麼這麼少人知道?

茶膏是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將茶葉的纖維物質去除以後的產物,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的速溶茶,其最早的記載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已經有了,和現代的速溶茶粉有一定的區別。因爲中國古代明清以前,散茶較少,最早製茶工藝多數是要將茶葉搗碎,這樣就會產生茶汁,待茶汁幹了以後,就是茶膏了,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茶膏品質比較差,茶膏後來經過發展,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製作茶膏,採用壓榨、熬製等方法,尤其是到了清朝,普洱茶用作茶膏原料,後來皇家自己在紫禁城內製作茶膏,達到古代製作茶膏的最高水平。

可想而知茶膏是茶葉的精華,一斤茶葉弄不出多少茶膏,所以是比較貴重,古代的茶膏也主要是作爲貢品,清朝的茶膏一個是熬製的茶膏是活佛等上層人士的用品,民間是不許使用的,清宮廷茶膏就更稀見了,一般百姓不知道也不足爲奇。現在的茶膏同樣是比較小衆的產品,好的茶膏價位比較高,差的茶膏口感不好,所以知道的人也很少。目前茶膏市場還處於發展的初期,有待進一步發展。

什麼是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

茶膏功效

1、解酒護肝的功效

普洱茶的解酒功能在業界已經形成了長期的共識。不僅如此,在衆多解酒產品中,普洱茶不僅是佼佼者,普洱茶中的特殊產品——普洱茶膏又是自古以來始終享有“醒酒第一”美譽的產品。

酒精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主要靠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乙醇脫氫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醇分解變成乙醛。而乙醛脫氫酶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轉化爲乙酸,最終分解爲二氧化碳和水。

同時,普洱茶膏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體中會產生大量的泛酸,以促進酒精代謝的正常進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與酒精反應,加速酒精的代謝,並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體對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轉化爲胱氨酸,輔以牛磺酸能修復損傷的肝臟細胞、腦細胞和胃粘膜和組織。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解酒的過程也是護肝的過程。

2、消食、解油膩的功效

凡是品飲過普洱茶膏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飽食大魚大肉之後品飲普洱茶膏,消食的速度極快。過去,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爲普洱茶膏消食、解牛膩的原因,是普洱茶膏內含的咖啡鹼刺激人的胃腸蠕動,從而達到快速消食這一效果。但真正的原因不是這點。科學家曾經作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幾個肉片裝在金屬絲籠內,給老鷹呑下,經過一段時間取出小籠,肉片不見了。於是動搖了在此之前的胃腸蠕動助消化的說法。認識到胃液中有某些可以消化肉類的物質存在。其中就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這個實驗也間接否定了普洱茶膏內含咖啡鹼刺激胃腸蠕動助消化之說。

普洱茶膏在後續的發酵過程中,其固有的纖維素酶與果膠酶,在其它酶系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大量的衍生物。這些衍生物不僅有糖化酶,還有其它與人體胃腸的生物酶系產生反應的酶類,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進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對蛋白質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強,增強了人體消食功能。

3、養胃的功效

普洱茶膏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可以空腹飲用,即不傷害人的胃腸,又起到養胃的功效。這裏有三個原因:

一是普洱茶膏經發酵——萃取——發酵——膜過濾後,基本上屬於小分子,有利於人體的胃腸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綠茶與烏龍茶則不同,中醫所說的綠茶“寒性大”,恐怕都與其內含的大分子有關。同樣,未經人工發酵與自然發酵過程的普洱茶(我們俗稱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飲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

二是普洱茶膏內含的果膠物質遠高於其它茶類。它不僅體現很好的吸附性,又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時又能保護胃粘膜,幫助消化。對患有胃潰瘍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果膠類物質可形成薄膜狀態附着在胃的傷口,促進潰瘍面癒合,適宜於胃病患者飲用。

三是普洱茶膏內含的咖啡鹼可以中和人體的胃酸,進而改善消化功能。

普洱茶膏養胃的功效,其關鍵點在於發酵的品質。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個試驗:將綠茶、普洱茶(三年期熟茶)、普洱茶膏三個茶樣進行沖泡,然後將三杯茶湯放入冰箱冷藏。待茶湯溫度降至零上5度左右時取出,觀察茶湯是否出現變化。這時,我們會發現,綠茶的茶湯有大量的乳狀懸浮物,最爲混濁;其次是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狀懸浮物,茶湯顏色呈褐色、偏暗,無通透;最好的應當是普洱茶膏,沒有肉眼可見的懸浮物和雜質,茶湯顏色與剛沖泡時相比,稍微偏暗。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未發酵的茶葉內含很多大分子物質,在其茶湯溫度降下後,導致物質的還原與聚合的化學反應,出現重度混濁或輕度混濁,是發酵過程不夠,很多物質沒有被充分降解。普洱茶膏屬普洱茶深加工的產品,幾乎都是小分子,雖然它也存在還原與聚合,但其結果是小分子的聚合,只是茶湯出現偏暗而已。

貢潤祥和蒙頓茶膏哪個更好?鄭州哪裏可以買到貢潤祥茶膏?君道(木盒)的價位是多少?急盼告知,謝謝

貢潤祥茶膏與蒙頓茶膏都各有特色,至於哪個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好是樓主喝喝看更喜歡哪個。

貢潤祥茶膏在鄭州有"丹尼斯商場專賣店",地址:鄭州鄭東新區丹尼斯CBD商業步行街F段GMS生活館負一樓。

貢潤祥君道木盒的價格是1380元,裏邊含君道茶膏生熟各30克。

希望能幫助到你!

茶膏是什麼?茶膏又是怎麼做出來的?

茶膏是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

茶膏製作方式:

宋朝:入柞法制作茶膏

公元1186年,宋代趙汝礪所著的《北苑別錄》中就第一次詳細的記載了茶膏的製作工藝(原文節選):“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

清朝:從大鍋熬製到宮廷加熱提取工藝

清代普洱茶膏製作工藝在製作上脫胎於古代唐宋的工藝,同時又有較大不同。最初進貢到清代皇室的茶膏是採用土法熬製工藝的民間茶膏。但隨着茶膏受到清朝皇室的青睞和重視,清朝宮廷在研究古代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茶膏加工工藝。

發展這一工藝的清代製茶工匠顯然研究了茶膏的整個歷史,瞭解民間土法的危害,也清楚宋代茶膏的製假歷史,所以極爲重視有效的保留茶葉的原汁原味。清代工藝的最大特色在於整個加工過程中採取了適度加熱的方式,相傳以花梨木作爲炭火,保證茶膏製作過程中的溫度。

與以往工藝製作的茶膏不同,清代皇家普洱茶膏在氣味上能夠保留茶香,並且和普洱茶一樣越陳越香,放置時間越長,越具有厚滑的口感。這都歸結於其製作過程中通過適度的加熱,有效的溶解出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保持了普洱茶葉的原始特性。

現代茶膏製作工藝:

到了現代茶膏製作多以製藥工藝製作和高科技“仿生浸提”工藝取兩種形式。製藥工藝類似於製藥中的沖劑提取法,後面一種工藝則主要是復原及模擬清朝宮廷茶膏製作工藝在常溫、特定環境中將茶葉中有益物質析出凝結爲膏。後者町花雨普洱茶膏就是採用國家專利技術常溫仿生浸提工藝來製作茶膏。

擴展資料:

茶膏品質鑑定方法:

1、湯色

優質茶膏首先應該清亮通透,色澤飽滿,無混濁,無沉澱,在色澤上要優於同年份普洱茶葉。

要知道茶膏是對茶葉成分的精煉和濃縮,過濾了其中大量的雜質,湯色因此不受茶葉雜質干擾,體現湯色的茶紅素、茶黃素等物質與水的結合更加緊密,色彩表現只會優於直接沖泡普洱茶。如果出現渾濁,則說明其壓榨工藝不完善,出湯過程中雜質過濾有殘留或者是人爲添加了其它成分。

2、香氣

優質普洱茶膏無論是否沖泡,都應該有香氣散發,且香氣必須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濃烈、厚重。

由於在不同溫度下普洱茶析出的芳香物質不同,加之普洱茶本身就有“一山一味,百山千味”的說法,每一款普洱茶膏的香氣都會略有差異,加上原料拼配工藝的不同,普洱茶膏的香味可謂千變萬化。

但是僅僅就高溫熬製和低溫萃取而言,普洱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得到保留或者析出的芳香物質都極爲有限,甚至表現爲缺乏香氣,這樣的茶膏顯然很難獲得顧客的青睞。但顯然無論何種工藝,都存在香氣揮發過渡和揮發不足的問題,所以普洱茶膏的香氣應該要比普洱茶葉浸泡的茶湯顯得清淡。

3、口感。

優質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評定標準應接近現代普洱茶品飲標準,口感厚滑、醇和,味道優於同年份普洱茶葉。

這同樣是因爲普洱茶膏屬於濃縮的茶葉精華,有益物質和成分的含量更高,茶葉物質的分子與水結合後,茶湯分子之間的間隙更小,結合更緊密,因此口感上能感受到茶湯聚合程度更高,自然厚滑醇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