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各民族過年有哪些風俗

各民族過年有哪些風俗

1、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過節時,人們互相請客,以示慶祝。

2、布依族:臘月底,家家戶戶燻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縫新衣、做新手帕。

3、土家族:除夕夜,各家燃起一根木柴,族人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

4、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爲歲首。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舉行娛樂活動。

5、哈尼族:以十月爲歲首,即大年。過年時,哈尼族人走親訪友,求親訂婚。並在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各民族過年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和習俗。以下是一些主要民族過年的風俗:

1. 漢族:漢族是中國最大的民族,過年時有許多傳統風俗。最重要的是除夕夜的年夜飯,全家人團聚共進。還有貼春聯、貼窗花、掛燈籠、放鞭炮等習俗,以驅走惡運,迎接新年。

2. 藏族:藏族過年稱爲“灑水節”,在農曆新年期間慶祝。人們身着盛裝,跳舞、唱歌,用香燭祭祀祖先,同時也會互相潑水以驅除疾病和惡靈。

3.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新年被稱爲“古爾邦節”,是他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會穿上盛裝,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包括唱歌、跳舞、拜訪親友,還會贈送禮物。

4. 苗族:苗族的新年被稱爲“蘆笙節”,人們會穿上傳統服飾,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和體育競賽。慶祝期間還會祭祀祖先,同時進行各種傳統的習俗活動。

5. 傣族:傣族過年稱爲“水燈節”,他們會在河邊放水燈,象徵祈福和祭祖。人們還會互相潑水,跳舞、唱歌,慶祝新年。

以上是一些主要民族的過年風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和慶祝方式,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

各民族春節習俗

1、漢族過年的習俗: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2、回族過年的習俗: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麪條和燉肉,初二方食餃子;白斬雞、釀豆腐、糉子、油堆等則是壯族人的春節食品。在春節期間,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羣衆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3、蒙古族過年的習俗: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裏燒,口裏誦讚詞,祝福家人幸福。

4、滿族過年的習俗:滿族春節的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薩其瑪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張貼對聯、窗花、掛箋、福字。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

5、壯族過年的習俗: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竈節後便開始着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糉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竈”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糉、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美食。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

擴展資料:

少數民族得春節習俗:

彝族過年的習俗:人們初一早晨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東西、煮飯,以示辭舊迎新。

瑤族過年的習俗: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每年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仡佬族過年的習俗: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看,又稱仡佬年。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纔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爲仡佬年,也就是春節。

佤族過年的習俗: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裏的長者拜年。拜年時,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爲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侗族過年的習俗:節日裏,除打餈粑外,各家還殺豬宰羊表示慶賀。過年之晚,人們以肉食爲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多於平常,以示“吃剩有餘”.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以祭祀祖先,招請祖宗來過年,幷包有全家發達幸福。然後全家歡宴。出嫁的姑娘及親友也在侗年是前來祝賀。

柯爾克孜族過年的習俗: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羣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着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裏人畜兩旺。

各民族過年有哪些風俗?

1、藏族習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彝族習俗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

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來的這一年裏雨水充足。

3、壯族習俗

除夕,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爲“壓年飯”,有的地區羣衆稱爲“吃立節”,壯語爲“過晚年”的意思。

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着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4、布依族習俗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5、羌族習俗

羌年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爲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56個民族的春節習俗

1.漢族

初一吃餃子、放鞭炮,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互相祝賀。

2.鄂倫春族

除夕,全家晚餐,青年人叩頭請安;午夜,捧着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拜年請安,跳轉圈集體舞。

3.赫哲族

除夕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婦女兒童穿新裝拜年,“魚宴”待客;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

4.蒙古族

除夕吃“手把肉”示團圓,初一凌晨晚輩敬“辭歲酒”,五更吃餃子、放鞭炮。青年男女跨馬騎串蒙古包,給長輩叩頭祝願,接着喝酒跳舞,賽馬。

5.納西族

正月新春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

6.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7.彝族

春節期間跳“阿細跳月”。年初一取水做飯由男子承擔。

8.苗族

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收,唱《開春歌》。

9.白族

除夕互拜、贈送禮品,守夜,男女青年爭先挑水。清晨,喝糖水,遊名勝,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10.壯族

除夕,燃 “迎新火”守歲。子時焚香點燭,上供,放鞭炮;婦女河邊打"新水",討吉利;男人提燈籠奔廟社燒香化紙。

11.赫哲族 

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

12.京族

初一井邊燒拜,叫“買新水”,婦女初一天不亮就從河裏揹回“吉祥水”。

13.羌族

油炸麪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喝咂酒,最長者唱《開壇詞》。

14.佤族

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裏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

15.斡爾族

初一,燒香祭拜,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水餃,穿新衣,各種娛樂。

16.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17.基諾族

過年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但沒有統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擇日過節。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殺豬宰牛,準備豐盛的食品,並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春節

各民族過春節的習俗

1、壯族

(1)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糉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

(2)壯族的糉子是較高貴的食品,特大糉子,重達一二十斤,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糉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2、藏族

(1)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

(2)藏曆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羣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曆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

(3)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額頭貼着酥油圖案,犄角上插着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着五彩繽紛的綢帶。

3、拉祜族

(1)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

(2)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各民族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白族春節習俗:白族人民過年的活動饒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後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徵勤勞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節日期間,白族人民有耍燈龍、舞獅子、跳舞蹈等傳統文娛節目。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餘年曆史的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

藏族春節習俗: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污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着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着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着,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鬥),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歡樂的人們在擺着“竹素其瑪”的屋子裏,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莊”、弦子舞,狂歡入夜。

傣族新年習俗: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曆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爲“潑水節“。

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錶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淨水,說着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着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壯族春節習俗: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臺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後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製,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穀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蒙古族的小年和大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蒙古人民的“小年”。這一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日子,家家戶戶在“竈神”龕前燒香。供獻牛、羊肉、黃油、奶皮、奶酪、奶餅、糖果等供品,名之曰“齋竈”。這一天最講究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特別熱鬧。晚上即送社神上天,人們要把事先準備好的柴草或牛羊糞塊,用火點着,再從各種供品中取出一點,扔進火堆裏,助火燃燒。這時全家對着火焰向火神爺禱告。一般在臘月十五日前各家各戶都要把牛羊宰好,除了留下自己食用,還要準備些肉送給親友。同時要爲大人小孩做一件好看的蒙古袍服,買新靴子,新帽子,購置奶桶、氈子、鍋碗、盆勺等用具,然後把節日騎乘的馬調養好。春節,蒙古人稱爲“白節”、“大年”、是蒙古人傳統節目,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居住在農村、城市、工礦區的蒙古族過春節的習俗同漢族差不多,但牧區有很多不同的特點。除夕之夜爲“守歲”,閤家老小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圍,桌上擺着一盤香噴噴的肉類、奶食品,以及糖果、香菸、美酒等物,有的還要在矮桌上供一張大紙,紙上寫着祖先的名字。午夜,開始飲酒吃年飯,或吃除夕餃子。按規矩團圓之宴要多吃多喝酒、肉,食器要擺得滿滿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裏吃喝不盡、年年有餘。家裏的年輕人,要向長者敬“辭歲酒”。特別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麪烙成的大圓餅,這叫吃新年餅,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日子。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玩羊骨頭)、說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熱鬧一宿。過大年,按習慣還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爲辭舊歲禮,初一早上爲迎新年,晚輩給父母和老人叩頭、敬酒、獻哈達,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老人們擁抱孫子,並斟上一碗鮮奶,祝願子女們幸福,象牛奶一樣純潔。解放前,有些家還要請喇嘛到家唸經,消除新年的不祥之災,祈求新年家道興隆。全家扶老攜幼去喇嘛廟焚香膜拜,求活佛保佑。大年初一早餐後,男女盛裝,三、五成羣向浩特(村鎮),挨家串戶給親友拜年。客人進屋首先向長輩叩頭拜年,祝願老人身體健康,年豐人壽。按習慣由主人衫的女婿向各客人逐個敬酒,每敬必喝,或邊喝邊唱,邊唱邊舞。在村寒或擇一塊草地賽馬、角力、賽駱駝等。

各民族過年有哪些風俗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過節時,人們互相請客,以示慶祝。布依族:臘月底,家家戶戶燻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縫新衣、做新手帕。土家族:除夕夜,各家燃起一根木柴,族人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

1、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過節時,人們互相請客,以示慶祝。

2、布依族:臘月底,家家戶戶燻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縫新衣、做新手帕。

3、土家族:除夕夜,各家燃起一根木柴,族人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

4、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爲歲首。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舉行娛樂活動。

5、哈尼族:以十月爲歲首,即大年。過年時,哈尼族人走親訪友,求親訂婚。並在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各個民族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要簡短,100到150字左右)

各個民主國春節的習俗:

1、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2、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罈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着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羣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

3、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爲“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爲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羣衆爲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爲他們重過春節。

4、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着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而那裏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杆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

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爲獎品送給誰。荷包裏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爲幸福的象徵。

5、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着春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着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裏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裏,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6、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 -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一一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 最吉祥的日子。

7、高山族:“ 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 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一口酒,以示吉利。

“圍爐” 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裏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8、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着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羣,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羣衆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衆一直尾隨着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9、白族: “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爲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 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

中國各個民族過春節的風俗是怎樣?

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爲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遊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蹺、跑旱船。南方沿海一帶嶺南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 。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千百年來,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18] 。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閤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19] 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

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燭燒完纔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蠔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

壓歲錢

每年除夕夜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貼春聯

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

擴展資料: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纔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裏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蒙古族的辭歲酒、藏族的跳神節、回族的開齋節、壯族的壓年飯和打鼓榔、苗族的鬥牛和打年鼓、彝族的摔跤和賽馬等等。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節日,是一年中最熱烈、最隆重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保持着獨特的慶祝方式。

2、蒙古族的辭歲酒:過年是閤家席地坐在蒙古包,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是蒙古族獨特的慶祝春節的方式。

更多關於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31dbdb161610905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查資料,瞭解各國丶各民族過年的習俗

1、哥倫比亞 :放傀儡寫遺言   

元旦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佈“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燬,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2、蘇格蘭:門口放錢   

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着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爲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3、德國:看喜劇 吃鯉魚   

德國一些地區有個持續了50年的新年傳統—看喜劇短片《一個人的晚餐》。德國多家電視臺都會在新年前夜播放這部英國短片。短片講述了蘇菲小姐的老管家如何扮演蘇菲小姐的數位老朋友陪她慶祝生日的故事。該片雖然在英國鮮有人知,但卻能讓不少德國人開懷大笑。   

吃鯉魚也被一些德國人視爲新年大餐。聚會上人們還會做些有趣的遊戲,比如“倒鉛”。就是將鉛塊加熱融化後迅速倒入冷水中,待凝固後再撈出,然後根據鉛塊的形狀來預測新年運勢。   

4、俄羅斯:買樅樹 許心願   

爲歡度元旦,俄羅斯各大城市、主要廣場及地標性建築附近都會用樅樹裝點。俄羅斯人也會把樅樹買回家,用各種小飾品進行裝飾,並把將要送給親友的禮物放在樅樹下。   

新年前夜,俄羅斯人還會全家圍坐在電視機前,聽總統新年賀詞,等候克里姆林宮斯巴斯克塔樓敲響新年鐘聲。有人還會在新年零時打開家門並許願,或點燃寫下心願的紙條,然後將灰燼放進酒裏喝進肚裏。   

5、意大利:跳河迎新年   

意大利羅馬特有的辭舊迎新風俗是跳河迎新年,距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接近零攝氏度的室外溫度加上陣陣寒風,讓人們對光着膀子跳進冰冷河水中的壯舉深感佩服。能連續多年參加新年跳河活動的人還會被授予“OK先生”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盤點各國春節新年習俗

標籤:民族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