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陸羽寫茶經的故事

陸羽寫茶經的故事

陸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學者,他寫了一本茶經,成爲中國茶文化的經典著作。

據傳說,陸羽小時候家境貧寒,非常熱愛茶葉。他常常到山上的茶樹叢中採茶,認真研究每一棵茶樹的品種和生長情況,不斷探索製茶的技藝,釀製出一杯又香又美的茶。

後來,他拜師學習茶藝技巧,跟隨師傅輾轉各地,參觀茶山、琢磨茶葉的製作和品飲之道。在學習和實踐中,陸羽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最終將這些心得總結成了《茶經》一書,成爲茶文化的經典之作。

陸羽提出了“品茶有藝術”、“壺中有天”等著名的茶道觀念,對於中國茶葉生產、製作、飲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茶葉的品種、生長環境、採摘、製作、品鑑和飲用等方面,標誌着中國茶文化的嶄新發展。

陸羽的《茶經》被譽爲“茶聖經”,廣泛流傳於世,影響了全球茶文化的發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經》是怎麼煉出來的?爲什麼是陸羽寫出了這部震鑠古今的著作?

《茶經》是陸羽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又經過陸羽多年的研究,歷經五年成初稿,後五年再經過陸羽的修訂,才最終成爲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茶經》一書,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二十六年的時間,最終才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因爲陸羽出生在唐代,唐朝以前,茶不是用來飲用的,大多茶都作藥用,而不是飲品。

首先,陸羽這個人很喜歡喝茶,而且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看準一件事就朝着一件事情上走,陸羽從幼年的時候住在佛寺中,自小受到佛寺文化氣息的薰陶,而且敏而好學,擅長寫詩文,爲人淡泊名利,學問淵博,爲人清高,這位陸羽寫《茶經》打下了基礎,因爲和時人追求科舉功名相比,他更喜歡個人的修行。

其次,他有平靜的心態和隱居的住所,陸羽早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決心寫《茶經》一書,早早地就開始了他的遊學生涯,他不怕吃苦,一路風餐露宿,飲食上也只有乾硬的乾糧,渴了就飲一些茶水,他平易近人,每到一個地方,常與村中老人討論關於茶的事情,他不僅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而且還將途中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就爲《茶經》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然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在隱居中他不斷打磨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茶葉的種類以及各種做茶的方法,最終到他四十七歲的時候,才寫成了《茶經》一書。

他在旅行的途中觀察茶葉的生長規律,茶農怎麼做茶,還有怎麼區分茶葉的好壞優劣等級,而且通過學習民間的烹茶技巧他還總結了一套規律,在旅行途中不僅關注茶葉,還關注泡茶煮茶的器具,製造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所以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當時的陸羽憑藉《茶經》聞名於世,然而確鮮少有人知道他青年的不易艱難。而且在他聞名於世之後,他推辭厚祿,依然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氣節,是個人才。

陸羽與茶經的故事

陸羽被稱爲中國的茶聖,陸羽與茶經其實還存在着很多的小 故事 的,陸羽與茶經之間還有什麼故事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爲大家精心推薦的陸羽與茶經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陸羽與茶經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爲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爲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爲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 總結 、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 經驗 ,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爲茶神和茶仙。

  一千多年前,復州竟陵西塔寺。一個深秋的早晨。離古寺不遠的湖畔蘆葦叢裏,雁聲大作,聲音悽楚而悲愴。顯然,大羣鴻雁的聲音,驚動了早起灑掃庭院的智積住持。原來,一個被棄的嬰兒佔據了鴻雁的巢,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陸羽,字鴻漸。陸爲姓,羽爲名,鴻漸爲字,先生的名號。

  陸羽最大的貢獻就是對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爲“茶聖”。他的《茶經》凡三卷,闡述茶的本源,採製和飲用的 方法 ,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詳盡,使天下人都知道 飲茶 了。前倫敦醫藥協會傑鮑勒爵士曾著文稱“茶是偉大之慰藉物”,他認爲“茶無疑爲東方贈與西方最有利之禮物”。而陸羽先生的《茶經》卻是全面系統地闡明瞭茶的意義及作用。

  茶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緻講究體悟的境界。陸羽的《茶經》,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章節。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質在於悉心呵護倍加珍惜。按《茶經》的步驟飲茶,也許會更加接近茶道吧。

  陸羽之前,“荼”“茶”不分,一個“荼”字,兩家共用。一種是草本植物,開黃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稱“荼”。再一種木本植物,葉作飲料的“木字旁加賈字”,也稱作“荼”。名同實異,難免混淆不清。是先生爲“茶”正了字,陸羽先生在著《茶經》時,把“荼”字減去一畫作“茶”,其價值遠遠超出了文字學的範圍,在自然科學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義。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 百科 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 文化 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聖的故事告訴我們,陸羽先生對茶的貢獻具有世界意義,當我們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時候,除了緬懷陸羽先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無量功德外,還當效法“茶聖”的那種艱苦勤學謙遜認真虛心的人生態度。

  武則天對飲茶的見解

  武則天是否雅好飲茶,正史從無記載。我曾屢去陝西乾陵,參加唐代文化旅遊研討會時,遊覽那氣勢宏偉的女皇與李治的合葬墓時,曾向該博物館提出,是否能夠承辦一次唐代茶文化研討會……他們回答說:在乾陵出土文物和有關的文獻資料中,還沒有發現這兩位皇帝與茶有關的史料,這就讓我不好強求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日,偶爾翻閱閒書,據明代屠隆《考槃餘事》中說,武則天博學有著述之才,但是對茶卻生性討厭,曾說:“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收功茶力,貽患則不爲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研讀此話,意爲茶在短時間內對調理人體有益,但長期飲茶,可能導致耗損體質,不可享用。

  飲茶利多弊少是毫無疑問的。在唐代,茶已是藥品、飲品、供品、禮品、禪食、商品,茶更是。武則天生前非常注重養生,她認爲茶的弊大於利,這是她以茶養生的侷限性。但從飲茶利弊之論引申到對禍福隱匿的理解,比喻福易見而禍難見,從而成爲像武則天這樣的帝王者在手段上的鑑戒,讓人領略到了一個家的思辨與策略。

  武則天是國人茶餘飯後百議不厭的人物,時下熒屏中氾濫成災的帝王戲,更是把她炒得很熱。武則天是山西幷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書武士彠的女兒。唐太宗貞觀11年,武氏以美貌應召人宮,始爲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649年,太宗死,入感業寺削髮爲尼。時王皇后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髮,獻給高宗,封爲宸妃。翌年生長子李弘,晉爲昭儀。武氏再次入宮,得力於王皇后,開始對王皇后卑躬屈節,極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聯合王皇后,奪去高宗對蕭氏的寵愛。當蕭氏失寵後,她認爲自己要當六宮之主,必須把王皇后打下去。654年,武昭儀產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有一天,王皇后到昭儀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後離去。武氏在王皇后來時,故意避開,及王皇后離去,將小公主弄死被下,嫁禍於王皇后。655年,王氏被誣以殺死小公主的罪名,廢去後位,立武氏爲皇后。此後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見其專寵之地位。武氏立爲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年,高宗死後,李顯繼位爲中宗,尊武氏爲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爲廬陵王,立李旦爲睿宗,武太后掌實權。690年,廢李旦自立爲則天皇帝,改國號爲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稱帝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中,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爲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害王后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也是事實。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爲“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天,武氏死於東都上陽宮,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則把武則天列爲唐朝“七聖”之一。

  乾陵的無字碑,是遵照武則天遺囑所立。站此碑下,衆說女皇功與過已無關緊要了。沖茶不過有兩種姿態:浮與沉;喝茶人不過有兩種姿勢:拿起、放下。人生就是一杯茶,茶道不遠人,這位女皇就充滿了陰柔與血腥的兩面性啊!

茶經中關於茶聖陸羽的傳說故事

茶聖陸羽的故事

        相傳陸羽南下,一路考察了各地的茶葉,並且品鑑了很多泡茶泉水,曾著《水品》一文。一天,陸羽正在揚子江河畔考察,刺史李季卿碰巧遇見了陸羽,便邀請他同船而行。李季卿告訴陸羽說,聽聞用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泡茶非常好,便派遣了隨身小吏駕船前往取水。

        小吏取水回來時候不小心將打滿的江水灑了一半,爲了掩人耳目,小吏舀了一些岸邊的江水。小吏將水遞給陸羽,陸羽嚐了一口,連連搖頭,稱此水不是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李季卿再一次派遣小吏前往揚子江中心取水,回來後,陸羽嚐了一口,認爲第二次取的水纔是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取水小吏十分佩服陸羽,便告訴了陸羽爲何兩次取水的味道不同,隨後陸羽品茶鑑水的高超技藝很快就被傳開了。

        很多書籍都有記載陸羽的身世。有一說法是,陸羽被智積大師撫養成才,陸羽雖然生活在龍蓋寺,但是他對佛家經典沒有太高的興趣。陸羽想要下山學習,智積大師並不支持陸羽這一想法。智積大師爲了考驗陸羽,便讓他學習怎麼才能煮出一杯有味道的茶。陸羽在學習的過程中,偶然遇見了一位老嫗,她教會了陸羽泡茶的方法和技巧,並以茶爲例。教給了陸羽很多爲人處世的經驗。不久之後,陸羽掌握了沖茶的精髓,便給智積大師泡了一杯茶。智積大師喝完後,便答應陸羽下山學習。

茶經中陸羽設計了多少種茶器

        在《茶經》中陸羽共設計了二十四種茶器。《茶經》第四章節講述了茶器,有碗、風爐、火夾等。陸羽認爲碗作爲喝茶用具,越州出產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對於專業喝茶人來說有着重要的意義。

        不同的茶具泡製出來的茶味會有不同,有時候質地高檔的茶具不一定會泡製出美味、香氣怡人的茶水。所謂,茶葉和茶具有着密切相關的聯繫,兩個物器相輔相成,互相襯托。陸羽認爲,茶具不外乎有二十四種,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烹茶器具。爲什麼有的人家中有上好的茶葉卻泡製不出美味誘人的茶水,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茶具使用不當。除此之外,陸羽還介紹了這二十四種器具在烹茶方面的使用方法。以鍑爲例,陸羽在《茶經》第四章中寫到:鍑以生鐵爲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他說鍑是用生鐵鍛造而成,有人在製造鍑時,用急鐵鍛造。鍑的打造方法不同,所以在手感上也有不同,用鍑來泡茶根據它的質地來選擇容器。

        在《茶經》第四章節中,陸羽用了大量筆墨來介紹二十四種茶器,豐富了世人眼界。古人泡茶和喝茶不僅僅侷限於碗,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生活用具不失爲泡茶的好用具。世人將《茶經》奉爲經典作品,裏面所提到的茶具,後人也都做了相關嘗試。

陸羽烹茶圖

       《陸羽烹茶圖》是元代畫家趙原的作品。史書對趙原的記載不是很詳細,只知道趙原在明太祖年間擔任中書令一職,擅長畫山水畫,在畫竹子和石頭上有很高的造詣,當時在平江一帶有很高的名聲。

      《陸羽烹茶圖》就是趙原著名作品之一,現在被蒐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陸羽烹茶圖》長七十八釐米,高爲二十七釐米。《陸羽烹茶圖》給人一種悠遠的意境,圖中描繪了大量山峯,山與山之間重巒疊嶂,連綿起伏,有一種深遠寂靜的感覺。畫卷中畫有遼闊清澈的水面,仿若置身於大自然,心情瞬間舒暢清爽。在溪水旁邊有一個用茅草搭建的亭閣,旁邊的樹木與它交相輝映。陸羽則置身於草閣之中,陸羽身旁有一位烹茶童子正在爲陸羽生火烹茶。通過這幅畫卷,瞭解到陸羽正在閉門著畫,不願意過着紛紛擾擾的生活。所以,陸羽一生喜愛四處遊歷,不爲功名利祿所牽絆。這幅《陸羽烹茶圖》正是陸羽晚期生活的真實寫照,陸羽寫完《茶經》之後,名聲大噪。慕名前來與陸羽探討茶道文化的人趨之如騖,陸羽決心過隱居生活,寫一寫茶著作,偶爾和友人在一起談論文化,日子過得閒適而充實。趙原所畫這幅《陸羽烹茶圖》一方面體現了陸羽閒適隱居生活;從另一方面表現了元代社會思想,文人和士大夫階層渴望閒適生活。這幅畫卷上,除了有作者本人題詞外,還有乾隆皇帝所書的御題詩,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陸羽紀念館

         後人爲了紀念“茶聖”陸羽,在湖北省天門市竟陵城區西湖之濱修建了陸羽紀念館。這是一座主題式紀念博物館,裏面陳列了與陸羽相關的主題內容,頗具古典特色。2009年,陸羽紀念館被評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教育價值。

        陸羽紀念館佔地面積高達9900平方米,由西塔寺重建而成。紀念館共有陸公祠、大雄寶殿、涵碧堂、東崗草堂等建築羣,建築宏觀有氣勢,處處體現了現代工藝與古典風格相結合的藝術特色。陸羽紀念館於1988年開始修建,經過四年修建,陸羽紀念館於1992年對外接待遊客。陸公祠是陸羽紀念館的前殿,建築風格體現出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門額“陸羽紀念館”是由著名詩人賀敬之所題寫,字體宏觀大氣。一進陸公祠就可看見,陸羽全身銅像雕塑,這個雕塑高26米,陸羽左手上端着一個茶杯,神情悠然自得。爲了讓前來參觀的遊人全方面瞭解陸羽,在陸公祠兩側的陳列臺中,展示了陸羽的作品、物件和文獻資料等等。東壁上掛着陸羽圖像,一共有24幅,生動形象的展示了陸羽的生平經歷;西側上掛着陸羽所著《茶經》全部內容。

        除此之外,大雄寶殿建築風格樣式和唐朝建築風格相似,裏面陳列了天門市出土的各種石器製品,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二樓上,展示的是天門市歷代名人書畫作品,極具欣賞價值。

陸羽的故事主要寫了哪兩件事

陸羽的故事主要寫了陸羽潛心從茶的研究和著述這兩件事情。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爲: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經》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羣書,廣採博收茶家採製經驗的結晶。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面敘述茶區分佈、茶葉的生長、種植、採摘、製造、品鑑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爲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爲上品,後列爲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

茶經的意義: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爲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萬曆刻本,茶經裏面說了啥?

茶經裏面講了如何選茶,以及茶的起源,還有製茶的用具以及怎麼煮茶、沏茶和飲茶。陸羽原本是一個孤兒,但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好的生活,還寫出了流傳百世的著名書籍《茶經》。《茶經》裏面關於茶的方面講的面面俱到,從陸羽的一本書裏面,我們就可以瞭解關於茶各個方面的知識。不過其實能寫出《茶經》這本書的陸羽早年經歷十分坎坷,他經過了很多努力纔有如此成就。陸羽出生時因爲相貌醜陋遭到父母嫌棄,父母認爲他長得非常不吉利,就把他給扔了。被拋棄的陸羽所性還不算太倒黴,他沒有被飢餓的虎狼所食,而是被寺廟的禪師收養。寺廟裏的主持非常喜歡他,教他識字,雖然陸羽對主持非常感激,但是不想以後常伴青燈古佛,他希望可以離開禪院,過上新的生活。他有一個怪毛病,就是口吃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出過寺廟,出去謀生又能幹什麼呢?陸羽覺得自己的相貌是自己的優勢,因爲自己像貌醜陋,很容易就能扮演小丑引人發笑。慢慢地,陸羽漸漸顯露頭角,當地的太守李齊物非常欣賞陸羽。李齊物爲了籠絡他,帶領他遊山玩水,和他品茶鑑水。就是這一段經歷,奠定了陸羽以後在茶界的地位,這一段外出經歷讓陸予深深地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生活,什麼叫真正的自由。他們參觀的地方有許多茶葉,而且當地人給他們講了很多茶葉中的關竅,就連喝茶的水,喝茶的用具都有講究,這引起了他對茶文化的興趣。陸羽此後一生都在尋找最合適的飲茶方法,並將關於茶的種種方面都寫進了書裏。

陸羽與茶經

唐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衆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爲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陸羽爲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閩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着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茶聖陸羽軼事三則

陸羽,就是唐朝時期、因撰寫《茶經》而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茶聖。

在此來分享唐朝茶聖陸羽的三個比較不爲人知的小故事:

陸羽從小是個棄兒,被丟棄與蘆葦叢中。後來被龍蓋寺的高僧智積禪師撫養,留在寺廟裏面煮茶打雜。

等到他10多歲的時候,智積禪師見陸羽悟性極好,且一出生就降臨在佛寺門前,自然與佛門有緣,所以希望他可以熟讀佛經、梯度出家、皈依佛門。

但小陸羽從小一看佛經就想打瞌睡,更重要的是:他認同的是儒學,對佛法根本不不感興趣。聽到禪師說想讓他剃度當和尚、非常爲難啊!但又不敢正面反抗。

這時候小傢伙靈機一動,想到個點子。

他說:“師傅,雖然您是從蘆葦蕩裏面把我撿來的。但不知道我在俗家還有沒有兄弟。如果沒有兄弟,而我又出家成了佛門弟子,那豈不是斷了祖宗的香火。在儒家眼裏,我就是一個不孝的...”

智積禪師聽到這裏非常生氣:“大膽!你這臭小子竟敢胡說我佛門弟子不孝!”抄起傢伙就想打他...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他孑然一身雲遊天下、四海爲家,認真收集茶文化資料、著書立說。

他有一個青梅竹馬的緋聞女友,叫李治。

李治的原名爲李季蘭,是飽學儒士李松柏家的千金。只可惜後來李公家道中落、又被奸人所害、夫婦二人不幸去世。獨留一個弱女子於世。這位大家閨秀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還會吟詩賦詞、多才多藝。可憐父母雙亡,被仇家賣入青樓、做一名雅妓,改名李治。後來被幾位詩僧贖出,在女冠做一名道姑。

陸羽從師學成歸來,發現闊別10年、兩小無猜的兒時玩伴,此時已經亭亭玉立,是才貌雙全的女文豪。但經歷了人間滄桑,她已遁入空門,與古佛青燈相伴。

陸羽和李治兩人久別重逢,一見面就抱在一起、哭成一團、互訴衷腸...

此後二人,一起品茶吟詩、整天眉來眼去的玩曖昧,可以說是“郎有情來妾有意”。才子佳人,是一對心心相印的戀人。

但無奈的是,李治曾經身陷煙花柳巷,又已遁入空門,做了道姑。兩個人還怎能再想男婚女配之事呢?

真的是造化弄人!

後來,李治被徵召入宮,給公主們教課。再後來又被人嫉妒陷害,招來殺身之禍。臨死之前,她寫了一首絕筆詩,留給陸羽:

竹馬青梅心相連,玉蝶紛飛淚漣漣。

十年邂逅青絲斷,開元冠裏情綿綿。

可恨天子爲私慾,漢宮高強音信絕。

今生連理天無意,來世比翼再結緣。

陸羽在茶文化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在《茶經》中對茶葉的出處、製作、煮飲等論述得非常清楚。但他還有一絕,便是對水的研究。

唐朝狀元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載了一則“陸羽品水”的故事:

唐代宗時期,李季卿刺官湖州,經過維揚路上巧遇陸羽,便邀陸處士到揚子驛站一起吃飯。席間,李季卿問陸羽煮茶用什麼水最好?陸羽回答說是揚子江的南零水。

李季卿便派了兩名軍士去取南零水。兩名軍士挑回水後,陸羽用勺在桶裏漂了漂,嚐了嚐,斷定那桶水不是南零水,而是附近的江水。這兩名軍士辯稱他們的確取了南零水,當時在場的百餘人可以作證。

陸羽不聲不響,把那桶水倒掉一半後再嘗,斷言桶裏剩下的水纔是真正的南零水。這兩個軍士頓時傻了眼,誠惶誠恐地將實情一一道明,他們奉命取回南零水,卻在返途中不小心將桶水蕩失了一半。爲了交差,他倆就取附近的江水將桶加滿。

李季卿與在座的其他賓客都大爲驚歎!李季卿便問陸羽:“既如是,所經歷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 陸羽於是將自己品鑑過的各地之水排出二十個等級。

陸羽可以嘗一口水,就能說出水的出處。

這個有點神乎其神…不太敢相信其真僞。

但看一看《茶經》五之煮,關於煮水的技巧:

是說,水燒開了、滾一下。但不能燒太久,水燒老了就不能喝了...這個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END—

陸羽和茶經的故事是什麼

陸羽及其《茶經》

陸羽是唐朝中期一位著名學者,也是我國和世界茶學的最初創建

者。他一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復州競陵(今湖北省天門)人。在《新唐書》、《文苑英華》、《唐才子傳》和《全唐文》中,都有他的傳記和介紹。

據稱他是一個棄嬰,不知所生,他的姓名一說是他長大後自己用

《易經》占卜出來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漸”卦,其卦辭有“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等語,於是他就取陸爲姓,以羽爲名,用鴻

漸作字。他是和尚從河邊拾回在廟中長大的,但他自小就喜愛讀書,

不願意學佛,所以後來就偷偷離開寺廟,跑到一個戲班子裏學戲和做

起“優人”來。天寶(742—756)中,陸羽在一次演出中爲太

守李齊物所賞識。他長得不好看,口吃善辯,爲人正直。上元初(7

60年),他移居苕溪(浙江湖州),自號桑苧翁,閉門著書。他出

名以後,朝廷曾任命他爲太子文學,後來又改仕太常寺太祝,他都沒

有去。貞元(785—804)末卒①。

上面陸羽的簡介,不提生年,只有卒年,因爲大多數陸羽的傳記

包括陸羽自己寫的自傳,都是這樣寫的。但至近三四十年來,我國包

括港臺學者在論及陸羽時,都根據自己的認爲,給陸羽標上了明確的

生年。由於各人所據不一,所定的陸羽生年也不盡同,於是就出現了

多種相異的年份。關於這點,我在本書有關陸羽的專題研究中還會提

及,這裏就不作進一步探討了。

陸羽博學多聞,是一位知識非常淵博的學者。他可能受到當時“

不名一行,不滯一方”的思想影響,在學業上,他猶如清晝、崔子向

在《寄處士陸羽聯句》中所說那樣:“荊吳備登歷,風土隨編錄”;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②,不僅從書籍同時也從自然和社會中不斷探求與積累知識,所以其涉獵非常廣泛,著述也表現出多樣性。這裏不妨以上元辛丑(761年)以前的文稿爲例。據陸羽在其《自傳》中所說,其詩詞主要有《四悲詩)和《天之未明賦》二篇代表作。書稿有《君臣契》3卷,《源解》30卷,《江表四姓譜》8卷,《南北人物誌》10卷,《吳興歷官記》3卷,《湖州刺史記》1卷,《茶經》3卷,《占夢》3卷,等等。其實,這只是陸羽著作的一小部份,即以筆者手頭的陸羽書目,就還有《陸羽崔國輔詩集》,陸羽、顏真卿和張志和等人的《漁父詞集》,陸羽後期的《洪州玉芝觀詩集》等詩作3部。此外,還有《杼山記》、《吳興記》、《吳興圖經》、《虎丘山記》、《慧山寺遊記》、《靈隱天竺二寺記》、《武林山記》等地誌;茶書有《顧渚山記》、《茶記》、《泉品》以及《毀茶論》等;其他著作有《五高僧傳》、《教坊錄》及與顏真卿等編纂的《韻海鏡源》、吳興彙編的《陸羽集》等近二十種著作①。

根據陸羽上述書目,我們不難確定,陸羽不但是一位茶葉專家,

用現在的專業說,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小學專家、傳記作家

、史學家、地理學家。另外,他作優人時還寫過一些劇本,並且寫得

一手好字,所以他又是一位劇作家和書法家。不過,在衆多方面,比

較而言,他在茶學、史學和地理三個方面,傳存的作品和成就更多和

更大些。對此,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就指出,陸羽一生“著書

頗多”,但除《茶經》,其他書皆不傳②,蓋爲《茶經》所掩,主要被他茶學方面的成就所遮沒了。因爲這樣,在陸羽死後不久,如《唐國史補》所載:“鞏縣陶者,多爲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③;把陸羽陶其像,奉之爲茶神了。

陸羽在茶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茶經》一書。《茶經》全書共七

千多字,分三卷十節,捲上:一之源,談茶的性狀、名稱和品質;二

之具,講採製茶葉的用具;三之造,談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

四之器,介紹烹飲茶葉的器具。卷下:五之煮,論述烹茶的方法和水

的品質;六之飲,談飲茶的風俗;七之事,匯錄有關茶的記載、故事

和效用;八之出,列舉全國重要茶葉產地和所出茶葉的等地;九之略

,是講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圖,即教人用絹帛抄《茶經》

張掛。對於《茶經》,我國不論是還是港臺,論著很多,但我們

認爲陳彬藩先生在《論茶經》中的三個標題:“茶葉百科全書”、“

茶葉文化寶庫”、“世界茶葉的經典”①,約概大旨,就比較貼切地說明《茶經》一書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了。

關於《茶經》一書的成書年代,和陸羽的生年一樣,也是衆說紛

紜。1958年,我國農史學家萬國鼎教授在《茶書總目提要》,把

陸羽《茶經》定爲成書於乾元元年(758年)左右以後,很多研究

和論及《茶經》者,就都想也都爲陸羽《茶經》提出了確定的撰寫年

代。筆者約略統計,近年來關於《茶經》撰刊的年代,除萬國鼎上說

外,還有“上元辛丑”

(761年)說,“寶應癸卯”(763年)說,“廣德二年”

(764)說,以及初稿“成書於761年以前,後來第一次修改於

廣德二年,三稿完成於大曆八年(773年)以後”②等多種說法。

對於大家把歷史上記述不清楚的地方,弄弄清楚的這種願望,一

般都能理解。但是,如有人據宋人陳師道文中講到他見過四種《茶經

》版本,內容特別是“七之事”部分繁簡不同,於是聯繫陸羽參加顏

真卿主編《韻海鏡源》一書,認爲這本“癸丑(大曆八年)之春”成

書的鉅著,陸羽在編完以後,當會“從中吸取營養,補充進《茶經》

七之事”,而確定這年陸羽對《茶經》又再作一次修補,就純屬是推

測了。對歷史上的疑點,除非找到確切的證據,一般我還是主張萬國

鼎的意見,說粗一些活一些好。

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詩句指出:“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

春茶。”①其實茶事非始陸羽,陸羽對茶業的貢獻,也是《茶經》一書傳世以後纔有的。所以,對於陸羽及其《茶經》,還是歐陽修評說得對:“蓋爲茶著書,自其始也”;陸羽開創了爲茶著書立說的先河,把茶的有關經驗、知識,總結提高爲一門專門的學問,從而也建

了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在陸羽之前,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形容,舊時飲茶,“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②。用現在的口語說,過去飲茶,如煮菜喝湯一樣,很不講究。《新唐書》陸羽傳中載:羽“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這即是說,除茶學上的貢獻外,陸羽及其《茶經》對於提高飲茶技藝、促進茶葉生產和貿易的發展,也都是有其重要作用的,這一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也指出:“鴻漸爲茶論(經),說茶之功效並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籠統貯之(應是以都籃或都籠統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於是茶道大行。”茶道怎樣大行法?宋代陳師道在再刊《茶經》的序言中稱,自此以後“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宴享,預陳於前;山澤以城市,商賈以起家”①。一句話,在陸羽和《茶經》的影響、倡導下,茶的飲用和茶葉文化,在我國全國範圍內進一步較快發展了起來。

在隋朝和唐初以前,北方雖然也知道和有少數人飲茶,但畢竟業

茶和嗜茶是盛於南方,屬於南方特有的一種區域性的文化現象。至唐

代中期以後,如陸羽《茶經》所說:“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長安和東都洛陽)並荊、渝間,以爲比屋之飲”②;不只南方,中土的京畿一帶,其對茶葉的崇尚,也和我國茶飲的故土荊、渝地區,沒有什麼程度上的不同了。

“兩都”是城市,北方農村這時飲茶的情況又怎樣呢?穆宗時李

珏稱:“茶爲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

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切。”③這即指出,其時不但北方城鎮,連農村也和全國“同俗”,已把茶視同糧食和食鹽一樣須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農村對茶的需求,有些地方較城市“嗜好尤切”。筆者過去有的文章中曾提出,“茶作爲中華民族或我國全國性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唐以後才形成的”。現在我仍然認爲,茶從最早的巴蜀,繼而擴展爲巴蜀和荊楚,再次發展爲江淮以南的文化內容,都是一種區域性的或苗蠻文化,真正站在黃河中土稱“遠近同俗”的“無異鹽粟”的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內容,則是中唐以後才形成和確立起來的。

講到唐代中華茶文化的形成,我們還不能不附帶談談作爲其核心

之一的茶道文化的形成。關於茶道,和茶葉文化的含義一樣,現在各

執一是,說法很多,我也不知取從哪種說法爲妥,就暫按我們的理解

——即講究飲茶(包括物質和精神)之道來闡說吧。“茶道”一詞

,源出我國。上面在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已提到“茶道大行”

;但這還不是最早的記載。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說,最早的“茶道”

一詞,可能就算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所載了。其句有“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①之說。《封氏聞見記》成書於8世紀末,皎然這詩約作於8世紀中期後期,二者相差有十幾二十年,但一致說明,我們至遲在8世紀下葉的唐朝中期,就派生和存在一種新的茶道文化現象了。聯繫前面所說,很清楚,我國茶道不早不遲出現在這個時期,是直接和《茶經》的面世相關的。因爲茶道既然是一種講究飲茶之道,那麼,這種“道”,無疑也首先是通過一定的飲茶活動來體現的。沒有茶,有茶不飲或飲而不加講究,也就無所謂茶道了。

陸羽之前,飲茶和“瀹蔬而啜”一樣,自然也就不會怎樣講究道

,有道也不會大行。但陸羽通過《茶經》對如何採造茶葉,怎樣烹煮

,應備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飲用一一加以總結和倡導以後,把茶葉的飲

用,由單純的防疫治病、充飢解渴,提高和發展爲一門專門的技藝和

學問,這時,也只有到這時,我國纔開始重視和產生講究飲茶之道。

那麼,能否據封演關於陸羽著《茶經》,講“煎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由是茶道大行,認爲中唐最初提及的茶道文化,就只是

一種只講如何煎茶設具的飲茶物質文化呢?不能。因爲茶道文化並不

是孤立產生的,它是在先前茶葉文化的基礎上穎脫出來的一種次生文

化,是茶葉物質和精神文化在飲茶方面的集中體現。也以陸羽《茶經

》來說,《茶經》中雖未提到“茶道”二字,但如封演所指那樣,有

了《茶經》,纔有茶道和茶道大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

以把《茶經》看作是我國第一本茶道的專著。在《茶經》中除講到如

何選茶、擇水、用火、設具和飲用茶葉之法以外,還提到了“茶性儉”,“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①。這即是說,在《茶經》和最初的茶道中,陸羽和大家在講究飲茶之法的同時,一開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這精神的一面,不是來之於其他,恰好正是從茶文化的澱積中承繼過來的。《茶經》提出的茶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求飲茶者,飲茶時要修心養性,效做這樣的人。陸羽《茶經》中飲茶之道要求做精行儉德之人的這條,如溯其源,我們由《晉書》桓溫和陸納傳以茶果待客和伴酒並視之爲是“素業”,即可找到其根緣。當然,當時在中唐陸羽、皎然等倡導茶道之時,關於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並不只是要求做“儉德”之人一點,至少從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爾真”,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厚的。8世紀繼陸羽《茶經》之後唐朝的另一本茶書《茶述》,其對茶和茶文化特點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參百品而不混,越衆飲而獨高”這幾句,對茶道在物質上如何更好愉悅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養,說直接些,有點現在茶道宣揚的“和敬清寂”的韻味了。

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的倉澤行洋教授,前不久在其一篇有關日本茶道文化的序言中稱,“日本茶道是出生於中國的,她的母親就是中國茶道”①。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滕軍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中考定,茶和茶葉文化從中國傳至日本,大致在“8世紀末、9世紀初期”是毫無問題的;如果這一時間不錯,茶傳至日本的時間,也是在茶道一詞和我們上說唐代茶道文化出現二三十年以後,中國的“茶道”一詞和茶道內涵,當也是這時和中國的茶籽茶種一起傳到日本的。這裏需要一提的是中國和日本茶道的傳衍,史實和上引倉澤行洋先生的結論是那麼的奇妙和巧合:日本茶道的確是出生於中國,而且還應該說是中國茶道的“獨生女兒”,自從遠嫁日本以後,茶道在日本的國土上得到了綿延和發展,但在其故土中國,雖然講究飲茶之道的實際茶道一直長存,但如日本那樣的以茶道之名的“茶道”,似乎在唐代中期出現和發光一段以後,一直沒有興盛起來。

陸羽與茶經主要敘述了哪三件事

講了一個 陸羽辨別江水的故事

(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動作,

刻畫出他精通茶藝、栩栩如生的神奇 形象.

《茶經》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於茶的專著.全書分爲十經,七千餘字.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製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徵、生境、栽培、品種鑑定和利用;“二之具”記採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佈.其二,烹茶和飲茶.“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爲歷史資料彙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爲其主要內容;後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爲其主要內容.

《茶經》是怎樣創作的?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而中國就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有幾千年的歷史。尤其到了唐代,茶葉成爲生活必需品。唐代陸羽創造了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編著了《茶經》,這成爲茶文化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陸羽的生平

陸羽(733—約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爲“茶仙”,尊爲“茶聖”,祀爲“茶神”。

唐·三彩貼花爐陸羽的貢獻是巨大的,卻有着一個離奇、神祕而又不幸的童年。原來他是一個被遺棄的孤兒,據文獻記載,他3歲時遭遺棄,一個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時,被竟陵龍蓋寺的一個智積禪師撿到了,那時他連什麼名字都不知道。智積禪師就根據《易經》給陸羽算了一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於是他的姓、名、字就都這麼出來了,姓“陸”,名“羽”,字“鴻漸”,可是爲什麼陸羽在襁褓之中被養育到3歲之大而遺棄?這是陸羽身世的千古之謎,也許永無披露之日了。

陸羽雖然是身在佛門,但是並不願意皈依佛法。9歲的時候,智積禪師讓他抄經唸佛,陸羽不但不安分抄經,反而問禪師:“‘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那出家人是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後代子孫的,算是有孝嗎?”並公然宣稱想學孔聖的文章。主持聽了以後,非常的惱怒,用繁重的體力活來懲罰他,想讓他悔改,但是陸羽卻不屈服,還與他展開了一場佛儒兩道之爭的大辯論。小陸羽在這場辯論中,表現出了驚人的膽識和雄辯的口才,以及寧折不屈的堅強個性。師徒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還是各持己見,不歡而散。

陸羽在禪師的阻止下,不但沒有減少對儒學的渴求,求知反而更強了。當時沒有紙寫字,他就在牛背上寫字,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篇張衡的《南都賦》,儘管不認識上面的字,但是還是念念有詞。智積禪師知道後,怕他沉浸於儒家典籍,就派人把他禁閉起來。就這樣過了3年,陸羽12歲的時候,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逃出了龍蓋寺,還到了一個戲班子當了戲子,他長得並不好看,而且還有口吃,但是卻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爲成功,據說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

陸羽的身世可憐,但是吉人自有天相。唐天寶五年,一次聚飲中遇到了他的伯樂。當時陸羽出衆的表演,讓竟陵太守李齊物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認爲他日後必成有用之才。當即贈以詩書,並在學習和生活上給孤苦無依的陸羽以親切的關懷和照顧,這對陸羽後來能成爲唐代著名文人和茶葉專家,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義的。之後他與被貶爲竟陵司馬的禮部郎中崔國輔相遇,兩人經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成爲忘年之交,並給予陸羽相應的幫助,使得其才華、品德和嶄露頭角的烹茶技藝爲時人所賞識。以上是他前半生的經歷。

後半生起安史之亂爆發,陸羽開始了另一段經歷。他隨着難民從山西渡過長江。沿着長江南岸對沿岸部分地區的江河山川、風物特產,尤其是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一路上,他逢山駐馬採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他遊歷了宏偉壯麗的長江三峽,輾轉大巴山,一口氣踏訪了彭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760年時,又遊覽了湘、皖、蘇、浙等地,於次年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潛心研究茶事,閉門著述《茶經》。隱居期間,他常身披紗巾短褐,腳着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陸羽死前有一首《六羨歌》:“不羨黃金罌,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充分體現了他的人品像茶葉那般清純。

《茶經》的內容

《茶經》就是陸羽創作的,成書於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當時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劫作用。《茶經》全書7000多字,分止、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上卷三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爲八個等級;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陸羽的《茶經》是茶葉生產廣泛發展的產物,飲茶成爲當時一種風習。我國的茶葉於5世紀傳到亞洲鄰國,17世紀輸入歐美,對世界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標籤:茶經 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