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鬥茶歌全文

鬥茶歌全文

鬥茶歌,江南好,詩中茶人樂未央。

三分水,七分茶,煮得熟透味才佳。

鬆火鼎,炭火爐,綿雲捲起茶香悠。

峨眉茶,碧螺春,香氣嫋嫋陶人心。

水滴咖啡杯,花香四溢開心味。

品茶一壺,乘興三盞,香茗好滋味倍順暢。

清清爽口甜,茶宴添佳味。

愛年齡繁瑣,不解茶中趣味。

茉莉香茶,綠茶紅茶,品茗貴在切題選。

茶道清心,茶思暢意,輕品香茗境無邊。

茶去情留,一杯幸福,鬥茶時節又逢盼。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范仲淹《鬥茶歌》全文是什麼?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先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可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和章岷 《從事鬥茶歌》 請問誰有全文的翻譯,或者那位高手幫我翻譯吧,求急用

是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牙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

鬥餘味兮輕醍醐,鬥餘香兮蒲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輪同降將無窮恥。

于嗟天產石上英,不愧階前蓂。

衆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譯文:年年春風先到東南,福建建溪溪水潺潺

溪邊茶樹名冠天下,這是古代仙人親手栽在武夷山的

昨夜的新雷告知春天來了,摘茶人穿越晨霧來到茶山

錯落生長的茶芽欣欣向榮一片,點綴在茶樹上如珠玉版

採了一天圍裙未採滿,但只求好不敢貪多

將茶芽精心製成茶膏和茶餅,也有如月亮一樣圓

這北苑的龍鳳團茶要進貢天子,先請權貴高士在茶林品評一番

茶鼎用高高的首山上最珍貴的銅鑄成

煮茶的泉水來自江蘇鎮江的中泠

銅碾畔飛出綠色的茶末,翠碧的茶濤翻滾在碧玉杯中

茶的口味勝過酥酷,它的香味比芷蘭的香氣更濃

受稱讚的勝利者如登仙界,像敗將一樣滿面羞愧的只因未得好評

茶啊!大自然賦予石上生長的精英

你比古代傳說中的瑞草更有靈性

喝了好茶可以變濁爲清,留言使沉醉的人覺醒

可以找屈原的魂魄,也可以驚醒沉醉的劉伶

詩人盧仝怎能不爲之歌唱

茶聖陸羽也必然會把這樣好茶收入茶經

在萬象叢生的大千世界中,怎知道沒有嗜茶的明星?

商山的四位隱士啊!不要吃靈芝草

伯夷、叔齊啊!別再以野菜將飢腸填充

有了茶,長安的酒價頓時下降百萬

有了茶,成都的仙藥也難獨佔盛名

什麼都不如到仙山去飲壺茶,快飛去吧

乘那悅耳的清風,不要羨慕鬥草可贏得許多珠玉

鬥茶的樂趣更加無窮

范仲淹寫桐廬古詩詞

1.范仲淹“瀟灑桐廬郡十詠”是那10首詩

瀟灑桐廬郡十詠分別爲:

1、蕭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

翻譯:瀟灑在桐廬郡,看到烏龍山處於薄薄的霧靄之中,讓你感到閒無一事,心情彷彿和白雲融爲一體,瀟灑空靈。這是整組詩的靈魂,詩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的瀟灑心情。

2、蕭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翻譯:瀟灑的桐廬郡,打開門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勞一生的人們是多麼幸福啊,能夠每天面對綿綿青山。桐廬郡本來就是一處多山的丘陵地帶,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智者樂山,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樂山呢?

3、蕭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

翻譯:瀟灑的桐廬郡,全家老少一起經常相聚談論,此情此景,其樂融融;兩耳不必聽那歌舞之樂事,只須聽聽環繞房舍潺潺流過山石的泉水聲就足夠了。詩後原有自注:“烏龍山泉,實過公署。”

4、蕭灑桐廬郡,公餘午睡濃。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鍾。

翻譯:瀟灑桐廬郡,公餘時間,中午睡意正濃,那就盡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樂之時之處,誰還再去問有無優厚的俸祿呢?這首詩實在是以小見大,連公餘午睡酣濃也能入詩。

5、蕭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

翻譯:瀟灑桐廬郡,家家房前屋後竹林隱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寫的“無處不潺湲”的詩句。杜牧乃唐朝詩人,曾做睦州太守,寫有《睦州四韻》,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二句。

6、蕭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翻譯:瀟灑桐廬郡,春季來臨,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樹,新雷輕發彷彿做了好事,驚起沉睡一冬的茶樹在春雨來臨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廬郡各縣均產優質春茶,桐廬縣更是主要產茶區。

7、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採蓮去,笑上木蘭舟。

翻譯:瀟灑桐廬郡,家家戶戶彷彿都建起了畫中樓閣;人們相呼着一起去採摘蓮蓬,嘻笑着登上木蘭舟出發。

8、蕭灑桐廬郡,清潭百丈餘。釣翁應有道,所得是嘉魚。

翻譯:瀟灑桐廬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測,彷彿百丈有餘。垂釣的漁翁應有獨自的門道,他所釣得的都是好魚。這是一幅漁翁垂釣圖,在清潭之畔,坐着靜心垂釣的老翁。

9、蕭灑桐廬郡,身閒性亦靈。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黃庭。

翻譯:瀟灑桐廬郡,身體悠閒性情也很空靈;點上一炷降真香,絲絲香菸讓人心無雜念,臨老便能領悟到《黃庭經》的真諦。

10、蕭灑桐廬郡,嚴陵舊釣臺。江山如不勝,光武肯教來?

翻譯:瀟灑桐廬郡,有一處嚴子陵遺留下來的釣臺。如果這裏江山不優美,當初光武帝怎麼肯讓嚴子陵來此隱居,垂釣耕作。

擴展資料:

《蕭灑桐廬郡十絕》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詩詞之一。時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廢郭後一事觸怒宰相呂夷簡,被貶到兩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睦州別名桐廬郡,此《蕭灑桐廬郡十絕》即爲當時赴任途中所作,遠離了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逐漸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隨之豁然。

2.歌詠桐廬的詩詞歌賦

仙境塵寰咫尺分,壺中別是一乾坤。

風雷不識爲雲雨,星斗何曾見曉昏。天目溪源出於天目山,流經桐廬縣城與富春江匯合,被酈道元《水經注》描述爲“連山夾水,兩岸對峙,……水木相映,泉石爭輝”,“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

富春江美麗的山水風光,激發了歷代衆多文人墨客的靈感和創作,他們的許多詩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藝術的昇華,並永恆地留駐在人們心裏。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歸意若何?長憶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賞富陽多。

《送僧歸富陽》(唐 釋。皎然) 歸舟一路轉青萍,更欲隨潮回富春。

吳地陸機稱地主,錢唐蘇小是鄉親。葛花滿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贈人。

早晚重過漁蒲宿,遙憐佳句匣中新。《送王少府至富春》(唐 韓羽)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雲低遠樹帆來重,潮落寒沙鳥下頻。未必柳間無謝客,也應花裏有秦人。

嚴光萬古清風在,不敢停橈去問津。《富春》(唐 吳融) 遠岸齊如剪,澄江平似鋪。

紫鱗仙客馭,金顆李衡奴。冷疊羣山闊,清幽萬象殊。

嚴陵亦高見,歸臥是良圖。《秋日富春江行》(唐 羅隱) 小徑小桃深,紅光隱翠陰。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無心。筍進饒當戶,雲歸半在林。

何須聽絲竹,山水有清音。《題小隱書室》(宋 范仲淹) 苦雨憐朱夏,小舟眠富春。

餘生今可樂,歸作太平人。《宿富陽舟中》(宋 王十朋) 雙櫓搖江疊鼓催,伯符故國喜重來。

秋山斷處望漁浦,曉日升時離釣臺。官路已悲捐歲月,客衣仍悔犯風埃。

還家正逢雞豚社,剩伴郊翁笑口開。《泛富春江》(宋 陸游) 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繞屋頭邊。

富春渡口閒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下口渡》(宋 范成大) 長山瀧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遙看富陽縣,輕煙低照一叢花。《曉發富陽縣》(宋 方回)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風景數番新。淨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勻。

斑斕工點綴,瘦石自嶙峋。《富春舟中選一》(元 李桓) 禹陵雲氣近,柏翠護禪關。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閒。春風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愛此清居處,長歌日暮還。《真覺院》(元 楊維楨) 山從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幾度來。林紅晚日落,江白雨雲開。

明日須停橈,呼童看釣臺。《浙江放舟至富陽》(元 張以寧) 鸛山臺殿壓春城,下奠羣峯鎮百靈。

半石浮黿波影白,一沙橫鮆樹痕青。鍾魚水國催僧飯,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遊成底事?又隨歸雁落前汀。《鸛山》(明 一初) 一山橫出大江頭,禹鑿當年到此留。

地聳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社壇夜半風雲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幾度拂衣登絕頂,海門東去是杭州。《鸛山》(明 陳觀) 中沙潮落海天長,疏影紛紛下夕陽。

自是江心棲息處,月明何必憶瀟湘。《中沙落雁》(明 陳興) 揚帆溯流上,秋色競紛紛。

翠荇波仍繡,丹楓壁自文。路疑千嶺近,山爲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灘聲遠近聞。薜衣過木客,椒灑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廬道中》(明 王世貞) 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磯。異石千層出,孤泉一道飛。

風和梅放早,山僻鳥音稀。日暮方回棹,鐘聲隔翠微。

《遊天鐘山》(明 王之獻) 富陽秋色晚,高枕壯江門。縣僻山圍屋,霜清水長村。

支流源帶歙,浙嶺細分源。此日探禹穴,應知嶽瀆尊。

《富陽》(明 侯方域) 百里錢塘路,清江入富陽。人家環水曲,山勢壓城牆。

客思同天遠,秋來柳漸黃。望中風物滿,楓葉更含霜。

《富陽縣》(清 樑佩蘭) 十里江山指顧中,波光淡蕩映晴空。相看形勢無如昔,共嘆英雄所見同。

落照歸帆千點白,曉星海起一絲紅。孫郎已去煙波沒,當代誰興百世風?《鸛山》(清 邵光尹) 驛路名山應萬重,臨江落日照青楓。

丹青莫訝黃公望,生長層巒迭嶂中。《富春道中》(清 曾王孫) 江流綿淼曲圍沙,村落紛紛聚水涯。

荷插翠移雪後竹,攜筐青摘雨前茶。誰家客泛三春釀?無數鶯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饒氣象,桃源久與種桑麻。《長沙看桃花》(清 牛奐) 沿江無數好山迎,纔出杭州眼便明。

兩岸濛濛空翠合,琉璃鏡裏一帆行。濃似春雲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慾上船。煙水蕭疏總畫圖,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須更說江山好,破屋荒林亦自殊。《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三首》(清 紀昀) 秋水漲平沙,秋風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飛入白蘆花。《中沙落雁》(清 王義祖) 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雙臺名士真千古,三國英雄第一家。子久畫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風隔岸蘆花裏,無數漁舟唱落霞。《富春懷古》(清 王義祖) 水送山迎處,春江第一樓。

故鄉多好景,欲別且勾留。《丙子歲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選一》(清 朱彭年) 城郭江天儼畫圖,高樓望眼入寒蕪。

山連別縣青難了,水浸遙空淡欲無。犀甲千秋遺蹟在,魚竿終古寄情孤。

風帆片片閒來去,付與詩人一拈鬚。《登春江第一樓》(清 王芮) 春江一帶水瀠回,桃李爭春逐岸開。

惆悵東風殘照裏,釣魚船載落花回。《春江》(清 金士芳) 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靄鎖江濱。

不平波似銀光紙,如畫山多荷葉皴。飛鳥有情憐客夢,孤雲無定滯歸人。

隔船喚買鱸魚美,我正秋風賦採蓴。《富陽》(清 顧恩來) 青山如畫繞孤城,十里。

3.范仲淹的詩詞全集

1.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2.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3.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4.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 范仲淹《江上漁者》

5.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6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 范仲淹《江上漁者》.

7、《剔銀燈 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8、《定風波·羅綺滿城春欲暮》 宋·范仲淹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

9、《野色》 宋·范仲淹 非煙亦非霧,羃羃映樓臺。白鳥忽點破,夕陽還照開。肯隨芳草歇,疑逐。

10、《遊廬山》 宋·范仲淹 五老閒遊依舳艫,碧梯雲徑好和途。雲開瀑影千門掛,雨過鬆簧十里鋪。

11、《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隴上帶經人,金門齒諫臣。雷霆日有犯,始可報君親。

12、《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君恩泰山重,爾命鴻毛輕。一意懼千古,敢懷妻子榮。

13、《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子屢牽衣,出門投禍機。寧知白日照,猶得虎符歸。

14、《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天閽變化地,所好必真龍。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15、《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萬鍾誰不慕,意氣滿堂金。必若枉此道,傷哉非素心。

16、《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素心愛雲水,此日東南行。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

17、《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滄浪清可愛,白鳥鑑中飛。不信有京洛,風塵化客衣。

18、《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風塵日已遠,郡枕子陵溪。始見神龜樂,優優尾在泥。

19、《古鑑》 宋·范仲淹 磨此千年鑑,朱顏清可覽。君看日月光,無求照人膽。

20、《和葛閎寺丞接花歌》 宋·范仲淹 江城有卒老且貧,憔悴抱關良苦辛。衆中忽聞語聲好,知是北來京洛人。

21、《和運使舍人觀潮》 宋·范仲淹 把酒問東溟,潮從何代生。寧非天吐納,長逐月虧盈。暴怒中秋勢,雄豪。

22、《和運使舍人觀潮》 宋·范仲淹 何處潮偏盛,錢唐無與儔。誰能問天意,獨此見濤頭。海浦吞來盡,江城。

23、《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24、《鶴聯句》 宋·范仲淹 上霄降靈氣,鍾此千年禽。幽間靖節性,孤高伯夷心。頡頏紫霄垠,飄飄。

25、《九日》 宋·范仲淹 欲賦前賢九日詩,茱萸相鬥一枝枝。可憐宋玉情無限,爭似陶潛醉不知。

26、《句》 宋·范仲淹 唐世碑猶在,高麗鼓半穿。

27、《句》 宋·范仲淹 勸君莫過南充路,恐被馮休笑一番。

28、《句》 宋·范仲淹 金山寺近塵埃絕,鐵甕城高氣象雄。

29、《瀑布》 宋·范仲淹 迥與衆流異,發源高更孤。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勢鬥蛟龍惡,聲吹。

30、《無題》宋·范仲淹 十口相將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悽然。關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兒船。

31、《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

32、《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33、《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34、《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公餘午睡濃。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鍾。

35、《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

36、《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37、《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採蓮去,笑上木蘭舟。

38、《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清潭百丈餘。釣翁應有道,所得是嘉魚。..

4.范仲淹寫的詩詞

1、《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4、《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5.有沒有關於范仲淹的詩句

野色

非煙亦非霧, 冪冪映樓臺。

白鳥忽點破, 夕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 疑逐遠帆來。

誰謂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之一

聖宋非強楚, 清淮異汨羅。

平生仗忠信, 盡室任風波。

舟楫顛危甚, 蛟黿出沒多。

斜陽幸無事, 沽酒聽漁歌。

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之二

妻子休相咎, 勞生險自多。

商人豈有罪, 同我在風波。

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之三

一棹危於葉, 傍觀亦損神。

他時在平地, 無忽險中人。

6.范仲淹的錢塘江古詩

范仲淹關於錢塘江古詩是《和運使舍人觀潮》,全文如下:

何處潮偏盛,錢唐無與儔。

誰能問天意,獨此見濤頭。

海浦吞來盡,江城打欲浮。

勢雄驅島嶼,聲怒戰貔貅。

萬疊雲才起,千尋練不收。

長風方破浪,一氣自橫秋。

高岸驚先裂,羣源怯倒流。

騰凌大鯤化,浩蕩六鰲遊。

北客觀猶懼,吳兒弄弗憂。

子胥忠義者,無覆巨川舟。

簡評:

他把錢塘江潮排山倒海而來的壯觀氣勢,被描摹的淋漓盡致。潮水洶涌澎湃,驚濤拍岸,江城爲之震動搖晃,好像要將島嶼強卷而去,潮聲象無數勇士的吶喊。水天之間,雲霧迭起變幻,放眼望去,猶如千尋白練不收。廣袤天地的洶涌江水,足以讓大鯤和大鰲暢遊無阻。范仲淹用非常出色的語言和表現力,將自己的觀感惟妙惟肖、活龍活現地呈現讀者眼前。

這首詩,我們看似范仲淹在寫錢塘江氣勢磅礴的景觀,其意實非寫景,而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蘊含着很深的意義。

這大潮來的兇猛,南方的吳人,在江裏無憂慮地自如的擺弄船隻,而“北客”看到這奇觀,非常害怕,認爲這大潮是要摧毀一切。范仲淹則認爲只有這大潮的力量,廣闊洶涌的江水,才能使大鯤和大鰲暢遊無阻,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條件,是自然法則,而並非想摧毀“巨舟”。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目的是使社會向前發展。他借大潮的自然現象,說明自己在改革大潮面前,無所畏懼。他是吳人,自比“子胥”忠義,告誡“北客”(暗指政敵),並非要推翻朝廷,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的潮流,改革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瀾,如錢塘江氣勢磅礴,潮水般洶涌澎湃,他要將憂患天下衝刷去,誓把快樂乾坤轉回來,建立“樂與人共”的理想社會,這是他終身的抱負。此時,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對寬闊的錢塘江,心憂着國家的命運,無盡的感慨,表現出一種無奈,“誰能問天意?”只有自己獨見新政改革的“濤頭”!事與願違,最終北宋王朝被歷史大潮沖刷而去。以上供參考。

蔡襄原文_翻譯及賞析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家、茶學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裏驛道鬆;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製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爲“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爲“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

主要成就

書法藝術

主詞條:宋四家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爲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無窮,遂爲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爲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爲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爲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爲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爲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爲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爲士大夫所不屑爲,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爲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爲“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於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傑作。

另有說法認爲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惡”,後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水利貢獻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並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它被稱作“福建橋樑的狀元”(茅以升)。它的建成,對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後期起,泉州已成爲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港灣區帆牆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各地貨物集散。然而,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萬安渡建橋成爲十分緊迫的任務。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橋樑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爲橋墩的基址。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爲“筏型基礎”。他並種海蠣以固橋基,於橋上下兩側灘塗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使不致動搖橋墩兩側基礎。被認爲是世界上生物用於建築上的先例。

橋成之後,蔡襄擬訂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它真實地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模。“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辭極優美,同時它又是中國書法史上頗爲著名的書法珍品

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漳州,計長700裏。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爲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鬆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平衡,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爲此作詩讚之:“夾道鬆,夾道鬆,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民衆抗旱,興修水利,生產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乾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舉來勸告各僚屬要關心民瘼,組織農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歲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贊他“愛民心有彼蒼知”。

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千畝。但是,沿塘百姓常爲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鬥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蔡襄深入民間,詳爲考察,爲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耕,相應加強相鄰各鄉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誼,特制定《龜湖塘規》(後世稱爲《先宋塘規》),使龜湖有法可依。它明確規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龜湖塘規》時,按規定執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爲有蔡襄的《龜湖塘規》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爲瀕湖農民流澤至今。據《晉江縣誌》載:“自蔡襄定塘規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於他鄉。”這是對泉州水利建設的貢獻,後人因此爲之立《德政碑》。

發展茶業

蔡襄不僅是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爲官清正,以民爲本,注意發展當地經濟,爲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園,就是在建州,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縣)。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於“建陽碧水丹山之鄉,系月澗雲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爲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製“建茶進御”。指定“龍茶”。歷史發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採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社即入貢”。由於採製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爲珍品。

到了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蔡襄創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於丁謂,而成於蔡君謨”。的確,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發展到新的高峯,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爲小團茶、品質上採用鮮嫩茶芽作原料,並改進製作工藝。爲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爲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製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製作茶業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對蔡襄在發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爲詳細而客觀的記載,肯定了蔡襄負責監製北苑之茶製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雲龍”和“瑞雲翔龍”。對於茶葉製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又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可見“好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於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雲:“建安鬥試以水痕者爲負,耐久者爲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可見北苑御園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於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時的監製而精益求精的創新工藝。這茶業發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蘇軾在《荔枝嘆》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此詩作於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轉運使二十五年後,此時蘇軾正被謫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嚐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爲讚賞,就差點兒將“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翩,不禁聯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於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產都將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併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軾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製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爭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製爲“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爲一體。蔡襄制好茶,致使蘇東坡喜歡“龍鳳團茶”,產生千古名句佳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應該感謝蔡襄有了好茶才產生出千古名句佳句。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技術創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於蔡襄。

藏書之家

相關爭議

據方誌記載,蔡襄於宋慶曆五年(1045年)4月至慶曆七年 (1047年)11月,以右正言直史館知福州;慶曆七年 (1047年)11月至慶曆八年 (1048年)10月,升任福建路轉運使;嘉祐元年(1056年)8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5月,以樞密直學士、禮部郎中再知福州。在福州擔任要職的5年多時間裏,“修復古五塘”是蔡襄的主要政績之一,也是蔡襄研究的一個學術焦點。然而,“修復古五塘”的地點到底是在福州,還是在莆田(時稱興化軍),或者是兩地兼而有之,一直困擾著蔡襄研究者。事實上,古人對這一問題早有文獻記載,也早有了答案。如果說福州的學者持第一種觀點的話,還情有可原,比如肖忠生的論文《蔡襄對福州的貢獻》。但莆田的學者金文亨發表的《北宋名臣——蔡襄》和楊祖煌撰寫的《蔡襄的業績》以及蔡慶發出版的《蔡襄評傳》等,甚至連莆田市方誌委新編的《莆田市志·蔡襄傳》也採用了第三種的觀點,那就更引人深思。

其實,只要仔細查閱宋、明時期的福建地方誌和有關史料,並進行認真分析和對比,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首先,根據宋人的記載:

據樑克家《三山志》水利捲雲:“嘉祐二年(1057年),蔡密學襄命三縣疏導渠浦” ;“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遊橋下開,沿城外至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三山志》是福建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地方名志,作者樑克家,字叔子,福建晉江人,南宋狀元,曾入閣任右丞相,後出知福州府。由他主纂的《三山志》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和歷史價值,在方誌界享有盛譽,受到歷代有識之士的珍視。該志成書於宋淳熙九年(1182年),距蔡襄逝世(1067年)不到120年時間,應該說記下的史料是比較可靠的。在這本志書裏,雖然未設蔡襄人物傳,但記錄了他第二次擔任福州郡守時興修水利的史實,卻沒有記載蔡襄在福州“修復古五塘”之事。

又據黃岩孫《仙溪志·蔡襄傳》雲:“蔡襄字君謨,年十八試進士,爲開封第一人。天聖八年,登進士甲科,…十月,以親老出知福州,遂爲福建都轉運使,復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閩人丁口稅之半”。根據張國淦《中國古方誌考》的統計,我國宋代修的方誌約有700部,其中福建就有40多部,由於年代久遠,宋代方誌大都已失傳,如今福建現存宋代的地方誌只有《三山志》、《仙溪志》、《臨汀志》3部,而《仙溪志》是如今全國唯一現存的宋代縣誌。作者黃岩孫,字景傅,福建泉州人,宋寶祐二年(1254年)任仙遊縣尉。該志成書於寶祐五年(1257年),距蔡襄逝世只有190年時間,況且仙遊是蔡襄的家鄉,蔡襄傳的史料也是比較可信的。

另據歐陽修的《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人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爲福建路轉運使,復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爲立,爲公立生祠於塘側,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歐陽修與蔡襄同朝爲官,應該說同時代的人記下來的事情是更可靠的。

此外,《宋史·蔡襄傳》亦云:“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舉進士,……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元人脫脫編纂《宋史·蔡襄傳》的材料基本上出自歐陽修的《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

喻政修纂的萬曆版《福州府志·蔡襄傳》亦云:“蔡襄字君謨,仙遊人。慶曆間,由左正言直史館,乞郡養親,出知福州。未幾,改轉運使。復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嘉祐初再知福州,復疏導附城湖浦”。該志水利卷記載與《三山志》相同,也沒有記載蔡襄第一次知福州時有“修復古五塘”之舉,只記錄了他第二次擔任福州郡守興修水利的事情。

後世紀念

紀念館

主詞條:蔡襄紀念館

蔡襄紀念館位於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大埔村,金沙宮旁。

蔡襄墓

主詞條:蔡襄陵園

蔡襄墓(蔡襄陵園)位於福建仙遊楓亭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海內外蔡襄後裔把其墓重建爲“蔡襄陵園”,歷時三年,於1999年竣工,佔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牆、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施。墓陵佔地一畝,建造古老壯嚴,圍牆綠樹參天,綠草成茵,環境幽靜優美。陵園前方“儀門”,高7.5米,白色花崗石構築,橫匾前書“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山門及前門,分別刻有對聯:“跨海築橋不盡黎民歌惠政,揮毫飛龍鳳何曾勳業掩文章”,“忠國興邦三諫有詩譽揚端明殿,惠民利涉萬安無險功業洛陽橋”,“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業的崇高評價和敬仰。

人物生平

蔡襄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 。家族世居仙遊縣楓亭驛,初務農,曾爲泉州吏員。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裏(今後龍鄉)圭峯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時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

蔡襄十五歲參加鄉試,十八歲遊京師,入國子監深造。天聖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試,獲第一名。

天聖九年(1031年),蔡襄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在職四年。

慶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諫院衙署。他遇事從不迴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蔡襄認爲國家安危取決於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於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慶曆四年(1044年),調任福州知州。慶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蔡襄在福州見百姓患病不就醫而向巫覡求拜,多爲蠱毒所害,撰《聖惠方後序》,刊刻於碑,勸病者就醫治療,並採取措施,取締巫覡,“禁絕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蔡襄還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議官吏,發動百姓,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七百餘里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蔭庇大道,故民謠歌頌道:“夾道鬆,夾道鬆,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慶曆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親去世而離職。

皇祐三年(1051年),回朝修《起居注》,參與政事。次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播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衆遵法爲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

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間(1054年—1063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把他革職爲民。後朝廷發現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寬五里,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並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衆負擔。

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衆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爲紀念。

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爲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財政。此時,宋廷財政入不敷出,“積貧”已深。蔡襄善於理財,“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入以制用。劃剔蠹,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不久,宋英宗繼位,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蔡襄撰《國論要目》一文,闡述改革主張,提出擇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併、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英宗不但不採納,反而奪其三司使職。蔡襄在朝廷難於容身,請求外任。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纔去上任。次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六歲,追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孫蔡洸爲蔡襄奏請諡於朝,孝宗賜諡“忠惠”。

逸聞趣事

百衲碑

韓琦曾在家鄉修建晝錦堂,歐陽修爲其撰文,蔡襄書丹,時人稱之爲“三絕”。蔡襄每一個字都一定寫數十張,等到字合於法度之後才採用,世人稱其爲“百衲碑”。

詩名遠揚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與宰相呂夷簡爭執,被黜知饒州。當時祕書丞餘靖上書請求修改詔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係,願一起降官貶黜;館閣校勘歐陽修責備高若訥身爲諫官,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蔡襄當時也作《四賢一不肖》詩,攻擊高若訥。此詩在東京流傳,人們都爭着傳寫,買書的人在街上售賣此詩,獲利頗厚。遼朝的使者來訪,偷偷將其買回。後來張中庸出使遼朝經過幽州時,在舍館看見有人將蔡襄此詩寫在牆上。

置髯何處

蔡襄有一把美鬍鬚。仁宗一天偶然回頭問蔡襄說:“你的鬍鬚非常漂亮,晚上睡覺時把它蓋在被子之下嗎,還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無法回答。回到家後,晚上睡覺時,蔡襄思索仁宗的話,把鬍鬚放在被子裏面和外面,都感到不適,一個晚上無法睡着。

蛇精轉世

蔡襄知福州時,曾因病多日到官署辦公,每天晚上都夢到登上鼓樓靠著鼓睡着。通判奇怪擊鼓之人多日沒有在三更打鼓,那人回答說這幾天有一條大蛇盤踞在鼓上,他因而不敢接近。蔡襄病癒後,向通判說了自己的夢,正巧與擊鼓之人說的話相同,人們便認爲蔡襄是蛇精。

上元罷燈

蔡襄在福州任職,一次適逢上元日,他讓百姓點七盞燈,陳烈製造大燈一丈多,上面用大字寫道:“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蔡襄看見後,下令罷燈。

事母至孝

蔡襄對待母親非常孝順,他曾經步行碰到一個婦人,樣貌非常衰老,蔡襄詢問她的年齡,她說:“我活了一百單二歲了。”蔡襄拜了又拜後說:“希望我的母親的年紀也能像您一樣。”後來果然像他說的一樣。

地下閻羅

蔡襄病重時,興化郡守李遘夢到一位神仙紫綬金章,自稱是來迎接下任的。李遘詢問是誰,神仙說:“我是閻羅王,蔡襄將要接替我。”次日,蔡襄即去世,李遘作輓詩道:“不向人間爲冢宰,卻歸地下作閻羅。”

廿一日酉

蔡襄的詩文瑞雪滿京都,宮殿盡成銀闕。常對素光遙望,是江梅時節。如今江上見寒梅,幽香自清絕。重看落英殘豔,想飄零如雪。——宋代·蔡襄《好事近》

好事近

瑞雪滿京都,宮殿盡成銀闕。常對素光遙望,是江梅時節。

如今江上見寒梅,幽香自清絕。重看落英殘豔,想飄零如雪。可笑夭桃耐雪風,山家牆外見疏紅。爲君持酒一相向,生意雖殊寂寞同。——宋代·蔡襄《南劍州芋陽鋪見臘月桃花》

南劍州芋陽鋪見臘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風,山家牆外見疏紅。

爲君持酒一相向,生意雖殊寂寞同。醉後歸來月滿衣,重重花影帽簾欹。人行道畔猶相笑,未似山翁倒接{上四下離}。——宋代·蔡襄《醉後》

醉後

醉後歸來月滿衣,重重花影帽簾欹。

人行道畔猶相笑,未似山翁倒接{上四下離}。查看更多蔡襄的詩文>>

有關於即羨的詩句

1.含思和羨有關的詩詞

《八聲甘州·摘青梅薦酒》

年代: 宋 作者: 湯恢

摘青梅薦酒,甚殘寒、猶怯苧蘿衣。正柳腴花瘦,綠雲冉冉,紅雪霏霏。隔屋秦箏依約,誰品春詞。回首繁華夢,流水斜暉。寄隱孤山山下,但一瓢飲水,深掩苔扉。羨青山有思,白鶴忘機。悵年華、不禁搔首,又天涯、彈淚送春歸。銷魂遠,千山啼鴂,十里荼。

《再和》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眼花錯莫鬢霜勻,病馬羸騶只自塵。奉引拾遺叨侍従,思歸少傅羨朱陳。

衰年壯觀空驚目,險韻清詩苦鬥新。最後數篇君莫厭,扌壽殘椒桂有餘辛。

憶觀滄海過東萊,日照三山迤邐開。桂觀飛樓凌霧起,仙幢寶蓋拂天來。

不聞宮漏催晨箭,但覺檐陰轉古槐。供奉清班非老處,會稽何日乞方回。

《次林伯玉侍郎韻賦西湖春遊》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西湖一別不知年,陳跡重尋麥嶺邊。山遠往來雙白鷺,波平俯仰兩青天。

殘骸自覺難支久,一笑相從亦宿緣。旅食京華詩思盡,羨公落筆思如泉。

《詠史下·張翰》

年代: 宋 作者: 陳普

晉家事勢若崩河,忘卻吳鬆好月波。莫把李膺誇二陸,思鱸羨鶴不曾多。

《梅》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玉樓仙去老逋坡,天下詩人奈爾何。茅舍一枝元不少,水村千樹未爲多。

力排殺氣回元造,善保陽神養內和。暗處尋香疏認影,可容冶思羨凌波。

《和張主簿喜雪》

年代: 宋 作者: 呂聲之

夜續書窗未覺貧,朝看萬瓦沒魚鱗。飄來灞岸春風絮,演下瀛洲玉斛塵。

笑我冗懷多俗事,羨君清思猶凝神。遙憐夜月山險道,還有扁舟乘興人。

《舟過柴步寺》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里

野寺隔疏樾,遠舟見深殿。獨徑通絕崖,長縈度微線。

曩遊攜重弱,攀岸已震眩。前瞻足未到,下窺意先轉。

朝來經雲根,塵思起清羨。野夫三二輩,走過疾於箭。

俛仰二十年,今老懷昔健。

《留題許國博申申堂》

年代: 宋 作者: 餘靖

宴居瀟灑一齋寬,每到高談暮忍還。境勝自容巢燕託,時清誰顧臥龍閒。

橋前水石紛華外,窗下琴書寂寞間。兼濟未成歸有地,羨君因此轉思山。

2.求同時含有"如""羨"兩字的詩詞,不甚感激

1、英雄割據雖已矣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豈知英雄主

杜甫

《後出塞五首》

3、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

《蜀相》

4、何處逐英雄

李賀

《馬詩二十三首》

5、咸陽原上英雄骨

李商隱

《渾河中》

6、安得有英雄

李曄

《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

7、天地英雄氣

劉禹錫

《蜀先主廟》

8、世上英雄本無主

李賀

《浩歌》

9、聖明馭英雄

白居易

《放鷹》

10、所謂天下英雄

白居易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並序》

11、杯酒英雄君與操

白居易

《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12、天下英雄

白居易

《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13、英雄割據非天意

杜甫

《夔州歌十絕句》

14、英雄見事若通神

杜甫

《承聞河北諸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

3.有隻羨鴛鴦不羨仙的詩詞嗎

《長安古意 》盧照鄰 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 全文: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凰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羣嬌尾共啼花。 遊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凰翼。 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顧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粱,羅幃翠被鬱金香。

片片行雲着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爲君解,燕歌趙舞爲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牀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4.怎樣賞析詩句“即此羨閒逸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是出自唐·王維《渭川田家》。

吟式微:《詩經·邶風·式微》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這裏只取“胡不歸”之意,表示欲歸隱田園的思想。這兩句大意是:看到田家安閒晚歸的情景非常羨慕,惆悵地產生了歸隱田園的願望。

《渭川田家》原詩爲:“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雉雌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詩作描繪了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

寧靜安適的農村生活,誠摯淳樸的鄉土人情,恰和喧囂傾乳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速了詩人退出官場、歸隱田園的思想。~兩句正表露了詩人這樣的心跡。

5.有關羨慕的詩句

1.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盧照鄰《長安古意》

2. 自笑此身無定在,風蓬易轉孤根。羨君歸意滿離尊。——元好問《臨江仙》

3. 盡室未寒衣,機聲羨鄰女。——皮日休《貧居秋日》

4. 羨爾無羈束,沙鷗獨不猜。——劉長卿《喜李翰自越至》

5. 荷花欲拆猶微綻,此葉此花真可羨。——晏殊《漁家傲》

6. 老夫心與遊人異,不羨神仙羨少年。——袁枚《湖上雜詩》

7. 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鄭谷《海棠》

8. 君莫羨花間女郎祇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9. 惆悵舊遊無復到,菊花時節羨君回。——白居易《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

10.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白居易《新井篇》

11. 報君一事君應羨,五宿澄波皓月中。——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12. 因生江海興,每羨滄浪水。——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

13. 結網空知羨,圖榮豈自誣。——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

14. 卻羨故年時,中情無所取。——儲光羲《田家雜興》

15. 他年名上凌煙閣,誰羨當時萬戶侯。——貫休《獻錢尚父》

16. 狼藉紅衣脫盡,羨芳魂不埋黃土。——趙孟頫《水龍吟》

17. 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侍御》

18. 嘗嫌玳瑁孤,猶羨鴛鴦偶。——李白《去婦詞》

19. 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李白《 下途歸石門舊居》

20. 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李白《聞丹丘子於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

21. 羨君戲集他人詩,指呼市人如使兒。——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五首》

22. 古來容光人所羨,況復今日遙相見。——劉希夷《公子行》

23. 肯羨孤鬆不凋色,皇天正氣肅不得。——皎然《湛處士枸杞架歌》

24.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高適《金城北樓》

25. 嗟我久離別,羨君看弟兄。——高適《別張少府》

26. 我亦不羨季倫富,我亦不笑原憲貧。——孟郊《傷時》

27. 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元結《系樂府十二首》

28. 懷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猶羨樂燕臺。——許渾《七律》

29.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王維《渭川田家》

30. 猶羨松下客,石上聞清猿。——王維《瓜園詩》

6.“只羨鴛鴦不羨仙”是哪首詩的詩句

長安古意 【唐】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羣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樑家畫閣天中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樑,羅緯翠被鬱金香。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爲君解,燕歌趙舞爲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牀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蔡襄簡介

蔡襄簡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 。北宋著名書法家、家、茶學專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幹道(1165年—1173年)年間,追諡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裏驛道鬆;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着《茶錄》總結了古代製茶、品茶的經驗。所着《荔枝譜》被稱讚爲“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着作”。 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爲“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爲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正楷端正沉着,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書跡有《謝賜御書詩》等。

  蔡襄曾出爲福建轉運使,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主持建造萬安橋,全長三百六十丈。後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學士。工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爲“宋四家”。楷書端重,行書溫媚。着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謨,仙遊縣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遊縣楓亭驛,初務農,曾爲泉州吏員。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裏(今後龍鄉)圭峯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15歲參加鄉試,18歲遊京師,入國子監深造。天聖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試獲第一名。天聖九年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任職四年。慶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諫院衙署,遇事從不迴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他認爲國家安危取決於人事,國君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於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慶曆四年,蔡襄調任福州知州,慶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慶曆八年,因父親去世而離職。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皇祐四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播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衆遵法爲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蔡襄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衆負擔。至和、嘉祐年間(1054年——1063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把他革職爲民。後朝廷發現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寬五里,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皇祐五年(1053年),王雋首倡建造石橋,蔡襄主持這項工程,費時6年8個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橋長360丈(折1105.92米),寬廣1丈5尺(折4.6米),釃水(排水孔)47道,稱名萬安橋,又稱洛陽橋。於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爲安,民莫不利”。

  洛陽橋建成後,蔡襄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簡約,書法遒勁,鐫刻傳神,被譽爲“三絕”。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衆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爲紀念。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寫成《荔枝譜》一書,分3卷7篇,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服食、加工、貯藏、運銷,介紹荔枝品種32種。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詔還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爲三司使。這年蔡襄又寫成《茶錄》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個問題;下篇論茶器,包括製茶工具、飲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動詳盡。史家說:“蔡君謨善辨茶,後人莫及。”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纔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治平四年八月,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歲,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幹道年間(1165年——1173年),贈諡忠惠。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

  古載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爲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爲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爲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爲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爲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爲士大夫所不屑爲,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爲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書法藝術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爲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無窮,遂爲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爲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爲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爲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爲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爲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爲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爲士大夫所不屑爲,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爲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爲“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於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傑作。

  在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認爲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惡”,後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這一點值得商榷。

  水利貢獻

  蔡襄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古今中外,論蔡襄者必先提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安橋(洛陽橋),它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被稱作“福建橋樑的狀元”(茅以升)。它的建成,是蔡襄的一個貢獻,對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文化蔡襄與洛陽橋福建文化民間保護網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後期起,泉州已成爲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港灣區帆牆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各地貨物集散。然而,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萬安渡建橋成爲十分緊迫的任務。

  這萬安渡並不“萬安”,在暴風狂潮襲擊下,經常發生船沉人亡事件,人們認爲這一現象是“水怪”搗亂,故望而生畏。傳說蔡襄跟隨仁宗皇帝下江南,沿途不斷爲民請命,賑糧災民,賑款扶貧,受到百姓深切愛戴。當他巡至泉州與惠安的萬安古渡,看到水深流急,白浪滔天,每當漲潮時,更是波濤洶涌,遊船搖撼,過往客人時有溺斃,不禁潸然淚下,當即又運籌建橋的雄心。他吩咐手下買來蜂蜜,在海岸上寫着“君命蔡襄建造洛陽橋”。皇帝漫步至此,見蜜蜂擁撲地覓食,好不美麗壯觀,湊近一看,朗朗誦起“君命蔡襄建造洛陽橋”。蔡襄聽罷馬上跪地領旨。皇帝被弄得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我分明在看羣蜂排字,怎麼會變成了下旨?這又是愛卿設下的圈套讓我鑽,愛卿戲朕也!蔡襄伏地力諫,吾皇恕罪,皇上金口玉言,怎能有戲於臣。蔡襄略施小計,使皇帝吃了啞巴虧。鑑於蔡襄愛民心切,也不十分計較。諭批他任泉州太守領款督建洛陽橋。蔡襄知難而上,挑起這副前所未有的重擔。

  九百多年前的科技狀況,要建一座跨江橋樑,海神也懼怕三分。蔡襄面對放肆翻滾的大江,無法下椿,心如刀絞,一急之下頭髮白了一半。他拳拳愛心感動了興風作浪的龍王。傳說有一天,呂洞賓託夢對蔡襄說:“此事無需過慮,我給東海龍王寫封信,讓他停潮一天,就可以把橋基砌起來了。”蔡襄聽後大喜,從夢中醒來,只見桌上果然放着一封信,上書“面呈東海龍王”。於是他在堂上問道:“誰下得海?”差役夏德海連忙叩見說:“小人便是夏德海,不知大人有何吩咐?”蔡襄一聽大喜,便道:“你既下得海?那就把這封信面呈東海龍王吧!”原來這夏德海是他的名字,並不諳水性,下不了海,但上命難違,只好硬着頭皮去了。夏德海領命回到家中,把下海投書之事告訴了妻子,其妻不禁失聲痛哭,但也無可奈何,只得給夏德海置酒餞行。夏德海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沉沉來到海邊,癱倒在海灘上,被巡夜的蝦兵蟹將發現,將其捉入龍宮,把信交給龍王。東海龍王與呂洞賓交情頗深,便讓夏德海帶回一信。黎明時分,夏德海從昏睡中醒來,看見有一封信,上寫:“面呈蔡襄收”,急忙將信交給蔡襄。蔡襄將信打開,只見信中只有一個“醋”字。他琢磨了好一會兒恍然大悟,立刻下令二十一日酉時開始搶修橋基。原來“醋”字可拆爲廿一日、酉。到了那天,果然海潮退落,水底 *** ,橋工們晝夜施工,橋基得以牢固下奠。

  這巨大的工程,朝廷撥款力不應支,蔡襄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身體力行,忍受家庭變故(喪子亡妻)的痛楚,在其母的支持下,把他家僅有埭田二百“捐一百六十石助役”。該橋共投資一千四百錢,卻不用國庫分文,都是靠集資募捐而來的。傳說天庭這邊發現蔡襄的壯舉,就讓觀音菩薩下界助一臂之力。觀音受旨下凡,先在岸上張貼告示:“某日有一才貌雙全少女別具一格要在洛陽江上盪舟擇婿,叟少不分,貴賤無欺,只要能夠用錢擲中她身上,就嫁與誰。”蔡襄不識玄機,可從中得到啓示,若能找一女子盪舟索銀資助建橋,不正是一件好事。但是當時社會婦女從不涉足社會。能讓誰去拋頭露面出這洋相?無奈之下他只能“大義滅親”,舍妻冒險。他把妻子認真化妝一番倒也美若天仙。購選一艘特大船隻進行精心包裝,船四周放上磁鐵,充夫人的擋兵之箭。當蔡夫人瀟灑地出現在江上時,人們認爲是告示上的女子擇婿,一時洛陽沸騰,上至官家子弟,下至平民百姓,兩岸人山人海,爭先恐後,把一串串銀錢往她身上擲去,皆被強磁鐵吸住。蔡襄神機妙算,早已森嚴壁壘,保護大賢大德的蔡夫人安然無恙。觀音菩薩在雲端看得真切,讚歎人間竟有這般奇女子。她怕蔡夫人萬一有個閃失,馬上脫下繡花鞋化作一艘大船,乘舟而至,人們神魂顛倒,轉向新目標傾囊投擲。觀音滿載銀錢駛向蔡夫人與她結爲金蘭之好,並把一艘銀錢作爲見面禮幫助建橋,而後消失在茫茫的雲霧之中。蔡襄夫婦仰望天際,感慨萬千,真是失道寡助,得道神助。

  得此銀錢,蔡襄力排艱難險阻,建成了洛陽橋。蔡襄集思廣益,與大橋建設者們一起科學地解決橋樑建築及固基問題。他們先在江底沿着橋樑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爲橋墩的基址。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爲“筏型基礎”。他並種海蠣以固橋基,於橋上下兩側灘塗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使不致動搖橋墩兩側基礎。被認爲是世界上生物用於建築上的先例。橋成之後,蔡襄擬訂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它真實地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模。

  “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辭極優美,同時它又是中國書法史上頗爲著名的蔡襄書法珍品福建文化民間保護網植樹綠化重農惠民f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漳州,計長700裏。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爲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鬆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平衡,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爲此作詩讚之:“夾道鬆,夾道鬆,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羣衆抗旱,興修水利,生產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乾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舉來勸告各僚屬要關心民瘼,組織農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歲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贊他“愛民心有彼蒼知”。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千畝。但是,沿塘百姓常爲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鬥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蔡襄深入民間,詳爲考察,爲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耕,相應加強相鄰各鄉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誼,特制定《龜湖塘規》(後世稱爲《先宋塘規》),使龜湖有法可依。它明確規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龜湖塘規》時,按規定執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爲有蔡襄的《龜湖塘規》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爲瀕湖農民流澤至今。據《晉江縣誌》載:“自蔡襄定塘規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於他鄉。”這是對泉州水利建設的貢獻,後人因此爲之立《德政碑》。蔡襄卒於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八月十六日,享年56歲。時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其曾孫蔡洸事親至孝,爲曾祖父蔡襄逝時朝廷並無賜諡號,由他奏請於朝,賜蔡襄爲“忠惠”,寓意謂:忠之實曰廉,公方正;惠之實曰遺,愛在民。爲蔡襄芳名立下風範,彪炳千秋,而享譽古今,昭示後人,教仰先賢。

  發展茶業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僅是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爲官清正,以民爲本,注意發展當地經濟,爲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園,就是在建州,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縣)。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於“建陽碧水丹山之鄉,系月澗雲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爲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製“建茶進御”。指定“龍茶”。歷史發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採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社即入貢”。由於採製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爲珍品。到了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蔡襄創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於丁謂,而成於蔡君謨”。的確,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發展到新的高峯,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爲小團茶、品質上採用鮮嫩茶芽作原料,並改進製作工藝。爲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爲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製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製作茶業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絛在謫貶廣西白州(今廣西博白縣)寫一部著名筆記《鐵圍山叢談》,文中對蔡襄在發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爲詳細而客觀的記載,這裏肯定蔡襄負責監製北苑之茶製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雲龍”和“瑞雲翔龍”。對於茶葉製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又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可見“好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於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着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雲:“建安鬥試以水痕者爲負,耐久者爲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可見北苑御園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於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時的監製而精益求精的創新工藝。這茶業發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蘇東坡在着作《荔枝嘆》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這首七言古詩,作爲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晚於蔡襄在福建轉運使二十五年,蘇東坡正被謫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嚐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爲讚賞,就差點兒將“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翩,不禁聯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於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產都將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併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東坡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製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爭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製爲“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爲一體。蔡襄制好茶,致使蘇東坡喜歡“龍鳳團茶”,產生千古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應該感謝蔡襄有了好茶才產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技術創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於蔡襄。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學家。

蔡襄的主要成就

主詞條:宋四家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爲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無窮,遂爲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爲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爲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爲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爲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爲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爲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爲士大夫所不屑爲,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爲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爲“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於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傑作。

另有說法認爲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惡”,後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蔡襄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並修建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萬安橋(洛陽橋),它被稱作“福建橋樑的狀元”(茅以升)。它的建成,對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後期起,泉州已成爲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港灣區帆牆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各地貨物集散。然而,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萬安渡建橋成爲十分緊迫的任務。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橋樑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爲橋墩的基址。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爲“筏型基礎”。他並種海蠣以固橋基,於橋上下兩側灘塗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使不致動搖橋墩兩側基礎。被認爲是世界上生物用於建築上的先例。

橋成之後,蔡襄擬訂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它真實地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模。“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辭極優美,同時它又是中國書法史上頗爲著名的書法珍品

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漳州,計長700裏。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爲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鬆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平衡,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爲此作詩讚之:“夾道鬆,夾道鬆,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羣衆抗旱,興修水利,生產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乾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舉來勸告各僚屬要關心民瘼,組織農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歲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贊他“愛民心有彼蒼知”。

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千畝。但是,沿塘百姓常爲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鬥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蔡襄深入民間,詳爲考察,爲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耕,相應加強相鄰各鄉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誼,特制定《龜湖塘規》(後世稱爲《先宋塘規》),使龜湖有法可依。它明確規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龜湖塘規》時,按規定執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爲有蔡襄的《龜湖塘規》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爲瀕湖農民流澤至今。據《晉江縣誌》載:“自蔡襄定塘規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於他鄉。”這是對泉州水利建設的貢獻,後人因此爲之立《德政碑》。 蔡襄不僅是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爲官清正,以民爲本,注意發展當地經濟,爲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園,就是在建州,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縣)。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於“建陽碧水丹山之鄉,系月澗雲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爲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製“建茶進御”。指定“龍茶”。歷史發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採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社即入貢”。由於採製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爲珍品。

到了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蔡襄創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於丁謂,而成於蔡君謨”。的確,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發展到新的高峯,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爲小團茶、品質上採用鮮嫩茶芽作原料,並改進製作工藝。爲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爲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製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製作茶業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對蔡襄在發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爲詳細而客觀的記載,肯定了蔡襄負責監製北苑之茶製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雲龍”和“瑞雲翔龍”。對於茶葉製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又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可見“好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於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雲:“建安鬥試以水痕者爲負,耐久者爲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可見北苑御園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於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時的監製而精益求精的創新工藝。這茶業發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蘇軾在《荔枝嘆》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此詩作於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轉運使二十五年後,此時蘇軾正被謫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嚐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爲讚賞,就差點兒將“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翩,不禁聯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於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產都將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併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軾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製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爭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製爲“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爲一體。蔡襄制好茶,致使蘇東坡喜歡“龍鳳團茶”,產生千古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應該感謝蔡襄有了好茶才產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技術創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於蔡襄。 蔡襄家富藏書,劉克莊題跋蔡端帖時說:“又一借六典劉茂才,何人藏書,乃富於蔡公耶?”其收藏書法作品和圖書在當時富於一方。

范仲淹著名詩句

1.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秋思》

譯文: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裏,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譯文: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3.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懷舊》

譯文: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4.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江上漁者》

譯文: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着小船在大風大浪裏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5.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御街行·秋日懷舊》

譯文: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譯文: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譯文:廷上做官時,就爲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爲國君擔憂。

8.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秋思》

譯文: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爲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9.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蘇幕遮·懷舊》

譯文: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10.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譯文:只有中間那,一段年輕,怎忍心用來追求功名利祿。

范仲淹最擅長寫什麼樣的古詩?

范仲淹的文學成就

散文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後潛伏着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157]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158]  ;《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爲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爲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千古名句。 [159-161]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鍾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爲,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爲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主張,把教化和爲情造文有機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爲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遊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爲美的特點尤爲突出,以文爲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及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爲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157]  [162] 

范仲淹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 [163]  ,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豔情爲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於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豔情者,也有跳出豔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範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爲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啓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豔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豔情之作(《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圓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着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後世詞壇產生着深刻影響。 [164-166] 

范仲淹寫桐廬古詩詞

1.范仲淹“瀟灑桐廬郡十詠”是那10首詩

瀟灑桐廬郡十詠分別爲:

1、蕭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

翻譯:瀟灑在桐廬郡,看到烏龍山處於薄薄的霧靄之中,讓你感到閒無一事,心情彷彿和白雲融爲一體,瀟灑空靈。這是整組詩的靈魂,詩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的瀟灑心情。

2、蕭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翻譯:瀟灑的桐廬郡,打開門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勞一生的人們是多麼幸福啊,能夠每天面對綿綿青山。桐廬郡本來就是一處多山的丘陵地帶,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智者樂山,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樂山呢?

3、蕭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

翻譯:瀟灑的桐廬郡,全家老少一起經常相聚談論,此情此景,其樂融融;兩耳不必聽那歌舞之樂事,只須聽聽環繞房舍潺潺流過山石的泉水聲就足夠了。詩後原有自注:“烏龍山泉,實過公署。”

4、蕭灑桐廬郡,公餘午睡濃。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鍾。

翻譯:瀟灑桐廬郡,公餘時間,中午睡意正濃,那就盡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樂之時之處,誰還再去問有無優厚的俸祿呢?這首詩實在是以小見大,連公餘午睡酣濃也能入詩。

5、蕭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

翻譯:瀟灑桐廬郡,家家房前屋後竹林隱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寫的“無處不潺湲”的詩句。杜牧乃唐朝詩人,曾做睦州太守,寫有《睦州四韻》,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二句。

6、蕭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翻譯:瀟灑桐廬郡,春季來臨,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樹,新雷輕發彷彿做了好事,驚起沉睡一冬的茶樹在春雨來臨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廬郡各縣均產優質春茶,桐廬縣更是主要產茶區。

7、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採蓮去,笑上木蘭舟。

翻譯:瀟灑桐廬郡,家家戶戶彷彿都建起了畫中樓閣;人們相呼着一起去採摘蓮蓬,嘻笑着登上木蘭舟出發。

8、蕭灑桐廬郡,清潭百丈餘。釣翁應有道,所得是嘉魚。

翻譯:瀟灑桐廬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測,彷彿百丈有餘。垂釣的漁翁應有獨自的門道,他所釣得的都是好魚。這是一幅漁翁垂釣圖,在清潭之畔,坐着靜心垂釣的老翁。

9、蕭灑桐廬郡,身閒性亦靈。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黃庭。

翻譯:瀟灑桐廬郡,身體悠閒性情也很空靈;點上一炷降真香,絲絲香菸讓人心無雜念,臨老便能領悟到《黃庭經》的真諦。

10、蕭灑桐廬郡,嚴陵舊釣臺。江山如不勝,光武肯教來?

翻譯:瀟灑桐廬郡,有一處嚴子陵遺留下來的釣臺。如果這裏江山不優美,當初光武帝怎麼肯讓嚴子陵來此隱居,垂釣耕作。

擴展資料:

《蕭灑桐廬郡十絕》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詩詞之一。時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廢郭後一事觸怒宰相呂夷簡,被貶到兩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睦州別名桐廬郡,此《蕭灑桐廬郡十絕》即爲當時赴任途中所作,遠離了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逐漸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隨之豁然。

2.歌詠桐廬的詩詞歌賦

仙境塵寰咫尺分,壺中別是一乾坤。

風雷不識爲雲雨,星斗何曾見曉昏。天目溪源出於天目山,流經桐廬縣城與富春江匯合,被酈道元《水經注》描述爲“連山夾水,兩岸對峙,……水木相映,泉石爭輝”,“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

富春江美麗的山水風光,激發了歷代衆多文人墨客的靈感和創作,他們的許多詩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藝術的昇華,並永恆地留駐在人們心裏。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歸意若何?長憶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賞富陽多。

《送僧歸富陽》(唐 釋。皎然) 歸舟一路轉青萍,更欲隨潮回富春。

吳地陸機稱地主,錢唐蘇小是鄉親。葛花滿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贈人。

早晚重過漁蒲宿,遙憐佳句匣中新。《送王少府至富春》(唐 韓羽)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雲低遠樹帆來重,潮落寒沙鳥下頻。未必柳間無謝客,也應花裏有秦人。

嚴光萬古清風在,不敢停橈去問津。《富春》(唐 吳融) 遠岸齊如剪,澄江平似鋪。

紫鱗仙客馭,金顆李衡奴。冷疊羣山闊,清幽萬象殊。

嚴陵亦高見,歸臥是良圖。《秋日富春江行》(唐 羅隱) 小徑小桃深,紅光隱翠陰。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無心。筍進饒當戶,雲歸半在林。

何須聽絲竹,山水有清音。《題小隱書室》(宋 范仲淹) 苦雨憐朱夏,小舟眠富春。

餘生今可樂,歸作太平人。《宿富陽舟中》(宋 王十朋) 雙櫓搖江疊鼓催,伯符故國喜重來。

秋山斷處望漁浦,曉日升時離釣臺。官路已悲捐歲月,客衣仍悔犯風埃。

還家正逢雞豚社,剩伴郊翁笑口開。《泛富春江》(宋 陸游) 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繞屋頭邊。

富春渡口閒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下口渡》(宋 范成大) 長山瀧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遙看富陽縣,輕煙低照一叢花。《曉發富陽縣》(宋 方回)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風景數番新。淨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勻。

斑斕工點綴,瘦石自嶙峋。《富春舟中選一》(元 李桓) 禹陵雲氣近,柏翠護禪關。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閒。春風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愛此清居處,長歌日暮還。《真覺院》(元 楊維楨) 山從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幾度來。林紅晚日落,江白雨雲開。

明日須停橈,呼童看釣臺。《浙江放舟至富陽》(元 張以寧) 鸛山臺殿壓春城,下奠羣峯鎮百靈。

半石浮黿波影白,一沙橫鮆樹痕青。鍾魚水國催僧飯,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遊成底事?又隨歸雁落前汀。《鸛山》(明 一初) 一山橫出大江頭,禹鑿當年到此留。

地聳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社壇夜半風雲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幾度拂衣登絕頂,海門東去是杭州。《鸛山》(明 陳觀) 中沙潮落海天長,疏影紛紛下夕陽。

自是江心棲息處,月明何必憶瀟湘。《中沙落雁》(明 陳興) 揚帆溯流上,秋色競紛紛。

翠荇波仍繡,丹楓壁自文。路疑千嶺近,山爲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灘聲遠近聞。薜衣過木客,椒灑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廬道中》(明 王世貞) 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磯。異石千層出,孤泉一道飛。

風和梅放早,山僻鳥音稀。日暮方回棹,鐘聲隔翠微。

《遊天鐘山》(明 王之獻) 富陽秋色晚,高枕壯江門。縣僻山圍屋,霜清水長村。

支流源帶歙,浙嶺細分源。此日探禹穴,應知嶽瀆尊。

《富陽》(明 侯方域) 百里錢塘路,清江入富陽。人家環水曲,山勢壓城牆。

客思同天遠,秋來柳漸黃。望中風物滿,楓葉更含霜。

《富陽縣》(清 樑佩蘭) 十里江山指顧中,波光淡蕩映晴空。相看形勢無如昔,共嘆英雄所見同。

落照歸帆千點白,曉星海起一絲紅。孫郎已去煙波沒,當代誰興百世風?《鸛山》(清 邵光尹) 驛路名山應萬重,臨江落日照青楓。

丹青莫訝黃公望,生長層巒迭嶂中。《富春道中》(清 曾王孫) 江流綿淼曲圍沙,村落紛紛聚水涯。

荷插翠移雪後竹,攜筐青摘雨前茶。誰家客泛三春釀?無數鶯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饒氣象,桃源久與種桑麻。《長沙看桃花》(清 牛奐) 沿江無數好山迎,纔出杭州眼便明。

兩岸濛濛空翠合,琉璃鏡裏一帆行。濃似春雲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慾上船。煙水蕭疏總畫圖,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須更說江山好,破屋荒林亦自殊。《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三首》(清 紀昀) 秋水漲平沙,秋風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飛入白蘆花。《中沙落雁》(清 王義祖) 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雙臺名士真千古,三國英雄第一家。子久畫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風隔岸蘆花裏,無數漁舟唱落霞。《富春懷古》(清 王義祖) 水送山迎處,春江第一樓。

故鄉多好景,欲別且勾留。《丙子歲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選一》(清 朱彭年) 城郭江天儼畫圖,高樓望眼入寒蕪。

山連別縣青難了,水浸遙空淡欲無。犀甲千秋遺蹟在,魚竿終古寄情孤。

風帆片片閒來去,付與詩人一拈鬚。《登春江第一樓》(清 王芮) 春江一帶水瀠回,桃李爭春逐岸開。

惆悵東風殘照裏,釣魚船載落花回。《春江》(清 金士芳) 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靄鎖江濱。

不平波似銀光紙,如畫山多荷葉皴。飛鳥有情憐客夢,孤雲無定滯歸人。

隔船喚買鱸魚美,我正秋風賦採蓴。《富陽》(清 顧恩來) 青山如畫繞孤城,十里。

3.范仲淹的詩詞全集

1.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2.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3.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4.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 范仲淹《江上漁者》

5.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6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 范仲淹《江上漁者》.

7、《剔銀燈 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8、《定風波·羅綺滿城春欲暮》 宋·范仲淹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

9、《野色》 宋·范仲淹 非煙亦非霧,羃羃映樓臺。白鳥忽點破,夕陽還照開。肯隨芳草歇,疑逐。

10、《遊廬山》 宋·范仲淹 五老閒遊依舳艫,碧梯雲徑好和途。雲開瀑影千門掛,雨過鬆簧十里鋪。

11、《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隴上帶經人,金門齒諫臣。雷霆日有犯,始可報君親。

12、《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君恩泰山重,爾命鴻毛輕。一意懼千古,敢懷妻子榮。

13、《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子屢牽衣,出門投禍機。寧知白日照,猶得虎符歸。

14、《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天閽變化地,所好必真龍。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15、《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萬鍾誰不慕,意氣滿堂金。必若枉此道,傷哉非素心。

16、《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素心愛雲水,此日東南行。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

17、《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滄浪清可愛,白鳥鑑中飛。不信有京洛,風塵化客衣。

18、《出守桐廬道中十絕》 宋·范仲淹 風塵日已遠,郡枕子陵溪。始見神龜樂,優優尾在泥。

19、《古鑑》 宋·范仲淹 磨此千年鑑,朱顏清可覽。君看日月光,無求照人膽。

20、《和葛閎寺丞接花歌》 宋·范仲淹 江城有卒老且貧,憔悴抱關良苦辛。衆中忽聞語聲好,知是北來京洛人。

21、《和運使舍人觀潮》 宋·范仲淹 把酒問東溟,潮從何代生。寧非天吐納,長逐月虧盈。暴怒中秋勢,雄豪。

22、《和運使舍人觀潮》 宋·范仲淹 何處潮偏盛,錢唐無與儔。誰能問天意,獨此見濤頭。海浦吞來盡,江城。

23、《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24、《鶴聯句》 宋·范仲淹 上霄降靈氣,鍾此千年禽。幽間靖節性,孤高伯夷心。頡頏紫霄垠,飄飄。

25、《九日》 宋·范仲淹 欲賦前賢九日詩,茱萸相鬥一枝枝。可憐宋玉情無限,爭似陶潛醉不知。

26、《句》 宋·范仲淹 唐世碑猶在,高麗鼓半穿。

27、《句》 宋·范仲淹 勸君莫過南充路,恐被馮休笑一番。

28、《句》 宋·范仲淹 金山寺近塵埃絕,鐵甕城高氣象雄。

29、《瀑布》 宋·范仲淹 迥與衆流異,發源高更孤。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勢鬥蛟龍惡,聲吹。

30、《無題》宋·范仲淹 十口相將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悽然。關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兒船。

31、《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

32、《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33、《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34、《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公餘午睡濃。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鍾。

35、《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

36、《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37、《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採蓮去,笑上木蘭舟。

38、《蕭灑桐廬郡十絕》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清潭百丈餘。釣翁應有道,所得是嘉魚。..

4.范仲淹寫的詩詞

1、《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4、《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5.有沒有關於范仲淹的詩句

野色

非煙亦非霧, 冪冪映樓臺。

白鳥忽點破, 夕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 疑逐遠帆來。

誰謂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之一

聖宋非強楚, 清淮異汨羅。

平生仗忠信, 盡室任風波。

舟楫顛危甚, 蛟黿出沒多。

斜陽幸無事, 沽酒聽漁歌。

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之二

妻子休相咎, 勞生險自多。

商人豈有罪, 同我在風波。

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之三

一棹危於葉, 傍觀亦損神。

他時在平地, 無忽險中人。

6.范仲淹的錢塘江古詩

范仲淹關於錢塘江古詩是《和運使舍人觀潮》,全文如下:

何處潮偏盛,錢唐無與儔。

誰能問天意,獨此見濤頭。

海浦吞來盡,江城打欲浮。

勢雄驅島嶼,聲怒戰貔貅。

萬疊雲才起,千尋練不收。

長風方破浪,一氣自橫秋。

高岸驚先裂,羣源怯倒流。

騰凌大鯤化,浩蕩六鰲遊。

北客觀猶懼,吳兒弄弗憂。

子胥忠義者,無覆巨川舟。

簡評:

他把錢塘江潮排山倒海而來的壯觀氣勢,被描摹的淋漓盡致。潮水洶涌澎湃,驚濤拍岸,江城爲之震動搖晃,好像要將島嶼強卷而去,潮聲象無數勇士的吶喊。水天之間,雲霧迭起變幻,放眼望去,猶如千尋白練不收。廣袤天地的洶涌江水,足以讓大鯤和大鰲暢遊無阻。范仲淹用非常出色的語言和表現力,將自己的觀感惟妙惟肖、活龍活現地呈現讀者眼前。

這首詩,我們看似范仲淹在寫錢塘江氣勢磅礴的景觀,其意實非寫景,而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蘊含着很深的意義。

這大潮來的兇猛,南方的吳人,在江裏無憂慮地自如的擺弄船隻,而“北客”看到這奇觀,非常害怕,認爲這大潮是要摧毀一切。范仲淹則認爲只有這大潮的力量,廣闊洶涌的江水,才能使大鯤和大鰲暢遊無阻,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條件,是自然法則,而並非想摧毀“巨舟”。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目的是使社會向前發展。他借大潮的自然現象,說明自己在改革大潮面前,無所畏懼。他是吳人,自比“子胥”忠義,告誡“北客”(暗指政敵),並非要推翻朝廷,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的潮流,改革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瀾,如錢塘江氣勢磅礴,潮水般洶涌澎湃,他要將憂患天下衝刷去,誓把快樂乾坤轉回來,建立“樂與人共”的理想社會,這是他終身的抱負。此時,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對寬闊的錢塘江,心憂着國家的命運,無盡的感慨,表現出一種無奈,“誰能問天意?”只有自己獨見新政改革的“濤頭”!事與願違,最終北宋王朝被歷史大潮沖刷而去。以上供參考。

標籤:全文 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