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綏化風土人情介紹

綏化風土人情介紹

綏化市是黑龍江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中國東北地區。

其氣候具有明顯的寒溫帶特色,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短暫而涼爽。

在綏化市,可以品嚐到美味的東北菜餚,如紅燒肉、獅子頭等,還可以嚐到當地特色小吃,如鍋貼、驢肉火燒等。

此外綏化市還以美麗的自然景色著稱,有着許多著名的景點,如黑瞎子島、撫遠國家森林公園和白銀灘景區等。

在綏化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十分獨特,他們熱情好客,喜歡聚會,社交生活豐富多彩。

此外綏化市還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有許多民間藝術和傳統節日,如蒙古族婚禮、龍舟節等。

這些都是綏化市的風土人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遊客深入瞭解和體驗。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真是個好地方,一定要找機會去真實體驗一下;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個旅遊的好去處……連日來,“網絡名人看綏化”話題刷爆了網絡,網友轉發留言互動熱鬧異常,“網絡名人看綏化”“走經典旅遊線路·賞美好生活桃花源”之歷史文化主題網絡傳播活動影響巨大。

歷史文化 尋根溯源覓鄉愁

綏化地處寒地黑土核心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生態田園旅遊資源豐厚。

年初以來,市文旅局圍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理念,依託我市養生田園優勢,主動融入全省旅遊發展大局,聚焦“旅遊強省”戰略舉措和“都城地”建設更高質量發展目標,以打造美好生活“桃花源”爲定位,積極挖掘梳理鄉村旅遊資源。

先後開展了“暢遊綏化”必到特色景區評選、“暢遊綏化,清涼一夏”夏季文化旅遊推廣季、綏化市旅遊特色村評選等活動,並推出了5大主題產品和12條精品旅遊線路。

極大滿足了各地遊客的不同旅遊需求,帶來了全新體驗。

一個城市留得住記憶,人們才能記得住鄉愁。

爲落實全省第三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精神,深入挖掘綏化獨特歷史,講好綏化傳奇故事,傳承綏化人文基因,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市委網信辦,共同推出了“網絡名人看綏化”“走經典旅遊線路·賞美好生活桃花源”之歷史文化主題網絡傳播活動。展開剩餘78%

鄉愁,是人們對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

此次活動,將通過凝聚域內外網絡名人羣體,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以獨特視角宣傳推介綏化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吸引八方遊客聚焦寒地黑土,爲“生金長銀”的“都城地”植入不老的鄉愁。

踏察選點 精心籌劃蓄動能

爲確保活動效果,網信辦和文旅局積極發揮各自職能優勢,精心策劃,認真籌備,產生了1+1>2的聚合效應。

網信辦廣撒“英雄帖”,熱誠邀請域外百萬粉絲以上網絡大V齊聚綏化,與綏化域內有影響力的官方新媒體、自媒體代表及市本級媒體記者共22位網絡名人,共同聚焦體驗綏化歷史文化主題遊。

此次,“網絡名人看綏化”團隊粉絲量總計1500餘萬。

其中,域外網絡名人皆是國內知名的旅遊、綜藝、娛樂博主以及網絡傳播工作專家:蔣忠烈,微博暱稱“裸槍”,粉絲量120萬;黃勝友,微博暱稱“黃勝友”,粉絲量232萬;馬勇,微博暱稱“百花香帥”,粉絲量399萬;王健,微博暱稱“旅行廚男”,粉絲量276萬。

四名域外網絡大V總粉絲量超過1000萬,實力爆棚,影響力巨大,含金量十足。

文旅局集思廣益,經過廣泛徵求意見,進行反覆研討,根據活動主題,最終確定了“青岡縣-安達市-肇東市”經典旅遊線路,形成了活動方案。

爲保證活動圓滿成功,文旅局和網信辦組織工作人員和網絡名人代表,於10月11日至13日對活動線路進行了實地踏察,對各參觀點滯留時間、歷史文化挖掘講解等諸多細節進行了統籌規劃。

並根據踏察情況,組織撰寫了相關文案,拍攝了照片,製作了視頻等相關物料,提前發送給參加活動的網絡名人,讓其提前瞭解預熱。

讓網絡大V們未到綏化,先“知”綏化。

萬事俱備,只待啓程。

閱讀量過億 文旅綏化全網發酵

10月16日16時30分,“網絡名人看綏化”活動舉行啓動儀式。

17日7時,爲期三天的活動正式啓程。

採訪團沿“青岡縣-安達市-肇東市”線路,以新媒體視角和網絡傳播模式對綏化優質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進行集中參觀採訪和宣傳推介。

行進的客車上,網絡名人、民革綏化市委副主委韓鵬宇主動擔綱解說員,對綏化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故事傳說一一道來。

網絡大V們頻繁互動,一路歡聲笑語,氣氛融洽。

第一站青岡就給大V們帶來了極大震撼。

青岡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古生物化石保護中心所展出的巨量化石文物,“最可愛的人”馬玉祥紀念館陳列的珍貴照片遺物,讓人感嘆“中國猛獁象故鄉”不僅有歷史、有英雄,更有情懷,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第二站安達中東鐵路建築羣、安達乳業、鬆基一井、臥裏屯鎮,無不體現着安達百年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中東鐵路文化、牛文化、乳業文化、石油文化在這裏交叉匯聚,形成了安達百年曆史的多彩畫卷。

追尋其百年曆史發展脈絡,不斷創造奇蹟逐夢前行的安達精神清晰呈現。

第三站肇東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是綏化重大招商引資項目。

恆大集團將文化、旅遊、健康養生、休閒遊樂、居住等需求有機結合,打造全球頂級文化旅遊勝地,宜居、宜業、宜遊,開啓了龍江旅居新時代。

爲綏化“都城地”建設,打造旅遊康養產業鏈增添了靚麗一筆。

一站一故事,一站一亮點,一站一聚焦,一站一高潮。

每到一站,網絡大V們都被深深代入不同的年代和場景,聆聽、探尋、感觸、直播、轉發……興趣激發,網絡沸騰。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英雄馬玉祥的生平事蹟,告訴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綏化的蘭西縣怎樣

蘭西縣經過這幾年的不斷努力在經濟生活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特別是在亞麻產業中走出了我們的特色產業佔據了亞洲大部分市場而且質量和服務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在亞麻產業的帶動下旅遊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我河口經濟區年收入以突破十萬元大關 由於我蘭西縣坐落在呼蘭河畔拉瓦山邊有豐富的可待開發的各種資源特別是泥河流域是北宋時期金兀朮練兵之地也曾出土不少軍用器械古代貨幣等。

黑龍江的風土人情是什麼樣的?

1,黑龍江人在過去有關東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着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

2,黑龍江人在冬季,經常不戴帽子在室外工作,喜歡在冬天裏吃冰點,喜歡冬泳。

3,黑龍江人性格較爲豪爽、熱情、幽默、說話直來直去。

4,春節是黑龍江人的重要節日,從臘八到正月十五,殺年豬、包餃子、貼對聯、做乾糧,全家圍在炕桌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孩子們則打爬犁、打雪仗、玩嘎啦哈、堆雪人,大人們則扭秧歌、踩高蹺、看二人轉。

擴展資料

黑龍江飲食文化:黑龍江省物產豐富,烹調原料門類齊全。人們稱它"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羣,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習慣上多食雜糧,副食品種多,喜食魚蝦和野味,口味以鹹鮮爲主。食法多蘸、拌,喜食漬酸菜和火鍋,菜碼大,分量足。

黑龍江人喜愛白酒與啤酒;飲啤酒常是論"扎"、論"瓶"、論"提"(一提爲8瓶)。受俄羅斯人的影響,好友相聚,常以大紅腸、扒雞、花生米、茶葉蛋和麪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幾小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黑龍江

東北三省有哪些風土人情?

東北地區比較特殊的風土人情就是“東北三怪”。

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因爲東北地區冷,所以冬天時候都會用紙條把窗戶的縫隙糊起來,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爲東北的冬天長達4、5個月,糊在屋裏容易被水蒸汽弄溼,也容易被窗戶縫的風吹壞。所以早些年在沒有現在的鋁合金窗戶之前,東北家家都是這樣的。

第二怪;養個孩子吊起來.

說起小孩睡的搖籃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東北人給孩子睡的搖籃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是用繩子把搖籃吊起來,一般都是吊在房樑上,這樣,母親在屋裏做活計的時候只要偶爾抽空推一下,搖籃就可以自己晃好長時間,這個習俗是源於東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滿族和蒙古族,這兩個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是遊牧民族,所以當大家逐水而走的時候經常把孩子的放在搖籃裏掛在馬背上遷移.就有了現如今東北的第二大怪.

第三怪:大姑娘叼個大煙袋.

現在的人們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所以就控制了很多人不去吸菸,尤其女孩吸菸更是被大家認爲不雅觀.但是就在幾十年前的東北,婦女抽菸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沒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着菸袋.被世人稱爲東北的第三怪.

任何地方的風土人情都是與當地的環境離不開的,這東北的第三怪也是如此,因爲東北的冬天非常冷,當人們在外面勞作的時候,爲了驅除寒氣,人們就往往抽上一帶旱菸,這根本就不關乎男女的問題,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

黑龍江省有哪些 特色的風土人情 景緻 好玩的地方 好吃的地方 ?

黑龍江省是北魏和遼、金、清朝的發祥地,是自古以來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這裏欣賞少數民族歌舞、品嚐少數民族飲食的同時,也將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

【景觀盤點】

1.自然與美的天堂——大慶杜爾伯特阿木塔草原蒙古大營

阿木塔山青、水碧、天藍、草綠、林幽;那珍珠般的牛羊,潔白的鮮奶......那水天一色的阿木塔湖,飄香的農田,構成了衣服多姿多彩的美妙畫卷。

2.漁獵民族的歷史見證——大興安嶺塔河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大森林裏住着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烈馬、一呀一杆,獐狍野鹿滿山遍野,打也打不盡……”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形象地描繪出了鄂倫春人的狩獵生活。

3.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佳木斯敖其鎮

敖其鎮位於佳木斯市境西部,地理位置優越,南臨完達山脈,北靠松花江畔,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山水秀麗,景色怡人。山上林木繁盛,野徑通幽,引人探尋;山下沃野千里,水天相接,一望無際。

4.關東民俗版“清明上河圖”的風情再現——綏化蘭西黃崖子關東民俗旅遊文化村

牆角的牛皮靰鞡、展廳的木犁杖、土牆內的煤油燈、樹上的蟈蟈籠……民俗展館用實物、語言、圖畫等方式詳盡地介紹着過去的生活。賬房、堂屋、長工屋、伙房、酒坊、炮樓的陳設都是遵照當時的喬家大院佈置的,真實再現了當時關東人的生活場景。

5.草原上的百年老村——齊齊哈爾富裕牧場柯爾克孜民族村

齊齊哈爾柯爾克孜民族村 柯爾克孜民族村位於省農墾總局齊齊哈爾分局富裕牧場場部西南6.5公里處,西靠嫩江,南面烏裕爾河,是一個具有百年曆史的老村。

6.赫哲族風土人情的集中展示地——佳木斯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旅遊度假區

東、北、南爲羣山環抱,中爲盆地,西臨蓮花河口。街津口赫哲族旅遊度假區面積16.4平方公里,區內建築風格獨特、環境優美、生態完好、內容豐富、設施完善,是國內一流觀光、休閒、度假、休養勝地。

呵呵,這裏介紹的只是冰山一角,美麗風光還待你親身遊歷!

【風土人情】

黑龍江省以寒冷著稱,可這裏的人們卻不畏寒冷。在北風刺骨的數九寒天裏,有些人竟不戴帽子在室外長時間地工作或活動。更有趣的是,黑龍江人喜歡在大冬天裏吃冰點(冰食)。

哈爾濱冬天有一項最勇敢的體育活動,那就是冬泳。 哈爾濱的冬天以寒冷著稱,室外到處是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結成冰。可是有些勇敢的人,數九隆冬卻敢在寒冷刺骨的松花江裏游泳,真是令人震驚。

冰雕是我國北方的民間藝術,它是以冰塊作原料,用雕刻工具將基雕刻成 立體形象,然後擺在戶外,供人們觀賞。雪塑也叫雪雕,是將冬天的白雪堆積到一起,然後雕塑成各種形象,供人們觀賞。哈爾濱的冬天,冰雕、雪雕白天看上去晶瑩剔透;夜黑則熠熠生輝。

黑龍江的人的習俗有哪些?

黑龍江的主要習俗:

1、冰河上的漁獵

完達山脈延伸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合的地方。這裏,豐厚的山林、水產資源,滋養着一個只有四千人口,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頑強跋涉,並創造出獨具北方漁獵文化特點的赫哲族。 

赫哲族聚居在黑龍江省的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鄉,饒河縣四排民族鄉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沿松花江入黑龍江再轉向烏蘇里江,一路既可領略北國的山水風光,又可盡情探尋和體會赫哲族人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2、冰雪建築

黑龍江冬季漫長,氣候寒冷乾燥,冬季平均氣溫零下15℃到零下30℃,在這樣寒冷的環境中生存恐怕是其他地區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

在長期的適應和改造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從竭盡全力開山鑿洞抵禦嚴寒到隨心所欲利用冰雪資源製作冰燈、雪雕,東北人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征服自然的過程,並隨之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冰雪建築文化。

東北的冰雪建築是起始於地下的。東北的古代民族爲了在寒風凜冽的冰天雪地中生存,“常爲穴居,以深爲貴。”用九節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洞中生一火盆,周圍鋪着樹枝、柴草或皮張來抵禦風寒。但由於地下采光和通風條件差,人們開始利用木材和一些毛草,從深地下走到淺地下乃至地面,赫哲族早期居住的“地窖”、 “馬架子”就是此類過渡性住所。

3、冰雪飲食習俗

黑龍江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寒冷的自然條件卻極大地豐富了這裏的冰雪食品,黑龍江的冰雪食品如油而不膩,清爽可口,晶瑩剔透,營養豐富,獨特的口味中蘊涵着北國冰雪潔白自然、剛勁漂灑的文化特質,是北方冰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冰果。有凍梨、凍柿子、凍蘋果、凍海棠等,品種很多。

凍果中味道最美的要屬凍梨。

凍梨外表黝黑,硬如鐵蛋,一咬一道白印。吃凍梨要先把它放入涼水中暖,剛入水的梨還會在表皮上結一層厚厚的冰,但用不多時即可融化變軟。化好的梨一咬一口水,酸甜津涼,吃後頓時感到身心爲之一爽。特別酒後能吃上個冰梨,既解酒,又助消化。

東北地區早在遼代的契丹人(公元907-1125年)就有食凍梨的習慣。據龐文英《文晶雜錄》記載,契丹人將已凍硬的梨“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結,已而敲去,梨已融釋。”

4、冬吃冰點

冬吃冰點是黑龍江人特有的偏好,走在街上,不時會看到頭裹棉帽,身穿皮大衣,戴着棉手套,手持冰棍大快朵頤的人們,其神態之悠然,胃口之大,無不令人咋舌。

5、凍餃子 

春節前,家家都要通宵包很多餃子,放在室外凍起來。凍實的餃子,噹噹作響,互不粘連,把它們用大面袋裝好,隨吃隨煮,百吃不厭。由於黑龍江家家都有一個室外的天然“大冰箱”,這樣,一次辛苦,就可免除每日操勞做飯之苦。

6、凍豆腐

豆腐是東北冬季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將整板的鮮嫩豆腐,送到戶外凍上即可。凍豆腐不同於鮮豆腐,內部呈蜂窩狀,口味獨特,與肉、雞或各種蔬菜一起燒製,易於吸收湯的味道和營養,吃起來鬆軟有滋昧,如南方的烤夫一樣。

7、東北二人轉表演

二人轉亦稱“蹦蹦”,產生並盛行於東北三省(黑、吉、遼),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有說有唱、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的走唱類曲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它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它的唱腔高亢火爆,土香土色,鄉音悅耳。

二人轉真實反映了東北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風俗習慣,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羣衆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在民間中流傳着 “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的影響之深。 

二人轉的不斷髮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 二人轉的演出基本上是由一女(上裝)、一男(下裝)兩個演員,有說有唱,分包趕角,敘述和表演故事情節,以“千軍萬馬,就是咱倆”爲突出特點。

伴奏樂器以板胡、二胡、嗩吶(喇叭)、電子琴爲主。表演講究“唱、說、扮、舞”,說的是莊稼話,唱的是莊稼調兒,插科打諢,機智靈活,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代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

二人轉的舞蹈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都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稱奇。演員施展的手絹花、扇花、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等絕活兒更是技藝高超,獨步藝苑。正是“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8、東北秧歌表演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羣衆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

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

  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家鄉,家鄉的風景,永遠是我們心中的眷念,家鄉是掛在嘴邊的一首歌,優美的旋律沁人心脾,以下分享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

  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1

  1、這就是我的家鄉,它一年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它就像一幅清秀淡雅,美麗迷人的畫珍藏在我的心靈深處,我愛我的家鄉。

  2、家鄉既沒有花草遍地的公園,也沒有寬闊的柏林馬路,可我還是很喜歡它。看,夕陽西下,村莊裏炊煙裊裊,那是家家家戶戶都在做飯,一縷縷青煙在微風吹動下,慢慢散開。看,家鄉那條小河,水是那麼清,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沙石,水是那麼藍,在陽光的照耀下,微風吹動河面變得波光粼粼。

  3、太陽徐徐上升,霞光四射,這時,濱河路上的人寥寥無幾,大多都在農貿市場。在農貿市場裏,商販們扯着嗓字吆喝着,想多招來一些顧客買自己的貨物。消費者呢,左逛逛右瞧瞧,提着個菜籃子在市場裏穿梭着。在這一片熱鬧非凡的吆喝聲中,還夾雜着顧客們爽朗的笑聲。

  4、太陽落下了山,夜幕來臨,月亮高高地懸掛在深藍的空中,星星眨巴着眼睛看着人們。每當這時,濱河路上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閃爍着耀眼的光芒,給美麗的濱河路披上了一件華麗的綵衣,使它顯得更加美麗,更加迷人。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裏,顯得更加五彩繽紛。

  5、故鄉是多山多林的地方。站在遠處看故鄉,涌進眼中的盡是鬱鬱蔥蔥的樹林,樹葉間不時探出幾個屋檐或浮出一些瓦片,讓人曉得那裏頭還有戶人家。林間的青石板路上不時響起牛的得得蹄聲,偶爾清風傳遞過來一兩聲潮溼的鼻音:“嗯――啊!”故鄉蘊有古老的風韻。

  6、秋天很美,美在於清澈。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溪唱着歌、跳着舞,緩緩流過。秋天很麥,美在於景色。一片片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輕輕地拍打着大地媽媽那細嫩的皮膚。

  7、啊,故鄉!讀萬卷書怎麼也讀不完你的美麗,行萬里路怎麼也走不完對你的暢想。你的美麗和善良早已打入我的行囊,相伴我四海爲家。

  8、堅強的鄉村經得起隆冬的考驗。美麗的雪花飄然而下,爲幽深的山村披上一件聖潔的外衣。幾場雪之後,溫暖的春天已不遙遠……

  9、揚州既有美麗的瓊花,又有引人的旅遊景點。瘦西湖的景點經多年修建,變得格外嫵媚多姿。尤其是煙花三月下揚州之際,漫步瘦西湖畔,見幾步一柳,好似綠霧般的柔媚動人,加之石榴、杜鵑等嫵媚的花樹陪伴,更覺窈窕多姿,萬般的詩情畫意盡現其中。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詩人汪沆在詩中寫道:“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10、我的家鄉風景如畫。樹木蒼翠,鮮花盛開,人們自由自在地休憩、遊戲;開車行駛在濱河大道上,一幅美麗的圖畫就在你的眼前鋪開,真的是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我愛你我的家鄉!!

  11、美麗的大自然,是一道波瀾壯闊的風景。從阿爾卑斯山上無暇的白雪,到愛琴海上明媚的陽光,從西伯利亞的廣袤無垠的森林,到得克薩斯州一望無際的平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在美麗大自然上展開。

  12、真是百花爭豔,五彩繽紛。這些花雖然不名貴,但它們用自己的點點姿色點綴着這青春的草地,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大地。成羣結隊的蜜蜂,呼扇着的翅膀,嗡嗡地忙着採蜜;那五顏六色的彩蝶,也成雙成對地翩翩起舞,哈哈春天可真熱鬧!

  13、時常憶起故鄉,似乎那種清香的奶茶悠悠四溢的又飄到了我的身邊,故鄉,追隨我一生記憶的夢,成長後的我於故鄉漸行漸遠,而故鄉的氣息和故鄉悠揚的馬頭琴聲將是追隨我一生不變的情懷。

  14、冬天帶來了美麗的白雪,結了冰的池塘成了小孩溜冰玩耍的場所。竹子已停止了它的舞蹈,在寒風中靜靜地等待來年的春天。

  15、我的家鄉除了風景如畫、環境優美外,神祕的三星堆、古老的龐統祠、文化悠久的孔廟、清代文學家李調元故里、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石刻藝術牆等名勝古蹟,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很多中外遊客來德陽觀光、遊覽。

  16、景隨路轉,我們走到了一條小溪旁,溪水打在石頭上,奏出了一首動聽的樂曲。最讓人吃驚的是溪邊路旁的那一望無際的野,一叢叢,一簇簇,挨挨擠擠,仰着的小臉,向着春風點頭,向着天空微笑。一羣羣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分享着這場花的盛宴。我和表弟表妹情不自禁地停下來撲蝴蝶,蝴蝶沒捉到,卻隨着蝴蝶的舞姿追了很遠。

  17、瓊花爲揚州市花,自古以來有“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的美譽。瓊花看起來典雅清純。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圍成一週,環繞着中間那顆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簇擁着一團蝴蝶似的花蕊,微風吹拂之下,輕輕搖曳,宛若蝴蝶戲珠。如雪球般的花朵綴滿枝丫,香味撲鼻,令人爲之神往。

  18、啊!家鄉呀,你是多麼美麗呀!你這汩汩的河流,丁冬丁冬的多好聽呀!你這飛流的瀑布,打在岩石上,飛出的浪花多美麗呀!你這清涼的山泉,像捧出一面鏡子似的,好像在給我梳妝呢!你這圓圓的白雲,把原來藍藍的天空,變得更加的湛藍了!

  19、春天,山坡上,田地裏都是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千絲萬條的垂柳擺動着那細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舞動。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小草從地裏冒出可愛的小腦袋,山坡上那朵朵爭奇鬥豔的杜鵑花是那麼紅豔,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花香。

  20、山裏的空氣很乾淨。你若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早晨,當朝露該散未散的時候,靜靜地走在那黃泥小路上,山野的空氣清明撲面而來,泥土味中夾雜着小野花的陣陣清香,定將你的一天點綴得爛漫維妙。若是這時你能見到自由奔跑的野兔,或是幸福覓食的山雞,那是更令人興奮的。可這些都不屬於你,它們給這至妙的山景帶來的是生氣與神韻。

  21、故鄉的晨曦躲在一片遠山中,從密密的山路一直飄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喚起了石橋上的塵埃,它驅散了一夜的靜謐,它的雲霧瀰漫在隱約的紗衣下,綻放出了羞澀的微笑。在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閃爍的霓虹燈,聽不到車水馬龍的喧譁。這裏是那麼清寧、清靜與恬靜。井臺咯吱咯吱地,牛羊脖子上的鈴鐺叮噹作響,田野溝壑梯梯坎坎縱橫交錯,如家鄉老人飽經風霜的臉。

  22、秋天是一首詩,它輕聲說着一串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位偉大的美術家,他畫出一張張無法用金錢換來的畫。

  23、小的時候,每次回到故鄉,總是老遠就看到那條密密的林蔭小道,霧氣朦朧的清晨,父親騎着車,載着我在小道上穿梭,我伸出小手,輕輕掠過樹梢,冰冰的霧氣沾溼我的指尖,深吸一口氣,故鄉那淡淡的土香混着溼溼的水氣鑽進我的喉嚨,涼透我的心田。屋後的那棵桂花樹總是在淡淡的放着清香,等到八月一過,它便綻放出一張張金燦燦的笑臉,靜靜的把醉人的香氣送到千家萬戶,於是整個故鄉都如癡如醉,如夢如幻……

  24、秋天,果園裏有那馳名中外的桔子,它熟了的時候是那樣的紅,那麼光澤,格外逗人喜愛。田裏的稻穀也熟透了在陽光下金燦燦的一片。微風吹來,田野上掀起一片金色的巨浪。豐收的景象印在農民伯伯的臉上,笑在他們心裏。

  25、我的故鄉在吉林省洮南市,他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城,沒有山,沒有水,可我依然對這片土地充滿着無限的熱愛。因爲他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是我牙牙學語的地方。我在這裏成長了五千多個日日夜夜,在每一秒鐘,都滲透着我熾痛的熱情。

  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2

  1、家鄉多麼美呀,交通是發達的,樓房是精緻的,有頂綠的樹,有頂靚的花,麻雀在電線杆上嘰喳,小貓在樹下嬉戲,蝴蝶越過花叢而來,攤販像小河似的在街道上翻涌而來。

  2、我的家鄉在蘭州,這裏風景優美,有美麗的五泉山和白塔山。黃河鐵橋像一道彩虹橫跨黃河兩岸,景色迷人的四十里黃河風情線爲人們提供了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3、我的家鄉在黑龍江省綏化市一個地處偏僻的小村莊。那裏沒有城市的喧譁,但我在那裏感受到了大自然最原汁原味的韻律。那樸實無華的鄉親的談笑聲,空中飛翔的鳥兒的鳴叫聲,那門前小河的流水聲,樹上草間的蟲鳴聲……

  4、我愛家鄉,我愛家鄉那些綠盈盈的草。夏天,我們躺在柔軟的草地上,仰望藍藍的天空。噢!那藍藍的天,綠綠的地,紅紅的花,我們的心醉了……哼着無調的小曲,那美好的遐想啊,就像那飄忽不定的白雲。

  5、我離家有千里之遙,但是心是和家鄉息息相通的,諸城在中國的文化經濟地位,使我們在外的人引以爲榮。家鄉各行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們每個在外遊子的驕傲。

  6、人啊!無論你離家有多久,無論你地位有多高,無論你貧窮還是富有,最難割捨的是故鄉情懷,最難忘卻的是故鄉山水,最想吃到的是故鄉飯菜,最想聽到的是鄉音鄉韻,最想做到的是能爲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

  7、家鄉煙臺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這裏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

  8、家鄉如我的母親,是用她的一草一木在哺育我們成長。

  9、家鄉就像一顆小巧俏麗的明珠,坐落在崇山峻嶺的萬綠叢中。

  10、家鄉是稻穀的聖地,春天農民伯伯稻穀的種子,夏天農民們帶着笑容來,把秧苗插入田中,秋天是農民伯伯最開心的季節,農民伯伯看到稻穀向他農民伯伯鞠着躬的時候農民們格外的燦爛。

  11、家鄉是水果的天地。一月的草莓二月的櫻桃三月的毛葉棗……一年四季都有香甜可口的水果,走進果園,就會聞到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有又圓又大的西瓜,有金黃誘人的桔子……

  12、我的家鄉,我愛你。我愛你的`一草一木,愛你的美麗與富有,愛你的過去、現在與充滿希望的未來!

  13、我的家鄉很富有,有高大蒼翠的樹木,有繁華溫馨的夜景,有快樂幸福的孩子……我的家鄉就是通遼。

  14、我的家鄉山清水秀、奇山異石,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青雲山、方廣巖、天門山、姬巖、赤壁景區……全縣共有100多個景點。這讓我無比驕傲!

  15、的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也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又以彝族爲主的自治縣,還是一個偏遠的小城,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它的蹤跡,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地方,用它那秀麗山河,各種風土人情,豐富的森林資源,以及那濃厚的人情味,博得了我的愛。

  16、傍晚,落日像喝醉了酒的紅臉醉漢,跌到了河的那一邊。把水映得一半紅,一半黃,這真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啊!家鄉的黃昏是恬靜的,路邊的花草都在晚風中安靜的睡着了;家鄉的黃昏又是熱鬧的,在河邊洗衣服的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些老婆婆還在這裏練腰鼓,“咚打咚,咚打咚”,清晰悅耳的腰鼓聲劃破了夕陽的寧靜。

  17、當秋風一吹,這田野的景色更是誘人。特別種了禾苗的那一片田野,離她遠遠就能看到像似鋪了一塊金色的地毯一樣。一棵棵禾苗結滿了稻穀,一穗穗垂下來,可好看了!

  18、太陽落下了山,夜幕來臨,月亮高高地懸掛在深藍的空中,星星眨巴着眼睛看着人們。每當這時,濱河路上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閃爍着耀眼的光芒,給美麗的濱河路披上了一件華麗的綵衣,使它顯得更加美麗,更加迷人。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裏,顯得更加五彩繽紛。

  19、每當晨光熹微的時候,人們都早早的起來了,在濱河路邊徘徊,呼吸着新鮮空氣。老人們、姑娘們在這兒練太極、舞劍、跑早操,各種各樣的人做着各種各樣的事情,好不熱鬧。當陽光一點一滴地灑向大地時,同學們已經陸陸續續地走進美麗校園,從校園裏傳出朗朗的讀書聲,晶瑩的露珠在草尖兒上滾來滾去,好像也聽的津津有味呢!

  20、家鄉美,最美是那柔柔的家鄉水,水邊的風兒輕輕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飛,遠方的遊子請你快快回。家鄉美,最美是那家鄉的人,天天都唱歌,年年都欣慰,一方水土一方情哎,生在心裏的根……”

  21、太陽徐徐上升,霞光四射,這時,濱河路上的人寥寥無幾,大多都在農貿市場。在農貿市場裏,商販們扯着嗓字吆喝着,想多招來一些顧客買自己的貨物。消費者呢,左逛逛右瞧瞧,提着個菜籃子在市場裏穿梭着。在這一片熱鬧非凡的吆喝聲中,還夾雜着顧客們爽朗的笑聲。

  22、當冬微風呼呼時,這山裏顯得特別幽靜,到處無人,各種動物都躲在窩裏,人們都在屋取暖。天地茫茫,真寂靜!

  23、我的家鄉,雖然沒有泰山那樣雄偉的峯巒,也沒有香山那樣死活的楓葉,但他四季風光如畫,誰見了都會讚歎不已!

  24、果園的一旁有一條小河。河水清涼見底,幾條小魚在河裏面嬉戲,玩耍,十分可愛。河水的兩旁有一棵棵楓樹,紅得多好啊!簡直像一片火似的。落葉隨着微風飄飄而降。可是河邊的松樹還是那麼挺拔,那麼翠綠。清清的河裏到映着紅葉,綠樹,多麼美麗啊!

  描寫家鄉的優美句子20字3

  1、那村後的一座山,門前的一條溪,那山上的竹林,溪中的游魚,莫不是這山清水秀的家鄉靈氣。還有什麼能比一輩子都能做一個家鄉人更令人奢望的呢?若是一個歸家的遊子,踏上那鬆軟的泥土,好似躲入家鄉的懷抱,溫文爾雅。耳邊那熟悉的狗吠鳥鳴,也能讓心再堅的漢子淚落三尺。那些憋了太久的苦悶,家鄉終能爲我們分憂。

  2、小的時候,每次回到家鄉,總是老遠就看到那條密密的林蔭小道,霧氣朦朧的清晨,父親騎着車,載着我在小道上穿梭,我伸出小手,輕輕掠過樹梢,冰冰的霧氣沾溼我的指尖,深吸一口氣,家鄉那淡淡的土香混着溼溼的水氣鑽進我的喉嚨,涼透我的心田。屋後的那棵桂花樹總是在淡淡的放着清香,等到八月一過,它便綻放出一張張金燦燦的笑臉,靜靜的把醉人的香氣送到千家萬戶,於是整個家鄉都如癡如醉,如夢如幻……

  3、“迷人的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這便是對家鄉晚春最恰當形容。家鄉的晚春,最迷人的不再只是花。展望蒼穹那無盡的寬廣,湛藍的色澤,白皙的光亮,看那調皮的燕子,輕盈地掠過平靜的湖面,引起層層漣漪。樹上的嫩葉,宛然一個個忍俊不禁的笑臉。在金色的琴絃下,演奏着她們的生日宴會。一座古韻依舊的老城翼然眼簾,拾級而上,青山綠水,家鄉之景,美不勝收。

  4、在家鄉的村子裏,那是一段涼爽宜人的日子。我乘着帶的季風,避開縣城悶熱的天氣,從五歲的稚童成長爲十歲的女孩,而家鄉是我一切依戀寄託的地方。冬天田野上略顯肅殺的風,春天涓涓的溪水和粉紅雪白的桃花,夏天荷塘裏面或紅或白的蓮,秋天成片成片的金黃稻穀……笑聲迴盪在那個小小的壩子裏,沒有都市的繁華,沒有山野的荒涼。

  5、凰山,春來新綠遍野,如霧如煙,那可人的綠色呼之欲出,象要流淌一般,百卉千芳,競相爭妍,蜂來蝶舞,往來翩躚。盛開的杜鵑花如跳動的火焰,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鳥語花香。曲徑通幽處百泉涌生,泉掛石巖之上,成瀑布清流,雖不聲勢浩大轟然壯觀,卻靈動富有詩意,別有韻致。驕陽烈日下掙脫山岩的懷抱,帶着清涼帶着清新,不急不緩地,似流淌似飄落,如草原上熱情的潔白的哈達歡迎八方來客,向你舞動着好似是歡迎您的到來,讓人感覺格外的親切!

  6、家鄉的晨曦躲在一片遠山中,從密密的山路一直飄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喚起了石橋上的塵埃,它驅散了一夜的靜謐,它的雲霧瀰漫在隱約的紗衣下,綻放出了羞澀的微笑。在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閃爍的霓虹燈,聽不到車水馬龍的喧譁。這裏是那麼清寧、清靜與恬靜。井臺咯吱咯吱地,牛羊脖子上的鈴鐺叮噹作響,田野溝壑梯梯坎坎縱橫交錯,如家鄉老人飽經風霜的臉。

  7、第一聲蛙鳴開始的的時候,夏天就急匆匆的來了,天漸漸熱起來。夏收時,滿樹的桃子,杏子,李子,桑葚…都熟了,這是夏大哥給我們的禮物。夏收過後,我們這裏的田野盡是水,插滿了秧苗,到處都是水的世界。天熱的說話,大人們提着網兜到河裏撈魚,小孩們則三三兩兩的在清澈的淺水河裏游泳、摸蝦,總能給自個的餐桌添上美味的佳餚。暑假裏我們小朋友們經常躺在大樹蔭里納涼,聽着樹枝誰知了的歌唱;大人們下棋、聊天。最享受的是到瓜田裏摘幾個大大的西瓜來,切開來大家分享,那沙紅沙紅的瓤裏夾着幾粒瓜子,流着鮮紅的汁水。你咬上一口頓時那清涼、甜潤的汁水使你常常一口沒啃完就啃第二口,或到瓜田裏撿發黃或發白甜瓜,彈彈響聲清脆的,聞着散發出香氣的,搞幾個洗淨去皮後享用,那種爽意別提多美了。

  8、家鄉的秋雨像姑娘手中的繡花線,上上下下不得空閒的翻飛。一會兒繡出了柿子樹上的紅燈籠,一會兒繡出了地裏的金地毯,一會兒不知怎麼的又繞到了橘樹上,於是綠枝上便掛上了明黃的繡球。家鄉的秋雨雖說是姑娘的眼淚,可也並不撒嬌任性。一陣雨過後,彷彿友人向她道了歉似的,這不她一抹臉,天還是湛藍的天,太陽還是歡喜的太陽。

  9、家鄉的雲軟綿綿的,儘管我沒有真正的觸摸過他,可我的心早已與家鄉取得了永遠的溝通,我可以感覺到,在我憂傷時,它可以溫柔的我的心,讓我把煩惱拋開,在我快樂時,她又悄悄降臨到我的心上,與我分享無盡的喜悅。我永遠也不能忘記她,因爲是她給予了我無限的關懷,爲我帶來了新鮮的期待。

  10、家鄉是多山多林的地方。站在遠處看家鄉,涌進眼中的盡是鬱鬱蔥蔥的樹林,樹葉間不時探出幾個屋檐或浮出一些瓦片,讓人曉得那裏頭還有戶人家。林間的青石板路上不時響起牛的得得蹄聲,偶爾清風傳遞過來一兩聲潮溼的鼻音:“嗯――啊!”家鄉蘊有古老的風韻。

  11、林中的那棵黃桷樹從我的記憶中浮現出來,還是一樣的挺拔,不一樣的是多了道道歷史的溝紋,多了少許時間的滄桑。兒時的我總想爬上它的樹頂,但懼怕大衆的責罵。現在我已經放棄了這種想法。我想,讓它成爲我心中對家鄉敬仰的化身吧!

  12、每次回家鄉,都有一張張笑臉對着你綻放,鄰居門前的大黃狗總是把尾巴翹的老高老高,走在離老家門口不遠的小路上,擡起頭,家門口爺爺奶奶早已笑盈盈地站在了石階上,每每這時,心裏便忍不住涌上一股想回家的衝動,暖暖地在全身散開起來……和大哥哥們一起打彈子,他們總是讓我,於是每次回家,我的口袋都是鼓鼓的,發出叮叮噹噹的好聽的音樂聲。

  13、那滌盪着心靈的一絲寒風,掃拂了城市的喧囂,伴予着的不再是無休止的動律,而是一種只能在回憶中找尋的靜謐。我帶着心中的那種期盼,在這絲絲靜謐融洽着的“夢境”中奔跑着,心中的“火熱”並沒有打破這獨有的幽靜。深深允吸這飽含新鮮的空氣,一種靜便在心中滌盪着。在奔跑中眺望着,想看看有沒有到達心中的那片原野。可什麼也望不着,彷彿被什麼籠罩着……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局者迷”。置身於這家鄉之美中,卻恍然不知,必是這美,這景就已扣人心絃,使人癡醉了吧!

  14、屋前屋後的小河總是靜靜的流着,兩岸的水草隨着微風輕輕地擺動,一到夜前午後便熱鬧起來,笑聲,吆喝聲在河邊也盪漾開來,門前那小土路總是混漉漉的,好久都幹不了。清晨打開屋門,霧氣一下子涌進屋,整個家鄉就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朦朧得甚至可以把你的`心也一起融化了,等到陽光慢慢撥開霧氣,樹葉上便落了一層水珠,又是一個水靈靈的家鄉。

  15、龍鳳山,山環水抱,山水相依,青山映於綠水,綠水環着青山,相映成趣。水面如湖寬廣又如江之浩蕩,波光鱗鱗,閃閃爍爍,使人相見頓時清清爽爽,心曠神怡。這潺潺流淌的清涼哺育着萬畝良田,澆灌出稻花飄香,收穫着滾滾金色的稻浪。水下又是各類魚蝦的水府洞天,魚肥水美,一年四季取之不盡,這不是正是富有所在嗎!

  16、已有三年沒能踏上那片土地,但我離家鄉並不遠,起碼比起王荊公那“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境遇要好得多。但我想起家鄉的春天卻又不覺嘆息了。猶記得家鄉的早春,擁有溫暖的春風,幾處早花剛剛綻放,無故顯得嬌嫩,正像那家鄉的少女,嬌柔、美麗卻不失優雅,而一絲快樂也隨春風縈繞在每個人身邊。在我心中家鄉的早春是愜意的。只可惜轉眼間,我已站在這城市喧鬧的街頭,沒有家鄉的花與風,閉上眼睛,能覺察到的只是那寂寞的早春所帶來的陣陣清寒。這個城市的早春是寂寞的。

  17、站在家鄉的大山頂上,遠遠的把家鄉丟在腳下。俯看自己的家,似大山裏的一顆痣。高遠而湛藍的天空,在羣山的狹隘裏左衝直撞,纔在家鄉的平地裏擠出一片空地來,那時的家鄉,是多麼的微小。山與水和諧地同處在蔚藍色的天空下,那纔是一種至少的美。家鄉因爲有了它們才顯得更加美。但如果他們缺了家鄉,那才叫美中不足呢!

  18、家鄉的土地是肥沃的,聽前輩們說,北大荒以前是一個富饒、很有知名度的地帶,所有的人都願奔往這裏來,而我就是那幸福的一個。每當我遙望家鄉的土地時,我想起那萬古長青的松柏,煙雨似的柳條在路旁英姿颯爽;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玉的眼睛,帶着松香氣味的煤塊,帶着萬里沙塵的狂風迎面襲來……

  19、家鄉的山山水水美不勝舉,我不是畫家,無法用畫筆勾勒,描繪、渲染出這山水的真實和美好。我不是詩人,無法用準確、生動、美妙的語言去描寫去讚譽它!我縱然是攝影師,也無法用快門兒來記錄下處處充滿的美好,時時變換的景緻。但我是五常人,這些美好讓我感受至深,那山水間的樸實,厚重、純樸和美好就象我家鄉的人們,我怎能不愛我的家鄉!我怎能不爲我的家鄉建設,發熱發光,再創輝煌!

  20、璀璨的萬家燈火,映照着天邊的星光,如霜般的月色。構成了一幅世間難以媲美的光的美景。公園裏偶爾傳出一聲聲的鳥兒嬉戲打鬧的歡笑聲,但是他們就像獨行的遊俠,害羞的姑娘,以至於我總是無緣見到他們。公路兩旁散發出來的鮮花綠草的芳香,在夜晚的柔風裏,倍使人心曠神怡。古人常說,“芳草萋萋侵故道”是一種美;那麼,家鄉的“綠樹成蔭繞新徑”有難道不是一種美嗎?七彩的霓虹燈,把一排排的綠樹,裝點成一片色彩的海洋!燈光,星光,月光;鮮花,芳草,綠樹……這經人工的雕琢的自然之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把家鄉的夜晚裝扮得更加美麗,更加漂亮!

請你介紹一下漢族的風土人情與民俗習慣

傳統禮儀

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爲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爲胡坐。

送禮:漢族的社會關係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係。通常社會關係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繫被稱作“關係”,聯繫感情。華人的社會關係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於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喪葬: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爲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婚姻習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爲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爲“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爲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裏,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爲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 孫”的“九族”血親關係,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係和姻親關係聯繫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

生活中,爲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裏晚輩稱之爲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爲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紅樓夢”裏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喪俗習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着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週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爲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爲五等,在現代漢語裏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飲食習慣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爲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爲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糉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爲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麪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傳統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爲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竈、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風土人情的意思

風土人情的解釋是:風土:風俗、土地、山川、氣候、物產等;人情:指人的性情、禮儀等。指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與鄉風民俗。

讀音:[fēng tǔ rén qíng],引證:明·劉宗周《蒙求句解引》:有亡子者,日與裏中敗類遊,相習爲流蕩,漸去其家,既而益習其所客之風土人情而安之,且爲終焉之計矣。近義:風俗人情。

造句如下:

北京歷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風土人情 。

他雖是外鄉人,但已經適應了不同地區風土人情的差異,在這裏生活如魚得水。

要不要我來給你介紹一下這裏的風土人情? 

想來這短住,感受一下這所海濱小城的風土人情嗎? 

怪不得他對這裏的風土人情那麼熟悉,原來他一直住在這裏。

隨着導遊的介紹,大致領略了當地的一些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今天咱們每人都談一談自己家鄉的 風土人情 ,好嗎?

我愛納西的風土人情。

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對那裏的風土人情十分了解。

一方沃土孕育了特有的風土人情,世代淳樸的人民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

介紹當地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

的自然環境

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稱。這裏地形複雜,大體可分爲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爲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爲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爲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峯一珠穆朗瑪峯,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峯4座,7000米以上高峯38座。

在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還是國際河流分佈最多的一箇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爲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爲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谷谷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爲370公里。

廣袤的高原上點綴着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爲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範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裏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爲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複雜,垂直變化大

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溼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高原這裏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爲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爲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民俗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徒爲實現信仰、祈福避災而進行的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7月2日,我們在大昭寺門前看到了數十位佛教信徒在原地磕長頭,他們的虔誠,他們的忘我,以及起起伏伏的場面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宗教的神祕和力量。

磕長頭頭分行進中磕長頭和原地磕長頭兩種,其基本姿勢都是一樣的: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着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 姑娘長大了要“上頭”

在一些地區,女孩子年滿17歲,即認爲進入成年期。此時,父母要爲女兒舉行“上頭”儀式。舉行儀式的時間一般在藏曆年初二那天。舉行儀式這天,父母爲女兒準備好美麗的服裝和各種裝飾品,並邀請一位有化裝專長的婦女來替女兒梳頭打扮。在牧區女孩子小時候梳兩條辮子,十三四歲梳三條辮子,十五六歲梳五六條辮子,到了17歲“上頭”時,就得梳幾十條辮子。這種裝扮,象徵已經成熟,是男青年可以追求的一個標誌,有了這種標誌的女孩子,男青年就可以向她求愛了。因此,舉行“上頭”儀式時,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並鄭重告訴姑娘,從“上頭”這天以後就是大人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像個大人的樣子,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穩重些。

鞠躬

對長輩或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有時也合掌與鞠躬並用,對尊敬者合掌要對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藏族的禮儀是多種多樣的,禮俗與佛教也有密切聯繫,主要有以下幾種禮儀: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爲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當然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爲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神,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的。後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鞠躬 過去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鬥裏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爲失禮。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裏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的一項習俗。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獻客人時。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爲客人不懂禮貌。或認爲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必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纔算是懂得禮遇。

以上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其他還有稱呼上的禮節。尊稱別人時,-般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一“啦”字。藏語還有敬語和非敬語之分。用敬語,對尊者或客人說話,表示尊敬對方。其次。在吃飯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的規矩。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坐時不能搶主賓席、不能東倒西歪,不能隨便伸腿等等,這是一般長輩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須注意的禮儀。至於遞煙桿、吸鼻菸、饋贈禮物等禮節,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到這裏,村幹部旺傑爲我們作了說明:珞巴人還原始主義,上山打獵,回來平均分配,每人一份。珞巴人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全和萬物有靈有關,牲靈、神靈、鬼魂、妖魔……珞巴人稱爲“吾勇”。他們認爲,吾勇種類繁多,無所不在,因而十分崇拜山神。在觀念上,高山峻嶺、懸崖峭壁、巖洞溪澗,古樹怪石、泥石山川都是吾勇隱居的住所;山上生長的植物,林間棲息的動物都由吾勇管轄。因此,人們獵、出征、外出交換……須殺牲祭獻山神。如每次進山狩獵,從離家到返回要進行七次祭祀儀式,給山神奉獻雞、飯和酒。人們崇拜風、雨、雷、電、冰雹等自然現象。祭祀大地、森森是珞巴人自然崇拜的主要內容,凡砍伐、翻土、播種、除草、收割、開倉……都要擇吉日殺牲祭祀。在砍樹或開荒後,出現生病、死亡等不幸事故,認爲是樹神在作崇,須終止開墾或請巫師殺牲禳解。珞巴人認爲、虎、獅、豹、狼、野牛、毒蛇、毒蟲等猛獸均由“吾勇”管轄,因而有許多祭祀活動和禁忌。具體講,有圖騰崇拜。珞巴人認爲,他們自身與自然界中的某些動植物、無生物、自然現象和生產工具等有着一種神祕的關係。他們信仰的圖騰有虎、豹、熊、猴、野牛、水獺、豬、牛、羊、狗、老鷹、烏鴉、布穀鳥、蛇、刀、太陽、月亮……多達30種。珞巴人的圖騰崇拜又和圖騰神話結合在一起。《尼英姐妹尋配偶》是珞巴人關於虎、刀圖騰來由的神話。珞巴人對圖騰物有一系列崇拜儀式和禁忌,不準獵虎,視虎爲他們的祖先。

還有各式各樣的宗教活動。珞巴人相信包羅萬象的宇宙皆受鬼神的支配。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動輒請巫師探神問鬼。巫師有卜卦師“米劉”和祭神跳鬼師“紐布”兩種。“米劉”殺雞取肝,從肝呈現的顏色、精細、明暗、凹凸、平陷、圓扁及紋絡的曲直、折向、起迄點等徵象,判定吉凶、、離合、壽緣、旺敗、豐歉、觸犯何種鬼神、所需何種祭品。“紐布”除具有“米劉”的職能外,還以祭神跳鬼的禱詞、咒經、模擬動作、祭獻犧牲和占卜等方式,爲人祛危求安,免災招益。巫師除爲病人驅鬼治病、爲死者祈禱外,還主持氏族或村寨祭祀和神判等各種巫術活動。珞巴人認爲,靈魂沒有牢固地附在人身上。爲此,巫師將一根羊毛和三粒串珠施以巫術後戴在患者脖子上,就可以把靈魂穩住,免遭鬼怪引誘和勾走。在珞巴人中,凡家人被殺或殺害他人,甚至無意獵殺了圖騰動物虎、豹、蛇、野牛、水獺……都要舉行相應的送魂儀式,以示,人們相信通過驅趕或模擬巫術,家人才能平安。

珞巴人還有一些禁忌:婦女禁吃雞肉、酒肉、釀酒糧,禁止其他人摸動,認爲他人摸動了會帶來吾勇,而使酒麴失效酒發酸;妻子生小孩後至嬰兒肚臍帶脫落期間,禁止丈夫外出勞動;妻子懷孕兩三個月後,禁止丈夫參加屍體和豬牛,禁忌殺牲……珞巴人的婚姻和喪葬也很奇特。珞巴人除了買賣婚姻和包辦婚姻外,還有試婚制。珞巴人認爲,父系血緣不能婚配,姨表不能婚配。據嘎青老人介紹,珞巴人的試婚比較自由,一個小夥子到了十七八歲就自己去找情人,很少有不發生性關係的,然後由男方家長去女方家提親,得到同意後,男方去女家住三年,白天爲女家勞動,可以同居。三年後,如果雙方願意就結婚;如果不願意就賠給對方一些東西。一般情況是男方不同意結婚的多……

走親戚似乎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習俗,但是,這看似簡單的親屬互訪行爲,卻被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們,依照各自不同的情況,迥乎相異地演繹着。我自小生活的農村,似乎每一天都能在曲徑婉蜒的村陌上看見揹着柳條揹筐,穿着較平素要乾淨、整潔的衣服,匆匆忙忙地走親戚的人。他們所要去的那一家或許正在舉行隆重的婚禮,或者請來寺廟裏的喇嘛,正在爲死去的親人超度亡靈,要麼來了一位在異地工作的兒女,除此之外,便是有求於這一傢什麼事的。總之,走親戚的目的是各種各樣的。

雖然我生活過的那片村莊偏僻而且仍舊貧困和落伍,但是,三十多戶人家裏卻有近十戶人家的孩子在拉薩或其它的大城市工作。因此,每每他們中的誰回家探親或探完親要返回城市時,許多親戚便前來探望。這種探望的背面絕無隱匿巴結或渴望獲得些什麼的不純的目的,而是已然成爲這座村莊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一種叫人感到親切的風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照應的一個極好的方式。

前來探望的每一位親戚一律揹着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才背的的柳條揹筐,也一律用一件衣服或其它什麼布遮蓋着裏面誰也看不透、卻也能猜出一二的東西,手裏卻不約而同地拎着一隻八磅的暖瓶和一個大小適中的塑料桶,不消說,是濃香的酥油茶和上好的青稞酒了。這兩件東西在走親戚時無論如何是少不了的,如同內地的某些民族在走親戚時手中總少不了一兩瓶陳年老酒一樣。

看望從遠方來的客人時,一進門似乎是誰明文規定過似的說一句大意爲“回來了?”的親切問候語。主人一面一臉埋怨地責備說:“總是煩勞你們,何必來呢”之類的客套話,一面趕忙上前將客人背上的柳條揹筐抱下來,放在一邊,讓座倒茶。客人一落座便與主人家的從異地來的幹部之類的人談一些輕鬆的話題,且不斷地從自帶的暖瓶和塑料桶中給主人家的老老少少們倒茶、敬酒。這樣,寒暄了二三個小時後,有事兒要回去張羅的便盡力推脫主人留他吃飯的邀請,請主人將自己帶來的柳條揹筐裏的東西收起來,但自己卻坐着或起身將剩在自己暖瓶裏的茶和塑料桶裏的酒倒空,並不去幫主人騰柳條揹筐裏的東西,似乎是恥於自己帶來的東西之廉價似的。這一點與其它一些民族是很有些不同的。在我的故鄉,即便有什麼好東西帶來了也不宣揚,只是說一句“請把柳條揹筐裏的東西收下”之類的話。主人在這時,一面反覆地說“何必這樣客氣,總是帶那麼多東西來”,一面將親戚帶來的柳條揹筐擡到自家的儲藏室,—一地把一支風乾的肥碩的羊腿、一坨淡的新鮮酥油、一些自家油炸的食品之類的東西收起來。但也並不將柳條揹筐弄空,比如親戚們帶來的食品或雞蛋總要原封不動地留幾個在裏面。這是很需要注意的一個禁忌,誰要把親戚們帶來的東西全部騰空,那麼不好的名聲就會很快在全村內張揚開來。即便沒有犯忌,也還要根據對方家境的好壞或所緊缺的東西,從自家拿出些放在客人的柳條揹筐裏,作爲還禮。這種還禮可能在城市人的眼裏是不足掛齒地廉價,它也許是幾棵剛從城裏帶來的新鮮的大白菜或水果,或是一塊磚茶或幾件小孩穿的衣服,但在仍舊落後的故鄉卻算得上是稀罕物了。主人從親戚們的柳條青筐中取出東西時還要在心中牢牢記住,以便下次到他們家走親戚時也帶去價值相當的東西,以免失禮。在節日是裏走親戚一般都很從容,應主人的挽留要呆到很晚,喝酒、談笑、唱歌是少不了的內容,直到月高星疏,人們纔在前來接應的孩子的攙扶下醉意朦朧地與主人告辭,回到各自的家中。

孩童在走親戚的這一習俗中卻是一個極爲次要的角色。在我的故鄉,走親戚時最不情願帶着孩子一道去的,大致是每一家都有三四個孩子,且一個比一個頑皮搗蛋的原因,到客人家幾乎無人心甘情願地把孩子帶來,主人也從不過問孩子沒來的原因。有時候孩子哭着喊着要求一同去,拗不過,便一路訓斥而來,一進主人家門的第一句極有可能就是“不讓他來,他偏來”之類的責備怯怯地躲在自己身後的孩子的話,來消釋別人對自己的不解和嘲笑。所以,孩子們總是在父母所在的那一家門口徘徊,等着誰發現了他們而叫他們進來吃飯或給他們一些糖果,膽子大些的孩子會徑直走進主人家,假裝不知道似地問主人“我爸媽在你們家嗎”,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好吃的東西。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祁連山東部,東接景泰、南連永登、西鄰青海、北抵古浪,爲河西走廊之門戶。是“古絲綢之路”的古道之一。全縣總面積爲7149平方公里,有藏、漢、土、蒙、裕固、回等十六個民族構成。藏族是天祝居住最早的少數民族。天祝史屬安多藏區,俗稱華銳,意爲苦難的地區或部落。歷史上華銳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東端南。包括青海的樂都北山、互助、門源、大能東部、甘肅的天祝、肅南皇城等藏區,其中天祝是華銳的主要地區。據歷史記載、民間傳說、風俗習慣、語言等材料綜合分析,華銳藏族是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時期,世居青海、甘肅、四川等地的諸羌、氏部成爲吐蕃王朝臣民後形成並世居天祝的一支藏族,該部落的風俗習慣有其獨特之處。華銳藏人在歷史上純粹經營牧業,逐水草而牧,藏族人民世代居住銀白色的雪山下。周圍冰天雪地,藍天上飄着白色的雲朵,地上游動着白色的牛羊。吃的是白色的酥油、糌粑、穿的褐衫、白皮襖。戴的是白氈帽,獻人的禮物是潔白的哈達。在這種環境下,藏族人民上對白色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以白色爲吉祥、幸福、理想和繁榮昌盛的象徵。與別的民族相比較,藏人有其獨特的尚白習俗。漢族人認爲白色是很不吉利的,只有死了人時爲了表達悲哀之心,才着白衣、戴白帽、穿白鞋。這就是藏人所特有的別緻的審美情趣,也是我們值得研究的東西。

尚白習俗的形成

每一種民間習俗的形成和發展,都與物質和精神是密切相關的,生活在雪域的華銳藏人,他們尚白習俗的形成由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來體現。精神民俗中有宗教的原因,也有傳說的原因。物質民俗中有地緣、衣食住行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們就具體表述一下:

(一)精神民俗中的尚白習俗

1.宗教影響

格魯派勢力尚未形成,苯教佔統治地位時,那時白犛牛被尊爲“神牛”,是朝野政教神聖的供奉之物。當時宰殺一頭白犛牛必須經過教徒唸誦長經300遍方可。後來教徒將白犛牛尾巴盤結於髮辮處,並用3個紅色琥珀珠做標誌,綴於髮梢,以象徵苯教興盛、教規森嚴。可見白色這種象徵色是何等的莊重各神聖不可侵犯。藏傳佛教也直接影響着白習俗的發展。紅、藍、白、黃爲藏傳佛教所崇尚之色。法器中有白色的海螺,頌詞中常有雪山、白雲、蓮花之類的比喻來讚頌。漸漸流行開來,現在有許多文學作品中有如雪山一樣純潔的心,蓮花一樣聖潔等等的比喻,這些都是尚白習俗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2.傳說的影響

各民族傳說中,風物習俗、傳說佔了很大比重,它爲民俗學的研究提供了形象化的資料。傳說往往是對某一個民俗現象作生動的解釋。下面這個傳說爲華銳藏人崇尚白色做了故事化的傳承。傳說在很久以前,華銳部落被外來強敵包圍併發生了戰爭,首領命令華銳部落在天亮前投降。否則,將其部落臣民全部殺死,眼看黎明將至,情況十分危機,就在緊要關頭,突然從背後殺出一支騎白馬、持銀刀、着白衣、戴白帽的人馬,把敵人殺得丟盔棄甲,四處逃竄,解救了全部落人的性命,部落首領發現求救 他們的人爲了不讓敵人發現自己,全部與雪山同色着裝。華銳首領爲了緬懷他們的功績,決定只有英雄才能騎白馬、着白衣、戴白帽,這也是華銳英雄部落爲 (白色之地)的一個傳說故事。

(二)物質民俗中的尚白習俗

1.地緣及生活環境影響

俗語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所處的山川地理環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風俗和習慣,這表現出民俗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選擇性。天祝草原四面均有雪山環繞,草地上的羊羣是白的、犛牛是白的、奶汁、穿的皮襖、戴的氈帽都是白色。過年時有獻冰活動,房屋頂及牆角上放白石等幾乎處處都與白色有關。白色象徵了吉祥、純潔,也象徵了寧靜、清潔,如寺院中僧人住房是白牆黑邊。白犛牛世世代代又是華銳人之生活支柱,故而這也是華銳藏人崇白的一個直接原因。另外牆上放白石不但爲了尋求吉祥,而且有神聖不可侵犯之意。意爲這是我的房子,我的院牆,別人不能越牆而入。

中國各民族節日 服飾 風土人情資料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和傳統服飾。以下是中國一些著名的民族節日和對應的服飾風土人情:1. 傳統漢族節日: - 春節:人們會穿傳統的漢族民族服飾,如漢服、唐裝等。在北方,還有戴氈帽的風俗。此外,人們會舞龍、舞獅等民俗表演,並觀看煙花。 - 端午節:人們會穿着漢族傳統的節日服飾,如藍色的雲紋或花紋浴衣,戴五飾頂帽。 - 中秋節:無特定的節日服飾,人們會穿着正式或普通的漢族服裝,如旗袍、西裝等。2. 壯族節日: - 三月三(壯族的節日):人們會穿着鮮豔的錦衣、馬褂,戴花帽,進行大型的歌舞表演和競技比賽,如籃球、踢毽子等。3. 藏族節日: - 新年(藏曆正月初一):男子會穿着寬大的袍子和翻毛靴,女子會穿着長袍加長馬裙,同時還會戴藏族傳統的首飾。 - 藏曆年(藏曆十二月三十):男女老少穿着傳統的藏族民族服裝,進行盛大的祈福、祭祀活動。4. 維吾爾族節日: - 節:男子會穿着長袍和灰色的褲子,頭戴一頂黑色的鴨舌帽;女子會穿着色鮮豔的維吾爾族服飾,頭上纏綿鮮花的頭巾。人們會參加舞蹈、歌唱、摔跤等傳統表演。5. 哈薩克族節日: - 納莎·日(哈薩克族的節日):男子穿着鮮豔的寬大長袍和長褲,頭戴高大的白色羊皮帽;女子穿着五顏六色的哈薩克族民族服飾,頭上纏綿鮮花的頭巾。人們進行賽馬、藍方、摔跤等傳統活動。以上是部分中國的民族節日和對應的服飾風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還有其他特定的節日和服飾傳統。

標籤:綏化 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