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麥克白夫人經典獨白

麥克白夫人經典獨白

麥克白夫人經典獨白之一:

誰能想到,戴上一副金色的王冠,就能成爲英國王后。

我眼下將成爲這個國家的王后,我能夠永遠掌握這個國家的命運。

麥克白夫人經典獨白之二:

我知道,自己爲了自己的野心,殺死了我的丈夫。

在黑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他被擊倒的樣子。

但是,這種恐懼,這種痛苦,卻不能對外表露出來。

我必須保持冷靜,保護我和我的丈夫的地位。

麥克白夫人經典獨白之三:

睡眠解了一切煩惱,但是睡眠本身卻會導致夢境。

我的夢境中,我再次看到那個可怕的場景。

我在夜裏驚醒,一遍一遍地洗掉自己身上的血跡。

我像精神錯亂一樣的生活着,但是我不能表露出來。

我必須表現出來的是,我是國家的王后,我是這個國家的掌控者。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哪一段獨白比較好,時間最好在5,6分鐘,最好是以第一人稱的身份

Act One SCENE V. Inverness. Macbeth's castle.

Enter Lady Macbeth, reading a letter.

LADY MACBETH. "They met me in the day of success, and I have

learned by the perfectest report they have more in them than mortal

knowledge. When I burned in desire to question them further, they made

themselves air, into which they vanished. Whiles I stood rapt in the

wonder of it, came missives from the King, who all-hailed me 'Thane of

Cawdor'; by which title, before, these weird sisters saluted me and referred

me to the coming on of time with 'Hail, King that shalt be!' This have I

thought good to deliver thee, my dearest partner of greatness, that thou

mightst not lose the es of rejoicing, by being ignorant of what greatness

is promised thee. Lay it to thy heart, and farewell."

Glamis thou art, and Cawdor, and shalt be What thou art promised.

Yet do I fear thy nature. It is too full o'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To

catch the nearest way. Thou wouldst be great; Art not without ambition,

but without The illness should attend it. What thou wouldst highly, That

wouldst thou holily; wouldst not play false, And yet wouldst wrongly win.

Thou'ldst have, great Glamis, That which cries, "Thus thou must do, if

thou have it; And that which rather thou dost fear to do Than wishest

should be undone." Hie thee hither, That I may pour my spirits in thine ear,

And chastise with the valor of my tongue All that impedes thee from the

golden round, Which fate and metaphysical aid doth seem To have thee

crown'd withal.

參考資料:Macbeth

麥克白act1scene5中麥克白夫人認爲麥克白做錯了什麼

麥克白夫人認爲麥克白心慈手軟,有着男人不應有的婦人之仁(其中麥克白夫人的獨白中有一句unsex me的意思就是說她完全拋棄了自己作爲女人的感性)。麥克白夫人對麥克白說了句your face, my thane, is as a book where en may read strange matters.批評的就是麥克白總是太耿直,總是把內心的想法表露在外面。而後麥克白夫人指導麥克白:To beguile the time, look like the time; bear welcome in your eye, your hand, your tongue: look like the innocent flower, but be the serpent under't 就是在告訴麥克白要隱藏自己的內心,外表上對國王鄧肯親近友好,而一直的最終目的卻是像毒蛇一樣陰險--刺殺鄧肯

爲什麼戲劇“麥克白”中的匕首場景很重要?

匕首的場景(第二幕,第一幕)在很多方面都對這部劇至關重要。麥克白的想象——匕首的場景——是對鄧肯謀殺案的口頭演繹,但它也遠遠不止是對謀殺的想象。這是麥克白夫人在第一幕第五場中對鄧肯之死的想象的延伸。在那個場景中,麥克白夫人把那把匕首稱爲“我的鋒利的刀”,暗示她將親自處理殺死鄧肯的工具;然而,她並沒有打算自己去做這件事。相反,她操縱她的丈夫做了謀殺,這將證明是他的徹底毀滅。

在第一幕第七場,麥克白開場的獨白清楚地表明,他和麥克白夫人對情節進行了更詳細的討論;儘管如此,他仍在與法案的分量搏鬥,試圖找到殺死鄧肯的正當理由。最後,麥克白得出結論,鄧肯沒有做錯什麼,殺死他將意味着麥克白自己的永恆詛咒;結果,他決定反對謀殺。當他向妻子宣佈這個決定時,麥克白夫人立即展開了一場口頭攻擊,迫使麥克白屈服於她的意志。她恢復了對丈夫的控制,談話又回到了謀殺和匕首的使用上。在這裏,血的意象同樣覆蓋了謀殺的象徵意義,爲犯罪的恐怖和最終發現埋下了伏筆。

接着是第二幕,第一場,麥克白再次與謀殺國王作鬥爭。“我眼前看到的這把短劍,劍柄是不是握在我手上的?麥克白飄浮的匕首讓觀衆清晰地看到了麥克白內心的折磨,這是他在前一個場景中與自己的爭論的一次重遊。他繼續自言自語,並指出他看到的匕首是“從受熱壓迫的大腦中發出的幽靈”。可是它還是把他引到國王的臥房,他跟着它走,仍然在反對這個計劃:“我的眼睛愚弄了其他感官,否則就值得所有其他感官了。“在這裏,他充分認識到他即將犯下的罪行的恐怖和不公正。然後視線改變,匕首沾滿了鮮血,就像謀殺發生後一樣。然而,麥克白繼續他的任務,殺死國王,跟隨匕首,即使他知道這意味着他自己的性格。

這個匕首般的場景預示着麥克白內心所有美好的毀滅和的誕生。麥克白未能成功地爲謀殺尋找正當理由,這顯示出這一罪行是多麼的令人髮指;他不斷地與自己和麥克白夫人爭論,強調了麥克白內心的精神緊張和罪行的;那把血淋淋的匕首陰森可怖,進一步強調了這是對無辜平民的背叛,是懦夫式的殺戮,兇手是一位原本善良、英勇的男子,他曾爲他的國王抵禦其他叛徒。

麥克白一旦實施謀殺,他的人格和人格都將不可挽回地改變;他內心的善良將被根除,被完全取代的殘酷無情,就像麥克白夫人曾祈禱要成爲她自己的一部分(但不會)一樣。當鄧肯得知麥克白的勝利時,他對英勇、誠實和忠誠的品質大加讚揚,但這些品質卻被恐懼、不信任、自我厭惡和極度焦慮所取代。曾經的麥克白,忠誠的僕人,變成了麥克白,受人鄙視和恐懼的國王;曾經是一個忠誠、勇敢和謙遜的人,現在卻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被所附,被權力所迷惑。“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可憐的演員,在舞臺上昂首闊步,苦惱着自己的時刻,然後就再也聽不見了。”

關於麥克白人物形象的分析

摘要:“洋溢,巨人輩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特質,莎士比亞作爲這個時代傑出的反映者,在其劇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麥克白就是其中之一。麥克白作爲大悲劇《麥克白》的主人公,是一個雙手沾滿無辜者鮮血的篡位者,是一個罪不容赦的罪人。不同於西方悲劇傳統主人公形象,他是一個反面悲劇人物。本文立足於劇本,從麥克白的心理變化和人物性格兩方面,分析其獨特的悲劇性和意義。

關鍵詞:麥克白,人物形象,心理,人性,悲劇性,意義

概述:

“現在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亞是熟悉人類的,他在這一方面是如此出類拔萃,以至無愧被公正地稱爲人類心靈道德大師。”莎士比亞在其劇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他在人物刻畫方面的技巧是難以企及的,本文選取他的四大悲劇中的《麥克白》中的主人公麥克白進行簡要分析。麥克白本是一個保衛國家的英雄,因爲女巫的預言,對命運發起了挑戰,一步步成爲了一個弒君篡位、殘殺無辜的反面形象,最後在衆叛親離之中走向毀滅。本文從麥克白的心理變化和人物性格兩方面分析他的悲劇性,並且認爲作者對麥克白的反面悲劇形象的塑造,達到了更加有力的表達效果。

一:從弗洛伊德三個人格模式分析麥克白心理

弗羅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爲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其作用是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現實原則。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則。

從第一幕的第三場女巫的出現,對麥克白未來的預言,考特爵士封號的降臨,使麥克白相信了女巫的說辭,“葛萊密斯,考特爵士;最大的尊榮還在後面。”這裏充分體現了麥克白的野心和原始。而內疚感體現了他的超我。從劇中第一幕第四場讀者可以看出:“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 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眼睛啊,看着這雙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就算幹下的事會讓眼睛不敢卒睹。這裏星星是他的超我的具象化體現。在這段獨白中,他的本我正試圖逃脫超我的審查和懲罰。

事實上,麥克白的本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掩蓋他的超我。鄧肯秉性仁慈,處理國政,從來沒有過失,要是把他殺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陽告麥克白的弒君重罪……可是麥克白的躍躍欲試的野心,卻不顧一切地驅着他去冒顛躓的危險。雖然他內心有着極強的道德觀念卻被自己的驅使着走向罪惡的源頭。從第二幕的第一場:“堅固結實的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漏了我的行蹤。把黑夜中一派陰森可怕的氣氛破壞了。我正在這兒威脅他的生命,他卻在那人活得好好的。在緊張的行動中間言語不過是一口冷氣。我去,就這麼幹;鐘聲在招引我。不要聽他。鄧肯,這是召喚你上天或者下地獄的喪鐘。”他內心的不安與害怕致使他產生一次又一次恐怖的錯覺。然而,還是被內心的意願所蠱惑。最終走向弒君的罪惡深淵。

在殺害鄧肯的同時,他也殺害了自己的睡眠。“他長嘆:那打門的聲音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點點的聲音都會嚇得我心驚肉跳。這是什麼手,嘿!他們要挖出我的眼睛。”他飽受着罪惡感的折磨而惴惴不安。這時候他的超我體現得尤爲明顯。然而,爲了掩飾以前的罪惡,他選擇了用更大的罪惡來維護自己所得的一切。從而導致麥克白這個有着強烈的是非觀的人在弒君之後又犯下殺友屠幼之罪。而再次的嗜殺成性的麥克白,沒有了原有的罪惡和恐懼。他只是維護着他至高無上的王權。而這一切的行爲只是他自我的表現。

在一系列的本我與超我的矛盾中,他不斷尋求自我想要從中調和。但悲哀的是,自我的不夠強大使自己一步一步屈服於自己的,形成了他罪惡的自我觀念。並最終失去自我。加深了戲劇的悲劇性。

二.麥克白---人性的弱點

麥克白作爲莎翁筆下經典的悲劇人物形象,但他弒君的罪惡,讓人對他產生悲憫的同時不禁有更些感慨。我認爲麥克白的悲劇源於人性的弱點。

  麥克白原本是個受人尊敬的將軍,戰無不勝。人都是有的,他也會想得到更大的權利。但也需要催化,在沒有催化的時候,這份野心不會輕易展露出來。對於三個女巫的預言,麥克白是有所懷疑的,然在他得勝歸來之際,女巫的第一個預言實現了一一麥克白成爲了考特爵士。在這之後,麥克白對於至高權力的開始被催化、慢慢膨脹。麥克白藉助着女巫們的預言,毫無顧忌地展示自己的和野心。他對預言的深信不疑,其實是把預言當做他奪取權力的底氣,這裏是人性的第一個弱點。人的沒有止境,麥克白被封考特爵士後,他希望女巫的第二個預言能夠實現,他渴望國王的冠冕與權杖,即使現任國王是他的表哥。

當得知自己有可能成爲國王之後,麥克白心裏還是有點猶豫,心中的善惡開始交鋒。然而,他此時還是更想要當國王,只是催化還不夠。於是,麥克白夫人站了出來,不斷勸說麥克白弒君,此時麥克白的被催化到了極致,他和麥克白夫人一起殺害了鄧肯,犯下了弒君大罪,這裏是人性的第二個弱點。當心中充斥後,極易受他人挑唆。那個時候的麥克白只是需要一個人幫他分擔罪惡,即使那個人不是麥克白夫人,他最終也會下手的。只是麥克白夫人他更爲信任,使得他受挑唆的影響更大,猶豫的時間更短而已。

不惜一切代價獲得的王位,患得即會患失。麥克白在弒君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沒有回頭路了。他生活在了失去王位以及殺人的恐懼之中,只能用下一個噩夢,填補上一個噩夢的空虛,麥克白夫人也是一樣。並不能泯滅人尚存的良知。當一個人的通過非常手段得以滿足後,良知開始佔據上風。只是麥克白與麥克白夫人有所不同,恐懼使麥克白夫人噩夢纏身,夜不能寐,最終發了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麥克白,恐懼卻使他更爲瘋狂暴戾,最終的結局也更爲悲慘。

  在某種意義上,麥克白的悲劇早已經被女巫預言了,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去實現這個預言。首先,三個女巫的預言爲麥克白的沉淪做足了鋪墊,爲麥克白植入了一顆可怕的種子;其次,在麥克白夫人的唆使下,麥克白鼓足勇氣殺了鄧肯,自此麥克白走上了的道路,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麥克白的野心,女巫的欲言使他有了爲惡的動力,但是同時班柯也聽了女巫的預言,可是班柯並沒有動搖自己的立場,這個對比明顯地表現了麥克白的悲劇是由他一手釀成的;麥克白夫人確實慫恿他殺了鄧肯,但班柯之死是麥克白一人所爲,並且麥克白還殺了其他無辜的人。從這可以看出,麥克白殘忍的殺戮實際是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麥克白的悲劇的產生還是由於他自己。

我覺得貪婪的,其實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麥克白,就好比是人性的弱點,看我們怎麼有效地去遏制了。

三.麥克白的悲劇性—迷路的人

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是一個殘暴的君主,他弒君篡位,兇狠殘暴…似乎世間所有的壞的詞語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對於他的死亡,並沒有大快人心,反而讓人感到有些悲憫。深究其緣由,不過是一個可憐的迷路人罷了!

麥克白最初的時候是一名驍勇善戰的赤膽忠心的蘇格蘭大將,曾憑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場叛亂。麥克白身份尊貴,身爲王室貴族,自己又軍功赫赫,心內隱隱覬覦那近在咫尺的王位。他是一位野心家,然而在他遇見三個女巫之前,他的野心並未展露出來。當他聽見女巫預言後,深埋心裏的那絲絲開始發酵,他的野心開始浮出水面。隨着王位距離的拉遠,他開始浮躁。現實的難題、內心的,他糾結着,對於自己前進的方向,他開始有些混亂。最後,在內心善與惡的交接之下,他遵從了內心的,他開始迷路了。麥克白夫人很瞭解他丈夫,在麥克白一再退縮時,她敦促着,用力的把他向迷失的方向推着。弒君計劃開始了,那滿手的血告訴麥克白,他再也走不回來了。弒君以後,他再也得不到睡眠,再也無法面對自己。他看着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說:大洋裏所有的水都無法洗淨這雙手,倒要把水染得殷紅。

在迷失的路上快到終點時,他感慨:“自己不過是一個在舞臺上指手畫腳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喧譁與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內心麻木,這人生在走下去,也不過是這樣罷了。

書中其實有提到“迷路的人的說法”。赫卡特第一次出場時,就稱麥克白爲“迷路的兒子”,“…你們所做的一切,更糟糕的是,不過是爲了一個迷路的兒子,他殘忍惡毒,怨天尤人,如同凡夫俗子,珍愛的並不是你們,而是他的私刑。”在有些學者看來,赫卡特是異教代表,對異教徒而言,麥克白不過是暫時偏離了上帝之路,最終還是要回到正路上去的,而且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私利,所以與他們並不同路,更不是他們的同類。但此文的“迷路”並不是指麥克白在所謂正教與異教之間的糾葛,而是其迷失在權欲下,走錯的進程。從某一方面來說,讀者對於麥克白的同情和諒解,何嘗又不是其“迷路的人”的形象。

那最終麥克白有沒有回到正軌上,是有的。他在死前的最後一秒,仍積極捍衛自己用鮮血堆積的王位。對於手上所沾染的鮮血,他已經變得麻木,似乎已經治好了剛登上王位的“恐懼”,又或許是習慣了那恐懼。但迷路的終點,是解脫。是安心的睡一覺,不會被噩夢侵擾;是終於告別這喧譁的世界;是終於可以同死去的人同在。

定義爲悲劇的《麥克白》,作爲悲劇人物的麥克白,最後留在讀者心裏的,也就是個可憐人。他,一步一步,走向那權欲的最高峯。站在山頂,本可以看得更遠,但他無暇去顧及那些景色,內心被爬山時踹下山腳的人們佔據着,被擔心後來者的恐懼佔據着,原來,身在高處除了指點江山外,所剩下的唯有孤獨。

四.麥克白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

《麥克白》這部戲劇的一大特點是其中所塑造的麥克白、鄧肯、馬爾康等人物形象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麥克白弒君以及最後被馬爾康所殺也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上的麥克白原是蘇格蘭莫瑞地區貴族,因鄧肯一世統治後期征戰不斷,與境內外多地發生衝突,引發不滿,故在莫瑞交戰時,鄧肯一世被殺。麥克白以王室後裔身份繼任蘇格蘭國王,在位十七年,最後被鄧肯一世之子馬爾康所殺。而戲劇中的麥克白本是戰功赫赫的英雄,被女巫的預言勾起權欲和野心,在妻子的鼓動下弒君,又派人暗殺班柯父子,後來更是以及其殘酷暴虐的方式殺害了麥克德夫的家眷。他因女巫的預言而擔憂恐懼,於是不斷剷除異己,在殺戮中逐漸變得麻木,直至最終被馬爾康所殺。戲劇《麥克白》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弒君篡位的故事,主人公麥克白雄心勃勃地想發展、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侷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鬥爭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麥克白的墮落更大程度上源於他的不安分的天性,莎士比亞通過麥克白所表現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英雄在權欲與野心的驅使下變成了一個殺戮成性、殘暴不仁的惡棍。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的人物,這正是莎士比亞所要展現的人性的惡以及這種惡所導致的悲劇。

莎士比亞之所以要將麥克白塑造成一個被權欲控制的暴君形象,是由於當時隨着資本主義發展、人慾橫流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莎士比亞誕生於16世紀60年代,正是歐洲文藝復興蓬勃展開的時候。對於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紀宗教對人慾的壓抑,人文主義者肯定人的世俗,強調人的個性解放和主體價值。但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惡的本性也開始膨脹。曾經發揮過巨大進步作用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與個性解放,發展和派生出了嚴重的冒險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主義等。的膨脹激發了人們對金錢、名利、權力的狂熱,使人喪失了美好的德行與理性,從而引發種種血腥的罪惡。莎士比亞正是看到了新興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勢利對人性的毀滅,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社會罪惡、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領悟到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的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於是,《麥克白》便應運而生,在抨擊人性的惡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反思。

  有些時候,讀者對於書中主人公的同情何嘗又不是因爲觸動了心理的那一點。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麥克白。或許今天的麥克白,就是明日被心理驅使的不折手段的自己。斯人已逝,生活仍在繼續。悲劇給人的感悟,牢記在心,好好走路,不要迷路了。

英語翻譯

我過去從來沒有發覺疤面煞星和麥克白之間的相似之處,也米有聽過麥克白夫人說唱式的獨白,但這兩個都有道理。其中的解釋既幽默又嚴肅。有一次向一個男孩介紹斯坦貝的作品,男孩繼續閱讀着憤怒的葡萄,並多次提到“所有這些人都互相憎恨,而且,它們都是白人”這有多讓人驚訝。

手動翻譯,沒有前後文,有些部分翻譯的有點晦澀。希望能滿足您的要求!

麥克白一個被慾望和理智的痛苦鬥爭所毀滅的英雄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的主人。麥克白從萬衆敬仰的英雄墮落爲暴君,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同情。本文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闡釋了麥克白在理智與之間的掙扎和毀滅。

關鍵詞:麥克白;人格結構;身份證.自我;超我

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四大悲劇英雄中,哈姆雷特、奧德賽和李爾王都是作爲純粹的正面英雄出現在舞臺上的,而麥克白則被認爲是一個可以從多方面解讀的人物。他的命運和經歷帶給讀者不同的心理感受。麥克白扮演一位勇敢的將軍。但由於他的野心和對吞噬人性的權力的巨大,使他的人性逐漸扭曲,內心充滿了的,使麥克白從一個非凡的英雄淪落爲一個禍國殃民的暴君,最終走向毀滅。莎士比亞在揭露麥克白血腥罪行的同時,也刻意描繪了他痛苦的良心譴責和精神折磨。麥克白的經歷引起了人們的同情,但也遭到了人們的憎恨。莎士比亞以其傑出的文采,爲讀者塑造了一個與理智之間鬥爭與毀滅的英雄形象。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爲指導,着重分析了麥克白在和理智之間的掙扎和毀滅。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結構理論認爲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我在無意識的最深處,我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祕的部分。它由人的自然本能和組成,遵循快樂原則,是被壓抑的本我。是在自我人格結構中實現的本能。它遊走於本我與外界之間,遵循現實原則,和壓抑本我的要求,是真正的我。超我是對人類本能的獨特壓制。它引導自我剋制,本能衝動,是理想的自己。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三大人格系統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但如果三種人格系統難以協調,相互衝突,人就會處於一種不正常的狀態,甚至患上精神疾病,危及人的生存和發展。《麥克白》年,班科、麥克白、麥克白夫人作爲劇中的重要人物,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們可以看作是麥克白人格體系的三大要素,它們的相互作用影響着麥克白的命運。

第一,“超我”的外化

超我是一個道德自我。超我不同於自我,自我反過來監督自我的活動。弗洛伊德指出:“超我是一切道德約束的代表,是人類生活中追求完美或更高尚行爲的衝動的主體。”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行爲,使主體的行爲符合社會規範。當自我的思想和行爲符合道德和社會規範時,超我就是快樂的。超我扮演着觀察、指揮、判斷自己,用懲罰威脅自己的角色。

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與麥克白並肩作戰的班科將軍。在整個劇中,班科像影子一樣跟隨着麥克白,象徵着他靈魂中的光,觀察着麥克白的反應,指揮着他的行動,判斷着他的思想,在麥克白的人格中扮演着超我。劇中一開始,麥克白和班科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忠於自己的國家。莎士比亞重點刻畫了麥克白在戰場上藐視生死,英勇殺敵的英雄形象,令敵人聞風喪膽。這時,一位功勳卓著的偉人出現在讀者面前。人性中的美善之光來自麥克白的《麥克白》。然而,荒野三女巫的相遇成爲麥克白性格轉變的轉折點。人性的複雜導致了這部劇的衝突。作爲麥克白的忠實夥伴,班科和麥克白分享了戰爭勝利的喜悅。女巫同時出現在麥克白和班科面前。在女巫對麥克白“格拉米爵士、庫爾特爵士和未來國王”的呼喊下,在班科視後代爲國王的下,麥克白成爲人類一員的被點燃,但班科對超我的化身卻異常清晰。他覺得麥克白想要興奮,建議麥克白遠離女巫。他還提出:“魔鬼爲了陷害我們,往往故意告訴我們,在小事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後在重要時刻落入他的圈套。”面對強大的,班科理性地堅守自己的工作,不時關注麥克白的心理動向,試圖將麥克白的野心扼殺在搖籃裏。然而麥克白的野心已經被激起,本對他的指示是清除一切阻礙道路的墊腳石。

爲了表達對英雄的熱愛,鄧肯國王決定參觀麥克白的城堡。他的到來給麥克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麥克白畢竟不是一個沒有良心的小人。他的本我仍然受到超我的。雖然他的野心已經開始,但他仍然猶豫不決。超我與本我的激烈鬥爭表現在他遇刺前內心的猶豫。他知道自己最終逃不出這個世界的統治。殺人與殺人、投毒、服毒相提並論。然而,他熱切的雄心促使他不時實現自己的意圖。然而此刻正在值班的本科生卻感受到了隱藏在暗夜中的麥克白弒君的陰暗意圖。他用言語考驗麥克白,警告他不要做違背正義和正直的事,要天真和忠誠,堅決拒絕麥克白的鉅額財富。此時,麥克白的本我與柯本的超我徹底決裂,超我對麥克白行爲的壓制消失,麥克白犯下了不可挽回的弒君罪。然而人性中善良的存在,讓麥克白整日惴惴不安,儘管他身居高位。麥克白一直處於超我的審視和監督之下。他非常害怕本科,心想:他高貴的天性裏有一種東西讓我害怕。除了他,我誰也不怕。只有他的出現讓我緊張。本科的存在折磨着麥克白,一刻不得安寧。他焦慮地吃着,在噩夢中醒來。他決心擺脫讓他煩惱的本科。班科的被害象徵着麥克白牢記過去的決心,但麥克白畢竟不是天生的反派。他善良的本性不會隨着Banco的離開而消失。當麥克白和他的大臣們舉行宴會時,他精神恍惚。班柯的鬼魂讓麥克白失去了自信,人性的衝突達到了。

第二,麥克白夫人地位的提升。

麥克白夫人在麥克白的人格衝突中扮演了本我的角色,是麥克白毀滅的動力。就像人性中最黑暗、最的一面,她在自己的眼睛裏折射出了自己的權利和,代表了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衝動。正是她幫助麥克白成爲了一個殘忍的暴君,麥克白也因此立下了許多赫赫戰功。當麥克白告訴麥克白夫人她在荒野中看到三個女巫時,與班克的懷疑和麥克白的猶豫不同,麥克白夫人毫不猶豫地預言了三個女巫,並堅信無論如何麥克白最終都會登上國王的寶座。

面對女巫的,麥克白夫人和班科開始了一場持久卻你死我活的決鬥。麥克白期待巨大的榮譽和寵愛,但超我賦予的道德原則讓他猶豫不決。本的束縛嚇壞了麥克白。麥克白堅持忠誠和敬畏,同時露出貪婪的眼神。作爲妻子,麥克白夫人對他的性格瞭如指掌。正是這種認識,使她在與銀行的鬥爭中準確地抓住了麥克白的性格弱點,完美地實施了弒君計劃,將麥克白的成功推向了悲劇的深淵。麥克白在的弒君計劃面前嚇壞了,但麥克白夫人催促道:“你的天性裏充滿了太多的人奶,無法走最近的捷徑。”你想成爲一個偉人。你不是沒有野心,但你缺少伴隨野心而來的.在這裏,麥克白夫人用輕蔑和嘲笑驅散了麥克白的軟弱和猶豫,所以他們的稱王計劃不能半途而廢。麥克白夫人充滿了可怕的自信和自立。從一開始,她就不擔心殺人的危險和後果。她只是很興奮,在爲自己能得到的權利做打算。在她的位置上,沒有道德標準,沒有榮譽和忠誠,本能和無處不在。麥克白夫人是她自己的化身。有一次她發現麥克白猶豫不決,就用她犀利的舌頭戲弄和刺激麥克白,甚至用她是否敢殺人來考驗她丈夫的男子氣概。在麥克白夫人看來,正義的人性是可恥和懦弱的。當殺死鄧肯的匕首猶豫不決時,麥克白夫人斥責道:“意志動搖的人!”把刀給我。她用自己的詭計和行動謀殺了送上門的鄧肯。麥克白對弒君這一重罪充滿恐懼和擔憂。他不敢回憶他的罪行。人性中的善與惡依然不斷衝擊着他脆弱的心靈。他的良心充滿了巨大的內疚和不安。當麥克白抑制不住自己的恐慌時,麥克白夫人做出了殘酷的嘲諷:什麼!你瘋了嗎?你失去了你所有的男子氣概嗎?

第三,麥克白的心理防禦機制失衡。

心理防禦機制是個體的自我防禦功能,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或衝突性緊張時,爲了恢復心理平衡和穩定,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釋放煩惱,緩解內心焦慮的適應性傾向。很多時候,他調節超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的矛盾與衝突,讓超我的監督功能得以發揮,讓自我的以某種形式得到滿足,從而緩解焦慮和痛苦。人類在正常和病理狀態下都會不自覺地使用這種能力。正確應用可以緩解疼痛,有助於克服心理困難,防止精神崩潰。過度使用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理性心理特徵。

在該劇的開頭,麥克白是一位勇敢的蘇格蘭將軍。他的天性中有許多美好而高尚的品質。然而,在的驅使下,他走上了嗜血殺人的道路。良知與善良的張力,讓他在每一次犯罪和行爲出現後,都接受理性的監督和無情的審判。他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痛苦。爲了減輕這種痛苦,麥克白的心理防禦機制一直在發揮作用。然而,在強大的內外張力下,麥克白的心理一度失衡,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毀滅之路。

麥克白的獨白在劇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獨白是麥克白情感的自然表達,也是其心理防禦機制的表現。鄧肯在被謀殺前猶豫過。他知道,如果教別人殺人,他逃不了被殺的命運。作爲鄧肯的臣子,城堡的主人,保護鄧肯的安全是他的職責,但他會持刀攻擊。此外,鄧肯善良,廣受愛戴。殺死如此英明的君主是弒君重罪。然而,他不顧一切的野心驅使他去冒險。麥克白作案前的心理鬥爭異常激烈。他譴責自己,同時也鼓勵自己。沸騰的內心衝突折磨着他的良心,讓他不安。當他準備採取行動時,他的焦慮達到了頂點。殺人的邪念讓他看到一把血淋淋的刀出現在面前,折磨着他脆弱的神經。麥克白再次登臺,雙手沾滿鮮血,我嗜血的得到了滿足。然而,超我的監控功能並不能抑制他的緊張和內疚。他的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幻覺頻繁出現。他覺得在衆目睽睽之下,他“舉起嗜血的雙手”,企圖獲得上帝的憐憫。“阿門”這個詞哽住了他的喉嚨。麥克白不僅有幻覺,還有幻聽:“我彷彿聽到一個聲音在喊:別睡了,麥克白殺死了睡眠。”防禦機制認爲,當一個人無法承受極度的精神痛苦時,焦慮就會轉化爲軀體症狀,從而避免心理上的焦慮和痛苦。麥克白生性善良,是第一個密謀殺人的人。他的良心並沒有消失,他無法承受這種罪惡感。爲了滿足本能和超我監督帶來的罪惡感,內心衝突異常激烈。麥克白在掙扎和絕望中坐在靈魂的審判席上,不斷用自我反省和自我懺悔來贖罪,試圖通過自我折磨贖罪來實現靈魂的自我救贖和自我淨化。但是內在驅動力和人格約束力之間的平衡是無法建立的。超級監督功能總是失效。它所能做的只是事後懲罰受苦的靈魂。莎士比亞塑造了一個兇狠殘忍的形象,最終被精神摧毀,導致了他的死亡。隨着命運的終結,麥克白人性中的善與惡同時毀滅。他在懺悔中被死亡撕裂,在善惡鬥爭的洪流中被死亡的黑暗吞噬。

四。結論

《麥克白》是一部罪惡與懲罰的悲劇。因爲,麥克白從一個正直善良的國家棟梁變成了一個無視道德原則的殺人犯和暴君,成爲了和不幸的雙重奴隸。莎士比亞生動地展示了靈魂沉淪時的痛苦掙扎。在麥克白的掙扎和絕望中,我們看到對權力的渴望使他不顧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不擇手段地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良心在靈魂的審判臺上不停地折磨着他,讓他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卻經歷着靈魂的審判和譴責。麥克白的悲慘遭遇使他不同於普通罪犯,更像一個迷失的英雄,更能打動讀者!

“親愛的麥克白夫人,您的手也不乾淨”|讀《麥克白》囈語

假期開始前,逛了逛圖書館,想借幾本書回家在假期裏看。

拍下想看書籍的書目索引號之後,在書架間穿梭尋覓,瀏覽一個個書架一層層分隔間的一本本書的書名……

意外的看到了“麥克白”三個字,對莎士比亞戲劇瞭解不多的我腦海裏立刻浮現了一個場景:

聰明帥氣的安迪反駁魏兄:親愛的麥克白夫人,您的手也不乾淨。

曲筱綃:……(省略哈哈哈……)

深諳世事的魏兄: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典型人物,專指幫兇一類的人。

……

沒錯,這是之前的熱播劇《歡樂頌》裏安迪、魏兄、曲筱綃、趙醫生四人在家中打牌時的對白。由於我最愛的氣場女神安迪如此信手拈來地說了一個我不知道的經典,讓我崇拜之餘印象深刻。(貌似看的時候就激動地在心裏默唸幾遍呢)

正好擔心自己讀不來大部頭,這本不厚,便心血來潮果斷拿下了這本《麥克白》(包含三部分:《麥克白》《科利奧蘭納斯》和《雅典的談們》。

講述了屢獲戰功的英雄麥克白,在女巫的誘導及其夫人的慫恿下,弒君奪權,繼而變成了一個暴君,因殺戮太多而衆叛親離,最終兩位王子率軍圍攻只得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摘錄:

囈語:

野心一直潛藏,適宜的土壤和溫度就足以讓他發芽。正如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圓,弒君也需要剷除無數個異己。瘋狂之後,換來的是無數個良心譴責、擔驚受怕的日夜。衰弱的神經,病態的自語,醜陋的嘴臉……

想想看,如果你站在了道義的對立面,那麼正義的人都是你的“異己”,然而正義是大多數的。

到頭來感嘆一句,願再也不要有人相信魔鬼欺人的話語。殊不知,欺人的從來都不是戲劇裏的魔鬼巫女,而是人心。敏感的神經需要迷信麻痹,內心的不安需要危險的安全掩飾,模棱兩可的話語不過是 你自欺欺人的僥倖 與 你躲不過的命運 的糅合。

若你正處逆境,請你相信,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的。

若你正被冤枉,請你相信,虛僞無論怎樣小心,事實才是最細膩的。

畢竟對於麥克白來說,弒君的黑夜再悠長也掩蓋不了他的罪行,奪權的日子再奢靡也改變不了他黑暗的歸宿。

講述了羅馬共和國的英雄馬歇斯(被稱爲科利奧蘭納斯),因性格多疑、脾氣暴躁,得罪了公衆而被逐出羅馬的悲劇。

摘錄:

(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眼睛不自覺的確認了幾遍,這寫的不是順口而出的 雨後春筍,畢竟春筍也不好蹦蹦跳跳的環繞在……)

囈語:

建功無數的人,爲了人民幸福負傷累累的英雄,因脾氣暴躁,不願聽從勸告向公衆說委婉示弱的話,競選執政失敗並被驅逐出國。科利奧蘭納斯在伏爾斯人的安息城裏投敵,在與奧菲迪斯聯合準備復仇羅馬的時候,又因被科利奧蘭納斯的母親、妻兒感動而保全羅馬,科利奧蘭納斯在敵營被殺。

科母典型的斯巴達式信念,希望兒子在戰場上建立功勳,視在戰爭中犧牲爲崇高的榮耀。科利奧蘭納斯也真的是馳騁沙場的勇士,卻因不懂圓滑周旋而被公衆拋棄。

沒有明確信念的人們是易被煽動的,原本已經同意科爲執政官,在護民官鼓動之下又反對並驅逐科,當科投敵準備復仇羅馬的時候,民衆又開始說自己早就知道當初驅逐科是不明智的。事後諸葛亮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智慧,假設歷史是人們擅用的先見。有的時候,人們並不關心對錯,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一種叫做“大多數”的安全裏,當身邊有人振臂高呼的時候,他們不介意跟着擡起自己手臂。

朋友有可能變成仇人,仇人也有可能變成朋友,我以爲“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利益“這句話僅用於國家或者商場浮沉,原來生活中你我的朋友也不是永恆,但是我仍然相信總有利益敵不過的感情,總有時間改變不了的朋友。

脾氣暴躁,立誓報仇的科終究還是被情感動,羅馬安全了,自己倒在了奧菲迪斯及衆黨徒的劍下,奧菲迪斯說,他必須有一個光榮的葬禮,戲劇在葬禮進行曲中結束。暴躁的科是沙場上的英雄,卻好像真的不適合,以爲自己爲國家建功而不需要與公衆周旋妥協,暴躁的與公衆相對,與奧菲迪斯相對,最終也與自己的性命相對……

講述了雅典貴族泰門,由於樂善好施,許多人乘機前來騙取錢財,後來導致其傾家蕩產,朋友們紛紛揹他而去,最後在絕望中孤獨地死去的悲劇。

摘錄:

囈語:

曾經感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或許就是源於彼此之間共同擁有的回憶……些許文藝,些許矯情,卻始終沒有想過酒盡杯空,轉眼就可以陌路。是不是因爲什麼得來的朋友,那樣東西沒有之後,那段相處的日子也就不復存在了。

我們都一樣,不能缺而復圓,也沒有可以藉助的耀眼的光,可是我們是自己的太陽,我們不需要借來光明,我們可以自帶光芒。

什麼時候諾言與空頭支票劃上等號,不想談言而有信的美德,只想談談個人。每個人都有姓名,百家姓之一,父母取名,同名同姓者千千萬萬,一模一樣之人卻找不出一雙,我總是相信每個人的名字都像是這個人的招牌。讀書的時候,寫着你的名字的作業試卷代表質量,工作的時候,以你名字署名的文件報告代表專業。都聽過”你是XXX的人,我放心“,這就是你上司的招牌,如果有一天有人說,這是你做的東西,我相信沒問題,這便是你自己的招牌。你的名字=性格、品質、素養、能力……

樂善好施,不懂節制,花銷過度指望曾經圍繞身邊圖謀不軌的人,不靠譜。家境優渥,趨之若鶩,家道衰落,背離而去,不值得交。

威廉·莎士比亞 (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爲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爲“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囈語:平常看影視作品愛喜劇,總希望不論過程再波折,結局都能滿足我的期望。經典的文學作品,折射現實,揭露黑暗,悲劇發人深省。“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生活中的悲劇,也是將人性期許的幸福、道義走向毀滅不幸。或許人與人之間各種情感的最好狀態就是:欣喜你還在,淡然你離開……

願你,

有過失望,依然期望,從未絕望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及四大喜劇是什麼?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歡喜》。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四大悲劇

1、《哈姆雷特》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爲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鬥。

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狄斯爲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並囑託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2、《奧賽羅》

黑臉的摩爾人奧賽羅是威尼斯城邦僱傭的一個將軍,受種族而顯得地位卑微的他愛上了貴族元老院元老勃羅班修聰明、美麗、大方的女兒苔絲狄蒙娜,明知婚事將不被允許,他們瞞着父母祕密結婚。

作爲統帥的奧賽羅有一個看起來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奧賽羅提拔了卡西奧任副將而未關注自己,同時他也覬覦苔絲狄蒙娜的美貌,從而嫉妒奧賽羅娶妻成功。這個外表忠厚、內心奸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設法制造令奧賽羅誤以爲卡西奧與其妻子苔絲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證據,讓已經被伊阿古讒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奧賽羅看到。

破壞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幸福婚姻,成爲伊阿古最大的滿足。於是他想盡辦法利用暗戀苔絲狄蒙娜的小貴族羅德里戈的急迫以及自己的妻子艾米利亞不明就裏,苔絲狄蒙娜不貞的“證據”被奧賽羅信以爲真。

他任“懷疑”這種毒藥在心間像硫黃一樣燃燒,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間接證據”鏈條之間的斷裂帶用自己的聯想填補併發酵、放大,最後妒恨令他幾近發瘋。在新婚的牀上,親手掐死了忠貞而單純的妻子苔絲狄蒙娜。但當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這一謊言與的時候,奧賽羅如夢初醒,拔劍自刎。

3、《李爾王》

全劇有兩條平行的故事線索。主線索講述的是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聵,要根據愛他的程度把國土分給自己三個女兒。長女高納李爾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唯獨小女兒考狄利婭講了老實話,說“我愛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爾一怒斥逐了小女兒,將她遠嫁法國,把國土平分給了兩個虛僞的女兒,結果自己卻受到兩個女兒無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風雨中的荒野,與喬裝瘋丐的愛德加爲伍。後來小女兒從法國興師來討伐,終於父女相見,但是英法兩軍交戰,法軍戰敗,考狄利亞被俘,不久被愛德蒙密令緣死,李爾抱着她的屍體在悲憤中瘋狂而死。

另一條次線索是葛羅斯特伯爵聽信庶子愛德蒙的讒言,放逐了長子愛德加。後來由於他同情李爾,被挖去雙目,在野外流浪時遇到淪爲乞丐的兒子愛德加,由他攙扶前行,卻不知攙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趕出門的兒子。庶子愛德蒙繼承爵位後,同時與李爾的長女、次女勾搭,害得她們爭風吃醋,相互殘殺,最後次女被毒死,長女謀殺親夫的陰謀敗露後自殺。愛德蒙受到愛德加的挑戰,在決鬥中被殺。

4、《麥克白》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爲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上遇到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爲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

爲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麥克白無一絲難過。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削首的下場。

麥克白一出場即心懷異志,弒王篡位,爲了鞏固王位,又殘暴人民,使全國血流成河,置社會於混亂,陷人民於水火,可謂與理查三世是同樣的暴君。這樣的暴君,其痛苦與覆亡乃罪有應得。

四大喜劇

1、《仲夏夜之夢》

《仲夏夜之夢》講述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的雅典,年輕的赫米婭與拉山德相愛,可是赫米婭的父親卻希望她嫁給狄米特律斯,爲此赫米婭與拉山德逃到城外的一片森林裏。

此時,爲了給雅典公爵提修斯和美麗的希波呂妲的盛大婚禮助興,一羣演員也在森林裏排練一出喜劇。赫米婭的好友海倫娜愛着狄米特律斯,所以她把消息透露給了狄米特律斯,於是她們兩個人也先後來到森林裏。森林裏住着許多可愛的小精靈,仙王奧布朗和仙后蒂泰妮霞正在鬧彆扭。

爲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令一個叫浦克的小淘氣去採一種花汁,拿來滴在仙后的眼睛裏,那麼她醒來就會狂熱地愛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動物。正巧仙王還無意中得知海倫娜愛着狄米特律斯,所以他讓浦克將一些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裏,可是浦克把拉山德誤認爲狄米特律斯。

結果,拉山德醒來看到的是海倫娜,便不停地向她求愛,而把赫米婭忘掉了。仙王發現後。趕忙把花汁滴入正在熟睡的狄米特律斯的眼中。狄米特律斯醒來,看到正被拉山德追趕的海倫娜,於是兩人爭先恐後地向海倫娜求愛。看到這樣的情景,海倫娜和赫米婭都很生氣。

與此同時,仙后也中了計,愛上了一個排戲的演員波頓。最後,仙王給所有人解除了魔法,大家如願以償都得到了屬於自己的一份愛情。

2、《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是個寬厚爲懷的富商,與另外一位猶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貸恰恰相反。安東尼奧的一位好朋友巴薩尼奧因要向貝爾蒙脫的一位繼承了萬貫家財的美麗女郎鮑西婭求婚,而向他告貸三千塊金幣,而安東尼奧身邊已無餘錢,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爲抵押品,借三千塊金幣。

夏洛克因爲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自己,所以仇恨安東尼奧,乘簽訂借款契約之機設下圈套,伺機報復。

夏洛克對安東尼奧往日與自己作對耿耿於懷,於是利用此一機會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後,安東尼奧答應了,與他定了合約。

巴薩尼奧歡天喜地到貝爾蒙脫去求親了,在貝爾蒙脫,他的侍從葛萊西安諾喜歡上了鮑西婭的侍女尼莉莎,兩對新人在一個意外事件來臨時,匆匆同時結了婚。 

原來,安東尼奧寫了一封信來,信中說明了他的商船行蹤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運,因這一磅肉可能會導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見到巴薩尼奧的最後一面??聽到這個消息,巴薩尼奧與葛萊西安諾趕緊奔回威尼斯,鮑西婭與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裝成律師及,跟着去救安東尼奧。

在法庭上,鮑西婭聰明地答應夏洛克可以剝取安東尼奧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話(合約上只寫了一磅肉,卻沒有答應給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財產來補贖。因此,安東尼奧獲救,並且,庭上宣佈以謀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沒收其財產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則給安東尼奧,而後者卻把這筆意外的財產讓給了夏洛克的女婿、自己的朋友——羅倫佐。

夏洛克見陰謀失敗,也只好答應了,並遵依判決,改信教。就這樣,鮑西婭巧妙地挽救了安東尼奧的生命。同時,鮑西婭及尼麗莎戲弄了他們的丈夫。她們要求用戒指作爲替安東尼奧辯護的報酬,然後回到了家中。等她們的丈夫回來時,她們責備他們忽視了結婚戒指的意義,並咬定了一定是他們把它們送給了別的女人。一連發窘的解釋後,終於大白。每個人都有一個滿意的結局,除了那個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3、《第十二夜》

塞巴斯蒂安和薇奧拉是相貌相同的孿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兩人在伊利里亞岸邊失散。薇奧拉以爲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裝,化名西薩里奧,投到當地奧西諾公爵的門下當侍童。奧西諾公爵派薇奧拉替他向年輕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奧麗維婭求婚。

可是,這時薇奧拉已經暗暗地愛上了主人奧西諾。而奧麗維婭卻對代主求婚的薇奧拉一見鍾情。事情變得微妙複雜了。與此同時,一個密謀正在奧麗維婭家中進行。她的叔父託比等人由於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馬伏里奧的斥責,便對他進行報復。

他們模仿奧麗維婭的筆跡寫了一封情書給馬伏里奧,信中鼓勵馬大膽求愛,並要他經常穿着令人厭惡的長襪。馬伏里奧鬼迷心竅,上了他們的當,醜態百出;而奧麗維婭則以爲管家在發瘋。

爲贏得奧麗維婭的芳心,奧西諾再次派薇奧拉到奧麗維婭的家中游說。奧麗維婭愈加愛慕薇奧拉了。而奧麗維婭的叔父卻執意要將她嫁給蠢笨的富戶安德魯,於是便與奧麗維婭的女僕瑪莉婭一起極力鼓動安德魯和薇奧拉決鬥。

原來薇奧拉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遇難時被海盜船長安東尼奧所救,倆人結成莫逆之交。來到伊利里亞後,由於安東尼奧船長懼怕伊利里亞當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錢袋交給他使用。

安東尼奧船長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魯決鬥的薇奧拉,他錯把她當成她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過此地的認出了他並把他逮捕。安東尼奧看到薇奧拉對自己被捕既無動於衷,也不肯還他錢袋,大爲吃驚,遂指責她忘恩負義。

安德魯等人還想找薇奧拉決鬥,但是他們遇到了塞巴斯蒂安,錯把他當成薇奧拉,便拔劍相向,幸被及時趕來的奧麗維婭所制止。奧麗維婭也錯把塞巴斯蒂安當成薇奧拉,並把他請到家裏表示愛情,倆人遂私下結百年之好。

馬伏里奧被宣佈患有精神錯亂而關進了暗室,並被裝扮成牧師的小丑百般戲弄。後來馬伏里奧得機寫信向奧麗維婭小姐申辯,才使得大白。

最後,塞巴斯蒂安和薇奧拉兄妹重逢,塞巴斯蒂安和奧麗維婭相愛,奧西諾公爵被薇奧拉的品貌所感動,宣佈娶她爲妻,安東尼奧船長亦獲自由。除馬伏里奧外,衆人皆大歡喜。

4、《皆大歡喜》

弗萊德里克不顧兄弟情誼,篡奪了自己胞兄(即羅瑟琳的父親)的公爵之位,把公爵趕走,使他在森林裏。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與受到長兄奧列佛的奧蘭多相愛。但不久羅瑟琳也被叔父、篡位者弗萊德里克的放逐,不得已女扮男裝逃亡到亞登森林,後來與奧蘭多不期而遇。

受到長兄的奧蘭多以德報怨,拯救了兄長,使奧列佛天良發現,並與羅瑟琳的堂姊妹、弗萊德里克之女西莉婭產生了愛情。他們一直和羅瑟琳一起生活在森林裏,幫她尋找父親最終羅瑟琳在森林裏找到了父親。

弗萊德里克受隱士點撥,翻然悔悟,將權位歸還給了胞兄,奧蘭多與羅瑟琳、奧列佛與西莉婭、牧人西爾維斯與牧女菲必、小丑試金石與村姑奧德雷四對戀人喜結良緣,以善勝惡,皆大歡喜。

擴展資料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爲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爲“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爲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峯。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爲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爲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的。他採用標準的語言書寫,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

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誌着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

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徵轉爲劇情發展的需要。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

實際上,這意味着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爲重音。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後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於開始、停頓、並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 

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後,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朱利葉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

《哈姆雷特》之後,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後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爲“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並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複雜或者省略”。 

在創作生涯後期,莎士比亞採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的極度變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衆是挑戰。後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徵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像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衆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衆展示儘可能多的故事片段。

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鬆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後,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着重了劇院的效果。

參考資料:威廉·莎士比亞-百度百科

求《麥克白》讀後感一篇 高中水平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走錯路,鑄成大錯,誤入歧途,就後悔莫及,只能自食其果。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失足,並非天生是壞蛋,天性要作惡,而是他意志不夠堅強,在面前經不起考驗,終於失足墮落了淪爲有罪的人。

悲劇《麥克白》約寫於1606年,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該劇中主要寓意了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的潛在禍患;野心和利慾的存在,足以將一個本爲良好的人腐蝕爲墮落的魔鬼。當然,在野心的膨脹和驅使中,也有外圍因素的影響與蠱惑。不過,最終的惡之暴戾會受到懲罰的。

它講述的是中世紀英國一名將軍麥克白,在一次征戰回國途中,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成爲國王,同時也預言了另一個將軍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爲王,而這三女巫只是因爲受到一個村婦的氣而把這些祕密對他們說了罷了,是帶有一種泄氣、泄愁的因素。可是,當麥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預言成真後,麥克白他那還只是矇昧的野心一下子被喚醒了開始膨脹,一個潛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曖昧不明的祕密被突然挑明瞭,他被眼前浮起的可怕的幻象嚇得毛骨悚然、心驚肉跳,從此失去了心理的平衡。其實他的人性還是在的,當他要向國王行刺時,內心也在進行着一場可怕的爭鬥,他即希望永遠保住最高榮譽,又非常渴望着封建王國的最高權勢。後來,在其夫人的鼓動和教唆下,他殺死國王,取得王權。國王的兒子跑到海外。爲了穩固王位傳續子孫,麥克白找來刺客殺死了大將班戈,本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但班戈的孩子也逃到了國外。麥克白自登上王位後,暴虐無道,濫殺無辜,引發反抗和戰爭,最終可悲而死。

如果在麥克白的野心被喚醒、內心失去平衡之時,麥克白夫人能夠抓住這關鍵時刻,能夠響應他良心上痛苦的呼聲,幫助他恢復內心的平衡,喚回失去的理智,他就可以守住人生的正道,安全地度過人生中的這一場危機;那麼他們就得救了,他們仍將是受舉國上下尊敬的一對好夫妻享受着榮華美譽,可是這位夫人她沒有什麼良心上、道德上的顧忌,甚至用“懦夫”這一使男人承受不了的詞去嘲弄、刺激他,用她火辣辣的舌頭尖去煽動他,直到被煽旺的野心燃燒起來。他們雖然是同謀,可是那女人的氣質與他的丈夫完全不一樣“……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兇惡的殘忍自頂至踵貫注在我的全身;凝結我的血液,不要讓悔恨通過我的心頭,不要讓天性中的惻隱搖動我的狠毒的決意!來,你們這些殺人的助手,你們無形的軀體散滿在空間,到處找尋爲非所惡的機會,進入我的婦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當作膽汁吧!來!陰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獄中的濃煙罩住你自己,讓我的銳利的刀瞧不見它自己切下的傷口,讓青天不能從黑暗的重衾裏探出頭來,高喊着‘住手,住手!’”

麥克白是有野心,可那還是埋在心底的一個私密,還處於半眠狀態,就算他碰上了能知過去未來的女巫也沒有甘心墮落,也曾懷恐懼的心情竭力抵拒過那強烈的,他既不是天生的壞人,也不是註定要做民族的罪人。可是他的身邊還有這麼一個女人,女巫沒有做完的事,留給她來完成,這麼理應外和、前拉後推,他終於爲了他的野心而拋棄一切、犧牲一切,跳進了罪惡的深淵。

麥克白夫人本是女人,可她有一顆比女巫、比蛇蠍更毒的心,爲了自己能夠享有更高的地位、權利,爲了女巫的話,她失去了女人善良的本性,教唆、幫助自己的丈夫弒君並嫁禍給無辜的人,事後若無其事地伸出一又血手,幾乎帶着得意的口氣,開導那也是一雙血手的丈夫“只消一點兒水就可以把我們洗刷得乾乾淨淨,一點兒也不費事!”

他們不曾想過殺了這個國王,後面還會有更多想殺他們和他們想殺的人,他們爲了自己的王位,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而殺了班戈,可是他的兒子活着逃跑了,而國王的兩個兒子也同樣活着並逃到了海外。麥克白夫人承受不了人性無情的扭曲和擠壓,終於使她垮了下來,精神負擔已超過她心理承受能力,只落得成爲一個精神症、一個夢遊者,在睡夢中還不斷洗手,她那雙小手就算用上所有的香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香起來了,最終死於症。而麥克白爲了鞏固地位最終成了人人唾棄的暴君,被子兩位王子和班戈的兒子回來復仇而死了。

那兩位王子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認爲他們逃跑而讓人覺得他們懦弱、膽小怕事,可是不能說他們是聰明的、勇敢的,在明知道自己鬥不過別人的時候又何必逞一時之強而葬送自己呢?不正是因爲他們逃到海外而最終報了仇同時也奪回了自己的國家嗎?其實更多的時候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滅亡並不是毀於外人之人,而是毀在了內部人的爭鬥、內部人的手中。

其實他們遭受到這樣的結果也都是一個“欲”字和不滿足現狀而引起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滿足於現狀,看到別人好的生活、好的東西不眼紅。人生是在不斷擁有和努力滿足的過程中行進的。嬰兒聲聲呼喚的奶水是,孩子期冀已久的玩具是,人們辛勤勞作的果實是,強盜殺人越貨是,罪犯刀下的亡魂也是……就是我們活着的目的。

有“欲”本是好事,我們正因爲有了“欲”纔會努力、纔會付出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這一個“欲”的滿足後那星星點點的喜悅,這喜悅便是幸福,幸福是我們生活的動力,追逐幸福便是我們活着的理由。沒有“欲”的人生,便不再是人生,只是活着,不論快樂與痛苦,它不再是一個過程,只是一種狀態

《麥克白》被列爲沙翁四大悲劇之一。在看《麥克白》的時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帶着探詢到底哪裏體現悲劇的成分。或許,事先對沙翁的所謂的悲劇期望過高,看完後,了無悲痛憐惜的情緒。是我麻木了呢?還是沒有體會到《麥克白》的悲劇成分。於是乎,看完後並沒有立馬寫此劇的讀後感。而是在空閒的時間裏想想故事情節,想想沙翁筆下的主人公麥克白是如何成爲悲劇的主角的。

即使是現在的我,還沒深切感受到悲劇,或者悲劇的思想。那麼,便讓我在對《麥克白》的些許感悟以及邊寫邊想的過程,來好好體會其爲何能夠成爲悲劇,還是沙翁筆下四大悲劇之一。

請允許我以帶找尋悲劇色彩爲線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麥克白。

首先,《麥克白》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作爲男主人公的麥克白是蘇格蘭軍中的一名大將。在大敗叛徒的歸途中,聽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預言,隨之而來的被封爲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應驗女巫的預言。麥克白並沒有感恩戴德,而是爲了最高的預言——未來的君王,而起了歹心,並在麥克白夫人的慫恿下,合謀把蘇格蘭的國王鄧肯刺殺於麥克白的城堡裏,並稼禍給守衛國王的兩名近身侍衛。當國王被謀殺的消息傳到人們的耳中的時候,麥克白以誠摯的憤怒殺死了那兩名冤枉的侍衛。在國王被刺殺的元兇還沒找到的時候,國王鄧肯的兩名兒子馬爾康以及道納本爲了自身安全分別逃亡英格蘭和愛爾蘭。不明的蘇格蘭貴族們,卻給他兩兄弟以謀殺國王的嫌疑定論。不久,爲了鞏固國王的地位,麥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價地殺害了曾經出生入死的戰友,同是蘇格蘭大將的班柯。與班柯同行的兒子弗裏恩斯藉着夜色成功套離了暗殺。

不久,麥克白的所幹所爲得以敗露,引起貴族們的內部意見不一。與此同時,另一方面蘇格蘭國王鄧肯的兩名兒子馬爾康、道納本以及班柯的兒子弗裏恩斯連同英中大將西華德和其子小西華德帶領一萬精兵征討麥克白。最終以麥克白夫人自殺,麥克白首級被取而拉下帷幕。

悲劇體現在哪裏呢?

本來麥克白前途一片光明。蘇格蘭國王鄧肯這樣讚譽麥克白,“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麼也許我可以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我已經開始把你栽培,我要努力使你繁茂。”

面對如此的讚譽,同是蘇格蘭大將的班柯與麥克白形成鮮明的對比。班柯是如此說的,“要是我能夠在陛下的心頭生長,那收穫是屬於陛下的。”而麥克白在得知國王宣佈立他的長子馬爾康爲儲君,冊封爲肯勃蘭親王,將來要繼承國王的王位後。麥克白旁白道:“肯勃蘭親王!這是一塊橫在我的前途的階石,我必須跳過這塊階石,否則就要顛仆在它的上面。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眼睛啊,別望這雙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不管幹下的事會嚇得眼睛不敢看。”從對比裏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對於女巫的預言還是挺上心的。麥克白夫人是這樣形容她的丈夫的,“你本是葛萊密斯爵士,現在又做了考特爵士,將來還會達到那預言所告訴你的那樣高位。可是我卻爲你的天性憂慮:它充滿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採取最近的捷徑;你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你不是沒有野心,可是你卻缺少和那種野心相聯屬的奸惡;你的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卻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偉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東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這樣幹!’你也不是不肯這樣幹,而是怕幹。”麥克白夫人評價其丈夫是很中肯、很妥切的。

“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位成功的女人”,按照這樣的說法,每個失敗的男人背後都是一位失敗的女人。使麥克白的道路從此不同的,引向罪惡深淵的,既有其內心魔鬼起的貪念成分,是內因。而外因,更多的在於,麥克白夫人的慫恿:“趕快回來吧,讓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傾注在你的耳中;命運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經準備把黃金的寶冠罩在你的頭上,讓我用舌尖的勇氣,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項王冠的一切障礙驅掃一空吧。”男人其實是懦弱的動物,要不是聽信於其女人的話語或者說是意見,女人最喜歡把自己的一己之見,個人的好惡以甜言密語來強加於男人的身上。無論其後果是好是壞。最後的承擔者只有一個,便是男人。俗語說得好,“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悲劇的色彩便由此鋪開濃重的開端。試想,一位名譽與權利雙收的大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必要爲了更高的權利舞臺而把自己的前路置於未解的黑洞中嗎?果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何許人也?曰麥克白夫人也。

此悲劇一,悲劇二是麥克白及其夫人既然已把蘇格蘭國王鄧肯給刺殺了,大權已握,憑着自我以往樹立的威信及人脈,足可以服衆,假以勤加朝政,籠絡人心,王位之固指日可待。但是,心術不正的他,卻認爲班柯是其心中的一大患,除之而後快,便加害於他。伐戮便由此展開。“我要去突襲麥克德夫的城堡;把費輔攫取下來;把他的妻子兒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緣之親的不幸的人們一齊殺死。”這便激起仇恨的果實,用以塞滿敵人的喉嚨。馬爾康、道納本和麥克德夫與少數貴族內應外合,打着除掉暴君的正義旗幟堂而皇之對戰麥克白。

悲劇三是麥克白當了國王后,對預言的深信不矣,想知道未來是如何,或者準確地說,如何防微杜漸。找到女巫後,麥克白“憑着你們的法術,我吩咐你們回答我,不管你們的祕法是從哪裏得來的”,麥克白便認真聽從女巫的主人——精靈的忠言警告:“你要殘忍、勇敢、堅決;你可以把人類的力量付之一笑,因爲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你要像獅子一樣驕傲而無畏,不要關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擔憂有誰在算計你。麥克白永遠不會給打敗,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衝着他向鄧西嫩高山移動。”麥克白沾沾自喜,以爲這便意味着其王位固若金湯。從故事的發展並不如他想。正義之師來到勃南森林附近的鄉野,馬爾康說道:“每一個兵士都砍下一根樹枝來,把它舉起在各人的面前;這樣我們可以隱匿我們全軍的人數,讓敵人無從知道我們的實力。”另一頭的鄧西嫩城堡內,使者說道:“當我站在山頭守望的時候,我向勃南一眼望去,好象那邊的樹木都在開始行動了。”麥克白迴應:“要是你說了謊話,我要把你活活吊在最近的一株樹上,讓你餓死;要是你的話是真的,我也希望你把我吊死了吧。我的決心已經有些動搖了,我開始懷疑起那魔鬼所說的似是而非的曖昧的謊話了。”當正義之師攻打到鄧西嫩城堡時,麥克德夫與麥克白的對話,也同樣讓人有所同感:

麥克白 你不過白費了氣力;你要使我流血,正像用你銳利的劍鋒在空氣上劃一道痕跡一樣困難。讓你的刀刃降落在別人的頭上吧;我的生命是有魔法保護的,沒有一個婦人所生的人可以把它傷害。

麥克德夫 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吧;讓你所信奉的神告訴你,麥克德夫是沒有足月就從他母親的腹中剖出來的。

麥克白 願那告訴我這樣的話的舌頭永受詛咒,因爲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漢的勇氣!願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們用模棱兩可的話愚弄我們,聽來好象大有希望,結果卻完全和我們原來的期望相反。我不願跟你交戰。

悲劇色彩便從此體現出來,對於女巫的預言,正如麥克白所說,“聽來好象大有希望,結果卻完全和我們原來的期望相反。”或許,麥克白根本就不應該聽信於女巫,更深層的是,或許女巫在此劇的開頭就不應該出現。可是,要是沒有了女巫的預言,要是沒有了內心貪念的麥克白,要是沒有婦人之道的麥克白夫人,那麼,《麥克白》也就成不了沙翁的四大悲劇之一,那麼,也就成不了我此次的作業。

麥克白人物分析

麥克白人格分析

麥克白人格分析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最後一部,莎士比亞着重描繪了麥克白從一個氣勢非凡的英雄沉淪爲一個禍國殃民的暴君的過程,深刻揭示了個人野心和權勢對人性的吞噬,表現了極端個人主義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實質。麥克白悲劇的發生存在着內在必然性,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惡性循環的罪惡感以 及虛妄的執着和自信。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 ,也是社會悲劇。

[關鍵詞]莎士比亞;《麥克白》;悲劇;命運;選擇;

[Abstract]"Macbeth" is the last of the four tragedies written by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depicted how Macbeth, who was once a powerful hero, sank into a tyrant bringing calamity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That reflected his indivial ambition and lust for power, which destroyed human nature and showed us the essence of anti-humanity caused by the extreme indivialism. There exists inner certainty in Macbeth's tragedy, which is the ambitious desire, the sense of guilty for vicious circle and unfounded persistence and confidence. Macbeth's tragedy was not only the tragedy of disposition, but also the society.

[Key Words]Shakespeare; Macbeth; tragedy; fate; choice;

一、引言

對麥克白的悲劇國內外都有一定的研究。

在國內,麥克白的形象和社會悲劇性質的闡釋在歷來的《麥克白》研究中始終佔據着主導地位。在《麥克白》研究中“社會悲劇說”影響最大,且在20世紀80到90年代,國內相當一批研究者持此看法。研究者普遍認爲,麥克白的悲劇在於野心戰勝了善良的天性。莎氏批判了現實世界存在的野心的強烈腐蝕作用,肯定了人文主義者的“仁愛”原則,呼喚和肯定了“良知”,指出野心同仁愛是勢不兩立的;仁愛是人的“天性”,殘暴是違反“人性”的。麥克白是“人性化”的暴君。他曾爲理想而鬥爭,只是由於理想變質爲野心才發展爲萬惡不赦的殺人犯。這實際上是他雙重人格的真實表現。麥克白的悲劇命運反映了資產階級個人野心無限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根本上說,是由他的階級性所決定的。如果僅僅認爲這是一出命運悲劇,那只是從表面現象看問題。麥克白內在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當時社會上激化了的尖銳的客觀現實矛盾在他內心颳起的風暴。悲劇的全部內容並不限於個人的命運,而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宮廷鬥爭、宮廷矛盾的一個普遍規律和公式。莎士比亞揭示權勢使人毀滅的同時,也深刻地描寫了暴君、毀滅社稷,給社會、人民帶來的災難。它顯示的是人民的災難、人民命運的多舛,通過大膽揭示悲慘、恐怖的社會圖景和生活氣氛來反映時代的本質。麥克白的罪惡既是社會的重大災難,又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展現的是英國封建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之下的人民的處境,反映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遙遠距離。所以,“麥克白這一人物形象是冒險家兼野心家的藝術概括”,其形象非常明顯地構成了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鮮明特點。

在國外:14世紀至17世紀初,文藝復興在意大利最初萌芽,然後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席捲了整個歐洲國家。這場社會性質的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中以人文主義爲旗幟,與封建制度的精神枷鎖——教會直面戰鬥。文學,毫無疑問成爲了這一斗爭的有力武器。許多作家以人文主義作爲指導思想創作作品,以獨到的視角和超越時代束縛的精神內涵,給予了封建教會以有力的打擊。在這個時候,莎士比亞應運而生,成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代表。西方研究者認爲,《麥克白》是三個因素的結合體:莎士比亞——古典西方(英國)傳統戲劇文本;實驗性小劇場——當今西方(泛指歐美)現代戲劇(而非傳統)的樣式。從後現代、後殖民主義的視角出發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使人們能夠換一種眼光看莎士比亞的著作。近年來也有人從“語言的悲劇”角度和比較文學角度重新闡釋了麥克白悲劇的根源,給《麥克白》研究帶來了新的變化。麥克白斯夫婦是野心家的形象,他們的野心和行動是黑暗勢力包圍、蠱惑的結果。麥克白身上有人性和魔性之間的激烈衝突,人性的淪落和人生價值的喪失,讀者對麥克白憎恨和恐懼的同時,又表示了同情和憐憫,顯示出人的渺小與卑微。

中西方在研究悲劇的方法上有所區別:中國悲劇衝突的基礎重在倫理道德引發的矛盾,而西方悲劇衝突的基礎主要表現人物與命運、性格、社會的抗爭上;西方悲劇人物多是身居高位的偉大人物,中國悲劇則既有身居高位的人物也有處於底層的普通百姓;中西悲劇都具有能引起觀衆思考、憐憫的“悲劇快感”,形成中西悲劇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國家不同的、經濟及文化環境。

麥克白悲劇的發生存在着內在必然性,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惡性循環的罪惡感以及虛妄的執着和自信。他的悲劇不僅僅是社會悲劇 ,也是性格悲劇。

二、莎士比亞及其悲劇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儘管他只活了不算長的52年,但他卻留下了37篇偉大而不朽的劇本以及2詩和154首膾炙人口的十四行詩(The Sonnets),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的最傑出代表,對後代作家的影響頗爲深遠,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是當時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首席劇作家,此時正值伊麗莎白女王當權時期,也是英國拓展海上霸權的時代,這個時代有人稱之爲“莎士比亞時代”,這就足以顯示莎士比亞受人推崇的程度,直到400年後的今天,他的魅力尤存。莎士比亞的劇往往能激起人們的想象力,而其對人物心性的描寫和強烈生命力的刻畫更可以使我們去探索人類的內在精神的無限性。而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塞羅》、《麥克白》和《李爾王》就是這樣的。它們是在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第二個時期(1601~1607)完成的。在這一時期其創作風格從第一時期(1590-1600)的樂觀明快轉爲悲觀抑鬱,創作思想從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轉而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而《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最濃縮、最激烈的一部更具“純粹”的悲劇特性的悲劇。塑造的主人公是雄心勃勃地想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侷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鬥爭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這部悲劇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僅因爲它描述的歷史上不鮮見的陰謀篡位的故事,而且是因爲它對於麥克白這個本性並非大惡卻做出大惡之事的人物的性格深刻而生動的刻畫,以及對於人的內心的細緻入微的剖析。《麥克白》這一部悲劇有別於另三部不朽悲劇:《奧塞羅》中悲劇的成因是伊阿古這個人的挑撥和奧塞羅本身性格的缺陷——嫉妒;《李爾王》和《哈姆雷特》的結局也是基於人性本身的弱點:前者的虛榮,後者的優柔寡斷與憂鬱多思。相對而言,《麥克白》悲劇的產生,雖則依賴於麥克白本人的野心與其妻子惡意的慫恿,但是卻更多的體現了宿命的因素,而這個因素使麥克白最後的死更具悲劇色彩。在平常我們也並不覺得那些“小小的”缺失有什麼大不了的,是的,就一般人的生活,這些缺點只是人們無傷大雅的個人特質,但是,倘若位高如君王——國民之楷模,那麼所涉及的範圍便不再是個人的事情了。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世界戲劇史、詩歌史上的瑰寶,他筆下的世界是那麼廣博遼闊,令人歎爲觀止。詩人憑藉他的天才造物賦形,但這種創造畢竟不像神的造物那樣,可以無中生有。從詩人天才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到詩人生活體驗的深厚積澱,感知到多種文化對他的孕育。

三、麥克白人格分析

3.1不安分的天性決定了麥克白的墮落

哈茲裏特認爲麥克白的悲劇是由環境造成的“他是被適宜的機運,妻子和預言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但是通過文本中關於麥克白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的本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也正是這不安分的本性最終決定了麥克白的墮落。作品中麥克白夫人準確地描述了麥克白,“你希望作一個偉大的人物,你不是沒有野心,可是你卻缺少和那種野心相聯屬的奸惡;你的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卻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可見麥克白天性中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他即使沒有女巫的預言,妻子的唆使也終會暴發出來,“躍躍欲試的野心”總有一天會掃除一切思想道德的障礙展露在白晝,沒有外的推動,麥克白也必然會走上“弒君”之路。

麥克白是國王鄧肯的表弟,根據當時蘇格蘭的王位繼承製,他也擁有王室繼承權,更重要的是在“征討叛逆”“保衛祖國”的戰鬥中屢建奇功,可謂功高蓋主,鄧肯都感嘆道,“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麼也許我可以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而麥克白當時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若要使他的功績與名分相當,那也只有國王一職了。鄧肯顯然深切地感到了麥克白對他王室的威脅,所以纔會在接見麥克白的同時,急忙宣佈立長子“瑪爾康爲王儲,封爲肯勃蘭親王”。鄧肯這一行爲,無疑在麥克白強烈燃燒的上,躍躍欲試的野心中潑了一盆冷水,破滅了麥克白用“正當的手段”滿足野心的希望,扼殺了麥克白“也許命運會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費力”的想法。可他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很大”又想做“非分的攫奪”,鄧肯的一盆冷水在麥克白野心的驅使、的膨脹下反而使火燒的更烈,就像風可以熄滅小小的火花,卻會使狂野的大火越燃越烈一樣。天性中無法剋制的野心和,必然使其走上“弒君”之路。

還有很多學者都把麥克白“弒君”一舉歸罪於麥克白夫人的鼓動,認爲麥克白夫人若善良地勸阻麥克白,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其實麥克白悲劇之所以具有悲劇性,是因爲麥克白無論在周圍的人如何善良的情況下都會犯下罪惡,天性中的不安分註定使他作出“弒君”的瘋狂舉措。麥克白之所以猶豫不決,遲疑不動,只是在給自己尋找一個殺人的藉口。麥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過是在麥克白未給自己找到一個所謂的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刺激他做“男子漢做的事”。因爲麥克白夫人清楚麥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顧及”,她僅僅是幫助麥克白抓住了一個謀殺鄧肯的絕好時機。麥克白的“弒君”舉動是註定的,不安分的天性註定了他的瘋狂。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劇作的創作背景也可以推斷出莎士比亞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貪婪和由此所導致的墮落。文藝復興初期,針對一千多年來的黑暗的中世紀宗教對人慾的壓抑,人文主義者肯定人的世俗,強調人的個性解放和主體價值。可是,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與生俱來的惡的本性也惡性膨脹,到了16世紀末期,由於人慾的膨脹,激發出了種種血腥的罪惡,人慾橫流的結果是帶來了一個人間地獄。曾經發揮過巨大進步作用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與個性解放已發展和派生出嚴重的冒險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主義。被控制了心靈的人,喪失了高貴的理性和德行,變成了殘暴而卑賤的野獸。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使他們相信,只有爬上至高的權位,才能成爲一個偉大的人;只有佔有金錢

和名利,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爲此,他們不惜以犧牲別人的自由與權利爲代價,甚至不惜雙手沾滿鮮血。面對這“美即醜惡醜惡即美”的顛倒混亂的社會現實,看到這一幕又一幕醜惡吞噬美好,美好向醜惡降服的社會悲劇,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亞不能不悲憤,不能不憂鬱。他再也不能像當年創作《亨利四世》那樣去描畫浪子回頭的賢君形象,也不能像早年寫《查理三世》時爲了暴露惡棍而刻畫惡棍典型了。他現在要表現的是權欲和野心竟會使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英雄蛻變爲禍國殃民的惡棍。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創作思想,我們說莎士比亞着重要展現的是人性的惡以及由這惡所導致的悲劇,所以,我們說,麥克白的墮落更大程度上源於他的不安分的天性。

3.2惡性循環的罪惡感使他成了嗜殺成性的暴君

亞里士多德認爲“無行爲不成爲悲劇”[12](P314),主張通過行爲表現人物。試分析麥克白悲劇過程中的三次較大罪惡行爲,如果說麥克白“弒君”時還曾有一絲憐憫之心,猶豫不決,在暗殺班戈父子時已只剩下殘酷了,而在麥克德夫一家時更把殘酷狂暴之情暴露無遺。從一個“有太多人情味”的人到一個“殘忍狂暴”的暴君,這難道是一個有懊悔之心的人的必然結果嗎?一個有深深懊悔之情的人怎麼會一次次地以殘暴繼續殘暴,以罪惡掩飾罪惡,顯然從始至終麥克白對自己的行爲不曾有過懊悔。那些認爲麥克白一直處於懊悔之中乃至有些精神失常,甚至認爲麥克白的悲劇就在於他犯罪的同時在內心還有着“憐憫心”,充斥着懊悔感的評論者,顯然沒有看清麥克白內心的本質。

我們說其實麥克白的恐懼和失常,以及“殺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並非懊悔導致,而是內心深處深深的罪惡感。麥克白對自己的殺人始終有着清醒的罪惡感,但罪惡感不同於懊悔之情,麥克白在謀殺鄧肯之後長嘆,“我怎麼了,什麼聲音都叫我心驚?這雙是什麼手?嘿,要給我挖眼睛。大洋裏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麥克白並沒有察覺他的罪的根源,這種對既成事實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對自己的罪惡有着清醒的認識,並不能演變爲徹底的“心靈悔恨”。

麥克白深深的罪惡感一直折磨着他,他繼續他的罪惡只爲對得起以前的罪惡,所以他必須用更大的罪惡來維護以前用罪惡得來的一切,這必然使麥克白越來越迷失,越來越瘋狂,終成爲一個嗜殺成性的瘋狂的暴君。

綜上所述,麥克白悲劇的內在必然性正是由於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弒君之後的罪惡感及對虛妄的執着造成的。這正是莎士比亞對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徹之處,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僅有人慾的解放和滿足,並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須在自然欲求與社會道德律令、倫理關係、原欲與理性、出世與入世、個體與羣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作出準確的把握。

四、結束語

莎士比亞的劇中人物,是真實的、是活着的,是具有強烈生命力的,因此,他總能震撼我們,讓我們去思考。麥克白一生由興衰交織而成。帶來的興,因此令人滿足,卻也容易地導致了他迷失方向而走向衰敗;如何處理好自己的人生起伏,更是我們一個重要的課題。總而言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帶給我們的啓發,不只是我們的行事方針,也會是我們生活的智慧。其文學作品的哲學內容,也指導着我們去思考,去探索我們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