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草書我愛你怎麼寫

1. 我愛你草書作文600字

我愛書法

草書我愛你怎麼寫

書法,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根源,它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精華。書法更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

在這五千年燦漫的書法文化中,有着多如繁星的大書法家。如王羲之、歐陽詢等。王羲之的臨池學書,最後將池水染成黑色,稱爲“墨池”,這是何等的堅毅,稱爲“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又是何等的輝煌。

我深深愛上了書法,它是中國人特有的東西;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是衆多書法愛好者的心靈家園。我練書法雖只有僅僅的七個月時間,但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魂。書法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更是瑰寶。在我的生活中,練書法已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學習再忙都會抽出一些時間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因爲我被它深深吸引着,難以自拔。

每當攤開一張宣紙在書桌上,鎮紙壓住邊角,我就開始了練習,有時不覺就到了深夜,竟然一點沒感覺到累;在比賽中獲獎時,帶來的更是無盡的快樂。這讓我興趣更高了,信心更足了,心裏覺得總是有一股力量在向上推着我,可能那是源於我對書法深深的愛吧?

書法還能看出人一生的的性格、特點。例如我最愛行書和草書,書法老師說正如我的性格與行草相符,有的人最愛隸書,那這個人就規規矩矩。這又讓我不由感嘆,字一落筆,就決定了他的性格,甚至一生。

書法,中國人的國寶,書法是中國人的自己的財富。

啊!書法,我愛你那柔軟筆直的毛筆;愛你那潔白如雪的宣紙;愛你那淡香怡人的墨汁。

2. 苟凱生我愛你的草書怎麼寫

希望可以幫到你!

滿意請採納!

3. 漢字我愛你如何寫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爲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爲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爲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爲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爲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

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

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着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爲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爲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

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

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爲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

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爲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着與衆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裏處處深深地刻着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

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爲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爲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

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

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

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裏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爲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爲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爲"卜辭",也有少數爲"記事辭"。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

因文字多爲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爲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

標籤:我愛你 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