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潮州功夫茶藝

潮州功夫茶藝

潮州功夫茶藝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是潮汕文化中獨具特色的茶藝表演形式。其特色在於藉助茶具、茶葉和手法的獨特組合,以傳統的手藝和技法展現出潮汕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在潮州功夫茶藝表演中,表演者通常會選用精美的茶具、上乘的茶葉,並按照一定程序展開精心設計的茶藝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會通過手法的巧妙運用,以恰到好處的強弱控制,讓茶葉在壺中變化出不同的姿態和香氣,並藉助一些特殊的動作和技法,將茶葉和水相互交融,使茶水達到醇厚、清香、甘露、回甘的完美境界。

潮州功夫茶藝不僅注重技法、味道和觀感的完美統一,同時也強調文化、禮儀和意境的貫通。通過茶藝表演,表達出了潮汕人民對於茶文化、禮儀文化和心靈文化的熱愛和追求,讓茶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着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爲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爲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在我國的茶葉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麼特別的歷史特點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爲大家精心推薦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結情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功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功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濃的功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爲你驅走疲倦,爲你帶來溫馨。宋人杜小山說:“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說:“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許多溫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州功夫茶吧……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說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爲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爲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爲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爲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寒夜客來茶當酒”,對來客敬茶以示禮儀,共訴相聚的喜悅,是茶道的基礎,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種體現。

  作爲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爲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爲“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衆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爲“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爲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溫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爲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纔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爲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說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爲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看來,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中,竟蘊含着如此多的潮汕文化、心理因素在裏面,實在是令人歎爲觀止。在今天節目結束之際,就讓我們一起泡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慢慢的品味這工夫茶中的奧妙吧。

  潮州功夫茶行茶法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臺地區,但其影響早巳遍及全國,遠及海外。潮汕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下面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表演程式。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爲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爲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爲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爲清洗,二爲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爲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爲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爲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爲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爲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潮州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爲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冗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着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爲10分鐘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爲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着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着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裏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爲一體。

  擇茶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爲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爲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爲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爲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着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峯。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爲“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爲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近年來,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羣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說,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爲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悅的茶香,行家裏手甚至能辨認其蘊含的花香弄。

  三、如何鑑別精品鐵觀音

  鑑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爲上,聲啞者爲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爲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啓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擇水

  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爲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淨,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用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爲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古人還創造很低多澄水,養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說:“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竈心土淨水法。羅廩《茶解》說:“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 即竈中心乾土也 乘熱投之。”有人認爲,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右防水蟲孳生。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爲與主靜的茶旨不合。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提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明田藝衡說“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泉而能洌,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洌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大多是瀦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爲“天泉”的雪水,卻甚宜於烹茶。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爲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鳳棲泉、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鴕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裏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在深閨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麼白石、伏龍肝或施於“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佈城鄉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後,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進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溫的井水來。望着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着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沖泡

  沖泡:用碗、電熱水壺、宮杯、聞香杯、慮網、小茶盅、茶夾、茶勺、茶盤 等茶具泡茶,步驟如下--

  1)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杯,並提高茶杯內部溫度;

  2) 烏龍入宮(落茶):按茶和水1:20得比例放茶,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

  3) 懸壺高衝(沖茶):把水壺提高,水流強勁,衝入茶具,使茶葉轉動起來;

  4)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蓋碗杯的蓋颳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

  5) 關公巡城(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

  6) 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裏,使其濃淡均勻;

  7) 賞色聞香(看茶):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聞茶之香氣(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叫聞香);

  8) 品啜甘露(喝茶):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總之,泡飲鐵觀音講究三分之茶,七分之水,“清清甘烈”:即水體清、水質清、 滋味甘醇、水溫爆裂。

  存放:用真空包裝可保質一年,夏季可放入冰箱中保存。

潮汕功夫茶,當地特色飲品

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帶的地區都是十分喜歡喝茶的,無論是福建還是廣東愛茶的人更是許多的,潮汕工夫茶你瞭解嗎?

那麼,本期飲茶文化帶你瞭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爲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爲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這不僅是因爲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着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着人們的心靈。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

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爲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着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着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一文帶您讀懂潮州工夫茶

關於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非“功夫茶:

用普通話來說,“工夫”與“功夫”音相同。不少外地人將潮汕地區所說的“工夫茶”聽成了“功夫茶”。實際上,用潮汕話來說,工夫茶中的“工”字念做“剛”。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

可見,“工夫”二字涵蓋的不僅是沖泡茶葉的簡單程序,更多的是包含了從選茶到茶具到衝沏過程以及茶禮等整體的總結。而且,還要明確一點的是,我們常常說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地區的工夫茶,其實指的都是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的含義:

其實,工夫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工夫紅茶的簡稱,代表茶名;二是指茶藝、茶道。我們常說的潮州工夫茶指的是茶藝、茶道。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

泡工夫茶出名的地區有福建、潮汕、臺灣,其中當屬潮州工夫茶最爲出名,潮汕人非常喜愛喝茶,簡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置辦些茶器,不僅方便自己閒暇時可以喝上一杯茶,還方便招待客人。

工夫茶的步驟:

沖泡潮州工夫茶需經21道程序,由此可以得出確實需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喝上一杯好茶!

備器(備具添置器) ;生火(欖炭烹清泉);淨手(茶師潔玉指);炙茶(鳳凰重);傾茶(佳茗傾素紙);候火(扇風催炭白);溫壺(孟臣淋身暖);洗杯(熱盞巧滾杯);一納茶(朱壹納烏龍);刮沫(移蓋拂面沫);潤茶(甘泉潤茶至)。

高注(提銚速高注);衝注(高位注龍泉);滾杯(燙盞杯輪轉);灑茶(關公巡城池);聞香(先聞尋其香);請茶(恭敬請香茗);一點茶(韓信點兵準);啜味(再啜覓其味);審韻(三嗅審其韻);謝賓(復恭謝嘉賓)。

潮汕功夫茶是什麼茶

說到喝茶,就不得不提到閩南地區了,這裏的人每次只要有人來都會泡茶來招待。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那麼潮汕功夫茶是什麼茶呢?本期的茶文化知識,爲你解析。

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爲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功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爲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裏,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功夫茶以濃度高着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潮州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爲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功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爲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爲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

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爲著稱。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

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爲一體的完整茶道形式。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潮汕功夫茶的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共限四人,這與明清茶人主張的茶客應“素心同調”,不宜過多的思想相近,客人入坐,要按輩份或身份地位從主人右側起分坐兩旁,這很像我國古代宗社、祖廟裏以昭穆分兩側列位的 方法 ,貫徹了倫序觀念。

  客人落座後,主人便開始操作。正宗潮汕功夫茶真乃是“中規中矩”、“謹遵古制”,一絲不爽的。無論對茶具、水質、茶葉、衝法、飲法都大有講究。茶具,包括衝罐(茶壺)、茶杯和茶池。

  茶壺,是極小的,只有紅柿般大小,杯是瓷的,杯壁極薄。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爲“鼓面”的盤子和一個作爲“鼓身”的圓罐組成。盤上有小眼,一則“開茶洗盞”時的頭遍茶要從這些小眼中漏下;二來泡上茶之後還要在壺蓋上繼續以開水衝來衝去以加熱保溫,這些水也從小眼中流下。真正的“茶池”則是指鼓身,它爲承接剩水、剩茶、剩渣而設。功夫茶的壺是十分講究的,我國明清之後茶藝返樸歸真的思想濃重,猶重紫砂壺。而潮汕式功夫茶茶壺,用一般紫砂陶還不行,則要用潮州泥制壺。此地土質鬆軟,以潮州泥所製陶壺更易吸香。談到此,亦應瞭解中國不同品類茶葉需用不同器具。如花茶最宜用瓷壺,方能保其茶香不至逸失。綠茶本業清淡,而砂壺最易吸其味,亦不相宜,最好用瓷杯,或以玻璃杯直衝,既保其香,又可觀察茶葉形狀及色澤。而對於紅茶、半發酵茶來說,最宜用砂陶,不僅有外在古樸且因易發散,使茶不餿,無“熟湯氣”,久而久之,壺本身便會含香遍體。喝功夫茶的茶壺,不是買來就用,而先要以茶水“養壺”,而潮州泥壺含香、養壺最易。一把小壺,買得家來先以“開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待“養”上三月有餘,小壺便“香滿懷抱”了,這時方正式使用。功夫茶杯子也極小,如核桃、杏子一般。壺娘、壺子皆小巧玲瓏,但又不失古樸渾厚。

  潮汕功夫茶茶藝賞析

  一、鑑賞香茗:用茶則從茶藏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鑑賞。

  二、孟臣淋霖:沸水澆壺身,目的在於爲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撥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是先細再粗後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爲止。

  五、春風拂面: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

  六、重洗仙顏:迅速例出壺中之水,是爲洗茶,目的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觀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裏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的關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濃度一致,且低斟爲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茶水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爲序。

  十三、品茗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動心”,茶湯香醇甘爽,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復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複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

細說潮州工夫茶藝

細說潮州工夫茶藝

  導語:潮州工夫茶藝,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茲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選茶

  潮人獨鍾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最受青睞。

  (二)選水

  山水爲上,江水爲中,井水其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

  所謂“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絞只炭。絞只炭的優點是木脂盡脫,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更有用“橄欖核炭”者,那是以烏欖肅肉去仁之核,入窯窒燒,逐盡煙氣,儼若煤屑;以之燒水,焰活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如此核炭,最爲珍貴難得。餘者如鬆炭、雜炭、柴草、煤等,就沒有資格入工夫茶之爐了。

  (四)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體相同,唯精粗有別而已。常用器皿——

  1、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珠砂泥制者爲佳。最愛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壺之採用,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別。壺之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側,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去蓋覆壺,流口、壺咀、提柄上緣皆平而成一直線,謂之“三山齊”,也屬質量上乖之標誌。

  壺之色澤,有硃砂、古鐵、粟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間有銀硃閃爍者,乃以鋼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稱柚皮砂,更爲珍貴,價同拱璧,所謂砂土與黃金爭價,即指此也。

  壺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圓珠、蓮子、冠橋等。式樣精美,巧妙玲瓏,饒有風趣。

  2、蓋甌。形如仰鍾,而有上蓋,下有茶墊。蓋甌本爲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優點,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蓋甌口闊,不難留香,故屬權宜用之,不視爲常規。即便如此,其納茶之法,仍懷納罐相同,不能馬虎從事。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爲佳,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四字。此外,還有精美小杯,直徑不足一寸,質薄如紙,色潔如玉,稱“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潔不能襯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爲楓溪產,質地極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 、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寬則可容四杯,有圓如滿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盤底欲平,邊緣淺,則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 、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茶墊式樣也多,依時各取所需;夏日宜淺;冬日宜深,深則多容沸湯,利於保溫。茶墊之底,託以“墊氈”;墊氈用秋瓜絡,其優點是無異味,且不滯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時並將衝罐置於上層茶盤,因此茶墊遂省。

  7 、 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爲佳品。另有一種形似蘿蔔樽,束頸有咀,飾以螭龍圖案,名“螭龍樽”,俗稱“錢龍樽”,屬青瓷類,同爲茶家所重。

  8 、水鉢。多爲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有明代製造之水體,用五金釉,鉢底畫金魚二尾,水動則金魚遊躍,誠稀世奇珍。

  9 、龍缸。龍缸容量大,託以木幾,置齋舍之惻。素瓷青花,氣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間所產,也屬珍品。

  10、紅泥火爐。紅泥火爐,高六七寸。另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這類火爐,儘管低有別,但通風束火,作業甚便。

  11、砂銚。俗名“茶鍋仔”,是楓溪名手所制,輕巧美觀。也有用銅或輕鐵做成之銚,然生金屬氣味,不宜用。

  12、羽扇。用以煽米。潮安金砂陳氏有自制羽扇,揀淨白鵝翎爲之,其大如掌,竹柄絲繮,柄長二尺;色純而形態精雅,質輕而成風迅速。

  13、 銅筷。用以鉗炭挑火。

  14、 錫罐。名貴之茶,須用名罐貯藏。潮陽顏家所制錫罐,罐口密閉,最享盛名。如茶葉品種繁多,錫罐數量也要與之對應,做到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錫罐竟達數十個之多者!

  15、 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18、 茶擔。或稱茶挑,用以貯裝茶器。春秋佳日,登山遊園,臨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擔,挑上茶擔,擇地烹茗,啜飲雲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開工夫茶具共十八種,飲茶之家,必須一一具備,方可稱得上“工夫”二字。

  (五)烹茶

  翁氏《工夫茶》雲:“茶質、水、火、茶具,既一一講究,苟烹製拙劣,亦何能語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茲就翁氏所歸納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結合衝飲實踐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打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爲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 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爲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始於澀滯之病。首次就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餘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鍾”。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鍾(鍾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光煥發忽略的“工夫”。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爲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辭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六)品茶

  “灑茶既畢,乖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麪迎鼻,香味劉齊到,一啜而盡,三嗅杯底。味雲腴,食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以“品”爲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洲工夫方法”。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衝飲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現象中產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其全過程,頗能體現“和爲貴”之高尚情操,並反映出本地區某種歷史傳統、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洲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價值所在。

  (七)茶事的動態發展

  《易》雲:“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隨着時代的向前發展隨着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未能與之同步行進的工夫茶沖泡法,陸續被加工改造,並不斷出現所謂的對應整合。

  至70年代後期,紅泥火爐、火炭與羽扇,已漸次被煤油爐、酒精燈、煤油燈爐(一種照明與煮開水兼用的燈)所代替;80年代,上述代替復爲電爐所代替;90年代,家家戶戶幾乎都用電熱壺,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於一身,實在不失爲省“工夫”的好辦法;至此,砂銚衝工夫茶者,不是被當成沒有改造好的“前朝遺老”,就是被視爲可與秦始皇兵馬俑爭價的出活“文物”。

  蓋甌初用,實含權宜之意,並未看成常規。當今則是蓋甌大行其道,衝罐倒成了稀有物種。究其原因,也不復雜,蓋甌傾去茶渣頗容易,同樣可省下許多“工夫”。

  茶洗雖仍應用,但其規制也有所改進:分上、下兩層。上層爲茶盤,形狀不一,款式多變,盤開數孔,水從孔中流出,極爲方便;下層造型與盤對應,如圓盤則配以圓柱體,容量頗大。上下連體,可合可拆,各司其職,配合密契,兼備了原茶盤和茶洗的綜合效用。因此,一正二副的茶洗及茶盤,現已極少使用。特別要說明的是,分上、下兩層的茶洗,明代已有生產;但那是用於洗茶,其功能遠不及今之茶洗齊備。

  茶擔現已不多見;即有,也只供擺設,極少有人使用它。

;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

導語:潮州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以下是我整理潮汕的功夫茶作文(精選12篇),以供參考。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爲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2

潮汕功夫茶是我們家鄉傳良的傳統文化之一。潮汕人四海爲家,遍佈全球。因此,潮汕功夫茶自然也馳名中外了。在潮汕地區,喝功夫茶成了人們飲食生活的需要和習慣。不管走到哪家,客廳裏都有茶几,在大家閒的時候,一家人經常圍坐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或一邊看電視,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尤其是來了客人,請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說起潮汕功夫茶,它裏面還蘊藏着不少學問呢!它對茶具、茶葉、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講究。茶具包括茶池、茶壺和茶杯。茶池整個就像一個小圓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分爲一個圓盤和一個圓鉢。圓盤上面有幾個小孔,這是便於泡茶和倒廢水用的。茶壺的好處是泡出來的茶不變味。茶杯一般三個,放在一起像“品”字,意爲“品茶”。泡茶前先下茶葉,茶葉大約茶壺的三分之二。方法是泡前要用開水將茶具消毒。消毒後,把茶葉放入茶壺,然後往茶壺裏倒開水,水面會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壺蓋將泡沫刮掉。沖茶的時候,把三個茶杯靠攏,輪迴衝,使茶水的濃度一樣。茶的濃度雖高,喝下去似乎很苦,漸漸的由苦變涼,由涼變甘,回味無窮。沒有真功夫是喝不下去的,這大概是“功夫茶”的來歷吧。

雖然我並不十分精通潮汕功夫茶,但我從小就受到了它的薰陶,大家都喜歡。因爲它代表了潮汕的傳統文化,代表了潮汕人的濃濃深情。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3

避開紅塵喧囂,平心靜氣喝壺潮汕功夫茶,讓茶汁沿着喉嚨緩緩而下……那感覺令人七竅暢通,滿腹清香;飯後回甘,如人花苑。

並非我有意吹噓,如果沒有潮汕功夫茶,恐怕陸羽的《茶經》就會少了許多寶貴的素材吧。

這裏,我不妨將家鄉潮汕的功夫茶的茶藝、茶德教你幾招。

泡茶三步。首先,用開水將茶具消毒,下好茶葉。下茶葉不能太吝嗇,也不可貪多,下泡壺容積的2/3爲宜。茶葉在水裏一泡,就會舒筋展骨“胖”起來,盈滿茶壺。幹茶葉被開水一泡,水面馬上會產生一些白泡沫。泡沫有灰塵,不能喝,應用壺蓋將泡沫弄到一旁,待泡沫聚集到一起時,再用蓋子將其挑出壺外。當然,這道工序只有動作嫺熟的人才有這種身手,初學者往往難以一步到位,如果多挑幾次,泡沫也就破了。

頭泡茶不能吝惜,應將它倒掉,因爲再幹淨的茶葉,都多少帶有一點灰塵。泡功夫茶有這麼一句俗語:頭泡倒,二泡早,三泡四泡味道好,五泡六泡不可少,七泡久,八泡老,九泡十泡不要了。

也有文人將功夫茶的泡茶關鍵打趣地比喻說:功夫茶,看杯中,蜷縮未展褓中嬰,舒眉展骨豆蔻年,肥肥碩碩陽壽盡。可以說這是俗語的別解。

其次是篩茶。篩茶也有學問,應做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所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讓茶壺圍繞着茶杯輪流篩,切忌篩滿一杯再去篩另一杯。這樣,茶汁就不會濃淡不一了。

最後,每杯篩人多少茶汁也頗有講究。深諳功夫茶茶道的人都明白,如果茶汁不足茶杯的一半,說明主人瞧不起客人,這是鄙夷的暗號;如果將茶杯篩得滿滿的,那就是暗示你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或是主人請你回去的“逐客令”。

功夫茶有一種約定,俗稱茶規。篩茶人篩完茶後,自己不能先飲,要等客人端起茶杯後,方能端杯。篩茶人兀自先喝,意爲目中無人。一個茶盤上同時有三杯茶(這是潮汕地區的習俗,一般情況下都擺着三個茶杯),主人也好,客人也罷,只能各取身旁的那一杯,而不可隔杯取茶,否則會被視爲無禮。主人催請客人飲用時,會用左手指頭輕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來個“請”的姿勢。

功夫茶,開胃健脾,生津止渴,提神醒腦,延年益壽……功夫茶,潮汕人的閒情雅逸、志趣豪情,潮汕人待人接物的禮節、爲人處世的象徵……功夫茶,茶濃情更濃,永遠追尋着春天的足跡……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4

在雄雞版圖的右下角有這麼一塊風水寶地,它人傑地靈,古老的文化源遠流長,古典的建築讓人歎爲觀止,它就是功夫茶的起源地——潮汕。

說起潮汕,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那無人不知的功夫茶。在潮汕,幾乎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套功夫茶具,這可不是吹牛,一些富裕人家,甚至還有好幾套十分珍貴的茶具呢!

一般的茶具只要一個茶鼓,外加一個紫砂茶壺和幾個玲瓏剔透的小杯即可。

爸爸是個老茶迷。從小我就受爸爸的薰陶,愛上了喝茶。看爸爸沖茶的次數多了,我也將爸爸的沖茶手法銘記於心了。

要衝一杯功夫茶,首先,要按茶壺的大小放入七成茶葉,要是太多,衝出的茶便會過於苦澀;反之,則會太淡。然後,我們便可以將水衝下,注意要把水從高處衝入壺中,這樣纔有更大的衝擊力,使茶香能更快地揮發出來。接着,將壺蓋蓋上,用開水淋於壺上,爸爸說,這樣一來能使熱氣內外夾攻,使茶香揮發更快;二來小停片刻,等壺身上的水分幹了,就可知茶已泡得差不多了;三來能洗去壺蓋旁的茶葉末。淋完壺身後,就該洗杯子了,這一步比較容易,只要將茶杯的內外清洗乾淨就行了。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了,也是最能體現你手藝的一步,那就是倒茶入杯。倒茶的時候講究兩個口訣,一是“關公巡城”:將三個杯子擺成“品”字型,茶壺按順序繞這三個杯子倒,這樣,三杯茶的味道纔會相同,而不會有淡有濃;二是“韓信點兵”:將壺中的水一點一點平均地分在三個杯裏,就大功告成了。

功夫茶不講究環境,在裝修華麗的屋子裏喝,能爲屋子添上些許優雅;在林間涼亭裏,幾個人圍着一張石桌,一起說笑喝茶,多麼的愜意自在!

功夫茶能給潮汕人帶來快樂,送走煩惱,潮汕人已將功夫茶嵌入生命裏了,誰也離不開。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5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爲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謂工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爲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爲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爲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汕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6

我的家鄉在美麗富饒的潮汕地區。潮汕地區南面瀕臨海洋,其餘三面環山,形成—個封閉而開放的體系。潮汕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納了海外文化的菁華,歷經了數千年的融匯昇華,形成了中國典型的海洋文化,成爲與齊魯文化、蜀漢文化相媲美的中華文化的—支。

潮汕地區最早的居民是越族。傳說,越族人的腳小趾是“重甲”的(即有兩片相疊的趾甲)。到了秦朝以後,來自河南、山西—帶的中原人民陸續南遷。他們大多先遷往江浙地區,後經福建輾轉遷入潮汕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與越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使越族人逐漸漢化,形成了潮汕先民。現在,要找到腳小趾“重甲”的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大姑兩隻腳小趾都“重甲”,我爸爸則是右腳的腳小趾“重甲”。

潮汕方言屬於閩南方言,是—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體系。據專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於古老的閩越土語。中原人民入潮後,他們帶來的中原方言與古閩越土語逐漸融合,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潮汕方言逐漸形成,成爲的次方言。

潮汕方言是潮汕族羣的紐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無論走到哪裏,聽到潮汕話,都會感到無比親切。潮汕方言古樸典雅,它保留了許多中國古語。郭沫若說:“潮州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種方言,和現行的標準語似乎也是距離得最遠的—種。”比如,古字中有許多在“不”字下面加個字,用來表示相反的意思。現代漢字裏只剩下“歪”“甭”“孬”三個字;而潮汕就有“不會”,“不是”,“不怕”等字。這些字寫出來,觀其形,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潮汕話也保留了—些古詞。如:把炒菜的鍋叫“鼎”,把粥叫“糜”,這正是兩千年前的用法。潮汕人稱廁所爲“東司”,它的來源是因爲唐代廁所大多建在東側。如此說來,這個潮汕人認爲很“土”的詞,倒有些古雅了。

潮汕方言也引進了—些外來詞彙。比如,有些人稱“卡車”爲“羅離”(“rolly”),稱“小麪包”爲“羅的”(“roti”),稱“柺杖”爲“動角”(馬來語)等。這些外來語的應用,與潮汕地區靠近東南亞,較早開埠等因素是有很大關係的。

潮汕話中也有—些避諱。在我爸爸的出生地——東墩,聚居着“張”“黃”兩個姓氏的人。那裏張姓的人說紙的時候不說“—張紙”,他們說“—合紙”。

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內外。工夫茶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愛、精、潔、思。這五個字的深刻涵養,正體現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喝茶早已成爲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飯後喝茶,閒聊喝茶,茶几乎陪伴着潮汕人的每時每刻。就連學校的辦公室裏,老師們在課間也會抽空喝上—杯茶。潮汕的美食是最負盛名的。潮汕地區有“美食之鄉”的美稱。

潮汕地區瀕臨海洋,海鮮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些血蚌。家裏人煮—鍋開水,把血蚌放進去悶—會兒,大約—分鐘後就可以取出來吃了。掰開蚌殼,會看到帶着血的蚌肉,吃起來鮮美卻不帶腥味。

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蠔烙、鱟粿等,還有—些專門做供品的粿品,如紅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細,讓人流連忘返。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7

若是有人問我最喜歡品嚐的東西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那就是——茶。我的媽媽有一個習慣,每當吃過晚飯就要泡上一壺茶,那香氣瀰漫整個屋子,使人心曠神怡。在媽媽的影響下,我對茶也是情有獨鍾。

泡茶的過程是:首先把茶具洗乾淨,接着燒開水,然後放些茶葉在茶壺裏:等水開了:把開水倒進茶壺:再倒到小茶杯裏。第一次衝出來的茶要先洗茶杯。洗完後,再衝第二次。“沖茶也是有講究的,首先把茶往前兩個杯子倒上半杯,三個倒滿,再回過頭來把剛纔兩個杯子也倒滿,這個環節叫做“關公巡城”。接着第遍二個環節,就是把茶壺裏的水一點一點滴在三個茶杯上,這個環節叫“韓信點兵”這樣茶就算泡好了。這個時候,輕輕端上一杯茶,用嘴脣輕輕抿,慢慢地吞下去,喉嚨便有甘甜的味道,使人回味無窮。這便是潮汕特有的“功夫茶”。

媽媽說,喝茶可以醒酒又可以去除疲勞,還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氨基酸。本來不喝茶的爸爸也因爲它的種種好處,慢慢喜歡上功夫茶。

恬靜的夜晚,一家人邊品茶邊談天說地,把一天的疲勞和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其樂融融,何樂而不爲呢!我喜歡茶,特別是潮汕的.功夫茶!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8

今天,老師說要泡功夫茶,我們很開心,老師說:“你知道泡功夫茶步驟嗎?”同學們說:“不知道。”老師拿一壺水來泡茶,並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步驟。

第一步是洗杯,也叫“白鶴沐浴”:把杯子放進一個大罐子裏面。再把水澆到了一個大罐子裏面。這樣,所有的杯子都洗乾淨了。

第二步是落茶,也叫“烏龍入宮”:把茶葉放進一個大罐子裏面。

第三步是沖茶,也叫“高山流水”:把一壺水衝到了一個大罐子裏。

第四步是刮沫,也叫“春風拂面”:就是拿壺蓋把茶水中的泡沫刮掉。

第五步是倒茶,也叫“關公巡城”: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指扶住罐底,往杯子裏往返倒茶。

第六步是點茶,也叫“韓信點兵”;就是把剩下的茶一滴一滴的點到杯子裏。

今天,放學回家,我按老師說的方法沖茶給爸爸媽媽喝,我和爸爸媽媽喝得很開心。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9

今天,老師教我們泡功夫茶。

老師首先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六個步驟。第一步是洗杯,洗杯主要是提高杯子的溫度,叫“白鶴沐浴”;第二步是落茶,就是把茶葉放到罐子裏,叫“烏龍入宮”;第三步是沖茶,要把水壺提高一點,然後往罐子裏倒水,叫“高山流水”;第四步是刮沫,叫“春風拂面”;第五步是倒茶,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根指扶住罐底,往四個杯子裏往返倒茶,叫“關公巡城”;第六步是點茶,就是把剩下的茶一滴一滴的點到杯子裏,叫“韓信點兵”。

接下來,老師說:“誰要泡茶呀?”我們大家都舉起手,老師叫我去泡茶,茶泡好了,我喝着自己泡的茶,真好喝,我又回去寫作文了,我真高興,因爲我終於會泡功夫茶了。

我以後要多泡茶。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0

今天,老師教我們泡潮汕功夫茶,在教室泡茶,這對我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呢。我們可高興了。

老師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過程有六步。

第一步是洗杯,也叫“白鶴沐浴”。先把杯子放到罐子裏,再把水倒罐子裏,再把罐子裏的水倒出來,這樣杯子的溫度提高了。

第二步是落茶,也叫“烏龍入宮”。先把包裝袋撕開,再把茶葉倒進杯子裏,就完成了,這一步比較簡單。

第三步是沖茶,也叫“高山流水”。把熱乎乎的水倒進杯子,要倒的時候,水壺要提高一點,就像水從山上流下來一樣。

第四步是刮沫,也叫“春風拂面”。先把杯子的蓋子拿起來,切切切,刮掉泡沫。

第五步是倒茶,也叫“關公巡城。要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指扶住罐底,往三個杯子裏往返倒茶。

第六步是點茶,也叫“韓信點兵”。杯底下的剩下的茶水要一點一點的滴在杯子裏。

今天真高興,我以後一定泡茶給爸爸媽媽喝。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1

潮汕的文化特色有很多,例如:猜燈謎、潮劇、行彩橋······但我覺得最具有文化特色的還是功夫茶。

如果你是潮汕人,你就一定會知道我們潮汕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家每戶至少都會有一套茶具。無論你去到誰的家裏做客,他們一定會泡上一壺香濃的功夫茶來招待你,正所謂“以茶會友”。

我們潮汕人在泡茶時,是很有講究的。先用開水把茶壺的裏裏外外都沖洗一遍,這叫洗杯。然後放一點茶葉到茶壺裏,這叫納茶。再把剛燒好的水倒進去,刷洗一下茶葉,把茶葉表面上的灰塵除去,古時候第一杯茶被稱爲“洗腳水”。隨着升騰的蒸汽,頓時滿屋清香,沁人心脾。第二遍泡出來的茶才能倒入杯中,供人飲用。當然,泡茶的手法也有講究,要高衝低篩。開始在每個杯子都倒上八分滿的茶水,這叫關公巡城;然後把最後幾滴金黃的茶水均勻地分到每個杯子裏面,這叫韓信點兵,而且,在我們潮汕有一句俗語:“酒滿爲敬,茶滿爲欺。”因此,茶絕對不可以倒滿。這樣,幾杯香氣撲鼻的功夫茶就成功地泡好了,情不自禁地嘗上幾口,啊!甘甜的味道從口到喉直沁入心。

潮汕人閒聊的時候,都會泡起功夫茶,有時還會拿幾塊餅乾。一邊喝茶,一邊吃着香脆的餅乾。這樣喝茶的時候跟別人聊天就會感覺親切多!

潮汕功夫茶不僅是一種風俗,一種文化,也體現了潮汕人民高雅的情趣,熱情好客的性格。難怪潮汕人如此迷戀功夫茶。哪一天,你有空,你也要來潮汕走走,說不定你也會愛上我們潮汕的功夫茶哦!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2

我現在可是衝潮汕功夫茶得能手,不管誰喝了我衝得潮汕功夫茶,都贊不絕耳。可壹想起剛學衝潮汕功夫茶那壹會兒,就覺得別有壹番味道。

壹年級時,我常常覺爺爺在沖茶時得姿勢十分瀟灑、好玩。於是就整天吵着爺爺教我衝功夫茶。這壹天,爺爺終於被我給吵得不耐煩了,說:“好吧!就讓我來教教你,怎麼沖泡壹壺真正得功夫茶吧!”於是,爺爺便拿來功夫茶得茶具放在桌上。

壹切準備完畢。爺爺說:“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爺爺說:“沖茶共有七步,第壹將水煮開,淋罐淋杯;第貳將茶葉分粗細,各放在茶壺裏得各各地方;第叄降水壺提高,揭開茶壺蓋,“高山流水”環壺口,緣壺邊衝入,所謂“高衝底灑”;第四,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用茶蓋輕輕颳去茶沫;第五先洗杯,壹手洗壹杯兩手可以同時洗兩個杯,小心不要燙到,然後再燙杯,使杯內熱;第六倒茶,泡壹至貳分鐘後,提起茶壺,將茶水從右到左依次巡迴,注入各個茶杯所謂“關公巡城”。第七點茶,當茶水倒到少許時,壹點點到倒各個杯裏使其濃淡均勻,所謂“韓信點兵”。”爺爺壹邊說,壹邊衝起來給我看。

我按照爺爺說得做,先煮水,分茶葉,灌水入茶壺,刮茶沫,洗杯,倒茶……可是,不是手被燙傷,就是把茶具給摔了,我得手都被燙氣泡來了,茶杯也被我摔了叄個。爺爺勸我:“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堅持就是勝利。”我覺得有道理,就繼續練習,經過了無數次得燙傷,摔茶具。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學會了怎樣衝壹壺真正得功夫茶。

過後,爸爸帶來了幾個客人,他讓我給客人衝功夫茶,客人喝後連聲讚歎道:“小朋友,你衝得茶不僅好喝,還很有功夫。”這時我心裏就象蜜壹樣甜。

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道理!

潮州工夫茶爲什麼那麼出名?如何看待商人泡工夫茶的方法?

據記述,陸廷燦於1734年刊印的《續茶經》書裏的敘述,工夫茶並不是飲茶方式,反而是茶葉種類,原是武夷茶裏的一種名茶。之後慢慢把用小壺一杯泡紅茶的品味方式稱之爲“工夫茶”,由“茶葉種類”演化爲“茶道”。最開始確立提及“時間茶道”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廣東興寧典史的俞蛟,他在《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記》上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用品更加精美。”他實際敘述了潮州市喝潮汕功夫茶的方式。直到如今,潮汕功夫茶在廣東潮汕更爲風靡。是廣東潮汕的一種風俗習慣。

現如今潮汕功夫茶變成中國茶藝的意味着。潮汕功夫茶分成三個流派,各自爲:福建省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和中國臺灣潮汕功夫茶。福建省喝鐵觀音茶葉;廣東潮汕喝金駿眉和單樅;中國臺灣則喝凍頂烏龍。但從衝調方式上而言,三者是相通互融的。潮州人傳統式習慣性喜愛喝潮汕功夫茶。央視曾專業詳細介紹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時間來歷及其衝調茶開始全過程的各個階段及火侯和茶器的注重。可是福建省福建人稱廣東省潮汕功夫茶叫做“工夫茶”。

福建省和廣東潮汕產好茶的地區,自然茶道文化濃厚。蘇轍有詩曰:“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潮州人喜愛飲食搭配,碰面第一句話便是問“吃了沒”,用潮汕話講普通話來音標發音便是"嫁了麼"。聚會大多數全是飲茶。用潮汕話說“吃飽了沒”用漢語拼音發音來念便是“嫁爸未”。"飲茶"用漢語拼音發音來念便是"嫁爹",“飲茶嗎”用漢語拼音發音來念便是“嫁爹麼”。

工夫茶是中國茶道的一種,從唐代階段的煎茶藝,點茶道、到明朝的煮茶道。泡茶道又分:撮泡法和工夫茶。拿一撮茶立即衝調,茶湯並不分離出來。茶器或用玻璃茶杯、或用大紫砂壺、或用蓋碗茶具(北京老字號蓋碗茶)全是屬於撮泡法。之後伴隨着文人墨客審美觀進到紫砂壺容器的全球,促使紫砂茶壺越幹越小,產生了目前這類茶湯分離出來的泡茶方法,大家叫做工夫茶道。由於衝調下去要比原先的撮泡法更費功夫、更耗時間因此才叫工夫茶。

標籤:茶藝 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