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漢草書怎麼寫

1. “漢”字草書

“漢”字草書寫法:

漢草書怎麼寫

1、第一種:書家——懷素。

懷素的草書稱爲“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轉,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從筆跡學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線條,質地上都傾向於瘦細,和禪修苦寒的美學有很大關係。

2、第二種:書家——黃庭堅。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黃庭堅作爲“蘇門四學士”之一,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其行幫手札墨跡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徵。

3、第三種:書家——王獻之。

王獻之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也有深厚功底。字身喜帶長形,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擴展資料

“漢”字行書寫法:

1、第一種:書家——唐寅。

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用筆凝重,圓碩多肉,結體偏於長方,雄強茂密,點畫橫細豎粗,並吸納隸法,橫筆收尾似“蠶頭”,捺筆收筆中途之頓近“燕尾”,極富力度。

2、第二種:書家——王鐸。

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3、第三種:書家——王羲之。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爲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爲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草書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行書

2. 宋鳳鳴草書怎麼寫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

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爲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週、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範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爲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裏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

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爲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

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

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

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爲一種書體。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許慎在《敘》裏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爲一種書體之始。

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

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劉田依草書作品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

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爲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

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

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爲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

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

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着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爲代表的狂草,成爲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

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衍生與發展 懷素書法作品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

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書法家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爲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雲:行書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書而縱於真,“草行”近於草書而斂於草。唐朝張懷瓘《書議》雲: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故有此別論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爲“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

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

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爲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儘管草書出現。

3. 趙字草書怎麼寫趙字書法

顏真卿《多寶塔碑》中的“趙”字

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爲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爲“瘦金體”。趙孟兆頁: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今唯醉白池公園內存有其行書前、後《赤壁賦》碑刻。另董其昌對於名重當代的“吳門書派”大加貶低,認爲只有“華亭派”纔是書法重鎮,其餘都是陪襯。雖然,董其昌對於趙孟頫書法很看重,且花力氣學過趙字,這從趙董書風上也可以看出來。但董其昌意欲自立門戶,必然要打

標籤:草書